淅川县 - 百科全书 - 118查实用查询

输入词条,如查找北京欢迎你的解释,输入北京欢迎你后按Enter即可

百科全书 > 淅川县

淅川县


ad

淅川概况
淅川县 邮编474450 区号0377

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西邻湖北、陕西省,属南阳市。面积2820.28平方千米,人口74.6万。是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主要水源地。



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陕西、湖北省相邻。北纬32°55′-33°23′,东经110°58′-111°53′。总面积2820.28平方千米(《简册》为2817平方千米)。总人口人口74.6万。,其中农业人口65.8万;汉族约占全县总人口的97.8%。


淅川风景名胜众多。有被誉为“亚洲的水库之王”、“流动的黄金海”、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雄伟壮观的天下第一渠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奇峰林立、迂回曲折的丹江小三峡;中州四大名刹之一香严寺,飞瀑鸣泉的世外桃源坐禅谷,如梦如幻的神奇世界八仙洞;被誉为绿色海洋、天然氧吧的龙山景区;北方13省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荆紫关清代一条街等等著名景点16个。其中丹江风景名胜区、千年古刹香严寺、清代五里长街被列为河南省8大重点旅游线路之一。

行政区划
淅川县辖2个街道、11个镇、4个乡:龙城街道、商圣街道、荆紫关镇、老城镇、香花镇、厚坡镇、九重镇、盛湾镇、金河镇、寺湾镇、仓房镇、上集镇、马蹬镇、西簧乡、毛堂乡、大石桥乡、滔河乡。共有520个村(居)委会。


龙城街道  面积:4.5平方千米 人口:6.4万人 代码:411326001 
  位于城区西北部。2006年,辖5个社区:郑湾社区、上集社区、西湾社区、红旗社区、春风社区。27个居民小组。

商圣街道  面积:约5平方千米 人口:5万人 代码:411326002 
  位于城区中心,东至上集镇的朝阳社区,西至灌河河道,南至罗池贯社区,北至人民路和新建路。2006年,辖4个社区:狮子路社区、冬青社区、顺风社区、幸福社区。25个居民小组。

荆紫关镇  面积:168平方千米(其中镇区面积6平方千米) 人口:5万人(其中镇区2.6万人) 代码:411326101 
  1986年被省政府批准为建制镇。2006年,辖37个村委会:中街村、南街村、北街村、汉王坪村、狮子沟村、上庄村、三岔村、上梅池村、陡岭村、菩萨堂村、大扒村、新石门村、双河村、李营村、穆营村、娘娘庙村、码头村、魏村、店子村、史家村、药王庙村、小寺沟村、张村、龙泉观村、孙家湾村、金家沟村、西头村、全庄村、麻坎村、冯营村、山根村、张巷村、程家洼村、庙岭村、沙渠河村、吴家沟村、石槽沟村。(296个村民小组)

老城镇  人口:3.15万人 代码:411326102 
  位于县城西南23千米处,丹江口库区上游。北与金河镇搭界,东与马蹬、上集接壤,西与大石桥乡相邻,南与盛湾镇、滔河乡隔河相望。2006年,辖25个村委会:秧田村、险峰村、杨家山村、岵山铺村、狮子岗村、下湾村、王家岭村、石家沟村、武家洲村、小街村、安洼村、裴岭村、陈岭村、叶沟村、新建村、王沟村、泉沟村、马沟村、种子坪村、黑龙泉村、官富山村、穆家山村、石门村、秧地沟村、七里边村。(80个自然村,245个村民小组)

香花镇  总面积364平方千米 人口:4.8万人 代码:411326103 
  位于淅川县西南部,县城东南55千米处。境内丹江口水库水域面积195.76平方千米。1994年撤乡建镇。2006年,辖29个村委会:香花村、阮营村、土门村、北王营村、西岗村、蒿溪村、黑鱼沟村、三碑岗村、何家沟村、贾沟村、宋沟村、周沟村、胡岗村、赵庄村、新黄庄村、吴田村、刘楼村、张寨村、陈岗村、杨河村、槐道沟村、东岗村、杜寨村、张义岗村、南王营村、柴沟村、乔庄村、雷庄村、白龙沟村。(312个村民小组)香花镇曾被益为小香港、、、

厚坡镇  面积:154.1平方千米 人口:7.6万人 代码:411326104 
  位于邓州、内乡、淅川三县(市)结合部。2006年,辖41个村委会:后街村、阎寨村、张楼村、杨安村、杨窝村、蒋营村、后寨村、马庄村、王营村、王寨村、王沟村、胡湾村、立新村、严营村、张寨村、王岗村、陈营村、齐湾村、岗西村、刘营村、韦集村、小王营村、柏扒村、孙寨村、胡坡村、饶营村、饶西村、付营村、赵寨村、马王岗村、王河村、裴岗村、唐庄村、前河村、唐湾村、大寨村、李寨村、李华庄村、前街村、芦嘴村、张庄村。(516个村民小组)

九重镇  面积:134.4平方千米 人口:5.4万人 代码:411326105 
  位于淅川东南部。2006年,辖28个村委会:九重村、解放村、更生村、夏庄村。(夏庄还有一个小祁家)、下孔村、孔北村、王家村、刘沟村、张楼村、水闸村、薛岗村、王楼村、太平村、张河村、程营村、刘家营村、周岗村、武店村、陶岔村、张家村、张冲村、花栎扒村、邹楼村、王岗村、曾岗村、范岗村、高家村、孙营村(九重镇在29年前属邓州管辖、后被割让给淅川)小祁家和邓州比邻、、、淅川和邓州交界位属九重(唐王桥)

盛湾镇  面积:317平方千米 人口:5.2万人 代码:411326106 
  位于淅川县西南部。2006年,辖54个村委会:盛湾村、黄龙泉村、瓦屋场村、土地岭村、单岗村、姚营村、陈岗村、周湾村、衡营村、花棚村、秀子沟村、阴坡村、白亮坪村、瓦庙村、黄庵村、天池村、岔河村、养河村、大干街村、小干街村、小坑村、旗干村、阎沟村、王沟村、杨岗村、柴店村、兴华寺村、马沟村、马湾村、马山根村、马川村、河扒村、宋湾村、贾湾村、蚂蚁沟村、陈营村、鱼关村、胡营村、王楼村、金池村、田川村、裴营村、横山村、芦庄村、陈庄村、袁坪村、王庄村、瓦房村、分水岭村、水泉村、井沟村、陈沟村、剑沟村、泰山庙村。(516个村民小组)


金河镇  面积:153平方千米 人口:4.1万人 代码:411326107 
  位于淅川县城西部,东临鹳河,南与老城镇接壤,西与大石桥乡毗邻,北与毛堂乡相依。原辖36个行政村,300个村民小组。2006年,辖2个社区、34个村委会:金河社区、金汇社区、姚湾村、石井村、北沟村、袁家村、杨家村、王岭村、茶亭村、观沟村、魏岗村、山根村、全店村、张湾村、后湾村、后洼村、后河村、龚井村、魏庄村、徐家岭村、蒿坪村、莲花村、东升村、丰华村、元山村、涧沟村、黑水庵村、李家湾村、玉皇村、彪池村、火煤村、江沟村、杜湾村、后营村、中吴店村、下吴店村。

寺湾镇  面积:144平方千米 人口:3.5万人 代码:411326108 
  位于县城西北部56千米处。2006年,辖29个村委会:上街村、秦家沟村、园岭怀村、大华山村、杜家窑村、老庄村、夏湾村、杨凹村、下街村、前营村、西营村、孙家台村、孙家铺村、鹁鸽峪村、大坪村、高湾村、贾沟村、党岗村、清凉寺村、水田峪村、陈家山村、罗岗村、老庙村、杜家河村、黄连树村、赵河村、三泉沟村、大峪沟村、柳林沟村。(256个村民小组)

仓房镇  面积:153平方千米 人口:1.4万人 代码:411326109 
  位于淅川县西南,东临丹江口水库,北接盛湾镇,西与湖北省丹江口市石鼓镇、凉水河镇相邻。2006年,辖13个村委会:仓房村、沿江村、刘裴沟村、侯家坡村、棠梨树村、周庄村、磨沟村、清泉村、杨湾村、胡坡村、王井村、党子口村、磊山村。(129个村民小组)

上集镇  面积:225平方千米 人口:5.9万人 代码:411326110 
  位于县城城郊,东接西峡县的田关乡和内乡县的西庙岗乡,西邻马蹬镇。原辖38个行政村、398个村民小组。2006年,辖9个社区、38个村委会:丹阳社区、东方社区、谢岭社区、朝阳社区、罗寨社区、商圣社区、钟观社区、刘营社区、程家洼社区、关帝村、草庙沟村、槐树洼村、老坟沟村、李家营村、铁庙村、洼鱼河村、石咀村、梁洼村、肖山村、下集村、张营村、周岭村、蛮子营村、简营村、李山村、李营村、贾沟村、竹元村、韦岭村、魏营村、白石崖村、刘庄村、下张沟村、杨营村、青龙村、北岗村、缸窑村、三关岈村、山根村、水田村、大坪村、塘坊村、东川村、陈家庄村、东沟村、大龙村、石板河村。

马蹬镇  面积:240平方千米 人口:4.5万人 代码:411326111 
  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东南部,距县城28千米,地处丹江口水库北岸。2006年,辖34个村委会:黄庄村、杜岗村、苏庄村、石桥村、小草峪村、青龙咀村、葛家沟村、黑龙村、关防滩村、余沟村、云岭村、白渡滩村、吴营村、曹湾村、崔湾村、向阳村、高庄村、邢沟村、北山村、张竹圆村、杨营村、陈店村、周营村、早行村、任沟村、桐柏庙村、寇楼村、熊家岗村、观沟村、金竹河村、张岭村、马家村、孙庄村、财神庙村。

西簧乡  面积:235平方千米 人口:2.6万人 代码:411326301 
  位于淅川县西北部,东邻毛堂乡,南连寺湾镇,西交荆紫关镇,北接西峡县丁河、重阳二乡。2006年,辖25个村委会:关帝庙村、卧龙岗村、柳树村、落阳村、桃花村、柳林村、白庄村、崖屋村、新建村、穆家沟村、带河村、李湾村、张南沟村、河北营村、大石河村、前湾村、谢湾村、代兴沟村、流西河村、七棵树村、黑马庄村、樟花沟村、解元沟村、毛家庄村、下梅池村。(169个自然村,180个村民小组)

毛堂乡  面积:203平方千米 人口:2.86万人 代码:411326302 
  位于淅川县西北部,北与西峡县相邻。2006年,辖32个村委会:毛堂村、闫家沟村、老沟村、下沟村、板山沟村、窑沟村、桥沟村、党院村、铁僵沟村、朱家营村、马沟村、石门观村、庙沟村、白树村、裰落墓村、老坟岗村、老田村、安沟村、洞河村、白水河村、高沟村、骡子沟村、南泥湖村、毛湾村、大泉沟村、小泉沟村、石槽沟村、纸坊沟村、店子街村、曹庄村、贾营村、银杏村。(245个村民小组)

大石桥乡  面积:135平方千米 人口:3.1万人 代码:411326303 
  位于丹江河北岸,距县城38千米,东与老城镇相连,南与滔河乡隔江相望,西与寺湾镇毗邻,东临毛堂乡和金河镇。2006年,辖31个村委会:大石桥村、温家营村、磨峪湾村、柳家泉村、清风岭村、姚家湾村、纸房沟村、贾洼村、东湾村、杨营村、西岭村、张湾村、东岳庙村、郭家渠村、毕家台村、段台村、荆巴岭村、刘家沟村、刘家坪村、池塘垭村、泉水沟村、横沟村、上横沟村、石燕河村、石燕岭村、郑家岭村、陡岭村、孙台村、关田村、茅坪村、袁岭村。(154个自然村,270个村民小组)

滔河乡  面积:117.3平方千米 人口:5.5万人 代码:411326304 
  位于淅川县西南部,距县城56千米。2006年,辖50个村委会:黄桥村、张庄村、凌岗村、孔家峪村、黄楝树村、姬家营村、老人仓村、尚岗村、岳凹村、阮伙村、杨伙村、朱家沟村、龙潭沟村、白沙岗村、东闹峪村、横岭河村、刘伙村、水田营村、周湾村、闫楼村、周家沟村、申明铺村、大山根村、文坎村、白杨坪村、金营村、双庙村、寺沟村、下寨村、朱家山村、门伙村、盆窑村、余营村、上寨村、罗山村、陈家湾村、梁庄村、白亭村、清泉营村、姬家堰村、严湾村、喻家沟村、贺家坡村、石庙湾村、东沟村、周营村、姬家山村、陈家洼村、万家岭村、蔡家村。(210个自然村,354个村民小组)


自然资源

淅川资源丰富。淅川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不仅矿藏丰富,而且南北方动植物均适宜在此生长。矿藏:已探明可开采的矿藏有钒土、蓝石棉、虎睛石、大理石、石墨、石膏砂金、石灰岩、白云岩等39种,其中蓝石棉、虎睛石和松香黄大理石储量居全国第一,砂金、石灰岩、石膏、白云岩居全省第一。农业:现已形成了小辣椒、花椒、林果、湖桑、中药材、水产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水利方面:境内有丹江、灌河、淇河、滔河、刁河五大河流。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青檀、领春木、连香树、水青树、银杏、天麻等1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金钱豹、雕、羚羊、麝、大鲵等20多种。

历史沿革 淅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舜帝时为尧子丹朱的封地,春秋时为楚国丹阳所在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设丹水、中乡二县,东汉置南乡郡。北魏时,因县境有淅水,置淅川县。唐置淅州,后几经兴废,至明成化六年(1470年)从内乡分出复置淅川县,属南阳府。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升格为淅川厅,光绪卅一年(1905年)升格为直隶厅,属河南省布政司。1913年3月撤厅改县。
1948年5月,淅川解放,置淅川县人民民主政府,属南阳地区行政公署。1949年3月改为淅川县人民政府,1956年1月改为淅川县人民委员会,1968年5月,改称淅川县革命委员会,1981年5月复改为淅川县人民政府至今。
 1981年,淅川县辖7个镇、9个乡:城关镇、老城镇、厚坡镇、荆紫关镇、香花镇、九重镇、盛湾镇、大石桥乡、上集乡、仓房乡、毛堂乡、寺湾乡、西簧乡、黄庄乡、蒿坪乡、滔河乡。
  2000年,淅川县辖11个镇、5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641327人,其中:城关镇 65050人、老城镇 25014人、荆紫关镇 42221人、香花镇 46489人、厚坡镇 72952人、九重镇 52655人、盛湾镇 40962人、金河镇 39333人、上集镇 61783人、仓房镇 12260人、寺湾镇 29358人、西簧乡 17995人、毛堂乡 24692人、大石桥乡 24911人、滔河乡 44019人、黄庄乡 41633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淅川县辖11个镇、4个乡:老城镇、香花镇、九重镇、盛湾镇、厚坡镇、金河镇、荆紫关镇、上集镇、马磴镇、寺湾镇、仓房镇;西簧乡、毛堂乡、大石桥乡、滔河乡。

注:关于淅川春秋时期即楚丹阳,目前较为公认,存在以下学说,即丹淅说。此说又称“丹淅之会说”、“淅川说”,以楚丹阳在丹江北岸与淅水交会处。
《史记•楚世家》载:“熊绎当周成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据《汉书•地理志》载:“周成王时,封文武先师鬻熊之曾孙熊绎于荆蛮,为楚子,居丹阳。”古今的大部分楚辞学者、历史学者以此为主要依据考证认为,熊绎为楚始封君,丹阳为楚之始都。
此说今存最早的说法始于唐代。唐初的司马贞《史记•索隐》注释《史记•韩世家》“(韩宣惠王)十一年,与秦共攻楚,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于丹阳”时,释“丹阳”说:“故楚都,在今均州。”丹淅之会在唐代初年属于均州,此“故楚郢”,即指丹阳而言。清代宋翔凤在批驳“秭归说”、“当涂说”的基础上,断定楚丹阳在丹淅之会。他在《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考》中说:“战国丹阳在商州之东,南阳之西,当丹水、淅水入汉之处,故亦名丹淅。”今人吕思勉《先秦史》说:“宋翔凤谓丹、淅二水入汉处,与左氏昭公九年,王使詹桓伯辞于晋,以楚、邓并举者相合,其说是也。”童书业在《吕氏春秋研究》一书中说:“《史记》谓熊绎后丹阳,据宋翔凤考证,在今河南西南部丹、淅二水间。”顾铁符在《周原甲骨文“楚子来告”引证》一文中也认为:“关于丹阳究竟在哪里的问题,争论了一千好几百年,至今还没有得出结论。在这许多不同的主张中,……丹淅说虽然提出比较晚,可是从各方面的条件来看,……在几种说法中似乎是最有可能的一处。”此外,冯永轩《说楚都》、张西显《浅说楚都丹阳在淅川》、石泉与徐德宽合著的《楚都丹阳地望新探》、罗尔纲《楚建国考》等,均力主此说。
  孙重恩、黄运甫《楚始都丹阳考辨》、裴明相《楚都丹阳地望试探》、《再论楚都丹阳》等,均认为楚丹阳在今淅川下龙寺城。

河南淅川位于豫、鄂、陕三省边陲,丹江口水库贯穿该县大部分县境。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有“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的记载,所谓的丹淅就是指当今淅川的丹淅流域,其具体方位是指淅川境内旁及西峡、商南的汉江支流丹江和淅水流域。丹淅流域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沿丹江西行可至三秦,溯淅水北上可达三晋,顺丹江、淅水而下,可抵楚汉。故而,这里有陆通秦晋、水达吴楚之称。


  我们知道,楚国是在江汉地区发展和强大起来的,但它的主源却不在江汉流域,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后来,他们的一支在上古民族冲突的旋涡中,在敌对势力的压迫和打击下,逐渐南迁,在西周初年迁移到豫、鄂、陕边陲的丹淅流域,并建都丹阳,最终得以发展强大。


  楚人在丹淅流域频繁的活动,给这里留下了众多的遗址和遗物,可几千年来它们一直都沉睡在地下并不为人所知,40多年前国家在这里修建了丹江口水库,使丹淅流域方圆几十公里的区域被大水淹没,成了一望无际的丹江口水库库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丹江口库区水位的不断变化,使这些沉睡几千年的遗址遗物得以重见天日。


  1977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当时的淅川县仓房公社(现为仓房镇),丹江岸边下寺龙山附近发掘24座春秋时期的楚国墓葬,共出土了包括青铜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生产工具和玉器等各类文物达8000余件,在这群楚墓中最大的一座是下寺2号墓,该墓为楚令尹(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子庚墓。子庚名午,亦称公子午、王子午,楚共王晚期任司马,楚康王元年(公元前559年)冬前令尹子囊死,由他接任令尹,至康王八年(前552年)夏病死。死后的漫长时间里,他的整个家族也都葬在这座龙山上,至今已有2500多年。整个下寺楚墓群出土的器物数量之多、造型之精美、工艺之先进、铭文之丰富,为国内同类楚墓所罕见,其中很多器物后来都成为“全国之最”。下寺岭楚墓的发掘,一时间轰动了全国,使人们重新审视楚文化,开始把寻找楚文明的目光投向了这里。


  1990年—1992年间,考古工作者再次在下寺春秋楚墓群附近的和尚岭、徐家岭等地发掘了10余座楚国贵族墓葬群,出土文物达2000多件。这是继下寺春秋楚墓群发掘之后,丹淅流域楚文化考古中的又一重大收获,再一次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92年,该墓地的发掘还被评为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先后几次的考古大发现使丹淅流域成为世人关注的一个新的焦点,后来,考古工作者为了对丹淅流域的楚墓群做一个全面了解,先后对该地区的楚墓葬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共在这里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墓群28处,其中包括下寺、和尚岭、徐家岭、毛坪等诸多墓区,总数已达2000多座,而实际上却远远超过此数,因为还有许多墓葬及遗址已葬身水底而无法统计。


  一座座贵族墓地的发掘,一件件惊世文物的出土,丹江口水库区域已成为研究楚文化绕不开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丹江口水库很可能就是司马迁所说的楚国最初的封地丹阳,而当地老百姓世代传称的龙城,极可能就是楚国始都。龙城到底是不是楚国始都,楚人是否从此起步发展成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国,创造出浪漫瑰丽的楚文化,成为楚国早期历史研究的热点问题。但也有其他种种说法,现在我们根据《史记》、《汉书》等古文献记载,再结合考古学上的巨大发现,以及该地区所处重要的地理位置来看,这个地区作为楚国早期都城丹阳的所在地的可能性要大于其他任何一种说法。


但经过各种学说综合论辩,丹阳不仅仅位于淅川,而经过多次迁徙,这种学说即迁徙说。
首创楚都丹阳迁徙说的是唐代杜佑。他在《通典》中释“归州秭归县”时说:“楚熊绎初都丹阳,今县东南故城是也。后移枝江,亦曰丹阳。”同时释“荆州枝江”时又说:“江陵枝江,古之罗国,汉旧县。楚文王自丹阳徙都,亦曰丹阳。其旧丹阳在今巴东郡。”按照杜佑的说法,楚旧都丹阳在秭归,后迁都枝江时仍沿袭旧称丹阳,楚文王再迁江陵,称楚都为郢的同时亦曰丹阳。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说:“盖诸侯迁都,常仍旧名,故有两丹阳。”此处的“两丹阳”,就是分别指秭归、枝江。清宋翔凤《过庭录》主张楚之丹阳先在淅川,后迁南漳。
  在当代学者中,主张迁徙说的不乏其人。如:张正明《楚文化史》认为,楚丹阳原在淅川,后迁至南漳。
  王光镐《楚文化源流新证•丹阳郢都考》说:“楚丹阳当先于鬻熊时在淅川,后于熊绎时迁至今南漳县东北。”
  石泉与徐德宽合写的《楚都丹阳地望新探》根据陕南商洛地区古代记载的楚山、楚水和丹江流域遗存的古文化遗址,推论西周时代的丹阳先在陕西商县,尔后迁至河南淅川。
  刘彬徽《试论楚都丹阳和郢都的地望与年代》一文认为,楚国初封之丹阳在秭归,熊渠时迁至枝江,仍称丹阳。
  顾铁符《楚三邑考》一文认为,楚都丹阳的地点应先在丹淅,后迁荆山。
  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一文认为,楚都丹阳先在淅川后迁至湖北的秭归、枝江。






社会经济
淅川县不经国道,不通铁路,人称河南“小西藏”,特殊的县情使淅川在一定时期内处于滞后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淅川个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这片古老、文明的土地仍长期被贫穷、落后的阴影所笼罩。1985年,全县财政收入1701万元(时价,下同),人均纯收入125.9元,92%的农民处于温饱线以下,80%的行政村不通路、不通电,人畜饮水全靠肩挑屋檐接,劳力中文盲、半文盲比重高达86%。1986年,淅川县被国务院重点为贫困县,1994年又被列入《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重点县。
然而,为了南水北调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为了让京津冀等地人民用上优质纯净的丹江水,长期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淅川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本着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把政绩融在清水里,把丰碑刻在青山上”的指导思想,团结带领淅川人民,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县、生态示范县、旅游名县”这一目标,强力实施招商引资和项目带动战略,克难攻坚,锐意进取,大力推进造林绿化,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不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大工业企业治污力度,最终取得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经济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农业特色产业为基础,工业为主体,三次产业良性互动,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经济强县格局。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0.2亿元,是2002年的2.3倍,人均突破12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8亿元,按可比口径比2002年净增1.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5.3:55.6:19.1,二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
其中:
工业经济: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先后关停淘汰近百家“五小”企业,上马了一批工艺先进的新项目。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县属工业企业全部实现民营化,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技改投入逐年加大。四年累计投入12.8亿元,先后实施了5万吨大电解、2.3万吨铝冷轧、22万伏变电站等120个重大技改项目,催生了一批骨干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了57家,产值超亿元企业由4家发展到8家,铝业集团年产值突破20亿元,电业局晋升为国家大型企业。园区建设进展顺利。“一体两翼”三个园区初具雏形,企业群体不断壮大。2006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18.4亿元,连续四年保持20%以上增速。
农业经济: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培育了“双椒”、湖桑、林果、烟叶等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对农业产值的贡献份额达75%以上。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宝春源、丹江湖乳业、春雨葛业等为龙头的10余家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带动辐射能力增强。农产品名牌效应扩大。“香花”辣椒和“丹水”鱼分别被命名为全国和全省名牌农产品,香花“双椒”市场被商务部纳入全国“双百市场”建设工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完成大面积造林60万亩、封山育林3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9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23.6%提高到37.9%。新建沼气池9600个、水利工程393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3万亩、节水灌溉4万亩、旱保田2.3万亩。农田水利建设连续两年获得全省“红旗渠精神杯”,连续四年获得市“兴水杯”,丹江湿地保护区获国家批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得到加强,新农村试点建设稳步推进。2006年,全县完成农业产值30.3亿元,比2002年净增9亿元。
第三产业:旅游开发力度加大。高起点编制了丹江风景名胜区发展总体规划和主要景区详规。景区建设快速推进,香严寺维修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建成了坐禅谷、福森生态苑等一批精品景区,2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2个。旅游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丹阳宾馆、楚都饭店晋升三星级宾馆。丹江风景名胜区纳入伏牛山地质公园成功申报为世界地质公园,“渠首—丹江—香严寺—坐禅谷”成为全省精品旅游线路,渠首淅川品牌日益响亮。商贸流通日趋繁荣。淅川被确定为全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示范县,受到商务部表彰。交通运输、房地产、金融保险、文化休闲业得到较快发展。2006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2.2亿元,出口创汇282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073万美元,均创历史最好水平。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4亿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
基础设施:县城面貌变化巨大。累计投资3.1亿元,建设了综合体育场、范蠡公园、中心文化广场、滨河路、鹳河橡胶坝、东环路等60余项市政工程,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增加到18.4万人,城区街道得到拓宽改造,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实施了撤镇设办,形成了东、中、西三大城市板块,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得到上级充分肯定。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建成了丹江度假疗养基地等一批精品工程,扩大集镇面积15平方公里,荆紫关镇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镇和历史文化名镇。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6.8%,居全市前列。公路建设力度加大。投资7.72亿元,实施了上九、内淅、淅西、上荆等30余项重点公路项目,修建和拓宽改造干线公路109.6公里,新修县乡公路224.9公里、通村公路1211公里,所有出县通道全部建成二级以上油路,90%的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65%的行政村通班车。以“两桥四码头”为代表的南水北调复建项目陆续开工。电力建设,投资5亿元以上,建成了四座11万站,开工建设了淅川南22万站,升级了一批变电站,实施了农网改造,完成了城网改造,年供电能力达50亿度。通讯建设快速发展,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
社会事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基本确立,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全面完成,办学条件和教育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南阳信息工程学校晋升为国家重点职业中专,县一高被评为省示范性高中。文化文物工作取得新进展。建成了图书馆、体育馆,香严寺、荆紫关古建筑群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明显加强。建成了县疾病防控中心和县医院传染病区,15个乡镇卫生院基础条件得到改善。计划生育新机制初步形成,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移民六年扶持政策得到落实,后期扶持工作扎实推进。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信访稳定等工作不断加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全部免除农业税,共免征农业税9624万元,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及退耕还林直补等惠农政策全部兑现,共补贴资金7186万元。两个“确保”得到巩固,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稳步推进,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年发放低保金由2002年的150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562万元。农村低保顺利开展,五保供养四年新增3459人,年发放五保供养金由2002年的67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476万元。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成效明显,累计脱贫4.9万人。实施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4.32万人的饮水问题。全县所有的行政村实现了通广播电视。“两免一补”每年资助农村学生20万人次,累计免补资金3432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无到有,全县农民参合率达到97.8%,居全市第一。农村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建成乡村农家店362家、农资店149家。过去困扰农村的出行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购物难等问题得到逐步解决。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81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81元,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达到25.3亿元,均比2002年有较大幅度提高。
近年来淅川县先后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国家长防林工程重要基地”“全国小城镇建设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示范县”等荣誉称号。2003年被推选为中国50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之一。


历史文化
淅川文化灿烂,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900年历史有450年建都在淅川,45位楚王23位在淅川,楚始都丹阳就在这里。目前已发现春秋时期楚国古城址13处,古墓群5000余座,已出土文物8000余件,其中春秋铜禁、王子午鼎、青铜怪兽等文物誉满世界。曾经诞生了商圣范蠡、《后汉书》作者范晔等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丹阳之战、李自成挥戈中原、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北等重大历史事件都曾发生在这里。
——淅川古为商於之地,丹江舟楫上达陕西龙驹寨(今陕西丹凤县城),下循汉水可通襄阳、武汉。荆紫关“西接秦川,南通鄂渚”,扼入陕咽喉,即所谓“秦关百贰重,荆关居其首”。淅川地处要冲,地势险要,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的秦楚“丹阳之战”就发生在这里。秦末刘邦入咸阳亦取道于此,然后雄居关中而取天下。明末李自成的“闯军”和清末的太平军、捻军等,都曾在境内长期活动。解放战争时期,李先念、王震、贺龙及刘邓大军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浴血奋战,勇扫敌顽。1948年5月6日,淅川解放,英勇顽强的淅川儿女从此昂首阔步迈进了崭新的时代。
——淅川的文化源远流长,这里既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又是南北文化的交汇点,丰富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一大批文化名人。春秋时期的越国大夫范蠡,晋代文学家、黄门待郎小燕子启,经学家、豫章太守范宁,南北朝文学家范秦,史学家、左卫将军范晔,《神灭论》作者范缜,明代礼部侍郎、翰林院学士彭凌霄,大书法家李衮,清代文学家全臻,民国时期诗人余杏雨,现代著名水利专家朱华舫,医学家阎彝仲,地质学家刘英俊,化学博士陈光旭等皆生于淅川,且留下了《尚书大事》、《蜡灯赋》、《古公善言》、《后汉书》等传世瑰宝。屈原、谢灵运、李白、王维、杜甫、刘禹锡、白居易、元稹、杜牧、李商隐,欧阳修等文人墨客皆在此留下歌吟履痕。传统民间艺术种类繁多,歌舞、戏曲、龙灯、狮舞等独具特色,情致盎然。这一切都展示着淅川的悠久历史文化风采。
——淅川是中原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留下了大量的古文化遗址,被称为“文物大县”。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化保护单位1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境内发现的13枚猿人牙齿化石,对研究中原地区,尤其是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带的人类进化,具有珍贵的价值;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20余处,其中,下王岗、黄楝树遗址中有仰韶、龙山、屈家岭和夏商时代的九曲文化遗存,这在我国各地已发现的新石器遗址中极为罕见,在文物研究和考古领域中有重大价值;发现古代城址10余处,其中西周时期的古城6座,龙城则为楚始都丹阳所在地;发现古墓中出土文物5000余件,是汉代以前的墓葬,数量众多,价值极高;现已出土文物8000余件,其中铜禁、王子午鼎、石排箫等稀世珍宝,曾引起国内外史学家的极大关注,并在日、美、德、法等国巡回展出。尤其是铜禁的出土,将我国熔模铸造工艺的历史提前2000多年。
——淅川人文自然景观荟萃。千年古刹——香严寺始建于唐,是河南“四大古刹”之一。香严寺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与道教圣地武当山遥相呼应,历来是游人游览观光的世外净土。中州名镇——荆紫关保存完好的清代一条街,古色石香,典雅朴实,山陕会馆、平浪宫、禹王宫、万寿宫、清真寺等古建筑群,错落有致,相映生辉。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湖面烟波浩淼,渔帆点点,天水相接,一望无际,令人心旷神怡。
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河南南阳淅川)陶岔闸引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良好的经济工程。按2000年末价格计算,中线工程总投资约920亿元。这些投资的40%将转化为消费资金,这对于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根据投资的乘数效应,中线工程的兴建,将拉动建材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中线工程还将带动南方调水区、调水沿线地区、北方受水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设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和节水型社会。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淅川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积极的社会工程。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需移民30万人,这是工程建设最大的难点,但同时也是解决库区环境容量严重不足、居民生活贫困的重大机遇。据有关方面估计,即使不建中线工程,也需要将库周约10万人外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库区脱贫的问题。兴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30万移民中的绝大多数外迁到居住和生存条件较好的地方安置,将大大改善库周的生态环境,并提高移民的生活水平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