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海勃湾区
ad
地理信息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勃湾区
地理坐标东经106°46′至107°05′,北纬39°31′至39°52′之间。总面积529平方千米。总人口24万,其中城镇人口18万。有蒙、汉、回、满等20个民族。
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016000。代码:150302。区号:0473。拼音:Haibowan Qu。
海勃湾区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西北部,乌兰布和沙漠南缘的中山丘陵、河谷及部分平缓起伏区内。整个地势是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以丘陵山地为主,西北部较为开阔平坦,平均海拔1100米。属典型的极端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0.3℃(1961—1980年),年均降水量154.8毫米,年蒸发量为3500毫米左右,平均日照为3047.3小时。简介 海勃湾区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西北部,乌兰布和沙漠南缘的中山丘陵、河谷及部分平缓起伏区内。整个地势是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以丘陵山地为主,西北部较为开阔平坦,平均海拔1100米。 改革开放以来,海勃湾区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区内涌现出了座座颇具现代气魄和民族特色的建筑群,加之城市道路的大力兴建,给排水工程设施的扩展完善,邮电通讯条件的改善,城市绿化面积的扩大,花园式城市建设的深入发展,注重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实行集中供热等,城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历史沿革 1958年鄂托克旗析置卓子山矿区委员会,直属伊克昭盟。1961年7月9日,国务院第111次全体会议通过,批准设立海勃湾市,以鄂托克旗的卓资山(卓子山)矿区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1975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乌达市、海勃湾市,设立乌海市。1976年1月10日,乌达市和海勃湾市正式合并,成立乌海市,市人民政府设在海勃湾,下辖乌达、海勃湾、拉僧庙3个县级办事处。1979年12月,将3个办事处改设为区。
1997年,海勃湾区面积860平方千米,人口14.2万,蒙古族占5%。辖7个街道:新华街道、卡布其街道、下海勃湾街道、千里山街道、凤凰岭街道、海北街道、新华西街街道。区政府驻新华大街。
2000年,海勃湾区辖6个街道、1个镇、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99557人,其中: 凤凰岭街道 31125 海北街道 45147 新华街街道 32936 新华西街街道 22294 卡布其街道 21281 千里山街道 6003 下海勃湾镇 32938 新地乡 7833
?年,海勃湾区行政区划一览:(可能是2001年或2002年资料。根据当时《内蒙古行政区划代码》整理)
凤凰岭街道 辖:新城、和平街北、鄂尔多斯大街北、建设、育红路北、黄河西路、长青西路、车站路北、新华西路北、乌兰路东、海河路东、鄂尔多斯大街南、公园路、海拉路西14个居委会。
海北街道 辖:新华北、青山、煤城、东山南、长青东、凤凰岭东街、海拉东、利民、胜利西、黄河东、东山北、青山北、海北东、鄂尔多斯东街、狮城小区、海北南、海拉北、大庆、大庆西、摩尔沟20个居委会。
新华街街道 辖:新华大街东路南、甘德尔路东、海河路东、新桥大街二、新桥大街三、新桥大街四、新桥大街五、新桥大街、公园南路、卓子山大街东路、沃野路南、河槽东、大庆东路、海拉南路、体育大街东路、清泉大街、新桥大街东路、新桥大街东路第二18个居委会。
新华西街街道 辖:车站路西、车站路东、乌兰南路、新华、卓子山西街、甘德尔西街、建设南路、海河路西、车站路南、海巴、海达11个居委会。
卡布其街道 辖:铅矿区、幸福区、和平区、建设区、钢铁区、包钢区、新建区、红卫区、旧洞沟、六千米10个居委会。
千里山街道 辖:新区、南区、北区3个居委会。
下海勃湾镇 辖:镇北、河东、渠南、白楼、路通、果园、五区、顺达8个居委会。
新地乡 辖:铁管区居委会;黄河、巴音、乌素、新地、伊克、三坝、海北7个村委会。
五一乡 辖:河源、中海南、中海北、中河源、富园、绿园、新园、幸福、新一、王元地、红星、北河源12个村委会。
海勃湾区辖6个街道(新华街、新华西街、凤凰岭街、海北街、卡布其、千里山)、1个镇(下海勃湾)、2个乡(新地、五一)。
海勃湾区辖6个街道、1个镇、2个乡:凤凰岭街道、海北街道、新华街道、新华西街道、卡布其街道、千里山街道、下海勃湾镇、新地乡、五一乡。
2006年乌海市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海勃湾区将3个乡镇(乡2个、镇1个)调整为1个镇、1个街道:原新地乡和千里山街道办事处合并组建千里山镇,镇政府设在原千里山街道办事处所在地;原五一乡和下海勃湾镇合并组建滨河街道办事处。调整后,海勃湾区辖6个街道(滨河、新华街、新华西街、凤凰岭街、海北街、卡布其)、1个镇(千里山)。行政区划 2006年海勃湾区对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情况海勃湾区将3个乡镇(乡2个、镇1个)调整为1个镇、1个街道:原新地乡和千里山街道办事处合并组建千里山镇,镇政府设在原千里山街道办事处所在地;原五一乡和下海勃湾镇合并组建滨河街道办事处。调整后,海勃湾区辖6个街道(滨河、新华街、新华西街、凤凰岭街、海北街、卡布其)、1个镇(千里山)。
滨河街道
凤凰岭街道 办事处成立于1981年5月。辖区南起新华大街、北至养殖小区、东到海拉北路、西达包兰铁路,是市、区两级政府所在地。辖区面积25平方千米,人口5.9万,共有7个社区。办事处驻人民北路38号(西湖小区)。
海北街道
新华街道
新华西街道 办事处成立于1995年6月。辖区位于城区西南端,东至人民路,西至包兰铁路线,南至市黄河化
海勃湾区
工集团,北至新华大街。辖区面积8平方千米。下设7个社区,常住人口29212人。办事处地址驻海达西街。
卡布其街道 “卡布其”为蒙古语,意为山谷或峡谷。办事处始建于1962年。位于海勃湾区政府驻地东南方向,海拉公路9千米处。其地域四面环山、东高西低,东跨桌子山与鄂尔多斯市阿尔巴斯苏木交界,西抵甘德尔山,南至海拉路18千米处与海南区接壤,北起三厂与新华街道办事处相连。辖区总面积约156平方千米,有6个社区,总人口19267人,其中流动人口2719人。
千里山镇名胜古迹 海勃湾境内名胜古迹、遗址和景观也比较丰富。主要有桌子山岩画:位于海勃湾区桌子山山脚沿线,迄今共发现五处,其中以召烧沟岩画最为著称。召烧沟岩画距城区15公里处,系青铜器时代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遗迹,1986年9月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发掘出可辩认图形118幅,整个画面完整地磨刻在较为平缓的石灰岩坡面上,总面积650平方米,大多为神态各异的人面像,其中一些图形被有关专家鉴定为太阳神的象征。古文化遗迹:主要有古汉城遗址,俗称“兰城子”,该古文化遗迹,位于海勃湾区城北11公里处。尚存古城遗址东西长307米,南北宽294米。并已发现有相当数量的汉“五铢”钱,“半两”钱,各种文饰的陶片和残损的陶器及建筑陶器等。城西北约百米处,还有一片汉代墓群,具有汉代一般墓室的建筑特点。古文化遗址:发现有古文化遗址九处,包括一处秦古长城遗址,两处烽火台遗址,一处汉代古城遗址,两处汉代古墓群,还有拉僧庙、迪延庙和卡布其庙三处喇嘛庙遗址。此外,境内还有乌伦木山六字真言、黄河沿岸风光、胡杨岛等旅游景观。第三产业 2006年,海勃湾区深入贯彻实施“三产兴区”战略,进一步调整业态、聚集人气、营造商气,努力构筑多层次、多功能、外向型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
海勃湾区紧密结合自身的区域位置、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实施“三产兴区”发展战略,在巩固商贸流通等传统三产的同时,加快发展房地产业,突出发展交通、通信业,规范发展金融、保险业,逐步形成了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今年,该区将继续把第三产业发展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点,通过合理布局商业网点,加快建材家居、果蔬批发、汽车修配、五金机电等专业市场建设步伐;重点抓好新天地商贸中心、帝王广场、新锐置业商厦等项目的建设,引导商贸、餐饮娱乐等传统产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大力扶持仓储、货运等流通企业发展,积极引进现代物流业;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一级市场调控,培育和完善二级市场,推进旧城区联片开发和城中村改造,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开发档次不同、商住平衡的房产,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吸引多种资本参与旅游产业开发,加快湿地公园、金沙湾和桌子山岩画旅游区的建设步伐;坚持培育与引进相结合,大力发展法律、会计、资产评估、市场咨询等商务服务,积极发展文化体育、社区服务、信息服务业,确保第三产业各项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高效农业示范区 海渤湾高效农业示范区规划面积10万亩,整个示范区分为沙漠旅游观光区、生活服务区、养殖区、葡萄种植观光区,温室种植区。生产服务区六大功能。
在高效农业示范区规划发展过程中,海渤湾立足“工业化理念、园区化管理、社区化模式”的发展思路,大胆创新独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按照“产业为龙头,基地为依托,科技为先导,生态为目标”四位一体的发展方略,积极探索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遵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运作的发展原则,全力推进示范区建设海勃湾区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西北部,乌兰布和沙漠南缘的中山丘陵、河谷及部分平缓起伏区内。整个地势是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以丘陵山地为主,西北部较为开阔平坦,平均海拔1100米。属典型的极端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0.3℃(1961—1980年),年均降水量154.8毫米,年蒸发量为3500毫米左右,平均日照为3047.3小时。旅游资源 海勃湾境内名胜古迹、遗址和景观也比较丰富。主要有桌子山岩画:位于海勃湾区桌子山山脚沿线,迄今共发现五处,其中以召烧沟岩画最为著称。召烧沟岩画距城区15公里处,系青铜器时代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遗迹,1986年9月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发掘出可辩认图形118幅,整个画面完整地磨刻在较为平缓的石灰岩坡面上,总面积650平方米,大多为神态各异的人面像,其中一些图形被有关专家鉴定为太阳神的象征。古文化遗迹:主要有古汉城遗址,俗称“兰城子”,该古文化遗迹,位于海勃湾区城北11公里处。尚存古城遗址东西长307米,南北宽294米。并已发现有相当数量的汉“五铢”钱,“半两”钱,各种文饰的陶片和残损的陶器及建筑陶器等。城西北约百米处,还有一片汉代墓群,具有汉代一般墓室的建筑特点。古文化遗址:发现有古文化遗址九处,包括一处秦古长城遗址,两处烽火台遗址,一处汉代古城遗址,两处汉代古墓群,还有拉僧庙、迪延庙和卡布其庙三处喇嘛庙遗址。此外,境内还有乌伦木山六字真言、黄河沿岸风光、胡杨岛等旅游景观。
改革开放以来,海勃湾区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区内涌现出了座座颇具现代气魄和民族特色的建筑群,加之城市道路的大力兴建,给排水工程设施的扩展完善,邮电通讯条件的改善,城市绿化面积的扩大,花园式城市建设的深入发展,注重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实行集中供热等,城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城市功能日臻完善。自然条件 海勃湾区属典型的极端大陆性气候。特点是降水少,气温高,大风多,日照长,干旱严重,四季分明,冬长寒冷,夏短炎热。
海勃湾地区晴天多,日照极为丰富,是我国日照丰富地区之一,平均日照为3047.3小时,日照百分率在69%—73%之间。年均降水量只有154.8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是内蒙古自治区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之一。年平均气温为10.3℃(1961—1980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气温最高的地区。年绝对湿度一般为6毫巴左右,年蒸发量为3500毫米左右,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差值在20倍以上。年均地温不足20℃,最大冻土深度在163—178厘米。海勃湾西北是乌兰布和沙漠,东边是桌子山,地处冷空气入侵门户,年平均风速较大,可达3.14米/秒,风向多为偏西北风或西北风,并且沙暴日数多,全年约为22—26天。
海勃湾地区土壤类型主要有灰漠土、棕钙土、栗钙土、风沙土、草甸土、盐土等,其中灰漠土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土壤。资源情况土地资源 海勃湾区总面积52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50公顷,有林地面积5607.9公顷(包括四合木灌溉区),牧草地面积1.4万公顷(可利用面积1.2万公顷),建成区面积18平方公里。矿产资源 海勃湾区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并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有能源、化工、建材所需的综合性配套矿产资源近30种,查明的矿床、矿化点近百余处,是一块具有开发建设价值的经济发展宝地。其主要矿产资源有煤、石灰岩、硅石、高岭土、各种粘土,次之有金属矿种十余种。其中,煤炭保有储量10.4亿吨,占全市总储量近三分之一,素有“塞上煤城”之称;石灰岩远景储量40亿吨以上,氧化钙含量高,杂质少;粘土总储量50亿吨以上。另外还有辉绿岩、角闪石、世界名贵的血红色大理石等。水资源 黄河是海勃湾区工农业用水的主要水源。黄河流经全境,年均水流量321亿立方米,年最大流量达556亿立方米,这为地区工农业发展、人民生活用水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生物资源 海勃湾区境内,除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充足的水资源外,还分布着较为丰富的生物资源。现已查明的野生植物有69科,181属,297种。其中:饲用植物93种;药用植物30余种。且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野生植物沙冬青、蒙古扁桃、四合木、半日花和绵刺(又名“蒙古包大宁”)等。其中:四合木属蒺藜科植物,是7000万年前第三纪的残存植物,世界上特有属种分布在我国190个属种中,桌子山地区就有稀世植物,它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民族介绍 蒙古族简介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3 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 · 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用蒙古语言文字的新闻出版、广播、戏剧、电影事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善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成果之一。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
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习俗 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 “ 赛拜努(你好) ” ;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 “ 他赛拜努。 ” (您好)。
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讲究礼节和规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时,一般在将羊的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送给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则以一块带肉的脊椎骨加半节肋骨和一段肥肠送给客人。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食俗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 “ 查干伊得 ” ,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 “ 白食 ” ;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 “ 乌兰伊得 ” ,意为 “ 红食 ”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 70 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把羊肉。
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 ── 炒米。西部地区的蒙古族还有用炒米做 “ 崩 ” 的习俗。面粉制作的各种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日渐增多,最常见的是面条和烙饼,并擅长用面粉加馅制成别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馅饼及蒙古糕点新苏饼等。
海勃湾区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 2-3 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不需蒸馏。
典型食品: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奶皮子;煺毛整羊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新苏饼;烘干大米饭。 节庆 蒙古族民间传统节日有 “ 白节 ” 、祭敖包、那达慕等。 “ 白节 ” 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 “ 白月 ” ,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和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要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 “ 辞岁酒 ” 。 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 “ 马奶节 ” 。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烤全羊过去多用来进行祭典或祭敖包时才用,现在已成为盛大节庆或迎接贵宾用的一种特殊菜肴。
那达慕大会 每年夏秋季牧闲时举行。 “ 那达慕 ” 在蒙语中有娱乐或游戏之意。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以及物资交流等。解放后又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田径、球类比赛、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放映电影、交流生产经验等,成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盛会。
转自www.118cha.com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