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木林
ad
基本概况 南木林县位于西藏自治区的中南部,日喀则地区东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北岸。东与拉萨市尼木县交界,西与谢通门县相邻,北与那曲地区申扎、班嘎两县接壤,南与日喀则市隔江相望,与日喀则地区相距76公里,总面积8848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4.86%。总人口7.6万,辖1个镇,16个乡,150个村民委员会。
南木林藏语意为“胜利”。作为地名具有“圣地”的含义。吐蕃时期称扎西孜。后被称为湘巴(即后藏6个万户司之一)。清朝初设南木林宗。民主改革前,由嘎厦政府和班禅堪布会议厅联合管辖。1960年1月25日,在合并南木林宗、乌郁宗、拉布宗、甲错宗以及7个卡的基础上,成立了南木林县亿政府,隶属日喀则地区管辖至今。县府驻南木林雪。
南木林县属高原性山地地形。境内河流众多,沟壑纵横,海拔在3790-4950米之间。南部较低,有宽窄不一的河谷平原;北部较高。境内山川相隔分布,依山脉、河流走向和海拔高度,将全县划分为汀河主河谷区、各支流河谷区和高原亚高山草甸区。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日照强,旱雨季分明,降水较集中,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年日照时数2928小时,年降水量350-400毫米。常见的自然灾害有霜、旱、洪、雪、虫、雹、风等。
已发现的主要矿种有煤、铜、瓷土、油页岩、泥炭等。主要野生动物资源有獐子、狼、熊、野牛、黄羊、黑颈鹤、贝母、虫草等。
南木林县是半农半牧经济县。主要农作物品种有青稞、冬小麦、春小麦、豌豆、油菜和蔬菜等。以饲养牦牛、犏牛、黄牛、绵羊、山羊、马、驴等为主。1989年被列为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经济开发县之一。
现有装容量为500千瓦的水电站1座,年均发电量80万千瓦时。
民族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独具地方特色。主要产品有卡垫、藏刀、氆氇、各式银具、壁画、门拉环、铜铸佛像等,其中有两项产品在香港展销会上获奖。
全县主要交通公路有3条,可通往拉萨、日喀则、申扎等地。
绿色土特产主要为艾玛土豆。
南木林镇居民近7000。县内医院、银行、书店、邮局、电信、电视转播台、餐饮、商店、自由市场等服务设施齐全。
县内甘典果寺、热拉雍仲林寺、雄雄寺等较为著名。分属西藏各派。寺内佛像形象逼真,壁画瑰丽多彩,内容丰富。有多神传的佛祖灵塔2座,其中1座至今保存着一尊完好无损的佛祖遗体。横跨湘河南北两岸的铁索桥,修建于500多年前,颇具民族特色。
自然地理
南木林县位于西藏自治区的中西部,日喀则地区的东北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北岸。地理坐标介于东经88°46′——90°,北纬29°19″ 57——30°18″39。东与拉萨的尼木县交界,西与谢通门县相邻,北与那曲地区的申扎、班噶两县接壤,南与日喀则市隔江向望。县境东西长98公里,南北宽110公里,与地区行署所在地相距76公里,总面积8848平方公里,占日喀则地区总面积的4.86%。
南木林地处岗底斯山脉东段河谷地带,整个地形东北高,西南低,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790——4950米之间,县城驻地南木林镇海拔4020米。境内山峦起伏,有极高山、高山、中山、河谷、湖泊、冰川及沙丘等诸地貌单位组成。最高点在县境内东北部扛宗马山峰,海拔6043米,中年积雪不化,银装素裹,长于云天相连一体,构成一幅绮丽景色,山腰四季流水潺潺,慰为壮观;最低为湘曲河与雅鲁藏布江的交汇处,海拔3704米。相对高差2303米。
境内山川相隔分布,依山脉、河流走向和海拔高度,将全县划分为湘河主河谷区、各支流河谷区和高原亚高山草甸区。
雅江从西而东沿南缘边境流过,湘河是南木林县境内主要河流,长约110公里,是由娘热河、扎河、拉布河、则绪河、仁堆河等汇集而成,是雅江一级支流,从北向南流注入雅江干流。湘河两岸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历来是南木林县的主要农牧区。
南木林县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日照强,旱雨季分明,降水较集中,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年日照时数2928小时,年降水量350-400毫米。常见的自然灾害有霜、旱、洪、雪、虫、雹、风等。
历史沿革
南木林县历史悠久,早在吐蕃时期,被称为“扎西孜”,《见史书(汤东杰布)》,萨迦王朝时期,称为“香巴”,即后藏6个万户之一,则易名为“南木林雪”或“南木林宗”,“南木林”藏语译音为“胜利”的意思,作为有“圣地”的含义。吐蕃时期,松赞干布执政时,在卫藏地区设置了称为“如”(翼)的四个军政区域。其中叶如(右翼),治所在今南木林县。
南木林,吐蕃时期称扎西孜。后被称为湘巴(即后藏6个万户司之一)。清朝初设南木林宗。
南木林县在民主改革前,由噶厦政府和班禅堪布会议厅联合管辖。
1960年1月25日,在合并南木林宗、乌郁宗、拉布宗、甲措宗以及7个溪卡的基础上,成立了南木林县人民政府。
经济概况
南木林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中西部,日喀则地区的东北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北岸。东与拉萨的尼木县交界,西与谢通门县相邻,北与那地区的申扎、班嘎两县接壤,南与日喀则市隔江相望,全县总面积8848平方公里,绝大部分地方海拔在3790——4950米之间,辖17个乡镇,152个行政村,421个自然村,全县总人口7.4万多人,2005年全县GDP实现21565万元,人均GDP285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596元,粮油总产5840.4万斤,人均占有量达到789斤。
行政区划
南木林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中南部、日喀则地区东北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北岸。总面积8113平方千米。
Nanmulin Xian
542322
857000
县人民政府驻南木林镇
南木林县辖1个镇、16个乡:南木林镇;达那乡、卡孜乡、多曲乡、秋木乡、土布加乡、查尔乡、索金乡、达孜乡、奴玛乡、热当乡、拉布普乡、甲措乡、芒热乡、普当乡、仁堆乡、艾玛乡。共有150个村委会。
南木林镇
总人口8449人。
达那乡
总人口2380人。
秋木乡
总人口2318人。
卡孜乡
总人口5274人。
多角乡
总人口4561人。
艾玛乡
总人口8130人。
茶尔乡
总人口2336人。
土布加乡
总人口5190人。
奴玛乡
总人口2995人。
达孜乡
总人口3952人。
索金乡
总人口3426人。
芒热乡
总人口2881人。
拉布普乡
总人口1833人。
热当乡
总人口6823人。
甲措乡
总人口4474人。
普当乡
总人口2923人。
仁堆乡
总人口1269人。
风土人情
藏族的礼仪是多种多样的,礼俗与佛教也有密切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礼仪:
献哈达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节庆、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音讯往来、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优良的、用丝绸做料的哈达,哈达长短不一,长者一二丈,短者三五尺。
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人民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当然也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时做彩箭用,是最隆重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时候用。
哈达是在元朝时传入西藏的,萨迦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回西藏时,带了第一条哈达回来。当时的哈达,两边是万里长城的图案,上面还有“吉祥如意”字样,故可以说哈达是从内地传入西藏的。后来,人们对哈达又附会上宗教解释,说它是仙女的飘带。
磕头
磕头也是西藏常见的礼节,一般是朝觐佛像、佛塔和活佛时磕头,也有对长者磕头。磕头可分磕长头,磕短头和磕头三种。
在大昭寺、布达拉宫及其他有宗教活动的寺庙中,常常可以见到磕长头的人群。磕时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顶、到额、至胸,拱揖三次,再匍伏在地,双手直伸,平在地上,划地为号。然后,再起立如前所做。过去,有些虔诚的佛教徒,从四川、青海各地磕长头到拉萨朝佛,行程数千里,三步一拜,一磕几年,有许多死在路途之中,也觉得尽诚尽意、毫无怨言。大昭寺前的粗石板,也被磕长头的人磨光了。
在寺庙里,也有一种磕响头的磕头方法。不论男女老少,先合掌连拱三揖,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表示诚心忏悔之意。
鞠躬
过去遇见长官、头人和受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四十五度,帽子拿在手上低放近地。对于一般人或平辈,鞠躬只表示礼貌,帽子放在胸前,头略低。
也有合掌与鞠躬并用的,对尊敬者合掌得过头,弯腰点头;回礼动作也相同。
敬酒茶
逢年过节,到藏族家里做客,主人便应敬酒。请喝青稞酒,是农区的一项习俗。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西藏几乎男女老少都能喝青稞酒。敬献客人时,客人必先喝三口再一满杯喝干,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不然主人就不高兴,或认为客人不懂礼貌,或认为客人瞧不起他(她)。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必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是懂得礼貌。
以上是藏族礼仪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情况,其他还有称呼上的礼节。尊称别人时,一般在他的名字后面加一“啦”字。藏语还有敬语和非敬语之分。用敬语,对尊者或客人说话,表示尊敬对方。其次,在吃饭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的规矩。行路时,不抢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礼让。坐时不能抢主宾席,不能东倒西歪,不能随便伸腿等等,这是一般长辈教育子女的一些必须注意的礼仪。转自www.118cha.com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