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江县
ad
自然地理 余江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中下游,东与鹰潭、贵溪接壤,南和金溪相通,西界东乡,北邻万年、余干。地处东经116°41′~117°09′,北纬28°04′~28°37′之间。南北长达75公里,东西宽28.65公里,最狭蜂腰地段仅17.5公里。
余江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近50年年平均气温为17.6℃,其中一月份平均气温5.2℃,七月平均气温29.3℃。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1.12℃,年极端最低气温—15.12℃。年平均降水量1788.8毫米,最多年份降水量2543.0毫米,最少年份降水量980.7毫米,其中4~6月份平均降水量844.8毫米,7~9月份平均降水量350.9毫米。平均年日照时数1739.4小时,无霜期258天。
历史沿革
余江县境在秦汉时为余汗县地,晋元康元年(291)始置晋兴县,后为兴安县,不久,撤县为晋兴乡,入余汗县,南朝陈元嘉年间(560~565)于晋兴县故地设置安仁县。属鄱阳郡,隋废,入余干县,仍为晋兴乡,直至宋端拱元年(988)才正式确立安仁县。
民国3年(1914),因与湖南省安仁县同名而易名余江县。以境内有余水(信江)而得名。
1949年,本县解放,隶属贵溪专员公署领导,后又改隶上饶专员公署。
1983年隶属鹰潭市。
区划人口
余江县辖黄庄、春涛、平定、杨溪、洪湖5乡,邓埠、锦江、画桥、潢溪、中童、马荃6镇,高公寨林场、水产场、大桥良种场、张公桥农场、塘潮源林场、青年农场、刘垦场7农垦场。共有23个居委会,116个行政村,1个管委会。
全县共有人口35.5万,其中非农业人口7.3万,畲族800多人,人口密度379人/平方公里。县政府驻邓埠镇白塔东路,县城邓埠镇人口6.5万。
资源特色
地貌特征为南北高,逐渐向中部倾斜,丘陵面积108.5万亩,平原面积30.3万亩,山林面积58.68万亩,耕地48万亩(水田面积41.7万亩)。森林植被分区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森林植被类型有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针阔混支林等,森林覆盖率为41.9%。信江在县境内主要支流有白塔河、骨头港、黄庄河、划船港,流程115.3公里,流域面积826.59平方公里。
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探明的种类有镁、铁、瓷土、石英石、石灰石、辉绿岩、煤等20余种,其中硅矿石储量达1500万吨以上,石英含量达97%~99%。
风景优美。境内有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龙虎山规划的马祖岩、洪五湖景区,还有山清水秀香炉峰、幽静飘渺樟树谷、号称“江南第二峰”的吉泉峰,水随岩情、岩随湖走的“天鹅湖”,都是旅游观光的好地方。“送瘟神纪念馆”、“果喜星宫”、“邹韬奋塑像”等人文景观。
经济结构
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6.8亿元,比2002年的9.78亿元增加7.02亿元,年均增长14.5%,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2年的2.5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6.7亿元,年均增长27.8%。全县财政收入达1.2018亿元,年均增长12.2%,比2002年的7578万元增加4440万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43.9:30.4:25.7调整到2006年的38.8:36.9:24.3,四年内二产提高了6.5个百分点。
工业产业独具特色。形成了医药和医疗器械、眼镜、铜材加工、雕刻、微型元件、轻工五金等为支柱的工业体系。余江是全国雕刻之乡,现有百余家雕刻企业,其中世界木雕大王张果喜创办的全国最大私营雕刻企业——江西果喜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被日本客商誉为“天下雕刻第一家”。余江微型配件约占全国市场的三分之一,是江西最大微型元件生产基地,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江西天施康中药股份有限公司余江分公司生产的夏天无片等十四个中药品种获国家中药品种二级保护,并拥有七个品种的自主知识产权。眼镜工业历史悠久,早在清朝嘉庆年间就有眼镜生产作坊和销售协帮组织,余江眼镜的发源地——中童镇是闻名全国的“眼镜之乡”。县工业园区始建于2003年8月,并逐步形成一园四区(眼镜、铜材加工、微型元件、轻工五金)发展格局,2006年被列为省级工业园、江西省眼镜产业基地。园区规划面积为10平方公里,其中第一期规划面积为266.67公顷。至2006年底,园区共完成基础设施投入资金3.9亿元,引进内资33.4亿元人民币,外资2348万美元。目前园区共引进项目92个,建成投产企业65个,在建项目27个。
农业特色日益凸显。2006年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分别为55.2万亩、4.2亿斤,比1978年(以下类同)分别增长52.9%、68.0%;水产养殖面积、总产分别为3.9万亩、1.38万吨,增长0.5倍、12.5倍;生猪出栏54万头,增长24.5倍;以320国道为纽带形成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商品蔬菜、花生种植面积分别达5万亩、7万亩,产业化规模不断壮大,建立58个专业种养农产品基地及53个农业示范区,培育壮大30余个产值1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以苗木花卉、花生、瘦肉型生猪、葛、优质稻、中药材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被列为全省优质稻、花生、葛、瘦肉型生猪、商品蔬菜优质农产品基地,荣获农业部授予的“中国葛之乡”称号,葛仙茗茶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有机食品。余江生猪产业合作社年销售收入超亿元,是全省最大生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刘垦花生市场是江南最大的花生贸易中心。
历史名人
汤 汉 字伯纪,号东涧,余江县崇义乡(今画桥镇)人。宋淳祐四年(1244)甲辰科进士,南宋末期著名理学家。初任象山书院山长、上饶主簿,后任饶州教授兼象山书院山长。淳祐十二年,任史馆校勘,不久改任国史实录院校勘。他看到当时朝政腐败,天下骚乱,便不断上书痛陈朝政,大胆指出弊端。所论切中要害,理宗赵昀不能不为其直谏而信服,于是将汤汉升任为太常博士。太子(度宗)满二十岁,他上《冠箴》一篇,说明太子及冠后应注意的要务。理宗特令太子往谢汤汉,并进官秘书郎。后出守福建常平,因弹劾福州太守史岩之及泉州太守谢慎有功,被调回京任礼部郎官兼太子侍读。不久,先后任职华文阁福建运判、宁国府知府、江西常平兼吉州知州、江东运判兼隆兴知府。后又召回京都任尚左郎兼太子侍读及玉牒所检讨官司。这是汤汉建议朝廷必须广开言路,允许臣属直抒己见,排斥奸邪,罢黜阿谀小人。后调任太府少卿兼太子谕德。旋改任秘书少监,成为东宫辅臣。不久,曾被罢官的奸臣董宗臣又重新为朝廷起用,汤汉犯颜上本直指:“自古以来,小人如果再次得志,所带来的祸患一定甚于往日。”事后,他请求退休,太子致书慰留,遂再供职朝廷。
咸淳元年(1265),度宗继位,贾后姐弟专权误国。汤汉不计个人安危,奏请新君治家不能以私情坏国家制度。政令务须出于朝廷,不可出于私门。用人唯贤,不可椽引亲友。这些政见都是群臣所不敢提出,说明汤汉胆识超凡,因此受到正直重臣的敬爱。度宗奖其忠贞有识,擢升汤汉为工部尚书,端明殿学士。任内他激流勇退,请准告老归家,封“安仁开国子”爵号、食邑600户,赐“金紫鱼袋”。终年七十一岁諡号文清,追赠正奉大夫、饶国公。德佑年间(恭帝赵显1275—1276)诏令赐丧原籍田南。遗著有《东涧集》及《淘诗注》六卷。
李 存 安仁(今余江)人。字明远,一字仲公,号俟庵。青年时曾师事陈苑,与贵溪祝蕃同游,致心于天文地理医药卜筮释道之书,博学多才,深明性理之举。廷佑初(1314前后),一试不第,遂杜门著书。邑令、郡守、中丞御史等交章荐举,不就。乃自办书院讲学,从学弟子众多,如翰林承旨张仲举、危大楼等人皆出其门下。时人称为江东四大儒之一,其名载《中国人名大辞典》。
李存主张“朋友讲学,且宜痛改旧习为第一义,求欲速成,非善学者也。”他写的一篇《居敬斋铭》文字深奥,意境深远,铭曰:“我本敬,何庸居,客他乡,欲所驱。苟知非,问归途。日月行,勿斯须。久则安,圣工夫。视吾斋,扁不虚。果能然,孔之徒。”
李存著有《俟庵集》存世。
桂 萼 字子实,号见山,余江县锦江镇人。明正德六年(1511)中辛未科进士。历任丹徒、武康、成安等县知县,所经各任都能端正风俗,抑制豪强,政绩颇著。嘉靖二年(1523)升南京刑部福建司主事。这时嘉靖皇帝朱厚熜因其生父不能受太庙享祀伤透脑筋。桂萼主张在太庙之侧,另建小祠祭祀,使嘉靖争得了面子,又比较好地解决了所谓“统嗣”问题。因此下令晋升桂萼为翰林院学士。嘉靖四年升詹事府兼学士,很快再升礼部右侍郎。不久,转左侍郎,旋又晋职礼部尚书、调任史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衔,并升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升迁之快,史不多见。或说,他是依靠“议礼猝贵”。嘉靖八年八月,桂萼自请退休,九月复奉召回京,更得嘉靖优遇,称赞他“俊彦宿学”,赐银质印章两方,一刻“忠诚敬慎”;另一镌“绳愆匡违”。桂萼于嘉靖九年十二月告老还乡,不久病死私第,朝廷追赐太傅,谥“文襄”。遗著有《奏议》八卷。
桂萼墓葬于安仁七都杨源塘(今锦江镇铁山山底邱家村)。清同治年间尚存有墓志铭。
邹韬奋 (1895一1944)原名恩润,余江县潢溪镇渡口村委会沙塘村人。他5岁启蒙读古典经籍.18岁肄业于上海南洋公学,民国10年(1921)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民国11年,由黄炎培介绍,出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负责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及《职业教育丛书》,先后有《民主主义与教育》、《职业心理学》等多种著作问世。15年10月,接任《生活周刊》主编,由于编辑方针正确,深受读者欢迎,发行额自8万份骤增至12万份。
邹韬奋遗著主要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经历》、《韬奋文集》》1-3卷等
余江县人民怀着崇敬的心情,为纪念这位杰出的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战十,于1985年11月在县城中心建立他的全身塑像,表达家乡人民对他的永久怀念。
吴 迈 (1885一1936)字良翰,余江县平定乡石背吴村人,16岁中秀才。目睹国难日重,决心退出考场,闭门自修新学,潜心研究各国律法。18岁时,其父病逝,吴迈不循礼教,戴孝而不守制。其出行不走方步、交谈只说方言。事闻于学政训导,革除了他的功名,从此不得再进孔庙,他一笑置之。吴迈平生仰慕文天祥(号文山),谢叠山、陆象山、私淑"三山一泽是我师",特治印一方.镌刻七字以自勉。
吴迈生性耿直,嫉恶如仇,群而不党,一心为国。虽遭几次人狱和数度被通缉的迫害,但斗志尤坚,曾被中外报纸称为"火镖律师"和"吴大炮"。生前曾在桂林、阳朔、泰山、庐山、镇江、厦门、杭州等地留下书法遒劲的爱国诗句石刻,长伴祖国壮丽河山,供海内外人士凭吊,遗著有《吴迈环游世界记》、《吴迈文集》等。
熊梦帷 (?一1932)又名道周,字尚德,号义堂,余江县中童镇老屋熊村人,学生出身,民国16年(1927)初入党,是余江县最早发展的共产党员之一。同年1月与李馥、余益等筹建余江县农民协会,任常委。余江党支部被破坏后,乃潜返家乡从事农民运动,秘密发展党员。民国17年上半年和董会先等共产党员组建了中共余江区委员会。19年8月,红军攻克余江县城锦江镇,身份暴露,遂调红十军工作。21年,赣东北开展内部肃反运动,在葛源被错杀。
旅游景点
马祖岩
位于洪湖乡境内,在龙虎山仙水岩西北3公里处,是龙虎山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山顶石状如马,初名为立马岩,后因唐代高僧马祖道一禅师在此传授禅经,遂改名为马祖岩。马祖(709-788),汉州(今四川)什邡县人,姓马,俗称马祖,唐开元年间著名高僧,为中国佛学禅宗六祖慧能再传弟子,幼年出家,师事怀让禅师,曾居此山岩洞中修定参禅多年,传授弟子禅法,主张“自心是佛”、“凡所见色,即是见心”,从学者甚众,后形成派系,称“洪州宗”。他和弟子百丈怀海禅师经过长期不怠的修持,建立起中国式的禅门丛林制度,改变隋唐以前佛教徒不事生产、乞食自修的生活方式,代以集体生产、集体从事农耕、同修互助的团体生活方式,开拓了禅宗寺院的规模。他们还改革禅宗教传机锋转语,将禅学与中国文化融合,使佛学平实化。由此马祖在中国禅宗史上享有盛名,马祖岩亦成为闻名遐迩的重要佛教文化景观。
马祖岩像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显得神奇、瑰丽之美。明代旅游家徐霞客盛赞马祖岩,“清净幽渺”。此处山环十里,四面壁立,内多岩洞,其形各异,两山对峙,呈“U”形,俯视数十丈,仰观似接云天;飞瀑流泉,经年不涸。进山,有一巨石竖立其间,名曰“把门石”,形态既庄又谐,远观近视,左瞧右看,各有不同感觉,可谓奇矣。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罹难途经马祖岩时,赋一首七绝:“曾将飞锡破苔痕,一片方根锁洞门。山上人家山下路,石头心事付无言。”山河破碎,身在浮沉的满腔悲愤化为默默无言。绕过“把石门”,忽现一湖,它三面皆岩,中耀圆湖,明清如镜,人称月池。沿湖岸石级往东前进,突然岩出山腰,中空外悬,飞瀑自山顶飘下,如檐雨淙淙。再往前走数十米,便是一座大岩洞,曾建有“大雄宝殿”,据传这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较早的寺院,可惜已颓废,难寻昔日香烟袅袅、云雾缭绕的盛迹。再往上还有滴漏岩、啸月台、棋盘石、瀑布泉、仙桥、龙井、虎石、七星墩、芭蕉洞、挂榜石、印石、推车石、观音岩、莲花石等景点、景景相连,目不暇接,每个景点都有人文故事,似一段段禅宗公案,令人流连忘返。
马祖岩最引人入胜的景观有两处。一是“一线天”,因它“两峡立,约数百仞,一线中分,日唯午见”得名,前人描述道:涧水下流,不敢俯睇,鸟迹不经,阴见逼人,若有奇鬼怪物处其中,称幽、奇、险、秀也。历代文人骚客到此赋诗填词,宋代罗念阉留下对句:“断壁画开天一线,层岩清洒两千行。”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写道:“醯鸡舞瓮中,井蛙居坎里。莫作一线看,开眼九万里。”并在石上镌刻“别有天”三个大字。明代第43代天师张宇初的《宿马祖岩》诗写道:“凿开兰若,栖禅结上方。燃灯闻佛馨,听雨宿僧房。古树岩云合,幽花涧濑长。素耽坡谷辈,了无幻中忙。”清代廉访使翟风翥描绘马祖岩:“绝壑危岩在沓沓,幽林古洞穴深深。溪桥新月山漳出,九夏清商欲奏金。”另一处景观是岱宗讲堂,马祖道一禅师即在此讲授禅经,当时全国众多名山寺院的方丈云集此地,学成归去担纲主持,据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前,曾于此聆听经法。岱宗讲堂讲佛学,也讲儒学,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在讲堂上悬“中和”匾额,教法上沿袭“白鹿书院”教规,培养了大批门徒。宋代儒家心学大师陆九渊曾临堂宣讲过“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观点。自古以来,马祖岩集佛、儒于一体,可以说是江南佛、儒文化的一个中心点。
香炉峰
马祖岩景点之一,位于马祖岩北十公里,平顶圆体,形似香炉而得名。香炉峰巍然屹立,四周被水库所环绕,山腰有岩洞,洞内为春秋战国岩墓,这里有仙人洞、仙人庙、千丈坡、试胆壁、仙女池、黄牛岭、棋盘石,上面有泉水、小竹林、古寺遗址,登上顶峰低瞰,千山竞秀,白云悠悠,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明代黄应之《游龙虎山、香炉岩》赞曰:“春烟漠漠雨溟溟,锁断香炉万纫青。此日谁舟看不足,何时携杖扣岩扃。”据徐霞客《江右日记》记载:“……过香炉峰。其峰回亘三叠,南西直剖而下,中有一凹,结佛庐于上……。”
天鹅湖
位于洪豪公路旁,距206国道1.5公里,距仙水岩3公里,距320国道约9公里,景点包括古村屋、小马祖岩、万山岩、千佛洞、保家峰、螺蛳岭、碣石峰等10多处(其中保家峰、螺蛳岭、碣石峰遗址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历代文人墨客都有涉足于此。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于崇禧九年十月到此一游,并在日记中记下了这里的岩洞、寺院等;清代乾隆帝登保家峰吟诗抒情,故事至今流传在民间;著名禅师马祖曾到此讲经,引来许多僧人在长约半里、连成一片可容纳千人的岩洞中筑屋为居,至今石壁上还有当年僧人凿留下的圆印。保家峰下的天鹅湖碧波荡漾,傍晚彩虹出现于水天之间,蔚为壮观。被人誉为“南方的莫高窟。”
洪五湖
位于马祖岩北1公里处,320国道旁,面积37平方公里,是龙虎山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洪湖水库和五湖水库两部分。洪湖水库总库容1326万立方米,最大水面4000亩,是白塔渠水量的调节水库,湖水洁净明亮,清澈澄碧,犹如一面明镜嵌在绿林之间,蓝天白云、山水树林、飞鸟行人清晰地倒映在水中,微风拂过,湖水波光粼粼,一派人间仙境。五湖水库总库容量2200立方米,最大水面8000多亩,因山势走向形成五个相连水面,形似手掌而得名。湖面辽阔,山环水绕,烟波浩淼,坦荡无际。中有小岛随水位升降涨落,时大时小。库区气候宜人,雨量丰富,植物茂盛,随季节的更替,湖光山色迥然不同。有诗赞曰:“五湖水库波潋滟,一年四季时时鲜。唱起山歌湖边走,如在画中逛公园。”水库北端建有主坝,高42.3米,长1150米,雄伟高峻,蔚为壮观,置身坝上,鸟瞰全景,水天一色。库区鱼类丰富,鸟类众多,鹤雁成群,周围果园飘香。在柔软的沙滩上漫步、嬉戏,泛舟游泳、垂钓捕捞……真可谓人间仙境。
樟树谷
位于县城南部马荃至鱼塘公路旁,面积为50平方公里。因狭谷内樟树成林而得名。谷中狭长曲折,溪水潺潺,气清神怡。谷中景观有棋盘石、25代张天师的炼丹洞、磨仂岩、三叠泉等。在元泰定元年(1324年)由享受一品待遇的嗣宗师吴全节建“明成观”为此,这里还是明仁宗赐葬吴全节的风水宝地。
马岗岭
马岗岭位于县城东面3公里处,1997年8月5日,经省林业厅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山上有许多商周时期的素石陶片,树木茂盛,动、植物种类繁多,有许多国家保护的动植物。山中古有“三仙祠”,今有马鞍寺、韬奋亭,是旅游避暑考察特色公园,现成为城区居民的早晚锻炼的氧吧。
英豪广场
位于县城的中心,是城区文化娱乐的中心场所。这里有邹韬奋先生的塑像,邹韬奋(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鹰潭余江人,他是继鲁迅之后代表我国先进文化的光辉楷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赞扬的伟大先烈。家乡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政治家、出版家和杰出的新闻记者,今天把他的塑像留在县城的中心广场,为世人瞻仰。在广场的南面是全国最大的血防纪念馆,始建于1978年10月,是为纪念《送瘟神二首》发表20周年而建立的,由著名书法家吴作人题写的馆名,全馆占地面积6483平方米,建筑面积2345平方米,为四合院结构,建筑风格朴实、壮观。正前门是中心广场与广场另一侧的“血防纪念碑”遥相呼应。纪念馆主体部分高12.66米,正门外廊两侧耸立8根高11米的方柱,柱顶额正方装饰“春风杨柳”、“白云飞燕”浮雕图案,与毛主席诗词意境相得益彰。其里面展厅共分六个部分,包括序幕厅、苦难厅、消灭篇、巩固篇、变化篇、名人厅。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三代领导人对余江人们的关心和厚爱,余江人又是怎样建设和改造余江的。
果喜星宫
余江有一百多家木雕工艺品厂,被称为木雕之乡,而张果喜的木雕更堪称天下第一雕,享誉全球,由卖祖屋1400元起家至今挤进全国私营企业50强中第24位的张果喜,2005年在福布斯富豪榜居128位,其由张果喜命名的3028号小行星更是光芒四射,精细的雕刻,皇宫建筑的气派,镀金的佛龛花樟木箱,清明上河图的大形浮雕,世界领先的无刷无槽电机,满屋子的奖杯、奖牌。
九龙峰
位于县城南5公里处,为武夷山余脉隆起的九座山峰,因其形似苍龙而得名。它北起九龙水库,南至吴岭源,东西两侧由九座山峰构成两道天然屏障,形成北南走向的十里狭谷。该地自然与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加之地理位置险要,被称之为“绿色的海洋,花鸟的世界,名人之故里,兵家之要塞。”这里是中国十三大土匪寨之一,有江西开山鼻祖长沙王吴芮的遗址,有成片的板栗林、杨梅林、枫树林,还是元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倪镗的故乡。
锦江古镇
锦江原为安仁老县城,建县于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锦江自设县开始至1961年为县城所在地。古县城锦江名胜古迹、古文化遗产甚多。孔庙槐荫,柳祠桧色,玉真墨迹,果老丹池,市心塔影,山后书声,锦江渔坊,黎浦商帆等安仁八景诉说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吸引了不少墨客与骚人来此漫游赋诗,寻觅仙境。杨万里、朱熹等历代文学家为此写下的“余干溯源至安仁”、“安仁晓行”等著名诗篇,勾勒出千年前的锦江群峰俊秀,碧水波清,山川灵秀,水路通达,船帆点点,商贾如云的繁荣景象。锦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好学之风盛行,明清两代兴办的诸多书院,给这座千年历史古城谱上了浓厚的文化古韵。
县衙门
安仁县衙门始建于宋端拱元年(988年),元壬辰年(1352年)被毁,明朝元年予以重建,在明、清两朝战乱中多次被毁、受损,但都得以重建或修复。经道光二年大规模的重修扩建,安仁县衙门已具较大规模,设有川堂、大堂、头门、后衙及左右司房,大堂题扁为“天理、人情、国法”,头门外牌坊左边题写“士秀”,右边题写“民淳”,至清咸丰年间部分县衙建筑被毁,民国6年(1917年)再获修复,修葺后的是县衙门,坐北朝南,占地5000平方米,共5进,依次为大门(八字门楼)、厢房(带过冈亭)、大堂、长厅、住房,西边没有监狱。过冈亭在抗战间被日机炸塌,1945年县乡绅捐钱修复,后在“文革”中被毁,现仅存大门(八字门楼)、厢房、大堂和监狱部分建筑。1984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我省仅存二处较为完整的古县衙之一。
财神庙
安仁财神庙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占地170平方米,西南向,庙屋呈歇山顶式的砖木梁架结构,前后两进,中间有一天井,前为香阁,后进供“祀正大乙赵大元帅”,上方为四层立体式“八卦”造型,除梁柱上的木雕在“文革”中被铲除外,其余基本保存完好,现为安仁禅寺,香火盛旺。
孔庙
祭祀一忠一孝的文昌庙与关帝庙是古代举行隆重大典的地方。安仁县的文昌庙始建于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知县汪杞建学宫于县东育才坊(今余江二中所在地),元朝邑人王溥又建“大成殿”,创建了“明伦堂”。明清两朝,几经废兴。清同治八年(1869年),代县令姚迥和后任知县朱潼发起乡绅大加修建,此时的文庙(孔庙)由兴贤门拾级而上,依次为棂(灵)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并把文昌宫和明伦堂连接起来,东西两排小屋分别为名官、乡贤、忠义、节孝四祠。新建“魁星阁”于孔庙东边,各殿漆以红漆,金碧辉煌,画龙雕栋,檐桷拱飞,气势雄伟,与巍巍的文庙珠壁相辉,与挹仙亭遥相对峙,颇为壮观。安仁文庙,面水背山,大有虎踞龙盘之势,庙中遍植古槐,绿树成荫,郁郁葱葱。道光五年(1825年)正月十四日,飓风自正西吹来,山陵大树连根拔起,孔庙部分建筑首当其冲,庭中古槐被吹倒,知县陈公会同乡绅捐资修复,并将古槐扶植于原穴,精心培育,次年又吐出新叶,这棵千年古槐至今仍有凌宵参天之势。民国时期,安仁文庙一直作为学堂之用,解放后,为余江中学(后改名为余江二中)办公用房,1977年,将文庙大成殿改造成二层办公楼,殿基及窗台下维持原貌。
古代书院
锦江乃古安仁县县城,古安仁明清时期风正兴学,如玉真书院、锦江书院、见山书院、小儒学、龙门书院、龙溪书院都是历代颇具名气的书院,书香甚浓,吸引了邻县、邻省莘莘学子前来“执经问业”。明大学士桂萼创办的“见山书院”获嘉靖皇帝御笔“清气”和“理义定足”的匾额悬挂中堂,由倪镗之父倪阶创办的锦江书院也得到皇帝的题匾,曾一度与白鹿书院、岳麓书院等江南四大书院齐名。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名噪一时的书院都已成为历史,在古安仁县城锦江现仍留有“龙溪书院”和“龙门书院”的断墙残垣。龙溪书院坐落在群山环抱,山清水秀的云盖峰山下,是清朝隆癸未年(1763年)安仁举人李尚宗江浙在就任左堂告老返乡后为族人所建。龙溪书院占地约500平方米,正房一连三进,砖木梁架结构,进深26米,宽23米,高6米,有学舍十余间,大门为牌坊式“八字”门楼建筑,门楼青麻石结构,上下三层,呈塔形,翘起的沟檐,镂空的雕刻与戏曲人物为内容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图案融为一体,展现了古代精美的建筑艺术和高超的建筑水平。清大文学家、戏曲家蒋土铨撰写的《龙溪书院记》给我们勾勒出书院当时的盛况。这座历经240多年在全市乃至全省屈指可数、尚保存完整的古代书院至今风韵依旧,让人怀旧。龙门书院与县考棚位于锦江镇刘家岭,现仅存圣殿与西厢部分建筑,民国时期为余江第一小学所在地,其两石柱仍静静地躺在荒草之中,“龙耀天池一路风云随变化,门游圣城三春桃李荷载培”的石刻楹联记载着龙门书院的昔日辉煌。县考棚在龙门书院东侧,为例贡毛凤腾捐资修建,有考棚两排,宿舍10间,占地200平方米,考试时,考生每人一间,三天内在此写文章作答案,外面上锁,并有人看守和送饭,考生由此跃入龙门,走向仕途。
安仁城垣
始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知县薛球为平叛“姚源之乱”,始筑土城墙,城墙长600余丈。嘉靖五年(1526),饶州兵备范辖改设石城。嘉靖壬戌年,江西巡抚令该县增设城墙,深挖战壕,历经三年,新城修筑完成,全长一千三百三十余丈,红条石结构,开城门九座,东为青仁门,西为正义门(云盖门),南为歌薰门,北为拱极门,东南面设兴贤,云锦两门,西南有观澜、便民、孟津等三门,其垛石、腰脚、窝铺等建筑等同府制城垣的规格。经明崇祯(1637年)、清康熙(1711年)、乾隆(1736年)、咸末(1855年)年间四次较大型的修葺,至同治二年(1863年)修复的安仁城垣,用红石厚砖砌成,高为二丈六尺,宽八尺五至八尺六不等。设城楼七座,垛口一千三百三十个。同治六年(1867年)经御史院寿松奏准朝延,获皇上嘉奖。至清末后期,特别是受日军轰炸后,破坏惨重。现仅存小南门至西门320米长的三段残墙供后人回味。
锦江天主教堂
位于锦江镇冲虚山,又称圣类斯教堂,民国7年(1918年)由美法神会合建,法国神会田烈诺主持,美国旧金山圣玛利教堂提供经费,历时四年,于民国11年竣工。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有经堂、官厅、神父楼、大礼堂、培德女中等大小建筑物17幢。大多为砖木结构,罗马建筑风格为主的中西合璧建筑,主建筑“圣类斯堂”(经堂)长24米,宽13米,高12米,红石石柱,哥特式建筑。时为抚州、上饶、景德镇等地区21个县(市)天主教教徒心中向往的“圣地”,是当时江西教堂五大教区之一。锦江天主堂建筑群历经近百年,大多保存完整,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韬奋故居
该县是继鲁迅之后著名文化旗手邹韬奋的故乡。邹韬奋原名邹恩润,在福建永安出生。1908年11月,13岁的韬奋随父亲第一次回老家余江,在家乡四个多月里,韬奋居住在余江县锦江福庆巷(现东风街)祖宅,并在私塾接受启蒙教育。韬奋故居一直由邹氏后人居住,至今仍保存完好。
金盘山
位于锦江镇东北8公里的铁山村,面积为8平方公里,最高峰花尖岭,海拔311.1米。这里山势嵯峨,陡峭如削,瀑布斜飞,流水潺潺。相传有金盘金凳,故名金盘山。当我们走过2000米果园大道来到山脚下,我们看到一对形似灯笼的山包,高高挂在山道的两旁,中间现已建水库,水清澈见底。从弯弯曲曲的狭谷,沿着清清小溪,我们拾级而走,很远就听到瀑布飞溅的响声,来到半山腰,有一瀑布飞泻数十丈,因形似女人的双腿,长年水花四浅,人们又称它为“仙女散花”。又因“散花”的地方石质花白相间,酷似蝴蝶,又名蝴蝶谷。在蝴蝶谷下有一山涧,深邃莫测。相传,进洞燃掉九十九支蜡烛,还未到洞的尽头,据说此山洞里有金盘、金凳、金盏。在花尖岭下,原有金盘寺,规模颇大,现已拆建学校,寺废址存。山上还有金杯子、马尾泉圣井、龙爪石等景点,每一处景点都蕴含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汉九江王英布墓就葬在这风景迷人的山脚下,明朝官至吏部尚书的桂天官也葬于这风水宝地。汤惟学有诗云:石磴孤峰转,龙冈九曲蟠。平生凌绝巘,今日更奇观。禅榻经尘静,秋风碧树寒。辛勤话甘诀,尊酒馨交欢。
吉泉峰
又名打帚岭,又叫脊剑峰。位于县北的黄庄乡峨门村边。海拔310米,面积4.5平方公里,东西走向。这里山峦叠翠,景色优美,号称“江南第二峰”。从峨门易家登吉泉峰,一路弯弯曲曲,灌木与葛藤,结成遮天蔽日的盘山小道,十分荫凉、幽静。山顶有宋朝东方和尚所建的吉泉寺,被修竹环绕,似隐似现,婉若仙境。明洪武初,桂萼(吏部天官)读书为此。这里还有神仙石、吉泉、宫花满天、双龙进水、铁栏关虎等许多让人留连回味的景点,倪国康诗:到处禅林草木凋,疏钟百入出方霄。泉声入涧全疑雨,烟势流空半渡潮。清啸随风临涧水,新诗带月写芭蕉。层峦独上犹怀古,闲碎唐碑补石桥。
锦北水库
又称烈女湖,位于余江县画桥镇境内,1958年建,坝长500米,高30米,集水面积61.24平方公里,总库容404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5万亩,湖中小岛建有别墅,周围群山环抱,这里余江的至高点白鹤峰,海拔512米,是森林的海洋,空气十分清新,号称绿色的氧吧,远离城市间的喧闹。山上有许多珍贵的动植物和各类药材,是居家避暑的理想场所。相传筑湖前有孝烈桥一座,是为纪念谢枋得,其女儿所建,谢枋得(1226—1289),南宋著名爱国志士、诗人,号叠山,南昌市的叠山路就是纪念他而命名的。1289年因抗元失败,拒绝招安,在大都绝食殉国。其女谢周嫔闻此消息,跨溪造桥,桥成,投水而亡,后人多有诗文颂扬此事。
美食小吃
家乡风味茄子干
葛类产品
花生
民俗风情
据史料记载,畲族的开山始祖叫“盘瓠”。因战功卓著而成为传说中上古“五帝”之一帝告的驸马,后移居山林,刀耕火种,繁衍后代,面发展成为现在的畲族。
据说,盘瓠原是一颗天星,后降于人世,投身帝告高辛氏皇后刘氏的耳内,皇后患耳疾长达三年,太医从其耳内取出一条小金虫,如蚕茧,十分美丽,皇后非常喜欢,令人装在瓠内,将盘盖着。养育了一年,金虫逐渐长大,变成一条狗,毛色花艳,非常贤能可爱,皇后便 赐名“盘瓠”。 转自118cha.com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