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义县
ad
县情概况尚义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张家口市西部。东临张北,南接万全,西南与山西天镇接壤,西、北与内蒙古兴和、商都交界。总面积2621平方千米(《简册》)/2649平方千米。总人口19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南壕堑镇,邮编:076750。行政区划代码:130725。区号:0313。拼音:Shangyi Xian。
尚义县辖6个镇、8个乡:南壕堑镇、大青沟镇、八道沟镇、红土梁镇、小蒜沟镇、三工地镇、大营盘乡、大苏计乡、石井乡、炕塄乡、七甲乡、套里庄乡、甲石河乡、下马圈乡。
政区划分: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全县辖5个镇9个乡、172个行政村,622个自然村。
全县总人口15776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南壕堑镇 34948 大青沟镇 17526 八道沟镇 11515 红土梁镇 12500 小蒜沟镇 9741 大营盘乡 10951 大苏计乡 9117 后石庄井乡 10066 哈拉沟乡 7195 炕塄乡 10867 七甲乡 5635 套里庄乡 7136 甲石河乡 6774 下马圈乡 3795[历史沿革县名蕴含“崇尚礼义”之意。据《张北县志》记载:尚义县境,秦时为代郡北境,西汉属代郡且如县(治今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城西北部);东汉为匈奴、鲜卑游牧地;三国魏、晋为鲜卑族;北魏为柔玄镇(治兴和县西壕堑一带)地;东魏、北齐为怀荒镇(治今张北县城)地;隋为雁门郡北境;唐为突厥、库莫奚,契丹游牧地;五代时为契丹地;辽属西京道奉圣州,金属西京路宣德州柔远县(治今张北县城);元为威宁县(治今南壕堑一带)。属中书省兴和路;明属兴和守御千户所及鞑靼诸部落牧地;清初沿旧制,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属张家口理事同知及抚民府厅,乾隆至光绪年间垦殖日众,渐成村落;民国二年(1913年)改属张北县,民国四年(1915年)北部划属商都垦务行局,民国七年(1918年)改属商都县第二行政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把商都县二区及三、五区各一部(今大青沟、大营盘、大苏计、哈拉沟、后石庄井公社)划出,在大青沟建尚义设治局(尚义,寓提倡礼义廉耻),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被日伪侵占改设治局为尚义县,一九三九年九月伪蒙疆政府成立,尚义属察哈尔盟(1943年)张北县西区 (今县境南部、中部十一个公社)划归尚义县,伪县公属由大青沟迁至南壕堑;一九四五年我军第 一次解放,次年战略撤城,一九四八年二次解放,建尚义县人民政府(驻南壕堑)属察哈尔省,一九五二年划归河北省,一九五八年并入张北县,一九六0年划归商都县,一九六一年五月恢复尚义县制至今。
地理交通毗邻京津,区位优势显著。尚义距北京仅306公里,属京津经济圈辐射的紧密层,是河北省“三大经济发展战略”之一的“环京津战略”重要实施区域。京张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进一步拉近了北京至尚义的距离,一般情况行程只需3小时。尚义地处北京的风、水上游,是首都周围绿化、净化的重点县区,从内蒙古沙漠起源,途径坝上的沙尘暴是袭击北京三大沙尘的主要通道,坝上沿县成为最后的防线,也是重点治理区域。县境内的瑟尔基河是北京两大水源地之一官厅水库上游的重要支流,现规划治理总面积150平方公里。尚义西邻山西,北接内蒙古,是三省五县交界之处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内地沟通西北和内蒙古的黄金地带。
自然状况幅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全县土地总面积2632.47平方公里,约合394.87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16.22万亩,"四荒"面积117.84万亩。土壤类型丰富,适宜农、牧、林各类生产,潜在肥力较高。共有栗钙土、草甸土、盐土3个大类,7个亚类,33个土属,142个土种。其中以栗钙土为主,约358.83万亩,占总面积的94.7%。因地处干旱、半干旱草原生物带,有机质积累过程明显,尤以暗栗钙土有机质最为丰富,最高含量达7.8%。0-2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耕地平均为1.85%,非耕地平均为2.08%,对农作物种植而言,可谓极具开发价值。从1990年起,尚义被列入全国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之一,实施了以水、林、草为主的综合开发,现已建成截潜、灌渠、扬水站等大中型水利设施41座,打机井702眼,小机井(小石井)5837眼,建成水浇地16.7万亩,其中高标准的井渠林田路配套高效水浇地就达10万亩。近十年来,采取拍卖、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国家、集体、个人一齐投入,对"四荒"进行了规模开发治理,已完成初步治理7.5万亩,尚有91.93万亩具有开发价值,开发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气候独特,蕴藏潜力巨大。尚义属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差较大,雨热同季,年均降雨量在350-420毫米,多集中于6、7、8月份,无霜期一般为100-120天。
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发展生态旅游极具条件。境内自然风貌南北迥异,以坝缘为界,坝下林壑森秀,山石盘郁,坝上天高气爽,人情醇厚,农耕文明和游牧文化于此交融,流漾着独特的地域气息。四百多平方公里的"北大滩"雄沉宏阔,一望无垠,草丰水美,牛羊肥壮,俨然一幅草原画卷。
境内拥有民族风情、人文历史、生态观光三种旅游类型,近年来,相继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发。五台蒙古营是河北省唯一保持民族语言和习俗的纯蒙民牧业村,周围10万亩草滩野芳争妍,察汗淖尔澄静如练。初具规模的度假村设施齐全,蒙古民族的文化符号一应俱全,在这里纵马扬鞭,听歌赏舞,品食奶茶和手扒羊肉,可充分感受马背民族的剽悍与豪放。坝下贵沟山峰回路转,林木蓊郁,有原汁原味的天然植被。夏秋之季,黛绿参天,幽深莫测,狍、兔、山鸡等野生动物出没于山间,每年约有游客数千人次慕名而至。县境内的大青山属阴山余脉,海拔1919米,孤峰突起,山势险峻,夏秋之季,火红的沙棘、山丹花漫山遍坡,登临者络绎不绝。
尚义县具有浓厚的人文历史积淀,位于大青沟镇贲贲淖村西的新石器遗址,占地面积近1500平方米,是坝上地区最早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细石器遗址,现已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类蚌红陶、泥质红陶和北方近代文化时期的灰陶。明长城蜿蜒于坝下贵沟山南缘,全长2350米,至今保存犹为完好。尚义境内自然景观古厚真璞,保持着完好的原生态面貌,是都市人避离喧嚣,亲和自然的最好去处,同时也是影视外景拍摄的理想场地。每年盛夏,南方炎热难当,这里清风习习,是绝佳的避暑胜地。
尚义县是避暑和旅游的天然胜地。到这里旅游,不仅可以避暑纳凉,还可以领略到苍茫草原的独特景观,追寻北方游牧民族的足迹,观赏坝上的名胜古迹。境内西北部的五台蒙古营是河北省唯一保持蒙古族语言和习俗的纯蒙民牧业村。营子里10万亩草滩上牧草摇曳,百花吐艳,牛肥羊壮;察汗淖尔湖浩渺无边,水鸟翔集;蒙古包里牧歌悠扬,奶茶飘香,品一口蒙古式的手把羊肉,令人心生旷达情怀。人文历史旅游以明长城遗址和贲贲淖旧石器遗址为代表。明长城位于坝下棍沟山南缘,全长2350米,是明代为了防御外族入侵而修筑,史称外长城。贲贲淖新石器遗址位于大青镇贲贲淖村西300米处,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是坝上地区最早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细石器遗址。现已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类蚌红陶、泥质红陶和北方近代文化时期的灰陶。
尚义文化一、红山文化自古以来,尚义辖境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根据考古发现,今县境最早的文化遗存是细石器文化。这种文化遗存,在河北省主要分布于尚义、沽源、丰宁、承德一带。在尚义境内的贲贲淖遗址,是这种草原细石器文化的代表。
贲贲淖遗址,位于大青沟镇贲贲淖村西300米处,占地面积150平方米,主要文物发现有细石器和陶器,部分细石器标本被天津自然博物馆收藏。
笔者儿时曾在尚义后山大石洞拣到一把磨制石锛,石质细腻,间有花斑纹路,十分漂亮,令人格外珍爱,常用来作为写大字时的镇石,可惜遗失于八十年代初,至今引为憾事。现在想来,这把石锛,也属于这种文化的遗存。
目前,我国的考古界,把辽西到内蒙古中部一带的草原文化,称为“红山文化”,这样,我县也处于红山文化的区域之中。殷商及西周时代,今县境为鬼方地。春秋战国时代,今县境内,先后生活着北戎族、林胡、匈奴等少数民族,他们都是草原细石器文化的传人。
二、长城文化历史上,今县域曾有燕长城、秦长城、北魏长城、北齐长城、隋长城、明长城等不同时代的长城。今天所能看到的,是明长城遗址。
燕长城东起满潘汗,西至高柳以北今尚义、兴和交界处止。位置大体在明长城以北,今县境段与明长城呈平行关系,可惜故迹无存。
秦代,秦始皇在燕赵长城的基础上,沿今怀安马市口,向东经今尚义、万全、张北等边沿乡镇,逶迤向东,至张北狼窝沟口,转崇礼坝顶、桦皮岭,入沽源,至驻驼嵯坝入承德,修筑了秦长城。从此,大体上以长城为界,从事农耕的汉民族与北方的游牧民族分居长城南北。但是,长城从来也没有隔断长城内外各族人民的文化交融。长城本身,也体现了多民族的融合。这种状况,从战国开始,一直延续了二千年的历史。
汉晋时代,长城的格局与秦长城相一致。
北魏,尚义的长城布局发生了新的变化。《北史》记载:“泰常八年(公元423年),蠕蠕犯塞。二月戌辰,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这里的长川,即今内蒙古兴和县团结乡一带,赤城,即今河北赤城。北魏长城历经今县南境,成为此后历代长城的基础。
《北史•齐本纪》记载: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北齐皇帝高洋“诏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西至恒州(今山西大同),九百余里”;天保七年(公元556年),“自西河总泰戍筑长城东至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六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这两次大规模的修筑,均经今县境。
隋朝,又多次修筑长城。其中,曾“诏于翼巡长城,立亭彰。西自雁门,东至碣石,创新改旧,咸得其要害(《北史》)”。这次工程路线,经今尚义。
唐代及元前各代,尚义无长城之役。
明代,为抵御瓦剌人的进攻,多次修筑长城。其中与尚义长城有关的有四次,因此,形成了尚义今天所能看到的长城的格局。
今尚义长城,据文物保护单位的实地考察,全长59.07公里,先后修筑于明洪武至万历年间(1368年-1620年),俗称边墙,为砖、土、石结构,宽3米,高4米,从下马圈乡南槽碾村南入境,经下马圈、小蒜沟、甲石河三乡镇,由甲石河乡青杨沟出境,进入张北县境内。位于县境南端和东南端,为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
围绕长城,流传于我县的文艺作品有当代的《长城谣》。
三、游牧文化自古以来,我县就是一个游牧文化发达的区域。秦汉以后,先后有匈奴、鲜卑、敕勒、突厥、契丹、蒙古等各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
秦汉之际,在冒顿单于统治时期,匈奴乘楚汉战争战事紧张,无暇北顾之际,入侵燕、代(今河北、山西北部),匈奴“单于王厅直代、云中”,坝上草原是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了西汉初期的六七十年间,匈奴势力最为强大,“控弦之士三十余万”,西汉王朝根本就无还手之力。直到汉武帝继位,才对匈奴采取了三次大的军事行动,并取得胜利。从此,匈奴北徙漠北,“漠南无王庭”。
这一时期匈奴族在县内的文化遗存已无,只有《失我祁连山》一诗流传于世。
匈奴北徙后,鲜卑西进,占据了匈奴故地。今县境时属鲜卑。公元二世纪中叶(即汉代后期),鲜卑首领檀石槐统一各部,立牙帐于弹汗山(今尚义大青山)啜仇水上(即今尚义、兴和一带),建立了一个控地“东西万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的空前强大的鲜卑部军事大联盟。檀石槐把这些地区分为东、中、西三部,各置大人统帅。今县境属其西部。(《三国志•魏志》引裴注)到了曹魏间,鲜卑神元皇帝力微所部曾居大青山下长川(今内蒙古兴和县团结乡一带),并一度振兴。东晋,大青山一度成为拓跋鲜卑都城。史载,拓跋鲜卑桓帝中子慧帝在位,“未亲政事,太后临朝,以诸部人情未悉款顺,乃筑城于东木根山,徙都之。”四年后,迁于大宁。东木根山,即今尚义与内蒙古兴和县的界山大青山,大宁,即今张家口一带。
此后,“五胡十六国”时期和北朝时期,鲜卑族再度振兴,直至建立“代”政权和北魏王朝。从鲜卑“东乡西迁”以来,先后在历史舞台上活跃了约三个世纪之久。大青山一带,一直是鲜卑族重要的活动地域。转自www.118cha.com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