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船调 - 百科全书 - 118查实用查询

输入词条,如查找北京欢迎你的解释,输入北京欢迎你后按Enter即可

百科全书 > 龙船调

龙船调


ad

湖北省最西部的利川市柏杨坝以一首《龙船调》唱出了土家族的田园美景,诉说着古朴的土家风情。
《龙船调》在20世纪80年代被评为世界25首民歌之一和《中国民歌40首大联唱》优秀民歌。90年代它又以鲜明的特点汇入全国56个民族的音乐大海。1994年5月30日晚,中央电视台地方台30分钟节目专题报道了由柏杨民间老艺人陈文菊(女)、聂成、李谥之、刘宁安、安友发等演唱的《龙船调》的故乡——利川及《龙船调》的发源地——柏杨坝同时为世人瞩目。
《龙船调》原名《种瓜调》。民国40年间,一国军退役军人姓王名竹清(外名王疤子,喜爱曲艺),回归柏杨坝哼出了几句歌曲,后经谭代伟、周立品、肖九畴等人重新谱曲填词,由王七斤装花旦,周立品饰小生,吴庆业扮丑角及瞿廷生、王竹清等伴唱才将这璀璨明珠呈送世人面前。为柏杨花灯调的主旋律。
1935年春节期间,利川举行业余文娱汇演,柏杨业余剧团成员谢义群(女)、瞿廷生、吴庆业、何帮清、丁洪孺等演唱了《种瓜调》,反映良好,收效极佳。县文化干部对其加以整理并根据原来表现形式定名为《龙船调》。
1957年3月,利川民间歌师王国盛、张华堂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把散发着泥土芳香的《龙船调》首次奉献给首都观众。从此,此曲在全国广泛流传,甚至传入东南亚国家。
1958年元旦,在全国举行的“通美杯”歌曲大赛中竟出现北京和湖北两个组都选中《龙船调》这首歌的动人场面。
《龙船调》是利川民间划龙船唱腔的主体。《龙船调》之所以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主要由于它词曲都很有特色。歌词通俗又洗炼,以浅显质朴的词成功地塑造艺术形象。歌中描绘了一个活泼俏丽的少妇回娘家时途经渡口,请艄公摆渡过河的一幅鲜明生动画面。它的音乐特色在于旋律起伏较大,单域较宽,节奏较自由,腔调高亢婉转,有很强的抒情性,感染力强。
悠悠龙船调,烈烈民族魂。1998年9月,湖北省第四届民运会在利川召开,在隆重的开幕式上,5000人表演了名为《龙船调的故乡》的大型歌舞,规模宏大,形式新颖,层次分明,气势磅礴,使数万观众赞不绝口。1999年,湖北电视台专程到利川为《龙船调》拍摄MTV,使这首具有土家族特色的民歌的流传更广。
——摘自《利川报》
  《龙船调》,流行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原来叫《种瓜调》,唱的是《十二月种瓜》:"正月里是新年呢(衣哟也),瓜子才进园(罗啊也)……",由于它的流行地湖北利川(也包括恩施)一代并没有划龙船的风俗习惯,于是有人就问"恩施利川怎么会有'龙船调'呢"?有的研究者也因此说"《龙船调》不可能是恩施民歌(土家族民歌)"。
  《种瓜调》是怎样变成《龙船调》的呢?说来话长。
  公元1937年下半年,当时的湖北省政府西迁恩施,江汉平原的有些民间文艺形式也随之在鄂西流传,"采莲船"也逐渐盛行与山野,由于山里本来就无莲可采,"采莲船"在老百姓口中喊讹了,就成了"彩龙船"(有"龙"为图吉利),而且至今如此。1956年,湖北省歌舞剧团和武汉歌舞剧院到鄂西采风,记下了《种瓜调》的旋律,因为听到的是当地人划"彩龙船"唱的,就冠以《龙船调》的名称,此后即搬上专业剧团的舞台,《龙船调》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流传到全省、全国乃至国外,曾被评为世界最流行的歌曲之一。几十年来,有独唱、对唱、合唱、领唱合唱、歌舞、舞蹈等多种形式广泛地活动于国家以及很多省、市文艺团体的舞台上,恩施州更是以《龙船调》故乡引以自豪,无论是业余还是专业剧团至今都满腔热情地反复对它进行多种文艺形式的改编和再创作。
  有学者研究,《龙船调》的旋律美妙而动听,其旋法与西汉年间《宋玉对楚王问》中"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巴人"(土家族祖先)歌有关,这是鄂西地区最典型的传统歌曲特点之一。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