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潼区 - 百科全书 - 118查实用查询

输入词条,如查找北京欢迎你的解释,输入北京欢迎你后按Enter即可

百科全书 > 临潼区

临潼区


ad

区域概况西安市临潼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是古都西安的东大门,总面积915平方公里,人口66.86万,面积898平方千米,区人民政府驻 书院门街‎,邮编:710600。代码:610115。区号:029。
行政区划临潼区辖14个街道、4个镇、5个乡:骊山街道、秦陵街道、新丰街道、代王街道、斜口街道、行者街道、马额街道、零口街道、雨金街道、栎阳街道、新市街道、徐杨街道、西泉街道、相桥街道、交口镇、北田镇、油槐镇、何寨镇、铁炉乡、穆寨乡、小金乡、任留乡、土桥乡。
历史沿革临潼历史渊源深厚,历经周、秦、汉、唐,一直为京畿之地。因城东有临河,西有潼河,故名临潼。《临潼县志》说:“祥符改名,以临、潼二水环县左右故名临潼”。
战国时,秦在渭河北就建都栎阳,秦孝公时,置栎阳为县,因渭河以北地区土地平坦、面积广,盛产粮食,自秦汉到隋唐,始终保持了县的建制。除古栎阳外,还有万年(今栎阳镇)鄣县(今交口镇)平陵、粟邑(今康桥粟邑)等县。渭河以南在周代为骊戎国。并有戏邑、芷阳之设。公元前231年(秦始皇嬴政时)设郦邑。公元前197年(汉高祖时),改郦邑为新丰(县城地址在今新丰)。公元686年(武则天垂拱二年)改为庆山县,公元691年(武则天天授二年)置鸿州并鸿门县于零口。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龙三年)废庆山县复为新丰县。公元744年(天宝三年)设会昌县(今城区所在地)。公元748年(天宝七年)把新丰并入会昌,改名为昭应县。公元1015年(北宋大中祥符八年),以临河(石瓮寺沟水)绕城东而过,潼河(温泉水)绕城西而走,随取名临潼。公元1267年(元世祖至元四年)降栎阳县为镇,归属临潼县。至此临潼渭河南北始为一县,其辖区约相当于今日的规模。明清之时,临潼归西安府治辖。民国时属咸阳行政督察区。
  1949年临潼解放,为渭南地区管辖。1956年改为省辖。1958年划归西安市,1961年复归渭南地区,1983年10月划归西安市管辖。
  1997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7]57号):撤销临潼县,设立西安市临潼区。
旅游资源临潼旅游资源丰富。骊山风景区是国家首批公布的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拥有兵马俑、华清池2个国家AAAAA级景点,骊山、秦陵2个国家AAAA级景点,其中秦陵和兵马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区内历史遗迹十分丰富,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1处,其中省级5处。著名的“褒姒一笑失江山”、“鸿门宴”和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就发生在此,姜寨遗址是仰韶文化早期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遗迹。临潼民风淳厚,许多现代礼俗都源于美丽传说和动人故事,现存的骊山老母单子会(骊山古庙会)和雨金药王古庙会最为著名。临潼是世界著名的旅游热点,主要景点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左右,其中外宾50万人次左右,旅游综合收入每年10个亿以上。

经济发展农业临潼区城郊型商品农业格局初步形成。围绕“一带三区”(渭河沿岸蔬菜瓜果经济带、渭北以奶畜为主的畜牧产业区、景区以石榴为主的观光农业区和山塬林果生态农业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全区奶类年总产12.29万吨,奶牛存栏30370头,分别居全省第一和第三;蔬菜大棚7000栋,以石榴为主的杂果13万亩,其中石榴8万亩,番茄制种基地5000亩,居全国之首。特别是以银桥、伊利泰普克、伊利冷饮和骊山乳业为龙头的奶畜产业,基本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生产格局。
工业临潼区工业发展势头强劲。2003年全区工业总产值49.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6亿元,同比增长49.22%,工业增加值10.08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65.87亿元。秦俑牌乳粉荣获全国名牌产品称号,实现了陕西名牌产品“零”的突破。区内有标缝、陕鼓、骊山微电子公司、西北化工研究院等国有大中型企业,银桥、伊利泰普克、伊利冷饮乳制品加工,汉兴、秦唐、秦兴造纸,新市10多家面粉加工已形成了主导产业。依托陕鼓、标缝,初步形成了较大规模的零部件加工基地。
交通临潼区交通条件便利,数十条铁路和国省级公路从区内通过,新丰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全区通乡公路和乡村道路基本硬化。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区面积发展到8平方公里左右,人口超过12万,供气、供水、供热、供电等城市配套设施日益完善。高度重视环保和生态区建设,于2006年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示范区。大力开展“树新临潼和临潼人新形象”活动,景区环境和景区形象不断得到提升。
发展规划2000年以来,临潼区按照西安市“建强创佳”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创中国旅游名城、建西安经济强区”的奋斗目标,明确了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发展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制定切实的工作措施,突出农业、旅游、工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狠抓招商引资、园区建设、旅游三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国企改革、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2003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46.2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6056万元,固定资产投资8.3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50万美元,利用内资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62元。临潼区委、区政府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坚持以人为本,集中精力建设最佳人居环境和最佳投资环境,实现临潼碧水蓝天、山川秀美。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下大力气整治投资软环境,精心打造世界级旅游名区,使临潼成为“中国旅游名城”、“西安经济强区”。
石榴文化
人杰地灵的骊山,不仅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珍贵的秦唐文化遗迹,而且培育了多彩多姿的中国石榴文化之花。中国石榴文化的产生、发展与成熟,凝聚着“采国外名花,结国内硕果”的意蕴,显示着历代陕西人对美好吉祥事物的热爱与向往,激励着临潼人民对现代文化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中国石榴的正宗在临潼,临潼是中国石榴文化的发源地。
  
文献记载  石榴植三秦最早始于汉。西汉张骞从西域带回石榴种子的史实,有关文献均有记载。
  西晋张华《博物志》云:“汉张骞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涂林是梵语石榴的音译)
  西晋陆机《与弟云书》云:“张骞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安石榴也。”
  明王象晋《群芳谱》云:“石榴本出涂林安石国,汉张骞使西域,得其种以归。”
  清陈溴子《花镜》云:“石榴真种自安石国,汉张骞带归,故名安石榴。”
  张骞得石榴种,经丝绸之路传入内地,首先在当时的帝都长安上林苑、骊山温泉宫种植。据汉上林令虞渊追忆,上林苑其时栽植奇花异卉达三千株,内有“安石榴十株”。因得到汉武帝的喜爱,尔后又命人将石榴栽植于骊山温泉宫。
  张骞,西汉城固人,官大行令,封博望侯。公元前138年(建元三年)奉汉武帝命出使大月氏,相约共同夹攻匈奴。前126年(元朔三年)归汉,途中曾被匈奴扣留,在外共13年。前119年(元狩四年)又奉命出使乌孙(今新疆伊梨河流域),并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史称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即指此而言。
  西域,是汉以后对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狭义专指葱岭以东而言,广义则指玉门关以西能达到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也在其内。安石国即现在的伊朗、阿富汗的中亚一带区域,这里是石榴的原产地。华夏大地的第一颗石榴种,就是张骞在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5年3月(汉武帝元鼎二年)返回时带回来的。从此,长安通往地中海东岸,全长7000公里的“丝绸之路”开通,同时带回来的还有葡萄、胡桃、西瓜、葫芦等果品。张骞回汉不久就病逝了,为了纪念这位劳苦功高的外交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汉武帝封他为博望侯。  
民间传说  关于临潼石榴的来历,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女娲氏炼石补天时,将一块红色的宝石失落在骊山脚下。有一年,安石国(安国指今日的布合拉,石国指塔什干)王子打猎,在山林里看到一只快要冻死的金翅鸟,急忙把它抱回宫中,又是喂食,又是治病。金翅鸟得救后,为了报答王子的救命之恩,不远万里,将骊山脚下的那块红宝石衔到安石国的御花园,不久就长出一棵花红叶茂的奇树,安石国王便给它赐名“安石榴”。
  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来到了安石国。其时,安石国正值大旱,赤地千里,庄稼枯黄,连御花园中的石榴树也奄奄一息。于是,张骞便把汉朝兴修水利的经验告诉他们,救活了一批庄稼,也救活了这棵石榴树。那一年石榴花开的特别红,果儿结得特别大。张骞回国的时候,安石国王送给他许多金银珠宝,他都没要,只收下了一些石榴种子,作为纪念品带了回来。从此,由骊山“红宝石”变成的石榴,便开始在长安上林苑和骊山脚下定居繁衍,成为今日的临潼石榴。  
自然因素  同时植于上林苑和骊山温泉宫的石榴,能在临潼长久地繁衍下来的原因是:骊山北麓一带,系砾石与黄土相掺的“红淤土”,通透性好,光照资源丰富,四季冷暖、干湿分明;空气中含尘量少,光照能见度好。这些均适应了石榴喜温、喜光、抗干旱、耐脊薄的特征。“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以骊山的石榴二千年来,花越开越红,成为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果越结越大,有的单果可达1斤以上;繁殖越来越广,已传至全国许多地区。而外地石榴,无论甜度,还是大小,以及外表美观程度,都与骊山石榴无法比拟。  
发展概述  从民间传说到文献记载,从自然因素到繁衍势态,身庸讳言,临潼石榴是中华石榴之正果,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210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胃和中国经济重心的东南移,石榴也逐渐东进南下,先后栽种到安徽、河南、山西、山东、四川、广东、广西、江苏、浙韶一带。围绕石榴产生的各种文化,也日渐形成发胄起来。
  西晋时,石榴赋大兴。潘岳《安石榴赋》云:“榴者,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华实并丽,滋味亦殊。商秋受气收华敛实,千房同蒂,千子如二。缤纷磊落,垂光耀质,味浸液,馨香流溢。”诗人以奇才妙笔,把石榴的花果状态,色味香型,描写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临潼名人王世充
字行满,本姓支,出自西域。隋新丰县(今临潼区)人。隋代将领,隋末割据者之一。唐武德四年,兵败降唐,公元621年被仇人独孤修德所杀。
阎立本
(601-673),唐代画家。雍州万年(今陕西临潼)人。曾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将作大将、工部尚书、右相。阎立本承其家学,尤长于绘画。擅道释、人物、肖像、山水、鞍马等,其肖像画多描绘唐初建功立业的功臣形象。绘画线条刚劲有力,色彩古雅沉着,人物神态刻画细致。有《步辇图》、《古帝王图》、《职贡图》、《萧翼赚兰亭图》等传世。
武之望
字叔卿,号阳纡,明代陕西临潼人,生于公元1552年,卒于公元1629年,享年77岁。万历17年进士,历任县令、知县、吏部考功主事等职,晚年以少司马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卒于官。医学理论造诣很深。其所著《济阴纲目》,至今仍被誉为是中医妇科权威性著作。
张维庆
1944年9月生,陕西临潼人。1967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7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
安启元
1933年7月生,陕西省临潼县人。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西北大学地质系毕业。曾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陕西省政协主席。专著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党风廉政建设》、《抓大事抓落实兴陕富民》等文集。
孙武学
1945 年5月生,陕西临潼人,中共党员,1970 年8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教授。曾任陕西省国际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副部长级)等职务。  
周伯勋
(1911-1987) ,陕西临潼人。曾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制片主任,并在《武训传》、《红色的种子》等影片中饰演角色。
李全民
1932年生,陕西临潼人,江西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教授。1957年毕业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师范学校,一直在高等学校任教,主要从事经济学与大学生品德修养的教学与研究。主编有《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学》与《当代青年形象塑造》等著作。多次获奖,并应邀到外地讲学。被授予“世界华人杰出艺术家”、“世纪杰出人物”荣誉称号。
高建群
1954年1月出生,陕西临潼人。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子》、《雕像》、《大顺店》等19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愁容骑士》等8部。其中《最后一个匈奴》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陕北史诗。
房喻
中共党员,1956年生于西安临潼,研究生毕业后留在陕西师大工作,2002年12月任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曾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陕西省劳模”、“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孙仁玉
临潼雨金人,易俗社创始人,秦腔剧作家。生于1872年,卒于1934年,名瑗,字仁玉。共编写大小剧本160多个,其中除36个大本戏外,余者均是折子戏。《青梅传》、《复汉图》、《柜中缘》、《将相和》、《镇台念书》、《看女》、《白先生看病》、《新小姑贤》、《鸡大王》等是他的代表作。
鲁明
1917年生,陕西临潼人。1937年到延安抗大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抗大招生委员会主任、重庆《新华日报》首席记者、新华社总社编辑。建国后,历任国务院对外文化联络局处长、驻朝鲜大使馆参赞、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司长、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驻越南大使馆参赞、驻科威特大使。
袁凤兰
女,1942年12月生,陕西临潼人,196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9月参加工作,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卫生工程系给水排水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副教授。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党组成员。中共十六大代表,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曹步墀
陕西临潼人,1938年入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政治指导员、大队政治委员、团参谋长、副团长等职,曾参加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新中国成立以来,他历任团长、副师长兼参谋长、师长、副军长兼参谋长、军政治委员、军长、原政治学院副院长等职。是中共十一大代表。2003年在北京病逝,享年81岁。
许权中
(1894-1943),陕西临潼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冯玉祥军队援陕第三路司令员、政治保卫部委员兼卫队师旅长、西安中山军事学校学员总队长、抗日同盟军副军长兼十八师师长、杨虎城部警备第二旅副旅长。参加过西安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一七七师参谋长。1943年12月9日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李小锋
国家一级演员。1965年出生于陕西临潼,他从小热爱艺术,1975年进入陕西临潼县文艺训练班学艺。1980年考入陕西省艺术学校,1987年毕业,分配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实验团,主攻文武小生。曾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副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 
刘毓中
秦腔表演艺术家。生于1896年,卒于1982年,字秀山,祖籍陕西临潼。他从小受随父亲刘立杰(艺名木匠红)学戏,16岁入易俗社学须生。历任全国文联委员,西安文联副主席。著名京剧演员马连良称赞他是“衰派老生中的一绝”。代表剧目有《卖画劈门》、《走雪》、《大报仇》、《烙碗计》、《三回头》、《三滴血》、《周文送女》、《游龟山》等。
庞进
龙文化研究专家、作家。1956年11月生于陕西临潼。198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后又求学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哲学学士、文学硕士。系西安日报社主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三秦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陕西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生平业绩入选六十余种辞书。  
赵靖舟
陕西临潼人。研究生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1986年分配至西安石油大学任教。系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教授,地质学科部主任及油气成藏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油气成藏地质学、天然气地质和地球化学。
苟少华
1964年9月出生,陕西临潼人。博士研究生学历。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199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第九届江苏省政协委员,民建南京大学支部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化学会理事,国际超分子科学与技术会议国际组织委员等。
王阿敏
1944年生于陕北,陕西临潼人,擅长油画。1969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师从冯法祀、孙宗尉、张重庆、李畅、周路石等教授。后在武汉军区文工团从事舞美设计,曾获全军第四届文艺汇演舞美设计奖。历任中国美协会员部负责人、副主任、创作中心主任。高级美术师。《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任副主编。
王泰吉
字仲祥,陕西省临潼县人,生于1906年。1924年5月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1期,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5月,参与领导了渭华起义。后潜往河南南阳。1933年7月,在耀县率部起义,成立西北民众抗日义勇军,任总司令。起义受挫后,率余部到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任总指挥。1934年1月被捕。3月3日在西安就义。
张殿琳
1934年生于陕西三原,原籍陕西临潼雨金镇。195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11月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从事实验凝聚态物理学的基础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
张彦仲
博士,张殿琳院士之侄。航空系统工程及信息处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1940年生于陕西三原,原籍陕西临潼.1962年西北大学物理系毕业。在信号处理,数字电路,振动冲击,航空工程等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第一位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2000年获英国剑桥国际中心“二十世纪科学成就奖”。
安琪
汉族,山西省离石市人,1949年10月生于陕西临潼,毕业于山西大学艺术系壮大术专业。系中国剪纸研究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山西省群众文化摄影研究会会员。主要贡献:美术摄景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地美术摄影展鉴。
曹印侯
西安市临潼县油槐乡曹阳村人。1911年在家乡招兵千余响应辛亥革命攻入临潼县城杀清县令。后因举起反袁世凯,事泄被捕。虽被营救,但因用刑伤势过重不久逝世,年仅32岁。
焦林
(1855~1916),陕西临潼人。清绿营武弁出身。1911年在西安随新军起义,参加历次战役,颇树战功。袁世凯谋帝制时,与志士结成反袁团体,事泄遇难。
杨维阳
(1937— )男,陕西临潼县人。196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数学力学系数学专业,毕业分配到太原科技大学应用科学学院任教。教授,机电部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山西省数学学会理事,山西省工业学会常务理事。有英文专著:《A New Fracture Criterion Composite Materials》。
范明
原名郝克勇,1914年生,陕西临潼人。抗日战争时期被派往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三十八军任中共工委委员、书记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统战部处长,第一野战军政治部秘书长兼联络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西藏工委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驻班禅行辕代表,进藏部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张耀明
(1905~1972)陕西临潼县张家庄人,1905年1月19日生。国民党陆军中将。曾任国民党陆军旅长、第4集团军副总司令兼陆军第38军军长、南京首都卫戍总司令等职。1972年10月11日,因病卒于台北。
于应龙
(1918一 ),陕西省临潼县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多次参加鲁南、鲁中地区的反扫荡战斗,长期率部坚持滨北地区的敌后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厦门战役等。解放后历任空军第五师政委、空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空军第九军政委、南京军区空军副政委、济南军区空军副政委等职。
刘庚
1913年7月31日生,陕西省临潼县行者乡水磨刘村(今水刘村)人。曾用名刘鸿儒。贫苦农民家庭出身。193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渭北游击队政治委员、临潼县委书记、陕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陕西省委常委、陕西省副省长兼建委主任、党组书记。中共七大代表、八大代表。1994年8月28日在西安病逝。
程浩
1923年生,陕西临潼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青年团西北工委副部长,玉门油矿党委宣传部部长,中共玉门市委第一书记,甘肃省石油化工局副局长,宁夏回族自治区石油化工局局长、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宁夏化工厂建设指挥部指挥。
张仲涛
1916年生,陕西临潼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临潼县委统战部部长、关中地委统战部联络员、渭北工委组织部部长、临潼工委书记、中共三原地委秘书长、塔城地委书记、伊犁区委副书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州委第一副书记、喀什地委书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四届政协副主席。
狄子才
1919年生,陕西临潼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华北联合大学校务主任、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校长、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校长、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中共青海省委书记、第五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铁道部纪委书记。是中共八大代表,中纪委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杨树芳
1923年生,陕西临潼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入延安大学学习。后任陕甘宁边区淳耀县保安科科长、关中分区保安分处股长。建国后,历任青海省公安厅处长、厅长,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副省长、省人民政府顾问。
严树棠
1910年生,陕西临潼人。曾任兰州德义兴钱庄副经理、兰州宝庆祥茶号经理。建国后,历任兰州市工商联副主任委员、甘肃省工商联主任委员、民建甘肃省委主任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甘肃省第四至六届政协副主席。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刘邦显
1917年4月16日出生,陕西省临潼县人。曾用名刘零。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临潼县委宣传部部长、书记,渭南地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副书记、书记,陕西省委常委,陕西省副省长,宝鸡市委书记,陕西省财委主任、党组书记,陕西省副省长兼财委主任等职。2007年2月27日在西安病逝。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