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县
ad
县名来历 江口之名,源于大江。县境闵孝河与太平河合流后称大江。县城在大江之口,故取县
名江口,县城名双江镇。县境元明为省溪、提溪、大万山3个长官司地。清光绪九年(1883)铜仁县治迁至大江口,改称铜仁县。民国2年(1913),铜仁县迁回铜仁,在原址上建立江口县。县情概况 江口县行政区域总面积1868.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 1.1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7.21%。辖7个民族乡,2个镇,148个村民委员会,2个社区,7个居民委员会。年末总人口22.3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2万人,少数民族11.21万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羌族等。主要矿藏有紫袍玉带石、褐铁矿、硫铁矿、钨、锡、铜、石英砂岩、磷、金、硅、铅、锌等10余种。
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4.0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2亿元,比上年增长3.0%;工业总产值1.10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480 3万元,增长60.1%。财政总收入2734万元,比上年增长15.2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151万元,比上年增长12.90%;财政总支出1.09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固定资产投资0.95亿元。招商引资项目14个,协议资金1.0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8300万元,比上年增长1.86倍。引进项目主要是用于城 镇改造、市场建设,发展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在建重点项目有14个,其中国债项目12个,涉及国债资金2635万元。全县通车里程527.8千米,运输车辆货车355辆、客车294辆、摩托车2929辆、农用车700辆。固定电话用户2.1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412余户。
梵净山景区已被列入全省12个重点特色旅游景规划之中,当年接待旅游人数达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0万元。退耕还林还草0.27万公顷。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县境西北部,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汇处,是全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红号军三角庄根据地、金顶寺庙群、梵净山摹崖等。主要风景名胜有中国土家第一村--云舍、黄牯山峰丛、省溪司峡谷、鱼粮溪峡谷、龙阳仙人桥等。
全县行政区域总面积1868.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1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7.21%。辖7个民族乡,2个镇,148个村民委员会,2个社区,7个居民委员会。年末总人口22.3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2万人,少数民族11.21万人,人口 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等。人口出生率14.99‰,自然增长率9.8‰ ,计划生育率90.34%。主要矿藏有紫袍玉带石、褐铁矿、硫铁矿、钨、锡、铜、石英砂岩、磷、金、硅、铅、锌.锰等10余种。土特产品有紫袍玉、豆腐干、牛干巴、山野菜、柿饼、花生等。
值得一提的还有连通印江,思南,德江沿河,遵义的天险苗王坡也在江口德旺,08年凝冻车辆无法通行有上万人不行爬山,重现了当年过雪山的宏伟景观.
2002年,江口县委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保持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基本实现了年初的预定目标。行政区划 江口县辖2个镇、7个民族乡:双江镇、闵孝镇、太平土家族苗族乡、坝盘土家族侗族苗族乡、德旺土家族苗族乡、民和侗族土家族苗族乡、官和侗族土家族苗族乡、桃映土家族苗族乡、怒溪土家族苗族乡。历史沿革 唐置辰水县,明置铜仁县,1913年改为江口县。江口之名,以省水,提水两河(今闵孝河、太平河)于此汇流得名。1958年撤县。1961年复设江口县。
2000年,江口县辖2个镇、7个民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8928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双江镇40737闵孝镇24359德旺土家族苗族乡14878官利侗族土家族苗族乡7928民和侗族土家族苗族乡23696太平土家族苗族乡15014坝盘土家族侗族苗族乡22598桃映土家族苗族乡23296怒溪土家族苗族乡16782
2003年,江口县辖2个镇、7个民族乡,148个村委会、7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22.5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1.69万人,非农业人口2.05万人。地理气候 江口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跨东经108°30′—109°06′,北纬27°27′—27°58′,东西长52公里,南北宽55公里,总面积1869平方公里。东邻铜仁,南连岑巩,西毗松桃,西北接印江。地处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全县地势由西、北、南三方向东倾斜,最高点凤凰山海拔2570.5米,最低点新寨村矮埂275米。境内山峦重叠,沟谷纵横,溪河密布,主要河流有太平河、闵孝河、桃映河、车坝河均属长江流域沅江水系;地势起伏较大,主要为西北——东南部高中山峡谷区,山势陡峭,层状地形明显,适宜于生态、旅游业发展;中部低山宽谷区,属地势平缓开阔的低山谷盆地,溪河密度大,是稻谷、油菜主产区;东部低山丘陵河谷区,地势有一定起伏但平缓开阔,适宜经济作物生长;南部岩溶化低山丘陵区,区内峰丛、槽谷、溶洞、暗河发育,地势平缓,山顶多呈浑圆状,是粮食和烤烟产区。江口县处在中亚热带中纬度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水热同期,光热同季,受梵净山的影响,小气候特点突出。年均气温16.2℃,年平均日照时间1257.3小时,提无霜期288天,年均降水量1369.6毫米,年均相对湿度81%。民俗文化 云舍土家民俗文化村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是人文、历史旅游产皮,这里有着古朴、雅俗、独特的民俗风情。明清年间遗留下的众多民舍,古代作坊,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个造纸术原始手工造纸工艺等保留遗传至今,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的傩坛戏,这里是土家族千年文化、历史的再现。旅游资源 江口县位于贵州东北部,处梵净山黔东之岭,与四川、湖南两省东西界邻近。在这片土地上,梵净山大气磅礴,举世闻名,贯有五大称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中国五大佛教名山圣地之一;珍稀动物王国;自然天成基因库。发源于梵净山东南侧的太平河,闵孝河流经县城形成双江交汇,县城故名叫江口。
江口县交通十分方便,钢铁大动脉有渝怀铁路过境,另有湘黔线可通达全国各地。航空有铜仁大兴机场飞赴湘、渝、黔三省会,可起降波音737大型客机。公路有201省道自东向西贯至全境,其中连接梵净山旅游专线。 江口地域最早初形与春秋战国,属黔中郡,唐属黔中道,元置省溪,提溪长官司,明永乐二十年(1414年)改隶铜仁府并延至清朝,民国二年始建江口县。历史上,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时代的政治背景,梵净山曾有过受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影响下,历时一使一年,波澜壮阔的红号军起义,现保存有省级重点保护遗址“三角庄”、“三元屯”根据地。一九三四年红军长征途径梵净山,贺龙元帅,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和任弼时、肖克,观及历史底蕴丰富。
江口县山清水秀、峰峦叠嶂、溪流纵横、飞瀑悬泻、景色迷人,均皆因梵净山异显其“灵”。全县境内,由于喀斯特地质地貌的独特作用,使得整个梵净山变得充满雄伟、险峻和神奇。差不多囊括了全部保存完好的森林植被、自然景观且各具特色。旅游业开发得天独厚。
在这里,森林生态及珍稀动植物系统是梵净山的主要自然景观。全县森林覆盖率打45.5%有1200余种植物,珍稀动物有华南虎、大鲵(又名娃娃鱼)等300多种,其中黔金丝猴当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地球“独生子”之称;珍稀树种有珙桐、贵州紫薇等,其中珙桐为世界著名观赏奇花,花开时苞片酷似白鸽展翅欲飞,又名“中国鸽子树”。
梵净山佛教早在明万历以前就很盛名。现存非常珍贵的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敕赐重建梵净山金顶序》中记载:“黔也”梵净山金顶重建后,即进入鼎盛时期,据茶殿碑文记述“百年进香男女,时往时来,若城市然”,这种场面又再延续了两百多年至光绪元年间。梵净山四条朝山路上已是四大皇庵,山上山下建有百余座脚庵。每年农历六月,朝山香客多打数万。
梵净山金顶犹如奇石大观园。在梵净山新金顶只老金顶一带,由于十三、四亿年前古老地层与古凉川相互作用,鬼斧神工,自然天成,生出一片高山石林,神形兼备。其间“金刀峡”雄奇,“万卷书”神秘,“蘑菇石”绝妙,“太子石”秀雅,一件件景物已成为一种独特区域的象征。 梵净山河谷流域自然风光无限。梵净山山体庞大,溪流河谷纵横,全境有九十九条溪流,处处有景,溪溪入画。在太平河至黑湾河沿途阡陌上,尤以距县城四公里出的云舍古寨为代表,寨前碧水清幽,风光旖旎;罩中青瓦木房,四合院落,大街小巷青石铺地如脉络遍布,不时还会看到古老的水车、石磨“倚呀”着,那是一种古朴、凝重的历史。于静静的观赏中,土家民族歌舞和具有“中国活化石”之称的傩堂戏表演会让你大饱眼福,并领略到山歌对唱,迎亲等浓浓的民族风情。末了,你还可以买到富有土家族苗族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如土布服饰、印花围裙、蜡染、梵净山豆腐干、梵净山紫袍玉带石工艺等。红色文化 江口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不朽功勋。有4178人应征入伍走上抗日战争战场。有41人为国捐躯。著名烈士有:文子全(1923~1941)和许世俊(1894~1944)。1936年红六军团长征过江口,13岁的文子全参加红军,当舞蹈队员。到延安后在中央人民剧社学习,后回六军团奋斗剧社工作。1941年在雁北军分区政治部任干事期间,为掩护榆林地委和平鲁县群众200余人突围转移,他带领33名战士与日军血战,全部壮烈牺牲,年仅18岁。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时任国民党军102师304团副团长的许世俊,先后在虹桥、土宝镇、黄渡以东投入战斗。随后又在舜柯山伏击,将日军击溃。1938年在苇楼、韩道口激战,团长阵亡后,他接任团长。武昌会战中进攻狮子岩、万家岭一带日军。第一次长沙会战中组织“气功敢死队”担任先锋打击日军。1940年第二次长沙会战时在新墙镇战斗中拼死夺回桥头阵地。1942年在长沙激战七昼夜,击退日军攻势。1944年在长沙与日军巷战中,许世俊下落不明。
转自www.118cha.com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