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 - 百科全书 - 118查实用查询

输入词条,如查找北京欢迎你的解释,输入北京欢迎你后按Enter即可

百科全书 > 毕节市

毕节市


ad

  城市概况  毕节市位于川、滇、黔三省交汇处,是黔西北的大门。全市总面积3414.9平方公里,辖27个镇、8个乡(其中民族乡6个)、6个办事处:市西街道、市东街道、三板桥街道、流仓桥街道、大新桥街道、观音桥街道、鸭池镇、梨树镇、岔河镇、朱昌镇、田坝镇、长春堡镇、撒拉溪镇、杨家湾镇、放珠镇、青场镇、水箐镇、何官屯镇、对坡镇、大银镇、林口镇、生机镇、清水铺镇、亮岩镇、燕子口镇、八寨镇、田坝桥镇、海子街镇、小坝镇、层台镇、小吉场镇、普宜镇、龙场营镇、千溪彝族苗族白族乡、阴底彝族苗族白族乡、野角乡、大河乡、团结彝族苗族乡、阿市苗族彝族乡、大屯彝族乡、田坎彝族乡。聚居着汉、彝、苗、布依、白、满等22个民族,总人口127.53万人。市人民政府驻解放路,邮编:551700。代码:522401。区号:0857。拼音:Bijie Shi。
  汉置平夷县。唐置羁縻禄州 。宋为禄州羁縻 。元置毕节驿。明建毕节卫。清设毕节县。1993年12月撤县设市。
  2000年,毕节市辖6个街道、27个镇、2个乡、6个民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112823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市西街道 86136 市东街道 49174 三板桥街道 12123 流沧桥街道 18489 大新桥街道 12617 观音桥街道 7609 鸭池镇 45187 梨树镇 22688 岔河镇 35160 朱昌镇 34845 田坝镇 17425 长春堡镇 38859 撒拉溪镇 43884 杨家湾镇 34401 放珠镇 22254 青场镇 28112 水箐镇 21462 何官屯镇 32666 对坡镇 24144 大银镇 20259 林口镇 28876 生机镇 29172 清水铺镇 28168 亮岩镇 19473 燕子口镇 36453 八寨镇 24958 田坝桥镇 15829 海子街镇 56383 小坝镇 32022 层台镇 22174 小吉场镇 43099 普宜镇 21878 龙场营镇 19800 千溪乡 14958 阴底乡 28818 野角乡 18519 大河乡 15786 团结乡 18755 阿市乡 19510 大屯乡 14680 田坎乡 11425 
  2003年,毕节市辖6个街道办事处、29个镇、6个民族乡,595个村委会、16个社区居委会。年末总人口128.4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9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3.97万人。地处乌蒙山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 12.8℃,年降水量960毫米。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硫、铅、硅、大理石等。产水稻、玉米、马铃薯、荞子、小麦、油菜籽、大豆、生漆、天麻、烟草、大蒜 、茶叶 、魔芋、药材等。工业以烟草、卷烟生产为支柱,以轻纺工业为重点。名胜有中华苏维埃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贵州抗日救国军旧址,大屯土司庄园等。市境青场区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
  毕节地形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511米,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署的特点。年均降雨量为954毫米,日照率约31%,无霜期250天左右。境内属喀斯特地貌,峰峦叠嶂,溪流纵横。市区群山环抱,一水中流,天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使山城显得秀美多姿。
  毕节市资源丰富。地下资源主要有硫、铁、煤、锌、铜、硅铁、草炭、粘土、重晶石、大理石、高岭土、石炭岩、玄武石、石棉等20余种矿藏。地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除主产玉米、大豆、小麦、稻谷、马铃薯等食作物外,还盛产烤烟、油菜、柑桔、花生、茶叶、大蒜、魔芋和名扬中外的中药材天麻、杜仲、半夏,农作物资源有73个种类455个品种。有独具高寒山多特色的猪、牛、马、羊等产品:沔鱼河四腮鱼属全国珍稀鱼种;有森林植物700余种,林地面积99.7万亩,草地面积73.8万亩。河流总长695公里,水能蕴藏量20.83万千瓦,可开发量11.56万千瓦。后备资源(荒山、荒地、荒滩、荒水)面积为105.58万亩,宜园土地面积16.46万亩,宜林土地面积67.94万亩,宜牧土地面积21.17万亩,劳动力资源为60万人,剩余劳动力10-15万人。风景名胜颇多,市境内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物共31处。有著名的倒天河风景旅游区、小河风景旅游区、沔鱼河自然风景区、"灵峰仙境"、七星关古遗址、大屯土司庄园等著名景区。
  毕节市交通方便,市场繁荣,邮电通讯发达,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发展很快,工业正在崛起,轻纺、制革、食品、卷烟、煤炭、冶炼、建材、化工、机械、电力、医药等事业兴旺,一大批名优特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向全国和世界。
  毕节市是黔西北一块美丽富饶的宝地,开发潜力较大。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毕节地区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毕节市成了试验中心。2002年,毕节市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全国第七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市之一。市政府在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的灵活政策的同时,抓住有利时机,开展的农业综合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效果显著,生态环境有了改善,人口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区域划分  辖1个县级市、6个县、1个自治县。
  毕节市 面积3412平方千米,邮政编码551700。市人民政府驻迎宾路。
  大方县 面积3502平方千米,邮政编码551600。县人民政府驻大方镇。
  黔西县 面积2554平方千米,邮政编码5515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金沙县 面积2528平方千米,邮政编码5518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织金县 面积2867平方千米,邮政编码5521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纳雍县 面积2448平方千米,邮政编码553300。县人民政府驻雍熙镇。
  赫章县 面积3246平方千米,邮政编码5532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面积6296平方千米 人口111万 邮政编码553100。县人民政府驻草海镇。旅游观光  毕节涌现出一批旅游景点创造和打破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纪录、中国纪录,获得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著名景点:翠屏旭日、东壁朝霞、响水轰雷、丰落秋成、双峰脱颖、南山雨霁、龙潭夜月、灵峰仙境、南桥虹霓、那鲁洞天、天河乐园、五龙翡翠、陵园胜地、百花红迹、阳山松涛、北镇雄关。
  毕节市位于川、滇、黔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三省”之称,是黔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川、滇、黔接壤地区商品集散地;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枢纽城市。
  毕节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境内喀斯特地貌发育良好,被誉为“天然喀斯特地貌博物馆”。这里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清凉世界;这里有神奇秀丽的奇山、秀水、飞瀑、溶洞;这里是红军长征谱写壮丽史诗的革命老区;这里有淳朴浓郁的彝族、苗族风情。旅游、避暑、休闲、度假,这里是最佳胜地。
  毕节市区古存“老八景”:翠屏旭日、东壁朝霞、响水轰雷、丰落秋成、双峰脱颖、南山雨霁、龙潭夜月、灵峰仙境;今建“新八景”:南桥虹霓、那鲁洞天、天河乐园、五龙翡翠、陵园胜地、百花红迹、阳山松涛、北镇雄关。
  市区天工大酒店、银鹤大酒店、腾龙凯越大酒店、洪山宾馆、洪南大酒店等,均为集住宿、餐饮、娱乐、购物、停车为一体的四星级旅游涉外接待饭店、宾馆;杜鹃、华禹旅行社,贵州海外旅游总公司的毕节营业部和毕节市七星经营部,承接组织、招徕、接待海外及国内各种旅游性质的旅游团体、散客服务、票务服务及代订房、餐、车等业务。
  境内旅游资源和周边风景名胜相融已形成下列旅游线路:
  红色旅游线:毕节——川滇黔干革命委员会旧址——贵州坑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陵园胜地——沔鱼河——“鸡鸣三省”会议旧址
  彝族风情旅游线:毕节——小河景区——溜耳河峡谷风光——大屯土司庄园——“大跃进”炼钢炉群——三官寨——大河口果园——百里杜鹃——奢香墓——贵阳
  苗族风情旅游线:1、毕节——朱昌花厂苗寨——燕子口大南山苗寨——毕节;2、毕节——阿市安然苗寨——大方八堡苗寨——贵阳
  生态旅游线:毕节——灵湖——拱拢坪森林公园——乌江上源溶洞漂流——七星关——韭菜坪石林——草海资源特点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硫、铁、硅、砂、粘土、草炭、大理石、高岭土、重晶石等。其中,煤、硫、铁、锌探明储量分别达540000、29856、4042、1540万吨以上,硫磺已打入国际市场。
  农副土特产品众多。主要有烤烟、天麻、白蒜、大豆、芸豆、竹荪、柑桔、半夏、杜仲、五倍子、生漆、茶叶、党参、蚕茧等。其中,烤烟叶厚、色黄、质优,年产30万担左右;白蒜、杜仲、五倍子等名贵药材等字闺中。自然条件  毕节地区是典型的岩溶山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东经105°36′——106°43′,北纬26°21′——27°46′之间,东部和南部与本省遵义市、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接壤,西部和北部与云南省、四川省毗邻。
  正处在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过渡的倾斜地带,境内多山,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400米,最高点赫章韭菜坪2900.6米,为全省最高点,最低海拔457米,境内山高坡陡,峰峦重叠,沟壑纵横,河谷深切,土地破碎。全区总面积26844.5平方公里,高原山地占93.3%,分属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两大水系,长江流域面积占95.38%,珠江流域面积占4.62%,是乌江、赤水河、北盘江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毕节地区大部份地方属北亚热带温凉湿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适中。各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101.8—1780.2小时,年平均气温10 5—15.0℃ ,一月平均气温17——4.3℃,七月平均气温17.6——24.9℃,稳定通过10℃的有效积温2544.6—4617.1℃;年平均降水量848.6—1394.4毫米,月变率大,70%左右的降水量集中在5至9月;无霜期 205—297天。
  境内山清水秀,平畴谷幽,风光秀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气候适宜风土人情  毕节地区是个多民族杂居地区,使毕节地区风土人情多彩多样,民俗民风绚丽多姿。
  古老独特的民族礼俗,构成毕节人热情,礼貌,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的传统风尚,别具情趣的彝族迎亲,苗家牛角酒,回族的道“色兰”,彝,苗丧葬习俗,布衣婚俗等独具一格。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彝族火把节”“彝族年”“苗族跳花节”“布衣族的六月六节”等, 今年十月,西南五省区彝学研究年会即将在金沙县举行。
  五彩缤纷的民族歌舞,以汉,彝,苗,回,布依,白,仡佬等7个民族歌舞为一体的 <<乌蒙欢歌>>享誉国内外,先后出访北欧,加拿大等国,并多次荣获全国全省民族歌舞大赛一等奖,成为北京中华民族园,云南民族文化村等旅游景区的主要歌舞之一。苗族"滚山珠"先后出访北欧等国并在国际,全国,省大奖赛上一举夺魁。
  艳丽多姿的民族服饰,在云南省楚雄州中国国际彝族服饰展览中名列前茅,在贵州省首届少数民族大赛上获得一等奖,并应邀出席1998年省委召开的"元旦"迎新座谈会助兴演出。
  古老淳朴的民族传统体育独具特色,彝族铃铛舞<<乌蒙铃>>苗族射弩等项目先后囊括了全省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竞技金奖。
  别具风格的民族建筑以大屯彝族土司庄园,奢香博物馆等两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代表积淀了很深的民族建筑文化底蕴。
  古老独特的民族戏曲乐器,以彝族的“摄泰吉”“月琴”“口弦”,苗族的芦笙,三眼箫,四眼箫,布依族的牛角二胡为代表,充分展示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的智慧和结晶。
  民族古籍文化是毕节享誉全国的一个亮点。<<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彝文典籍目录>>, <<迁徙歌>>等70多部3000多万字出版发行,引起了中外专家学者的关注,使毕节成为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院学生实习基地之一。
  古朴典雅的民族工艺以彝族剪纸,苗族蜡染,制绣为代表,别巨匠心。风味独特的民族食品以彝族的“咂西”“水花酒”“鸡八桂”“陀陀肉”苗族的“糍粑”回族的“牛干巴”为代表,工艺独特,回味无穷。
  毕节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全区共有古文化遗址5处,古墓33处,古建筑,历史纪念建筑66处,彝汉文石刻181处,革命遗址,遗迹34处,文物葬品98件。尤具特色的大方城北“奢香墓葬”、黔西沙窝区的“观音洞旧石器时代遗址”、毕节青场镇“新石器时代遗址”、龙场镇的“大屯土司庄园遗址”、威宁中水镇的汉墓群。这些无不体现毕节地区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毕节属岩溶地貌,开发历史悠久,具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岩溶景观和其他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高原明珠"之称的威宁草海,被誉为"地下天宫"的织金洞,有"天然公园"之称的百里杜鹃(包括奢香博物馆),"古,野,奇,曲"的纳雍总溪河风光(乌江第一漂),叹为观止的大方九洞天及十里溶洞探险漂、大屯土司庄园风景区和众多的史前文物,古建筑群,古石刻,这些风景名胜与安顺龙宫,黄果树瀑布一道,构成了贵州西线旅游区.动物资源  毕节地区有牛、马、猪、羊、狗、兔、鸡、鸭、鹅、鸽、猫、蜂等畜禽动物。2005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113.78亿元,年均增长5.06%;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猪、牛、羊存出栏同步增长,大牲畜年末存栏156.31万头,年均增长2.47%,肉类总产量35.08万吨,年均增长6.29%,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九五”末的29.5%增加到39.3%。
  猪,2004年底全区存栏377.29万头,增长3.49%;出栏肉猪274.4万头,增长6.21%。马,2004年全区24.23万匹,毕节地区“黔西马”体质坚强、精悍灵活、能拉善走,素有“爬山虎”之称。牛,2004年全区牛存栏达124.94万头,经过多年的品种改良。牛的品种普遍得到提高,本地最有名的品种“安化牛”,体形高大、体格健壮、耐粗饲、抗病力强、力大耐劳、适应性广。羊,2004年存栏81.48万只,增长4.65%。出栏40.02万只,增长7.99%。
  野生动物1000多种, 珍稀动物在10种以上,国家一类保护珍禽黑颈鹤受到很好的保护,吸引着无数的中外专家和游客。经济发展  2006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70.61亿元,同比增长14.4%,其中,第一产业78.91亿元,同比增长6.0%;第二产业108.16亿元,同比增长20.5%;第三产业83.53亿元,同比增长15.6%;完成财政总收入44.76亿元,同比增长28.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9.44亿元;全区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一年的32.2:38.1:29.7转变为29.1:40:31,三次产业结构初步实现由“二、一、三”排序向“二、三、一”排序的转变。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值50.24亿元,同比增长19.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7.81亿元;“两烟”实现税收13.25亿元,占财政收入的27.3%;煤炭年产量达2871万吨,水电和火电装机容量达660万千瓦,煤、电增加值分别达到24亿元、34.16亿元,分别占全区生产总值的8.9%、12.6%,实现税收8亿元和6亿元,分别占全区财政收入的17.87%、1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5.9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76元,比上年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2043元,比上年增长8.9%;贫困人口从59.81万减少到57.31万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16.41亿元,比上年增长17.9%;人口自然资源增长率为8.45%,比上年下降0.14个千分点。其它各项事业保持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2008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402.98亿元,产业排序为“二三一”。财政收入上升到69.58亿元。毕节经济发展速度保持了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发展速度,经济总量在全省九个地州市中从后列跃居第三。
  2009年全年生产总值500.1亿元,同比增长15.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6.7亿元,同比增长50.3%;财政总收入91.34亿元,同比增长31.27%;规模工业增加值111.04亿元,同比增长15%;农业总产值165.06亿元,同比增长6.02%;非公有制经济生产总值180亿元,同比增长20.3%;旅游总收入76亿元,同比增长4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90元,同比增长7.3%;农民人均纯收入3109元,同比增长12.9%,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势头。毕节试验区  毕节试验区,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毕节地区,是川、滇、黔三省的交通要冲。北接四川、西邻云南,东与本省的遵义市、贵阳市接壤,南与六盘水市、安顺市相连。辖毕节、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威宁、赫章一市七县,涵盖贵州省毕节地区全部市县,面积26853平方公里,人口720万。全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川秀美,资源丰富,人民勤劳,民风纯朴。
  天地造化,大自然赐予这块宝地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的矿产有32种,其中,煤、硫、磷、铅锌、铝矾土、大理石、重晶石最为丰富。煤的上表可开采储量为247.3亿吨,2000米以上储量为700多亿吨,且主要为优质无烟煤;铁矿探明储量为2.28亿吨;铅锌矿储量1100多万吨;磷矿块岩储量14 .1亿吨;硅石储量1115.2万吨。均居全省首位。
  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雨量,使区内生长着2800多种动、植物。其中,尤以盛产优质烟草、干果和多种中药材而闻名。
  秀美的山川,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再加上珍贵的历史遗迹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蕴藏了丰富的旅游资源。闻名遐迩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气势磅礴,流金溢彩,被称为行星上的奇观;素有“天然花园”之称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百里杜鹃,面积达250平方公里,灿若织锦,百里飘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原明珠”——威宁草海,面积达45平方公里,碧波荡漾,鹤鸣鹭飞。还有集奇山、秀水、异石为一体的大方“九洞天”,被称为“乌江第一漂”的纳雍“总溪河”等自然风光,加上赫章“可乐遗址”,毕节市“大屯土司庄园”等四处国家级重点文物,美不胜收,使人流连忘返。
  毕节是一个革命老区。贵州省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于1934年1月在毕节建立。1935年2月5日,毛泽东同志率领的中央红军在云贵川交界的毕节市林口镇“鸡呜三省”村召开了政治局常委分工会议。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毕节时,创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提议在贵州省毕节地区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获得国务院批准,此后全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以“贵毕”、“大纳”等级公路和国道“321线”、“326线”为骨架,多条“省道”和通乡公路相互编织起来的庞大的密集型的公路交通网络,加上“内昆”铁路贯穿威宁县全境,全区交通四通八达,商旅往来十分便捷。即将建设的“隆黄”铁路、织金“旅游机场”、毕节“双山机场”以及全省规划的公路建设“两横两纵四联线”中穿越毕节试验区的“一横一纵一联线”,更使全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毕节还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的地方。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大面积覆盖,加上典型的、复杂的喀斯特地形,蕴藏了221.9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61万千瓦)的水能。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洪家渡水电站(3×18万千瓦)、索风营水电站(4×13.5万千瓦)、黔北火电厂二期工程(120万千瓦)、大方火电厂(120万千瓦)、纳雍火电一厂(120万千瓦)、二厂(120万千瓦)、黔西火电厂(120万千瓦)、毕节头步火电厂异地改建(120万千瓦)、织金火电厂(240万千瓦)等一批电站、电厂和输变电工程,确保2010年发电量达1000万千瓦,完成黔电送粤任务。充足的能源必将加快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贵州科学发展的试验田”和“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并为加快毕节试验区的发展步伐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有力推进了该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正呈现出可喜的态势。一、毕节试验区的创建与发展  1985年,胡锦涛同志出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在这个贫困的内陆山区省份,他不辞辛劳,走遍了贵州的山山水水。在深入实地调查研究,组织专家学者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在同样的政策条件下,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存在着效益上的差距,其结果将是地区间差距的扩大,如果不相应采取有力措施,贫困地区将会更加落后。如何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成为他集中思考的重大问题。针对贵州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的特点,胡锦涛同志把目光集中到在贵州省具有一定典型性的毕节地区。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特征,在建立试验区之前是贵州省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直到1987年,全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仅为288.9元,农民人均收入只184元,人均粮食不足200公斤,未解决温饱人口达300余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其总人口的53.68%,人口自增率21.29‰,森林覆盖率仅为8.53%。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毕节地区生态恶化、人口众多,严重遏制毕节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膨胀,粮食短缺,迫使陡坡开荒,林、灌、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致使生态环境恶化,数以百万计的农民生活贫困,常靠政府救济为生。贫困与生态恶化互为因果,伴随人口的剧增而愈演愈烈,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理,将导致大片土地石漠化,从根本上将失去人类在此生存的基本条件。针对毕节地区严峻的现实,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构想,得到了省委“一班人”的赞同,1988年6月,经贵州省委、省政府上报,国务院批准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在“毕节试验区”创建过程中,为了争取对试验区的智力援助,1988年4月,胡锦涛同志代表贵州省委在京邀请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领导同志召开会议,介绍了拟建立毕节试验区的设想,期望得到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智力支边小组的支持。试验区成立之后,智力支边协调小组和各民主党派中央17年来始终将毕节地区作为智力支边的重点地区,并于1989年9月20日成立了由钱伟长任组长、常进时等任副组长的北京专家顾问组。此后,各民主党派、专家顾问组与试验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并肩战斗,亲密合作,共同走过了不平凡的17年。
  与当时全国启动的改革试验特区、开发区不同,毕节试验区是全国唯一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试验区。胡锦涛同志非常重视以创新的思路开展试验区工作,1988年6月8日,他强调指出:“牢牢把握扶贫开发、生态建设这个主题,就要针对全区有300万农村人口温饱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这一现实,采取一切有利于摆脱贫困、落后的政策措施,加快资源开发,加速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逐步实现绝大多数农民脱贫的目标。要针对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已占总面积一半以上的现实,采取强有力措施,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尽快停止人为的生态破坏,并逐步走向生态的良性循环。如果这两大目标都能如期实现,那就表明试验区的改革试验是成功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如果没有实现,那就说明试验区的任务没有完成。”1 这一明确的发展思路及决策,包含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为毕节试验区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
  试验区成立17年来,毕节地区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区近700万各族人民在历届地委、行署的具体领导下,在八大民主党派中央和中央统战部的共同帮扶下,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主题,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的实际,充分发扬“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试验区精神,抓住机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加快经济发展,控制人口增长,坚持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中,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开发,开始走出了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的恶性循环怪圈,逐步实现人口、生态、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村贫困状况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人口的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成就显著;人民生活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4年,全区生产总值从1988年的23.4亿元上升到196.03亿元,粮食产量从1988年的103.8万吨上升到238.22万吨,农民纯收入从226元上升到1665元,贫困人口减少到56万人,5个国家级贫困县已相继越过温饱线;人口自增长率下降到9.8‰,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3.92%。根据毕节地区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毕节地区已经成为贵州省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二、毕节试验区的价值与意义  毕节试验区发生的这些深刻变化,证明了胡锦涛同志的构想是前瞻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改革动力与发展思路的统一、局部突破与整体推进的统一。从其后的发展实践看,毕节地区为《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进行了超前性试验,是国家实施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场,其改革试验,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才能发展、如何评价发展等这些涉及发展观的根本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解答,是对科学发展理论的先行探索与实践,具有跨区域、跨时代的巨大价值与意义。
  第一,在什么是发展、如何发展这个问题上,毕节试验区包含了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导致了发展观的重大变化,这是20世纪发展观演变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关于发展观的争论,在伴随着工业化、经济增长所出现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下,把发展简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发展观遭到了普遍批评。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首脑大会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共同的心声。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结合在一起,把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结合在一起,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政策和行动措施。毕节试验区与当时国际上方兴未艾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吻合,包含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具有前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发展看作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目标。
  与当时全国已经启动的经济特区、开发区不同,毕节试验区从一开始就不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标,而是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将物质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以及人口生产力统一协调起来,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目标展开的综合性社会发展试验。开发扶贫,就是启动市场经济机制、遵循商品经济规律,变“救济型”、“输血式”的扶贫为“自救型”、“造血式”的扶贫;生态建设,就是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进行环境治理,实行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植物措施为主、并与“坡改梯”等工程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以形成生态系统内各要素的优化组合;人口控制,就是把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提高、人口结构优化、人力资源开发进行通盘考虑,在一定时期内,着重以人口数量控制为核心,以人口素质提高为宗旨,以人口结构优化为关键,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动力,使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最大限度地保持相适应的关系。
  毕节试验区的三大主题以及围绕三大主题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实质上是把发展看作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目标,通过开发扶贫探索经济建设、生态资源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整合,通过生态建设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人口控制促进人自身的全面进步,根本目的是要在追求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全面、协调发展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社会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为消除贫困、提高生活水平奠定物质基础,对这一点,试验区的干部群众具有广泛的共识。但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单纯追求经济的发展、单纯追求GDP的增长,其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目的本身也不能真正实现,这是被毕节地区以往发展的经验教训所证明的。像毕节这样人口过多、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经济发展尤其要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人口增长、国民素质、文化教育等相协调,在人、社会与自然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这可以说是毕节试验区17年改革试验的一条根本经验。
  二是把生态建设放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秩序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针对恶化的生态环境已经直接遏制毕节经济发展的严峻现实,试验区在成立之初就把生态建设放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把能否尽快停止人为的生态破坏,并逐步走向生态的良性循环,作为评判试验区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求各级干部对“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要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以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树立从长计议的战略观点。”2 17年来保护生态、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扎根毕节,深入人心。形成了一种超前的、早熟的、具有后发优势观念的广泛共识。生态建设这一现代名词,已经被毕节广大农民所接受,每年冬季,声势浩大的水土保持工程农民都自觉自愿参加。“3356工程”、“长防工程”、“长治工程”等生态建设的骨干工程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各小流域的山、水、林、田、路等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毕节在生态方面所取得的业绩,为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树立了榜样。在一个贫困地区如此重视生态建设,并制定完整的方案大范围实施,可以说在世界上还没有先例。
  三是全面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解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片面的发展观之所以在实践中造成严重的危害,从根本上来看就是背离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规律出发的原则。在改革试验的过程中,毕节试验区既注重按经济规律办事,也注重按自然规律办事。例如,针对本地山地面积大、立体气候明显,土壤类型多样的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逐步形成“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种地植树拴带子,坡地种植绿肥、覆盖地膜铺毯子,山下搞乡镇企业、庭院经济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纸币经营收谷子”的“五子登科”的农业开发路子;再如,坡改梯工程、退耕还林与进行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以巩固和保障生态建设的成果和经济效益,等等,这些都是尊重客观规律、辩证地解决生态建设和经济开发矛盾的范例。在实践中,凡是按照经济规律,充分运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讲究经济效益,使之与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就能获得较好的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在发展的动力上,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发展主体的积极因素,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是毕节试验区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
  改革试验既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伟大艰巨的事业,必须充分发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毕节试验区从成立之初,就着力营造调动一切发展主体积极因素的社会氛围,努力建立调动一切发展主体积极因素的体制和机制,以使最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发展的主体。
  一是充分发挥试验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创造精神,注重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在指导和领导改革试验过程中,胡锦涛同志着重强调:深化改革,最根本靠谁?还是靠广大群众,他们是改革的主人。能否代表群众利益,为群众所接受?制定的方案,要征求群众意见,特别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群众,这样,制订的方案才是可靠的、可行的;他同时强调,在试验区工作逐步展开后,能否有效地解决人才短缺的矛盾,将从根本上制约试验区工作的进程,加强智力开发,注重培养、引进各类人才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对于在改革开放中涌现出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和企业家,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他们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带头人,是新生产力的代表。一定要正确对待他们,充分肯定他们在改革和发展商品经济中的开拓精神”,3 要发挥“能人效应”带动周围群众,以形成有利于改革探索、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良好社会环境。这些重要思想,明确回答了改革试验要相信谁、依靠谁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运用和发展,对毕节试验区的工作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17年来,毕节试验区坚持富民为本,紧紧依靠群众,创造了许多适应试验区区情、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工作方法和发展路子,有力地推动了试验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例如,“五子登科”的农业开发模式,以集团承包的形式推进改革试验工作,建立试验小区与开发小区,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无不源于广大群众在实践中的首创精神,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成为试验区改革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优势推进试验区建设。
  毕节试验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共同推进改革开放和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及跨越式发展的成功范例。毕节试验区的发展凝聚了各民主党派的智慧,显示了统一战线的强大力量。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中央智力支边协调小组暨支援毕节试验区顾问组17年如一日,深入毕节地区,指导制订试验方案,协调解决改革试验中的重大问题。17年来,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共为毕节引进资金3.4亿元,联系项目80多个,涉及资金300多亿元,直接投入各种资金7000余万元,培训干部8600多人次,帮助输出富余劳动力1.1万人,兴办各种社会事业(仅各类学校就达30多所),直接推动了毕节地区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试验区的各项工作。
  毕节试验区的发展经验表明,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治制度的优势,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充分发挥这一制度的优势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各民主党派内汇集了大批专家学者,人才济济,要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的智力优势,为他们干事创业提供更大的舞台。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根本任务,不断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在基层层面的开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体制机制,把各民主党派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增添新的动力。17年来,毕节试验区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开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多党合作共同促进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提高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程序积累了经验,推进了在基层层面开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实践,对充分发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治制度的优势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第三,在发展目的上,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各族贫困群众。
  发展问题虽然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始终面临的一个永恒课题,但每个时代发展成果的分配最终都要到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关系。所以,不同阶级、不同政党在为什么发展这个涉及发展观的根本问题上,都会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作出回答。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和执政为民执政观的本质要求。
  早在试验区建立之初,胡锦涛同志就明确指出,毕节试验区必须坚持以改变贫困面貌,解决温饱问题为目标,并把能否如期实现绝大多数农民脱贫的目标作为衡量试验成败的首要标准。毕节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全区居住着汉、彝、苗等3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贫困人口的比例高,少数民族乡占全区重点贫困乡比重大,是毕节地区贫困的主要特点。针对这一特点,17年来,毕节试验区坚持以开发扶贫工作统揽全局,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在扶贫项目的安排上,优先解决群众温饱、优先投入见效快覆盖面广、优先投放贫困少数民族村组户、优先投入技术物资配套、优先投放能带动种养业发展的项目;同时,把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培育发展支柱产业结合起来,促进农民增收,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切实把扶贫工作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群众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全区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1988年的312.2万人减少到2004年的56万人,试验区扶贫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促进了毕节地区社会安定和谐与民族团结。
  当前,加快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占有越来越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必须扭转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必须实实在在地解决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的贫穷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毕节试验区扶贫工作的经验启示我们,发展首先要明确发展的目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自觉地把完成发展任务同实现发展目的统一起来。我们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不是为了GDP而发展,而是为了富裕人民、造福人民而发展。人民是否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提高,人民是否高兴和满意,应当成为我们考虑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成为检验我们发展的最高标准。
  17年来,毕节试验区取得了重大成就,也留给我们多方面的经验和启示,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是: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一个地区的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不同的发展观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实现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毕节试验区的发展经验证明,即使在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贫困地区,只要勇于面对现实,创新发展思路,善于吸取人类对发展问题认识的科学成果,坚持对人口、资源、环境实行综合治理,也能够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年来,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毕节试验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深刻的战略思维观察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生动运用和体现,也是对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人类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是在社会历史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深化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长期探索实践的产物,毕节试验区是这种探索实践的典型范例。17年来,毕节试验区所走的是一条贫困地区科学发展之路,这也是科学发展观所指引的道路。在新的改革试验中,要更加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让这项“具有国际意义的小试验、大方向”工作结出更加丰硕之果。教育  高校:毕节学院(英文名称:Bijie University)是2005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的一所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位于黔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毕节地区行署所在地—毕节市。
  高中:有毕节一中,毕节二中,毕节六中等20余所高级中学。
  初中:有毕节八中,毕节七中等.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