簕竹 - 百科全书 - 118查实用查询

输入词条,如查找北京欢迎你的解释,输入北京欢迎你后按Enter即可

百科全书 > 簕竹

簕竹


ad

簕竹
种中文名:簕竹
种拉丁名:Bambusa blumeana J. A. et J. H. Schult. F.
种别名 :郁竹(台湾)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属中文名:簕竹属
属拉丁名:Bambusa
中国植物志:9(1):053
亚属中文名:簕竹亚属
亚属拉丁名:Subgen.Bambusa
族中文名:?竹族
族拉丁名:BAMBUSEAE Trin.
超族中文名: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
亚科中文名:竹亚科
亚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竿高15—24米,直径8—15厘米,尾梢下弯,下部略呈“之”字形曲折;节间绿色,长25—35厘米,幼时于上半部疏被棕色贴生刺毛,老则光滑无毛,竿壁厚2—3厘米;竿中下部各节均环生短气根或根点,并于箨环之上下方均环生有一圈灰白色或棕色绢毛;分枝常自竿基部第一节开始,下部各节常仅具单枝,且其上的小枝常短缩为弯曲的锐利硬刺,并相互交织而成稠密的刺丛,竿中部和上部各节则为3至数枚簇生,主枝显著较粗长。箨鞘迟落,背面密被暗棕色刺毛,干时纵肋隆起,先端作宽拱形或下凹,两侧的顶端各高耸一小尖头;箨耳近相等或稍不相等,线状长圆形,常外翻而呈新月形,边缘密生淡棕色波曲状粗长继毛;箨舌高4—5毫米,条裂,边缘被流苏状毛;箨片卵形至狭卵 形,常外翻,背面被糙硬毛,腹面密生暗棕色小刺毛,先端渐尖具硬尖头,基部略作圆 形收窄后即向两侧平展而成箨耳;箨片基部宽度约为箨鞘先端宽的2/5,边缘近基部被纤 毛。末级小枝具5—9叶,叶鞘肋纹隆起,背部的上方被短硬毛,外缘一侧被短纤毛;叶 耳微小或缺,鞘口继毛常不存在或有时仅2—3条波曲状短缝毛;叶舌近截形,低矮,边 缘微齿裂并被细长纤毛;叶片线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12—25毫米,两表面均粗糙,近无毛,惟下表面的基部常被稍密的长柔毛,先端渐尖而具粗糙钻状尖头,基部近圆形或近截形。假小穗2至数枚簇生于花枝各节;小穗线形,带淡紫色,长 2.5—4厘米,宽3—4毫米,含小花4-12朵,其中2—5朵为两性花;颖2,长约2毫 米,无毛;外稃卵状长圆形,长6—9毫米,宽2.5—4毫米,背面无毛,具9—11脉,先 端尖,边缘无毛;内稃长约7毫米,宽约1.8毫米,具2脊,脊上密被纤毛,脊间具3脉, 脊外亦各具3脉,先端呈二叉状;花丝分离,长6—7毫米,花药黄色,宽线形,长3— 4毫米;子房瓶状,长1.2—2毫米,花柱短,柱头3分,羽毛状。笋期6—9月,花期 春季(但11月中旬亦可见开花)。
用 途:本竹种常栽植为防护林;竹竿可作棚架用材。
产地分布:我国福建、台湾、广西、云南等省区均已栽培,多种植在海拔300米左右的河流两岸和村落周围。原产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和马来西亚东部,在菲律宾、泰国、越南均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爪哇岛。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