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敦厚
ad
发 音 wēn róu dūn hòu
释 义 温柔:温和柔顺;敦厚:厚道。原指态度温和,朴实厚道。后也泛指待人温和宽厚。
出 处 《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
示 例 依孔子的见解,诗的灵魂是要“~”的。(闻一多《诗人的横蛮》)
用 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态度温和。
近义词 温文尔雅、温情脉脉
反义词 尖酸刻薄、出言不逊
中国古代儒家的传统诗教﹐它的提出﹐最早见於《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於诗者也。”这是汉代儒家对孔子文艺思想的一种概括。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对此解释说:“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这是就诗歌讽谏的特点来说的﹐体现了对作者写作态度的要求。同时﹐《礼记正义》又说:“此一经以《诗》化民﹐虽用敦厚﹐能以义节之。欲使民虽敦厚不至於愚﹐则是在上深达於《诗》之义理﹐能以《诗》教民也。”这是就诗歌的社会作用来说的﹐既需要运用温柔敦厚的原则﹐同时也必须以礼义进行规范。
温柔敦厚作为儒家的传统诗教﹐在长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运用这一诗教来调整本阶级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合理的。但另一方面﹐由於它规定怨刺必须“温柔敦厚”﹐强调“止乎礼义”和“主文而谲谏”﹐只允许“怨而不怒”地委婉劝说﹐不允许尖锐地揭露批判﹐因而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又常常起著消极的作用。对於这一艺术信条﹐前人曾作过多种解释﹐但很少有人提出过怀疑。直到清初﹐王夫之才在《姜斋诗话》中指出:“诗教虽云温厚﹐然光昭之志﹐无畏於天﹐无恤於人﹐揭日月而行﹐岂女子小人半含不吐之态乎﹖《离骚》虽多引喻﹐而直言处亦无所讳。”认为诗教并不切合实际。其後﹐袁枚也指出:“《礼记》一书﹐汉人所述﹐未必皆圣人之言。即如‘温柔敦厚’四字﹐亦不过诗教之一端﹐不必篇篇如是﹐……故仆以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再答李少鹤书》)﹐认为诗教并不可信。不过﹐他们的否定并不彻底﹐都未能深刻认识诗教的实质。
温柔敦厚说除了伦理原则的意义外﹐在後世有时也被引伸为艺术原则﹐例如况周颐《蕙风词话》所提出的“柔厚”说﹐就是如此。词论中的“柔厚”说要求词在艺术表现上要蕴藉含蓄﹐微宛委曲﹔内容上要深郁厚笃﹐既不叫嚣乖张﹐又不浅显直露。这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尽管作为艺术原则的柔厚说﹐最终是以温柔敦厚的伦理原则为规范的。 来自118cha.com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