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 - 百科全书 - 118查实用查询

输入词条,如查找北京欢迎你的解释,输入北京欢迎你后按Enter即可

百科全书 > 郊区

郊区


ad

一.词语
【郊区 jiāo qū 】:

城市周围属该城市管辖的地区。

例句:建设新郊区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





二.学术定义

我国学者从我国城市特点出发,在研究的基础上,对郊区提出了不同的理解。

地理和历史学派认为,郊区是漫长历史过程中,伴随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功能的完善、市政界限的变迁而逐步形成的,地理概念上指包围城市又毗邻城市的环状地带。具体地说,是市政界限以内,城区用地周围的田园景观地带以及为之服务的农副经济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区划学派则将城市区域分为城区、郊区和市辖县。郊区即城市地域范围内紧邻中心城区(建成区)的行政建制区;市辖县是根据市带县模式,在中心城市辐射范围之内划定的若干个县级行政单元。市辖县经济上虽与中心城市有较为密切的联系,除那些为城市服务,提供农副产品较多的县可列为远郊外,在更多情况下,其县域经济的独立性较为突出,大多不看作郊区。
城市规划学派认为,郊区是市区除建成区和规划区以外,满足近期城市建设和布局需要,同时又是城市发展需要控制的区域。
社会经济学派从市区周围地区与城市的经济联系出发,认为郊区是城市范围内,经济水平、社会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既不同于传统农村地区,又不同于城市的中心城区到农村的过渡区。

综上,郊区是城市辖区范围内,受城区经济辐射、社会意识形态渗透和城市生态效应的影响,与城区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和生态系统密切联系的城市建成区以外一定范围内的区域。根据它的位置以及同中心城区的联系,可分为近郊和远郊两部分。近郊是建成区周围以城市生活方式、产业结构和建设景观为主的环状区域,是城市人口、住宅和工业扩散的直接承载区。远郊是近郊外围,受城市经济的影响,以农业为主,但产品的城市市场指向明显,表现为农村生态景观和建设景观的区域,是城市所需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





三.行政区划


1.山西省阳泉郊区区域 

  郊区位于山西省东部,太行山中段西麓。地处北纬 37°47′~38°05′,东径113°19′~113°43′。东面、南面与平定县相连,西面与寿阳县毗邻,北面与盂县交界,并且环抱阳泉市城区、矿区。区境东西长约33公里,南北宽约35公里,全区土地总面积616.8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76万亩,林地面积19万亩。全区总人口22万多,人口密度379人/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14.6万。 郊区境内交通发达   我区境内有石太线电气化铁路、高速公路东西穿越,又有 207、307国道交织,还有省市区乡村五级公路连网,交通十分便利,信息相当灵通,人流、物流穿梭频繁,区位优势十分显著。郊区境内自然风光宜人 。
   我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达 10.1℃,年均降水量540.2毫米,无霜期有160天左右,气候温和、温暖。我区年均水资源总量为1.43亿立方米,其中本地水资源量1.03亿立方米。我区是市级农副产品产地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之一,承担着为城市服务的功能。

2.山西省长治市郊区区域

  长治市郊区位于太行山西麓,上党盆地东缘,地处东经112°59'35"-113 °12'35",北纬36 °07'20"-36 °26'10"之间。东与平顺,壶关毗连,西和屯留,长子为邻,南与长治县、长治市区接壤,北和襄垣,潞城相望。1976年2月建制,现辖5镇1乡、1个旅游开发区、2个街道办事处、23个居民委员会、122个行政村。

  全区国土总面积289.37平方公里,占长治市总面积的2.08%,折合43.4万亩。区境域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次高山、丘陵、河谷冲积平原兼而有之。地势南高北低,全区最高点老顶山海拔1378.2米。区域平均海拔900米以上,区境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欠丰。

   全区总人口为27.6万人。民族构成:郊区人口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蒙古族,回族、苗族、朝鲜族、满族、白族、土家族、纳西族、壮族、羌族,唯吾尔族和彝族. 性别构成:1995年 郊区人口中男性为137660人,女性为124143人,性别比例是110.8:100.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自然资源

   全区矿藏资源丰富。煤层面积150平方公里,主要为3号煤、15号煤层已探明煤炭储藏量为3.2亿吨,实际可利用储量2.12亿吨,煤炭品种全、品质优、可利用率高。石灰岩储量50亿吨,可开采量30亿吨,品位一级,矿体露天。区境内地表地下水资源丰富,浊漳河、石子河、岚河流经境内。相当于四个杭州西湖、面积27.5平方公里的漳泽湖蓄水1.9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0万亩,日可供工业用水10万吨。在十年九旱的黄土高原上属于相对富水区。

历史变迁 

  长治郊区地域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一万年前已有人类在境内繁衍生息。传说中的尧舜时期,境域为冀州之域。商时为黎国,秦属上党郡,汉因之。唐武德元年置潞州区域属之。宋为隆得府。明属潞安府长治县。清沿袭之。民国初废府、州,改属冀宁道。属山西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置太行专署。民国34年10月境域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域区划数度变迁,但无建制。 1976年2月1日长治市郊区正式成立,才成为一个县级行政区,迄今已20多个春秋。长治市郊区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境内就有中国共产党活动,民国21年,“上党联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在北寨建立,史纪言、王中青、赵树里等先后在该校任教,该校是境域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摇篮,为抗日战争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抗日战争时期,境域曾是八路军129师的活动地点。民国27年,朱德、彭德怀率领八路军总部曾在故县和中村东北的龙泉山短住。民国34年,刘伯承在黄碾镇指挥了著名的上党战役,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郊区为之献身的烈士有500人,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郊区名人

   明朝时期的潞州羊堡里,即今天的长治市郊区店上乡杨暴村,是个漳河环绕、岗岭连绵、风景秀丽的村庄。刑部尚书暴昭就出生在那里。
  暴昭的家庭在村里是个大姓。由于祖上世代以务为业,造就了他勤劳俭朴,为人耿直的品德。他勤于耕读,不敬言笑,少年时期就表现出非凡的天赋和秉性。明朝洪武年间,暴照以国子生的身份授大理寺司务,后又升至大理寺事副丞、少卿等职。 作为朝中大臣,暴昭那种忠贞不二的品格更令人起敬。明朝建文末年,发生了明惠帝与燕王朱棣(明惠帝的叔父,后来的明成祖)争夺皇位的斗争。为了防范燕王朱棣夺权的阴谋,明惠帝任命暴昭为北平采访使,负责监视燕五的行动。燕王起兵后,朝廷在真定设立了平燕布政司,并任命暴昭为兵部尚书,负责平燕的全面事务。他与同僚铁玄等人尽心竭力谋划平燕大事,同时率军平乱。但平燕诸军被击溃。不久,燕王的军队攻破南京城,明惠帝逃亡出走。暴昭被俘后,对燕王夺君篡位的行为义愤填膺,严辞痛斥,誓死不屈,最后英勇就义,家族也遭到诛灭。 明代,我国曾经涌现出许多抗倭英雄,山西长治人任环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史书将他与余大猷、戚继光并称为抗倭的三大柱梁:“倭寇披猖,祸延三省。任环效命留都,余大猷经营两浙,戚继光驱驰闽海,类皆大国干城,足以灭此朝食------”他的抗倭事迹在当时广为传诵,名播海内“童子皆知任别驾,岿然海上作金城”。
  任环,字应乾,号复 ,“世为潞安”(今长治市)人。生于1519年(正德十四年),卒于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仅活了40岁。任环少有大志,早在束发受书的时候,就在墙壁上写下两副对联用以自戒自勉。一副是:“营私者无上,亏行者无亲”,一副是:“充海阔天高之量,养先忧后乐之心”。25岁中进士,到34岁为至,做了9年知县。后来一个偶然的机遇,他的一个妹妹嫁给了皇族“以藩亲例”把他派到了抗倭前线的苏州府去作同知,这才使他在短短一生的最后6年中建立了意想不到的功绩,成了一位永垂青史的英雄。

3.安徽省铜陵市郊区
概况
  郊区总面积154平方千米(简册)/179.6平方千米。总人口5万人(2004年)。www.xzqh.org
  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244000。代码:340711。区号:0562。拼音:Jiao Qu。www.xzqh.org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网·www.xzqh.org
  郊区辖3个街道、2个镇、1个乡:安铜街道、桥南街道、铜山镇、大通镇、灰河乡;普济圩农场街道。www.xzqh.org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网·XZQH·ORG·打造最好的中文行政区划网站
  2000年,郊区辖1个镇、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64310人,其中: 铜山镇 16744 灰河乡 5567 普济圩农场虚拟镇 10001 安铜办虚拟镇 5544 桥南办虚拟镇 15890 东郊办虚拟镇 10564 www.xzqh.org
  2004年11月30日,铜陵市启动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将铜陵县大通镇划归郊区管辖。调整后,郊区辖2个办事处,2个镇,1个乡,面积179.6平方千米,人口6.31万;将郊区东郊办事处区域天山大道(原七坝路)以西、铜芜路以南地区划归铜官山区管辖;天山大道南段以东、铜芜路以北地域划归狮子山区管辖。为便于联盟村行政事业的管理,将联盟村整建制划归狮子山区管辖(狮子山区在铜官山区内保留一块“飞地”),即除联盟村15、16、17、18村民组划入铜官山区外,联盟村其他地域全部划归狮子山区管辖。东郊办事处建制划归狮子山区管辖。将郊区在铜官山区的“飞地”后冲村、金牛居委会等划归铜官山区管辖。将铜官山区在郊区的“飞地”上富强村块等,划归郊区管辖。 2004年底,郊区辖3个街道、2个镇、1个乡。
  
资料 【本站摘录自《铜陵市郊区历史大事记(1949--2003)》(铜陵市郊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
  1949年4月21日,铜陵境内解放。4月24日,铜陵县人民政府成立。7月,铜陵县人民政府对基层政权进行初步改造,废除保甲制度,建立村、闾。国民党统治时期铜官山矿区的铜官保、兴隆保改为铜官村、兴隆村,属铜陵县五松镇领导。
  1952年1月,铜兴乡政府成立。铜陵县人民政府根据皖南人民行政公署颁布的《皖南区划乡建政实施办法》,在全县开始划乡建政。决定将铜官村、兴隆村及复兴村的两个闾划归铜兴乡,成立铜兴乡人民政府。3月28日 铜陵县委归属安庆地委领导。
  1953年9月,经安徽省委批准,设立铜官山办事处,为区级办事处。下辖7个居民村,隶属铜陵县人民政府领导。
  1954年3月8日,经安庆专署批准,成立铜官山区人民政府,隶属铜陵县人民政府领导,同时撤销铜官山办事处。
  1955年7月30日,中共中央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铜陵近郊共建立九个农业初级社,其中一个渔业社、八个农业社。初级社下设生产队或作业组。
  1956年2月,铜官山矿务局在贵池铜山建立铜山铜矿,开始开发铜山矿。 5月28日,一届全国人大颁布《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铜陵近郊农村先后成立了十个农业合作社,其中农业社七个,蔬菜社两个,渔业社一个。 6月26日,铜官山区就市区划情况向省委组织部作出报告。报告对铜官山市区划范围作出规划:铜官山区有7260户,39037人。其中农业户577户,人口2217人,可耕土地面积3616.2亩。根据自然条件和照顾矿区需要,计划划入:(一)铜陵县谢垄乡一部分。该乡工农高级农业社11个生产队和红旗高级社2个生产队751户3169人,5500亩土地。(二)铜陵县横港乡全部。该乡横港、古松、白鹤、长江、矶涡等5个高级农业社,计633户2419人,6324亩。全市合计8644户,44625人。其中农业户1951户,农业人口7805人,可耕土地15440.2亩。 8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铜官山市筹备处成立,属省直辖。同时,撤销铜官山区人民委员会,由筹备处代行行政职能。 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铜官山市,行政区域辖铜官山矿区全部,横港乡全部和谢垅乡一部分。
  1957年2月18日,铜港、铜兴两乡合并,成立铜港乡人民委员会,直属铜官山市人委领导。6月14日,铜官山市委对农村进行并乡整社。长江社、铜港社合并为长江社。新建社、新洲社合并为新民社。并乡整社后的铜港乡,共有九个社(其中两个蔬菜社,一个渔业社,六个农业社)七十六个生产队。全乡农业户1625户,农业人口6470人,共有可耕田地12136.07亩。
  1958年4月5日,铜官山市委办公室专题向安徽省委农村工作部报告,请求将古松社由三类社升为一类社。报告称:古松社有农户280户,人口1063人。 9月5日 铜陵县并入铜官山市,并更名为铜陵市,同时成立铜官山区。铜港乡更名为铜港超英人民公社,隶属铜官山区人民委员会,公社实行乡社合一的体制。 9月14日,中共铜陵市委农工部制定《关于建立人民公社的初步意见》。 10月6日,铜官山区委成立。铜港乡党委更名为铜港超英人民公社党委,隶属铜官山区委和区人民委员会领导。
  1959年4月9日,铜官山区委向铜港超英人民公社派驻整社工作组。4月26日,恢复铜陵县建制,铜官山区被撤销。铜港超英人民公社更名为铜港人民公社,并成立铜港公社管委会,代行乡政权。同时,将铜港超英人民公社党委更名为铜港公社党委,隶属铜陵市委。
  1960年5月30日,经铜陵市委研究,成立铜陵市城市人民公社。同时成立铜官山公社党委、杨家山公社党委和铜港公社党委。铜港公社改并后,入社人数6.1万人,占应入社人口的92.8%。 7月12日,铜陵市城市人民公社撤销。 8月6日,经市委研究决定,恢复铜港公社。 12月8日,经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铜陵市铜港区人民委员会。将铜陵县的谢垄、新庙、跃进、狮子山、红星、农林、小农场等七个大队划归铜港区领导。对铜港公社所辖大队进行合并划分,分别成立新庙、狮子山、铜港三个人民公社,隶属铜港区人民委员会。
  1961年1月13~14日,铜港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铜港公社礼堂召开。选举产生了铜港区人民委员会、铜港区正、副区长,铜港区人民法院院长、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选举产生了出席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5月2日,铜港公社五松大队划分为五松、官塘、东山三个大队。铜山大队划分为新民、铜山、周冲三个大队,公社饲养场改为渔业大队。至此,五松、官塘、东山、铜山、周冲、新民、古松、长江、白鹤、渔业共十个大队实行了大队建制。
  1963年3月20日,经铜陵市委研究决定,撤销铜陵市铜港区,恢复铜陵市铜港人民公社建制。同时撤销铜港区人委和党委及狮子山、新庙、铜港三个公社和公社党委,并将谢垄等七个农村大队仍划归铜陵县领导。新庙公社的东山、联盟、五松三个大队划归铜港公社领导。 3月29日,经铜陵市人委批复,同意撤销铜港公社渔业大队。 5月15日,铜陵市人委批复:同意杨秀英等四大私有圩入社的报告,并由铜港公社负责做好协调工作。
  1964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冶金工业部党组建议:同意铜陵矿区政企合一的试点方案。决定撤销铜陵市,成立铜陵特区,铜港公社直属特区领导。9月,铜陵特区国营林场成立。铜港公社划拔70多亩农田,100多亩荒山归国营林场作林业基地。11月,经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贵池县铜山镇人民委员会。同时成立中共铜山镇委员会,隶属贵池县人委领导,下辖机关、供销社、居委会等支部。镇党委机关驻地铜山铜矿。12月8日,铜港公社党委改属铜陵特区计划经济委员会办公室党委领导。
  1965年1月10日,铜港公社党委直属铜陵特委领导。5月25日,铜港公社新民大队与后冲大队合并,更名为铜港公社新民大队。8月26日,铜港公社东山、官塘、五松三个大队合并为联盟大队和五松大队。
  1966年4月12日,铜陵特区人委根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案》第四章的规定精神,决定将许在昌、何委珍等私人秧草湖收归国有,委托铜港公社铜山大队管理经营。其范围:东至老套沟与铜山大队秧草湖接壤,南到长江大队秧草湖横埂,西至水泵房和发电厂招待所,北到建华窑厂新公路。
  1968年3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徽省铜陵特区军事管制委员会[68]044号文件批复:同意铜港公社成立革命委员会。 8月,经贵池县革命委员会批准,贵池县铜山镇革命委员会成立。
  1971年3月25日,经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贵池县铜山镇划归铜陵特区管理。5月6日,经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撤销铜山镇建制,成立铜陵特区铜山区革命委员会。
  1972年1月5日,经铜陵市革委会批准成立铜陵市郊区革委会,三位一体(铜陵市农林水利局革命委员会和郊区革命委员会、铜港公社),合署办公;是月,郊区革命委员会会议取代了郊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1月21日,铜陵特区铜山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铜陵市铜山区革命委员会。取代了铜山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4月28日,铜港公社铜山大队、白鹤大队改为蔬菜队。
  1974年4月8日,撤销铜陵市郊区革命委员会,恢复铜港公社革命委员会建制,隶属铜陵市革委会。 10月30日,铜陵市农林水利局、铜港人民公社正式分立办公。铜港公社党委下设办公室。
  1976年5月24日,根据安徽省革委会编制办公室(75)709号文件批复,铜陵市革委会研究决定,成立铜陵市郊区革命委员会,保留铜港公社建制,与郊区合署办公。下设政工科、武装保卫科、生产科、办公室,并将铜陵市国营林场划归郊区领导。6月8日,铜陵市郊区党委成立,同时撤销铜港公社党委。同时,撤销铜港公社革委会,成立铜陵市郊区革委会,隶属铜陵市革委会领导。
  1977年4月8日,井湖大队由铜陵市城建局划归郊区领导,成立郊区井湖大队。6月27日,郊区铜港公社农场革命委员会成立。
  1978年3月18日,铜陵县西湖公社谢垄大队划归铜陵市郊区,改为蔬菜专业队。并成立谢垄大队管委会。11月3日,经铜陵市革委会批复,郊区铜山大队划分为两个大队。铜山大队一队至四队(农业生产队)成立周冲大队;铜山大队红旗生产队等七个蔬菜专业队成立铜山大队。
  1979年4月,经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将怀宁县月山公社的马鞍、旗星、牧岭三个农业大队划给铜山区管辖,由安庆铜矿"以矿带队"的形式扶持经营。
  1980年3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将贵池县铜山公社的杨村、南泉、显化三个农业大队划给铜山区管辖。 6月25日 铜陵市国营林场划归铜陵市农林水利局领导。 9月19~20日,中国共产党铜山区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在铜山召开。 9月25~26日,中国共产党铜陵市郊区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 11月26~30日,铜山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在铜山召开。(选举区人民政府区长等)
  1981年12月19~21日,铜陵市郊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至此郊区革委会被撤销,铜陵市郊区人民政府成立。
  1982年5月10日,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工作历时三个月零五天圆满结束。郊区117名普查工作人员经过对全区十二个大队和一个集体户、131个生产队的普查登记,核查结果全区总户数3230户,总计人口14395人。
  1984年4月10日~14日,郊区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在有色招待所召开。4月15~19日,铜山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在铜山召开。9月29日,根据基层行政组织改革的精神,郊区五松、铜山、白鹤、古圣、谢垄、井湖、长江、联盟、新民、周冲、渔业、后冲12个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12个村的党支部换届和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圆满结束。11月1日~3日,中国共产党铜陵市郊区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
  1986年3月17日,郊区矿山公司成立,郊区矿管所随之撤销。6月7日,经省政府批准,郊区五松村524户,1895人由农业人口全部转为非农业人口。转户后的五松村划归铜官山区管辖。
  1988年4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铜山区,成立铜陵市郊区铜山办事处、铜陵市郊区月山办事处,系郊区政府的派出机构。 11月15日,鉴于行政体制及隶属关系的变更,铜山矿农办下属的杨村、南泉、显化三个大队更名为铜陵市郊区杨村村民委员会、南泉村村民委员会、显化村村民委员会,直属铜山办事处领导;安庆矿农办下属的旗星、牧岭、马鞍三所小学更名为铜陵市旗星小学、牧岭小学、马鞍小学,直属安庆矿区办事处领导。
  1989年10月20日,根据省政府办公厅[88]138号会议纪要精神和省民政厅、省地名委名字[89]185号文件的批复,设立铜陵市灰河乡,辖东风、马洼、太阳、五洲和灰河(原名中垄)五个村的行政区域,乡人民政府驻灰河口,隶属铜陵市郊区人民政府领导。
  1990年4月5日,灰河乡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灰河乡人民政府成立。
  1991年1月9日,郊区灰河乡马洼村划分为马洼、东元两个行政村。
  1997年3月6日,“中共铜陵市郊区东郊办事处工作委员会”、“铜陵市郊区东郊办事处”成立,系区委、区政府派出机构。6月26日,郊区白云居委会成立。该居委会是由白鹤村10、11、12三个转户居民组组建而成的。
  1998年12月12日,中共铜陵市郊区铜山镇委员会成立。1999年1月19日,郊区铜山镇人民政府成立,铜山办事处随之撤销。实行镇管村(居)体制,镇人民政府驻铜山铜牛路。
  2000年11月22日,郊区启动乡镇办党政机构改革。12月25日,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汇总揭晓。普查结果显示,全区总户数10824户,总人口48958人,其中农业人口31762人。
  2002年5月26日,郊区第五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结束。全区22个村民委员会,7个居民委员会进行了统一换届。


4.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

  郊区面积756平方千米,人口30万人(2004年)。注:本站目前还没有2004年、2006年两次行政区划调整后新的面积人口区域范围的数据。

  区人民政府驻友谊路。邮编:154004。代码:230811。拼音:Jiao Qu。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网·XZQH·ORG·打造最好的中文行政区划网站
  佳木斯市郊区的大部分地区位于市区西南部,清代属三姓副都统管辖。清末,1909年(清宣统元年),划归桦川县管辖。东北沦陷后,1937年设置佳木斯市,将佳木斯近郊的竹板、三合、洋草川等十余个村屯划归佳木斯市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设置第三区,1952年改为第四区,1955年10月撤销区的建制。1956年3月,将桦川县的太平山、三家子、新华等6个村划归佳木斯市管辖。1957年11月,将桦川县的黑通、西格木、永安、裕太、大来、兴华6个乡及花园屯划归佳木斯市管辖。1958年3月8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置佳木斯市郊区。1968年7月,撤销郊区建制,所属农村公社由市直辖。1972年2月恢复郊区建制,管辖三合、松江、大来、永安、西格木等5个公社。1980年将桦南县的高峰、陡沟生产大队和依兰县的西高峰生产大队划归佳木斯市郊区管辖,设置高峰公社。1983年7月,将松江公社划分为松江、四丰两个公社。1984年4月,将敖其公社划分为敖其、群胜两个乡,其它公社均改为乡的建制。1985年,将大来、敖其两个乡分别改为镇的建制。
  1992年,佳木斯市郊区 佳木斯市管辖的市郊区。位于松花江南岸,从三面环绕城区,东与桦川县接壤,南与桦川、桦南县毗连,西南与依兰县分界,西北与汤原县隔江相望,北靠市区。全区总面积756平方公里,全区共辖2镇、7乡。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1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8万人;朝鲜、赫哲、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5%。区政府驻市区友谊路。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2000年,郊区辖5个镇、10个乡:莲江口镇、长发镇、望江镇、敖其镇、大来镇、建国乡、松木河乡、平安乡、高峰乡、群胜乡、西格木乡、沿江乡、四丰乡、松江乡、长青乡。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305988人。其中:莲江口镇 17974人、望江镇 17784人、大来镇 15959人、敖其镇 14145人、长发镇 16222人、建国乡 12206人、松江乡 53527人、平安乡 15554人、长青乡 58818人、西格木乡 13402人、四丰乡 17544人、群胜乡 6530人、高锋乡 5761人、沿江乡 19660人、松木河乡 3814人;省莲江口水稻研究所虚拟乡 17088人。
  2004年,市委、市政府批准郊区和永红区合署办公。2004年,将郊区的松江乡整建制划归东风区管辖;将四丰乡的南岗村整建制划归前进区管辖;将长青街道办事处的江南社区、万发社区、长青乡的长青村,四丰街道办事处的和平社区、四丰乡的新丰村划归向阳区管辖。调整后,郊区辖4个街道办事处,12个乡镇。
  2005年,郊区辖:佳西街道、友谊街道、大来镇、敖其镇、望江镇、长发镇、莲江口镇、长青乡、沿江乡、西格木乡、平安乡、四丰乡、群胜乡。
  2006年7月27日,《国务院关于同意黑龙江省调整佳木斯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06]63号):同意撤销佳木斯市永红区,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佳木斯市郊区管辖。郊区人民政府驻友谊路。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