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 - 百科全书 - 118查实用查询

输入词条,如查找北京欢迎你的解释,输入北京欢迎你后按Enter即可

百科全书 > 江北

江北


ad

直辖近十年来,特别是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交通通信枢纽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步伐加快,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江北作为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的核心功能区之一,正在加快建设经济强区、都市新区,非常有条件也很有潜力成为重庆乃至中国西部的商贸流通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
首先,江北的交通与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江北地处重庆长江、嘉陵江北岸,坐拥103公里江岸线,15分钟内即可到达江北机场、寸滩港、龙头寺火车客运站、重庆火车站、朝天门码头,形成了航空、铁路、水运、轻轨、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六路聚合”,人流、物流、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五流交汇”的畅达格局。
其次,江北的经济基础较好,城市比较开放发达。江北经济结构主要以二、三产业为主,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6亿元,人均GDP达到东部发达地区平均水平,三次产业结构为1.2:54.4:44.4。工业经济连续三年在全市排名第一,商贸流通产业挤进前列,全口径财政收入超过30亿。去年成功引进世界500强海尔集团在我区建设西部总部基地,与长安集团一道,将形成江北区、重庆市乃至西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两大产业集群。商贸经济近年来突飞猛进,观音桥商圈立足于“高品位打造、精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优质化服务”,政府投资7.5亿元打造基础设施和环境,成功引进北京世纪金源、金融街、上海百联、香港新世界、台湾远东、深圳茂业、云南红塔等20余家知名企业投资75亿元打造西部最大的生态型商业步行街,国家专家称赞其有“定位、规划、业态、观念、管理、品牌、效益、生态”八大领先优势,逐渐成为“重庆名片、城市客厅、消费天堂、市民乐园”,前不久已正式被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评为西南地区首条“中国著名商业街”。观农贸实现整体搬迁,正朝着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中心迈进。北滨路十大集团将投资150多亿元,建成500万平方米高档住宅区,打造展现新兴江北靓丽风采的“彩虹经济带”。
第三,江北面临众多的发展机遇,前景美好。除了与其他区共有的西部大开发机遇、直辖机遇、库区发展机遇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升级等机遇以外,地处我区的江北城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重庆中央商务区硬核,是重庆最具价值、最有影响力的现代商务核心区域,将成为体现重庆改革开放成果和代表21世纪新兴直辖市形象的标志性区域。形象地说,明天的江北嘴,就是今天的陆家嘴,是重庆乃至西部的“总部之都”和财富集聚高地。“十一五”期间,我区总投资预计将超过700亿元,十分重要的一块就是依托江北城、寸滩港、观音桥和滨江路“三点一线”,加快发展商贸、房地产、物流、金融四大现代服务业,以江北城中央商务区、观音桥商贸中心、滨江路经济带、观农贸农产品物流中心为重点,形成以商贸、商务为重点的都市核心经济圈。经过努力,到2010年,江北将建设成为重庆的中央商务区、现代物流中心和北部商贸中心,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举足轻重的核心功能区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先进示范区。
第四,江北的发展软环境良好,服务优质。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商贸拉动战略作为三大战略之一大力实施,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大商贸拉动战略实施力度加快建设重庆北部商贸中心的决定》以及一系列指导产业发展、规范行业管理、完善企业服务的文件,为商贸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切实有力的政策保障;每年安排商贸发展专项资金与商圈业态调整专项资金,扶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全区流通现代化水平;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建立商圈政府部门联手服务特事特办制度,由区商圈办牵头联手区政府25个职能部门、单位,提出了48项特事特办事项,为商圈内50家重点企业简化办事程序,承诺办事时限,减免各项费用,营造出企业满意、产业快速发展的优质服务环境。

位置:江北区是重庆市主城区之一,位于嘉陵江、长江交汇处北岸,东南、西分别与巴南、南岸、渝中、沙坪坝等区隔江相望,北与渝北区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3′50″—106°53',北纬29°33′28″—29°40′10″。区人民政府驻华新街华新村40号。?
地势:江北区地貌大多为“坪”、“丘”、“谷”、“坝”。以浅丘陵为主,海拔为160—586米之间,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受川东平行岭谷区的制约,构成铁山坪、环山、义学大山三条狭长山岭,自北向南平行延伸,形似东西之间的三道屏障。?
面积:江北区幅员面积221.28平方公里。2004年区辖9个街道:石马河、大石坝、观音桥、华新街、五里店、江北城、寸滩、铁山坪、郭家沱;3个镇:鱼嘴、复盛、五宝。
气候:区域属四川盆地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均降雨量为1085.3毫米,历年平均相对温度为79%,日照时数1243.8小时。年平均气温17.5℃一18.7℃,无霜期296天。常年平均风速1.3米/秒,平均雾日数69.3天。?
河流:区境自西向东三面环江。嘉陵江从石马河地区梁沱流入区境,区境段为18.8公里。长江从江北城地区流入区境,区境段51.4公里。洞梁河在唐家沱地区,双溪河在寸滩段13.3公里,御临河在复盛、五宝区境段11.2公里。另有流经本区的溪河4条。各溪河均汇入长江。
江北区境已有2000多年历史,殷周时代即为巴国领域。东晋永和二年(346年)前,区境属巴郡之江州县地域,之后属楚州巴郡枳县。北周武成三年(561年)起,区境为巴县所属。明代为重庆府巴县之江北里、江北镇。清乾隆十九年(1745年)为重庆府直辖之江北厅,厅址乃今江北城。1913年,改为江北县,县治仍在江北城。1933年初,正式划定重庆市界时,将长江、嘉陵江北岸东自溉澜溪同德堂下,沿江而西,经江北城、刘家台、廖家台、简家台至香国寺溪沟止,从江北县划入重庆市。1939年5月,江北县政府迁至两路镇。后区划几经调整,至1949年时,区境设有第九、第十、第十六区等三个区。1950年6月,第九、第十区合并为重庆市第二区,第十六区改为重庆市第七区。1952年,第七区划入第二区。1955年10月,第二区更名为重庆市江北区。1993年3月—7月,实行以街带乡体制行政区划调整,由原9街3乡调整为7街1镇。1995年初,重庆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将南岸区郭家沱街道办事处和原江北县鱼嘴镇、复盛镇、五宝乡划归江北区管辖。2001年五宝乡调整为五宝镇。2004年唐家沱街道改名为铁山坪街道。至2004年末,全区辖9街3镇,69个社区、51个村。
江北区辖石马河街道、大石坝街道、观音桥街道、华新街街道、五里店街道、江北城街道、寸滩街道、铁山坪街道、郭家沱街道9个街道及鱼嘴镇、复盛镇、五宝镇3个镇。其中石马河街道、大石坝街道、观音桥街道、华新街街道、五里店街道、江北城街道属于江北区的上段,寸滩街道、铁山坪街道、郭家沱街道属于江北区的中段,鱼嘴镇、复盛镇、五宝镇属于江北区的下段。全区9街3镇51个村69个社区。
截止2005年12月31日,我区实有户数168656户(户籍数),比上年增加4003户,户籍人口495668人,比上年增加695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4054人,净增9173人。2005年出生人口2953人,人口出生率为6.0‰,死亡人口2324人,死亡率为4.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比上年提高2.3个千分点。
少数民族数量极少。有回、蒙古、满、瑶、土家、黎、锡、藏、朝鲜、壮、苗、布依、维吾尔、纳西、白、哈尼、傣、彝、羌、达斡尔、仫佬、傈僳、拉祜族等36个少数民族。
2005年,江北区委、区政府依靠和动员全区人民,坚持科学发展观,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奋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7亿元,是2000年的2.39倍;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末的2.1:56.9:41调整为1.2:54.4:44.4。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13亿元、利润36亿元,在2000年的基础上接近翻番,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市工业十强区县第一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7亿元,在200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增幅居主城九区第2;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3亿元,是“九五"期的3.7倍;辖区内全口径财政收入达28.8亿元,是“九五”末的3.6倍;其中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0.6亿元,在200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两番,总量居主城九区第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290元和4280元,比2000年增长58%和50%。
初步核实,200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8%,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从三次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9亿元,增长0.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1.67亿元,增长7.3%,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1%,拉动全区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全年实现增加值60.46亿元,增长19.0%,增幅在全市各区县中排第1位,第三产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9%,拉动全区经济增长7.6个百分点。我区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总量实现了较大突破,跃上了一个新台阶。2005年我区生产总值达到133.72亿元,在全市40个区县(市)中排第6位。2005年我区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为20716元,比上年增长9.5%。我区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19:53.60:45.21,第三产业比重提高3.36个百分点。
大力实施“商贸拉动”战略,商贸流通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北城天街、金源不夜城成为观音桥商圈的两大亮点;北滨路动感风情街、五里店美居建材中心初具规模;远东百货、世纪新都、茂业百货、国美电器等一大批大店名店相继进驻特色商业街,推动我区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初步统计,2005年我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69亿元,比上年增长20%,比全市平均增幅高6.2个百分点,增幅创造了近年来的最高记录,在都市发达经济圈中排第2位,其中观音桥商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亿元,消费品市场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按行业来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销售额53.40亿元,比上年增长20.4%;餐饮业实现零售额9.78亿元,比上年增长18.9%。
集市贸易成交活跃。2005年我区两家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共实现成交额76.55亿元,其中观音桥农贸市场实现成交额75.05亿元,建玛特实现成交额1.50亿元。
全面实施“工业驱动”战略。2005年全地区工业实现增加值61.18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45.8%,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4%,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2%,拉动全区经济增长3.2个百分点。初步统计,2005年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196.27亿元,比上年下降4.8%;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95.86亿元,比上年下降2.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我区的四大支柱行业,2005年实现产值151.51亿元,占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7.2%,其中汽车制造业占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4.1%。
建筑业增长较快。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从而也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城建带动”对经济增长有较高的贡献度,初步统计,2005年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9.77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4.8%,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9%,拉动全区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其中建筑业增加值10.4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
在“亚太城市市长”峰会的推动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通过创新思路,强化管理手段,优化设计,科学组织工程建设,圆满完成了以峰会项目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初步构筑起滨江路内侧路网。万唐路工程、建新西路一期改造工程、华新街支路工程、华福支路工程和石门接口道路工程均按时完工通车,为建设滨江经济带打下了扎实基础。
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迈上新台阶。2005年贯彻执行市、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创建山水园林城区的决议,大力推进公园绿化、景观绿化、道路绿化及生产绿地、公共绿地建设,园林绿化指标大幅度提升,本区经市人大和市政府检查考核确认达到了市级山水园林城区标准。2005年完成建新南北路、红五路和红石路、华新分流路、观音桥商圈环道等5条道路沿线和五里店转盘、红旗河沟转盘等2个节点周边共263栋28.3万平方米的临街房屋油漆和清洗,更换晴雨蓬2.1万平方米,移动空调271台,油漆防盗网1万平方米,提升了峰会必经路线的市容景观。树立“为民市政”思想,2005年累计疏通维护下水道管线1891.4公里,整治车行道2.58万平方米,整治人行道1.53万平方米,安装新建道路338基路灯、2基灯杆和“无灯区”路灯720余盏,拆除了存在安全隐患的建新南路人行过街天桥,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814公顷,公共绿地面积459.3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8.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87平方米。
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工作继续加强。2005年,我区提前完成市政府下达的“蓝天目标”任务,全年空气质量满足二级以上天数的比例为73.4%;我区企业“三废”治理项目31个,环境污染治理投资1032.56万元,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8.3%;环境噪声达标面积31.17平方公里;严格建设项目管理,全年预审建设项目118个,已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有97个;搞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
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调整中稳步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2005年全区粮食产量21761吨,增长6.5%;蔬菜产量35970吨,下降0.3%;肉类产量9268吨,比上年增长21.9%;生猪出栏96913头,比上年增长14.5%;牛奶产量7638吨,增长18.2%;水产品产量1346吨,下降12.7%。狠抓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得到有效推进。鱼嘴奶牛基地建设已见成效,金宏奶牛小区奶牛存栏580头,日产奶量2.6吨;五宝2000亩优质水果基地建设已全面完工并顺利通过验收;复盛30万只肉鸡生产基地肉鸡出栏率达95%以上。落实优惠政策,根据江北府办[2004]77号和江北农发[2004]196号文件精神,针对名特优水果、花卉苗木、养殖牲畜、农村土地流转等补助内容兑现了农业产业化补助。
乡镇企业发展步伐加快,继续保持了生产和效益的同步增长。2005年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182.76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完成增加值40.18亿元,比上年增长25.0%;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2.86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实现利润总额8.68亿元,比上年增长27.5%
对外经济形势喜人。积极鼓励外商投资和拓展海外市场,2005年我区外贸出口总值达到4754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8%。我区不断优化软硬投资环境,利用外资继续增长。2005年我区新批“三资”企业34户,全年外商协议投资额6914万美元,当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499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7.8%。
江北区辖石马河街道、大石坝街道、观音桥街道、华新街街道、五里店街道、江北城街道、寸滩街道、铁山坪街道、郭家沱街道9个街道及鱼嘴镇、复盛镇、五宝镇3个镇。其中石马河街道、大石坝街道、观音桥街道、华新街街道、五里店街道、江北城街道属于江北区的上段,寸滩街道、铁山坪街道、郭家沱街道属于江北区的中段,鱼嘴镇、复盛镇、五宝镇属于江北区的下段。全区9街3镇51个村69个社区。
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科学技术事业加快发展。2005年我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户,总数达到28户,高新技术企业产值109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产品8个,其中获国家级新产品2项,高新技术产品总数达107个,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2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5112万元,申请专利350件,授权专利212件。科技宣传和科普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新增了科普画廊和专栏30多个,新增科普教育示范基地2个;全年举办科普展览5次,科普讲座、宣传活动26场次,发送各种宣传资料20万份,受益群众上万人。
教育事业纵深推进。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不断加强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2005年末,初级中学在校学生12224人,毕业生3570人;职业中学7所,在校学生5138人,毕业生1966人;63所小学在校学生28882人,毕业生485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2005年高考上线率75.7%,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初中联招上线率28.4%,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普通高中升学率73.1%,比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学校布局调整步伐加快,女职中迁建一期工程已近扫尾,45中扩建二期工程与花果小学二期工程分别竣工并投入使用。
文化广电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社区文化和广场文化为立足点,注重重大节日文化活动,加强阵地文化建设,强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文化市场,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在全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新闻宣传中的喉舌作用。2005年荣获国家级奖3个,市级奖10个;全年共制作播出《江北新闻》185期,拍摄新闻1350余条;开办栏目25个,拍摄专题片10部。群众文化蓬勃发展,全年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演展活动28余场次,观众达15万多人次;“扫黄”、“打非”成效显著,共出动检查224次,出动检查人员744人次,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10998册(盒),现场销毁和没收各类违规电子游戏机691台(块);阵地文化稳步发展,区图书馆虽受搬迁影响,但仍接待读者2万人次,图书流通8万册次,外借书达6千册次,解答咨询500余条,新书宣传介绍500多册。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坚持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的方针,以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为目标,基本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格局。2005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6个,其中医院30个;卫生机构拥有病床3272张,其中医院拥有病床3252张;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369人,其中医师799人,注册护士950人;全年医疗机构诊治病人129.93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3.37万人次,治愈好转率94.6%,住院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79.3%。计划免疫工作得到加强,儿童七苗接种率达到99.9%,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为100%。妇幼保健工作水平和质量得到提高,新法接生率100%,住院分娩率97.1%,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为0,婴幼儿死亡率7.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9.5‰,达到了市级“两纲”目标要求。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以“两江四岸”全民健身周活动为载体,以街镇社区为重点,以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增强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活动。2005年我区新建全民健身中心4个,全民健身路径2条,全民健身点3个。在竞技体育方面,2005年我区积极组团参加全国和市级各类比赛,取得了35金、40银、15铜的好成绩。我区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田径、游泳等基础项目已达到全市中上水平,排名位居全市前六名。
旅游业稳步发展。2005年我区成功举办了以“展示都市风采、引领时尚生活”为主题的重庆第八届都市旅游节。我区强力推进“三大战略”和“六件大事”,以观音桥商圈、滨江路、铁山坪森林公园为载体,大力发展都市旅游、生态旅游,全年接待游客14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4.3%;创旅游收入3.6亿元,比上年增长33.3%。
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商贸拉动战略作为三大战略之一大力实施,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大商贸拉动战略实施力度加快建设重庆北部商贸中心的决定》以及一系列指导产业发展、规范行业管理、完善企业服务的文件,为商贸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切实有力的政策保障;每年安排商贸发展专项资金与商圈业态调整专项资金,扶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全区流通现代化水平;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建立商圈政府部门联手服务特事特办制度,由区商圈办牵头联手区政府25个职能部门、单位,提出了48项特事特办事项,为商圈内50家重点企业简化办事程序,承诺办事时限,减免各项费用,营造出企业满意、产业快速发展的优质服务环境。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