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事制宜
ad
成语:因事制宜
发音:yīnshìzhìyí
释义:根据不同的事情,制定适宜的措施。
出处:《汉书·韦贤传》:“朕闻明王之御世也,遭时为法,因事制宜。”
因事制宜关联事项:
一、因事制宜原理的由来
1、因事制宜的办事思想,在我国由来已久
(1)“观时制法”、“因事制礼”是战国时代流行的办事新观念
古代当政者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总是大力宣传“天不变,道也不变”的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当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革,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改革派与保守派发生尖锐地斗争时,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便把因事制宜的道理搬出来,作为他们斗争的思想武器。他们纷纷提出:“礼法以事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商君书、更法》)“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战国策、赵策二》)“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痛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吕氏春秋、察今》)他们认为办事的法令制度、礼仪规范都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就像兵器装备那样,要顺应事情变化的实际需要,不断改进,以便人们使用。这正像一个好的医生那样,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随时改变所下的药方。此外,兵家还提出了“因敌制胜”的军事思想,纵横家提出了“量权而谋”的权变思想,农家提出了“顺天之时”、“因土制宜”的思想等等,说明因事制宜的办事思想已开始为人们所认识。
(2)“因事制宜”一词在汉代应运而生
汉武帝说:“朕闻明主之御世也,遭时为法,因事制宜。”他把“因事制宜”看成是开明国君治理好国家的重要思想。继而有人也提出“随事制法,因事制宜,自我而作,何必师古。”(《旧唐书、礼仪制》)办事不要效法古代的做法,墨守成规,要以所办之事的具体情况,因事制宜。于是“因事制宜”一词便应运而生。
(3)古人对“因事制宜”的道理进行了探讨
朱熹说:“天下之事,有常有变,而其所以处事之术,有经有权。”(《朱子学的》卷下)他认为人们所办之事,一种是以正常状态出现的,叫做“有常”;另一种是以变化状态出现的,叫做“有变”。因此,在办事上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有常”的事,采用“有经”的方法去处理,即用常道、常法、常规去处理;对于“有变”的事,采用“有权”的方法去处理,即用特殊的办事方式,或采用权宜之计去处理。并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经是已定之权,权是未定之经。”这些认识是对因事制宜办事思想的绝妙解释,并含有辩证法的因素。用今天的话来讲,“有常”的事,就是我们所说的例行公事,采用“有经”的方法去处理,就是按常规办事,不必事事请示汇报;“有变”的事,就是我们所说的例外公事,采用“有权”的方法去处理,就是要根据所办之事的具体情况,采取特殊方法去解决。所说“经是已定之权,权是未定之经”,用今天的话讲,就是说管理当事者要把主要精力用在对例外公事的研究上,分析特殊事例的性质,参照例行公事的做法,去寻求办好例外公事的途径,并随着办理同类例外公事发生频率的增加,不断修改处理例外公事的原则和方法,久而久之,例外公事也就变为例行公事。但是,例行公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客观条件的变化,也必须及时对例行公事的办事常规进行修改,使例行公事的办事常规更具有适时性。
总之,在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状态的我国古代社会里却沉淀了极其丰富的因事制宜的办事思想,中华民族以随机应变的办事谋略著称于世。
2、权变管理理论是国外管理理论界后起之学
20世纪70年代,国外产生了权变管理理论,他们认为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万能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管理必须针对不同的情况,探求出不同的最适合的方案。我国有很多学者使用因事制宜的道理对权变理论进行表述,他们认为“所谓权变,是指权宜应变。所谓权宜,是指因人、因时、因事而变通的方法。”“所谓管理的权变观念,是指在管理条件和管理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提下,组织应因人、因事、因时、因地权宜应变,采取与之相应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的观念。”(李兴山主编《现代管理学》第208、221页)充分说明了,因事制宜是古今中外人们管理办事适应普遍遵循的规律。
3、因事制宜办事思想的哲学根据
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对于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这是我们认识因事制宜原理的理论根据。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办好中国事情上,一贯主张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在管理办事上,反对因循守旧,凡事一刀切。就是当前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也积极主张要“因企制宜”,“不要刮风,不要简单化,绝对化,搞一个模式。”(江泽民《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全体会议的讲话》)尤其是江泽民提出的“与时俱进”的思想,可以说是因事制宜原理的核心思想。
二、因事制宜原理的含义
因事制宜的原理是总结和借鉴古今中外因事制宜和权变的办事经验和理论而提出来的,它的基本含义是:
1、因事制宜的原理是讲灵活成事的规律
因事制宜原理是管理当事者解决管理办事目的、方法与管理办事对象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时所应遵循的规律。它是讲,管理办事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必须依据所办之事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而适宜方法或措施的道理。人们要办的很多事情,在通常的情况下,尽管都有一个可遵循的章法,但由于组成事的基本要素: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以及办事环境都在不断变化,有时使人们不能沿着过去的老办法,老规矩去处理新发生的事情,这种根据所办之事的变化而采取灵活而适宜的方式去办事的客观规律,就称之为因事制宜的管理办事原理。
2、因事制宜的原理又称动态原理
有的学者之所以把因事制宜原理称之为动态原理,就是因为它是个“遵循在动态中做好管理工作的规律”(何钟秀《现代管理学概论》第63页)实际上,管理办事过程,就是管理当事者、管理办事目的、管理办事方法和手段、管理办事对象随着管理办事环境不断变化,而实现事在中和的动态过程。因此,明智的管理当事者,只有认识、掌握因事制宜原理,在瞬息万变的复杂的管理办事环境中,才会牢牢掌握住管理办事的主动权,从而达到预期的管理办事目的。
三、因事制宜原理的应用
应用因事制宜的原理,就是要求管理当事者要依据所办之事的基本要素的变化,所办之事的大系统的根本变化,采取灵活而适宜的管理办事措施。
1、依据所办之事的基本要素的变化应采取的措施
(1)因人制宜
其一、依据所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和新变化,及时采取灵活而适宜的办事措施。如企业、商店等单位,就要依据顾客需求的变化,不断出台新的营销办法,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其二、依据下属人员的具体情况和新的变化,在培养、选择、任用、考核、监督等方面,采取灵活而适宜的措施。如美国心理学家卡曼就提出,一个领导者的有效领导方式要随着下属成熟度的提高,分别采取命令式、说服式、参与式、授权式等不同的领导方式。权变领导理论提出者弗雷得•菲德勒就认为领导者应该依据领导者被下属所接受的程度,任务的结构及下达工作任务的常规性,例行性的程度,领导者的职位、权力、权威即被上级和组织支持程度的不同,分别采取八种不同的领导型态。
其三、依据共事者,即领导班子的成员的具体情况和新变化,采取灵活而适宜的措施。从而使成员间的素质互补,产生新的整体效应,切实提高领导班子驾驭全局的办事能力。
其四、依据关系单位人员的具体情况和新变化,采取适宜的措施,从而营造一个外求发展的良好办事环境。
(2)因财制宜
一方面要坚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这是办事的起码要求。但又不要一味强调这一点,束缚自己的手脚,把事办死。所有的事都等到有钱再办,这实际上是一种传统办事观念。因此,要求另一方面,要善于开发财源,利用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通过招商引资,实行股份制、合资等多种形式、多渠道筹集办事资金,把死钱盘活。做到用大家的钱办大家的事,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用外国的钱办中国的事,用小钱办大事,实质上是用活钱办活事。
(3)因物制宜
首先要充分发挥现有物质条件在办事中的作用,防止舍近求远,或另起炉灶、复建设现象的发生,造成物质资源的浪费。其次要对于闲置不用的物质条件,如厂房、设备等,可根据办事的需要,进行结构重组,技术改造,做到物尽其用。此外还要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开发生产有特色的产品。如绿色食品、工艺品等,把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
(4)因时制宜
首先要抓住有利的办事时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时间把要办的事办好。如军事上的突然袭击、闪电战,农业上的麦收大会战,以及抗灾救险等重大事件。另一方面要根据时代的特征,采取突破性战略措施把事情办好。如历史上的抗日战争,今天的改革开放、国有企业的改革、大西北的开发,都是党中央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对着国际竞争的需要,而做出的因时制宜的伟大战略举措。
(5)因地制宜
一方面要针对某一特定的地理环境,采取适宜的措施,使之成为办事的有利条件。如军事家占据显要之地,把它作为战胜利的重要条件;企业家占据黄金地段,把它作为经营牟利的有利条件;旅游事业家把某一地点开辟为旅游风景区,从中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要针对社会有利环境,采取适宜措施以成大事。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是根据敌人白色政权长期分裂和战争,以及中国是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的实际,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在四周的白色政权的包围中,建立中国红色政权的伟大战略,从而保存并发展了革命的力量。今天在国有企业改革上,之所以采取“因企制宜”的做法,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运用综合手段推进企业改革,也是因为造成国有企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经营状况的企业,面临着的主要问题也各不相同,因此,不能仅靠一种办法、一项措施去解决,必须“因企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运用综合手段推进企业改革,、改组、改造,使企业振兴起来。
(6)因信息制宜
首先要依据办事的反馈信息,对办事方案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正。其次要依据获取的新的管理信息,进行管理创新,包括管理观念、思想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组织结构创新等等。此外要防止因获取假信息,重演蒋干盗书的错误。曹操根据蒋干与周瑜同窗交契的信息,派他去江东说周瑜。但蒋干却中了周瑜的计,盗走了曹操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暗中投降周瑜的假信,致使曹操信以为真,怒杀二将。
总之,所办之事的各基本要素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自变量,明智的管理当事者,在遵循因事制宜原理办事时,必须依据所办之事的基本要素的变化,去恰当的确定管理办事目的,选择管理办事方法和手段,确保办事的成功。
2、依据所办之事的大系统发生的根本变化应采取的办事措施
所办之事的大系统发生根本变化,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发展阶段所要办的大事情,即建国大政发生了根本变化,因此,当政者在建国大政方针上也必然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全国人民要抓的头等大事,不再是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而是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把抓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大事。因此,人们的办事目的、办事内容、办事方式也都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其具体要求是:
(1)因事创建新的办事指导理论
当一个国家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办之事的大系统或建国大政发生根本变化时,当政者总要确立新的建国大政方针,即创建一种新的管理办事指导理论,向人们阐明如何办好这些大事的理论根据。历史上商鞅、韩非等法家著作,就是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办事的指导理论。《吕氏春秋》、《淮南子》等著作,则是地主阶级实现大一统的办事指导理论。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则是中国资产阶级办中国事的指导理论。毫无疑问,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办好中国事情的指导理论。
(2)因事树立新的办事观念
办事观念,是人们对办事活动的看法和思想,也就是办事活动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所说树立新的办事观念,就是说,人们已形成的办事观念是具有自己的相对的独立性的。当所办之事的大系统发生根本变化时,开始时,人们往往还用已有的办事观念来支配自己的办事行为,致使所办之事常常陷入困境。为此,在遵循因事制宜原理办事时,要求管理当事者,必须及时的从旧的管理办事观念中转变过来,树立新的管理办事观念。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们已形成的办事观念有:党指挥枪的观念、武装斗争的观念、阶级斗争的观念、群众的观念、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观念等等。建国后人们已形成的办事观念有:党的一元化领导的观念、计划经济的观念、一大二公的观念、统一分配的观念等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过去已形成的党领导的观念、群众观念、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观念,已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阶级斗争的观念、计划经济等观念都成为陈旧的观念。新树立起来的观念有:市场经济的观念、竞争的观念、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科教兴国的观念、持续发展的观念、环境保护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观念等等。
(3)因事建立新的办事体制
办事内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人们的办事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保障人们在办新的事情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防止陈规陋俗的干扰,就必须不失时机地建立起新的办事体制,包括领导体制以及其他管理体制。
当然所办之事的大系统的根本变化,与所办之事的基本要素的变化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在遵循因事制宜原理办事时,既要依据所办之事的局部变化,采取灵活而适宜的办事措施把事办好,更要依据所办之事的全局变化,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成大事。来自www.118cha.com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