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 - 百科全书 - 118查实用查询

输入词条,如查找北京欢迎你的解释,输入北京欢迎你后按Enter即可

百科全书 > 徽州

徽州


ad

【徽州简介】
  徽州,在中国大陆安徽省南部地区,古称新安,自秦朝置郡县以来,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溯源追本,这里曾先后设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徽州府: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除婺源今属江西省外,其余今皆属安徽省)行政版属相对稳定。1987年11月,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1988年7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三区(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四县(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县)和黄山风景区,总面积约980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47万。

  徽州地区是历史上中国经济文化重地,安徽省名中的“徽”字就是由徽州而来。

  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流派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它与敦煌学、藏学有同样影响。

  徽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密度极大,品位极高,除拥有两处世界遗产外,还有一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三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世界地质公园,二处国家地质公园,三处国家森林公园和10处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国家级历史保护街区。 雄踞域中的国之瑰宝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黄山具备“山上有奇景,山下有奇观”的全方位立体之美。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是徽州物质文明的历史遗存,矗立的牌坊代表着徽州人的精神家园,更多的古村落、古建筑体现了徽州远古的繁华和富荣,牯牛降的原始自然传递出徽州大地的久远、淳朴和原生态的珍藏,横亘黄山南北的新安江、太平湖,更增添了黄山水之灵秀。

【徽州历史】

徽州地处安徽省南部,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西周时期,这里曾产生过灿烂的青铜文化。春秋战国时代,徽州先后隶属于吴、越和楚国。秦统一中国后,曾在这里设黟、歙两县。三国以前,这里是山越人的天下。山越人刀耕火种,出入山林,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孙吴平定山越后,专门设立新都郡,对其进行统治。征服山越,使徽州历史上的封闭之门开始被打开。尔后,随着北方战乱的加剧,中原世家大族为逃避战乱,纷纷向南迁徙,山环水绕的徽州自然成为世家大族逃避的世外桃源。三国两晋南北朝、唐末五代和两宋之际是中原世家大族迁往徽州的三大历史时期。中原世家大族的到来,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传统单一的山越文化开始融入了中原文化的优秀品格。西晋时期,改新都郡为新安郡,隋唐至北宋时期,新安郡为歙州所取代。宋徽州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在平定了方腊起义后,易歙州为徽州。从此,历经元明清三代,徽州(府)所辖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和绩溪六县的行政格局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现今,婺源和绩溪已不在黄山市范围内,徽州辖所的淳安、石台、旌德也被划出,但说及徽州文化,一定不能把它们割离开,因为它们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吴国大致在今江苏一带,越国大致在今浙江一带,楚国大致在今湖北一带。因为徽州里流过源自杭州湾的新安江,故称新安郡。徽州始于唐,起于宋,兴于明,盛于清,于清末民国开始没落。其原来的地域版图中,婺源于解放后划归江西,绩溪、旌德划归宣城地区,石台划归池州地区,淳安划归杭州市。
徽州地区用过的名称有:徽州地区,屯溪市,黄山市。现称为黄山市,辖有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等三区四县。

【主要名人】
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婺源人。
陶行知(1891—1946),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
胡雪岩(1823—1885),著名徽商,人称“红顶商人”。名光墉,字雪岩,绩溪人。
胡锦涛(194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绩溪人。
胡适(1891—1962),著名学者;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绩溪上庄村人。
戴震(1724—1777),清代考据学家,思想家。字东原,休宁隆阜人。
方腊(?-1121年),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又名方十三,歙县人,一说睦州青溪人。
程大位(1533—1606),明代数学家。字汝思,号宾渠,休宁率口人。
汪机(1463—1539),新安医学奠基人。字省之,别号石山居士,祁门城内朴墅人。
吴承仕(1884—1939),经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字检斋,歙县人。
弘仁(渐江)(1610—1664),新安画派创始人。俗姓江氏,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出家后取法名弘仁,号渐江学人、渐江僧。歙县人。
汪士慎(?-1759),扬州八怪之一。字近人,号巢林,又号溪东外史,休宁人(一说浙江人,或歙县人),流寓扬州。与金农相友善。笔墨习染,逐臻妙境。
毕升(?-约1051),北宋徽州(今安徽歙县)人,活字版印刷术的发明者。宋代庆历(1041-1048)年间,毕升首创泥活字版,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毕升发明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整版雕刻经济方便,印刷速度比前大大加快。后来活字由胶泥逐步改为木质、铜质、铅质,发展成为现代的活字印刷术,但其基本原理仍是毕升所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渐江(1610~1664) 俗姓江,名韬。字无智,号渐江。释名弘仁。歙县人。新安画派创始人。明亡离歙去武夷山,从建阳古航禅师为僧。顺治十三年(1656)由闽返歙,住西干五明寺。画从宋元各家入手,尤崇倪瓒画法。画师古人,更师造化。返歙后每岁必游黄山。以“江南真山水为稿本”,曾作黄山真景50幅。笔墨苍劲整洁,富有秀逸之气,给人以清新之感。其《黄山松石图》亦伟俊有致,不落陈规。所作《晓江风便图》写浦口景色,笔墨圆劲,兼用侧锋,是其晚年代表作。除山水外,亦写梅花和双钩竹,与查示标、孙逸、汪之瑞并称“新安四大家”。行书学颜真卿,楷书学倪云林,得其神韵,亦工诗,后人辑成《画偈集》148首。
王茂荫(1798-1865),安徽歙县人,清代经济学家,货币理论家。进士出身,历任户部、工部、兵部侍郎,并两度出任御史。秉性耿直,敢于直谏。1851年王茂荫提出,可以发行一定数量的纸币,但必须严格限制数额,使纸币和其代表的金或银保持一定的比例。对已发行的纸币应能够兑现。但没有被清政府采纳。次年,再次上折谏请停止滥发纸币,提出兑现主张,受到“严行申饬”。此事被写进《帝俄驻北京公使馆关于中国的著述》一书。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时看到这本书,并在书中提到了王茂荫的货币改革主张,给予充分的肯定。遗著有《王侍郎奏议》。
黄宾虹(1865—1955):现代著名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字相存,别号虹庐。歙县人。是现代中国画坛上成就卓著的一代宗师,为“新安画派”的现代代表。早年山水画重在师法古代大师,中年以后重在师法自然,70岁后又画风大变。作品深厚华滋,意境深远,精于墨法,善用焦墨与浓墨,与齐白石并存称为“北齐南黄”。在美术理论上,总结出“平、留、圆、重、变”五字笔法和“浓、淡、泼、焦、积、宿”七字墨法,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精通诗词。有《黄山画家源流考》、《古画微》、《画学通论》等多种著述和绘画作品传世。
詹天佑(1861-1919)字眷诚,原籍安徽婺源县人,铁路工程师。1872年以幼童留学美国,为中国所派的第一批留学生,188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905-1909年以工程师主持修建京张(北京张家口)铁路,为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修建滦河大桥,培养了我国第一批铁路工程师,后任汉粤川铁路督办,1912年发起组织中华工程师会,任会长。著有《京张工程纪略》及图。


【古道关隘】
  【徽安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安庆府城。从歙县沿徽浮古道至祁门县城,由祁门县城北上,经臂岭、大但、大洪岭至雷湖;转向西北,经琅田、古楼墩至金汉培,入石埭县境;再经横渡、七里、矾滩,沿鸿陵溪北行,过唐家渡,经塔坑、九里冲入贵池县境;经十字路、牌楼、吴田、黄溢至安庆。全程210公里。这条古道,以祁门县境内大洪岭段最为难行。明万历年间,祁门县有儒妇郑氏,曾捐银修辟。其后年久失修,洪水冲刷,山崩道塞,石磴剥蚀,几至断绝交通。清道光年间,地方人士捐款整修,凿山平路,改善弯道,加铺石板,路况遂有改观。整段岭路上七里下八里,岭头有石碑二块,一刻修路经过及捐款、开支情况;一刻养护道路规定。现屯溪至安庆已通公路,古道荒废。

  【徽昌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古城至浙江昌化县。出歙县南门,东北行,经渔梁、鲍家庄、呈村降、大阜、霞坑、苏村、粑樟里、三阳、星岭关至浙江昌化县,通杭州。歙城至星岭关62公里。三阳之东,从竹铺至星岭关为高山地带,岭峻路险。其余路段,依山傍河,为走廊地带。星岭关路段相传为1131年岳飞提兵讨杨么过此而建,元代曾整修。这条古道1932年改建为公路。 (右图为著名港头渔粱坝一带风光。)

  【徽池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安庆府城。沿徽州至安庆古道,行至石添唐家渡分路,转向正北,经沟汀、鹪鷯入贵池县境;至虎子渡,沿秋浦河,指北偏西,顺流直下,经高但、殷家汇转。向东北行至贵池城。全程200公里。

  【徽浮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江西浮梁县。从歙县城西行,经棠樾、唐模至潜口,转向西南,经塘贝,跨丰乐水,过塘坞,至休宁徽光,经万安至休宁县城;出休宁县西门西行,经夹溪桥、川湖街、蓝渡、岩脚至界首,过界首至至黟县渔亭;由渔亭西行,经楠木岭至祁门县的横路头、再西行,经金字牌、洪村至祁门县城;由祁门县城再西行,经新岭、小路口、石坑、大北埠、罗村铺至闪里;由闪里南下直趋浮梁县城,全程200公里。潜口至塘坞10公里,路宽之至3尺,石板路面;徽光至休宁县城10公里,路宽7尺,其路中为石板路面,宽1.5尺;休宁县城至渔亭28公里,蓝渡桥南沿横江至岩脚段古道尚存,路宽7.5尺,路中石板路面宽1.2尺;渔亭至祁门县城27公里;祁门县城至浮梁县城125公里。徽浮古道横贯徽州西部,是古代驿道。现在这条路的大部分路段为慈张公路所利用。

  【徽泾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泾县。出歙县城向东北行;经吴山铺、牌头、新管、上新入绩溪县境;经临溪、雄路至绩溪县城;从绩溪县城向西北行,经高村、翠岭、镇头、浩寨至分界山(绩溪、旌德县界);过分界山,经七里铺至旌德县城;由旌德县城再向西北行,经新桥、柳山铺、高口铺、三溪铺至浙溪入泾县境;再北上,经榔桥至泾县城。全程94公里。歙绩段30公里,道路平坦,路宽6至9尺,修建慈张公路时被利用。绩溪县城至旌德县城段古代设有驿铺,自唐至清,为官员往来宣州、徽州的官道之一。其间,翠岭段陡峻难行。宋代在翠岭设立关寨,名"翠岭关",1555年在关头重建城堞,为军事要塞。清康熙年间,耿精忠响应吴三桂反清,攻绩溪,翠岭一带是两军争夺的战场。宋王安石为江东提刑时,由江西经徽州赴宁国府,经过此道,有"夜过翠岭月明中"诗句。清人施润章亦有《过晕岭》诗:"崇冈郁峻脂,鸟道绕山腹。仰探白日短,俯瞰阴霞伏。鱼贯渡行人,马瘦艰踝囹。春晴多好风,吹我岩壑绿。农耕岭上云,妇饭溪中犊。羁心旷登陈,瘠土见风俗。华阳灵迹闪,杖策寻石屋。 50年代,镇头以北,沿古道走向建成绩溪至旌德公路,翬岭古道已少行人。

  【徽开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浙江省开化县。出歙县城西门,过太平桥西南行,沿丰乐水直上,绕过圣僧庵,经七里头、冷水铺、梅村至岩寺;自岩寺向南行,经于村至莫墩,转向西南行,进入屯溪;由屯溪再甫行,经阳湖、临溪、汉口至珍源(古为休宁、开化县界),再前行,越马金岭,直趋浙江开化县城)歙县至屯溪段路宽3至4.5尺,现绝大部分为兴建芜屯公路所利用。屯溪至开化段为石板路面,现在大部分路段为屯开公路所利用。

  【徽宁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宁国县。沿徽径古道至绩溪县城,由绩溪县城向东北行14公里至丛山关,出关入宁国县境再向东北行,经金沙、三十八号桥至宁国县城。此道古代设有驿铺,是官员往来徽州的官道之一。明程敏政由京城返乡,经此道过丛山关,曾赋诗:"江南江北路迢迢,马上朱颜觉渐调。今日故乡初入眼,丛山关下巧溪桥。"此道现为慈张公路所利用。

  【徽青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青阳县。出歙县北门,西北行,过万年桥,经富惕至许村;由许村北上,经五猖庙、茅舍、茶但至窘岭关;过菩岭,入太平县境,至上岭脚,经谭家桥、感样里、迄溪、马兰地、三口至仙源;西行至甘棠,转向西北,经秧溪河至广阳,广阳北上直通青阳县城。此路多为石板道,石面光滑,路宽3至6尺。

  【徽婺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婺源县。自歙县至屯溪,从屯溪起,向西南行,经黎阳、高枧、瑶溪、新村、霞阜、龙湾至五城;转向南,经山斗、于金担、官铺街、黄土岭、下但,出休宁县界,前行通婺源县。瑶溪至五城段古道仍存,石板路面。其余路段多为公路利用。古时,此道为婺源和徽州的联系孔道,婺源茶叶由人力通过此道挑运至休宁龙湾,然后由水路或陆路运屯溪;由屯溪运去食盐、布匹、粮食和其它日用品。休宁西南部的茶叶及其它土产,也大部分由此道运至屯溪交流。 "

  【徽饶古道】 徽饶古道始建于唐代,均用长约4尺青石板条铺砌而成的,由长江以北通往徽州、饶州等地的客商必经之道,故被称“古徽道”,“徽饶道”即属旧时的“国道”。 徽饶古道穿越是徽道的其中一段,全程15公里左右,由于年久失修,现在尚未完全开发,沿途断崖峭壁林立,崇山峻岭,自然风光秀丽,适合初级户外爱好者的穿越体验。

  【江南第一关】关隘名。又名逍遥岩。位于绩溪县伏岭乡东部。海拔424米。乃徽州至杭州古道要隘。危岩陡绝,南北夹峙,上多怪石,下临深渊。1257年绩溪县人胡旦,随山势开凿瞪道,以便行旅。元大德和明成化年间曾重修。从关脚至隘口磴道约1400余阶,部分绝壁嵌入2米长花岗岩石条,筑成磴道。关门由四根巨大石条横架在天然石住上构成。东西两媚分别镌有"徽杭锁钥"和"江南第一关"字样。关东施茶亭旁岩石上,刻有记古道小史碑文。关名为明胡宗宪所取。
徽州塔桥

  【下尖塔】塔名。位于徽州区潜口村南。建于1544年。塔七层八角,底层直径约10米,层层缩小,外观如锥,俗称"潜口锥"。塔空心仅两层,第一层:四面砌须弥座,墙上绘有佛像,第二层壁间嵌砖雕楣匾,内镌"翼峰"二大字,旁署"嘉靖二十三年甲辰岁,竹溪翁汪道植谨立"。其余五层为实心。现塔檐及顶部已毁,为徽州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岩寺塔】塔名。位于徽州区岩寺镇北,西临丰乐河;又名水口塔。始建于1544年,清康熙、道光年间曾作修葺。七层八面,高约66米,底径约8米,逐层略内收。塔楷底层外伸1.5米,向上逐层加码,至第七层檐出3米,使上层檐水直滴至地,为古塔奇构。塔内有砖阶自复壁中盘旋而上,每层皆有佛龛、金匾。清末塔檐被焚,1914年塔顶又被雷击倒坍,现仅存珠墩以下砖砌塔身。塔东有凤山台,与塔同时建造。传说初建时,以塔为笔,以台作砚,以塔西余公桥(已毁)当墨,预示岩寺镇文运昌盛。现为戳州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园林水口

  【徽州园林】区域园林名称。作为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要求而兴建的徽州园林,有文献可稽者,从北宋开始。宋政和年间绩溪许润构乐山书院,建有天月亭、南楼等小筑,常登览其上。婆源朱氏园有池,有亭,朱韦斋写有"方塘荫瓦影,净见鲸鲤行"的诗句。宋至元代,徽州私家园林营筑较多,其中著名的有:宋绩溪乐山书院,婆源朱氏园,歙县醉园、先月楼,休宁竹洲吴氏园亭、首村朱氏园亭、东野山房、璜原吴氏园亭、龙源赵氏园亭,黔县培筠园;元代休宁有林泉风月亭、醉经堂、月潭朱氏园亭、秋江钓月楼等。除黔县培筠园尚存部分水石遗构,其余已不存,只能从有关文献中了解当初的面貌。明清时期,徽商将大量的金钱投入园林建设,使徽州园林达到极盛。徽州区西溪南村老屋阁右侧的私家花园,面积仅400多平方米,营构极精,花园内遍植花木。左侧为一方池塘,称"渔翁塘",养荷放鱼,供人观赏垂钓。池畔建绿绕亭,老屋阁住宅拱立池、园之中,意境清新恬适。岩寺镇有八大名园:娑罗园、菜园、檀山苑、西墅、会心园、茂林修竹、香雪窝、方氏园。村落水口原为风水而建,通过人们的经营,楼、台、亭、阁、塔、桥隐现于古树绿荫丛中,成为普通村民休憩娱乐的场所,是中国最早的公园形式。歙县郑村经郑氏族属的经营规划,全村景致呈现园林化意境,族人郑九夏曾作《十二景图》,每图题诗一首,是人工造园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较早范例。徽州园林崇尚自然,就形造景,寓情于景(参见[竹洲吴氏园亭])。尤其"新安大好山水",处处是景,借景入园,全无人工雕饰的痕迹,为徽州园林的最大特色。

  【果园】庭园名。位于徽州区西溪南村。始建于明,盛于清。当年园内有亭台楼阁,假山湖池,曲桥石堤,名花修竹。四周花墙围筑,园内景致迷人,花香鸟语,四季如春。此园相传为江南才子祝枝山所设计,今大部分毁于兵灾,仅存假山、仙人洞、湖池及部分围墙遗址。

  【潜口水口】水口名。位于徽州区潜口村。紫霞峰为黄山山脉南侧起点,有"黄山第一峰"之称,此峰位于潜口村南侧,山下溪水婉蜒而过,石板大道直通村中心,水口即设于此。紫霞峰高不到50米,呈环抱状。山顶古树茂密,以甜丘树和枫树为主。石板道两旁遍植紫荆花。山拗处原建有观音大殿,观音塑像后有泉水流出,甘甜清凉。寺院除大殿外,二厢有附房供僧人住宿。院内地面全用石板铺筑。顺溪水,过小桥,迎面筑有灵官殿。石级迂回而上,有览胜亭。每逢节日或休闲时节,村人常到此游览或祈祷。

徽州民俗--祭祀文化
在远古时期,徽州地区交通不便,生活水平极为低下,徽州原住土著山越人对各种自然现象和身边所发生的种种事物缺少正确的认识,大自然对先民来说,是幻化无常,神秘莫测的,使他们想到周围世界扑朔迷离,认为到处充满鬼神,并且能左右环境,这使先民们逐步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头脑中充满了对鬼怪瘟疫的极端恐惧。因此,人们要战胜妖魔鬼怪,只好借助神的威力与妖魔疫鬼进行斗争,乞求神灵的庇护和保佑。
基于人们对万物有灵的观念,从而产生了一种驱鬼逐疫、迎神纳吉为目的的原始祭祀活动一一傩。在人们想象中,傩神能给人们驱鬼逐疫,能给人们赐福消灾,傩神成了人们寻求幸福的信心和精神寄托,成了人们顶礼膜拜的偶像。
祁门傩舞《山越人》,就是徽州先民冲开混沌的世界,博击于天地之间,追求光明、生存而举行的祭祀,展现出古代先民的雄浑气度,表达了人们祈求消灾免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平安带福的良好愿望。
在恍惚、沉重的打击乐声中,远古蠕蠕而动的先民在挣扎、抗争、企盼,整个表演情绪沉重,稍激奋,动作表现得缓慢而拙实。随着一声巨响,恰如天崩地裂,人群沸腾,欢呼声大作,手握双斧的傩神蜂拥而上,狂呼乱叫,这时,舞蹈动作顿挫有力,整个演出呈现出激昂、高涨的场面。
在傩舞的服饰上,力求简炼彪悍,女演员以兽皮裹身,男演员赤身裸体,上身饰以藤叶、下身以兽皮遮挡.以表现出先民的荒蛮、野性与力量,给人以古拙粗犷、狞厉诡谲,有一种力量的冲击效果。
祁门傩舞面具,古老朴拙,工艺讲究、造型粗犷、线条有力、夸张、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千姿百态、各具神韵,耐人寻味。傩神的面具是神的象征载体,是沟通人、鬼、神世界之间工具,是人、鬼、神的灵魂。一个面具是一个神、一个鬼、一位令人尊敬的历史人物,众多的面具构成了一个神秘而庞杂的鬼神世界。透过弥漫着宗教色彩的傩面具,我们可以窥视徽州山越人的文化风貌、民风民俗。

徽州民俗

1。徽州宅居
旧时徽州城乡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楼房。明代以楼上宽敞为特征。清代以后,多为一明(厅堂)两暗(左右卧室)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一屋多进。大门饰以山水人物石雕砖刻。门楼重檐飞角,各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雨水通过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财不外流”。各进之间有隔间墙,四周高筑防火墙(马头墙),远远望去,犹如古城堡。一般是一个家庭之系住一进,中门关闭,各家独户过日子。中门打开,一个大门进出祭奠先人。徽州山区气候湿润,人们一般把楼上作为日常生活的主要栖息之处,保留土著山越人“巢居”的遗风。楼上厅屋一般都比较宽敞,有厅堂、卧室和厢房,沿天井还设有“美人靠”。
朝北居:假如不是地形特殊,住屋的最佳朝向,当选择坐北朝南,但徽州明清时期所建民居,却大多是大门朝北。原来古徽人的居住习惯有许多禁忌。汉代就流行着“商家门不宜南向,征家门不宜北向”的说法。究其原因,据五行说法: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不吉利;征属火,北方属水,水克火,也不吉利。徽州明清时期,徽商鼎盛,他们一旦发了财,就回乡做屋,为图吉利,大门自不朝南,皆形成朝北居。至今徽州仍保留有数以万计的朝北古民居。
屋套屋:徽州宅居很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住人,厅堂用中门与后厅堂隔开,后厅堂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仍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

2。节令习俗
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因农历十二月称“腊月”,故名。“腊八”一过,春节临近,家家户户要从腊八这天起,清扫屋宇灰尘。当天要吃腊八粥,黟县、休宁县北乡一带还晒干豆腐,称“腊八豆腐”。腊八过后,家家开始宰年猪,互相请吃杀猪酒,裹糯米粽,做米馃,煎油豆腐,炒花生、蚕豆,做芝麻糖、冻米糖等。还要人家将婚嫁活动安排在这一天举行,故有民谣曰:“腊八腊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
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四,俗称“小年夜”。前一天深夜,家家户户祭灶,供送“九田东厨司命灶君”上天奏事,俗称“送灶”。祈求灶君在玉皇大帝跟前多说好话,保佑一家人畜平安。小年这一天,家家堂前挂祖宗画,画上记载历代祖先名讳,或绘制祖先遗像。设烛台香案,置贡品,接祖宗来家过年。从这天起,家家户户清洗家具,拆洗被褥,扫除尘埃,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除夕:谚云“赶忙三十夜,清闲初一朝”。吃个年夜饭,午夜放个炮竹什么的,这与外地的差别倒是不大。
春节:大年初一,大家都穿戴一新,幼辈向长辈拜年,大家依次向祖宗拜年,同辈之间也互相恭喜。这一天,讲究忌讳,不动刀剪,不拿针线,不下锅煎炒(忌吵),不沾扫帚,不向门外泼水,不打碎杯碗器皿,不打骂儿童。认为犯忌为不吉,本年就会有破财、生病及其他灾祸。祁门县还有“喊年”的习俗。即正月初一、初二两日,由村中年事最高的为领班,组织青年及男童,排成长蛇阵,挨家喊拜年,每至一户,由领班者高喊被拜年的当事人名字并加上称谓,或者说:“向宝厅拜年”,或者以称谓喊拜。受拜者旋即应声说“多谢大家来了”,喊年者齐复声:“应该来的”。别有一番意思。
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晚上还要送祖宗回山,在祖宗画像前摆上酒菜,焚香祭拜,家家户户还要张挂彩灯,徽州区岩寺镇的元宵戏灯最为盛行。
二月二:农历二月二是土地爷的生日,古徽州称为“龙抬头”。大约是因进入仲夏时节,雨水渐多,可以听到雷声了,所以有这种说法。在农村,这一天农民忌下地,妇女忌拿针线清闲过一天。绩溪县的规矩,这一天还有包扎一生糯米一个的粽子煮熟,祭拜土地神。二月二又为百花生日,故又称“花朝节”,这一天,文人陈设百花,举行文昌会,比赛诗文。
重阳庙会:屯溪近郊的临溪镇传统庙会。前后举办3天,农历九月初九日为正日。这天,四乡八镇的善男信女成群结队赶来朝拜周王菩萨,并带来各种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进行交易。庙会期间,搭台唱戏,从日落到日出,通宵达旦,煞是热闹。建国后,庙会成为地道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的交易会。

3。生产习俗
徽州旧时各生产行业,如做农、从意、经商等都有各自的行规习俗。农村要祭“五谷神”,祈求庄稼兴旺;天旱常兴“求雨”,素食斋戒,做道场祭拜龙女菩萨;耕牛转让时,买主要带牛绳将旧牛绳换下,叫做“断索”,表示买卖双方均不得反悔。砖工建房上门枋时,要宰杀公鸡,将鸡血淋门口,叫做“祭门神”,并口念祭词“鸡血淋到东,恭贺东家添儿孙;鸡血淋到西,恭贺东家多添丁。”众人互相呼应,以求吉利。木工供奉“鲁班师傅”,最忌讳清晨有人坐其工具凳,意为坐冷板凳,即无生意可做。商店家设“财神座”,常年供奉“大元帅”,以求生意兴隆、赚钱发财等等。
开秧门:农村每年早稻的第一次插秧称为“开秧门”。歙县这一天要设宴请“田公、田母”,朝拜时,先插先插三根香于田埂,还要虔诚跪拜。休宁、屯溪这一带,当家人去秧田选定“门向”,然后带泥拔出一块秧苗,置于茶盘,捧送回家放在贡桌上,祭拜天地后,将带泥秧苗倒甩上阁板,已全部粘上为无灾无害生长良好的好兆头。牛福会:专门为耕牛保安祈福的组织。凡愿入会的农户,每头耕牛交一二元银洋作为牛福会基金。会员的耕牛被盗或走失,报经值年会首(一年一任),即派人四处寻查,无偿地归还失主,如牛找不到,失主也可以牛福会中领取一些救济金作为补偿。
打锣封山:山区为保护森林形成许多条规习俗,打锣封山就是较为流行的一种。每年冬季,村或乡定人鸣锣,口中呼唤所封山场的地名,串村走户,昭示禁戒规约。此后,家家户户,互相告诫,不得犯戒。鸣锣同时,在各要道路口和山界立木牌、石牌,以标明禁山范围。
接财神:徽州以农历五月五为财神日,工商业者多在这天接财神。
开张礼:徽州新店开张这天,要在店门口披红结彩,挂金字招牌,燃放爆竹,有的还奏乐,以示庆祝。

4。生活习俗
徽州婚嫁
旧时,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说媒者一般为年长女性,称“媒婆”。行聘俗称“送担”,女方接礼后当天回礼,婚事即定。定亲后,由男方选定结緍日期通知女方,称“请期”。请期后搬行嫁。迎亲当天,由姑妈或舅妈用两根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谓之“开脸”,亦称“拉面”。接着便是迎亲、拜堂、闹洞房。婚后第三天,新郞陪同新娘回拜父母,谓之“回门”。此为“明媒正娶”。另有童婚、纳妾、抢亲、入赘、冲喜、灵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20世纪50年代后,父母包办婚姻逐渐被自由恋爱代替,婚事简办。80年代后,有采取旅游结緍和集体婚礼形式的。
上九庙会
农历正月初九日为唐朝忠烈张巡和许远殉难日,徽州区岩寺镇每年于此日举行庙会纪念,俗称“上九会”。会期三天,初八日开始,初十日结束。庙会期间,举行游神、祭神活动,搭台唱戏,各地商贩亦前来赶会,摆设摊点,各种农副土特产品和农具、日用百货应有尽有。现“上九会”已失去原来纪念张巡、许远的意义,取消了游神活动,成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会。
抛绣球
近年来黟县西递村举办的一项民俗旅游活动。该村的清代民居“大夫第” ,在临街的一面,悬空挑出一座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的“绣楼”。这本是原房主、朝列大夫胡文照给夫人、小姐们歇凉观景用的。如今人们把它作为抛彩球的绣楼,则别有一番情趣。现在的抛绣球,当然不是古代小说中的“抛彩球择婿”,而是给游客一个“喜兆”,中彩球的游客,将会幸运长驻,万事如意。
目莲戏
徽州一古老剧种,流传于黄山市各地及邻县,尤其盛行于祁门、石台一带。该戏剧本<目莲救母劝善戏文>,为明代祁门人郑之珍编撰而成,分上、中、下三卷(100折),故事主要写傅相之妻刘青提,亵渎神明,被打入地狱,其子傅罗卜救母心切,遍历地狱十殿,终于母子团圆。旧时每逢夏历闰月之年,徽州民间多演此戏,以求驱邪避灾。 抬阁是流行于休宁、屯溪的一种民间游艺,又称“抬角”。抬阁共分上、中、下三层,将俊俏儿童装扮成一出出戏剧故事造型,安置在三层抬阁上,底盘由四至八名彪形大汉抬着。抬阁的四周用纸扎成龙、凤、鹤、祥云、水花等彩灯,巡游时彩灯内点燃蜡烛,映照着服装鲜艳的儿童,远远望去,酷似天仙下凡。抬阁上的人物不唱不做,但配上鼓乐开路、锣钹断后,热闹非凡。今屯溪隆阜还经常组织抬阁上街,近年创作了<戴震还乡>,以纪念一代宗师。
  叠罗汉
流行于歙县叶村的一种民间游艺。表演时演员下穿红彩裤,上身赤膊光膀,面部绘有脸谱。演员均为男性,表演浑朴粗犷。演出前要举行祭台仪式,焚纸烧香、罗汉扫堂,然后众演员相继登台或在广场上表演。演员不说不唱,在大鼓敲击的简单节奏下,分别表演童子拜观音、斜角旗、仙人桥、石猴出山、六柱牌坊、凉心水阁、水帘洞、刘海戏金蟾等造型。表演时先易后难,特别是水帘洞中演员的筋斗及六柱牌坊中20余演员叠成的六层造型,最为精彩。
  跳钟馗
一种民间舞蹈,又称“嬉钟馗”,流行于徽州区岩寺镇、歙县朱家村一带。据说明万历年间就有此习俗。每年端午节,这些地区都要“嬉钟馗”是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后来发展到由人扮演钟馗,在村中巡游嬉耍。近年来,歙县郑村镇的堨田村,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这项活动,煞是热闹。
  仗鼓舞
流行于休宁五城、榆村和屯溪黎阳一带的一种民间舞蹈,又名“得胜鼓”。传说是为了纪念唐代大将张巡、许远抗击安禄崇山叛军得胜,而击鼓欢庆。此舞由数十人表演,击鼓者打扮成武士,短打紧身,十字披红,颈挎仗鼓(扁圆形皮鼓),右手紧握短而粗的鼓槌,左手持健铃,随着行进步伐击发出清脆的响声。队列前面有一对大红灯笼,一人持纛,上书“得胜鼓”三字,后随一队蜈蚣旗幡,整个场面威武雄壮,令人振奋。

5。古牌坊
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是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的。歙县多牌坊,这与徽商的发展、兴起和程朱理学的发源、影响有着渊远流长的关系。以儒学思想为精神世界主要内容的古代徽州人,地少不足以耕的自然条件成为他们向外拓展生存空间的主要动力。歙县人少小离乡背井,外出经商,足迹遍天涯。出门少则三年五载,多则数十载,为了高堂双亲有人照应,行前一般都要先完婚。在外经商,若不能发迹,则羞见家乡父老。商人发迹了,钱财显赫,明清时期,徽商达到鼎盛,出现了"无徽不成镇"的盛况,其财力左右国家经济命脉达三百余年之久。朝庭对徽商当然刮目相看,恩宠有加,徽商于是进入了"以商重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良性发展轨道。浪迹天涯而发迹的徽商,为了光宗耀祖,他们奏请皇上恩准,荣归故里,兴建牌坊,旌表功名、义寿、贞节……,树碑立传,以求流芳百世。黄山市现存的明清两代的牌坊甚多。著名的如歙县棠樾牌坊群、黟县西递胡文光刺史牌坊、歙县县城的许国石坊等等。
牌坊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棂星原作灵星,灵星即天田星。汉高祖规定:祭天天先祭灵星。到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筑郊台(祭祀天地的建筑)外垣,设置灵星门。后移置于孔庙,用祭天的礼仪来尊重孔子。后来人们认为汉代祭祀灵星,是为了祈求丰年,与孔庙无关。又见改灵星为棂星。宋(南宋)元年以后,尤其是明清,这种建筑不仅置于郊坛、孔庙,还建于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或街旁、里前、路口。也不仅用于祭天、祀孔,还用于褒扬功德,旌表节烈等等,于是灵星门不仅一变成为棂星门,而且再变为牌坊。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可分为三类:一类为标志坊;二类为功德坊;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

6。全国唯一一座女祠堂“清懿堂”
坐落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安徽歙县棠樾村西端,与棠樾牌坊群相邻。
祠堂作为封建宗法制度下同族人共同祭祀祖先的房屋,向为男人的圣殿。他们在这里决议族中大事、惩罚违背族规者和供奉祖宗牌位祭祀。在男尊女卑的时代,女性均与祠堂无缘,除非因触犯族规在这儿接受惩罚。如同名字不能忝列宗谱一样,女性祖先在祠堂里没有牌位,甚至在祭祀活动时她们连祠堂的大门都不能进入。惟独这“清懿堂”石破天惊地成为一个奇迹,女性不但可以入祠祭祀,共商女性大事,并立有女性祖先牌位,而且祠堂本身就是专为女性而建、为女性独用的女祠。
清懿堂女祠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是棠樾村大盐商鲍氏二十四世祖鲍启运创建的,借以纪念为徽商的辉煌同样作出牺牲和贡献的鲍氏妇女。“清懿堂”3字巨匾高悬在享堂照壁正中,出自书法家鲍(左钅加“珍”右)之手,另一块“贞烈两全”的横匾,则是清代名人曾国藩所书。堂以“清懿”为名,取的是“清白贞烈、德行美好”之意,是一曲妇女的颂歌。
女祠面阔16.9米,进深48.4米,五开间,三进,依次为门厅、清懿堂主厅和寝堂与享堂,整座建筑以硬山式高低错落马头墙外观为主要特色,惟有后进部位为歇山式阁楼。双天井设计既可保证祠堂内部的采光、通风要求,更寓示着“妇女也顶半边天”的深意。石制柱础、龛座、栏杆、抱鼓石,砖制八字墙,木制雀替、梁驮、外檐柱撑等,皆施精细雕刻,典雅细腻,柔中透刚,玲珑剔透,精美绝伦。整体建筑给人的感觉是:结构紧凑,用材匀称,造型流畅,刚柔相济,内秀而外朴,端庄而不刻板,令每一位参观者时时都能知道:自己正在参观的不是一般的祠堂,而是全国唯一的女祠。
最有力的提醒和最有趣的证据,恐怕要数这女祠的整体建筑朝向了。一般的祠堂都是坐北朝南的,惟独这女祠却是坐南朝北。这种大相径庭的构思来自《易经》上“男乾女坤、阴阳相悖”的哲理,既为女祠,当然得与男祠相反。同时,北堂古为母氏所居,坐南朝北,旨在颂扬母恩母德,可见女祠设计之良苦用心。
据《民国歙志》载:棠樾鲍氏贞节烈女,明清两代达59人之多。她们的牌位赫然耸立在女祠享堂龛座上,她们可歌可泣的故事现在又衍化成女祠中陈列出的蜡像长廊风景线,“催乳哺弟”、“送夫经商”、“养老恤孤”……每一个故事都闪烁着女人的异彩,催人泪下,促人遐思。同时列为永久性展示的,还有“中国历代妇女服饰展览”,更使女祠内容益加充实多趣,激发出“美丽的女祠、美丽的妇女、美丽的文化”的诗情。作为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一个亮点,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全国唯一女祠已经成为海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和游客们关注的焦点。
【徽州天井】

这是一首刊登在《人民日报》副刊版上的诗歌,题目叫做《天井》:
总也忘不了故乡的老屋
老屋的天井
四周屋檐衔着一方天
是青青的天蓝蓝的天
白云飘过鸟翅拂过的天
年年月月,有风吹进来
有雨落进来,有雪飘进来
有阳光,一片一片地照进来
那是世世代代守着的
一口井,渴望的井
比天小比岁月深,常常
有炊烟从井底飘出去
有鼾有梦,也有叹息
一朵一朵地
沿着月光的梯子爬出去
哦,故乡老屋的天井
无论时光怎样暗谈
它都那样固执地
亮在我的记忆中,就像
守在我梦中屋檐下的那双/苍老而浑浊的眼睛
一动不动
久久凝视着天空。”
读过这首诗的徽州人都说,这位诗人肯定是我们的徽州老乡,因为这诗中的“故乡老屋的天井”,只有我们徽州才有。看来,我们的“解读古徽州”系列里,是少不了这“解读徽州古天井”的趣题的。

徽州天井很独特

虽然早在17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天井”这个名词,这出处就在西晋文学家陆机(261——303年)留在《陆机诗》中的“侧间阴沟涌,卧观天井悬”的诗句里;尽管《现代汉语词典》也专门辟了“天井”辞条:“某些地区的旧式房屋,为了采光而在房顶上开的洞”。 而徽州的天井却远远要复杂得多了,实在很是独特。
首先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教授们叹服它的独特。他们在对徽州古民居进行深入考察、研究之后,使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概括徽州古民居的特色:“徽州古民居是一厅两厢、开敞式厅堂连同狭小天井的楼层住宅单元,以及这种单元‘细胞’千变万化的组合体。”“天井”已经成为“徽州古民居”的标志物。
其次是日本建筑思潮研究所的专家们惊讶它的独特,这种独特被描述成“无论在日本还是在欧洲的住宅里至今从未见过”,并升华到了徽州天井的哲学意蕴和美学内涵层面上来评说。他们写道:“在中国的住宅建筑中经常有的‘院子’,在徽州却被二层楼的建筑物所框围住,作为‘光庭’而被内化了。据说它是明亮敞开的天空之井,故称之为‘天井’。楼下中央,正对着大门朝着天井开放的部分,被称为‘正堂’或‘祖堂’,其他的房间被壁板等遮盖住,无法知道其中情况。除去四周关闭着的房间,在这个四周被高墙所围的‘天之井’的底部所展开的十字形空间,完全是一个在石块和砖头的表面所透出的微微冷气中,在紫烟飘逸的丝丝微风中,在透过窗上的木雕而摇曳着的清冷光线中,在与外界完全隔绝的静寂中,与中国的激烈变动似乎完全无关地沉睡至今的空间;又是一个带着一种难以动摇地把某种中国文化紧密封存的厚重的空间。在这种‘天井’里,有着一种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西欧的住宅里我们至今从未见过的透明而静谧的光线。在此之后,我们被引导去参观的所有徽州民房里都有着‘天井’,虽然在所有的二层建筑的底部都有着这样一个静谧的空间,但是它们各自的造型千姿百态,使用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我深深地为‘天井’这种奇妙的建筑空间所魅惑。在这里,我似乎觉得我能看到的徽州老房建筑的魅力所在,进而看到了江南文化的特点。”
好多外国专家将建有奇特的天井的徽州古民居,形象地称作“会呼吸的房子”,说:天井是天然的空调,除了风水和采光,更主要的是利用了空气动力学的原理,冷空气从地面进入,暖空气从空中跑掉,自动调节了气温。
一位名叫茂大计一郎的日本建筑美学家也在他的《中国民居研究》专著中状述了徽州天井的独特:“穿过(徽州古民居)饰有精巧砖制门罩的大门进入室内,令人吃惊的是,从上面射入明亮幽静的光线,洒满了整个空间,人似乎在这个空间里消失了。”“与入口相对的,是一块横卧青石板的地面,称作‘天井’。站在这里仰视,四周是房檐,天只有一长条,一种与外界完全隔绝的静寂谧满其中。”“天井和堂浑然一体,这是内外起居室。这种共有空间,以及古朴的雕刻装饰,在西欧、日本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住宅里都没有经验过,而这正是徽州民居的魅力,体现了徽州文化的特质。”这实际上是在确认:徽州天井这种“绝妙的建筑空间”,在包括中国其他地方在内的世界建筑范围内,都是绝无仅有的唯一。

徽州天井样式多

曾经撰写出《徽州文化》专著的中国地域文化专家高寿仙先生对于徽州天井情有独钟,他甚至将“天井地位的前后和进深大小之别”作为研究徽州古民居时对其分类的标准物,这是他“抓”住了徽州古民居这头“牛”的“牛鼻子”——天井的高明之举。
徽州天井样式分为如下几种:
第一种,四面都是住宅楼房围成的长方形天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异地拆迁完好保存于黄山市博物馆院内的三层明代徽州古民居“怡怡堂”的天井了。它的底层是由两组“一厅两厢”徽州古民居单元相对而成上、下厅堂与两侧两厢廊合围而成,二楼、三楼则由两组厢房与环形“跑马楼”回廊组合而成。此种样式的天井,可视作上、下厅堂的共用天井。它由屋顶四面坡形瓦檐构成长方形天窗,坡形瓦檐下边围有长方形环形水瀽,承接屋顶坡面留下的雨水,然后导入水管流入天井下明堂的明沟或暗沟中,徽俗称之为“四水归堂”与“肥水不外流”。这水瀽的材料大多为锡制,但也有铁皮、瓷器、竹子、砖砌和陶制作的。在阀阅之家的豪宅里,这环形水瀽的四角处均各竖一块长方形牌匾,书有“天锡钝嘏”之类的字样,每牌一字,用的多为馆阁体。
第二种,一面厅堂、两侧厢房与一面高墙围成的长方形天井。绩溪上庄胡适故居堪称这种样式天井的代表,这“一面高墙”正是古民居大门开启处。因为组成天井的一边是高墙,所以三面坡顶瓦檐处的水瀽也只有三边,另一边的雨水则从盖在高墙上的瓦檐沟里直接流到天井下。
第三种,一面厅堂与三面高墙围成的庭院式长方形天井。这类样式的代表,是黟县屏山村舒绣文故居中的天井,一面厅堂有雕花玻璃排门与天井隔开,天井实际成了紧临厅堂的庭院。
第四种,一面厅堂与两面高墙围成的三角形天井。这种样式的天井堪称天井建筑的神来之笔,被美国建筑学家赞誉为“发明时间比美国历史还长的空间利用奇迹”,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素有“民间故宫”之称的黟县宏村承志堂的鱼塘厅的天井。三角形的天井下面大胆设计成一个三角形鱼池,在鱼池与厅堂之间则巧妙地以美人靠飞来椅隔而不断,酿出一派诗情画意。

徽州天井成因考

应该强调的是,徽州天井是古徽匠人有意设计建造的,是徽州先人智慧的结晶、文明的产物。关于徽州天井的成因,至少有这么几点:

a.为了采光。秦汉以后,中原地区汉人不断南迁徽州,带来了北方的四合院式建筑,与徽州本土的干阑式建筑融合、演变后,逐渐形成了这种可以防盗、防潮、防兽的高墙、深宅、无外窗的“四水归堂式”建筑。天井的设置可满足这种建筑的采光需求,使厅堂、厢房能采到天窗之光。
b.为了通风。徽州古民居大多为砖、木结构,为了防盗、防潮、防兽的需要,徽州古民居又多高层、深宅且无外窗,因此屋内通风问题的解决,只有依赖天窗即天井这一条路了。这样,在高高的院墙的封锁之中,又带来了一片湛蓝的天空,一个相对开阔的空间,显然使之更为敞亮明朗,空气也更为流通清新。
c.为了聚财。这个成因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个是古徽俗有“暴室能聚财”之说,“天井”使家室暴露可满足“聚财”心理;另一个是天井的水使周遭坡顶雨水不至外泄而流于室内天井上的明沟中,所谓“肥水不外流,财气聚家中。”
d.为了聚族而居。徽州人讲究聚族而居,“民不染他姓”。随着子孙繁衍,房子就一进一进地套建,这些鳞次栉比、紧密相连的民居的采光、通风等问题的解决更必须依仗天井这个天窗了。歙县沦坑村的方春福宅,有三进三层三个天井;黟县宏村承志堂,有9个天井;歙县郑村西溪和义堂,则有厅堂20个,居房50间,厨房11间,天井更多达16个;但最多的还是歙县棠樾村的保义堂,共有108间房,36个天井,堪称天井之最了。
e.为了顶天立地、天人合一。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徽州古民居建筑文化中每每打上徽商的烙印。徽商一方面“雄踞神州半壁江山”,富甲天下;但另一方面,在外边又被“重农抑商”的桎梏所制抑着,于是在家中设置个天井,既获“天人合一”之灵气,又有“顶天立地”之满足,这与徽州古民居厅堂两侧的“商”字梁的设置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心理满足上的天井成因还表现在,由于深宅、高墙封锁的古民居所形成的心理压迫感,因为有了天井而得到“仰天长叹”的宣泄、喷发之口。

徽州天井有学问

徽州天井,大有学问,兹以问答形式,略拾数则,以添读趣——

问:为什么好多徽州古民居天井上都开凿有水池?为什么天井明沟上的石板地漏图案都要雕刻成圆圆的古钱形?
答:在古徽州风水理论中,“天井”和“财禄”息息相关,《相宅经纂》卷三《天井》中说:“凡第宅内厅外厅,皆以天井为明堂、财禄之所……横阔一丈,则直长四、五尺乃宜也,深至五、六寸而又洁净乃宜也,房前天井固忌太阔散气,宜聚合内栋之水,必从外栋天井中出,不然八字分流,谓之无神,必会于吉方,总放出口,始不散乱。”徽州天井中开凿水池,虽然有蓄存积水的功用,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一种象征符号,表示把财气完全蓄积在家中而不外泄。石板地漏图案雕成古钱形,寓意从地漏漏下的雨水全是财气之水,仍然留在家中。直到今天,收藏界还将“古钱”雅称作“古泉”即为此理。

问:徽州古民居天井上的石板水池有深、有浅,有什么讲究么?
答:这可大有讲究,人们甚至可以藉此初步判断古民居建造的大致年代。这是因为根据专家、学者们的研究,发现了徽州古民居天井上的石板水池有“深度随着朝代的更替变迁而逐渐减小直至为零”的规律。具体来说,明代建造的徽州古民居的石板铺就的“池状天井”深度较深,有的甚至可成鱼池,有的得在天井水池居中架石板为桥以便于行走;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朝代的变幻,池状天井逐渐变浅,直到最后池深为零,天井石板几与门屋地坪一样高了。

问:徽州自古多斜风雨,房屋开了天井,那斜向射入室内的风雨不是要打湿厅堂、厢房么?
答:俗话说:“一物降一物”。徽州先人既然能聪颖地发明出天井,就肯定能发明出防范天井斜风雨侵袭的工具,这就是至今还可以在一些徽州古民居里看得到的叫做“布蓬”的物什。这是一块与天井空间形状相同但比其尺寸稍大些的长方形土布制作成的“布蓬”。无雨时,它被通过一侧瓦檐处的木滑轮的绳索拉成卷筒状高挂着;一旦斜风雨来临,主人即迅速将其放下,并通过另一侧瓦檐处的木滑轮的绳索将布蓬拉升直至遮住整个天井空间、遮挡住斜风雨的侵袭。
“我现在到处宣传天井。古人讲天人合一,天井通天通地,是人与自然的结合。房子要包起来,要安全要保暖,防外来侵袭,但又要开朗、通天通地。天井,井就是泉,泉就是人的命脉。”就让我们以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阮仪三先生的这段关于天井的名言来暂时结束我们的这篇解读,因为“徽州古天井”这眼深“井”是永远无法“读”透的。

【徽州文化】即新安文化。隋朝设立新安郡,明代为徽州府,明清之际经济文化发达,因而产生徽学。80年代中期,安徽省成立了徽学研究会,徽州地区也成立了徽学研究会,都作了大量研究工作,成果不少。历史上浙江涡安、江西骛源都属徽州(过去徽州府有时在歙县,有时也在淳安),在文化上同源同流。因此以“新安文化”来概括,可打破行政界限,更能反映该地区的历史现象和文化特征。
这个文化圈,内容极丰富,诸如理学、经学,代表人物有朱熹(朱熹自称”新安朱熹“)、江永、戴震、俞正燮;医学,有新安医学,著作甚丰;建筑学,有徽派建筑和四雕(木、石、砖、竹)艺术;经济,有徽商和理财专家王茂荫;国画,有新安画派、黄山画派,成为大家者有渐江、石涛、黄宾虹等大批人物;篆刻,形成皖派,代表人物有何震、程邃,黄土陵取法汉印,参与尚周铜器,于浙皖两派之外自成一家;版画,在中国版画史上地位重要,是中国版画发源地之一;出版业,在宋代即很繁盛,元代旌德人王祯首创木活字印刷术,将出版业推进了一步, 到了明清之际。更成为中国四大出版中心之一,而泾县人翟金生再创制的泥活字,亦可称为 当时的一朵奇葩;文房四宝,突出者为徽墨、歙砚、宣纸、毛笔、亦有悠久的历史;徽州方言,保存许多古代语言,成为语言学家研究对象。此外尚有漆器、徽剧(京剧主要来源之一)、徽菜(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盆景(徽派盆景,自成风格)等等。
由于新安文化绵延不断,致使该地区在近现代名人辈出。著名学者胡适,教育家陶行知,《语丝》发起人和主要撰稿人之一的江绍原,文学家叶以群,音乐家张曙,数学家江泽涵,群星灿烂,不胜牧举。改革开放以来,风景绮丽、民风淳朴的皖南,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汉学家和国际友人前来探幽缆胜,并从中感受到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风蕴灵秀。可以说,新安文化是祖国东南一颗明珠,是一个文化金矿,有待我们深入开采,系统研究。过去在历史上,该地区的文化即和经济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徽人好学,学而优则仕、则商,因而产生徽商,商而富有兴学,二者互为表里,形成良性循环,可称为“儒商”。徽商号称“徽骆驼”,喻其吃苦耐劳,“徽骆驼精神”也是新安文化遗产中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新安文化作为区域文化,影响不止于徽州。由于徽商足迹遍天下,新安文化也广为传播,扬州手其影响至深,次为上海、杭州、南京、广州等地。这个文化圈省内则可伸延至宣州地区以及芜湖等地,如此则不可不提到宣城梅文鼎,他是当时世界三大数学家之一。中国数学界有“天数在皖”之说,除梅文鼎外,安徽出现众多数学家,休宁县珠算专家程大位是其中之一。
【相关链接】
  徽墨
  歙砚
徐剑锃
朱熹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