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女红牡丹 - 百科全书 - 118查实用查询

输入词条,如查找北京欢迎你的解释,输入北京欢迎你后按Enter即可

百科全书 > 歌女红牡丹

歌女红牡丹


ad

基本信息
电影片名
歌女红牡丹

影片类型
剧情

片长
180分钟

国家/地区
中国

色彩
黑白

混音
蜡盘配音

制作公司
明星影片公司 Mingxing Film Company [中国]

年份
1931年

演职员表
导演 Director
张石川 Shichuan Zhang

编剧 Writer
洪深 Shen Hong

演员 Actor
胡蝶 Die Hu
王献斋 Xianzhai Wang
夏佩珍 Peizhen Xia
龚稼农 Jianong Gong
王吉亭 Jiting Wang
汤杰 Jie Tang
谭志远 Zhiyuan Tan
萧英 Ying Xiao

摄影 Cinematography
董克毅 Keyi Dong

剧情介绍
《歌女红牡丹》 是一部有声、黑白故事片。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摄制。它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中国第一部蜡盘发音的有声影片。

歌女红牡丹因从小习演旧戏深受封建礼教熏陶。长大后不幸嫁与无赖丈夫一直遭受非人对待。但她恪守三从四德,毫无怨言。当初,她在舞台上名噪一时,月入丰厚,但仍不够丈夫挥霍。后因受刺激过度倒嗓,由主角沦为三四流配角,直至生活潦倒,仍委曲求全,听任丈夫虐待。家庭经济拮据,丈夫因无钱可供挥霍,迫红牡丹出卖女儿不成,便诱女儿外出,卖入娼门。事为暗地追求红牡丹的富商所悉,因同情她,出资赎其女还家。

时丈夫因卖女心情懊恼,失手杀人,被捕入狱,她仍然既往不咎,真诚相待 。临赴外地演出前夕,又专程去监狱探望。后来又托人营救丈夫出狱,终于使丈夫幡然悔悟,改邪归正。

创作背景
1926年8月6日,世界第一部有声短片《唐·璜》在美国上映,从此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引起一场大争论。很多当时的电影艺术家强烈反对使用电影有声技术这个新发明。查理·卓别林说道:“拍摄现场中有几个人戴着耳机坐在那儿,打扮得像是来自火星的战士;在演员的上方悬挂着几只话筒,犹如钓鱼的鱼钩一般。这种景像是如此地复杂而又令人沮丧。在这堆垃圾的包围中,谁还能有创造力?”而在投资商那里也有两派意见,华纳公司的老板萨姆和哈里·华纳认为有声电影是一个巨大的商机,而另外一些老板担心这项技术会让他们在添置设备方面花去太多金钱,担心演员有声对白的产生会使美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失宠。

在欧洲,大多数知识分子是在对口语和书面语精益求精的审美传统中成长起来的,所以他们强烈反对电影有声化,在法国出现了一条反对有声电影的标语:“噪声吗?是的!语言吗?不!”在日本,有声片遭到了“辩士”们的强烈抵制。这些人本来是喋喋不休的解说员,向观众解释默片的动作,能拿高额报酬,但现在他们的存在显得多余了。最初他们试图用大嗓门盖过影片的对话,或者强迫电影院经理关掉声音设备,最后他们开始采用恫吓、雇打手入室袭击电影放映公司经理等方式来抵抗。

而在中国,对于电影有声化,赞成和反对两方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论,而反对的意见似乎稍占上风,他们提出的理由是:“一则我国的方言不太统一,二则无雄大之投资,颇难进行,三则另要训练一班有好喉音而同时能表演的演员。”而这一切“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

“有声”还是“无声”,成了当时中国电影公司必须回答的一道选择题。由经营影院起家的联华公司由于无法在短期内更换自家影院的放映设备,选择了坚持拍摄无声片;而天一公司由于其在南洋的影院较早采用了有声设备,兼之主事人邵氏兄弟大胆机敏的行事作风,果然地全力投入了有声片拍摄;而老成的明星公司则两者并重,对外宣称继续把重点放在无声片上,暗地里却加紧有声电影的试验。

1931年3月,由明星公司拍摄的中国第一部蜡盘发音的有声片《歌女红牡丹》于上海公映,立时轰动海内外。到了下半年,两部技术上更为成熟的采用片上发音方法的有声片,华光影片公司的《雨过天青》和天一公司的《歌场春色》也呱呱坠地。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中国电影人就完成了有声片的试摄工作,尽管之后有声电影与无声电影竞争的硝烟还将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但这毕竟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影人回忆
胡蝶回忆有声片二三事

有声片的挑战是几方面的,从演员来说,默片时代不需要将对白录下来,所以在摄影棚里各种方言都可以说,表演的好坏,取决于演员的表情、演技。现在,新的潮流向演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要说国语,必须预先背熟台词。

当时的电影演员以广东人居多,如张织云、阮玲玉,所以大家非要勤学语言不可,并要请专人教授。我在这方面却略占先著,因我幼年曾随父亲奔波于京奉线上,后来虽然又回广东去住了几年,但幼年时学得的北方话仍未忘却。此外,我庶母的母亲,我称之为“姥姥”的,多年来一直跟着我们,她本是北京旗人,家里是两种语言同时通行的,就象英语、法语是加拿大规定的两种官方语言一样。所以由默片进入有声片,由于有了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也就顺利地过渡到有声片时代。

人的际遇有时也是很奇特的,没有想到,四十年代,当我重返影坛时已是在香港,那时,在香港、南洋一带只放映粤语片,我的乡语广东话这时又派上了用处。

《歌女红牡丹》严格说来,只能说是半有声片,因为只注意了对话的有声,而忽略了周围环境的音响效果,所以看来只有人说话或唱戏时有声,其它周围事物都是静悄悄的。

说起制片的过程,读者听来一定觉得十分可笑。电影先按默片拍好,然后全体演员背熟台词,再到百代唱片公司将台词录到蜡盘上。录完后,一面在银幕上放影片,一面在放映间装留声机放蜡唱片,通过银幕后的扩音机播出。这种方法,实是是很原始的,顺利时还可以,但是遇到影片跳片、断片时就苦了,观众只见电影上张嘴的是男演员,而出来的声却是女声。

在录音的过程中也是十分辛苦的。我当时的心情也和其他电影从业员一样,十分紧张,似乎这次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今后的前途与命运,因为在录音时,演员对着自己饰演的角色念台词,如有念错念快念慢,就要重来。所有演员与现场的工作人员都十分紧张。曾接连试验了四次,失败了四次,到第五次试验才获得成功,每天在录音室六七个小时,汗流浃背,现在想起都怕。

片中红牡丹唱京剧的戏,很多人以为我会唱京戏,也有的书写我如何练习京戏,说来有鼻子有眼,煞有介事,我看后不禁哑然失笑。我常对别人半开玩笑半解说:“我不是梅兰‘芳’,而是梅兰‘圆’,是那个圆盘在代我唱哩。”

当然,影片利用有声的优越条件,穿插了京剧《穆柯寨》、《玉堂春》等四个节目的片断,效果很好,这也是《歌女红牡丹》吸引观众的另一个原因,观众可以在银幕上第一次听到戏曲艺术的唱白。

  摘编自《歌女红牡丹》主演胡蝶的回忆录。

相关知识
蜡盘发音与片上发音

蜡盘发音是美国在摄制有声片初期使用的技术,在拍摄影片画面的同时用蜡片收音,但这种蜡片不同于普通的唱片,它在收音程序上是先将音波收入卷筒中,再翻入蜡片,不像普通唱片的声音是录在蜡片盘上的。另外,这种蜡片因为要配合影片的放映,所以在直径尺度和运转率上了都有别于一般唱片。蜡片发音的优点是声音清晰,比当时的片上发音的声浪好;缺点是最忌断片,假如胶片损坏长度达一尺以上,“声”与“影”就会大大脱节了。

片上发音的声片,又叫“记音影片”,即现在的有声片,把音波收录在影片片基的声带上,技术比较复杂。当时美国西电公司和亚尔西爱公司拥有这种技术的专利权,影片公司如采用这种技术,付出相当大的一笔费用,上映时还需要另付版税。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