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球到月球 - 百科全书 - 118查实用查询

输入词条,如查找北京欢迎你的解释,输入北京欢迎你后按Enter即可

百科全书 > 从地球到月球

从地球到月球


ad

简介  法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其中的科幻构思至今令人称道。  《从地球到月球》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巴尔的摩城大炮俱乐部(这是大炮发明家的俱乐部)主席巴比康提议向月球发射一颗炮弹,建立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联系。法国冒险家米歇尔·阿尔当获悉这一消息后建议造一颗空心炮弹,他准备乘这颗炮弹到月球去探险。巴比康、米歇尔·阿尔当和尼却尔船长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18**年12月1日乘这颗炮弹出发了。但是他们没有到达目的地,炮弹并没有在月球上着陆,却在离月球2800英里的地方绕月运行。
  在续集《环绕月球》中,还写了他们环绕月球所见及最终返回地球的过程。
  此书不靠文学色彩,没有打斗情节,完全凭借“幻想装置”打动我们。例如,那著名的“炮弹车厢”——弹壳飞船。  这个炮弹的外部是直径九英尺,高十二英尺。为了不超过规定的重量,他们把弹壁做得稍微薄一些,同时却把炮弹底做得特别厚,因为它要承受硝化纤维素燃烧时产生的气体的全部压力,其实,炸弹和锥形圆柱体的榴弹也是这样,底部比较厚。
  这个金属塔的出入口是在圆惟形部分上开的一个小洞,跟蒸气锅炉上的那些洞口一样大小。洞门是铝板做的,关上洞门,再拧紧结实的翼形螺钉,小洞就严丝合缝地给堵起来了。这样,旅客们一到达黑夜的天体,就可以自由地走出他们的活动监狱。
  但是,单单到那儿去是不够的,路上也应该看看呀。没有比这更容易的了。原来在皮垫子下面有四个舷窗,舷窗上装着非常厚的凸透镜,两个在炮弹周围,第三个在弹底,第四个在尖顶,所以旅客们一路上可以同时观察已经离开了的地球、越来越近的月亮和挂满了繁星的天空。不过舷窗外面嵌着结实的金属护窗板,免得受到出发时的撞击,只消拧下里面的螺丝帽就很容易地把金属板扔抑了。这样炮弹里的空气就不会漏出去,而旅客们也可以进行观察了。
  现在飞船上的返回舱,和凡尔纳在19世纪所设想的十分相似!应用至少经过充分研究的科学背景,是凡尔纳有别于早期作家的基本要素。凡尔纳的特殊贡献,就在于他喜欢作准确的科学叙述,而这样的叙述在玛丽·雪莱或爱伦·坡和纳撒尼尔·霍桑的作品中是缺少的。凡尔纳的小说情节不一定十分有趣,但他的科学想象却总是引人入胜的。不讲究文学色彩、完全靠科学叙述取胜的科幻小说家,在凡尔纳之后,有一位是俄国的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他在预言人类征服太空方面大胆构思,以燃料为动力的火箭成为宇航的工具,比凡尔纳的用哥伦比亚大炮发射弹壳飞船有了进一步的可行性。  其次,凡尔纳向19世纪的读者展示了一个“科学奇迹”成为现实的理想世界,而20世纪,他的一些科学幻想真的成了现实。例如,阿波罗登月。《科幻世界》对此进行了比较
  凡尔纳月球炮弹与阿波罗登月对照表
  项目 凡尔纳 阿波罗登月  宇航员人数 3 3   航速 36000英尺/秒 35533英尺/秒  航时 97小时13分20秒 103小时30分  降落地点 两者仅相差十几公里  发射点 同为佛罗里达卡纳维拉尔角
  ——引自《科幻世界》1998年第10期
  凡尔纳说过:“在我的传奇故事中,我必定要把我的所谓发明建立在现实基础上,而且在应用它们时,必定让它们的结构安排和使用的材料不完全脱离同时代的工程技术和知识领域。”因此,他的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对科学细节的描写却让人相信。读者喜爱的正是他笔下亦真亦幻的发明创造所带来的奇迹,启发真正科学研究正是他笔下亦真亦幻的发明创造所带来的奇迹。
  还有,其科幻构思中不仅包含科技奇迹而且包含经济奇迹和社会奇迹,他通过形象思维向我们讲述了“科学是生产力”,这已经在无形中涉及了社会科学领域。局限
  凡尔纳的想象力确实给了后人极大启发,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这篇小说在科学方面有很多问题:
  最大的问题无疑是炮弹飞船的可行性。后世的物理学家证明,发射炮弹要达到如此速度,炮膛的长度要超过20㎞!而且一个致命的问题是炮弹在一瞬间达到如此大的速度,尽管小说家设计了减震装置,乘员也会当场身亡。
  其次是关于月球的认识。小说中认为月球上是有空气的,甚至可能有生物。只是空气比地球稍稀薄一些而已,和高山的情况相似。
  另外,他还认为地球有另一颗卫星-一颗小小的火流星。正是它影响了飞船的轨道,使得它没有飞上月球,也使得乘员们幸运回到地球。
  当然,其它的问题也不少,但这只是白璧微瑕,无损于作品的伟大。


续集《环游月球》
  凡尔纳在《从地球到月球》及续集《环游月球》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和法国的三位探险家乘坐一颗名为“哥伦比亚”的空心炮弹,出发到月球去,但在途中遇到流星而偏离轨道,在离月球4500米处绕月飞行。探险家利用绕月飞行的机会,仔细观测了月球的面貌,最后因炮弹速度越来越快而脱离了月球的引力范围回到地球。小说的语言生动幽默,情节奇幻惊险,仍是一篇上乘之作。
  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后, 巴尔的摩的大炮俱乐部的主席,一个沉着、冷静的大炮发明家巴比康想出了一个轰动全球、无愧于19世纪的伟大试验,那就是向月球“宣战”,通过向月球人开炮来达到美国人征服月球并把月球纳入合众国疆域的目的。一位法国人——米歇尔•阿尔当提议把炮弹造成圆锥形,并自愿乘坐“炮弹车厢”作月球旅行,这个富有创意的大胆想法在美国引起了轰动。
  巨大无比的天文望远镜在美国落基山上傲然竖立起来,世界各地的每一架望远镜都瞄准了天空;终于,在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攻克了一道道科学难关之后,12月1日,在这个天文学上十八年一遇的好日子里,哥伦比亚大炮一声怒吼,一枚重达两万磅的“炮弹车厢”载着巴比康、米歇尔和尼切尔,以一万两千码的初速飞向月球。经历了四天的行程后,炮弹能否如期抵达月球?巴比康他们受到了月球人的热烈欢迎还是军事抵抗呢?全球的人,尤其是留在地面上的马斯顿焦急万分,他以落基山为家,始终倚在天文望远镜旁,日夜望着月面,可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原来由于受到一颗流星的影响,炮弹的飞行轨道发生了些许偏差,最终没能成功登月,而是像其他小星体一样,进入环绕月球的轨道并一直绕行下去。炮弹上的三位乘客难道就这样在太空中无休止地运行,直到世界末日为止?在完成了一次环月旅行之后,三位游客试图利用火箭再度登月,但最终遗憾地掉回了地球。
  这两部小说的内容前后呼应,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从地球到月球》讲的是试验的由来和从地球到月球之旅的准备工作以及大炮的发射;《环游月球》讲的是“炮弹车厢”在发射之后在太空中的种种历险。这两部小说生动幽默、妙语横生,情节奇幻又惊险,书中充满了凡尔纳的科学设想,这些设想在以后又几乎一一得以验证和实现。他在宇宙飞船发明之前就想到了“炮弹车厢”,借用书中人物米歇尔的说法“搭乘炮弹去月球旅行只是件水到渠成、简易不过的小事而已。这种旅行是迟早会发生的事,至于采用怎样的交通方式,当然要根据人类进步的规律。”今天,去太空旅行还是极个别科学家和富翁的特权,也许有那么一天,各家旅行社会真的推出“太空几日游”,并标明“炮弹车往返”呢!到时,我们或我们的后代也会像巴比康他们那样观赏到美妙的太空景象。
  但如果说,吸引读者的只是凡尔纳的奇特、大胆的想象力的话,那就错了。《从地球到月球》和《环游月球》中涉及的天文、地理、人文等知识并非是作者关在家里用大脑臆想出来的虚幻的东西,书中所有的数字及描述都是作者丰富想象和理性知识的结合,都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和依据。虽然凡尔纳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地理学家、社会学家,虽然凡尔纳没有像他笔下的主人公那样乘坐炮弹遨游太空,但关在家里埋头创作的他其实是掌握了大量的天文学及地理学等方面的材料的。他幻想的探险也是经过他缜密思考和仔细推敲的,绝不是信手拈来、胡编乱造。
  凡尔纳所塑造的这些人物形象,他们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性格、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已赢得了亿万读者的喜爱和尊敬,也正是通过他们,凡尔纳才得以关在家里经历一系列的情节奇幻的探险;凡尔纳像他笔下的人物一样,用智慧和勇敢创立了科学幻想和幻想科学的小说世界,激发着人类探险的热情。


作者信息儒勒·凡尔纳(一八二八-一九0五),法国著名科幻作家。他一生写过八十部小说,发表过好几部科普读物。他所写的故事极富魅力,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他又是一位预言家,他在作品中提前半个世纪、甚至一个世纪就预想到某些极令人惊异的科学发现。
凡尔纳的读者群有两种:即青少年和爱好科学的成年人。他的科幻小说在自然科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兴趣,有的科学家还对小说中的天文数据进行验算,检验其准确度。即使在二十世纪末的今天,某些科学数据居然与他在书中预见的还有着某种惊人的巧合,可以说这个预言大师在冥冥之中还关注着我们现今的科学发展。


书本目录从地球到月球
第一章大炮俱乐部
第二章巴比坎恩主席的报告
第三章巴比坎恩报告产生的反响
第四章剑桥天文台的回信
第五章月球的故事
第六章在美国不可能不知道的和不再允许相信的东西
第七章炮弹的赞歌
第八章大炮的历史
第九章火药问题
第十章二千五百万朋友和一个敌人
第十一章
佛罗里达和得克萨斯
第十二章
世界各地
第十三章
乱石岗
第十四章
丁字稿和抹子
第十五章
铸炮的节日
第十六章
哥伦比亚大炮
第十七章
一封电报
第十八章
亚特兰大号上的乘客
第十九章
集会
第二十章
攻和守
第二十一章
一个法国人怎样调解争端
第二十二章
美国的一位新公民
第二十三章
“炮弹车厢”
第二十四章
落基山的望远镜
第二十五章
最后的细节
第二十六章
“开炮”!
第二十七章
阴天
第二十八章
一颗新星
环月飞行


电影 从地球到月球类 型: 惊悚 / 剧情 / 动作
导 演: 戴维·卡森 David Carson
萨莉·菲尔德 Sally Field
编 剧: Remi Aubuchon
Amy Baker
主要演员: Krista Adair
Mason Adams
Tom Amandes
Brandon Ambrose
Jo Anderson
上映日期: 1998-4-5
国家地区: 美国
级别:
Singapore:PG /
Australia:M /
Canada:PG (Nova Scotia) (Parts 1, 2, 5, 6, 9 - 12) /
Finland:K-11 (DVD rating) (2006) /
Canada:14 (Nova Scotia) (Parts 3, 4, 7, 8) /
Germany:6 /
Netherlands:AL
制作成本:
$68,000,000 (estimated)


电影简介
《从地球到月球》是根据历史真人真事改编的作品,它借用了著名科幻小说家、法国人儒勒·凡尔纳的纪实小说《A Man on the Moon站在月球上的人》的内容和素材改编而成。它全景式地描写和反映了围绕二十世纪人类最重要的科学活动——“登陆月球"所发生的种种事件,再现了这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探险壮举中的无数感人片断。为了能够真实地重现美国的月球计划,此片的每项涉及天文与航天科学的部分都是完全真实并经得起历史推敲的,此片的拍摄不仅得到了美国政府和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鼎力协助,而且很多装备和场景都是采用了本片的执行监制汤姆·汉克斯演出的奥斯卡提名影片《阿波罗13号》一片当中的设施。因为汉克斯本人一直为自己在《阿》片中的表现没有得到全面的认可感到有些失望,也对类似此片这样反映美国登月计划这一重要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情有独钟,意犹未尽,因此专门拍摄了《从》一片,把失败的“阿波罗13号行动"前后的所有故事全数搬上了荧屏,甚至媒体一直都把汉克斯的《阿》这部代表影片视为是《从》片的热身作品。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