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野
ad
一、地理环境
河北省博野县地处冀中平原腹地,位于河北中部,居保定市南部,北距保定50公里,西南距石家庄100公里,北偏东距北京200公里。全博野县总面积340平方公里,辖3镇4乡133个行政村。总人口24.9万人,耕地总面积32.9万亩,人均1.35亩。河北省博野县东与蠡县交界,西与安国毗邻,北与清苑接壤,南与衡水市的安平、饶阳县相连。
河北省博野县境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温湿差异较大,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快,夏季降水集中,高温多湿,秋季光照条件好,年平均日照指数2750.8小时,无霜期平均189天,年降雨量一般为550--650毫米,日平均温度11.8摄氏度,零度以上积温4710摄氏度,10摄氏度以上积温4326摄氏度,持续205天。平均海拔19-29米,境内以潴泷河为主的5条河渠横贯东西。本县大部分耕地为壤土,西部分布部分沙壤土。我县水利条件较好,地下水资源丰富,静水位埋深20.36米,年平均供给量为5700万立方米。现有机井4670眼,水浇地面积达98%以上。地表水资源主要靠沙河干渠输给供应,年均供给量233万立方米。
河北省博野县境内交通便利,朔黄铁路、定(州)河(间)公路横贯东西,保衡公路跨跃南北,城乡公路四通八达,网布全博野县。
区号:0312
邮政编码:071300
二、经济概况
1、农业。该县是传统农业县,农、林、牧、副、渔五业俱全。瓜、果、菜、肉、禽、奶和副食加工兴旺发达,是河北省重要的粮、棉、油产区,优质棉生产基地县。近年来该县县以发展龙型经济为切入点,以创汇农业、无公害蔬菜为突破口,围绕蔬菜、林果、苗木花卉、畜牧养殖四大产业,建基地、育龙头、活流通,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日益凸现。粮经种植面积比由1997年的74:26调整到67:33。棚室蔬菜面积发展到1万亩,苗木花卉面积2万亩,创汇农业面积8万亩,农业产业化龙型经济体系产加销收入4.8亿元,直接或间接创汇1800万美元,创汇农产品远销日、美、韩、德、荷兰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并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增加农民收入6000多万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37%。形成了沿博望路、博程路两侧长达30公里的高效农业带和3个专业基地、7个示范园区、18个新技术示范村。保定市"工"字型农业带沿定河路涉及我县3个乡镇、26个行政村,全长12公里,高效农业带已具雏形。林果业也是博野一大优势。近年来我县以红香酥、早美酥、黄冠、水晶梨为主的4000亩鸭梨改造工程全部完成,初步形成了早中晚梯次成熟结构。以节粮型、草食型和高效型畜禽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基本实现了"两稳定、三突破"(稳定肉羊生产、稳定蛋鸡生产、在规模养猪上求突破、在奶牛养殖上求突破、在发展种畜禽上求突破),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进一步提高。2002年,羊存栏7.9万只,鸡存栏81万只,猪存栏13.9万头,牛存栏4500 头。
该县前已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个:一是博通饼业有限公司。7条生产线年产各种饼干3万吨,年销售收入2.5亿元。二是博江食品有限公司。年产腌制菜、精细小包装菜5000吨,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三是保定麦可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年生产各种脱水菜2000吨,年销售收入2500万元。四是兴隆脱水菜厂,年产脱水菜1000吨,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五是外贸花生米加工厂,年加工花生米4000吨,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此外,博野天解肉羊养殖有限公司、正大养猪场等新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启动了与北京大北农集团合作的博野大北农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项目,为我县无公害绿色畜产品打入京津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促进了生猪生产由松散型逐步向规模效益型转变。
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县初步形成了蔬菜产加销、花生米产加销、粮食产加销、苗木花卉产运销、瓜果产运销五龙共舞的经营格局。走出了一条以创汇农业为特色的调整之路,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基地化、规模化、特色化的趋势,走在了全市前列。
2、工业商贸。博野县已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油漆化工、橡胶制品、衬布、纺织印染、有色金属拔丝、建筑建材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地方工业体系,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已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油漆化工业已有20多年的历史,是河北省十大特色经济之一;橡胶制品业主要生产运输带、动力带,近年产销量稳居中国内陆地区的10%以上,畅销中国内陆三十个省、市、自治区,部分产品随配套设备出口到俄罗斯、菲律宾、南非等国家;衬布业系长江以北的唯一生产基地,质量高,品种多;食品加工业中有全国产量最大的饼干生产企业--博通饼业有限公司,"博通"牌是河北省著名商标。拥有若干个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开发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脱水红薯粉、脱水草莓、脱水菠菜等产品,远销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3、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该县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县道路网络格局基本形成,城乡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完成了本地光环网工程,开通了宽带基础数据网,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突破3万门。全县固定电话用户2.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 0.9万户,城乡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15部。城乡电网改造全面实施,投入资金4600余万元,完成了农网改造一、二期工程,保障了城乡人民生产生活用电需要。高标准制定了县城总体规划,以旧城改造为重点,建管并重,大力加强城镇建设和管理,城镇功能和形象明显提升。在财政十分困难、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较多的情况下,坚持经营城市理念,通过盘活国有土地存量资产、自拆自建、联合开发等办法,累计投资3亿多元,县城规划框架初步形成。通过城镇改造,水、电、通信、交通等城镇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城镇聚集和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
三、博野县各个村庄的来历
博野镇
西街:原名西铺,建于东汉(约公元147年),以买卖铺名为村名。1945年,县城解放后和 东铺、南铺合称城关村。1958年,隶属安国时,和刘陀店并为生产大队。1962年博野县恢复县制后原城关村划分东、西、南三街,因该村位置偏西,故名西街。
东街:原名东铺(村名来历同上),因该村位置偏东,故名东街。
南街:原名南铺(村名来历同上),因该村位置偏南,故名南街。
屯庄:建于西汉,村南曾有水陆码头,军队在此聚草屯粮,故得名。
屯庄营:建于唐朝,因军队在此扎过营,南边又是屯庄,故名。
北白沙:据村东唐代大佛寺旧址和该村出土的王家墓内砖刻年号推断,该村建于唐代。因村南有一条自西南向东北的古白沙河道而得名。
南白沙:据佛寺碑文记载,该村建于唐代。因村北有一条自西南向东北的古白沙河道而得名。
南刘陀:原名化山刘陀,建于西汉,因村南有一满是花纹的青石化山。后因北有北刘陀,人们顺称南刘陀。
北刘陀:建于西汉,系有赵庄、李庄组成。因地处化山刘陀之北,故名北刘陀。
刘陀营:建于东周,因军队在此扎过营,本村刘姓居多,而取名刘陀营。
刘陀店:原名牛驮店,建于西汉。因处牛形地貌之背而得名。后因刘姓居多,村名皆议其名不雅,故改名刘陀店。
小营:建于战国时期,因建村前军队在此驻扎一小兵营,与南边大本营为犄角之势,故名小营。
大营:建于战国时期,因建村前军队曾此驻扎大本营,故名大营。
高庄;建于明末,因安国县西王玉港村高姓迁此定居而得名。
西王墓:建于战国时期因村西北有一王子墓而得名。
东王墓:建于战国时期,因处于西王墓之东而得名。
冯村:建于唐朝,因冯姓居首而定名。
庄头:原名桩头,始建于战国时期,因为当时官兵驻扎在此立桩拴马得名, 随着时间推移,桩头被人们写成庄头。
庄头营:建于战国,因当时兵营驻地,且东于庄为邻,故取名庄头营。
杜各庄:建于唐代,原名杜皇庄因当时杜姓系皇室近亲故名。明燕王扫北后,皇亲无据可查,便依杜姓居多改名杜各庄。
沙窝:原名金阜堡,建于唐朝。因周围都是沙岗,人们呼之沙窝。反将金阜堡忘记。公元1917,县官宋殿选忌讳“杀我”(沙窝)字音,而复名金阜堡。1924年宋离任后又复名沙窝。
高庄:建于明朝,因高姓居多而得名。
小苑: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居民由大苑迁此建村,故取名小苑。
王各庄;建于明朝,以姓氏得名。抗日战争时期,霍姓增多,为迷惑日军,曾改霍家屯,建国后恢复原名。
王家营:建于战国时期,因建村前军队曾再此扎营,建村时又王姓居多而得名。
徐家营:建于战国时期,因建村前军队曾再此扎营,建村时又徐姓居多而故名。
大苑:建于战国时期,当时村庄庞大,苑姓居多而得名。
小店镇
小店:建于北宋年间,据传系由本县楼村(芦村)一户在运粮河边开小店发展成村而得名。
张营:原名陈家营,始建于宋朝,有陈姓建村而得名。明燕王扫北时,村庄被破坏。公元1404年张姓由山西夏县迁此,改称张营。现于小店为一行政村。
魏庄:建于明永乐年间,由魏姓定居建村而得名。
吴王庄:明永乐年间吴军文从山西夏县迁此,取名吴家庄。后因王姓迁入并逐渐增多,改称吴王庄。
肖庄:据传明代燕王扫北时,肖小六、肖小八兄弟二人从山西夏县迁此建村,因姓得名肖家庄,解放后称肖庄。
白庄:传说明代燕王扫北后,白姓从山西夏县迁此定居而得名。
周于庄:原名修庄建于唐朝,因修姓居多而得名,明永乐年间周于二姓由山西夏县迁此定居,并逐渐成为多数,故更名周于庄。
胡庄:建于北宋初,由胡氏三兄弟迁此建村故得名。
米家庄:建于明永乐年间,因当时迁此村的十二个姓中米姓最多,故名米家庄。
曹庄:据传,明代燕王扫北时,赵曹二姓从山西夏县迁此建村,取名赵曹庄。清末曹姓出了文武二举人,改称曹庄。
油里铺:建于北宋,因村庄建于一片油黑发亮、枝叶繁茂的李树林里而得名,后李子林消失,故写成油里铺。
阎庄:始建于宋代,因丁、洪二姓居多,而定名丁洪庄明燕王扫北时村庄遭毁,阎谭迁此居此,并成大户,改称阎谭庄。1949年分成两个村,该村阎姓较多,故称阎庄。
谭庄:原和阎庄为一村,名阎谭庄。1949年分成两个村,该村谭姓较多,故称谭庄
北祝:据佛寺碑文记载,该村建于汉朝,因祝姓从北小王村迁居于此,地处北小王村以北而得名。
西杜村:始建于北宋,因处于故运粮河三个渡口附近而名三渡口。燕王扫北时,仅存杜姓一家和一亢氏孤儿,故改名杜村,辛亥革命后分成东西杜村,该村居西,故名西杜村。
东杜村:与西杜村为一村,名杜村,辛亥革命后分成两村,该村居东,故名东杜村。
程委镇
大程委:原名程委,系汉桓帝于和平元年(150年)追封其祖母博园贵人为孝崇皇太后,立陵庙时令丞委程姓奉祀而得名,清代为与邻村小程委(现西程委)相区别,改为大程委。
西程委:西周封大司马乔伯国于程而得名。宋代始,该村程姓陆续迁往河南省及本县董庄、沙窝、东铺、淮南等地,人口渐少,又称小程委。后居地理方位,复称西程委。
刘村:始建于唐代,因刘姓居多而得名。
宋家庄:据载,该村建于唐,因姓氏而得名。
何家庄;始建于明朝,因姓得名。
宋村:始建于唐武德三年(620)年,以姓氏取名。
解营:建于唐代,因村东紧靠解村,又有兵营驻扎,故名解营。
解村:始建唐代,因当时解姓居多而得名。
张家庄:建于元至治年间,因张氏三兄弟建村而得名。
南林里:原名淋漓,汉代建于一片四周环水的茂密树林里,因土地终年湿润,树木青翠欲滴而得名。北魏时村庄被洪水冲成两段,该村居南,故名南淋漓,后写成南林里。
东程召:建于汉朝,因当时该村与西南邻村均属代号“程召”的兵营驻地,故名东程召。
西程召:建于汉朝,因当时该村与东北面邻村均属代号“程召”的兵营驻地,故名西程召。
程六市:据传,该村建于秦初,因为当时有三市六街且程姓居多,故名程六市。
南堤圈:建于战国时期,因当时该村被西、南、东三面河堤所圈,故名堤圈。
韩家湾:始建于宋,因位于赵家河湾,韩姓居多,故名韩家湾。现与南堤圈为行政村。
维新村:又名新立庄因清康熙年间,拓展潴龙河堤,原夹河村北头的部分村民迁居于此得名。
庄火头:原名装货头,建于北宋,因紧靠赵家河水陆码头,货物吞吐量大而得名。清康熙年间,李姓暴富,大扩庄园,亭台楼阁,,据传曾有“李氏庄园甲京南”之说,故称庄火头。
夹河:原名落羊坡,建于唐朝,因建村前系一倾斜大牧羊场而得名。宋时河道变迁,村被潴龙、运粮两河钳夹,曾有“河夹”之称。村民以其名有人受制于水的消极因素。随着运粮河的湮没,取“人能治水”之意,改名“夹河”。
北辛庄:据传,该村原名亲庄,又名长孙亲庄,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因李世民将该村长孙娘子选入宫院而得名。宋朝该村修一白庙,又以庙取名白庙亲庄,继而讹简为辛庄。后来村庄被洪水冲为两段,该村居北称北辛庄。
南辛庄:因该村居多北辛庄以南,故名南辛庄。
北板桥:原名板桥,建于汉朝,因村西有一木板桥而得名。据说王莽赶刘秀时,刘秀在此桥脱险而得名“铁板桥”,宋代村庄被冲为两段,该村居北,故名北板桥。
南板桥:因该村居北板桥以南而得名。
甄庄;据载,明永乐年间,甄姓由河北曲阳县党城迁居“装货头”,1920年开始单独建村,因村庄甄姓居多,故取名甄庄。
庞家庄:原名高家庄,建于元代,因姓氏得名。明朝燕王扫北时村庄毁于兵荒。公元1404年,庞、徐二姓从山西夏县迁至,双方为争以自己的姓为村名而打官司250余载。至清康熙年间,由官方调解为熙合庄。后庞姓居优势,改称庞家庄。
王家庄:据载,清康熙年间,王、耿二姓分别从本县熙合庄和安平县孝林村迁此定居,因王姓居多,故定名王家庄。
北两合程:原名娘子台,始建于唐代,因邻村长孙娘子被唐太宗选进宫时曾在此弃辇上轿而得名。明朝为大学士刘吉修坟筑墙,从安平至大程委运土时由词经过,监工官员为邀功贪污,虚报里程曰:“昼跨两河,夜走两城”,自此南北娘子台被南北两合程所取代(南两合程属安平县管辖)。
杜家庄:建于宋朝,因姓氏得名。
田家庄:建于元朝,以田姓居多而得名。明朝在此筑台造灯,为内阁大学士刘吉建墓运土夜间指路,曾改名“铁灯盏”清末复名田家庄,现与杜家庄为一行政村。
凤凰堡:建于唐朝,原名孟八庄,因由范庄、西庄、孟庄等八个庄而组成而得名。明朝遭兵荒时西庄、孟庄幸存者多,故又西孟岗。清初,根据村庄东南如凤头,中间似凤身,西北似凤尾的形状,更名凤凰堡。
南阳庄:该村原与中阳庄、北阳庄合称东阳村。始建于战国时期地处燕赵界河东段之阳故名。1981年分治,因该村居南,故名南阳庄。
中阳庄:因该村居原东阳村中部,故名。
北阳庄:因该村居原东阳村北部,故名。
程什伍:据传,该村建于公元前220年(秦统一六国的第二年)因当时正推行什伍制,而程姓居村中优势,故取名程什伍。唐代该村出一蔡状元,村名又改为蔡家庄。明朝并入程六市,明末分治,复名程什伍。
耿家庄:建于宋朝,因耿姓居多而得名。
顿家庄;建于北宋,以顿姓居多而得名。
小王庄:建于北宋,因王姓居多而庄子小得名。
凤凰庄:始建于唐朝,原名范家庄,以姓得名,系孟八庄之一。1962年与凤凰堡分治时改名凤凰庄。
东墟乡
东墟:建于西汉,因处于赵国之东墟而得名。
南陶墟:建于西汉,原名陶墟,因处于赵国之陶墟而得名。辛亥革命后,为便于管理,分为 南北两村,该村居南,故名南陶墟。
北陶墟:该村居南陶墟之北故名。
陶墟店:建于汉朝,系由几户人家在此开店发展成村而得名。根据对村北烽火台,村南之官厅和该村之土围子遗址考察,当时该处系通衢要道,军政要地,村庄颇具规模,现于北陶墟为一个行政村。
四合庄:建于清康熙年间,因有东墟刘、夏、司、冯四户在此建房发展成村而得名。
西墟:建于西汉,因地处赵国之西墟而得名。
西田:建于元代,由租种龙堂地主村西土地的佃户发展成村而得名。
东墟营:原网子营,建于明洪武年间(约公元1730年),因家家户户织网子而得名,后因网(网)字里有“亡”字,村民认为不吉利,故借东墟之名,改名为东墟营。
小庄头: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户小人稀,东面又紧靠大庄头(属蠡县),故名小庄头。
南田:建于明代,系租种龙堂地主村南土地的佃户发展成村而得名。
陈村:建于北宋,1127年洪水泛滥,村庄几乎随流而没,曾一度称为“沉庄”。南宋末年,陈姓人丁大增,方以“陈”代“沉”称为陈村。
龙堂:据传,该村建于元代,因当时一皇帝巡幸时,曾在此村村南宝严寺降香,并在寺北(现在龙堂村)建行宫住宿,故名龙堂。
戴庄:建于明永乐年间,系戴姓从山西夏县迁此定居得名。
大墟:建于西汉因处赵国大墟大墟之上而得名。
张岳:据考,该村建于唐代,因张、岳二姓居多得名。
大齐:据传,唐代齐姓先定居于此,故曾有齐庄之称。明代,罗姓从浙江宁波迁至该村村西,建村名罗家营,到清末,两村合一,因齐姓居优势,有取大家齐心之意,始定名大齐。
北杨村乡
北杨村:原名杨村,因战国时期三个姓杨在此定居而得名。明永乐年间为同本县其他杨村相区别,根据地理位置改名北杨村。
窝头:据查,该村建于战国时期,因地处赵国漳河转向处堤岸上(现漳河已湮)故取名窝头村。
南祝:建于唐朝,明燕王扫北时村庄遭毁,后杨、米、靳三姓从山西夏县迁此定居,因处于北祝佛寺以南故名。
北小王:建于西汉,当时有王伯刚、王伯儒、王伯彦兄弟三人在此自立为王,故名小王,唐天宝年间为同南面的小王相区别,改称北小王。
芦村:建于战国时期。唐代,一度危楼耸立,闻名远近,故得名楼村。到隆庆四年(1570年)因芦姓居多,更名芦村。
北邑:据传,该村建于西晋,系西晋封邑之地,后该邑被洪水冲为两段,该村居北,故名北邑。
南邑:因该村居北邑南故名。
邓庄:建于晋朝,当时系南邑之一庄,公元1920年分治,因邓姓居多故名。
北彦:原名北砚,建于汉朝,因地处砚形地貌之北得名,明初,村庄毁于战乱,砚形地貌历经沧桑以不复存在。明燕王扫北后,从山西夏县迁来此地的居民,以“彦”与“砚”谐音并好于后者,故改写为北彦。
东章:建于战国时期因处于漳河东岸,故取名东漳,后为书写方便,简称东章。
北堤圈:建于战国时期,因东、西、北三面俱被漳河堤所圈,故名堤圈。后为与城南堤圈相区别,改称北堤圈。
城东乡
城东:据查,该村始建于东汉,因地处蠡吾故城之东故名。
十里铺:据考,该村建于东汉,因处于交通要道,西南距蠡吾县城十里而得名。
岗子上:据查,该村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因村庄建在黄土岗子上得名。
八里庄;始建于东汉,因地处通衢要道,西南距蠡吾县城八里,故名八里庄。
小南祝:清光绪年间,杜姓三户迁此建村而得名。原有与八里庄为一个行政村,1989分治。
南旺:原名南王,东汉时村庄建于汉帝近族男王陵墓之北而得名。后取人财两旺之意改称南旺。
寺上:原名渡上村,建于北宋,因村建于运粮河(已废)渡口附近故名。明万历年间,该村建 一高大佛寺,由此改名寺上。
淤堤:建于东汉,由河道变迁,晋时期村处漳河堤内,百姓筑堤防水。北魏年间,滹沱河水泛滥,环村之堤被淤平,村庄淹没。洪水过后,人们重建家园于堤上,故得名。
里村:原名蠡吾,居地原系汉蠡吾县城,北魏时被滹沱河所湮。北齐废蠡吾入博野,蠡吾故城于隋开皇元年改名蠡村。今为书写方便,简为里村。
西许村:建于后周,原名许村,以姓氏。明永乐年间,王、肖二姓从山西夏县迁此定居后,为同本县原来的东许村(现属蠡县)相区别,据方位定明名西许村。
东伯章:建于战国,原名东摆渡,因居漳河渡口以东而得名,明燕王扫北后,1404年从山西夏县迁来此地的居民认为村名不雅,取摆渡与漳河首子的谐音,改名东伯章。
小西章:建于战国时期,因在漳河西岸建村,西边又有大西漳为邻,故取名小西漳,后简写小西章。
大西章:原名西章,建于战国时期,因处于漳河西岸而得名,后应小西章要求,更改名大西漳,后简写为大西章。
南小王乡
南小王:原名小王,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因村民杨近曾之次女以淑德选为藩王王妃,并生一小王子而得名,后为与北面的小王相区分别,改称南小王。
史家佐:汉朝由一史姓幕僚建村得名。
西王各庄:建于汉代,原名王各庄,由王姓建村得名。北魏年间村庄被河水冲为两段,该村居西,故名西王各庄。
东王各庄:该村居西王各庄以东故名。
大北河:据载,该村建于唐朝,因地处潴龙河河叉以北而得名。后该村洪善寺佃农为种田方便,又在南面建村,名南北河,原北河便以北北河名,因绕咀易混淆,故据村庄规模,改名大北河。
小北河:建于唐代,系洪善寺佃农定居发展成村,因地处北河之南而取名南北河,后据村庄规模,改名小北河。
李家坨:建于元代,原名坨子村,因为建于土坨子之上而得名。明朝遭兵乱荒,李姓由山西夏县迁来定居,更名李家坨。
董庄;建于北宋年间,系解村董家为种地方便,在此建村而得名。
寇家庄:建于唐朝,原名小王庄,明燕王扫北时村庄被毁,1403年,寇姓由山西迁至,因姓取名寇家庄。
迁庄;原名林家庄,建于明朝,因姓氏得名。后因陈姓从河套内的小宋村(已被河水冲毁)迁此定居,人丁兴旺。清代林陈两姓均以自己姓氏命名村名,而形成诉讼,至民国年间经县官宋殿选调解改为现名。
同连:原名同林,战国时期由王、蔡、湛三姓同建于一片密林之中而得名。后村庄扩大,姓氏增多,取同心同德,紧密相连之意,改名同连。
南杨村:建于隋朝,当时只有杨氏一姓,村庄又坐落在县城之南,故名南杨村。
堤头:建于隋朝,因秦时自定州沿淮水河筑堤到此,村建堤头北侧,故名堤头。
苑郭庄:明朝由苑郭二姓建村得名。
白塔:唐代村庄建于一座50米的白塔附近而得名。
淮南:建于战国时期淮水河边,因地沃民富而取名富家庄。后来村庄毁于洪水,民迁到淮水南岸,改称淮南。
陈庄:建于明崇祯年间,原名打鱼庄,崇祯十七年(1644年)河水泛滥,村庄冲毁,迁址现地,按陈姓居多更名陈庄。
魏家庄:建于明永乐年间,因居民由山西夏县迁来定居时魏姓居多,取名魏家庄。
套里:建于汉朝光武年间,因村庄建于河套之内而得名。
四、博野县古迹
一、蠡吾县城遗址
位于城东乡里村东南60米处,为西汉蠡吾县城。据清代《博野县志》记载:“蠡吾县城在后魏时为滹沱河水所湮”。遗址长1500米,宽1000米,高出地面3~5米不等。文化层厚约2米,内有灰陶罐、汉砖、瓦井、汉瓦盆、陶片等。1987年10月,被博野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陶瓦井遗址
位于博陵镇西王墓村中部,为汉代水井,井口直径1.5米,井壁由厚0.03米,高0.5米,长7.8米的弧形灰陶瓦围成。1987年10月被列为博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还金井遗址
位于南从里村东南隅。井口直径0.7米,井深约4.5米,井壁由青砖砌成.明代万历年间因村民徐恭浇园拾金不昧而得名.井前有石碑,记载了徐恭还金的经过。1987年10月被列为博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截至1992年,全县发现古遗址14处。
古陵墓
一、王子墓
王子墓俗称王子坟,位于博陵镇西王墓村西北500米处。现存边长6.5米,高4米的一方形土丘。相传,战国时期,一领兵王子战死后,所领士兵每人一包土将王子葬于此地堆积成墓丘。墓区地表存在大量战国时代的陶瓦片。至于王子何国?何王?名谁?没有记载。王子墓被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扁鹊墓
清朝县志载:芦村有扁鹊墓。相传,战国神医扁鹊葬于此地。扁鹊墓于1958年“大跃进”平整土地时被夷为农田。据目击者讲,当时,曾有大量陶片等随葬品。该墓区于1987年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博陵墓
汉桓帝刘志之父蠡吾候,卒葬县治东二十里名博陵。今属蠡县。
四、汉,南王陵
在今城东乡南旺村南。
五、元,鄂国分史弼墓
在今杜田庄乡、南阳庄西南隅。
六、明,刘太师刘吉墓
在今程委镇张家庄村西。
七、明,徐方伯墓
在今程委镇张家庄村北。
八、清,尹少宰墓
在今北杨村乡东章村东南。
古建筑
一、兴国寺石塔
兴国寺石塔位于程委镇解村中部的学校院内。建于唐景龙四年(710年)。石塔平面为四方形,塔高7.5米。该石塔造型美观、挺拔、檐飞玲珑,雕饰精美,融建筑、艺术为一体,是我国古代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1987年10月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颜元祠堂
颜元祠堂位于北杨村西北部。建于清朝雍正年间。祠堂正殿平面呈长方形。面三间,进深一间,东西长11.6米,南北宽6.6米,高7米,布瓦歇山顶,设有阳台1.35米,明柱两银,方砖盖顶。整个建筑,布局严谨大方、古朴典雅,反映了明清时代的建筑水平及民族、民俗特点。
三、灵光古塔
据保定府志载:宋村有灵光古塔、高十二级久圮。
四、二程夫子
二程夫子祠在程委村北,后拆之(地址在现今程委粮站)
碑刻
一、东魏崔景播墓志
1964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同连村民在村南挖掘出土东魏镇远将军崔景播墓碑一块。该碑青石质、方形、边长56厘米、厚10厘米。碑文22行400多字,阳刻介绍了崔景播的身世及生平,文字系独特的魏代书法风格。笔法工整、熟练、清晰大方,是一块稀有珍宝。系二级文物。
二、还金井碑刻
还金井碑刻,位于程委镇南林里村还金井前。该碑高3.6米,宽0.99米,厚0.26米,青石质。由明代翰林院侍讲冯琦撰文井书丹。笔力遒劲。1987年10月和还金井一并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博野县革命烈士纪念碑亭
碑亭在程委村西北隅,程委地段医院院内,碑亭共八块石碑,碑文记述了在抗日战争中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并刻有268烈士的姓名、籍贯、职务、是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博野县一、二区革命烈士纪念碑
分别位于博野礼堂正门东西两侧和小店村孝义河北桥头东侧学校操场内,均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博野婚俗
一、结婚日子的挑选:
以前的人当然对结婚日子的挑选非常讲究啦,都要找人批八字什么的,现在城市就没有那么繁琐,不过农村人家还是会找人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等等来看日子的。现在一般的人家自己挑日子的话就会看三、六、九,这里不光是阴历、还有阳历、星期等等了,这些日子里面三、六、九越多越好了。
另外,由于时代的变迁,现在选择八的也不少,五一、十一这些黄金假期结婚的更是好多,有些时候也不特别受此限制了,但大多数人家还是本着这个基本原则来选择的。
二、结婚之前的准备
按照中国的传统,一般都是男方准备房子、婚宴、拍照等等,女方陪嫁电器什么的,当然这个都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了,现在大家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来做,彩礼的问题现在也是不大一样的,给多少的也有。 但是一般农村家庭结婚的事办下来花费会超过3万
一般情况下,婚礼之前一天男女双方就不能见面了哦(有讲究的是提前三天不能见面),这时候男女双方就要分别确认婚礼的准备情况了。女方提前准备好接亲当天摆放的东西,男方准备好婚礼的布置,确定车辆、人员等等。另外,女方的嫁妆要在婚礼前一天的下午由女方派车去送嫁妆的,男方要给送嫁妆的人红包,或者请吃饭。
男方提前一天要派两个人去看一下结婚当天走的路线。讲究一去一会不走重路。
男方提前一天要去扎花车,然后当天晚上就要把所有帮忙的人请到一起,分配任务,这一切都由婚礼的总管负责。一般在这天的下午5点左右,男方家庭的所有社会交往的朋友会来贺喜,喝喜酒。这些人在结婚当天就不来了。
三、结婚当天的习俗:
1、接新娘的时间:按照老保定的风俗,接新娘是越早越好的,应该在太阳没有出来之前就把新娘接到婆家,现在一般7点之前新郎都会把新娘接到婆家。 按旧习俗,新娘几点上车、下车,面朝那个方向,什么属相的要回避都是让先生看好的,不能马虎。
2、简单介绍一下接亲和送亲的人:男方到女方去的人数一般是双数,把,其中的两个负责人叫娶客(读qie),女方到男方的人数也要双数,取成双成对之意,女方到男方去的负责人叫送客(读qie),以前都要选择儿女双全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还要有压车的一般都是小男孩。 负责接待女方的人叫陪客(读qie)。陪客要有酒量,能说会道的。
3、到达新娘的家里,叫门是肯定免不了的,怎么也得难为难为新郎官啊,红包是一定要掏的,不过现在红包好多都是假的,包的都是瓜子、花生、糖还有钢崩,呵呵,就是图个喜庆哦。
4、进门之后一般男方跟着接亲的人都会先冲向新娘要压腰钱,压腰钱顾名思义是要放在腰间的,一般不会很多,放上个6块6、8块8什么的就可以了,但是现在为了防止被乱摸好多人都直接拿在手上了。另外新娘的身上还要带上小梳子和小镜子,似乎是说以后舒心如意什么的。然后就是要找鞋子了,保定的新娘的鞋子会被藏起来,新郎得找到才能够接新娘出门哦,所以藏鞋子是一件大事,很多人的鞋子也藏得越来越有创意,有藏在窗台外面的,我听说过最狠的,藏在了电脑的主机箱里面,够酷吧。找到了鞋子之后,新郎要亲自给新娘穿上,然后把手捧花送给新娘,双方互相佩戴胸花,有时候还跟家里人拍拍照什么的。这时候,偷喜的人就要把新娘家里摆好的四样水果糕点等带走,因为以前好像都是要偷走的,所以现在叫偷喜,现在一般都是光明正大的拿了。偷喜最重要的任务还有就是要从新娘家偷出水来,因为据说水是代表财的,当然新娘家是要看住水的哦。还有,新娘家要准备碗、筷子、大葱交给伴郎带走。包几件新娘子的衣服,交给新娘的弟弟或妹妹(因为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有的是表弟妹什么的,有的是外甥、侄子)。出门的时候,新郎一定要抱着新娘哦,因为新娘出了娘家的门,脚就不能沾地了。另外,接了新娘在路上如果碰到另外结婚的车队,伴郎就要撅筷子(据说谁先撅断了扔出去谁好呢),要是不巧碰到白事,就要摔碗。
5、到了新房,压包袱的就出场了,因为压包袱的人不下车,新娘是不能下车的哦。这个时候一般总管一般就会过来发红包了,据我所知有给666、888、999的。包袱下车之后呢,新郎新娘就要下车了,当然新郎还是要抱新娘上楼的。到了新房呢一般就是拍照、录像、有时候还整点小节目什么的,大家活跃一下气氛,到了差不多的时间,大家就都一起去酒店了。
四、婚礼部分:
婚礼部分就跟大家差不多了,布置啊,仪式啊什么的,我想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区别,只不过我们这个小城市不如北京现代,嘿嘿~~~~
哦,对了,改口钱保定一般给110,表示一心一意。还有婚礼上会给公公婆婆(现在也加上新娘的爸爸妈妈了)用墨水画脸,为的就是要大“洗”。
五、闹洞房:闹洞房是必备的项目了,一般都是新郎新娘的好友搞点小节目什么的,保定这边必备的项目就是吃饺子了,为的是什么我想大家都知道了。
六、婚礼之后三天新娘子还要跟老公回娘家,也就是俗称的回门了,按照以前的讲究,婚礼当天是婆家摆酒,回门当天才是娘家摆酒,但是现在很多人也合在一起了 118cha.com提供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