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ad
宜山取自“泥山”乳柑何以成为韩彦直笔下的第一贴 宜山镇,位于浙江省最南端的苍南县,濒临东海仅7公里许,气候温暖,多为海涂冲积土,与出产我国著名柚类——四季抛的马站镇相距不远,而闻名遐迩的农民城——温州龙港镇便是由原宜山区分析出去的。而今,温州至福州的高速公路擦旁而过,坐车从温州到宜山镇,仅需1个小时。宜山,宋时称泥山,韩彦直时代隶两浙东路温州郡平阳县,明时称为仪山,清时改为今名,曰宜山。苍南县于1981年自平阳分县设立的。
宜山镇地处苍南县东部的江南水网平原,总面积12.9平方公里,辖8个居民区、27个行政村,共13057户、40251人,外来人口约1万人,是一个交通便捷、工业、农业、商业综合发展的温州市工业卫星镇。
宜山镇具有悠久的纺织历史,素有“纺织之乡”的美称,早在明、清时代就有记载,民间传说高机和吴三春就是描写当地纺织能手高机的动人故事。改革开放以来,使宜山的纺织发展带来生机,1983年得到原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同志的高度评价,称之为“展现出农村生产力充满生机的前景”。从此,宜山有了“中华第一‘织’”的称号。1995年宜山被县委、县政府命为“纺织城”。全镇85%的劳动力从事纺织业生产,纺织业产值占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的85%以上,多年来,宜山纺织品市场一直成为“温州市十大专业市场之一”。目前,宜山形成了纺织业、针织业、搪瓷三大工业主导产业的经济格局,产品档次提升,产业规模扩大,区域经济优势日趋明显。
纺织业的崛起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教育事业成绩显著,2000年率先跨入省级教育强镇行列。目前,该镇现有一所高级中学、两所初中、四所小学,其教育设施硬件建设优化,教育综合实力经全面考核位居全市第十名。镇一小与实验二小成为全市仅有的两所省级示范性学校。城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高楼鳞次栉比,城镇建筑面积达3.5平方公里,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人均住房达28.43平方米。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2002年被评为温州市二星级文明镇,宜一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宜山柑:
宋代温州人王十朋(1112—1171年)曾作《知宗柑诗用韵颇险予既和之复取所未用之韵续赋一首三十韵》。诗中:“洞庭夸浙右,温郡冠江南……昔贡千金颗,遥驰万里函……夔子那能比,罗浮未许参……根向横阳觅,泥寻斥卤檐……”据雍正本注,此诗作于“己丑”,即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是温州知守韩彦直写成世界上第一部柑橘栽培学著作《橘录》的前9年。诗中比较了夔州夔子、福建罗浮柑、苏州洞庭橘与温州柑,真实反映了温州柑橘从产量到品质在当时的突出地位。同时诗中也提到,温州柑橘以平阳泥山(今苍南县宜山)的为最。宋人晁补之的《洞仙歌》词中也云:“温江异果,惟有泥山贵。驿送江南数千里。半含霜,轻巽雾,曾怯吴姬,亲赠我,绿橘黄柑怎比……”词中的温江即是温州。 来自www.118cha.com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