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 - 百科全书 - 118查实用查询

输入词条,如查找北京欢迎你的解释,输入北京欢迎你后按Enter即可

百科全书 > 黔西

黔西


ad


【县情简介】
黔西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北,乌江中游鸭池河北岸,在东经105°47′~106°27′,北纬26°46′~27°21′之间。东邻修文以六广河分界,南邻清镇、织金以鸭池河、六冲河分界,西及西北以凹水、西溪分界与大方毗邻,东北与金沙接壤。县域总面积2554.1平方公里。辖19乡9镇382个行政村、33个居委会。居住有汉、彝、苗、仡佬、布依、满、白等18个民族,81.4339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81万人,占总人口的24.7%,农业人口74.4万人。
黔西地处贵阳至毕节的中间站,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贵毕高等级公路、321国道横贯全境,县内60%的乡镇通了柏油路。县城平坦开阔,是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距贵阳117公里,西距毕节115公里。现有城区面积10平方公里,人口10万人,计划2008年实现撤县建市,届时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以上,人口15万以上。
全县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煤炭远景资源量达70亿吨以上,其中优质无烟煤达34亿吨,适宜火电厂燃煤和化工用煤,现已精查探明上表储量28亿吨。全县共有合法煤矿53对,青龙、桂箐、新益、金兰、太来、阳和、红林、金坡等大型煤矿建设顺利,黔西火电厂(4×300MW)已实现2台机组运行发电。水资源径流年总量可达77.36亿立方米,可开发量达190万千瓦以上,国家建设的东风电站(3×17万千瓦),洪家渡水电站(3×20万千瓦)和索风营水电站(4×15万千瓦)已全面建成投产发电。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开发前景可观。境内有享誉海内外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百里杜鹃花区,具有考古价值的国家级保护文物沙井观音洞,清代兵部尚书李世杰墓、九龙山象祠,集隽、幽、雅、险为一体的六广河峡谷、东风湖、水西湖、柯家海子淡水湖群,喀斯特地貌溶洞的典型八仙洞等。
“十五”时期,全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抢抓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机遇,不断深化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扎实推进“五个基地、三项建设”和“三化”进程,完成了“十五”计划,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GDP)达264814万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第一产业98434万元,比上年增长7.7%;第二产业87415万元,比上年增长45.6%;第三产业78965万元,增长15%。人均生产总值(GDP)达3151元,比上年增长20%。工业增加值53780万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659万元,比上年增长16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10715万元。财政总收入达22092万元,比上年增长29.8%,支出41863万元,比上年增长3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3877万元,比上年增长16.2%。金融机构各项存款201152万元 ,比年初增长34%,贷款余额为160673万元,比上年增长17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237元,比上年增长13.8%,人均增长8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00元,比上年增长10.4%,人均增长296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5‰。
2005年,全县煤、电项目的成功引进和实施,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建成了以莲城大道为中轴的新兴城区,使县城城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10万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推进,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30万吨大关,达31.11万吨,菜籽产量达5.19万吨;烤烟收购量1.24万吨(24.92万担),畜牧业增加值3.25亿元,占GDP比重的11%。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全县通车里程达2920.2公里,实现了“乡乡通”和90%以上的行政村通公路。新阶段扶贫开发成效明显。教育工作实现“两基”达标,改善了学校环境,提高了教学质量,小学入学率达99.39%,初中入学率达103.62%。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创建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达标,计划生育工作从2000年全省挂末位置上升到全省前列。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社会保障进一步强化。通过发展,2005年,全县粮食、油菜籽、烤烟等农产品产量跃至全省前5位,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跨入了全省前20位,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历史渊源】
据沙井乡“观音洞”出土文物考证,黔西县是祖国人类发祥地之一,属长江以南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早在五六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黔西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夏、商时为梁州南徼外“荒裔”。商末周初属鬼方联盟的卢夷国。春秋、战国时,先后为蜀国和鳖国地。秦嬴政二十七年入版图,属夜郎县。汉元光五年属鄨县。齐、梁之际,昆明夷闽支卢鹿部占据鄨县等地,实行部族统治。唐初,卢鹿部遥附。贞观中期,鸭池河、六归河沿岸入琰川县。武后万岁通天二年,基本以今县境置龚州。北宋沿置。皇祐至嘉祐年间,卢鹿部建立“罗氏鬼国”,州名消逝。元初,置亦溪不薛总管府和宣慰司。大德七年废亦溪不薛府、司。洪武十五年,筑水西城(今县城);次年,置“龙九驿”中的谷里、水西、奢香(西溪)三驿站。崇祯三年属水西宣慰司,水西城为设治地,分置则窝,以著则溪。
清康熙五年,以水西城置黔西府,辖则窝、以著、雄所三则溪。从此改土归流,结束昆明夷闽支卢鹿部在水西地区1100多年的世袭统治。康熙二十二年,降府为州。乾隆元年,上拨四川叙永厅岩上、岩下地入黔西州,全州划9个里、51甲、113寨。
中华民国3年元月,改称黔西县,县下行政区划为区、乡镇、保、甲。民国30年6月前,全县分9个区,有4887平方公里面积,7月,上划北部4个区2400.53平方公里面积入新置的金沙县。余下境域划为24乡、4镇,共218保2667甲;后又撤并23乡、3镇,直至解放。
1949年11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黔西。12月3日,中国共产党黔西县委员会和黔西县人民政府正式宣布成立。是月,全县划5个区。1950年划10个区、231个村,1953年划12个区、131个乡镇。1958年9月,各乡镇并改为81个人民公社。是年12月下旬, 将各区并为5个大公社;1959年2月下旬,以区建公社,乡镇改称管理区。1961年,上级划大方县的青冈公社入黔西县,次年恢复各区,管理区改为公社,全县为11个区,1个区级镇,90个公社,754个生产大队、3874个生产队。1984年夏,改革政社合一体制,恢复各乡、镇、村组建置。1991年建并撤后,全县分为19乡、9镇、741个行政村,33个居委会。2001年机构改革把741个行政村调整为382个行政村。

【自然资源】
黔西县位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因处于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山地,素有春迟夏短、秋早冬长、水热同季、干湿分明等气候特征。常年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1348.9小时,无霜期264天,气温13.8℃,雨日188天,降雨量1005.2毫米。由于境内海拔高低变化,常有插花性干旱、冰雹、秋绵雨、冷冻等自然灾害性天气发生。现有国家级风景旅游名胜——百里杜鹃森林公园花区。花区距县城30公里,位于县城北部红林、金坡、仁和等乡镇境内,绵延23公里,总面积35平方公里,杜鹃花品种达19种之多。花开时节,繁花簇锦,争奇斗艳,漫山遍野,蔚为壮观,吸引了成千上万游客。该县旅游资源除百里杜鹃外,还有东风湖、六广河峡谷、洪家渡库区、柯家海子淡水湖泊群、九龙山象祠、沙井观音洞、水西公园、李世杰尚书坊等自然山水、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共同构筑了该县旅游基地开发建设的基础,将成为该县今后经济发展的后续支柱之一。
该县也是煤炭资源大县。全县煤炭初探资源量在70亿吨以上,其中优质无烟煤34亿吨,现已精查探明上表储量14.34亿吨。该县利用煤炭资源优势,结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的部署,成功申办黔西火电厂项目,实行煤电转化,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目前,火电厂项目建设已经启动。配合火电厂建设加大了煤炭资源的开发力度,现整改验收合格煤矿21对,改扩建矿井21对,计划新建第二批骨干矿井15对,共计设计年生产能力达802万吨,目前,全县在建矿井及正在规划建设的矿井,年生产能力达1728万吨,完全可以满足黔西4×30万千瓦机组的用煤的需求。
该县水能源十分丰富。乌江干流上国家规划已建成和正在开发建设的东风、洪家渡、索风营三座水电站已开始对该县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将与今年即将开工建设的黔西火电厂一起,共同奠定了该县能源基地的基础。作为地方政府,该县为配合电站建设做好了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到目前为此,洪家渡、索风营共完成移民搬迁安置4097户14756人。
该县是农业大县。主产玉米、水稻、烤烟、油菜,是全省商品粮基地和优质烟基地县。常年粮食总产在27万吨至28万吨之间,烤烟生产执行国家计划,正常收购量在22万担左右。全县土地面积折合388.9万亩,其中:耕地净面积180万亩、旱地156万亩(其中25°以上坡耕地22.4万亩)、水田24万亩;耕地及林地71.17万亩、草地及疏林草地57.35万亩。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该县计划在十五期间将全县22.4万亩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下来。2000年实施试点以来,全县已完成退耕23万亩。


【历史名人】
-------------------------
李世杰(1716—1794),字汉山,号云岩,康熙五十五年出生在黔西隐者坝一书香门第,从小好学,博览群书,熟读治政治军之道,德才兼备,乾隆年间,官至兵部尚书。
乾隆二十二年,李世杰任泰州知州,勤政重农,对前任遗积案400余件,不辞辛劳,谢绝一切宴会,戏乐,日日理事,仅4个多月,旧案结完,新案无积。任泰州知州五年间,农商兴旺,百姓乐业,民称“李青天”。乾隆二十七年升任镇江知府时,童叟迎送。乾隆南巡时,李世杰亲办一切迎驾所需,概不累及百姓。乾隆三十年世杰升安徽宁池太广道,四十六至四十七年巡抚河南期间,因黄河决 堤数百丈,上令堵缺和疏引,李世杰移驻灾区,拯灾民,查奸吏,储材料,疏引河渠,劳心劳形,日夜不暇。乾隆四十八年晋升四川总督,五十一年任两江总督。李世杰治政有方,处理突变,机智果断,文武兼资,时人誉为“黔中奇男”之一。
李世杰为官50余年,勤政爱民,倍受乾隆器重,先后赐《御制诗》、《时晴斋法帖》 及福字如意、寿杖、朝珠、珍珠手串等,病逝后,赐谥“恭勤”。
 
-------------------------
易才学(1930—2005),上甘岭战斗英雄易才学。党的忠诚战士、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祖国安全和世界和平卫士、中国人民自愿军特等功臣二等英雄易才学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3月6日不幸逝世,享年75岁。
易才学同志,男,汉族,1930年农历10月出生在贵州金沙县花底乡,1946年随家搬到黔西县耿底乡小寨——耳海,1950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1952年10月14日参加上甘岭战斗。在部队被敌人火力阻击时易才学奋勇向前,在战友的掩护下,以超人的毅力奋勇炸毁敌人的四个火力点,为部队前进扫清了障碍,随后又抢修了工事,坚守坑道,用缴获的机枪、炮弹等武器击退敌人数次反扑,巩固阵地。战斗中他缴获轻重机枪14挺,大小卡兵枪73支,火焰喷射器2具,歼敌百余人,战绩卓著,表现了高度的英勇机智、高度的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得到了党和人民以及朝鲜人民的高度赞扬:荣记特等功一次、荣获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部授予的国际二级国旗勋章一枚,荣获志愿军总部授予的二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易才学同志因参加上甘岭战斗身负重伤,被评为二等乙级伤残军人。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