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市 - 百科全书 - 118查实用查询

输入词条,如查找北京欢迎你的解释,输入北京欢迎你后按Enter即可

百科全书 > 萍乡市

萍乡市


ad

电话区号:0799
邮政编码:337000
地理位置:江西省西部,毗邻长株潭、对接长珠闽,是江西对外开放的西大门
面积人口:面积3827平方公里;人口185万
行政区划:辖上栗县、芦溪县、莲花县三县和安源区、湘东区两区(省级萍乡经济开发区为功能区)
主要传媒:机关传媒——《萍乡日报》;生活传媒——《赣西都市》《萍乡生活》
官方网站:www.pingxiang.gov.cn

地理环境萍乡市位于江西省西部,东与本省宜春市、南与吉安市、西与湖南省醴陵市、北与湖南省浏阳市接壤。地处东经113°35′~114°17′,北纬27°20′~28°0′之间。萍乡交通发达,境内浙赣铁路横贯东西,公路319国道呈南北向、320国道呈东西向交汇通过。沪瑞(上海至云南丽江)高速公路自东向西贯穿全境。
全市总面积3827平方公里,丘陵、山地和平原各占土地面积的66.4%、27.3%、6.3%。市中心城区面积58平方公里,城市绿化率46%。
萍乡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天气类型。全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极端最高气温达41.0℃,极端最低气温为—9.3℃,年平均气温为17.3℃。全年平均降水量为1603毫米,日照数约1600小时,无霜期270天。
萍乡矿产资源丰富。全市耕地面积5.27万公顷,主要矿产资源有煤、铁、锰、铜、钼、钨、铝、石灰石、高岭土、花岗岩、矿泉水等36种,煤炭远景储量达8.52亿吨,铁矿储量6760万吨,各种非金属矿产资源具有十分广阔的开发潜力。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5.4%,植物物种1200余种。水资源十分丰富,有袁河、萍水、草水、莲江、栗水五条河流,地表水径流量为26.46亿立方米/年,水能源可开发量4万千瓦,地下水储量为4亿立方米。


历史沿革●据说春秋战国时期楚昭王渡江时,江中漂来一物,又红又圆,大小如斗。他问遍了满朝文武都无人知道,于是派使者到鲁国问孔子道:此物为萍实,是吉祥物,只有称霸的人才能得到。萍实是集天地精华而成,千年难得一遇,现在楚王得到了它,是楚国将要振兴的征兆 。于是,后人便把楚王得萍实的地方称之为萍乡,即“萍实之乡”。
●远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三苗族在萍乡生产劳动和繁衍生息。
●西周时,萍乡属扬州,春秋属吴国,战国为楚地,汉高祖刘邦时属豫章郡宜春县地。
●三国吴帝孙皓于宝鼎二年(267年)设立萍乡县,县治设芦溪古岗。
●唐武德二年(619年),县治从芦溪古岗迁至萍乡凤凰池(今市治所)。唐贞观元年属江南西道袁州府。
●元元贞元年(1295年)萍乡由县升格为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州改为县。
●清属江西省袁州府。
●民国3年(1914年)属庐陵道。民国15年直隶于省。民国20年,属第八行政区。民国24年属第二行政区。
●建国后属南昌专区,1959年1月,南昌专区改名为宜春专区,萍乡属之。1960年9月撤县设市,由宜春专区代管。1970年3月萍乡为省辖市。1971年经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批准设立4个区。

人口民族截至2007年底,全市总人口183.97万人,非农业人口55.74万人,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81人。全市从业人员94.45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30.99万人,农村从业人员63.46万人。 市区人口50万。全市民族以汉族为主,其他各民族和谐并存的结构组成。共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壮族、侗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佤族、黎族、塔吉克族等32个民族。

行政区划萍乡市辖2个市辖区,3个县,7个街道办事处、28个镇、18乡。另有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萍乡经济开发区。

安源区 面积 212平方千米,人口40万,区人民政府驻萍安中大道。辖6街4镇:凤凰街道、八一街道、后埠街道、丹江街道、凤凰街道、白源街道、安源镇、高坑镇、五陂镇、青山镇。其中部分地区由萍乡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管理。
湘东区 面积 853平方千米,人口39万,区人民政府驻湘东镇。辖1街8镇2乡:峡山口街道、湘东镇、荷尧镇、老关镇、腊市镇、下埠镇、排上镇、东桥镇、麻山镇、广寒寨乡、白竺乡。
莲花县 面积1062平方千米,人口25万,县人民政府驻琴亭镇。辖5镇8乡:琴亭镇、路口镇、良坊镇、升坊镇、坊楼镇、闪石乡、湖上乡、三板桥乡、神泉乡、六市乡、高洲乡、荷塘乡、南岭乡。
上栗县 面积 712平方千米,人口47万,县人民政府驻上栗镇。辖6镇3乡:上栗镇、桐木镇、金山镇、福田镇、彭高镇、赤山镇、鸡冠山乡、长平乡、东源乡。其中部分地区由萍乡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管理。
芦溪县 面积 963平方千米,人口28万,县人民政府驻芦溪镇。辖5镇5乡:芦溪镇、宣风镇、上埠镇、南坑镇、银河镇、源南乡、长丰乡、张佳坊乡、新泉乡、万龙山乡。

经济发展工业
萍乡市是中国近代工业起始最早的城市之一,江西省重要工业城市。清末时期,洋务运动兴起,民族工业初兴。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准创办汉阳铁厂。1896年9月,为解决汉阳铁厂冶炼燃料之需,盛宣怀派德国矿师赖伦前往萍乡勘探煤源。1898年3月,盛宣怀向清廷奏请正式创办安源煤矿,并引借外资,购买西方机械设备,聘请德国工程技术人员,大举开采煤矿。1905年,中国最早的铁路之一—株萍铁路建成通车,株萍铁路与安源煤矿合称为安源路矿。两年后,萍乡煤矿建成投产,成为中国最早采用西方机器的大型煤矿之一。1908年,萍乡煤矿与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合并为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股份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汉冶萍公司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集团。萍乡遂为中国南方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
如今,萍乡形成了以煤炭、机械、冶金、化工、建材、陶瓷等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钢材、电瓷、工业瓷、烟花鞭炮等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改革开放以来,萍乡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1978年至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0.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构成的比例由1978年的33.3:43.8:22.9变为2007年的9.1:61.1:29.8。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387.6亿元,财政总收入41.33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3.4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2.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85.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3.3亿元。
目前,煤炭产量占全省的40%;钢材占全省的30%以上;化工填料产销量占全国70%;电瓷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低压电瓷在全国市场占有率60%以上,电瓷出口占全省的85%,PC电瓷为全国驰名商标;建材工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省重要建材生产基地,水泥年生产能力为 500多万吨;萍乡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进入全国企业500强和全国民营企业50强;浮法玻璃2001年产量达555万重量箱,全国排名第八;“安源牌”客车畅销全国。安源股份2002年7月2日隆重上市,成为我市首家上市企业。民营企业蓬勃发展,腾飞塑料总厂生产的“腾飞”塑料制品和武冠集团生产的防水材料、精炼茶油、“红安源”白酒畅销国内市场。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食品工业发展迅速,中华杜仲茶、“天天上”、“武功山”、“月池”矿泉水等日益走俏市场。
轻工业产品获各类名优产品奖达300多项(次),其中15项获国家奖。获新产品成果奖100多项(次),其中“飞碟”电风扇的“飞碟”商标获江西省著名商标,市毛巾厂的“皇后巾”获免检出口产品,市华海防雨服装厂的“奇款”牌透气式防雨服获“全国98年专利产品金奖”和“94年最大科技金奖”,上栗出口烟花生产的“中西友谊瀑布”、“组合礼花弹”等5个烟花品种在西班牙24届国际烟花大奖赛上获集体二等奖。  
近年来,萍乡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实施“工业强市”的战略,努力增大工业经济总量。以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并举,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以加速建设工业园,构筑工业发展载体,以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优化环境,改善招资环境,全面实施大开放战略,进一步搞好观念创新和体制创新,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十五”期间,萍乡工业经济一定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把萍乡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赣西明珠作出突出的贡献。

农业
萍乡俗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人均耕地面积仅四分多一点。地少人多,促进萍乡人“反弹琵琶”,加大农业科研力度,建立和健全农技推广服务网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出“以少胜多,高效有特色”的发展之路,使农业摆脱资源约束,得到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集体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农产品有效供给显著增加,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2001年,农业总产值达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71.5元。
萍乡农业素以精耕细作闻名,是江西有名的水稻高产区。农业科技和水稻耕种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早在50年代萍乡就创年亩产超500公斤的记录,成为闻名全国的“水稻丰产模范县”。60年代全国水稻丰产劳动模范彭光贤的实验田突破年亩产1500多公斤的记录,70年代以颜龙安为代表的一批萍乡科研人员在国内率先研制出“籼优二号”等优良品种,比一般稻谷每公顷增产1100公斤至1500公斤,成为我国主要杂交水稻之一,并获国家特等发明奖,1987年,他们发现的“显性雄性核不育”水稻,经国家级鉴定,被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80年代“高产、优质、多抗”杂交水稻新组合得到大面积推广,全国先进工作者、高级农艺师钱怀璞培育出的7307、8901、9206等良种不仅为萍乡粮食增产作出了贡献,而且走向大江南北,累计推广种植面积3亿多亩,增产稻谷600余万吨,产值60亿元。萍乡海南制种基地成为萍乡农村中一个新的产业,年杂交种销售收入超亿元。配合吨粮田建设,萍乡积极推广应用旱床育秧、抛秧、薄露灌溉、科学施肥与用药等农业应用新技术,收到良好效果,经验收早稻每亩增产9.4%,晚稻亩增产9.1%。2001年,粮食总产53.55万吨。
生猪向来是萍乡养殖业的“重头戏”,上栗县的“秋江两头乌”花猪是驰名省内外的优良品种。近年来,萍乡不断调优养殖业品质结构,淡水鳗鱼、甲鱼、梅花鹿、黑山羊、野鸡、红脸鸭、美国鸽王等一大批特色产品蓬勃发展。“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不是水乡的萍乡充分利用山塘水库,大力发展立体养殖,网箱养殖,使得2001年全市养殖水产品总量达2.1万吨。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果、药、花卉等高效特色林业高速发展,萍乡推出的“长红?木”在1999年昆明“世博会”上独具风姿,目前长红?木种苗达100亩,开发规模达1000亩。
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兴未艾,全市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山羊、优质稻五大工程和市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取得明显成效。2002年上半年花卉苗木增加5000多亩,比去年同期增长125%。市森林苗圃、一村火腿、羊种场等龙头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2002年1~6月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基地完成经营产值2.65亿元。
现在食品工业已成为萍乡乡企的主攻目标,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绿色食品崭露头角,神凤益康酒、美味辣王、莲花米粉、中华杜仲茶、绿色泡菜等成为受市场欢迎的产品。
“十五”期间,萍乡农业在进一步加强基础地位和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将着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调减早稻播种面积10万亩,大力推广各种高效经营模式,逐步改变以粮为主的稻田收入结构。2005年蔬菜种植面积要达30万亩以上。突出发展畜牧业,大力推广种草养畜(禽),使食草畜禽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5%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2.9%。活立木总蓄积量达462.7万立方米。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是建立生产基地与农产品加工业相结合的新体系,培育和发展一批有市场、有效益和有利益联结机制的龙头企业。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多渠道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

商贸
萍乡为赣西工业重镇,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也逐步发展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萍乡市第三产业得到蓬勃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由1978年的22.9%变为2001年的31.6%,2001年末第三产业劳动者18.55万人,占年社会劳动者的21%,完成增加值34.2亿元。 200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1.92亿元。
萍乡的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全市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道路运输体系。市区开辟了十余条公交线路,八家小车出租公司拥有出租小车600余辆,2001年全社会公路客运周转量7.6亿人公里,公路货物周转量3.8亿吨公里,萍乡汽车集装箱中转站已投入使用。
萍乡的金融、通讯、保险、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方兴未艾,社会中介机构的市场行为不断规范,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01年,全市拥有程控交换系统总容量25万门,固定电话用户口20余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5.8万户,邮电业务总量3.5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71.6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2.83亿元;国内保险金额51.85亿元,保费收入0.57亿元。
萍乡的旅游业近年来得到加速发展,获以“安源”牌,“武功”牌为重点,加快了对武功山、安源、秋收起义广场、杨歧山、孽龙洞、傩文化等自然风光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的开发,构筑韶山——安源——井冈山旅游热线。2001年萍乡旅游人数达105万人次,旅游收入5.8亿元。
萍乡历来为赣西的商品集散地,历史上因水路运输及近代铁路、公路运输方便,使萍乡商业较为繁荣。市区商厦林立,形成了正大街、跃进路、八一街三个主要中心商业区。各类批发市场应运而生,成千上万的个体商贩、精品专卖店,把城市商业搞得红红火火。萍乡商城的服装、布匹、家具、鞋帽、日用杂品;昌盛大厦的精品服装、集邮钱币藏品;永昌寺的音像、图书、塑料制品;安源建材大市场的装饰材料;张家大屋水果批发市场等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新近建成的城市亮丽工程“金三角食品城”也已进入营运阶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第三产业将得到跨越式发展。“十五”期间,萍乡将加快以专业批发市场为重点的商品市场建设,进一步发展商贸业;着力搞好旅游基础设施建筑,加快开发旅游商品,完善服务体系,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和中介服务业;努力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力争2005年末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的比例达到34%,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旅游资源萍乡环境优美,山川锦绣,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二处,省市级重点保护单位67处。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武功山集雄、奇、峻、秀自然风光于一身,主峰1918.24米,是江西的最高峰,有南方罕见的高山草甸数万亩和众多的瀑布群,保存有大量原始次森林,国家一二级珍稀的动植物资源。杨歧山禅宗佛教文化远播海外,在日本、韩国有大量信徒。杨歧山现存唐寺、唐塔、唐碑(韩愈撰)、文廷式墓等人文景观。地表层有大量的的钟乳溶洞,其中义龙洞已开辟为旅游景点。萍乡保存下来的傩文化之丰富完整为全国所罕见。
萍乡是中国革命圣地,1905年,指挥部设在萍乡,由黄兴组织的萍(乡)浏(阳)醴(陵)起义被称为辛亥革命的预演。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安源路矿成为我党活动的重点地区,毛泽东从1920年到1930年曾10次来萍乡和安源,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和武装斗争。1922年9月在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领导下,成功地举行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安源成为中国工人运动发源地之一。1927年“八七”会议后,毛泽东来到安源部署和领导了秋收起义。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张家湾军事会议旧址、安源煤矿总平巷等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邓小平同志题名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位于安源煤矿附近,由江泽民同志题名的秋收起义纪念碑矗立在秋收起义广场。
萍乡旅游资源集历史、文化、自然、人文、宗教与民俗风情为一体,呈全方位立体之势,旅游开发前景非常广阔。萍乡市所属的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祥地和秋收起义的策源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在这里,革命斗争薪尽火传,绵延不绝;革命志士,舍生取义,前仆后继,留下了大量的红色历史遗迹与革命文物,著名的有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总平巷、谈判大楼、张家湾秋收起义军事会议旧址等。解放后,这里建造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收藏革命文物8000余件。
萍乡芦溪县境内的武功山,历史上与庐山、衡山并称为江南三大名山,是江西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其主峰白鹤峰海拔1918.3米,为江西境内第一高峰,高于泰山、黄山、庐山、衡山等名山川,武功山山体雄伟,奇峰罗列,瑰崎幽谷、悬崖峭壁、涌泉飞瀑,形成了“峰、洞、水、石、云、松、寺”齐备的山色风光,连绵十万亩的高山草甸更是堪称一绝。萍乡上栗县境内的杨岐山环境清幽,风景秀丽,野趣横生。登巅远眺,北里风光,尽收眼底。山南阴水洞,状如漏斗,溪水四聚,终年不满;奇特的子午泉,每逢子时和午时,巨泉喷涌,逾时则细流潺潺。坐落此山的杨歧普通禅寺,始建于唐代,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杨岐宗的发祥地,宋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杨歧宗传入日本,影响至今。寺后有一高36米、直径22米的参天古柏,苍劲挺拔。后山葬有晚清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文廷式。杨歧寺现已列为江西省24个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杨岐山下有被国内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教授誉为“天下第一洞”的义龙洞,洞长4千多米,蜿蜒曲折,溪水相伴,洞中钟乳石千姿百态,洞中有山,山中有洞;山水交融,瀑布飞流直下,水随洞转,洞随水活,鱼在水中游,花在水中开, 洞中景色变幻无穷,时而是秀丽的江南春色、垂杨倒柳,时而是壮丽的北国风光、冰山银川,时而又如神秘游人的海底,瑰丽壮观。“洞中大厅”富丽堂皇,“深山茅舍”清雅幽静,“仙乐厅”的敲击声悠扬清悦。洞中奇景,令人目不暇接、为之陶醉。萍乡城内有建于清代的孔庙,是省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文庙,市郊有始建于唐代的宝积寺,金碧辉煌;有始建于宋代的横龙洞,这里的古建筑群,布局统一,精美壮观。环境幽静奇绝。其十八拱长廊与后殿顶拱的建筑艺术属国内罕见。寺内有久旱不涸的涌泉,泉水清冽如露,颇为奇特。还有清新、优雅的玉壶山、群峰竞秀的大屏山和万顷碧波的明月湖等。萍乡民风淳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独特的指掌画、多管书法、农民铜管乐、采茶戏、傩艺在全国乃至国外都有一定影响,尤其傩文化以“傩庙、傩面具、傩舞”三宝俱全而蜚声海内外。
古之吴楚通衢,今之赣西明珠。改革开放以来,萍乡经济快速发展,城区环境优美,旅游设施齐全。旅游资源除风景名胜和革命纪念地安源外,历史文化古迹有孔庙、杨歧寺、横龙寺、金山寺多年罗汉松等。万顷碧波的明月湖度假村和天堂湖度假村,是旅游休闲的好地方。城区萍水河以及滨河东西两路形成的“一河两岸”风景带集交通休闲、绿化于一体,绿荫广场及面积达334亩的秋收起义广场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和城市亮丽窗口。秋收起义广场中心直径68米的彩色音乐喷泉、水幕电影和高标准建设的城市路灯营造出迷人的城市夜景。

文化教育萍乡历史悠久,人文蔚起。吴、楚文化的相濡浸染,构成了萍乡风情独具的民风民俗和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傩文化底蕴深厚,储藏丰富;杨歧山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杨歧宗发祥地,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涉及海内外。
萍乡素有“读书之乡,教育之邦”的雅称,科教文卫事业有着辉煌悠久的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萍乡的教育、科技、文化、新闻事业呈现出日益兴盛繁荣的局面,成效显著,为千年古城的精神文明建设添光溢彩。
萍乡的教育事业以基础教育为主体,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同时并举,形成了“三位一体”遍布城乡的教育网络。至 2001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1308所,其中普通高校2所,成人高校2所,普通中专学校4所,成人中专学校1所,普通中学123所,职业中学20所,小学校565所,幼儿园92所,特殊教育学校5所,技工学校3所,成人学校(中等、初等学校、技术培训)486所,在校学生30余万,于1985实现了普及小学五年教育。从1993年开始,全市五县区普及了义务教育,并以较高标准通过了江西省政府“两基”验收,初中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辍学率控制在1.94%以下。以扫除青壮年文盲和提高城镇、农村劳动者为主要任务的成人教育蓬勃发展,现在全市15岁至47岁年龄人口非文盲率达99.2%以上,居全省前列。萍乡充分利用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优势,加大“两史一情”传统教育,教育工作出现新的局面,注重让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得到全面实施。自进入90年代后,萍乡高考成绩扶摇直上,1993年至2001年连续9年以较大优势确定了在全省的领先位置。 萍乡十分重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逐步形成了一个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布局和配置比较合理,运行机制日起灵活之科技新体制,促进了全市经济建设快捷发展。全市共组织实施各类计划列入省级的有20余项,大力培育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全市民营科技型企业总数达30余家,其中年产值超千万元的有4家,积极引进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在“两院”院士当中,萍乡籍院士就有7人,分别是:吴学周、陈述彭、刘恢先、简水生、刘天泉、彭苏萍、颜龙安。

历史名人吴希
李有棠
刘元卿
黄海怀
朱益藩
文廷式
刘凤诰
张国焘
喻宜萱
凯丰
蔡孟坚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