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县
ad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
县情概况
弥勒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是红河州的北大门,这里人杰地灵,有天地之灵气,日月之华光。
辖区国土面积4004平方公里,北依本州泸西县,背靠昆明市石林县、南接本州开远市、东邻文山邱北县、西连玉溪市华宁县,处于昆明、个旧、开远三个城市和滇中滇南两个经济 区的结合部,全县辖10镇3乡,129个村民委员会,7个社区居委会。全县公路拥有量1749公里,公路密度为43.7公 里/百平方公里,县乡公路通畅率和乡村公路通达率达100%,村至自然村间的通达率为94.8%。公路线距昆明143公 里、距蒙自140公里,昆河公路纵贯腹地93公里,滇越铁路沿西跨境78公里,是两 广来我州进昆明的重要交通枢纽,具有良好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对开发本地资源, 加强内引外联,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开辟经营门路,广聚各方财源等起到了不可估 量的作用。
协民众之合力:弥勒县现有总人口49.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35万人, 占总人口的88.08%。居住着汉、彝、傣、苗、回、壮等21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 全县总人口的41.42%,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的县份。弥勒历史悠久,从有记载 至今已有2120年的历史。早在西汉时即公元前116年就有记载,元代27年即公元129 0年正式设州,用弥勒命名,乾隆35年即公元1770年改州为县,沿迄至今。1953年 成立弥勒彝族自治县,1957年成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后撤消自治县。多年来, 各民族在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互相帮助,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全县保 持着党群、干群团结和各民族大团结的良好氛围。
地理位置
弥勒县地处云南省中部偏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端;位于东经103°04″-103°49″,北纬23°50″-24°39″之间,北依昆明,南接开远,东邻文山,西接玉溪。县城弥阳镇距省会昆明143公里。
地貌情况
境内东西多山,中部低凹,地势北高南低,在群山环抱中,形成一狭长的平坝及丘陵地带,山脉、河流趋向多由北向南。西部石山碎布,间有成林的乔木、灌木;东部山岭表层多为风化土壤,广为草丛,灌木和乔木林覆盖;山岭之间有谷地,耕地多散布于谷地和平坝中.最高海拔2315米,最低海拔870米。
县境南北长约78公里,东西宽约50公里,国土面积4004平方公里。境内有三个大坝子,即弥勒坝(土地面积23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2万亩),竹朋坝(土地面积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1万亩),虹溪坝(土地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万亩).另有10平方公里以下小坝14个,面积389平方公里。全县2002年年末总耕地面积53.1万亩。其中:水田16.62万亩,占31.2%,旱地36.59万亩,占68.8%,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24亩。
气候情况
弥勒县地处亚热带,接近北回归线。主要农业区光热条件好,多年平均气温17.3℃,年日照时数2176.4小时。
由于境内地形多样,在海拔1600米以下,年平均气温16-19.7℃的坝区,河谷地带,属南亚热带或中亚热带气候;海拔在1600米至2000米,年平均气温15-16℃的山区属北亚热带气候,海拔在2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2.5-14℃的东山等少数地区,具有暖温带气候特点,立体气候明显。
行政区划
弥勒县总面积4004平方千米。总人口50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弥阳镇,邮编:652300。代码:532526。区号:0873。拼音:Mile xian。
行政区划
弥勒县辖9个镇、2个乡:弥阳镇、新哨镇、虹溪镇、竹园镇、巡检司镇、西一镇、西二镇、西三镇、东山镇、五山乡、江边乡;
历史沿革
2000年,弥勒县辖6个镇、8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9564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弥阳镇 78426 新哨镇 54275 虹溪镇 42564 竹园镇 55998 朋普镇 48142 巡检司镇 30065 弥东乡 41729 卫泸乡 10250 西一乡 25560 西二乡 37379 西三乡 22712 五山乡 17246 东山乡 18012 江边乡 13284
2003年3月28日,云政复[2003]24号:撤销弥勒县弥阳镇、弥东镇,设立弥阳镇。
2005年,弥勒县撤销弥阳镇和卫泸乡,设新的弥阳镇;撤销竹园镇和朋普镇,设立新的竹园镇。
自然资源
具烟糖之基础:弥勒县的坝区和河谷地区占全县国土面积4004平方公里的 15%,大大高于全省6%的平均水平。弥勒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拔最高在东山 金顶山,为2315米,最低在江边河谷,为862米;年均雨量990.4毫米,年均气温 17.20C,最高气温36.10C,最低气温-4.60C,光照充足、有效温期长;霜雪日短,拥有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各种动植物生长。是我省烟、糖的主要产区。盛产优质烤烟, 虹溪烤烟为云烟中的上品。2003年种植烤烟12万亩、甘蔗7万亩,占全县54万亩耕地的近 35%。
藏煤电之资源: 弥勒县资源丰富,尤其是能源资源储藏丰富,全县仅煤炭储藏量就达 10亿多吨。全县大中小型水库百余座,水能蕴藏量54.5万千瓦,可开发能量42.15万千瓦 ,南盘江上仅雷打滩、糯租两处就有18万千瓦可开发。
蕴旅游之潜富:弥勒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弥勒县旅游业有了巨大发展,形成了 集自然、人文、民俗观光为一体的“六个一”格局,即游一个洞——弥勒白龙洞;拜一尊 佛——锦屏山风景区19.99米高的弥勒大佛;喝一口酒——云南红葡萄酒;抽一支烟——红 河牌香烟;跳一曲舞——蜚声中外的阿细跳月;洗一个澡——梅花温泉澡。
积文化之深韵:弥勒是一块“人杰地灵,文化璀璨”的南滇福地,在这一片风水宝地上孕育和生活过明末兵部 尚书杨绳武,清末巨商王炽,世界级大数学家熊庆来,著名抗日将领、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冲等闻名遐迩的一代英 杰。古滇名士、大观楼长联作者孙髯翁最终也长眠于这块热土;诞生了蜚声中外的优秀民族舞蹈《阿细跳月》,古 老神秘的阿细祭火、阿细先基,幽情古朴的阿哲大跳、阿哲鼓舞,还有锦屏山 、白龙洞、猴子箐、杨公祠、大树龙潭、庆来公园、诞湖泉生态园等人文、自 然景观引人入胜,美不胜收,以弥勒寺、慈云洞、禹门寺为代表的古迹禅寺, 积淀着深厚灿烂的弥勒文化。
拥生物之多样:近年来,弥勒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多样化的生 物开发与创新产业得到蓬勃发展。种植葡萄面积达到4.2万亩,葡萄酒产值近1亿 元;种植灯盏花3000多亩并显初步效益;种植生物药材薯蓣2500亩,产值达35 0多万元;种植亚麻8600亩,原茎产量达258.6万公斤,亚麻种子达36326公斤 ,亩产值达到416元,实现农民增收120多万元。 (弥勒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 正因为拥有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誉满州内外的“糖仓”、“烟仓”之美称,特别是葡萄产业崛起后又被称之 为“东方波尔多”和“葡萄酒城”,使该县的特色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历史由来
弥勒县,这座城居然以佛同名,因此被誉为“佛城.这座小城为何名与佛同,众说纷坛。只记得有一个传说是这样传下来的:很久以前,有一位高僧,法名如玉,在鸡足山弥勒院任住持。有一次坐禅,将进禅境时,突然见弥勒尊佛笑呵呵飘然而至。如玉忙向佛祖跪拜,道:“我佛慈悲,弟子如玉在此修行,持戒入定已有多年,终未成慧,今日幸得见尊佛,求当面为弟子开悟,指示醒觉之道”。
弥勒佛笑而不答,飘然而去,如玉紧紧追赶。朦胧中,见弥勒降祥云于一个充满灵气的山头,似回头向他微笑。突然一道金光闪过,佛祖顿时隐去。如玉认定那地方的山形地貌。从此告别了修持多年的鸡足山弥勒禅院,云游四方。他爬山涉水四处找寻,找遍了多少名山大川,访遍了多少名寺古刹,总寻不到那块灵山福地。
一日,他来至一座山中,实在过于累乏,就靠着一棵大树小憩,朦胧之中又见弥勒笑呵呵立于面前。如玉忙伏地跪拜,拜毕抬头看时,只见前面飞云流霞中显出一座山头,酷似弥勒端座。如玉细观四周山水,但见这里岩峰峻秀、林泉幽美,蓊郁苍翠,灵气氤氲。他认准这里就是弥勒显圣之地。于是就在山中住了下来,四出化缘。不久,在一座叫锦屏的山头上建起寺院,专门供奉弥勒佛,冠名“弥勒寺”。如玉即在此普播梵音,接纳信众,一时法席昌隆,香火兴盛。
事情就是这样巧,这一带原有一个夷人的部落,酋长名木勒,因夷人口音“木勒”与“弥勒”相近,故而城以“弥勒”冠之。这里的人大多信佛,有史载曰:“州以弥勒名,其治好佛”。因此,被誉为“佛城”……
关于弥勒佛
弥勒佛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一尊佛。“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简称,意思是“慈氏”。据说此佛常怀慈悲之心。窥基在《阿弥陀经疏》中解释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即“无能胜”。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释迦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去世。据说释迦曾预言,他离开此世间后,将上生兜率天宫,在那儿与诸天演说佛法,直到释迦佛灭度后五十六亿六千万年时,才从兜率天宫下生,来到人间。据《弥勒下生成佛经》所说,到那时,娑婆世界(即我们所生活的有情世间)阎浮提有翅头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弥勒届时将托生于此城中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说法,其经历一如释迦牟尼佛。弥勒继释迦成佛后,将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三次说法,广度众生。
在我国弥勒信仰的流行也很早。西秦时就已出现了绘制的弥勒像,如甘肃炳灵寺石窟中即有。五代、宋以前的弥勒像,主要有菩萨形和如来形两大类,分别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创作。菩萨形的弥勒像主要表现了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时的形象。这时的弥勒像是菩萨装束,两脚交叉而坐,或是以左脚下垂,右手扶脸颊的半迦思维形,表示弥勒在兜率天宫等待下生的情形,而如来形的弥勒像则是下生成佛后的形象,与释迦佛的造像没有多大区别。大致从北魏开始,中国逐渐流行对弥勒下生的信仰,同时也开始出现穿上佛装的弥勒佛像。
由于弥勒作为未来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因此还有一些弥勒的巨像产生。
云南弥勒县弥勒寺
迭嶂云空青欲滴,平林雨过绿难收。
不劳妆点偏然秀,却自岭峋分外幽。
寄语群公当暇日,须从此地一优游。
这是许多国内外游客到滇南佛教胜地———有“中华锦屏”之称的弥勒寺一游之后的写照。
弥勒显圣之所 佛光普照之地
始建于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的弥勒寺,从建寺至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是弥勒县规模较大的佛教建筑群落。《新纂云南通志》载:“天启六年有僧如玉得地锦屏,募资兴建弥勒寺,州内佛教盛行。”
弥勒寺位于弥勒县城北10公里的西三乡锦屏山上,寺庙周围森林密布,林荫流翠,寺前出一清泉,泉水泻玉。一面八米高,二十米宽的石砌长壁上写有草书“飞云流霞”四个大字。这里是避暑的好地方,常有游客登临;这里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弥勒寺”匾额,这里是滇东南佛教胜地之一,常年庙会不断,尤以正月初九最盛;这里的泉水清莹洁净,相传初生婴儿用该泉水洗涤即健康聪灵,故称为“佛泉”。登弥勒寺回廊远眺,整个弥勒坝尽收眼底。
弥勒寺因塑有弥勒佛像而得名,它与弥勒县名巧合在一起,于是有人疑为有了弥勒寺才有弥勒县之名,推而演化出一个弥勒佛的“佛城”。弥勒县与弥勒佛的联系只是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按历史溯源则截然是两回事。清乾隆《弥勒州志》载:“弥勒汉属牂牁郡。唐昔些么徒蛮之裔弥勒居之,故名其部为弥勒部。元初隶落蒙万户府,至元中改千户总把,领吉输、裒恶、部笼、阿育四千户,属广西路。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改为弥勒州。”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称弥勒县,相沿至今。弥勒部是古代一个少数民族首领弥勒其人率领的一个部族。
弥勒寺拥有大佛、大运、大雄、大智四院,建筑风格恢宏大气,集弥勒强巴相、弥勒思维相、弥勒仙光相、弥勒布袋相、弥勒天冠相之绝致,遂成“弥勒道场”之大寺。山门上方,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亲自题写的“弥勒寺”三个鎏金大字格外引人瞩目。锦屏山上,由南怀瑾先生亲笔题词的19.99米弥勒大佛(弥勒布袋相)于1999年12月落成,行车至接近弥勒县城的公路旁,远远地就可看到这尊金光灿灿的大佛。沿1999级台阶绵延而上,千年梯田、百年古树尽收眼底,潺潺清泉灵秀无方,感慨“旅游胜地”之不虚。 弥勒寺是个诱人、迷人的景点,明代葛一龙《弥勒寺》诗写:
“一宇嵌山窟,重重开晓烟。青飞岩下水,绿覆树头天。
境僻耽幽寂,僧高净俗缘。不知州与寺,名立竞谁先?”
他的后两句先后已有定论,今人当不是悬案。
弥勒寺在昆河公路一例,出花口即可见。如今已修葺一新,游客人弥勒,可别忘了登弥勒寺参拜一番,对着弥勒佛哈哈一笑,则难容之事大肚能容,可笑之人一笑了之,将爽心怡性也。来自www.118cha.com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