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谯区
ad
基本区情
【成立时间】1993年1月18日
【地位】安徽省滁州市郊区,滁州市农业区域,皖江城市群、南京都市圈及泛长三角经济区
【由来】原滁县(除去城关镇、琅琊乡、滁东乡)
【面积】1273平方公里
【人口】27万人
【邮政编码】239000
【区号】0550
【区政府驻地】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双拥东路
【方言】江淮官话(洪巢片)
【母亲河】清流河、沙河、滁河
【核心产业】农业 旅游
行政区划南谯区辖2个街道、8个镇、109个行政村:
南谯街道、大王街道、乌衣镇、沙河镇、章广镇、黄泥岗镇、珠龙镇、大柳镇、腰铺镇、施集镇。
区位优势南谯区位于苏皖两省交界处,东南隔河距南京市中心50公里之遥,西距省会合肥在百公里之内,是作为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桥头堡,且腹地广阔承载力强。是融入南京都市圈,联络浦口区的前沿地带。以风景秀丽的琅琊山系为分界线,紧紧环抱皖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滁州市城区(琅琊区),处在沿海向内地的过渡区域,是开发皖江、呼应“长三角”、联络大西部的前沿地带,是城乡互融的重要地区,是投资兴业的理想场所。
南谯区地处江淮之间,土壤肥沃,稻香鱼肥,自古为“鱼米之乡”,风景秀美,古迹众多,人文荟萃,民风淳朴,是投资者置家兴业的理想福地。区内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发达,京沪铁路干线,312、104国道纵贯全区,区乡公路全部油路化,水路通过清流河、滁河直达长江。水电供应充足,电力使用华东电网,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区内有两座大型水库,水质优良,自来水和滁城供水并网。通讯便捷,程控电话、移动电话网络遍布全区,服务高效优质。
200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按照年初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区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7%和5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7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亿元,增长10%;实现出口创汇599万美元,增长30.5%;全区招商引资项目137个,实际到位资金11.9亿元,占市下达任务148.8%,实绩增长80.9%。
近年来,南谯区委、区政府着力实施“招商立区,工业强区,农业稳区,科教兴区”四大发展战略,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财政收入稳步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经济结构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轻纺服装、粮油加工、建材化工、机械电子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南谯正在由传统农业大区向新型工业强区稳健迈进。
南谯盛产稻、麦、棉、油、菜、席蔺草、茶叶、板栗、水果、水产品、畜禽等,是国家确定的“产粮大县”、“商品粮基地县”、“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区”,矿产资源丰富,在已探明的近三十种矿藏中,绢云母、麦饭石、陶土等品位、储量居全国前位。南谯生态环境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有中国四大名亭之首的醉翁亭,有国家森林公园皇甫山,有沟通南北的古关隘清流关,均为避暑度假、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自然地理
南谯地处江淮丘陵地带,地域分为丘陵区、山岗区和圩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古有“五山一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本地区年均气温15.2℃,年均降雨量为1043毫米,相对温度均在75%以上。大部分地带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季风明显,雨热同步,适宜多种作物生长,位于中国四大名菊之首的滁菊即产于此。综合实力
[经济发展]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3.55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2.5亿元,年均增长13.5%,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财政收入迈上亿元台阶,实现1.249亿元,年均增长17.4%,其中地方性收入由4380万元增长到7034万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2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3.6亿元增长到8.1亿元,年均增长23.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58元,较2002年增长953元。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46.3 : 34.7 :19调整为35.1∶43.6∶21.3,二产增长8.9个百分点。工业支撑作用增强,2006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2亿元,较2002年增加3.6亿元,年均增长18.9%,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50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8家,分别增加36家和6家。优势产业逐步形成规模,初步形成了家电配套、新型建材、轻纺服装、木地板加工、机械制造配套、汽车制造配套、绢云母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八大支柱产业。农业增加值由2002年6.27亿元增至7.9亿元,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6亿元增至4.8亿元。农业生产形势良好。2003年特大洪水后,粮食连续三年获得丰收,2006年总产达24.76万吨,年均递增5.7%。通过产业化基地建设和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25万亩优质粮油生产、15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3.5万亩名特优水产品养殖、3万亩苗木花卉、2.5万亩无公害蔬菜、3000亩滁菊、1.5万亩茶叶、1万亩草坪、3000头奶牛等基地建设均取得明显成效。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达3家、市级7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2个,入社会员达3305户。8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21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其中有机食品1个。全区成片造林10万亩,4年净增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4.5%。全区农机总动力达26.77万千瓦,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4年累计投入5180万元,新建扩建小水库65座,病险库除险40座,加固“两河”堤防1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4.8万亩。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制定和实施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意见,以“示范村”建设为抓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2006年,区财政投入120万元,基本完成市、区试点村的中心村建设规划、产业规划和全区城镇体系规划、村庄布点规划。投入22万元,新建农村文化体育场所14个。投入1.98亿元,完成“村村通”工程166公里,新增农村公路441公里。投入2638万元,农网改造基本完成。投入1025万元,建立通信机站18座,18个乡镇办全部实现宽带联网。“四清四改”扎实开展,投入90万元,建沼气池500口;投入110万元,新解决农村安全饮水3000人,农村面貌明显改变。农村基层行政管理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各项改革取得实效。4年共完成41家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工作,3225名职工进行身份置换,全面完成了省下达该区的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任务。乡财区管的财政新体制基本建立,成立了区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和滁州银丰担保公司。乡镇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分流基本完成。小型水利设施经营权、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林地确权发证面积41万亩,发证率达98.6%。农村税费改革更加深入,全面取消了农业税,推行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累计发放各类农业政策补贴1.64亿元。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配套改革进展顺利。开放型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要务之要务、重点之重点”紧抓不放。经过努力,4年共引进项目457个,其中超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8家,超亿元以上企业6家,合同资金48.4亿元,实际到位28.9亿元。认真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优惠政策,大力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区个体工商户达5010户,从业人员13015人,较2002年增加1178户和3274人。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9.8亿元,实现税收9450万元,分别增长2.9倍、2.2倍。涌现了江淮扬天、凤凰实业、博康注塑、珍珠水泥等一批骨干企业。民营经济比重达80%,主导地位显现。
[城乡建设]
突出发展中心镇、重点镇,围绕小城镇区域中心化、服务功能化和经济产业化的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乌衣、腰铺、担子,使之成为全区重要经济增长点,乌衣镇被列入全省重点中心建制镇。目前,沙河镇、三官集乡正向国土资源部申报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并申请成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乌衣、担子、腰铺、大王已成为环滁卫星重点乡镇。发展环境明显优化。4年累计投入1.65亿元,高规格规划建设南谯工业园区,建成面积达4.5平方公里,并实现“三通一平”,产业承载和集聚能力明显增强,南谯工业园升格为省级工业园。组织实施土地整理开发复垦项目119个,新增耕地13368亩,争取土地“挂钩”项目1400亩,在认真执行国家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基础上,为该区储备了大量建设性用地。为94家已建企业报批土地2410亩,依法收回闲置土地423亩,充分发挥了土地效益。累计投入2.6亿元,加快集镇建设步伐,集镇建成面积由2002年的13.28平方公里增至14.8平方公里,集镇人口达7.95万人,城镇化率达29.5%。自来水普及率达81%,固定电话4万门,移动电话6.9万部。投入30万元,开通并改版南谯网站,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加强。深入开展了“人民满意的基层站所”评议工作和机关效能建设,工商、税务、土地、物价、电力、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进一步规范,服务意识和水平明显增强,营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
[交通便捷]
南谯区承东启西是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发展的过渡区域,与南京浦口接壤,地处沪宁杭工业区边缘,周边大中城市密布,500公里范围内辐射消费人口超过2亿人.京沪铁路贯穿境内沙河、城郊、南谯办等5个乡镇,104、312国道、合宁高速、在建蚌宁高速公路沟通内外,即将开工建设滁宁快速通道经南谯区乌衣镇、经长江三桥,过江到达南京新街口只需40分钟。规划建设中的京沪高速铁路在本区境内设有客货站;滁河、清流河直通长江,均设有港口、码头,距全国最大的内河港南京新生圩50公里;距南京禄口机场仅50公里,距合肥骆岗机场100公里左右。
[基础完备]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实现了区乡道路油面化、集镇街道水泥化、乡村道路砂石化。更新改造乡镇电讯设备,程控、移动电话网络遍布全区,村村通了电话。滁州市有皖东地区最大的枢纽便电所,与华东电网相连,投资近30亿元兴建的60万KW蓄能电站即将投入使用,电力资源十分丰富.滁城日供水能力20万吨,南谯境内有蓄水量超亿方的大型水库一座,中小型水库遍布全区,有五个滁城卫星镇与滁城并网供水;西气东输管道经过滁州并向城区输送天然气;市区五大市场相继建成开业,一批涉外宾馆投入使用,人才市场、劳务市场、会计审计、法律咨询服务等中介组织日趋活跃。
[文教科技]
全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707人,其中中、高级职称995人。建区以来,共有20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省(部)、市(地)奖励,其中省部级奖10项。全区现有各类学校165所,在校学生4.4万人,顺利通过“两基”复查验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共改造危房5万平方米。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
[社会保险保障]
社会保障职能明显强化。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4年新增就业3510人, 2135名(“4050”人员526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投入300万元,建成南谯区创业园和再就业一条街,投入200万元建成区劳动力市场,开展城乡劳动者职业培训5000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2万人,新增2.7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区失业保险参保职工稳定在7000人左右, 2223名失业职工生活得到保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243人,4年净增4240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900人;符合条件的2572名失地农民纳入被征地养老保险,其中590人已领取保险金;154名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领取生活补助;1401户2686人纳入城镇低保对象;97名复退军人得到妥善安置;投入180万元,新建扩建敬老院4所、维修6所,共发放救灾款670万元,农村五保老人、残疾人、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排。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4年实施科技项目50项,全区企业共投入技改资金5600万元。滁菊研究所、滁菊规范化高产栽培及加工工艺研究分别进入中国科协科普惠农计划项目和国家、省“星火计划”,4个项目获省级科技成果鉴定,3家企业进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行列。2005年被批准为全国科技进步区。建立和完善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列为省样本县(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教育质量指标水平超过省颁标准, “两基”工作位于省、市前列。乌衣中学、章广初中、第二幼儿园争创市级示范高中、市农村特色初中、市一类幼儿园获得成功,职业教育连续三年获全市第一名。4年共投入2212.95万元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新建校舍62517平方米、消除危房41601平方米,顺利完成中小学校一期危改任务,受到省危改办表彰。围绕争创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加大对乡村计生服务所室和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出台并落实了农村计划生育奖励与优惠政策,开展了计划生育五项清理和人口性别比专项整治工作,查处了一批“两非”案件,较好地稳定了低生育水平,计生管理工作进入全省一类县(市、区)行列。2006年,投入23万元在腰铺镇自行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成效明显,并经积极争取,已列入了今年全省试点县(市、区)。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18个乡镇办建成调频发射台,广播通播率100%,常响率95%;投入350万元完成南谯有线电视台机房建设,40套电视节目已传输至全区所有乡镇;创办《滁州日报·南谯新闻》,宣传手段不断增强。全区各项社会事业均取得较大进步。
生态资源
南谯生态环境优越。境内群山环抱,松竹叠翠,天蓝水清。有鹭鸟等珍稀动物,有琅琊榆、滁州水竹、油桐等珍稀树种,中药材达几百种。
[农业资源]
全区拥有耕地70多万亩,山场39万亩,水面18万亩,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发展较陕,盛产稻、麦、油菜,棉花。蔬菜,茶叶、水产、水禽、蔺草、板栗、杜仲等,是国家确定的产粮大区,商品根基地县(区),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区,渔业致富重点区。土特产品驰名中外,盛产的滁菊为全国四大名菊之首,史载于《奉草纲目》,南谯茶在明代被列为贡品,席蔺革制品出口日本和东南亚,乳制品多次获部、省优质产品称号。
[矿产资源]
已探明并正在开发的矿产资源有绢云母、石灰石、麦饭石、花岗岩、陶土、矿泉水等。其中绢云母矿石储量超亿吨,探明的储量已达3000万吨,储量大、品位高、用途广,极具开采价值。高品位石灰石储量丰富,可供大型水泥企业使用或用作优质石料加工。
历史文化醉翁亭
坐落在安徽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心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解放后,人民政府将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
欧阳修与醉翁亭[一]——琅邪山
我们的滁州之行,完全是为了凭吊欧阳修的醉翁亭。欧公在《醉翁亭记》中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把我们一个个弄得神魂颠倒;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高论,更使我们对醉翁亭的仰慕不断升温。
滁州位于安徽省东部,东距六朝古都南京48公里,西去省会合肥130公里,因其与城西南的琅琊山诸峰相连,城山一体,蔚然而深秀,是安徽省五大风景区之一。琅琊山古称摩陀岭,相传西晋时琅琊王司马佩率兵伐吴驻跸于此,故后人改名为“琅琊山”。 琅琊山山不甚高,但清幽秀美,四季皆景。山中沟壑幽深,林木葱郁,花草遍野,鸟鸣不绝,琅琊榆亭亭如盖,醉翁榆全国特有,琅琊溪、玻璃沼、曲水流觞溪流淙淙;让泉、濯缨泉、紫薇泉等山泉泉泉甘冽,归云洞、雪鸿洞、重熙洞、桃源洞等岩洞洞洞神奇。更有唐建琅琊寺、宋建醉翁亭和丰乐亭等古建筑群,以及唐、宋以来摩崖碑刻几百处,其中唐代吴道子绘《观自在(即观音)菩萨》石雕像和宋代苏东坡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碑刻,被人们视为稀世珍宝。古人称之为兼有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碑、名洞、名林的“皖东八名胜境”,蔚然深秀的琅琊山历来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之美誉。
仇英《醉翁亭》
琅琊山景色淡雅俊秀,文化渊源久远。据史书记载,琅琊名胜,自唐刺史李幼卿始开于大历年间。他在南山“凿石引泉,酾其流以为溪”,名为琅琊溪。在溪岸“建上下坊,作禅堂、琴台”。继李幼卿之后,唐、宋著名文士如韦应物、独孤及、李绅、李德裕、欧阳修、辛弃疾等,相继出守滁州,修筑城池楼馆,开发山川名胜,传下众多名篇佳句。尤其是宋代欧阳修谪知滁州期间,修建了醉翁亭、丰乐亭,写下了《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脍炙人口的名篇,“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文以山丽,山以文传,琅琊山声名日隆,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纷纷前来探幽访古,题诗刻石,王安石、曾巩、宋濂、文征明、李梦阳、王世贞等著名诗人、文学家也都在此留下了足迹,唐、宋以来的摩崖、碑刻约有数百处之多。历代书法名家书写的《醉翁亭记》“真、草、隶、篆”碑刻与山中古道、古亭、古建筑相得益彰。琅琊山的美妙,在于她悠然于喧嚣之外;琅琊山的雅致,在于她融合自然山水与建筑为一体的深幽意境,令人意趣盎然,流连忘返。
欧阳修与醉翁亭[二]——醉翁亭
醉翁亭位于琅琊山半山腰的琅琊古道旁,是上琅琊寺的必经之地。据《琅琊山志》记载,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感怀时世,寄情山水。山中僧人智仙为他建亭饮酒赋诗,欧阳修自号“醉翁”,并以此名亭,写下传世之作《醉翁亭记》。醉翁亭因此而闻名遐迩,被誉为“天下第一亭”。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间也”,把欧阳修寄情山水,安民乐丰的内心世界挥发得淋漓尽致。亭内有联对此亦作了点评:“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
醉翁亭初建时只有一座亭子,直到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全椒观察使薛时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恢复了原样。醉翁亭因欧阳修及其《醉翁亭记》而闻名遐迩,数百年来虽然历遭变劫,但终不为人所忘,正如醉翁亭中一副对联所言:“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别致,亭台小巧独特,具有江南园林特色。现在的醉翁亭,已不再是一座孤单的凉亭。总面积虽不到1000平方米,四面环山的亭园却内有九院七亭: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览余台,风格各异,互不雷同,人称“醉翁九景”。醉翁亭依山傍水,幽雅而宁静。这里古树婆娑,亭台错落,青山如画,碧水潺流,环境十分优美。整个布局严谨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诗情画意。亭中新塑的欧阳修立像,神态安详。亭旁有一巨石,上刻圆底篆体“醉翁亭”三字。离亭不远,有泉水从地下溢出,泉眼旁用石块砌成方池,水入池中,然后汇入山溪。水池三尺见方,池深二尺左右。池上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州王赐魁立的“让泉”二字碑刻。让泉水温度终年变化不大,保持在十七八摄氏度。泉水“甘如醍醐,莹如玻璃”,所以又被称为“玻璃泉”。
醉翁亭北有二贤堂,初建于北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系当地人士为纪念滁州前后两任太守王禹偁和欧阳修所建。原堂已毁,现堂为建国后重建。堂内有二联,一曰:“谪往黄冈执周易焚香默坐岂消遣乎,贬来滁上辟丰山酌酒述文非独乐也”,二曰:“醒来欲少胸无累,醉后心闲梦亦清 ”对两任太守皆因关心国事而贬谪滁州愤愤不平,又为两位太守诗文教化与民同乐深表钦敬。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江西吉安市)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他出身贫寒,资性敏悟,勤奋苦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曾任谏官,又任翰林学土、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要职,因参与范仲淹的“庆历革新”而遭贬,当过滁州太守。在文学上欧阳修以韩愈为宗,力扫晚唐五代文学的奢靡之风,提掖了王安石、苏轼等一大批精英。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北宋就占了六家。且除欧阳修本人以外,其余五家都出自欧门。欧阳修不仅成就非凡,而且人品高尚,早令我辈景仰不已。
醉翁亭西侧有宝宋斋,建于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是明人为保护苏轼手书《醉翁亭记》而建。斋内有两块石碑,正反两面镌刻着苏东坡所书《醉翁亭记》全文,《醉翁亭记》初刻于庆历八年,因其字小刻浅难以久传,又于元祐六年(1091年)由欧阳修门生、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改书大字重刻,文章与书法相当益彰,后人称为“欧文苏字,珠联璧合”,视为宋代留下的稀世珍品,与琅琊寺中吴道子所画的《观自在(即观音)菩萨》石雕像,同为难得的古代文化瑰宝。
宝宋斋南面是一个面积较大的庭院,院内有意在亭、古梅亭、影香亭、怡亭等亭台建筑。泉水从墙外流入,曲折蜿蜒,如回肠九转。传说当年欧阳修常在这里与友人共饮,曾仿晋人作“曲水流觞”,为后世引为趣谈。后人在“九曲流觞“处建意在亭,并仿欧阳修戏水饮酒作乐,亭似苏州园林建筑,十分古雅。古梅亭在醉翁亭院的北面,因亭前有一株古梅而得名,又称赏梅亭。相传此梅系欧阳修所手植,世称“欧梅”。原梅早已枯死,此株为明人所补植。古梅高7米,离地面六七十厘米便开始分成四枝。四枝干粗70多厘米,苍颜多瘢。虽经几百年风霜雨雪,仍然枝茁叶茂,清香不绝。这株古梅品种稀有,花期不抢腊梅之先,也不与春梅争艳,独伴杏花开放,故名曰“杏梅”。古梅北有古梅亭,南面有影香亭,建于一方池上,原名见梅亭,后来有人在壁上题了“寒流疏影”、“翠积清香”两块碑刻,遂改为今名。春天,“野芳发而幽香”;夏季,“佳木秀而繁荫”;秋天,天高云淡,“风霜高洁”;冬季赏溪中石景“水落石出”,四季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
欧阳修与醉翁亭[三]——丰乐亭
丰乐亭建于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丰山东北麓的幽谷中,是丰山风景最佳之处。距滁州城约1公里。这里面对峰峦峡谷,傍倚涧水潺流,古木参天,山花遍地,风景十分佳丽。关于丰乐亭的兴建,欧阳修在《与韩忠献王书》中告诉友人:“偶得一泉于(滁)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换,构小亭于泉侧。”而民间传说却略有不同:据说欧阳修在家中宴客,遣仆去醉翁亭前酿泉取水沏茶。不意仆在归途中跌倒,水尽流失,遂就近在丰山取来泉水。可是欧阳修一尝便知不是酿泉之水,仆从只好以实相告。欧阳修当即偕客去丰山,见这里不但泉好,风景也美,于是在此疏泉筑池,辟地建亭。泉名“丰乐泉”,亭名“丰乐亭”,取“岁物丰成”、“与民同乐”之意,欧阳修为此还写下了《醉翁亭记》的姐妹篇——《丰乐亭记》,还以《丰乐亭游春》一诗记载与民同乐之盛况:“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知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后来苏东坡又把《丰乐亭记》全文书刻于亭中石碑上,供人阅读和欣赏,一样地留下了“欧文苏字,珠联璧合的稀世瑰宝。
丰乐亭亭前有山门,亭后有厅堂,还有九贤祠(又名危楼,内供与滁州有关的九位贤人画像)、保丰堂等,四周筑以围墙。丰乐亭内有苏东坡书刻的《丰乐亭记》石碑、吴道子画的《观自在(即观音)菩萨》石雕像,保丰堂内有明滁州判官尹梦璧所作的《滁州十二景诗》碑刻,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珍品。
丰乐亭以北原有一条“西涧”,与丰乐亭一山之隔。唐代诗人韦应物在任滁州刺史时,曾为这里优美的山水景色所吸引,吟咏了“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脍炙人口的诗句。之后,人们依韦氏诗意在这里建起了野渡桥、野渡庵、飞泉览胜亭等建筑。建国以后,政府为治理水患,开发水利,在西涧上建造了拦河大坝,形成了一个山间水库,称为“城西湖”,使许多景点沉没湖底,但出现了另一种自然景象,四周青山环抱,中间碧水涟漪,山明水秀,鱼跃鸟飞,风光无限,生机盎然。
醉翁系沧浪 欧苏共风流
亭子本是一种有顶无墙的建筑物,自古以来,凡有些名气的亭子多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素有四大名亭之称的醉翁亭、沧浪亭、陶然亭和爱晚亭,无一不具有其独特的文化蕴涵。
亭以人名。陶然亭、爱晚亭建于清代,亭名分别出自白居易“与君一醉一陶然”和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诗句。爱晚亭还以毛泽东早年读书处闻名当代。而最具历史文化盛名的醉翁亭、沧浪亭则以宋代文学大家欧阳修、苏舜钦之名传誉千载。
醉翁亭、沧浪亭同建于庆历六年,分别位于当时的淮南滁州和吴中苏州。两亭虽隔江相望,遥距数百里,却紧密联系着欧、苏二位文学巨擘的不朽友谊,并进而成为后人景仰和神往的胜迹。人们都知道,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在他的身边,苏舜钦以卓越的文才、诗才成为这场运动的急先锋和中坚。苏舜钦还是欧阳修一生中最推崇的二位诗人之一(另一位是梅尧臣)。
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失败后,欧、苏同受牵连。欧阳修被以莫须有的“张甥案”贬知滁州;苏舜钦则被所谓“奏邸之狱”所陷,放废为民,流寓苏州。欧公居滁,是政治上的挫折,但他能坦然面对,怡然乐观,为政之余,陶醉于“环滁皆山”的秀美景色,常偕僚属留连于琅琊山中,与州民同乐而成为历史佳话。山僧智仙敬重仰慕欧公的学术文章和道德人品,特于山中建亭为他的游山助兴。欧公以“醉翁”作为亭名,并由此创作出了千古名文《醉翁亭记》。当时他正值中年,“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四十犹未老,醉翁偶题篇”,从中可见他心境之一斑。而报国无门的苏舜钦,索寞一人踯躅苏州,他常出城闲游。一天,他在郡学东侧看到一片三面环水的空阔废地,此处草木蓊郁,有杂花修竹环绕,尚存园囿遗意。经访旧老,知是前人池馆,便毅然购下,重置水石,理水叠石,建楼阁亭台,以咀嚼自己的寂寞。他以《楚辞》“渔父”篇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句命名为沧浪亭,寓意自己与世浮沉,幽闲独放的怀抱。
欧、苏两人政治上的不幸却带来了文学上的收获。《醉翁亭记》、《沧浪亭记》均成为文学史上璀璨的不朽篇章。《醉翁亭记》以情写景,不仅精彩地描绘了琅琊山中四时不同、朝暮变幻的景色,还以“乐”为文眼,抒写出作者与宾从僚属的游赏、吟咏、宴饮、弈射之乐,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欧公仁民宽政的风范和潇洒风神。全篇共用二十一个“也”,风格独特,一唱三叹,韵味无穷,历来有绝唱之称。苏舜钦《沧浪亭记》却是另一种情形:作者“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苏舜钦善处逆境,生活恬淡自适,在虚僻、莹净的沧浪亭畔,他感受到脱去仕籍,并非个人的不幸。他在记文中写道:“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诗人长于议论,这里以激切的语言,直抒胸臆,体现出他对官场生活的鄙夷。
从欧、苏两人的文集中,还可获知当时他们友好的交往。苏诗记录欧阳修在滁州建丰乐亭并与民众往游其间的生动情形,“构亭于其间,四面开轩墉。名之丰乐者,此意实在农。”他还用“百人拥持大车载,城市观走风涛翻”的诗句,描写欧阳修用三头牛拖着二轮大车运送菱溪大石穿城而过,万人空巷争相观看的趣事。欧阳修也写了题寄沧浪亭的诗:“子美(苏舜钦字子美)寄我沧浪吟,邀我共作沧浪篇。沧浪有景不可到,使我东望心悠然。……虽然不许俗客到,莫惜佳句人间传。”字里行间包含着对友人的无限关怀和不尽的思念,流露出挚友真情。
如今,沧浪亭有一幅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远水近山皆有情。”此联为欧、苏诗句的集句联,诗意相谐,对仗工整,如出一人。这一组合正巧妙地把二位历史名人的友谊永远留在一个亭子中了,令人遐思,促人回味。
走近皇甫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滁州市郊西北的皇甫山,因五代时期南唐在此抵御后周,留下很多传说与遗迹而闻名遐迩。1992年,国家林业部批准皇甫山为国家森林公园,吸引众多游人,使之名扬省内外。
皇甫山原来叫曲亭山,因南唐大将皇甫晖曾屯兵于此,称皇甫驻军山,后简称皇甫山。现在。南将军岭仍保存不少古代屯兵的遗迹。其主峰北将军岭,海拔399.3米,为皖东最高峰。峰顶上有南唐建的峰火台遗址。这个烽火台,犹如监视敌人的哨所,若有情况,顿时狼烟四起,火光冲天。从皇甫山往东,珠龙桥到滁州城西的清流关,每隔几里有个大土墩,这就是烽火墩。皇甫山峰火台燃放烟火报警后,烽火墩则一个个相继点火,迅速把警报依次传递到中军大营所在地的清流关。我们可以想象到,得到警报后,中军主帅一声令下,全军将士闻风而动,披挂上阵,杀向敌人的情景。现在皇甫山主峰上。耸立一个四层塔形建筑、10余米高的望火楼,就建在昔日的烽火台原址上。登上今天的望火楼,顿时心旷神怡,扑入眼帘的是层峦迭幛,林海茫茫,白云绿树交相辉映,蔚为壮观,你会感到好一派自然风光,皇甫山森林公园果然名不虚传。难怪近年来上梅、南京等地的游客,都竞相登上主峰呢!皇甫山森林公园已经计划把现在的望火楼加高,用琉璃瓦装饰,架设高倍望远镜,取名“皇甫揽胜”,游客将会更好地饱览自然风光全景,也许还能领略到身临古烽火台的意境。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烽火台的北面山坡不远处,有一口神奇的水井,名为“将军井”。传说这口井是皇甫晖用钢枪挖出的泉眼,守烽火台的士卒用石块砌成,井称之为“将军井”。井口一米左右,水层离地面不深,提上来明明净净、晶晶莹莹,夏天喝上一口,顿感全身凉爽。将军井不仅位置高,而且水源丰富、水位始终保持在一个刻度上,久旱无雨不见井水下降,阴雨连绵不见水位上涨,令人称奇。
名山多建寺,游人话沧桑。位于皇甫山腹地的弥陀寺,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几经兴废,最后一次毁于日本鬼子之手,现在的建筑是1986年重建的。从“北将军”岭山麓往南,有一条小溪欢快地流淌着。这个漫叫“金甲惧”,因它的源头有个金甲泉而得名的。沿溪流左岸边的山遭而上,绿树翠蔓,蒙络摇缀,流水潺潺,沁人心脾,豁人胸襟。步行不一会,一座粉墙黛瓦的仿古建筑坐落在蓝天白云下,掩映在绿树雾霭中,这就是弥陀寺。放眼环顾,真是青山云外深,飞槽烟中出。鸟儿在幽深的山谷里欢跃着,婉转的啼叫声清脆回蔼,不绝于耳。寺门外有几棵古树,高大挺拔,其中有一棵三四个人手拉手才能合抱过来。这些古树的枝叶,在轻风中飒飒有声,好像向游人介绍寺庙的古老与沧桑。寺门南边不远处,有眼古泉,叫弥陀泉,开掘于建寺初期的元代,为寺借用水之泉,至今完好。泉水清澈见底,晶莹味纯,煮沸饮用,超出杯口而不流。泉水丰富,取之不尽,久旱不涸。1967年,百日大旱,全林场100多人都取其泉水饮用也用不完。寺正面的南山坡上,是一行行茂盛的茶树。相传,宋时皇甫山弥陀寺主持悟真大师云游南方从云贵带回茶种。种植在寺甫边的山坡上。这里山高云低,风轻雾浓,良好的自然条件,培育出上好的佳茗。悟真当年培育的茶,用弥陀泉水冲泡,不一会暗香浮动,叶片渐渐舒展,升腾袅袅清香。喝上几口,神清气爽,醇香纯正。上水三次,仍回味生甜,香醇悠长。明朱元璋于应天府称帝后,品饮弥陀寺茶,别具一格,连称好茶。当即钦定,岁贡茶叶二百斤。令人欣慰的是,当年悟真大师种植的茶树,历经600多年风雨与自然换代,尚存1000多株,现在皇甫山林场又在老茶树附近,开辟新的茶园,使南谯贡茶焕发新姿。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准备在弥陀寺旁边的溪流下方,砌坝蓄水,建“观澜亭”。那时游人探古访幽后,休憩于亭中听涛观景,饮弥陀泉水,品南谯贡茶,真是好不快哉!
皇甫山区是革命老区,为抗日战争作过贡献。弥陀寺北,登主峰的山遭旁,6座无名烈士墓,犹如向人们诉说皇甫山的近代史与抗日战争的壮烈。抗战时期,皇甫山一带是刘少奇、张云逸、徐海东、罗炳辉等老一辈革命家建立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当年的抗日军民依靠皇甫山的险峻多次打败日本侵略者,依靠皇甫山的沟壑纵横,病中的徐海东将军与抗日官兵多次脱险。深山中的弥陀寺,作为新四军二师的一个卫生所,救治过很多抗日英雄。1941年2月,一个风雪之夜,由于坏人告密,日本鬼子夜间化妆来愤袭,除少数医护人员与轻伤员脱险外,40名重伤员统统被恶魔杀害,寺庙被烧为灰烬。鬼子走后,当地人民群众,挖了6个长坑掩埋了烈士的遗体。1982年,南京军区的一个师级干部,也是当年在这里养伤的轻伤员,来祭扫烈士墓时,指着颈脖上的伤疤,向人们介绍当时惨烈的战斗与自己脱险经过……往事是需要缅怀的,许许多多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这青山绿水竟折腰,令人无限崇敬。
皇甫山地处亚热带,雨量较充足,森林公园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野生植物有114种,其中国家二级与三级保护的树种达6种。山深林茂的森林公园内,还生长着130多种野生动物,其中国家级保护的动物11种,省级保护动物26种。在野生动物园中,人工饲养的动物很受游人喜爱。拖着长尾巴的孔雀,悠闲地散步,一对鸳鸯相互依偎,驼鸟昂首骈立,比鹿小的河麂活蹦乱跳,野鸭在水中嬉戏游弋……野生动物园附近还有标本室。那些栩栩如生的野生动植物标本琳琅满目,小灵猫、白鹭、鹰,鹤、獐……令人目不暇接。在5。3万多亩的森林公园内,树木参天,浓密的针、阔叶混交林部部慧蕴,荫翳如云,成为鸟的天堂,鹭的乐园。在森林公园内栖息繁衍的鸟类有120多种。其中夏候鸟白鹭每年有好几万只,多的年份达到近lo万只。“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图景甚为壮观。
皇甫山森林公园人文景观悠久,自然风光绚丽多姿,您若有兴趣走近皇甫山,一定会使你感受到:不虚此行。
卜家墩遗址
新石器时期的卜家墩遗址,位于滁州市南谯区大王镇庵前村卜家庄,现为安徽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卜家墩遗址为一台形地,南北长65米,东西宽55米,高8.3米,文化层厚5.1米。墩东有一条已为耕地的大川,长约15公里;墩西为水塘和农田;墩北及东北为耕地;墩南为村庄。墩面自北向南微倾,与地面约成30度的夹角。墩身西北部有90度断面,可见五至七层木等的文化积压层。墩表面长满了多种杂树和野草。
1985年5月7日,大王镇文化站第一次普查,嗣后五个月的时间里,省、地、市三级文化部门三次实地勘查,测量并绘图,前后采集标本1000余件。其中较为完整且有文物价值的约30余件。
(一)石器5件,均为生产和狩猎工具。其中石磷2件,均完整。第一件,总体呈长方形,四面磨光,一端有刃,长10.2厘米,宽3.4厘米,厚2.3厘米;第二件,呈规则梯形,通体磨光,长6.2厘米,上底宽1.9厘米,下底宽2.9厘米,单面刃。砍砸器2件,总体均呈不规则圆形,直径分别为7.5厘米和5.5厘米,其中一件有棱刃较利。陶纺轮1件,通体圆滑,中有圆孔,轮径3.3厘米。
(二)骨锥1件。骨锥长10.6厘米,体光滑,一端尖利,为动物角所制成。
(三)兽骨、贝壳等21件。其中有鹿角6件,兽牙4件,兽骨4件,贝壳6件,还有一件轻度鹿角化石。
(四)出土较为完整的陶罐3件。陶罐分别为夹砂红陶、夹砂灰陶、泥质黑陶。陶片70余件,均为残片。其中有鼎足、鬲足、鬲档、罐口等,陶质有红陶、灰陶、黑陶等。纹印有绳纹、弦文、绳纹加弦纹等。
1985年12月,原滁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卜家墩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10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专家对卜家墩古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历时1个月,揭露探方3个,总面积约100平方米。通过发掘,初步判断此遗址有六至七土层,内涵有生活面、灰坑和4个墓葬,出土大量陶片。从陶质上看,有夹砂陶、泥质陶;从器形上看,有鼎、鬲、瓮、豆、罐、樽等,并发现有青铜器和部分石器。考古专家根据发掘的实物等推测,此遗址上层为商周时期下层为新石器晚期。
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卜家墩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省、市、区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和在当地人民群众的精心保护下,卜家墩遗址的原貌保存完好。
旅游、人文景观
琅琊山
醉翁亭
丰乐亭
皇甫山
二郎湖
清流关
磨盘山
红琊湖
红花湖
彩云洞转自118cha.com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