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城 - 百科全书 - 118查实用查询

输入词条,如查找北京欢迎你的解释,输入北京欢迎你后按Enter即可

百科全书 > 黎城

黎城


ad

【基本概况】
黎城县位于长治市东北部,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是山西省的“东大门”,素有“三省通衢”之称。县境东西宽约22.2公里,南北长约50公里,国土面积1101平方公里,总人口15.7万,其中农业人口近13万。县政府驻黎侯镇。现辖5镇4乡251个行政村:黎侯镇、东阳关镇、上遥镇、西井镇、黄崖洞镇、西仵乡、停河铺乡、程家山乡、洪井乡。黎城是块“风水宝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经济繁荣、前景美好。

(一)区位优势明显。该县东临河北涉县,南接平顺、潞城,西连襄垣、武乡,北界晋中左权,与河南林州为邻。物流交汇、信息灵通、市场容量大、流转速度快,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金三角”,开发潜力巨大。

(二)交通条件便利。境内长邯铁路(境内长42公里)、长邯公路(309国道,境内长24.44公里)斜贯东南,黎左公路(207国道,境内长46公里)、涉武公路(境内长3.8公里)交汇县中,阳涉铁路(境内长2.7公里)、长邯高速公路(境内长26公里)穿县而过;乡乡镇镇通油路(乡镇公路6条,82公里),村村通水泥路(229个村通水泥路,293公里)。全县以铁路、高速公路、国道为主干线,县、乡、村公路网络四通八达。

(三)气候环境独特。县境属典型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0.4ºC,年积温为3583.8ºC,平均降水量547毫米,无霜期184天,有“上党小江南”之美誉。独特的气候环境,有兴百业之利,造就了该县较为发达的农业生产,孕育了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花椒、核桃、柿子、枣,誉称“黎城四大宝”;尖椒、小杂粮等绿色农产品声名远播、饮誉中外。

(四)矿产资源丰富。现发现各类矿产21种,探明储量的5种,矿种多、储量大。在各类矿产品资源中,铁矿优势最为突出,探明总储量为1.03亿吨,保有储量为9500万吨,名列全省第六、全市第一;该县人均占有铁矿650吨,是全省人均占有量的6倍;铁矿主要产品精矿粉硫磷含量低,品位可达72%以上,仅次于瑞典,被誉为“黑色金子”。除此之外,还蕴藏着丰富的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其中,硅矿储量5亿吨左右,白云石储量5亿吨左右,钾矿储量5亿吨左右,石膏矿储量5000万吨。其它磷矿、大理石、石英矿等矿产资源富集。为该县工业特别是矿产冶炼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证。

(五)水利条件优越。地表水:清、浊两漳河襟南缠北,一纵一横。清漳河流经该县黄崖洞镇,流程3.5公里,流域面积550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3.8亿立方米;浊漳河流经该县上遥、西仵、程家山三个乡镇,境内总长39.6公里,流域面积592.4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7.2亿立方米。勇进(1966年12月26日动工,1974年7月1日竣工通水,干渠总长102公里,县境长度为76公里,控制灌溉面积14万亩)、漳北(1958年1月9日动工,同年7月1日竣工通水,干渠总长26公里,控制灌溉面积2万亩)、漳南(始建于1942年,1966年开始进行改扩建,1973年8月1日竣工通水,全长33.6公里,控制灌溉面积9700亩)三灌渠倾西斜东,年引水量1.08亿立方米。共有泉水41处,年总流量1800多万立方米。其中,源泉位于该县西井镇源泉村,年平均流量0.36秒立方米,年出水量为1135.3万立方米,在长治市仅次于辛安泉。此外,该县还有大、中、小型水库38座,总蓄水量为4205万立方米。地下水:可采储量为0.2 —0.4亿立方米,调节储量为0.27亿立方米。是长治市的富水区,为华北地区相对丰水区。全县有水浇地14万亩,农业人口人均一亩水浇地。

(六)自然风光壮丽。该县属太行山腹地,四面环山,地形复杂。北部山区地形奇特,丹霞地貌,东南、西南部丘陵起伏,岗坡势缓,是八百里太行雄奇风光独特的一段,素有“太行画廊”、“世外桃源”之称。境内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大山有80余座,其中板山、黄崖洞、性空山、杨歧山、广志山等较为著名。人民大会堂“山西厅”的核桃木刻“太行日出”的原景,就采自该县板山风景区。该县山体石灰岩壁众多,形成了大量溶洞奇观,已开发探明的有白云洞、砺峪洞、昭泽龙洞、白龙洞等,为我国北方之罕见。壮美的自然风光,为该县的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源保障。目前,该县已经建成或正在开发的有黄崖洞、广志山、性空山、源泉“小江南”、洗耳河、溶洞和杨歧山等七大景区。其中,黄崖洞风景区是国家森林公园、全国爱主义教育基地,是山西省十大“著名风景区”之一,是集旅游观光、革命传统教育为一体的理想的避暑度假胜地。

(七)文化底蕴深厚。该县历史悠久。当前发掘的“靳家街古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新石期时代就有人类在黎城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文明历史长达2700多年,留下了众多人文景观。女娲补天、蚩尤争天、许由洗耳、燕王争雄、西伯戡黎等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均产生于此;岚山夜雨、萧寺晨钟、壶口故关、黎侯古郭、白岩晓烟、金牙晚照、玉泉漱石、田溪洌水等“古八景”和飞阁流丹、中天落日、金牛眸月、瓮廊险道、三皇远眺、白云洞天、赤罅素湍、蓝天游鸭等“新八景”交相辉映、蔚为壮观;北齐摩岩造像、宋代文庙、元代圣源王庙、许由洗耳河、大舜井、冯奉世墓等文化古迹星罗棋布,遍布黎城大地。黎城人民民性纯朴,风俗敦厚,勤劳善良,忠厚朴实。在长期的改造自然与对敌斗争中,黎城县人民孕育了许多留存青史、催人奋进的不朽精神。革命战争年代,黎城人民创造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黄崖洞精神”,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绩创造了抗日史上的奇迹,威名远扬,彪炳千秋;和平建设年代,黎城人民创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勇进渠”精神,建成了黎城的“人工天河”,与河南林州红旗渠齐名;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黎城人民铸就了不畏艰险、拼搏奋进的“矿山精神”和不计得失、甘于奉献的“环卫精神”,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征程上谱写了一曲曲壮丽凯歌,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八)基础设施完善。县城环境优美、功能齐全。 2002年,被国家爱委会正式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中央精神文明办授予该县“全国文明城镇”称号,成为两块“金字招牌”。全县邮电通讯发达,电力传输通达,城乡基础条件完备,硬件环境极佳。

【历史沿革】
黎城,春秋为黎侯国。汉、三国迄两晋,为潞县也。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废潞县,置刈陵县,县冶设于今李庄乡古县村,为黎城境内建县之始。隋开皇十八年(958),更名黎城县,此为以黎城名县之始,从此与潞城各自为县。唐初,先属韩州,后属潞州,隶属河东道;天二年(905)改为黎亭县。五代唐复为黎城县。宋属河东路潞州,天圣三年(1025)迁县城于原县治东南4公里的白马驿,即今县城;熙宁五年(1072)并入潞城县;元右元年(1086)复置黎城县,自此县名历代不改。金属河东南路潞州,贞三年(1215)升涉县为崇州,黎城属之;贞右四年(1216)崇州复为县,黎城仍归潞州。元属晋宁路潞州。明代中前期属冀南道潞州,嘉靖八年(1529)升潞州为潞安府,黎城属之。清属冀宁道潞安府。

1912年(民国元年)废府,以道承省统县,黎城属冀宁道。1930年(民国19年)废道,直隶于山西省政府。1937年(民国26年)山西确立专署 ,署黎城属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1940年(民国29年)将三区偏城、宇庄等54村划出,设立偏城县。1941年(民国30年)9月1日,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太行行署四专署。1943年(民国32年)10月31日,为适应抗日斗争形势需要,为黎城为黎城,黎北两县;1945年(民国34年)11月5日复合为黎城县。1948年(民国37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属太行三专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恢复山西省建制,黎城属长治专区。1959年1月长治专区改为晋东南专区,1979年改为晋东南地区行政区署,黎城仍为其属县。1985年4月30日,国务院撤销晋东南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黎城划归长治市管辖。

【自然资源】
气候特点:黎城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象,为半湿润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热而多雨,秋季有时涝有时旱一般比较凉爽。

1、气温 历年平均气温10.7℃,最热月为7月份(历年平均23.6℃),最冷月为1月份(历年平均-4.3℃);历史极端最高气温39.3℃(2002年7月15日),历史极端最低气温-22℃(1972年1月28日,2002年12月26日)。气温的全县分布主要受地形影响,等温线的走向与等高线的走向基本一致,最暖的地方为清泉、漳河沿岸,最冷为樟树垴。

2、降水量 历年平均降水量519.0mm,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最高年760mm,最少年仅有340mm。年内分布亦不均,主要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到全年降水的60%以上,日最大降水量108.2mm(1996年8月4日)。降水量的区域分布为:降水量由北向南递增,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降水量也随之增大,山区比平川年降水量偏多100mm左右。

3、其它气象要素 历年平均无霜期184天,最多风向为东北风(NE),最大积霉深度22cm,最大冻土深度60cm,全年平均大风日数为8天,历年平均日照时数2548.5时。

4、主要气象灾害 干旱是影响该县农业生产的最大自然灾害,群众中有“十年九旱”的说法,春旱几乎年年都出现,只是程度不同,较为严重的春旱平均一年半一次,伏旱平均二年半一次,其次气象灾害是干热风、冰雹、大风、雷电等。


地形地貌: 黎城县位于太行山东翼南段,属黄土高原一部分,以中等构造剥蚀侵蚀山地为主。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系复杂的山脉盘结而成。纵观全县,四面环山,中间低凹,山多川少,地形复杂,是太行山中的一个小型山间盆地。县境内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的全榆洼顶,海拔为2020米;最低的黄崖洞镇清泉村清漳河谷地,海拔为622米;县城海拔为750米;全县平均海拔800米。全县山区约占总面积的58%,丘陵约占总面积的31%,平川约占总面积的11%。

(1)山地地貌:分布我县西北部,海拔1212--1560米,相对高差在1000米以上。山体主要由石英砂构成。山岭顶部及缓坡上覆盖着深浅不均的黄土。该区山峰突起,地形险要,雄伟壮观。黎城县较著名的大山有76座,县境东部有东大寨脑、大雨槐脑、马鞍山等18座,以东大寨脑为最高,海拔1,360米;南部有瓜皮岭、洪山、桃儿山、东向交等4座,以东向交为最高,海拔1273.5米;西部有全榆洼顶、马尔背、广志山等20座,以全榆洼顶为最高;北部有黄岩脑、牛王盘、板山等34座,以黄岩脑为最高,海拔2008.5米。境内诸山,均属太行山的余支。

(2)丘陵地貌:主要为边山残存的黄土丘陵和石质丘陵,分布于山地和山间盆地的过渡地带,海拔560--970米,相对高差200米左右。丘陵区黄土覆盖深厚,坡度较大,森林覆盖较差,故侵蚀严重,沟壑交错,梁峁纵横。

(3)河谷平原地貌:分布于源庄、南委泉、西井、东崖底以及平头、上遥、西仵、程家山等乡(镇)的河谷地带。海拔560--770米。由于河谷狭长坡度大,三级阶地和洪积扇发育不好,一级阶地分布较为普遍,是河谷地貌的主要单元。

土地资源:全县总土地面积1665987.8亩,其中耕地面积300564.2亩,园地面积31585.9亩,林地面积422911.3亩,牧草地面积347769.2亩,建设用地面积74781.4亩,未利用地面积410284.8亩。全县土壤划分为二个土类(褐土、草甸土),三个亚区,20个属,59个土种。其中以 褐土为最多,占总面积96.8%, 遍布在全县各乡镇。其次是草甸土,占总面积的4.3%, 分布在清漳河、浊漳河及其支流两岩的河漫滩和一级阶地上。

水资源:黎城县主要河流有海河流域的浊漳河和清漳河,分别从南北由西向东过境,以横岭为界,流入浊漳河的有平头河、中庄河、原庄河、小东河,流入清漳河的有龙王庙河、大南河、白寺交河、南委泉河、柏官庄河、源泉河、香炉交河。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7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3851亿立方米,地下水多年平均储量0.97亿立方米,重复水量为0.88亿立方米。

(1)地表水 :全县共有大小河流近600条,其中常有清水流出,且有一定流量的有17条。仅小股 山涧泉水流量约0.8立方米/秒。较大的河流为清漳河、浊漳河。以横岭为界,南为海河流域浊漳水系,流域面积610平方公里;北为海河流域清漳水系,流域面积510平方公里。

浊漳河流经黎城县平头乡、柏峪乡等五个乡(镇) ,25个村,进入平顺县,境内长达 39.6公里,正常年平均流量20.4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为3780立方米/秒,最大含沙量达361公斤/立方米, 实测年径流量当频率97%时,为1.05亿立方米。枯水季节基本上年年都出现干枯断流,但时间比较短。

清漳河流经东崖底2个村,进入河北省涉县。境内长达6.2公里,下沉年平均流量为 8立方米/秒。平均年径流量4.42亿立方米。

全县现有小型水库为3座,塔坡水库、阳南河水库、三联坝水库,总库容400万立方米。

沿浊漳河兴修的三大灌渠,年引水量1.08亿立方米,可浇灌14万亩良田,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一半,我县农村基本形成了人均一亩水浇地、一亩小麦、一亩经济林、一亩高效益农田的发展基础。

(2)地下水 :黎城县的地下水储量约为0.97亿立方米/年,动储量约0.88亿立方米/年,调节储量约0.27亿立方米/年。 黎城盆地与周围山区的地下水比较充足,可开采量达0.77亿立方米。由于盆地覆盖层比较厚,灌溉和降雨有足够的补给源,可充分开发利用地下水。

矿产资源:我县矿产资源丰富,矿种比较多,主要为黑色金属和非金属。黑色金属主要公布于北部,而南部则以非金属矿产居多,主要矿种有铁、硅石、白云岩、石灰岩、石膏、花岗石、钾矿(含钾岩石)、紫砂岩、以及磷矿、红石板、石棉蛭石、粘土以及河砂等。现已开发利用的有铁、硅石、白云岩、石灰岩、石膏、花岗石、紫砂岩、红石板、粘土及河砂等。

1、铁矿区
位于古寺头、南委泉、东崖底一带。铁矿区南起古寺头,北至东崖底以北的小寨、方向岭,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10260万吨,保有储量9800万吨,预测远景储量1.2亿吨。上遥镇古寺头磁异常有待于普查或勘探。

鞍山式铁矿含TFe一般20—35%,SiO240-50%;S、P一般低于0.1%,属贫铁矿,但磁铁矿颗粒粗(一般为0.3—0.8毫米,少数达3毫米),可选性良好。

现开采的矿山有:小寨铁矿、彭庄铁矿、赤峪铁矿、黄崖洞铁矿等。

2、硅石区
位于上遥、平头、东崖底一带。南起上遥、平头一带,北至东崖底,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现有储量1亿吨,远景储量10亿吨,硅石储量大,质量好。主要产出层位为常州沟组上部和串岭沟组顶部,上层厚约2米,下层厚14米左右,SiO2一般为96%,相当一部分达97%以上; Fe2O3一般小于0.5%;AL2O3很少超过0.1%。串岭组硅石矿为石英岩状砂岩,厚8—14米,SiO2一般96.75—98.76%,平均97.79%,Fe2O3含量0.05—0.39%。

现已开采的有西下庄,漆树村等矿点。

3、白云岩区
位于上遥、平头、南委泉一带。南起上遥、平头,北至南委泉以南,总面积100—130平方公里,现有储量4640万吨,预测储量20亿吨。有两个层位,一个是寒武系上统风山组,另一是奥陶系下统,前者产于风山组中上部,矿石为致密块状、中粒白云岩,主要有益成分MgO,一般在18%以上,茶棚滩、东良寺达27.4%,河南山一带达21.33%,平头马岩达20.25%。GaO一般在25—33%,多为Ⅰ—Ⅱ级品。后者主要产于奥陶系下统的中下部,主要有益分MgO一般为18—19%,CaO为25—35%,主要分布在茶棚滩、三十亩、源庄、平头等地。

现在白云岩开采量不大,仅为个体或集体零量开采。

4、优质石灰岩
位于程家山、岩井、洪井、西井一带。在黎侯、程家山、岩井一带,储量1276万吨,预计远景储量达1亿吨,公布区广,储量大,层位多,CaO一般在52.54%,最高达55%。

5、石膏区
位于黎侯镇、岩井、程家山一带。现有储量146万吨,预计远景储量达560万吨,含量60—90%,硬石膏一般小于5%。

6、钾矿区
赋存于长城系串岭沟组地层中,硅石层下部,境内延长40公里,含矿层厚度100米,予矿体厚5--22米,K2O品位8--12%,总储量10亿吨以上,急需开发。

7、磷矿区
两种类型,一种是沉积磷块岩,产于常州沟组地层中,厚度小,品位高。第二种是产于变质岩中的磷灰石矿,分布在西头一带,71年212队交过勘探报告,75年县里在此办磷肥厂,79年下马。P2O5品位2%左右,生有钛铁矿和磁铁矿,提交储量磷矿藏70万吨,钛铁矿10万吨,磁铁矿43万吨。

8、花岗石区
位于南委泉至东崖底一带,产于度质光带的辉绿岩脉,经过勘探和加工试用证明板材质量上乘, 地质储量2680万立方米。

9、紫砂岩区
位于柏峪脑至柏官庄一带。分布在柏峪脑以北,柏官庄以南,储量10亿吨,现主要以个体或集体加工。

【经济基础】
近年来,该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区位、资源、人文、生态四大优势,大力实施“项目带县、工业强县、能人活县、环境立县、和谐兴县”战略,积极推进“三化”建设,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日益增强。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8.5亿元,较上年增长9.6%;财政总收入完成2.76亿元,增长11%;工业增加值完成8.51亿元,增长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87亿元,增长 16.3%。

农业 按照“产业为要、规划为先、重点突出、全面推开”的原则,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培育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以核桃为重点的干果经济林、以尖椒为重点的经济作物、以党参为重点的中药材、以奶牛为重点的畜牧养殖四大主导产业。新上了三泰科技万吨山杏仁深加工、阳关生物蛋白5万吨饲料加工及万头养殖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项目,新组建农户公司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49家,初步形成了“县有战略,乡有规划,村有产业,户有项目”的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二是完善村镇规划,彰显农村特色。严格坚持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彰显地域特色,对具有浓厚地方特色、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村庄,实施保护性开发和改造。三是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条件。大力实施街巷硬化、街道亮化、庭院美化、环村绿化和沼气建设工程,全力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文化科技活动室、卫生计生服务所、休闲健身场所、便民店和标准化小学建设,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四是加强教育培训,培育新型农民。依托农广校、职业中学等培训基地,大力开展“温暖工程”和“阳光工程”,对农村劳动力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目前已培训8000人。

工业 坚持以工业新型化为方向,把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型产业规模化有机结合起来,一手抓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型产业的培育壮大,扎实推进工业强县进程,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在总量、效益、实力上的快速提升。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铁”字号产业是我县的传统支柱产业,近年来,依托矿、延伸矿、超越矿,围绕培育壮大矿山、钢铁、铁合金、电石、焦化等支柱产业,引导企业强强联合、联营挂靠、股份合作,积极走内涵式、集约式发展的新路子,提升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二是加速发展新型产业。依托铁矿、硅矿等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粉末冶金、聚合铝、橡塑磁粉、工业硅等新型材料产业,积极打造全市新型材料工业基地。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依托太行钢铁公司,延伸炼铁—炼钢—轧材产业链条;依托粉末冶金公司、长福矿业公司、山西国磁公司,延伸原矿开采—精矿粉生产—还原铁粉—粉末冶金压件(橡塑磁粉)产业链条;依托容海裕丰公司、晋能铁合金厂,延伸硅矿开采—硅铁、电石—硅锰合金、铬铁产业链条;依托长福焦化煤气公司,延伸煤炭—炼焦—煤化工产品产业链条,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做精做细下游产品,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城镇建设 近年来,以塑造良好对外形象、构建招商引资平台、创造最佳人居环境为目标,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益运作,积极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和全国文明城镇成果,不断加快城镇特色化进程。按照“北扩东延南进西连”的县城发展思路,继续完善实施“东居西贸南园北政”的县城总体发展规划,重点铺开了黎侯大道拓宽改造、县城集中供水、供气等多项重点工程,进一步拉大县城框架,提升承载服务功能,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因地就势,建设植物园、水上公园和民俗文化园,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建设外城具有现代气息、内城具有古黎文化特色的优美县城。

和谐黎城 突出抓好生态旅游。聘请上海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制订了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勘测了黎城旅游环行路,明确了“五线十沟”旅游开发重点,致力打造显山露水的“太行风光百公里画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铺开了县一中教学楼和公寓楼、二中教学楼建设,启动了职业中学教学楼建设,对全县156所中小学实行远程教育网络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更加注重卫生工作。对8个乡镇卫生院进行改扩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规范,农民健康普查活动深入开展。全面完善社会保障。进一步健全了城乡低保制度,拓展了低保范围,全县2700余人享受城镇低保,4000余人享受农村低保和特困救助,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离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金、下岗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金均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完成了三级标准化环境监测站建设,积极推进“蓝天碧水”工程,县城大气环境质量二级以上天数比例达到85%。努力维护和谐安定。开展了非煤矿山、建筑施工、道路交通、食品卫生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专项治理行动,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体系;深入开展了整治非法用工和打击“黑砖窑”专项行动;加强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效打击了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全县呈现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明和谐的良好局面。
【发展新路】黎城县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品牌农业,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走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去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2.4亿元,其中多种经营收入达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00元。

■以基地建设为重点,确立农业大发展新战略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上,黎城县坚持以基地建设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公司加农户的经营体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和优质农业。

一是建立核桃种植基地。他们组建核桃产业办公室、核桃研究所,建立核桃试验示范基地,创汇300多万美元,被国家六部委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二是建立奶牛、种羊养殖基地。三是建立尖椒种植基地。黎城县是新崛起的全国有名的三鹰椒生产基地,年产干椒1250万公斤。四是建立1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生产的雪花牌优质面粉是国家免检产品。

■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龙头带动是农业走向产业化的关键。为此,该县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积极扶持起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是核桃综合深加工项目。该项目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也是我省“1311”调产规划项目。该项目现已形成1000吨优质核桃油、6000吨低脂速溶核桃粉、1000吨核桃乳、4000吨核桃壳超细粉的生产能力;二是新华种羊繁育及屠宰加工项目,全羊系列产品屠宰加工生产流水线正在建设;三是万吨尖椒深加工项目,形成了生产辣椒酱、辣椒油产品3000吨的生产能力。

■以优惠政策为保障,为农民增收提供优质服务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黎城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帮助农户准确预测市场走向,提供致富信息,制订发展规划,提供优质服务。一是选派优秀机关干部驻村包点,使广大农户充分认识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村组干部参观学习,组织专家教授到田间地头举办专题讲座。三是出台一系列扶持产业化经营的优惠政策,激励经济能人、企业家从事产业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县财政每年拿出5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奖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拿出100万元,免费为农民提供优质核桃苗木;对集中连片种植尖椒的农户,免费供应种子和地膜,并予以补贴;对奶牛养殖给予每头1500元的定额补助。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用地,只要不违反国家有关土地政策,优先规划。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黎城人演奏了一部和谐振奋、昂扬向上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田园交响曲。



【社会事业】


科技培训每年达15000人次以上,发放科技宣传资料4万多份,科技培训260余场,发挥高科技示范园区作用,努力引进试验新品种累计达60多个。据统计,近几年我县先后成功转化农业科技成果110多项,有不少已成为促进我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骨干品种,如日本三樱椒、早实核桃、美国油葵等。在申报项目中,竭诚服务,严格把关,三年来共申报各级各类项目69个,其中报国家级火炬计划1项,省级火炬计划3项,省级星火计划3项,省级农业攻关计划1项,省级星火学校1个;申报市级火炬计划17项,市级星火计划28项,市级重点科技推广计划6项;市级农村技术承包集团项目9项,获得省市农技承包奖、科技进步奖11项,引进科技资金125万元。专利申报上克服困难,主动工作,两年来成功申报专利6个。

交通事业
近年来,黎城县始终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以公路建设为主的“三步走”战略,五年迈出了三大步,构筑起了以高速公路国道为主干线、县乡公路为支线、村村通水泥路纵横交错的出境跨区大交通网络。全县境内公路里程总计为1069.8公里,其中国道98公里,高速公路26.8公里,县道105公里,乡道190公里,村道660公里。特别是长邯高速公路西接长太、长晋高速公路,东连邯郸京深高速交汇点,是我省重要的出境公路之一。

2001年以来,黎城县在全省率先实施了“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在全市率先实施了“村村通”班车(公交车)工程。截止目前,全县共完成通水泥路村249个,通村水泥路(油路)总里程达到890公里,全县99%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乡镇通车率为100%,行政村通车率为99%以上,使农民群众出行更加方便。
“十一五”期间,黎城县将修建公路里程500公里,总投资22388万元。工程全部实施后,全县公路将全部等级化,路面全部高、次级化,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重点,构建“十个大循环,十条出境公路”的路网新格局。

卫生事业
该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33所,其中县直单位5所,乡镇卫生院及分院16所,村卫生所312所,个体诊所8所。县级医疗卫生单位中,县人民医院为二级乙等综合医院、县中医院为二级甲等中医院。乡镇卫生院中,东阳关镇中心卫生院、西井镇中心卫生院为一级甲等卫生院;上遥镇中心卫生院、南委泉卫生院、黄崖洞镇中心卫生院为一级乙等卫生院。

近年来,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以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要求,紧紧抓住我县被列为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的大好机遇,着力改革农村卫生体制,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各医疗卫生单位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受到了农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通信事业
黎城网通在全县分布58个程控接入网点,全县251个行政村百分之百通程控电话,现电话用户突破2万部,到达23000部;拥有技术先进、四通八达、高速率、广覆盖的通信基础网络,同时具有独立完整的本地数字电话交换网、无线市话网和IP骨干互联网,成功实现了由单一网向综合网、由窄带网向宽带网、由电话网向信息网的转变;小灵通业务异军突起,宽带业务全面提供ADSL、FTTX+LAN、WLAN等丰富接入手段,宽带用户、小灵通用户迅猛增长。

【黎城名人】
冯奉世(公元前?—前39年),字子明,西汉上党潞(今黎城县七里店村,汉时黎城属潞)人,战国时上党太守冯亭之后。

武帝末,冯奉世选为郎官。昭帝时,因功补为武安长,后失官。时年30余,始刻苦攻读《春秋》和兵法。数年,通经史,明韬略,经前将军韩增推荐为军司空令。

元帝即位,冯奉世为执金吾。上郡属国归议胡人叛。奉世将兵追击,代为右将军典属国,数岁,为光禄勋。

汉永光二年(前42年)秋,陇西羌人叛汉。元帝召见丞相、御使大夫、将军等共谋对策,大小群臣,均无所措。右将军冯奉世挺身而出曰:“羌虏近在境内叛乱,如不立即讨伐,无以威制远蛮,臣愿率军讨之。”元帝问用兵之数,奉世请发4万。丞相韦玄成曰:“今民安定,时艰岁凶,宜休养生息,1万即可。”奉世进一步奏曰:“正因天下灾荒,武备废驰,羌虏才敢于轻启边事。以万人征讨,战不能胜,徒于弱于敌;若以4万之众,一举而决,诚国家长远之计。”元帝命冯奉世率12000人西征。至陇西(今甘肃省西部)分兵屯白石、临洮、首阳三地,又派两校尉率兵分路争夺有利地形,救护民众,结果出师失利,两校尉被杀。奉世鉴于敌强我弱形势,立即绘制地图及兵众部署速奏元帝。请增兵36000人,方足胜敌。元帝启奏,大为震惊,即发兵60000助奉世。10月,援兵到达陇西。11月,奉世依照部署率所有兵众,分路合击,歼敌数千,余皆远逃。次年2月,奉世班师回京。更为左将军,赐关内侯。年余病逝。

冯奉世为西汉名将,历武、昭、宣、元4帝。在西汉统一大业上,战功卓著。有9子、4女,子皆有名当世,长女媛入宫为后,深受元帝敬重。

冯奉世墓在本县石羊坟村西,尚留残迹。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仲秋所立“汉关内侯子明冯公之墓”碑,现存县文博馆。

靳荣藩(1726—1784),字价人,号绿溪,黎城麦仓村人。出生诗书之家,聪慧好学,博览强记,通读经史,清乾隆九年(1744)中举,十三年中进士。

乾隆二十二年(1757),任河南省新蔡县知县。到任后,正遇灾荒。靳荣潘亲自监督发放救济粮物,且细心查阅历代度荒救民资料,根据实际情况,对百姓有利且力所能及的事一一兴办。使灾民度过了灾荒。

乾隆二十四年(1759),任河南乡试房考官,评卷公正,批点认真,深得工部尚书朱圭赏识。乾隆三十年(1765),调任龙门知县,不久又调任迁安知县。该县满族旗人常因差役摊派与当地居民发生纠纷,历任知县因惧旗人,积案久拖不决。荣藩到任即着手查阅案卷,制定“旗三民七”的差役摊派制,明文公布,严令执行,旗民悦服,纠纷平息。

乾隆三十三年(1768)升任蔚州知州,到任后建立文蔚书院,发展地方教育事业;动员民众开渠引水灌田,兴办水利。蔚州西部多山,每年雨季山洪暴发,民田被冲,苦不堪言。经实地勘察,周密规划,发动民众近山取石,筑成高9尺、长370丈的石砌大坝,消除了水患,保护了民田,州民称为“靳公坝”。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遵化知州,四十八年(1783)任大名府知府,次年病逝,享年58岁。

遗著有《吴诗集览》20卷、《吴诗谈薮》、《绿溪语》两卷、《咏史偶稿》、《潞郡旧闻》3卷。

王发越(1794—1858),字英斋,号兰溪,黎城南委泉村人。出生贫苦农家,幼丧父母,依兄成人。清道光五年(1825)由拔贡举于乡。

咸丰四年(1854),王发越调任广东盐运使,以年迈不适南方气候呈准辞职回乡。咸丰八年(1858)病逝。遗著有《倚云山房文集》12卷、《试贴诗》12卷、《南游吟草》4卷、《劝民歌》1卷。

王四虎(1855—1906),黎城子镇村人。童年家贫,不满10岁就离乡背井,流浪涉县、武安一带,乞食度日,幸被一武安落子艺人收为徒弟,进戏班学戏。他虽不识字,但天资聪慧,手脚勤快,潜心学台词,刻苦练武功,深得师傅喜爱和悉心传授,一年便登台演出。他主攻二净,兼习须生,以新颖多变、高昂婉转的唱腔见长,表演则以《敬德背靴》的尉迟恭、《九华山》的三曹邯郸、永年等县,不仅谙熟武安落子,且把河北梆子、平调的许多本戏学到了手,冬季戏班“垛箱”,即走村串社,受聘坐科传艺。

光绪十年(1884),城南村的天元班,为与上党绑子、上党皮簧争台口,抢观众,将王四虎从河北请回黎城教戏。他不仅带回《平辽东》、《包头山》、《三劈关》《九华山》、《高平关》、《龙头案》、《访通州》等大本传统历史剧,且把武安落子唱腔的优点和黎城落子(习惯称黎城闹戏)有机融合,并吸收上党绑子音乐、唱腔、演技之长,把原尺字调改为上字调,在服装、道具、文武场等方面作了必要的改革,用上党绑子的大锣、大钹、老鼓、板胡、笙、笛等乐器,穿上蟒、靠,舞台上出现大小幔幕、长枪、大刀、金瓜、钺斧等全副銮驾,这是黎城落子历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

光绪二十年(1894),子镇村人称“七先生”的杨国藩承办落子科班,延聘生、旦、净、丑皆能、文武场面全懂的落子艺人王四虎为掌班师傅悉心传艺。王四虎以教艺与演出,挑戏与练功相结合的方法,言传身教,苦心培育,一年多时间,就能上演《王定保借当》、《吕蒙正赶斋》、《搜杜府》、《打鸾英》等大本戏。不满3年,20多名艺徒脱颖而出,成名者有杨脏旦、杨满女、杨丑女、杨本彦、孙吞汉等。时伶吴晚文、王小秃、赵店刘胖、土门张崇德、台北丙寅等慕名先后投班学艺。名噪一时的王三和、杨恒禄、李福锁、杨成群、胡玉珍等优秀演员都是他的徒孙。王四虎有上党落子“宗师”之誉。

光绪三十二年(1906),51岁的王四虎积劳成疾,与世长辞。

常樾(1884—1912),字子发,黎城城内小南街人。出身寒微,不为境遇所挫。少负大志,胆识过人。每与友人谈论海外革命,则拍案曰:“我中国欲不亡,非实行革命不可!”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下令“废科举,兴学堂”。次年,山西太原武备学堂成立,常樾认为是自己施展才能的时机,毅然赴太原考入武备学堂。除军事基本课程外,对史地、数理无不苦心攻研。他曾对学友说:“天下之事,匹夫有责,况我辈身为军人乎?”常樾于武备学堂毕业后,被派至北洋新军见习,以善体士兵,勤干操练,成绩优异,为上司赏识,任协军校。返晋后,任新军队官、督练公所调查马兵委员。

光绪三十二年(1906)中国同盟会山西分会首次派荣炳从日本东京回太原,秘密组建同盟会。荣炳遵照同盟会在新军发展会员的指示,介绍常樾、张煌等加入同盟会。从此,在新军中播下革命种子。常樾等积极联络同志,开展革命工作。宣统元年(1909),由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温寿泉、阎锡山、黄国良先后回国,在山西新军中崭露头角。同盟会为掌握新军,将会员安置在重要岗位上。常樾被保荐为八十五标教练官。

辛亥武昌首义,山西同盟会于10月29日起义响应,击毙巡抚陆钟琦,推翻清政府在山西的统治,成立山西军政府,阎锡山为都督,常樾任军令部部长。赞襄军务,动合机宜,筹措军需,功劳卓著。

于1912年1月5日潜行至太平县(今襄汾县)史村镇,被驻该镇谢有功所属童宝山部捕获。常樾形容举止,不似常人,童料为民军要人。决计杀之以邀功。常樾已知无可隐讳,坦然告以实情,讲明革命形势,劝喻其归顺,童不依。常樾乃大呼曰:“速杀我”!当被缚至镇郊,强令下跪。常樾不屈,行邢人员乃击其股骨而仆地。他大声曰:“可以见我死难诸同胞矣”!言未已而颈已断,围观者无不赞其牺牲之壮烈,时年仅29岁。

崔振芳(1922—1941),山西洪洞县人,1937年(民国26年)冬参军时才14岁。他中等个子。圆长脸,黑眉毛,大眼睛,活泼精灵。他家里很穷,“七七”事变后,很快山西沦陷为敌占区,使他幼小的心灵饱尝了亡国奴的痛苦。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开到他村后,参加了八路军,因年龄小,在连部当通信员。1940年(民国29年)调团部司号班,学习司号和通信技术。他学习刻苦,遵守纪律,每天早起晚睡,坚持早三点在寒风刺骨的高山峻岭河滩深沟拔音调号,进步很快,不久就成为一个能够独立执行通讯联络任务的优秀司号员。年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当特务团成立第三营时,他调三营七连当司号员。

1941年(民国30年)11月6日,驻黎城的日军三十六师团葛目直幸大佐以222联队为主力,先后出动5000余人,于9日奔袭西井镇,10日分路向黄崖洞兵工厂进攻。八路军总部为了保卫黄崖洞水窑兵工厂的安全,决定:特务团在兵工厂工人、自卫队和民兵直接配合下,同来犯之敌进行顽强的防御作战。10日下午,日军三十六师团以“钢铁大队”为主攻,以黄崖洞兵工厂为主要目标,分路占领上、下赤峪,11日拂晓前,以偷袭手段向三营七连阵地发起进攻。在前哨班和团侦察班的严密监视和抵抗下,敌人从右翼河滩迂回,抢占了槐树坪前哨阵地,于是,特务团前哨分队交替转移,节节抵抗,敌人紧跟攻击,企图一举突破南口阵地。日军偷袭不成,组织强攻,又遭特务团前哨分队和主阵地的抗击,被迫阻滞于特务团火网地带和雷区。又过了半小时,敌人炮火打毁了特务团的正面工事,当敌人攻开离七连工事二三十米处时,又被七连两侧的隐蔽火力杀伤。敌在惨遭失败后,又对七连阵地前沿和纵深进行毒气袭击。崔振芳发现敌人施放毒气,便立即报告了连长。他还没等连长下命令,就拿起号来,“嘟!嘟!嘟!”吹了起来。战士们听到司号员发出的防毒信号,大家立即用准备好的毛巾、洗脸布、口罩浸水后捂到鼻子上,进行防护。虽然少数人中毒较重,但因战前部队进行了防毒教育,有所准备,阵地上无一人丧失战斗力。当总部首长了解到敌人施行毒气袭击后,指示特务团炮兵排,用仅有的13发迫击炮弹轰击日军槐树坪的炮兵阵地和进攻出发地,给了敌人以应有的惩罚。下午3时许,敌人再次发起猛攻,分左、中、右三路冲击,攻击矛头针对崔振芳守卫的投弹所方向。敌人企图避开七连正面火力射击,从右翼突破,一举夺取南口,直取断桥阵地。这时,翼连长指示崔振芳、王世华两个机智灵活、战斗勇敢的老兵,专门投掷手榴弹。王世华被敌机枪打中了手,振芳火速给予救护,并对世华说:“你先下去,有我在,一定能够完成任务”。振芳转过头来,右崖前的敌人已经迫近,他和另一战友把一个个手榴弹揭开盖子,拉出拉火线,进入战斗状态。当日下午,敌人二次猛攻开始了,这次敌人多,速度快,攻势猛。振芳蹲在工事里隐蔽起来,等敌人接近时,立即两手开弓,像扔石头一样,把一个个手榴弹甩到敌群中,炸得敌人狼嚎鬼叫,他一共抛出一百多颗手榴弹,消灭敌人数十名,为牺牲的战友报了仇。傍晚,就在战斗将要结束的时候,他奋不顾身,拿起麻尾弹向鬼子兵甩去,被敌人机枪射中胸部,倒在投弹所地上,崔振芳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了祖国的解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王士杰(1910—1942),又名仁虎。黎城东井村人。出身中农。抗日战争初任西井区区警,岩头岭主村村长。1941年(民国30年)11月,日军扫荡黄崖洞兵工厂时,岩头岭附近山沟大溶洞里有2000多名群众避难,日军在沟口搭帐篷,加岗哨,一日数次搜山。王士杰把民兵拉进山沟,分成三组,准备战斗。随后与王同会转到西井山上找区指挥部汇报。返回时俩人各扛一箱手榴弹,摸黑回岩头岭,被日军发现,王士杰为保护同志,机警地把手榴弹和情报投入井内,自己不幸被俘。日军要他说出黄崖洞有多少八路军,有几条路,遭王士杰拒绝。日军就给灌辣椒水,用烧热的铁锅往他头上戴,逼其说出情报。王士杰至死未吐一字,最后惨遭敌人杀害。反扫荡结束,抗日政府开大会追悼他,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赠给他“气节凛然”匾额一块,把他的尸体葬在长畛背村,并刻石以示纪念。

石寸金(1893—1962),黎城西井镇樊家窑村人。给地主当长工30年。1943年(民国32年)春,太行山区久旱不雨,他响应党的号召,联合18户贫农组成全县第一个互助组,挑水点种,秋后喜获丰收,度过了荒年。

1944年(民国33年),石寸金领导樊家窑、霍家窑、王家窑、南坡4个村的互助组建成互助社,奋战一冬一春,开荒造田,扩大耕地500余亩,秋后人均产粮1080斤。同年,石寸金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为劳动模范,荣幸地出席了南委泉召开的太行区第一届群英大会,受到大会表彰,获奖大黄牛一头。

1945年(民国34年),他发动群众开油坊、建药房、发展副业,解决群众食油和医药困难。为让儿童就近上学,他腾出自己的三间瓦房,用石板当桌子,办起简易小学。他还带领群众修成长达10华里的东湾根水渠,解决了人畜饮用水问题,使部分耕地成为水浇田,粮食亩产由100多斤增至500斤。

1950年,石寸金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劳模大会,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接见。1956年他领导的窑沟三村由初级社建成高级社。

石牛弟(1919—1973),女,祖籍河南省林县仙岩村,抗日战争前逃难到黎城县背坡村落户。省级劳模。1938年(民国27年),他响应党的号召,同男劳力一起到武乡县显王煤矿担煤,每天爬山越岭,往返40多公里,送往彭庄八路军医院、兵工厂,受到政府表彰,评为劳动模范。1946年(民国35年),政府号召开展纺织运动,她发动本村妇女成立纺织厂,纺花织布,解决当时根据地军民穿衣的困难。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成立初级社,任副社长,带领群众,植树造林,使背坡成为山西省的林业先进村。1956年转为高级社,她任妇联主席兼妇女队长,带领全村120名妇女,苦战10天,在东庄坡地上营造了两万多株树。10多年后,使这里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林。她曾四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劳动生产积极分子”、“劳动模范”、“红勤巧俭女标兵”等光荣称号。

王廷佐原名恩贤,字廷佐,黎城城关镇坑西村人,长治四中毕业。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展开,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在长治、沁县等地十分活跃,他随即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民国2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廷佐性格开朗,长于言辞,多才多艺。参加革命后,先后任县牺盟会协助员、区长、财政、民政科长。抗日战争胜利后,扩展新区,调任太行二专署民政科长、三专署秘书主任。

1948年(民国37年)随解放军南下,任湖北省郧西县县委书记兼县农会主席。不久,调任西郧专署副专员。建国后,任陕西省安康专署专员、安康地委书记兼安康军分区政委,陕西省粮食厅厅长。

1954年后,王廷佐被选为中共陕西省一、二、三、四届委员会候补委员。1956年被选为出席中共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

“文化大革命”中,任陕西省铜川市铝厂党委书记、市委副书记。1981年因病逝世于西安。

史纪言(1910—1983),字左卿,黎城东阳关村人。大革命时期,就读省立长治师范,与赵树理、王中青等组织发动驱逐校长范炳文的学潮。1931年(民国20年)后,在山西教育学院学习期间,任校刊《夜光》编辑和山西《民报》副刊主编,所编副刊以刊载新文学作品为主,使副刊面貌为之一新。1933年(民国22年)秋,奉中共地下党的指示,任国民党的《山西党讯》副刊主编,利用这块阵地刊载进步文艺作品和评论,提倡社会科学和新文艺。同王中青等同学参加“大众文艺研究社”,“太原青年文艺研究会”等文学社团活动。

1936年(民国25年)夏,他于山西教育学院毕业,被聘为上党公立乡村师范代校长,王中青、赵树理分别为教导主任、语文教师。他们经常向学生传播革命思想,鼓励学生读爱国书,演爱国戏。组织学生从事革命活动,使乡村师范成为抗日战争前上党地区革命的摇篮。

1937年(民国26年)11月,史纪言调黎城县牺盟会工作,经一二九师工作团团长李大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黎城牺盟会协助员兼县牺盟游击总队政治主任。1939年(民国28年)夏,他率领牺盟游击队出击平汉线,在武安、磁县一带,攻碉堡、破铁路,战绩显著。

1940年(民国29年),史纪言开始专门从事党的新闻事业,先后任《黄河日报》、《太岳日报》社长兼总编。1941年(民国30年)初调任中共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编委兼秘书长。后改为《新华日报》(太行版),史纪言任社长。1948年(民国37年)秋,太原解放前,史纪言在榆次创建中共山西省委机关报《山西日报》,任社长兼总编,为《山西日报》的奠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山西省委宣传部长、省委委员兼文教委员会主任、省委常委、秘书长、山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主管新闻工作。他十分重视新闻报导,先后写了《党报工作中的几个问题》、《关于通讯报导的几个问题》、《作又红又专的新闻战士》等文章。对青年新闻工作者的成长,受益匪浅。为了党的新闻事业,他倾注了毕生精力。

史纪言身居要职,但平易近,常常走到马夫班,躺在床铺上,同马夫们拉家常;也经常坐在炊事员的住处,边吃边聊天。他不吃小灶,和一般人一起排队买饭。因此,人们都喜欢接近他。

1972年初,任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常委兼秘书长、省政府常委。1980年9月,兼任山西业余新闻学院院长、省新闻协会名誉会长。

1983年7月,在太原病逝,终年73岁。

康丕烈(1917—1983),名武岐,黎城西庄头村人,幼年聪慧好学,高小毕业后,于1933年(民国22年)夏考入省立长治四中。1937年(民国26年)夏考入太原第一中学。时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攻破忻口,逼近太原,在国土沦陷,民族危亡关头,他投笔从戎,返乡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同年11月,经八路军一二九师地方工作团李大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牺盟游击队四中队政治指导员,率游击队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出击平汉线,破铁路,攻碉堡,对敌展开游击战争,反击日军“扫荡”,巩固抗日政权。先后任黎城县政府秘书、壶关县民政科长、长治县民政科长,在开辟新区工作,发动群众开展反奸清算斗争中成绩显著。

1950年8月任长治专署农林科长,1955年任山西省人委农林办公室副主任,曾带领省农业劳模代表团赴京出席全国劳模大会。1957年任洪洞县县长、县委书记。此间,他深入基层,组织发动群众,建成“七.一”、“跃进”渠等水利工程,极大地改变了该县的生产面貌,群众称赞此举是:“造福洪洞”。

1959年调任省农业厅副厅长,1962年任农业厅厅长,足迹遍及大部专县,对全省农业生产情况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被誉为“山西农业通”,为省领导在农业方面的得力助手。1973年以后,历任省革命委员会业务办公室副主任、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并先后被选为山西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山西省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山西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他一生立志进取,曾三陷囹圄,备受折磨,革命意志始终不渝。战争年代,英勇战斗,不怕牺牲;建设时期,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忘我工作,为人民的事业和祖国的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岷山(1913—1986),原名引江,黎城龙王庙乡榔坡村人。太原国民师范毕业,中共党员。

在国民师范时,勤奋好学,不但学习成绩优良,并爱好音乐、体育。舞双剑,弹三弦,都很出色。曾参加在青岛举行的“华北体育运动会”,获青龙剑银质奖。1935年(民国24年)任东阳关高小教师。讲课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给学生的印象十分深刻。

1937年(民国26年)12月,张岷山参加牺盟游击队,任三中队政治工作员,后调西井区、上遥区任区长。1942年(民国31年)任晋冀鲁豫边区第一厅科员,太行行署教育处科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西省教育厅视导室主任、副厅长、中共华北局宣传部教育处处长、太原市教育局局长、中共太原市委文教部副部长。1986年病逝于北京。

董桃气(1909—1988),黎城王家庄村人。1938年(民国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民国30年)在本村组织起第一个互助变工组,粮食产量较往年有所增长。第二年南委泉区委总结了王家庄“科学加实干,稳产又增产”的典型经验,在《新华日报》(太行版)头条发表。

1943年(民国32年),春耕大忙季节,一些农户缺粮,他首先从家里拿出100斤玉米,又动员余粮借出800斤,解决了农户燃眉之急。并动员全组担水点种玉米50亩,借墒溜种谷过了灾荒。1944年(民国33年)他的互助组发展到48户,占全村总户数36.7%。当年他代表互助组出席太行区第一届群英会,受到大会表彰。

1950年,互助组发展到11个,全村99%的农户加入了互助组。当年他再次被选为劳动英雄,赴北京,上天安门,参加国庆大典。1951年,以董桃气的互助组为基础,又接受23户,成立初级社,董任社长。当年秋粮亩产291斤,较上年增长42%。“金黄后”玉米亩产900斤,社员人均口粮378斤。他还带领群众开展副业、林业生产,获国家农业部“爱国生产新纪录”奖状、奖章和300元奖金。

张步英(1913—1990),原名张步瀛,字艳唐,黎城洪井村人。山西省立长治师范毕业。1937年(民国26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民国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任区长,黎城县政府秘书。1943年任陵川县县长。由于当地受日军“三光”政策的多次摧残,加以水、旱、蝗、瘟各种灾害,群众生活十分困难。他深入发动群众,组织生产自救,除奸反霸,安定社会秩序,给陵川人民留下深刻印象。

1949年全国解放后,任山西省榆次专署专员。他尊重人才,虚心向专家、技术人员学习,为当地工农业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一定成绩。之后,任省交通厅党组书记兼常务副厅长14年。他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指导各地施工,基本上实现了全省县县铺油路,乡乡通汽车。1977年后,历任省手管局副局长、社队企业管理局局长、阳泉市市长、省轻工业厅副厅长、第四届省委委员、省五届人大代表。1990年病逝于太原。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