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十三郎 - 百科全书 - 118查实用查询

输入词条,如查找北京欢迎你的解释,输入北京欢迎你后按Enter即可

百科全书 > 南海十三郎

南海十三郎


ad

人物简介
南海十三郎(1909年—1984年),原名江誉镠,自称江誉球,别字江枫,广东南海县人,是三十年代著名的青年编剧家。他是父亲太史江孔殷的十三子,故艺名「南海十三郎」。 粤剧泰斗薛觉先的徒弟、电影皇后梅绮的叔父。杜国威的舞台剧《南海十三郎》则指南海十三郎乃唐涤生之启蒙老师,但未有史料证实。

早年就读广州河南南武中学,因顽皮闹事而被逐出校。香港大学习医时,为爱情而中途离港追随女友到上海,适逢“一·二八”事变而不能回港,无法完成学业。

十三郎晋身梨园,效力于觉先声剧团。他恃才傲物,创作事业如日方中时,却遭逢爱情和事业的打击,生活潦倒,更因神智失常,被送入精神病院,晚年四处流浪,最后1984年在青山医院病逝。舞台剧《南海十三郎》则指十三郎最后在香港街头郁郁而终。相传十三郎育有一位养子。

他的生平事迹广为流传,最初被杜国威改编成为舞台剧,并在香港主演,由谢君豪饰演。由于这套舞台剧非常受欢迎,所以后来被改编成为电影,由相同的演员担纲演出。后来再改编成为电视剧,于亚洲电视播映,并由林韦辰扮演。三种不同媒体对他的生平有不同的演绎,亦带给观众南海十三郎的不同面貌。

作品列表剧作:
《寒江钓雪》、《心声泪影》、《梨香院》、《七十二铜城》、《女儿香》、《梁红玉》、《燕归人未归》、《李香君》等。
电影作品年表:
  导演
  1. 赵子龙 (1940)
  2. 夜盗红绡 (1940)
  3. 一代名花花影恨 (1940)
  4. 女儿香 (1939)
  5. 最后关头 (1938)
  6. 百战余生 (1937)
  7. 万恶之夫 (1937)
  8. 儿女债 (1936)  
  编剧
  1. 新女儿香 (1953)
  2. 花街神女 (1941)
  3. 赵子龙 (1940)
  4. 夜盗红绡 (1940)
  5. 一代名花花影恨 (1940)
  6. 女儿香 (1939)
  7. 最後关头 (1938)
  8. 百战余生 (1937)
  9. 公子哥儿 (1937)
  10. 万恶之夫 (1937)
  11. 儿女债 (1936)

电影 南海十三郎外文名称 Legend of Mad Phoenix
又名: Naam hoi sap saam long
导演: 高志森 (Clifton Ko)
主演: 谢君豪 / 潘灿良
上映年度: 1997
制片国家/地区: 香港 
发行公司: 嘉禾娱乐事业有限公司
剧情简介:
在香港街头,一群人在听一个说书人讲故事。一辆警车开来,以妨碍交通为名将说书人带回警局。有两个人为了继续听故事而跟警察动手,为的是能和说书人一起被带回警局。说书人说的是多年前一个著名的粤剧编剧南海十三郎的故事。十三郎生于广东南海,在家中排行十三,父亲是江太史公。在一次慈善舞会上,十三郎对上海女子莉莉一见钟情,并追随其到上海,但莉莉对他并无好感。十三郎在上海流落街头。两年后他回到家乡,但已被学校开除。他每天去戏场看戏,与戏班老板薛老五结识。他为薛老五写了新曲子,从此起艺名南海十三郎。随着他的戏被广为传唱,南海十三郎的名气也随之大增。十三郎是个天才,他同时写几部戏,几个人同时记谱都跟不上。一天来了个叫唐涤生的青年,他为十三郎记谱并拜他为师。抗战爆发后,南海十三郎到江西写剧本慰劳战士。他看不惯有的用女人大腿来瓦解军心,动手打了同行,但却得不到上司支持。战争结束后,十三郎回到了广东,但没有人请他写剧本,他写的抗日剧本没人看也没人演。十三郎疯了,他流浪到香港,冻死在香港街头。十三郎的故事讲完了,说书人被保释出狱,大家问说书人和十三郎什麽关系,说书人告诉大家,这只是一个潦倒的编剧在讲另一个编剧的故事



电视剧南海十三郎主演:
林韦辰 饰江誉镠(南海十三郎)
陈启泰 饰唐涤生
苏玉华
梁汉威饰薛觉先
苏育辉饰陈锦棠
黄树棠饰马师曾
黄韵才饰千里驹
董骠饰江孔殷
谢雪心饰江大夫人
童爱玲饰莉莉
杜汶泽饰陈水
鲍起静饰水妈
田蕊妮饰小静
王薇饰江梅仙
国家/地区: 香港
对白语言:粤语
发行公司: Asia Television
类型:剧情
集数:20集
首播时间:1997年1月1日 香港
分集剧情:
  第1集
  南海十三郎是清末广东南海县江太史的十三公子,自幼天资聪颖。十三郎为替同学抱不平,火烧老师蚊帐,被逐出学校。江太史深感十三郎难以管教,将其送入香港大学的医学院就读。
  第2集
  十三郎在大学邂逅了校花莉莉,并为其美貌而神魂颠倒。十三郎在大学舞会上向莉莉展开追求,但莉莉始终表现得若即若离。十三郎探听到莉莉要回上海老家的消息,不顾一切地追往上海。
  第3集
  开往上海的轮船上,一个神智混乱的乘客误把莉莉认做亡妻,持刀威逼,十三郎冒死相救,莉莉心生感激。船到上海,十三郎跟踪到莉莉的住处,与莉莉的未婚夫子豪碰面。莉莉的父亲将子豪与莉莉的婚期提前,莉莉欣然相允。莉莉故意刁难十三郎,令他跳黄浦江以证明对自己的爱,岂料十三郎果真跳了下去。
  第4集
  十三郎被救起,莉莉虽感动,却不愿放弃子豪。婚礼那天,十三郎抢婚,莉莉终被激情冲昏头脑,与之逃离教堂。莉莉父亲动员一切力量追捕十三郎。十三郎的好友陈水找工作谋生,幸得四喜楼的老板文小静收留。大学终因十三郎缺课而寄来返学信,江太史大怒,断绝了对十三郎的资助,十三郎陷入拮据。此时,莉父发现二人行踪,将莉莉押回家中。当十三郎寻至莉莉家时,莉父已将莉莉送走。
  第5集
  陈水购菜途中遇到四婶,四婶责他看管十三郎不利,硬拉他返回广州。十三郎从上海回到广州向父亲认错。十三郎一次偶然机会到戏院看薛觉先的演出,大为欣赏,返家后灵感陡生,写下一曲《寒江钓雪》拿往薛觉先处赐教。薛觉先惊叹十三郎的才华,力聘十三郎为之写剧,从此铺下十三郎进身梨园之路。文小静为生意随父来到广州,碰见陈水,要陈水请吃西餐。小静在西餐厅中与十三郎邂逅,双方因小事发生误会,不欢而散。
  第6集
  十三郎的处女作《心声泪影》首映之日,票房卖了满堂红,小静来捧薛觉先的场,结果撞见十三郎。十三郎一鸣惊人,引起同行陈师爷的嫉妒,并设计陷害,幸陈水相救,并受伤入院,小静前往探望。陈水出院,小静亦要回香港,陈水相送。
  第7集
  十三郎随薛觉先去香港。十三郎重游旧地,思念莉莉之情油然而生。十三郎撰写的《寒江钓雪》在港大获成功,薛觉先与十三郎高兴不已。十三郎接获家书,得知兄长家逢巨变,侄女梅仙离家出走,十三郎忧虑不已。
  第8集
  十三郎到港后,不但财源滚滚,而且成为戏迷心中偶像。男旦千里驹备受冷落,准备收山。此时,千里驹认识了酷爱粤剧的青年唐涤生,唐涤生以激将法使千里驹答应复出。
  第9集
  千里驹凭借十三郎的剧本再攀高峰,众人前往四喜楼庆功。小静对十三郎冷言相向,她无意中被毒蛇咬伤,十三郎替小静吸毒,小静对十三郎改变了看法。十三郎查知梅仙在舞厅工作,劝之从良,反遭冷言,气极而去。小静得知此事,前去劝说,梅仙终于回头,十三郎对小静芥蒂消除。梅仙被制片商看中,欲捧为女主角。
  第10集
  十三郎接受了唐涤生,二人兄弟相称。十三郎安排梅仙约见林制片,梅仙不负众望,踏上银色旅途。十三郎家中着火,唐涤生冒死扑进火场抢出十三郎的剧本稿子,令十三郎感动。小静为十三郎誊写剧本,劳累病倒。抗日战争爆发,十三郎结识了爱国艺人新前就,被邀在后方劳军。
  第11集
  小静知十三郎要随军北上,向十三郎表达爱意。十三郎知陈水暗恋小静多年,故回绝了小静。十三郎北上,军营内物资短缺,士气低落。十三郎到后,搅尽脑汁表演,果然士气大振。十三郎在伤兵营中认识了充满爱国热忱的国邦,二人一见如故。广州告急,日军随时攻至,太史将府中人遣散,三妈及福来留下服侍太史。
  第12集
  日军攻到广州,太史公坚决不离太史府。国邦重伤康复后上前线杀敌,十三郎与他依依惜别。国邦再次受伤随军团返回,求十三郎将自己的消息转告乡下的妻子后含笑而逝。十三郎在僻静的山路上见到衣衫褴缕的莉莉。
  第13集
  十三郎不忘国邦所托,带着莉莉寻访国邦的妻子,终于找到国邦的家。邦妻已怀孕,得知国邦的死讯后欲寻死,二人发觉将其救回。
  第14集
  十三郎与莉莉离开邦妻,在一处荒村度过短暂而温馨的生活。十三郎不忘去前线报国,令莉莉十分不舍。香港沦陷3年多了,小静独自支撑着一家人的生计,陈水与四婶又来投靠小静。皇军征用四喜楼做食堂,小静暗中以皇军吃剩的粮食救济挨饿的同胞。小静偷粮之事被揭发,陈水愿代受处分,二人一同被押往宪兵部。
  第15集
  梅仙暗中帮忙,他俩得以无恙,陈水伤重昏迷时向小静表达爱意,小静愕然。日军战败投降,四喜楼重新开业,小静与陈水推出粤式饭菜大受欢迎。十三郎在路上见一名贵车内坐着莉莉,她的身边还有子豪,十三郎顿感一切都化作泡影,便登上了开往广州的火车,在火车经过山洞的一刹那,他坠下火车。
  第16集
  江太史得知奔往医院,见十三郎重伤昏迷悲痛不已。十三郎奇迹般地醒来,但神志紊乱。江太史接十三郎回家,陈水与小静陪同。
  第17集
  小静见十三郎认不出自己十分难过,太史公看出小静对十三郎的情意。太史公决定将其送往香港治疗。到香港后,为照顾十三郎,四婶积劳成疾病情迅速恶化。十三郎再一次离家出走,四婶追之不及昏倒街头……
  第18集
  十三郎被薛觉先撞见,薛觉先决定好好照顾他。四婶去世前后,十三郎只在山上远眺。一日,十三郎重遇涤生,涤生所写的《再世红梅记》首演,十三郎到贺。不料涤生心脏病发作,十三郎大受打击,被送入精神病院。时光荏苒,四喜楼在陈水和小静的经营下成为香港一流饭店,十三郎也康复出院。
  第19集
  十三郎凭一口流利英语在寺内当旅客的翻译。一日,他从福来口中得知太史死讯大受打击,径自下山。十三郎流浪时重遇小静,小静决心照顾他,二人过了一段快乐的日子。小静发现十三郎难忘莉莉伤心离去。
  第20集
  小静失落时得陈水照顾,二人终成眷属。一日,十三郎发现报纸上有莉莉刊登的寻人广告,但已无勇气再与莉莉相见,他独自过着天为被、地为床的生活。落泊的十三郎再遇狗仔,狗仔见他的情景不禁流泪,十三郎在狗仔怀中含笑而逝。一代传奇人物南海十三郎的一生就此划上句号。







影评精选《红绡夜盗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
2006-06-04 13:21:12   来自: 迈子
   “心声泪影女儿香,燕归何处觅残塘。红绡夜盗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电影在街头艺人的吟唱声中开始,为我们讲述一个天才的故事。他的名字叫做南海十三郎。
  
   1914年,南海十三郎出生于广东南海一个贵族家庭,后至香港求学。他性格偏执、内心单纯,自幼对粤剧深深痴迷,二十岁时为粤剧名伶薛觉先撰写剧目《寒江钓雪》一炮而红。凡是由他编剧的戏,一经上演便极度火爆,往往一票难求。
  
   惊人的天分如同一件华美而带刺的衣衫,他备受瞩目却无人知音,唯有用恃才傲物的外表遮掩内心的深深遗憾。直到一个叫做唐涤生的年轻人登门拜师,才改变了这一切,阿唐衣着简朴却同样才华横溢。他们是残缺的,所以向彼此敞开,天才的心从此不再孤寂。
  
   然而,弄人的命运怎能容忍长存的好景,污浊的世俗如何保全一颗无瑕的心。他们在抗日战争的浩劫中失散。失去支撑的南海十三郎忍受着时局的颠簸和世人的误解,压抑的心智唯有在疯狂中得以释放。他拒绝接受友人的援助,远离人们的视线,混迹于街市,沦为乞丐。
  
   张爱玲在《天才梦》一文中写道:“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退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实际上,刻薄的世人谁也没有原谅:他们只能买珠还椟的接受天才们的作品,从中敲骨吸髓的攫取营养。对于活着的艺术家,他们没有兴趣。这才有了张爱玲的无所容身和南海十三郎难以启齿的半世漂泊。
  
   很多年以后,孤独潦倒的南海十三郎,在茶馆中偶遇已成为粤剧大师的唐涤生。在师徒相认的一唱一和中,生锈的才华在此刻被唤醒。他浑浊的眼睛刹那变得清澈,起身要逃走,双手却已被阿唐紧紧握住。
  
   临别前,唐涤生送给他一张戏票,是《再世红梅记》的首场演出,嘱咐他一定要来。但那一夜,南海十三郎欣然赴约所看到的,只是一个用白布蒙着,被人抬出来的唐涤生。他生平唯一的知己,突发脑溢血,死在戏院,年仅四十二岁。
  
   唐涤生的作品《紫钗记》中有这样流光溢彩的唱段:“携书剑,滞京华。路有招贤黄榜挂,飘零空负盖世才华。老儒生,满腹牢骚话。科科落第居人下,处处长赊酒饭茶。问何日文章有价?混龙蛇,难分真与假。一俟秋闱经试罢,观灯闹酒度韶华,愿不负十年窗下。”我曾试图从中牵强附会的窥见南海十三郎的经历,却只看到无限的悲怆像眼泪一样,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溢满纸面。
  
   “千万不要自认为是天才,因为真正的天才只有两种结局:要么是像南海十三郎一样早疯,要么是像唐涤生一样早死。”这是影片中最让人耿耿于怀的台词。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的平庸,承认我们的虚弱,因为一切虚张声势的辩解都加剧着内心的羞愧。
  
   与早逝的唐涤生相比,南海十三郎的悲剧在于他活着,并且活得太长太久。他的心,如同狄兰·托马斯的诗句:“太高傲了,以至不屑去死。”他不得不目睹生平唯一知己的夭折;不得不听闻父亲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噩耗;不得不成为一段又一段动荡历史的见证人,并以疯癫抵挡这个越来越光怪陆离的世界——只有在痛彻骨髓的片刻,才显露出慑人的清醒。他曾受尽高处不胜寒的苦,又被人一脚踢开,如同一个时代的弃儿。他被蔑视,被人厌弃,饱受折磨和悲哀,在知情者面前犹如掩面的人,在不知情者面前形如虚无。
  
   生命因拖沓得太久而感到疲惫,死亡是上苍赋予我们的最终关怀。在那个寒冷的冬夜,人们发现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倒在街边,面容安详,已经没有了呼吸。黄沾饰演的警察局长接到报案,认出这个人就是一代粤剧大师:南海十三郎。他默默找来一双鞋,穿在老人赤裸而冰冷的脚上,黯然送他最后一程。那一年,已经到了与我们如此接近的1984。它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但由于一切人物和事件,它显得那么伸手可及。
  
   《晚安,北京》中说:“1984年是一个伟大的年份,乔治.奥威尔的《1984》,1985年是《时代周刊》上的邓小平,1986年是崔健的中国——七零人聆听的中国。”
  
   而对于飘摇中的香港,1984早已不是粤剧的时代,它浸泡在巨星的风采与纸醉金迷的歌声中。那是一个如此包容而多变的香港,滋养着无数以艺术为借口、索要名利的大师或骗子,却无情的默许了一个曾造就出时代之音的天才暴死街头。令人难以容忍的是,电影没有说谎,这一切都是真的。当意识到这一点,我在瞬间摒住呼吸,感到心灰意冷,并不打算原谅任何人。
  
   唯有聆听他的作品,那些令人销魂的粤剧唱段:《寒江钓雪》、《女儿香》、《燕归人未归》,这是南海十三郎用生命谱写的天籁。而当他手执纸扇、有板有眼的唱念做打,则是电影中最温暖人心的片刻。
  
   影片采用了香港电影传统的戏谑手法,几近将一个天才的悲剧演绎成闹剧。他如同受惊的孩子任由世人肆意摆布,即使在电影中也不能幸免。他不能被理解和宽恕,就像他随身携带的那幅画:《雪山白凤凰》。只有心无杂念的孩童惊叹其中的美,而心有尘土的人只看到了满纸空白。
  
   南海十三郎的故事在影片中由一个落魄的说书人娓娓道来:在喧闹的夜市,他把故事讲给路人们听,被冠以阻碍交通的无端罪名。在警察局里,他把故事讲给看守们听:引人入胜的情节软化了坚硬麻木的心,令这些平日里稍显冷血的人欲罢不能。当他被保释出来,人们追问他与南海十三郎的关系,他说:“这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编剧,在讲述另一个穷困潦倒编剧的故事。”
  
   穿越光影,投射现实,我们清楚地看到:本片编剧杜国威,正是那个引领着我们欢笑或哭泣,用故事打出有关生命精妙比喻的说书人。感谢他丰富的阅历和传奇的笔法,带给我们像《南海十三郎》与《我和春天有个约会》这样令人叹服的杰作。
  
   电影的片头有一行简洁的字幕:“献给全港编剧共勉。”这是对那些在商业的夹缝中默默向上游的艺术家们的致敬,同时不露声色的道出了香港电影人、特别是港产片编剧不为人知的辛酸,也饱含着杜国威本人对于香港电影速食时代的不满,和与之抗衡的决心。
  
   而本片对于导演高志森,则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他曾执导过许多毫无质感、甚至低俗的影片,却一反常态的选择了这个并不讨巧的题材。银幕下的我们只能臆测,他或许是为了圆自己一个梦:借由南海十三郎之口,悼念那些被荒废与玷污的才华。在影片的结尾,视角伸向了那些街边的流浪者。它并非只是对主人公足迹的追溯,也是导演对自身从艺生涯的悲悯。因为面对南海十三郎,他和我们一样感到了虚弱。
  
   香港制造是一部电影骄傲的标签,尽管它可能裹挟着一些令人不快的附加物,尽管过强的包容性意味着一种对媚俗的妥协。在那些由夸张的台词、流俗的情节构筑出的电影背后,隐含着几代香港电影人无奈的叹息。对此,我们应该保持宽容的态度。不仅因为香港——这个神经质的城市需要借由电影舒缓压力,还因为我们尽管平庸,尽管虚弱,却都有着一颗博爱的心。
亲友回忆——真实的南海十三郎一、我的堂叔南海十三郎(文/江沛扬)
  南海十三郎,是上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走红粤港的粤剧编剧大师。尽管前些日子香港播出一些以他的事迹为主线的连续剧,但因为是文艺作品,有些生活细节与史实多有距离。为正视听,今特请其家族后人江沛扬先生从家族史实出发,追述一段南海十三郎在广州的故事———
  
  抗日战争前、抗日战争期间以及战后一段时间,我的堂叔父南海十三郎都和我在一起。耳闻目睹,他的事我是很熟悉的。
  
  1908年,原是清末翰林江孔殷的家中婢女、末入室的第六夫人杜氏,诞下一个相貌古怪、瘦小的男孩后,随即难产而死。孩子交给乳母“四婶”抚养,取名誉镠,又名枫,长大后取个艺名叫“南海十三郎”———因为他原籍南海县,在众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十三。
  
  在江孔殷的私邸“太史第”(坐落广州市河南同德里)长大的十三郎,由于自幼失去母爱,又受到众多庶母与异母兄弟的白眼,因此养成孤癖、反抗的性格,喜欢调皮捣蛋,但又聪明过人。江孔殷在太史第里办了一个“兰斋家塾”,聘请中英文教师教育子女,曾经有过几位教师无法忍受十三郎的捉弄而告辞。有一次上中文课时,十三郎在座位里拉响自制的玩具,教师一怒之下,罚他背书,用锥子往课本上一插,插到哪页,就要他明天背到哪页。不料十三郎如获大赦,跑去后花园“百二兰斋”(江孔殷爱兰,以种120种兰花取名)玩个痛快,第二天却一字不漏把课文背出来,令老师大吃一惊。
  
  中学时代的十三郎,在南武中学,更以调皮捣蛋闻名全校。有一次,一些同学在校外赌钱,欠下一身赌债,当赌棍们晚上来学校宿舍追债时,十三郎大声呼喊:“捉贼呀!”刚好宿舍早些时被贼人偷了东西,同学们很气愤,闻喊贼声,便一齐跑出来,见到几个陌生人,就不由分说一顿乱棍。被打者是校长好友,向校长告状,后来查出是十三郎搞的鬼,当即把十三郎训斥一顿。十三郎不服气,找到一个机会,火烧校长房间的蚊帐,险些酿成火灾。这回校长不客气了,也不给江孔殷面子,马上把十三郎开除出校。
  
  上世纪20年代初,廖仲恺、何香凝常到太史第作客,他们8岁的儿子廖承志,跟十三郎玩得很欢,江孔殷干脆把廖承志认作义子,并叫十三郎与廖承志结拜为兄弟。多年之后,十三郎仍常在人们面前津津乐道提到“廖伯伯”、“廖伯母”和“承志”。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的女儿胡木兰,也被江孔殷认做义女,十三郎认她做姐姐,一直亲切叫她做“兰家”(广东人俗称姐为“家”)。
  
  十三郎自小就有戏剧天才,常常模仿粤剧语言,连日常讲话也爱用唱腔。有一次他在兄弟姐妹面前讲述一个旅客在火车站丢失行李的故事,连演带唱说:“我的行李,放在路边,忽然不见了,是何缘故也耶?”逗得大家捧腹大笑。自从被南武中学开除后,十三郎无所事事,更加潜心研究粤剧,经常自演自唱,加上江孔殷在海珠戏院长期定了几个座位,让十三郎有机会观摩到许多名伶的演唱,各种唱腔做工、名家腔喉、名角唱法、戏路,他无所不晓,表演起来,俨然一个大老倌。他的十一姐畹征,喜欢创作粤剧,但那个时代女人不能抛头露面,薛觉先的首本戏《女儿香》,就是江畹征创作,经十三郎润色,而以“南海十三郎撰剧”问世。这出爱情悲剧,久演不衰,有人改编拍成电影《新女儿香》,由任剑辉、伊秋水主演;后来又有人改编为《血洗定情剑》,由倪惠英主演。其中一段唱词,脍炙人口:
  
  女儿香,断人肠。莫道摧花人太忍,痴心赢得是凄凉。莫不是几百年前冤孽账!女儿香,蝶儿翔。花开花落等闲视,莫怨东皇错主张。女儿香,最不祥。一任花容培植苦,春来依旧过东墙。也不过是遭人玩赏。女儿香,最不祥。一俟落红成雨后,再无人问旧潇湘。
  
  但十三郎未能以戏剧为职业。20世纪30年代初,他考入香港大学医科,为追一位女子阿莉,放弃学业,追到上海,但阿莉不领情。失恋的十三郎刚好遇到上海“一二八”抗战,他的九兄誉题,是抗日英雄谭启秀的副官,英勇杀敌,令他深受鼓舞,跳出感情的泥沼。他后来回到广州,在女子师范谋到一个数学教席,(他的数学也很有造诣)。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十三郎再次去香港,与漫画家林檎住在一起,并参加李晨风、卢敦、王铿等人组织的“时代剧团”,演出曹禺的《雷雨》等话剧。十三郎编写借古喻今的戏剧给剧团演出,一出《莫负少年头》,演的是岳飞抗金故事,鼓动抗敌救国,剧终时后台竟大唱《义勇军进行曲》,全场一片激昂。十三郎又常来往于穗港两地,参加广州的救亡运动。他的堂兄江冷(笔者父亲),创作《抗战儿歌》,印成小册子,十三郎拿过来再创作,用粤讴唱法,不但唱遍广州街头,还唱到佛山,唱到香港。其中三首:《拍大肶》拍大肶,唱支歌,讲起日寇罪恶多,杀我同胞兼放火,无端强占我山河,此仇不报无穷祸,大众合力把佢诛锄!《鸡公仔》鸡公仔,尾婆娑,侵略军,死唔错;来一个,杀一个,来十个,杀十个,杀清光,免遗祸,好机会,莫错过!《打掌仔》打掌仔,卖鲜鱼,鲜鱼来自大海里,大海扌罗鱼唔容易,敌舰逞凶难得去,渔船炸沉渔民死,真惨事,要将倭寇来清除!
  
  1938年广州沦陷,十三郎继续在香港大写抗敌剧本。1940年,广东省长李汉魂邀请十三郎去韶关,投入关德兴的“救亡粤剧团”,担任编剧。1945年初,韶关沦陷,他又率剧团逃到和平县,坚持演出。直至日本投降后,他又回到香港,常对人说:“士可死,志不可屈。”他批评香港某些电影太媚俗,有伤风化,因此得罪了一些人,说他是“傻佬”,以致在香港无法立足,生活成了问题。
  
  1947年某日,十三郎回广州,火车路经增城石滩桥时,他忽然堕下河滩(一说自杀,一说被人推下),被一个农场工人救起,送回太史第,虽经河南红十字医院救治,脑震荡始终不痊愈,经常失态。稍为清醒时,他又摇笔创作,但已大不如前了。
  
  解放后,十三郎去了香港,多次精神失常,流落街头,薛觉先和梅绮(江孔殷的孙女,著名电影明星,笔者堂姐)都收容过他。最后,十三郎于1984年秋,病逝于香港精神病院,享年75岁。这位多才多艺的粤剧编剧家,一生编写过一百多部剧本,最后留下一首他翻译的莎士比亚墓志铭(意译兼个人发挥):
  
  休将吾骨伴嚣尘,黄土一抔葬此身;顽石有情充棺椁,千秋犹斥泯英魂!

二、《兰斋旧事与南海十三郎》
作者: 江献珠
ISBN: 9789621428783
定价: HKD 58
出版社: 万里机构
出版年: 2004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