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 - 百科全书 - 118查实用查询

输入词条,如查找北京欢迎你的解释,输入北京欢迎你后按Enter即可

百科全书 > 剑川

剑川


ad

基本概况

剑川位于滇西北横断山中段、“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南端,东邻鹤庆,南接洱源,西界兰坪、云龙,北靠丽江,地跨东经99°33′—100°33′北纬26°12′—26°47′,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北大门。全县国土面积2250平方公里,县城所在地海拔2200米,年平均气温12.3℃,辖六镇三乡,2003年末总人口16.89万人,有白、汉、彝、回、纳西等16个世居民族,白族占总人口的91.6%,是全国白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份,是电影《五朵金花》中阿鹏的故乡。
剑川钟灵毓秀,风光无限。有被金庸先生誉为“南天瑰宝”,与北京故宫一起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钟山石窟,有双A级风景名胜区—千狮山,有雄居滇西、神奇秀美,极具开发潜力,被列为“三江并流”自然遗产八大片区之一的“滇山之祖”—老君山;有与北京的长城、陕西的大秦宝塔一起列为世界101个濒危建筑遗址之一的沙溪寺登街;有600多年历史、被省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剑川古城;有“高原明珠”剑湖。

历史沿革

剑川西汉时属益州郡,后属云南郡,东汉改属永昌郡。唐六诏时称矣罗识诏,后又称剑浪诏。南诏时置剑川节度,后又置义督睑。宋大理国时沿旧制。元置义督千户,至元11年(1274年)改设剑川县;元未改县为州,属鹤庆路。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为剑川州,隶鹤庆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属丽江府。民国2年(1913年)改为剑川县。新中国建立后,属丽江专区;1956年划属大理白族自治州。
  洱海区域是祖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剑川也属其列,具有悠久的历史。甸南龙门村发现了约为1000万年前的榛子化石,县境内还民现距今300万年至500万年前的剑齿象化石等。海门口(剑湖出水口)铜石并用古文化遗址距今已3000多年,出土磨制石器、骨角器、陶器、炭化谷物、铜器共1000多件文物。证明早在3000多年前,剑川已有白族先民居住,是我省青铜文化的发源地,标志着云南从原始时期进入了文明社会。它同时也是稻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海尾河下游的沙溪鳌峰山古墓群还发掘到与海门口相似的铜钺和石范,还有青铜剑等,年人为春秋战国至西汉初期。秦汉之际,剑川就开辟了“茶马古道”,很早以前就与中原及东南亚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宋时期,剑川是南诏大理国扼守其北方门户的重要军事重镇。
  石宝山上的石钟山石窟以它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而占有突出的地位。石窟雕刻年代为南诏至大理国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内容包括南诏王者像、外国人像及众多佛像等。其民族风格浓郁,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工艺精良,表现了古代白族人民精湛的雕刻技艺和高超的艺术水平。县内古迹众多,唐有石钟寺,元有宝相寺,明有兴教寺,清有海云居……数不胜数。
  剑川各族人民具有光荣的斗争传统。据史料记载,康熙年间,群众冲入县衙门,打死了为非作歹的州官夏一松。咸丰年间,剑川人民也加入了杜文秀反清的斗争行列。1949年4月2日,中共滇西工委成功地在剑川举行武装暴动,打响了解放滇西北高原的第一枪。
  剑川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旅行家倾心向往之地。据有关学者考证,古老的《山海经》中对剑湖等均有描述;明代著名学者杨升庵(杨状元)与白族学者李元阳于嘉靖年间同游石宝山,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不朽诗篇和游记;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游滇日记中对剑川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述,赞赏不已;举世闻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书中所载白族地区古代以贝为币的市场交易情况与剑川沙溪鳌峰山出土文物相印证;195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专程来石钟山石窟考察,尔后欣然为《剑川文化志》题写书名,还为剑川题字“文南名邦”;1998年4月,当代通俗小说大师金庸先生应邀来大理观光,他慕名专程来石宝山游览,向县委、政府领导了解县情,挥毫题字“南天瑰宝”。

剑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3000多年前,剑川先民就在这神奇美丽的土地上率先完成了由石器时代过渡到青铜器时代的历史性跨越,开创了云南“青铜文化”和“稻耕文化”的先河,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之际,剑川就已成为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重要交通要冲,早就与中原、东南亚地区和中、西亚地区发生商贸文化往来。从元代起,剑川文风大开,明清时期,教育鼎盛,科第接踵,人才辈出,为云南之翘楚,剑川因此而誉为“文献名邦”。与此同时,剑川石窟艺术闻名遐迩,木雕工艺精湛绝伦,也因此被文化部命名为“木雕艺术之乡”。

剑川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深厚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剑川又因此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白族著名学者赵藩的故乡。
剑川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大理白族自治州连接丽江,通向“香格里拉”、北进川藏的门户,214国道纵贯县境,剑兰公路连接西部两镇三乡、通向上兰民营经济园区,通达世界级铅锌矿“大兰坪”,剑川交通为整个滇西北黄金旅游圈和川滇藏共同构筑的香格里拉旅游大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214国道、平甸线、剑鹤公路完成改造后,剑川的交通区位势将更加明显。

自然资源

剑川资源丰富,潜力无限。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勤劳、淳朴的人民。剑川劳动力充足,有7.6万个劳动力,占总人口的45%,木、石雕能工巧匠众多;这里土地广阔,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交通四通八达,程控电话、移动通讯网覆盖全县,联通“五湖四海”;境内河流众多,水能资源蕴藏量21.96万千瓦,连接川滇两省和四地州的滇西北电网在剑川交汇。剑川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成矿带区域,有铜、铁、煤、花岗石等矿藏资源,毗邻兰坪铅锌矿。烤烟、芸豆、松茸、地参、山嵛菜、药材等为可开发的特色生物资源;自然风光、古迹名胜、茶马古道文化遗址、丹霞地貌为发展旅游业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资源,优越的区位,为剑川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剑川经济社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上兰民营经济园区在西部崛起;弥沙河、黑惠江电力工业区,梅园水泥生产销售工业区,以县城为中心的木器木雕和农副产品加工区已初具规模,已形成一定的竞争力;以乳畜业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已具雏形。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均增长10%。
历史剑川独具神韵,现实剑川充满活力。近年来,剑川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和《剑川县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成立了企业权益保障委员会,设立了经济110投诉中心,实行了企业评议主要经济部门、领导挂钩联系非公企业及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与此同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条件,诚招客商来剑川发展,至2003年底已有8省市28家企业落户剑川,全县累计签订经济技术合作项目23项,协议引进外资6.2亿元,实际到位2.2亿元。
跨入21世纪,中共剑川县委、县人民政府结合县情,审时度势,确定了“解放思想,打牢基础,依靠科教,调整结构,建立支柱,加快发展,建设小康”的基本发展思路,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和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县这两大机遇;实施科教兴县、可持续发展和工业强县三大战略;加快培植以乳畜、核桃为支撑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以电矿结合、锌为重点的矿冶业,以水泥、木雕和古建为主的建筑建材业,以民族历史文化为灵魂的旅游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建材电矿工业强县,特色生态农业强县,旅游文化强县,连接四地州交通要衢和人民生活初步达到小康社会的五大目标。努力把剑川建设成大理州经济快速增长,独具民族特色、经济特色、文化特色的经济文化强县。
今天的剑川正以秀美的风光、多姿多彩的风情、丰富的资源、良好的投资环境筑起加快发展的平台。

民俗风情

石宝山歌会
石宝山歌会是白族地区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初一在石宝山举行。被誉为“白族歌城”的石宝山万人对歌会,是白族风情的集中展现,所许的白曲已被收入国际著名民歌歌目。
  歌会期间,来自剑川、洱源、丽江、大理、兰坪等地的白族群众,都穿上民族盛装,纷至沓来。方圆十里的山间小道上,人流如潮,宛如一条条五彩斑斓的长龙。来赶歌会的白族姑娘们,打扮得非常漂亮。他们一路上亮开金嗓子,唱起悠扬舒展的白族调。白族小伙子们胸前挂一架别致的龙头三弦,弹响明快爽郎的三弦曲。歌声弦音此起彼落,令人陶醉。

  傍晚时分,满山遍野炊烟弥漫,人们用泉水煮香锣锅饭,烹调出一道道丰盛可口的家乡菜。素不相识的来客,只要弹弦开口唱,就被邀请共餐话家常。处处洋溢着山野情趣。
  夜幕垂降时,四面八方闪烁的火把和电筒光柱,象流星似的在林中闯荡。庵堂寺院里,花枝树丛间,矗岩巨石下,淙淙山泉边,男女青年弹响铮铮龙头弦,对唱悦耳花柳曲,用歌声交流以火一样炽热的情感,用调子赞美蜜一般甘甜的生活……弦歌鼎沸,通宵达旦。夜晚盛大的篝火晚会上,还进行歌舞活动。
  弹弦对调是白族青年谈情说爱的巧妙方式。石宝山歌会正是他们互相认识结交,以此择偶的好机会。“对歌”不但唱情,也比智慧。要求即兴创作演唱,一问一答,中间不能停顿。谁接不上唱词,或所唱的唱词不合韵,就得唱败了。高明的歌手对唱几天几夜也难分高下。

  石宝山歌会是情歌的海洋。许多质朴真挚的石宝山传统情歌,是白族人民口头创作的艺术结晶,经过几代人的传唱,不少佳作至今仍流传在人们的口头上。
  歌会的由来,有不少神奇的古老的传说:石钟寺旁如钟的巨石,原来是一口金钟。远处飞来的恶龙口吐烈焰,把金钟烧成石钟,于是灾情难濒临白族山寨。以沙溪坝子里的情侣阿石波和阿桂姐为道的十姊十妹十“夫甲”(老友)串动千对歌手,云集石宝山日夜对高赛歌。歌声终于使恶龙魔法失灵,但他俩不幸累死在石宝山。为纪念他们,并防止恶龙再来作孽,人们每年都上山对歌,相延至今。
火把节 传统的白族火把节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白族称火把节为“夫望吾”,意即六月狂欢节。火把节这天,家家户户六前竖小火把,每个村都要竖几柱大火把。火把顶端扎上“五谷丰登”彩色升斗,四周插上彩旗、花束,还有彩绳系上的一串串火把梨、花红、棠梨。五彩缤纷的大火把拔地而起,格外壮观。

  按传统习俗,由当年生小孩的人家共同筹办竖大火把、唱白曲等活动,还要上街请亲戚朋友及过往游客唱喜酒,吃炒豆。夜晚,青年儿童都手持小火把,列队迎宾,手抓一把把松香粉,对着火把撒向行人,泼火以示祝福。松香粉一燃,“轰”的一声,火光冲天,火带来光明和幸福,火给贵客带来的吉祥如意。
绕海会 绕海会于每年夏历六月十五日在剑湖边举行。这天,剑川坝子四乡八寨的白族群众都聚集到剑湖边,以村为单位,成群结队,开展绕海活动。一路上唱白曲,跳霸王鞭舞,还到本主庙里烧香磕头。活动时,常以某村为起点和终点,绕海一周方结束。
  相传很久以前,剑湖里出了一条恶龙,时时兴风作浪,毁坏村庄和农田。大家在六月十五这天,选出18位勇士,乘上造好的18条木龙,与恶龙展开博斗。勇士们架起木龙,冲进龙腹,与之同归于尽,从此百姓们才过上安稳日子。为了纪念18位勇士,大家把他们尊为各村本主,并且每年都举行绕海会。
青姑娘节 每年正月十五日,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妇女都要过传统“青姑娘”节。传说,青姑娘是一位美丽、勤劳、善良的姑娘,被迫做童养媳,遭受婆波、丈夫的虐待,“挑水几担要计数,讨火迟回骂连声,身子打成破竹杆,胆战心又惊……”过着非人的生活。她发出怒吼:“墙上人影难成画,水底捞月白费神,万丈铁链缠住身,难锁我的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她只得跳进海尾河,以死来反抗吃人的封建婚姻制度。为了悼念青姑娘,白族妇女在每年正月十五日纷纷聚会,开展祭奠活动。晚上,她们抬着青姑娘的偶像,走遍村中的大小巷道,边走边唱叙述她悲惨遭遇的长诗《青姑娘》。
本主会 本主崇拜是白族独有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为主,是本地区的保护神。本主庙前建有戏台,本主庙内除供奉本主外,还供奉其夫人子女和待从等。他们的像常用松柏雕成、造型古朴生动,富有地方特色。列为本主的神,大都是有功于民者。每年的本主诞辰都要举行盛大的本主会,时间1至3天不等。本主会期间要举行迎本主的仪式,开展唱戏、耍牛、唱白曲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届时,还在家中宴请亲朋好友。
梨花会 梨花会是白族传统盛会,在每年梨花盛开时节举行。阳春三月,遍布在剑川坝子里、坡地上、河谷间的座座梨园都披上了洁白雅致的素装,棵棵梨树上缀满了耀眼的白花。梨园里荡漾着美的韵味,在春风里摇曳的梨树枝条,仿佛向人们频频招手。人们三五成群,或亲朋同聚,或举家共乐,纷纷到梨园里野餐,开展春游活动。
  白族崇尚白色,相传这事惹恼的黑魔鬼,它施妖术把世间白色的东西全变成了黑色,梨树也枯死了。有一位名叫梨花的白族姑娘,历尽艰险取到了老君山白龙潭里的龙乳。他把龙乳喷在黑魔鬼的身上,黑魔鬼马上变成一块石头,枯死的梨树重新开出了耀眼的白花。为了纪念为民除害的梨花姑娘,于是人们每年都要举行梨花会。
栽秧会 栽秧会是上兰、沙溪等地的白族群众在栽秧会节举办的民俗活动。常在田间演唱具一格的栽秧调。田头上,专门聘请来年民间艺人在打击乐配合下高奏唢呐伴奏,曲调高亢嘹亮,激动人心;田坝栽秧的群众一面高唱栽秧调,一面栽插,气氛热烈、活跃、充满了农家的欢乐。
  栽插结束时,在田间开展“打吉打挂”的习俗活动。常由一些人扮成县官司、府官、田公地母、师爷等角色,俗称“三班三房”,演唱吹吹腔。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