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ad
县情概况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地处中、老、越三国交界,国境线长达183公里,又处在思茅、红河、西双版纳三地州的结合部,具有独特的"一县连三国"、"一县接三地州的"的地缘优势,有着对内对外开放的良好区位优势。因境内有李仙江、曼老江、勐野河环绕流过,故名江城。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地处思茅、红河、西双版纳三个市州结合部,与越南、老挝接壤,是云南省唯一与两个国家接壤的县。素有"一眼望三国"之称。因李仙江、曼老江、勐野江三江环绕故名江城。
全县国土总面积3544.38平方公里,辖6乡2镇47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1.2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93万人。县城勐烈镇海拔1119米,距市政府驻地思茅145公里。江城县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2207米(康平乡狮子岩大山),最低海拔317米(李仙江出口处的土卡河寨子)。属低纬度山地季风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8.7℃,年平均降雨量2283毫米。
江城又是云南少数民族众多的县份,主要有哈尼族、彝族、傣族、瑶族、拉祜族等,主要节日有哈尼年、火把节、泼水节、新米节、盘王节等。较流行的民间歌舞有跳笙、嘎尼尼、阿迷年、烟盒舞等。而最具有特色、富有魅力的民俗要数瑶族的"度戒"(成丁礼)。
自然资源江城土地宽广、雨量充沛、四季如春,是一块绿色宝地。全县3460平方公里土地上64%被森林覆盖,有多种植被类型。拥有众多的珍禽奇兽,主要有虎、野牛、熊、鹿、穿山甲、白鹇等70多种野生动物,珍稀植物品种多,数量大,主要有千果榄仁、龙脑香、箭毒木、八角香兰等30多种国家保护植物,生长着全国唯一的珍稀植物滇南出乃木(俗称大树花生)。还有野芝麻、天南星、大黄藤等1000多种野生药材。
旅游资源在这绿色宝地上还有很多令人留连忘返的旅游胜地:一眼看三国的高地、风光旖旎的李仙江、美丽大河边瀑布、神奇的狮子崖、独特的贺景塔。江城矿藏丰富,我国储量最大的第一个可溶性钾盐矿订就在江城。
丰富多彩的人文自然景观,独特的民族风情,一县连三国的区位优势,使边境贸易和生态旅游的开发前景极为广阔。
江城,一块绿色的田野,等待开发的旅游黄金宝地。神奇的边陲,美丽的热土,多彩的民族,迷人的风情,期待着您的光临。
社会发展
江城于1954年5月18日成立自治县。
"老、少、边、穷、山、战、农"集中体现了该县的基本县情。
老:江城是革命老区,1929年就有共产党员进入江城开展革命活动。
少:居住着哈尼、彝、傣、瑶、拉祜等24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1.3%。
边:是云南省惟一与两个国家接壤的县,国境线长183公里(其中:中老段116公里,中越段67公里)。
穷: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民人均纯收入在625元至865元的人口有2.2万人,625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有3.3万人,特别是居住在偏僻高寒山区的637户3600多瑶族群众,人均口粮不足21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足250元;全县尚有1110户5000多人丧失基本生存条件,难以解决温饱。
山:全县99.6%是山区。
战:曾经是对越自卫还击战区之一。
农:江城是典型农业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39.5%。
经济发展 2004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4.7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86亿元,比上年增长5.3%;第二产业完成1.4亿元,比上年增长93.5%;第三产业完成1.4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006万元,比上年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972元,比上年增长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00元,比上年增长6.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06‰以内。今年1-10月,全县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完成生产总值34356万元,同比增长14.6%;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155万元,同比增长65.6%;组织财政支出8732万元,同比增长3.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764万元,同比增长17.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877元,同比增长16.8%。
重点培植和发展的骨干产业有6个:水电产业,引进北京大唐公司开发李仙江水电资源,境内有龙马、居甫渡、戈兰滩、土卡河四级中型电站,总装机容量118万千瓦,概算总投资84亿元。引进湖南石磨岭水电开发公司开发勐野江、土卡河梯级小型电站,已签订投资协议近8亿元,现在正开展流域规划工作,总装机容量约10万千瓦。林产业,引进北京泰跃集团开发林纸产业,2003年投资1260万元完成造林5.15万亩,2004年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未能实施造林任务。2005年又重新签订开发130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协议,继续实施此项目。投资4600多万元的和平寨中密度纤维板厂即将建成投产,2004年全县实现林业产值4920万元。畜牧产业,全县大牲畜存栏54275头,出栏7573头,生猪存栏74875头,出栏43265头。实现畜牧业产值5189万元。橡胶产业,以云南天然橡胶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江城分公司为龙头,种植橡胶14.6万亩,已投产1.3万亩,干胶产量1171吨,实现产值1400万元。茶叶产业,以牛洛河茶厂等为龙头,种植茶叶5.27万亩,投产4.37万亩,产量5127吨,实现产值5434万元。蔗糖产业,以江城糖厂为龙头,2003/2004榨季甘蔗种植面积4.56万亩,甘蔗产量18.4万吨,实现农业产值2568万元,工业产值5172万元。
地方特色 多民族聚居,"一眼望三国"的区位条件和内环三江的水文地理特点,为江城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哈尼、彝族、拉祜、瑶族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各自形成了文学、艺术、宗教、语言、风俗、服饰、饮食、娱乐、建筑等历史文化系统,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各具风格的特色。丰富的民族文化,多层次、多角度地折射出江城县原始古朴、博大精深、琳琅满目和别具风格的多元文化风采,造就了江城县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民族民间节日主要有:公历12月20日至22日哈尼族的哈尼年节,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有杀鸡、杀猪、祭山神树、祭竜、男女老少都穿新衣、唱歌跳舞、打秋千、打陀螺、献祖宗;阴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傈僳族的火把节,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有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公历四月中旬傣族、彝族、佤族、布朗族的泼水节,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有泼水、丢包、放高升、龙舟、赕佛、赶摆、傣拳、击鼓、打芒、堆沙、插花;公历11月至12月间,瑶族的渡戒,渡戒是一种瑶族青年男子在12至15岁时必须经过的一项成人礼。
发展规划江城县委、政府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八年建支柱"的要求,以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全力打造"一眼望三国",集口岸经济、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江城文化旅游品牌。将在今后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中对我县的三国交界的十层大山、李仙江畔的亚热带雨林、狮子岩大山的奇峰异石、曲水乡的万亩橡胶园、牛洛河的万亩茶园、出境游等一系列旅游产品进行精打造。同时,县委、政府加大了对民族、民间文化、民族体育的扶持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5年,由该县民族艺人创作的民族歌曲《阿由色》参加思茅市民族歌手大奖赛,荣获一等奖,并将代表思茅市参加全省民族歌手大奖赛。该县申报省级小康体育特色县顺利通过省考核组检查验收。虽然由于历史与现实原因,该县的纯文学创作起步晚,但该县始终有一群热爱文学的年轻人,植根三江,笔绘三江的风采,自费自发创办了民间文学社,创办了《三江文学》,培育了洛捷、启邪等一批本土少数民族作家,先后有哈尼族作家洛捷的文学作品《大独猪》、 等一批洋溢着边疆民族特色的作品荣获边疆文学奖。我县正计划明年成立文联,让更多热爱文学的人有一个充分展示文学才华的平台。
江城民风淳朴,风光秀丽,但因地处边疆,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希望通过这次笔会,在江城的山山水水中触发创作灵感,用你们手中的笔宣传江城的好山好水,让更多的人认识江城,喜爱江城,并到江城感受三江风土人情。转自www.118cha.com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