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彝族自治县 - 百科全书 - 118查实用查询

输入词条,如查找北京欢迎你的解释,输入北京欢迎你后按Enter即可

百科全书 > 峨山彝族自治县

峨山彝族自治县


ad

峨山彝族自治县,在云南省中部。东部101°52′—102°37′,北纬24°01′—24°32′之间。东接红塔区,东南与通海县交界,南与石屏县接壤,西南与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相连,西北与双柏县隔江相望,北与易门县相通,东北与晋宁县毗邻。总面积1972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驻双江镇,距玉溪市人民政府驻地红塔区州城镇24.7公里,距省会昆明市110公里。 县情概况峨山彝族自治县

  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成立于1951年5月12日,是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彝族自治县,也是云南省的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县。全县五镇三乡,总面积1972平方公里,土地面积2,908,869亩,人均26.1亩,耕地面积174,099亩,人均1.2亩。在这块神奇古老的土地上,居住着彝、汉、哈尼、回、蒙古等勤劳、勇敢、智慧、纯朴的14万各族人民。少数民族占62.8%。

? 

交通运输  峨山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213国道纵贯全境,是通往思茅、西双版纳等南部边疆的交通咽喉。县城距昆明126公里,距玉溪28公里,距昆玉铁路终点站17公里。昆玉及玉元高等级公路建成后,到昆明仅需1个多小时,到玉溪只需20分钟。 ? 


自然资源  峨山物华天宝,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铁、煤、铜、钴、镁、铅、锌、硅、高岭土、硅澡土、花岗岩、大理石等。这些矿藏大都分布于公路沿线,品质较好,矿点集中,便于开采。其中铁矿储量达亿吨以上,平均品位达50%以上,煤炭储量近3000万吨,且多为优质无烟煤。峨山山清水秀,气候宜人,雨量充沛,森林茂密,低纬度、高海拔的良好生态环境和立体气候,极适宜各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郁郁葱葱的森林蕴育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并入国家电网运行,全县8个乡镇73个村(办)全部通电、通路;建成公路1356公里,新修的高速公路(玉元公路)预计2000年通车,城乡程控电话总容量近万门,开通了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机,建成各类专业市场15个。

历史沿革峨山历史悠久,据塔甸老龙洞出土的旧石器时期人类下颌骨及石器、骨器、动物骨骼化石,证明距今约1—2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据史籍记载,峨山地域在先秦时期属古滇国辖地,汉属益州郡愈元县地。三国时期益州郡划设建宁郡,峨山属建宁郡俞元县地,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初属南宁州绛县地。后属南诏通海都督府。宋大理国时期属秀山郡。元宪宗六年(1256年)置嶍峨千户,隶阿僰万户。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置嶍峨州,隶临安路;二十六年(1289年)改置嶍峨县,隶属安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仍置嶍峨县,隶临安府。清沿明制。民国建立人仍名嶍峨县。民国2年(1913年)裁府设道,隶蒙自道。民国18年(1929年)废道制,直隶云南省政府。民国19年(1930年)更名为峨山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于1949年10月24日在甸中成立峨山县临时人民政府。1950年2月2日县临时人民政府由甸中迁回县城。1951年5月12日成立峨山民族自治县。
1954年6月18日改称峨山县彝族自治区。1956年1月17日改称峨山彝族自治县隶玉溪专区。1971年隶玉溪地区。1998年隶玉溪市。

行政区划峨山彝族自治县辖5个镇、3个乡:双江镇、小街镇、甸中镇、化念镇、塔甸镇、岔河乡、大龙潭乡、富良棚乡;化念农场?

自然地理峨山属高原地貌形态,地形东部狭长,西部较宽。境内海拔2000以上的高山有60多座,较大的有高鲁山、大西山、总果山、大黑山、火石头山等。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部因受曲江(县境称猊江)切割,形成西北至东南走向的山地与谷地相间的地貌形态。中部的岔河、塔甸、富良棚等乡属岩溶比较发育的石灰岩地区,群山起伏,溶洞、洼地较多,有地下沟、河分布,地面水源较缺。西部和北部,山高坡陡,箐深谷狭,地形破碎。全县平均海拔1691米,最高点为北部甸中镇镜湖行政村的火石头山,海拔2583.7米,最低点在西部绿汁江边的丫勒,海拔820米。
  
峨山地层出露比较齐全,从最新的第四系到古到老的昆阳群地层均有出露,而以距今7000万年至2.25亿年的中生界地层分布最广,约占全县总面积的60%以上。
  
峨山地处康滇地盾东界,燕山运动时期(距今7000万年左右),康滇地盾发生强烈褶皱、形成了许多断裂带,县境东部的双江、小街等地,位于曲江断裂带上,地壳运动剧烈,地震活动频繁。据史料记载,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5年)至公元1970年的275年间,曾发生过7次较大地震。发生于1970年1月5日凌晨1时零分34秒的一次大地震,震级达里氏7.7级,震中在小街镇大海洽行政村驻地梅子树村。这次地震波及云南省南部的大部地区,以峨山、通海、华宁、建水等县灾情最重。峨山受灾面积达475.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3.58%。小街、双江等镇的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生物化石1、恐龙化石。如今先后在甸中镇的昔古牙村附近、古井村南面l公里半的山坡上;岔河沿河村、中正村东200米处的山坡上;大龙潭塔克村;西舍迭以北1公里至绿汁江斜坡地带等多处发现距今二亿三千五百万年左右、一亿七千万年左右、晚三叠世至早朱罗世的恐龙化石。
2、古象牙化石。甸中镇团山水库发现15颗长0.11米,宽0.08米厚0.025米,距今500万年前的古象牙化石,现由峨山县文化馆收藏保存。
3、其他动、植物化石。甸中镇贾栗木村发现爬行动物化石,经鉴定属“蛇颈龟类一新种”,定名为“峨山蛇颈龟”。时代是晚朱罗世。在贾栗木村附近的“莫若依多”(彝语,就是鱼睡觉的地方),曾发现过不少鱼化石,专家鉴定为“早朱罗世的硬骨硬鳞类鱼”.是现代侧鱼、鲤鱼的祖先。另外,在塔甸乡黑腻村附近,也曾发现“莫若依多”类化石。
在富良棚乡稻香村西面的绿汁江边的几堵崖壁上,则富有中生代植物化石,在含碳质的石灰岩上,有着多种层理清晰的棵子类和真蕨类化石,其种类之多,数量之丰,被专家们称之为中生代的植物化石宝库。
4、恐龙脚印。在甸尾村的冬帽山脚下“妖精塘”的石灰岩上,地质工作队于1982年12月发现17个恐龙脚印,每个均呈鸡爪形,相距有1.2米.中趾长0.31米.两边趾尖趾0.25米。
据考察:一亿七千万年前,“妖精塘”一带,是一片沼泽、湖泊区,气候炎热,水边生长着茂密的蕨类植物,是恐龙聚居和活动的场所,因此常常在湖边淤泥上留下明显的脚印。后来,湖泊干枯,植物死亡,恐龙也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而灭绝,但留下的脚印却随着淤泥变成岩石而被保留下来,成为珍贵的化石。

气候特征峨山属中亚热带半湿润凉冬高原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总的气候特点是: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温差立体分布。年平均日照为2286.9小时,日照率为52%。全年太阳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127130卡。年平均气温15.9℃,月均气温一月份最低,为8.4℃;七月份最高,为21.2℃。
由于县内各地海拔悬殊,气温各异。化念、丫勒等低热河谷区最高,年均达20℃左右,农作物可一年三熟,大西、总果等高寒山区最低,年均13℃左右。
由于县内地形小块多样,地域性强,低热河谷坝子散落于崇山峻岭之间,在小范围内的山上山下,南坡北坡,气温高低差别十分明显。无霜期约268天,在局部范围内,霜冻几乎年年都不同程度地出现。降水量适中,年均降雨量为934.6毫米。
其分布特点是:山区多于坝区,坝区多于河谷地带,如富良棚、塔甸等山区,年降雨量达1000—1100毫米,双小、小街930毫米,甸中、大龙潭800毫米,丫勒、化念等低热河谷地带仅700毫米。降雨量集中在夏秋季节,5—10月平均降雨量765.6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82%,特别是8月中、下旬多大雨或暴雨,11月至次年4月降雨量达169.3毫米,仅占全年降雨量的18%。降雨年际差异较大,如1971年降雨量达1229.4毫米,而1979年降雨量仅518.1毫米,相差近1.4倍,以年降雨量850—1000毫米为正常年。40年来,丰水年有19年,正常年有8年,不足年有13年,其中有5年为干旱年,年降雨量不足750毫米。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