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区 - 百科全书 - 118查实用查询

输入词条,如查找北京欢迎你的解释,输入北京欢迎你后按Enter即可

百科全书 > 江东区

江东区


ad

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


【江东概况】
江东区位于宁波城市东部,于1978年设立市辖区一级政权建制。建成区面积37.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2万,现有7个街道、72个社区:东胜街道、百丈街道、白鹤街道、明楼街道、东柳街道、东郊街道、福明街道,是宁波市中心城区之一。江东区地处宁波市地理位置的几何中心,西面是宁波三江口闹市区,北面与市科技园区, 南面与市高教园区相接,东面是正在建设的宁波东部新城。沿海大通道——同三高速公路和沪杭甬高速公路在区内交汇,是中心城区通往北仑港、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大榭开发区的主要通道。江东是宁波联结空港和海港的枢纽性区域,更是宁波市重点建设的核心城区和未来的行政中心,宁波的城市资源正不断向江东聚集。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服务立区、科技强区、人文兴区、生态建区”四区战略,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不断取得新进步。该区先后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首批文明城区、首批科技强区和首批平安区,在为宁波成功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首批文明城市作出积极贡献的基础上,2006年又成功创建为省首批示范文明城区。

江东区域面积不大,多年来,我们立足小城区,发展大经济,围绕建设现代化新中心城区的战略目标,科学把握城市经济发展规律,以增强城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重点,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06年实现区属生产总值116.4亿元,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5亿元。完成区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5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亿元。实现区属工业总产值124.2亿元。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693元,新增就业岗位9676个;城镇登记失业率3.32%,就业再就业率达96.5%。
【经济建设】2006年,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健康协调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全年实现区属生产总值116.4亿元,增长13.3%;区域生产总值历史性的突破了200亿元,达到201.5亿元,增长12.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25.7亿元,增长27.5%,增幅位列全市第三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5亿元,增长34.5%,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主导地位进一步确立,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9.2%。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举办展会38个,新增物流企业93家,世界20强航运企业已有10家在该区设立分支机构。传统服务业稳步提升,专业市场加快转型,酒店餐饮业增势喜人。楼宇经济加快,商务楼宇面积达8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3300余家。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实现区属工业总产值124.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循环经济加速推进,节能降耗成效显著,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左右。

  (二)新城建设进一步加快。举全区之力推进东部新城建设,全年征地2147亩,拆迁房屋23.7万平方米,搬迁企业98家。民安二路、宁波国贸平台等一批项目基本建成。惊驾东路、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等一批项目顺利启动建设。四横三纵”道路、花园住宅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中央商务区、门户区等一批项目招商扎实推进。定了410亩发展留用地,部分发展留用地项目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发展载体进一步拓展。启动了五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核心滨水区方案已经市政府批准,拆迁工作全面推进,香格里拉大酒店顺利结顶。甬江东南岸滨江区部分详规已报市政府审批,相关拆迁工作加快推进,基本明确了占地60亩的工业设计街区的用地范围。世纪东方广场一期地块已完成土地出让,二期地块详规正与市规划部门衔接。江东市场物流区、上东总部商务区建设也取得了明显进展。坚持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工程和“410”工程项目扎实推进,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5亿元,增长28.7%。

  (四)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区已有股份有限公司7家。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全年有37家中小企业获得1.4亿元担保贷款。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0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725万美元。引进内外资中服务业比重分别达82.6%和95.6%。外贸结构继续优化,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6.6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分别达17.9%和52.8%,生产型企业出口占比为52.8%。积极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与卢湾区等地的合作进一步深化。

  (五)自主创新进一步推进。营造了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注重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全区区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已达23家,已有各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5家,各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5家。技术标准战略推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科技合作等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信息化应用工程深入实施,信息技术在工业与服务业企业及社会事业领域加速推广。引才引智力度不断加大,全年共引进各类人才3350名。

  (六)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围绕推进项目,服务企业发展,开展了百名机关干部下企业。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积极推进“信用江东”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区的应急预案体系和安全产监管网络。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生态绿化、内河整治等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前景目标】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东扩”和“中提升”的重大战略机遇,围绕区第七次党代会作出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四区战略”,深入推进“平安江东”、文化新区和“法治江东”建设,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加快城市建设和提升管理水平,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加快打造“三大中心”,努力促进和谐发展,开创现代化新中心城区建设的新局面。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形成宁波市的商务商贸中心、会展物流中心和行政管理中心,基本建成现代化新中心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提升层次、规模、能级,力争成为产业经济现代化的先导区。坚持从城市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出发,着力构建产业集聚发展的新模式,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经济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跨上新台阶,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先导。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楼宇经济发展和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取得新突破,传统服务业加快改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都市工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壮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加速转化,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区。

——协调布局、功能、环境,力争成为城市发展现代化的引领区。坚持城市形态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以“双核双轴五组团”为发展格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基本成为现代化生态型中心城区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标志性区域。东部新城核心区基本建成,配套设施比较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日益增强,成为宁波对外集聚辐射的枢纽。城区协调发展,交通网络、自然景观、产业体系联接顺畅。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生态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以上,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0%左右。

——促进均衡、兼容、和谐,力争成为人文社会现代化的示范区。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社会利益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谐文化加快培育,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城市文化逐步形成。努力创建省社区教育示范区、省首批卫生强区和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创建成为省文化先进区,达到全国文化先进区标准。人文社区工程深化实施,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升。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进一步夯实,民主法治进一步健全,社会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市民生活更加富裕,努力成为全国一流的文明城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在4‰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

【医疗卫生】
  区域医疗卫生资源丰富,每千人床位数达到6.9张、医生数为5.1人、注册护士(师)为3.9人,现有区属医疗机构6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7个。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发展,“十分钟卫生服务圈”初步建成,“六位一体”功能不断完善,“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医疗服务格局基本形成,被评为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面实施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建立了36个社区责任医师团队,探索开展“中医药进社区”等特色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群众满意率达到97%以上。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成投用,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体系网络不断完善。特色医疗强势发展,骨科、手外科、眼科等特色专科不断做大做强,市第六医院被评为二级甲等医院。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六院、白鹤医院扩建工程即将完工。

【教育文体】
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投入持续增加,办学条件不断优化,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和巩固率均保持100%,幼儿毛入园率达124%,居民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被评为省教育强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区和省首批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优化,从2006年秋季起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面免除学杂费,素质教育全面深化,小学优质教育在校生比例达到82.9%,特色学校建设成效明显,李惠利小学、太古小学被中国教育学会授予“全国中小学机器人教学实验学校”称号,曙光中学天文台获亚太地区天文奥林匹克竞赛银奖和最佳观测奖。社区教育大力推进,成功举办两届社区教育节,以区社区学院、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和社区市民学校为主的教育网络和以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科普文体、休闲教育、市民公德教育、外来人员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体系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学习型城区建设积极推进,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氛围加快形成。早期教育发展迅速,成立了江东区早期教育中心和11所特色型早教指导站。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成立了区图书馆,全区共建成市级高标准阅览室18个、市级社区文化宫19个。精品文艺创作喜获丰收,《中华文明看年少》获浙江省“群星奖”。群众文体活动蓬勃开展,连续五年举办社区文化艺术节,参演者和观众累计近10万人次,“百场歌舞”和“百场电影”进社区活动受到广泛欢迎,定期举办全区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和机关体育健身运动会,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群众参与文体活动积极性不断提高。

【就业和社会保障 】
  就业和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为3.32%,就业再就业率达到96.5%。个性化分级就业服务全面实施,就业培训和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日益规范,以爱心编织为代表的灵活就业发展迅速,江东爱心编织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再就业工作先进企业。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保扩面全面推进,低标准养老保险、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等有序实施,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和新型合作医疗总体参保率分别达88%和93%。劳动监察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劳动用工行为进一步规范。

【平安江东】

社会和谐稳定呈现新局面。“平安江东”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严打整治斗争深入开展,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全面建立并不断规范,成立了区平安防控支队,技防、物防投入进一步加大,老小区数字监控系统和电控防盗门安装有序推进,群防群治立体网络基本形成。平安社区、平安企业等基层创安活动广泛开展,基层系列创安经验在全市推广,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逐年提高。国家安全工作成绩显著。认真贯彻国务院信访条例,完善预测预警和调处机制,加强对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维稳和信访工作不断加强,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四五”普法全面完成,“五五”普法顺利启动。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全面开展并受到省、市肯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明显加强,应急预案编制基本完成,预案演练和培训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工作全面加强,成立了区安监局、街道安监所,监管网络进一步完善,责任制有效落实,专项整治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