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洋县 - 百科全书 - 118查实用查询

输入词条,如查找北京欢迎你的解释,输入北京欢迎你后按Enter即可

百科全书 > 沙洋县

沙洋县


ad

县情概况“百里长湖,鱼跃荷香;千里汉江,楚韵悠长。春申故里,天下闻名;郭店楚简,举世无双。”美丽富饶的沙洋地处鄂中腹地,江汉平原西北部。1998年12月,国务院批准沙洋撤区设县,沙洋遂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县之一。全县总面积2044平方公里,人口65万,辖13个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历史沿革 沙洋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一座文化灿烂的城市。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片热土辛勤耕作,繁衍生息。
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商王武丁后裔在汉水西建立权国。
公元前704年,楚武王克权,将权国改为权县,权县遂成为中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县。
634年,尉迟恭任荆州路总管,东立沙洋堡,沙洋之名由此而来。

旅游资源沙洋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境内包山楚墓、楚庄王墓等楚墓群连绵分布,举世无双的“郭店楚简”,震惊中外的战国古湿尸,均出土沙洋,堪称“楚文化地下宝库”。沙洋人才辈出,既是楚国名相孙叔敖、“百步穿杨”神箭手养由基的诞生地,也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楚国令尹春申君──黄歇的故乡。沙洋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刘备与曹操南征大军大战长坂后“斜趋汉津”于此,南宋名将岳飞、边居谊在此筑城抗金,血洒疆场,留下千古英名。悠久的历史、杰出的人物、丰厚的沉淀,使沙洋放射出深邃而典雅的人文光芒。

自然资源沙洋物华天宝,钟灵毓秀,是一座风景优美的城市。沙洋素有“汉江明珠”、“小汉口”等美誉。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石膏、石灰岩、粘土、硅质水泥原料、盐水等自然资源,盛产水稻、棉花、油料、鲜鱼,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优质棉、双低油和优质水产品生产基地,被誉为江汉平原的“鱼米之乡”,涌现出洪森实业、环星油脂、凤池米业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5家,市级17家;拥有6个湖北名牌, 9个绿色食品和9个无公害农产地,初步形成了优质棉、双低油、优质稻、优质畜禽等较为完整的“龙头型”产业链。沙洋水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大小河流25条,湖泊24处,滔滔汉江,碧波荡漾,依城而过;城中踏平湖清涟数里,杨柳依依;百里长湖渔歌唱晚,美不胜收。

交通运输境内交通便利,207国道、汉宜公路、荆潜公路、荆沙铁路、襄荆高速公路贯穿全县,黄金水道汉江、江汉航线以及即将兴建的“引江济汉”工程在这里相汇,使沙洋成为江汉平原水陆运输的重要枢纽。

经济发展沙洋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是一座开放文明的城市。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并着力营造行政效率最高、社会服务最优、商务成本最低的投资环境,让客商进得来,留得住,能发财。沙洋经济开发区作为省级开发区,骨架已经形成,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现有企业23家,其中建成投产13家,开发区正逐步成为沙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新型工业的展示区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区。全县规模企业76家,其中亿元企业10家,形成了以华溢纺织、富泰革基布为龙头的轻纺业,以洪森实业、楚玉食品等为骨干的食品工业,以秦江化工、天一药业为支撑的化工产业,以荆玻股份、荆华铝业、秦江水泥为主体的建材业等四大支柱产业,玻璃、铝型材、水泥、化肥、服装和水产品等名优产品俏销国内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交通、邮电、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以踏平湖核心区景观休闲带为重点的城市建设正日益彰显无限的魅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旅游、商贸、流通、房地产和金融、保险、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质量也逐步提高。作为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试点县,沙洋取得的经验在全国推广,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国内近百家权威媒体争相报道。

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沙洋将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将沙洋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在打造发展平台上实现新的突破,增创沙洋对外开放新优势;将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为县域主导产业,使我县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增创沙洋产业发展新优势;着力振兴水运,畅达陆路,构建现代区域物流集散中心,重塑水陆交通优势,再现昔日“小汉口”繁华景象,增创沙洋区位竞争新优势;着力打造楚文化与生态休闲“两位一体”的特色旅游业格局,将沙洋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文化生态旅游风景区,增创沙洋后续发展新优势,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历史沿革
沙洋城区原为汉津古镇,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十二世纪,商朝分封武丁后裔于汉西建权国,取水(现竹陂河)而名,在马良筑权城。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王室封宗室于江汉间,建邦国(今十里铺)。公元前1027-770年,西周时期,荆门北部为鄀国。东部为权国。春秋时期,楚武王克权,迁权于那处(今拾回桥),设权县,荆门属为楚地。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二十九年,战国时,白起伐楚,占领江汉间,在郢都(今荆州城)设南郡,荆门全境属之。
沙洋在汉代名汉津口,是汉江水运的重要港口,南北朝西魏恭帝(公元 535 - 556 年)在沙洋城区设绿麻县,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 605 年)绿麻县废更名为章山县,唐代省章山县入长林县,汉津改称长林镇。唐贞观八年(634年)唐尉迟恭(敬德)在靠汉津口的琼台山修建“沙洋堡”,沙洋之名始于此。
五代十国南平王高季兴于开平年(907年)据江陵,荆邑尽属辖治要害百余里筑堤捍之,自沙洋到潜江三江口中,统名“高氏堤”。
宋代沙洋曾设守城。宋史载:原蒙古兵围攻襄阳,共筑十城,新城(今沙洋县李市镇新城村)就在其中。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设荆门镇。南宁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8月,南宋招讨使岳飞在荆门的鸦坡(今沙洋县五里镇友联村)的小丘陵拓置城堡,进驻岳家军8年故名岳飞城。
绍兴十四年(1144年),荆门镇移新城(今沙洋县李市新城村)。元代筑绿麻县城。同时并在县城北部建有麻城铺。该铺为东南道,(荆门到沙洋)中的驿站。是古绿麻县城高在绿麻同(今沙洋镇)的引伸。元文宗开历元年(1328年)长林县迁到沙洋西南藻湖,于今后港建元长林保盈仓。
元代,沙市、汉津(今沙洋)等15处设水驿站。
明洪武九年(1374年)废长林县人荆门县,沙洋设巡检司。明成化元年(1465年),沙洋巡检司移驻新城。明代天启年间,沙洋为玉州,属古荆门。
清顺治三年(1646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今钟祥市),荆门属之。十二年(1655年),安陆府设同知公所于沙洋。乾隆时期(1736-1765年),荆门州设同州公所于沙洋,新城的巡检司迁回沙洋。乾隆十十六年(1791年),荆门州为直隶州,在沙洋设分府行署,与沙洋巡检司两级并存。
中华民国元年(1911年),荆门直隶州改荆门县设县佐公所于沙洋,沙洋仍设巡检司。民国三年(1914年)沙洋改称第二区、后港、拾回桥、四方铺、建阳驿、柴家集分设三、四、五、六、七区。民国十六年(1927年),荆门直属省、沙洋镇上设二个联保办公处。
民国十七年(1928年)至十九年(1940年),沙洋第一次建市,辖沙洋镇,国民党湖北省政府把沙洋列为县、市单位,与汉口、沙市、宜昌、樊城、老河口、新堤、武穴并列为湖北省八大重镇。民国十七年(1938年)到三十四年(1945年),被日军侵占,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沙洋。1949年初,沙洋第二次建市,同年9 月撤市复镇,直属荆门县。1960年3月29日,国务院批准沙洋镇与沙洋农场管理局合并,成立沙洋市,隶属荆州专员公署,沙洋第三次建市。1961年12月31日撤市复为镇,仍归属荆门县。1985年5月成立荆门市辖沙洋区(县级),1998年12月,沙洋撤区设县至今。

行政划分
沙洋县辖五里铺、十里铺、纪山、拾回桥、后港、毛李、官垱、李市、马良、高阳、沈集、曾集、沙洋等13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50个村,2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县总人口65万人,其中沙洋监狱管理局3.77万人。国土面积20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3万公顷。县城规划区面积19.9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2.6平方公里。2007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90亿元,比上年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19.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0%;第三产业增加值19.07亿元,比上年增长16.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0.4:29.8:29.8。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850人,1438名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69元,比上年增长23.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540元,比上年增加602元,增长15.3%。

发展规划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标准管理、高质量服务”的原则,建设沙洋经济开发区,吸引县内外更多企业落户,最大限度地发挥开发区的经济效益和集聚效应。依托后港、马良、李市等镇和207国道、荆潜公路、汉宜公路等交通干线,着力形成各具特色的三大工业群,使之成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坚持以城镇为依托,按照“满足社会需求,增强吸纳就业能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的思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提高三产业在经济和就业结构中的比重。
自然环境沙洋县位于汉江之滨,江汉平原西北腹地。地处东经111°51′至112°42″,北纬30°23′至55′之间,与江陵、天门、潜江、当阳、钟祥、掇刀等县、市、区接壤,西北距荆门市区60公里,东南至武汉208公里,处襄樊、荆州、武汉、宜昌之中心地带。境内西北向东南呈缓慢倾斜地带,坡度 10°-15°。

社会发展
我县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确保小学初中入学率达到100%,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7%以上。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增加城乡文化体育设施。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性别比例保持在正常水平。价格水平基本稳定。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县乡公路、通村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城乡交通面貌大为改观。目前,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5525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92亿元;就业、再就业成效明显;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教育、文化、卫生、社会治安、人口与计划生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风土人情
沙洋县现有土家族、回族、满族、苗族、壮族、彝族、蒙古族、白族、侗族、布衣、瑶族等11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490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78%,其中,200人以上的镇4个,100人以上镇4个。沙洋的少数民族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回族主要聚居在沙洋城区,土家族分布在13个镇,其它少数民族分布在部分乡镇。

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
①都统殉国 南宋咸淳十年(公元 1274 年),元朝大举灭宋,元兵围攻新城,守将都统边居谊宁死不降,亲自在城头督战,终因寡不敌众,城被元兵攻破,边居谊拔剑自刎,守城三千壮士全部阵亡。

②招讨筑堤 1911 年 10 月,辛亥革命爆发,湖北军政府安襄郧荆招讨使、沙洋人季雨霖率部从武昌出发,溯汉江北伐,横扫江汉平原和鄂西北各州府负隅顽抗的清王朝残余势力,并将行辕设在沙洋城区。在西征和剿匪的同时,季雨霖看到沙洋大堤因年久失修,连续发生溃口,上万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于是筹款 37 万串,修复了三筑三溃的汉江大堤。沙洋人民为纪念季雨霖的功绩,称这段堤为“季公堤”。

③沙洋汉江堤溃 1935 年,狂风暴雨,汉水猛涨,沙洋堤段决口七处,灾区万余人死于水患。

④沙洋“五七”干校 1969 年春,为响应毛泽东主席发出的“五七”指示,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财政部、农林部等中央国家机关和湖北省直有关单位从各地来到沙洋,以沙洋镇和沙洋农场管理局为轴心,先后建起 27 所“五七”干校,一万多机关干部及家属来到这里接受劳动锻炼,三年后干校陆续解散。

⑤郭店楚简出土 1993 年 10 月,在纪山镇郭店村一座战国楚墓里发掘出土了一批楚国竹简,计 800 余枚,其中有字简700余枚,书写文字总数16000个,是我国一次性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好、内容最丰的一批楚简,这批竹简为《老子》等先秦时期的 16 部道家和儒家典籍,距今2300余年,其中,《太一生水》、《六德》、《语丛》等13部佚书是我们从未见到的先秦典籍,其发现与研究,还原了先秦典籍的本来面目,为我国提供了有关先秦学术思想的宝贵资料。郭店楚简的出土,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先后在美国达慕思大学、中国武汉、北京等地召开大型学术会议和小型研讨会近百次,出版专著30余部。

⑥中国第一古尸 1994 年 4 月在纪山郭家岗一号古墓发掘出一具比马王堆、纪南城西汉古尸还要悠远三百多年,距今长达 2400 年且保存完好的战国女尸,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一具湿尸,被称为“中国第一湿尸”,目前,这具古尸的发现,已经在考古学、历史学、医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因此,有关文物鉴定部门将这具古尸鉴定为“稀世国宝”


沙洋名人
1.文化名人
刘泽友,男,生于1955年11月4日,学历大专,职称馆员,中共党员。1975年元月参加工作,1975年至1988年在沙洋交通子弟学校先后担任专职音乐教师、教导处教导员、总务处主任,1988年12月调入沙洋区文化馆,先后担任过群文辅导干部、办公室主任、副馆长,现任沙洋县文化馆馆长,中共文化联合支部书记。在社会活动方面系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荆门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沙洋县音乐家协会主席,县文联主席团委员。
刘泽友同志从事群众文艺工作近30年来,曾成功组织、指导全县上万人参加的文化活动20多次,他足迹遍布全县13个乡镇的机关、学校、田间地头、村组农户。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工作经验,培养了大批文艺骨干,推出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他撰写的《营造良好文化环境之浅探》、《农村文化方兴未艾》等6篇论文先后在省、市群文杂志上发表,并被《湖北文化研讨》作为优秀论文入选。创作的《我的爸爸妈妈最可爱》、《特油工人之歌》等十多首歌曲先后在省、市群文杂志《音乐铃》上发表。在历届市“农家乐”杯文艺比赛中,创作舞蹈《栗园情》、吹打乐《如今毛李变了样》等十多个作品在比赛中获奖。在湖北省第四届残疾人文艺汇演中,辅导的节目获省辅导一等奖。2002年5月,在湖北省少儿戏曲小品大赛中,参与组织、辅导的少儿京剧小品《捧猫记》一举夺得全部6项金奖。
一份辛勤,一份收获,党和人民给予了他较高的荣誉和评价。他先后被评为荆门市优秀少儿文艺工作者、沙洋区优秀共产党员、荆门市“五一工程”象山文艺工作者、湖北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2003年9月,获全国新世纪优秀人才奖,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沙洋电视台、荆门市电视台分别作了专题报道,荆门日报以“沙洋人的萨克斯”为题刊发了其事迹。

徐红英,女,生于1962年9月19日,大专学历,中共党员,馆员职称。1982年10月参加工作,1982年至1990年在沙洋棉纺厂担任政工科长,1990年9月调入沙洋文化馆后,担任群文辅导干部、副馆长至今,现任沙洋县文化馆副馆长,中共文化联合支部委员。在社会活动方面系沙洋县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曾当选为沙洋县第一届党代表,荆门市第四届人大代表。
徐红英同志从事群众文艺工作以来,曾成功组织、指导全县上万人参加的文化活动20多次,成功辅导了参演的省、市文艺节目。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工作经验,培养了大批文艺骨干,推出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获省奖的有:1993年辅导沙洋一小(现实验小学)的合唱《葵花朵朵向太阳》获全省中小学文艺汇演一等奖。1994年,徐红英参加省辖七市现代舞比赛拉丁舞铜牌奖。1997年参加省机关工委卡拉OK比赛获一等奖。获市奖的有:在荆门市历届“农家乐”杯文艺比赛中,创作的舞蹈《女儿红》、《村姑迷舞》、女声小组唱《溜溜歌》等多个节目获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创作奖。培养的学生在荆门市体育舞蹈比赛中,获金牌、银牌、铜牌等十多枚。
朱淑兰,女,汉,生于1975年,1993年毕业于荆门市职业教育中心艺师专业,2001年毕业于沙洋师专成人教育艺体系,2001年任沙洋文化馆文艺辅导员主任,县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县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从事群众文艺工作10年来,曾组织指导全县上万人参加的文化活动20多次,成功辅导了许多省、市获奖节目,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丰富的文化工作经验,推出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1992年,舞蹈《洗衣娃》主演获全省“群艺奖”二等奖;1998年,舞蹈《三月雨》主演获荆门市“农家乐”杯文艺比赛一等奖;1999年,沙洋县赛歌会中,合唱《我们是新世纪的接班人》担任编导指挥,获全县最高奖、合唱艺术奖;2002年,导演的戏曲小品《捧猫记》获湖北省第五届少儿戏曲小品展演六项金奖和优秀导演奖;2004年,导演的表演唱《哆来咪发唆啦嘻》获湖北省第二届邮政职工文艺汇演二等奖;2004年,导演的情景诗画《两地书——母女情》荣获全省劳教人员文艺调演一等奖;另外,还有《算、算、算》、《六朵花》、《局长到来前后》等获奖作品。

2.IT精英
李玉成,沙洋县电信局多媒体经营部主任。学历大专。具有丰富的网络知识和网络建设经验。2002通过了CISCO网络专业人员认证(CCNP认证),规划了沙洋电信局公众网(Internet)的拓扑结构,全程参与了沙洋电信局公众网的网络设备建设。独立完成设备数据的优化调测,提高了沙洋公众网的网络运行能力。
沙洋“五七干校”简介 
1966 年5 月7 日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给时任军委副主席林彪的一封信中提出 , 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革命化大学校 。 这就是著名的“五七”指示。1969 年初,根据“五七”指示精神,全国人大、政协、最高人民法院、财政部、北京外国语大学、湖北省革委会机关、武汉大学等 40余个单位,选中沙洋创办“五七干校”。已逝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社会学家费孝通、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张执一、“文坛祖母”冰心,原财政部长项怀诚等 2万多知名人士、干部家属在这里劳动锻炼。 1972年后,沙洋“五七干校”先后解散。目前,保存完好的旧址有:位于小江湖监狱鸡鸣咀的“三高”(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公安部)“五七干校”;位于湖北省警官学校内的财政部“五七干校”;位于七里湖的北京外国语学院“五七干校”;位于范家台的 1357干校(全国人大、政协、统战部、八大民主党派、工商联、社会主义学院)。


http://www.shayang.gov.cn/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