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港区
ad
自然概况海港区是秦皇岛市的中心区,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毗历史名城山海关,西连避暑胜地北戴河,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全区总面积20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7万亩,农民人均耕地1.2亩。总人口54.3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41‰。辖东港、海港、西港、海阳、北港5个镇及北部工业区共118个行政村和文化路、海滨路、北环路、建设大街、河东、西港路、燕山大街、港城大街、东环路、白塔岭10个街道、65个社区。全区为剥蚀平原和堆积平原,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是低缓的剥蚀丘陵,起伏不平;中部是剥蚀平原和堆积平原,地势平坦;南部滨海地区是泻湖平原,地势低平,局部沼泽化,常年积水。流经本区和源于本区的河流有大汤河、小汤河、新开河、排洪河、大马坊河、护城河、沙河,均属沿海小型水系,具有北方山溪性河流特点。境内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0.7℃左右,无霜期约189天,年平均降水量583毫米左右。
经济概况
2006年完成海港区生产总值225亿元,其中新区属9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1%和13.3%。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7亿元,比上年下降0.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85.3亿元,比上年增长5.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38.3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完成新区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亿元,增长48.1%。实现财政总收入27.2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1亿元,增长36.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9亿元,其中新区属81亿元,分别增长14.1%和16.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43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5631元,增长8.1%。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区工业以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管理上水平为目标,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业生产一改往年低位运行的态势,呈现明显增长。全年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7.86亿元,比上年增长14%;完成增加值2.32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实现利税2586.7亿元,比上年增长55%;工业产品产销率和货款回收率均达到98%以上。不断加大对工业的投入,全年新上工业项目36个,总投资12830万元。加快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实施了燕山啤酒厂、药用包装厂等骨干企业的技改项目。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全年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12项。狠抓企业的挖潜扭亏,努力减小亏损面,降低亏损额,全年亏损工业企业2家,亏损面控制在5.7%以内,同比减亏417万元。
农业经济平稳运行。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六高”(高科技的优良品种、高投入的设施栽培、高档次的精品包装、高价位的错季上市、高效率的运营机制、高水平的现代管理)型城郊特色农业。农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全年压缩粮食作物面积13000亩,新增花卉100亩、蔬菜4000亩、果树4000亩、畜禽养殖50亩。由于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全区粮食、蔬菜、果品、水产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减产54.2%、10.7%、34.3%和22.6%,但畜牧业生产呈迅猛上升势头,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8197吨、4797吨和2798吨,分别比上年增长9.7%、14.1%和18.8%。全区农业总产值完成2.48亿元,比上年减少12.7%。大力推进农业项目建设,出现了项目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良好发展势头,全年累计总投资1.3亿元,建成和在建的农业项目36个,完成了海港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园扩建等重点农业项目建设。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化经营率达到33%,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新增带动农户14000户。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共投资891.2万元,完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282项,改善灌溉面积8588亩;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大力推广管、滴、喷、微灌等节水灌溉,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狠抓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乡镇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全年全区共有乡镇企业6648家,完成总收入68.98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完成总产值61.44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其中工业增加值17.47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实现利润19357万元,比上年增长17.1%;上缴税金10332万元,比上年增长17.5%。
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保持高速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总量明显增大,在全区经济增长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全年全区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40021户,私营企业301家,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达6.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0.2%、20.9%和10.6%;个体私营经济上缴税金6456万元,比上年净增1128万元,增长21.2%,占全区财政收入的29.4%。二是经营范围和领域不断拓宽,行业结构趋向合理。从事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文化教育事业以及农、林、牧、渔业等生产型、科技型企业逐渐增多,形成了畜禽养殖屠宰、化工原料、新型建材、电子产品等一批特色产业。三是个体私营经济开始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各类私营企业已达300余家,其中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9家,500万元以上的有10家,100万元以上的有104家。四是部分企业开始涉足高科技、新兴产业。秦皇岛市秦佳电镀有限公司的电镀产品打开国际市场,取得自营进出口权;秦皇岛市康泰微电子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动态脑电图、心电图等高科技产品,使企业效益成倍增长。海港区被省委、省政府评为“2000年河北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先进单位”。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积极引导多元化投资,不断加大市场建设力度。全年共投资2694万元,开工兴建了6座便民农贸市场,完成了海阳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二期扩建工程。商贸企业克服城市拆迁改造、流动资金不足等困难,充分挖掘优势,千方百计强化管理、开拓市场,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在困境中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7953万元,比上年增长11.2%。加强旅游景点建设,完成了新澳海底世界改造工程、兴澳海豚表演馆工程和秦皇求仙入海处维修工程。加强旅游业行业管理,从业人员素质和旅游市场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努力开拓旅游市场,下大力开展宣传促销、外联公关活动,旅游经营收入继续保持增势。全年旅游景点门票收入完成2730万元,比上年增长26.4%。房地产业发展迅速,管理水平又有新的提高。交通运输、物业管理、餐饮服务、信息咨询、法律服务、人才市场等行业也保持较快发展。
改革开放扎实推进。以退为进,以抓促放,攻坚克难,规范操作,全面推进企业改革。2000年,海港区列入改制计划的37家区直企业全部完成改制,置换公有资产3965万元,盘活存量资产2300万元,妥善安置产权转让企业职工796人。96家乡镇企业和16家街办企业也都完成了不同形式的改制,共吸纳股金8478万元,置换资产1.7亿元。规模企业改制取得显著进展,全市规模较大的建筑企业海港三建公司成功地进行了股份制改革,置换公有资产2873万元。商业、蔬菜、粮食等流通企业的改制,不仅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增强了企业活力,同时又为全区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全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认真落实优惠政策,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投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积极参加“5.18”、“8.18”、“秦皇岛之秋”等经贸洽谈活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06万美元,引进省外到位资金7596万元,一般贸易及三资企业出口创汇1082万美元。加强项目跟踪调度、管理和服务,狠抓签约项目开工建设和资金到位率,全年共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54个,总投资82647万元,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1个,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107个,华兴肉牛屠宰、凯华海珍品养殖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财政收支实现积极平衡。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强化税费征管,严格支出管理,确保了全年财政收支的平衡。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依法征税。年初将收入任务在各征收部门和各镇间进行分解,层层落实收入目标责任制,同时明确奖惩措施,建立责任与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了广大财税干部征收积极性。严格执行“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税收工作方针,深化征管改革,细化征管办法,强化征管责任,税费征管质量和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二是强化支出管理。按照调整结构、保证重点、压缩一般、加强管理的原则,明确开支标准,规范支出内容,优化支出结构,重点保证了公教人员工资的及时、足额发放和政府机关正常运转的需要,保证了应由财政负担的抚恤、社救、优抚、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支出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农业、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三是扎实推进财政改革,提高财政工作的质量。加快了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扩大了政府采购范围,成立了全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实现了工资发放银行化,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全年完成财政收入22180万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中央级收入完成6492万元,比上年减少3%;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683万元,比上年增长3.7%。完成财政支出16895万元,比上年增长11%。
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园林绿化高质量、环境容貌高档次、城市管理高标准为目标,全面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城市形象和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以文化路、迎宾路、红旗路、河北大街、建设大街等城区主干道以及高速公路西出口和居民区消防通道为重点,大力实施拆迁改造,全年共拆除临违建筑和影响规划的永久性建筑12.5万平方米。以硬化、绿化、亮化、美化为重点,狠抓拆后重建工作,共铺装人行道路4万平方米,改造花岗岩路缘石5800延长米,形成了崭新的道路景观。加快城区道路建设,完成了红旗路中段20750平方米的道路改造任务,改造居民区小街小巷道路47条,改造雨污水管线3000延长米。坚持专群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组织社会各界积极开展了“营造城市森林、绿化美化家园”大型公益活动,在增加绿量、提高档次上下功夫,高质量完成了西浴场、汤河公园改造和建设大街东段、高速公路西出口绿化工程。全年共植树13.4万株,植草28.7万平方米,新增园林绿地面积11.8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9.2万平方米,人均园林绿地达到14.67平方米。加快旧城(村)改造步伐,启动实施了前马坊、服务里区片旧城改造工程。清理流动摊贩,取缔马路市场,城市秩序进一步改善。全民动手,铲除非法小广告,提高了城市净化水平。深化环卫管理体制改革,对居民区环境卫生实行了专业化垂直管理,清扫保洁水平进一步提高。以烟尘黑度达标为重点,下大力清理露天烧烤和不达标锅炉,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控管理,圆满完成了“一控双达标”任务。
2006年,港城大街东延伸工程进展顺利,河北大街、文化路地道桥等主要街区路桥改造和50条小街小巷改造工程如期完成,市区路网体系进一步完善。旧城(村)改造稳步推进,张庄区片返迁安置房主体完工,红光北里安置房竣工入住,兴隆村、建新里等城中村和老旧小区完成土地挂牌出让。张桥庄垃圾填埋场投入使用。25万平方米海阳经济适用房工程顺利推进。坚持“木桶理论”、变坐班为巡班、精细化、堵疏结合四条原则,全面开展城市管理“双百行动”,游商散贩、店外经营、非法广告、露天烧烤、垃圾围城、私搭乱建等城市顽疾得到有效整治,城市形象明显提升。2006年新建、改造城区绿地31万平方米,新增乡村林地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4%。
社会生活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增加投入,努力增强高新技术转化和推广能力。全年投入科技三项经费70万元,组织实施科技项目9项。通过典型示范,引导企业致力于科技开发和技术改造,促进产品换代升级,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优先开展教育事业,下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二中、八中、九中、十三中改扩建工程全部如期竣工,妥善解决了初中入学难问题。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年内顺利通过了省政府“普九”复查,被省政府评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先进单位”。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活动载体,成功地举办了海港区第二届国防运动会和第九届望海大会,“彩色周末”活动丰富多彩。清理整顿文化娱乐市场,依法严格管理,市场秩序日趋规范。继续改善城乡办医条件,全区医疗卫生整体水平又有新的提高。医疗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社区医疗服务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就医更加方便。完善社区计生服务组织,加强“三结合”载体的培育建设,狠抓了以流动人口为重点的计划生育综合治理,计划生育村级自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92‰,计划生育率达到99.23%。努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完成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区、街两级社区建设领导机构,调整了街居设置,社区建设开始起步。
深入开展项目攻坚,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的协调服务机制和招商引资激励、责任机制,确保在谈、开工、达产、储备项目梯次衔接、全面推进。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建立企业联络员、重点企业保护、收费明白手册等制度,以“优美宜人的环境、高效优质的服务、灵活优惠的政策”吸引大项目、好项目陆续入区。2006年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33个,累计完成投资13亿元。美铝渤海铝业等6个亿元项目开工建设,实现了亿元项目建设的新突破;华润雪花啤酒等22个千万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耀华整体搬迁、蓝星工业园等重大项目洽谈取得积极进展。2006年引进内资5.6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079万美元,出口创汇2900万美元,分别增长21.4%、44.8%和11.5%。 来自www.118cha.com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