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县 - 百科全书 - 118查实用查询

输入词条,如查找北京欢迎你的解释,输入北京欢迎你后按Enter即可

百科全书 > 炎陵县

炎陵县


ad

邮编:412500。代码:430225。区号:0731(在七位数的电话号码前加2)。车牌:湘B 9XXXX

基本概况炎陵县原名酃县。因华夏始人炎帝葬于此,1994年更名为炎陵县。炎陵县地处湖南省东南部、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西麓。东与江西(宁冈、井冈山、遂川)交界。全县总面积2030.24平方公里,人口196652人,其中农业人口147964人,非农业人员48688人。县辖15个乡镇。2001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91亿元。炎陵县建县于嘉定4年(公元1211年),原名酃县。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陵寝,坐落在县城之西17公里处的鹿原陂。为纪念这位华夏文明的伟大先祖,1994年4月5日,酃县更名为炎陵县。炎陵县公路交通发达,106国道贯穿全境,距铁路醴茶线茶陵站61公里,距京广线株洲站224公里,距郴州站172公里,距广州站620公里,距京九线井冈山168公里,茶陵火车站在县城设有办事处,可办理通往全国各地的客货运输。
炎陵县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各乡镇均开通了程控电话、电传,程控电话可直拨世界各地,移动电话能在全国漫游。2001年小水电开发创历史新水平。落实20处40台,总投资1.5亿元,总装机30995千瓦,开工新建电站9座,改造增容2处,建成后年增发电量1.56万千瓦时,相当于前50多年来开发总量的76%。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大。完成了井冈路高标准改造,湘山路一期工程建设,中心广场硬化、亮化、绿化建设,霞阳北路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01年新入区企业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100万元。
炎陵县物产资源丰富。境内竹木资源丰富。活立木蓄积量700万立方米,楠竹蓄积量4000万根。2001年,笋竹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围绕“扩面、提质、增效”,新造和扩面笋竹林486.67公顷,发展各类笋竹加工企业45个,采伐楠竹200万根,加工楠竹120万根,加工鲜笋1.5万吨。笋竹产值达1.025亿元。县内盛产香菇、木耳、茶叶、玉兰片、竹笋、魔芋、绞股兰、杜仲、厚朴等山产品以及玉环柚、柰李、高山雪晶梨等优质水果,还盛产各类名贵中药材。 炎陵是全国一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神州第一陵——炎帝陵,以超时空的力量,牵引着海内外炎黄子孙跨洋过海,前来谒陵祭祖寻根探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以其原始、秀丽野趣吸引四方来客考察探险、避暑疗养、观光旅游;神话第一山——湘山公园,集神话传说、名胜古迹、旅游健身于一体,使游人流连忘返。
珍闻传奇,英雄业绩,光荣传统,炎帝精神,激励后辈,催人奋进。历史和今天的交融,独特的资源优势,独有的文物名胜,自然天成造就着炎陵人杰地灵。改革开放以来,这块土地展示出前所未 有的勃勃生机,已成为湘东南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炎陵县工业已初步形成依托电力发展的冶金、建材、陶瓷业;以竹笋、水果、魔芋、山野菜为原料的绿色食品工业;以竹木资源为优势的高档家具、装饰材料等竹木产品加工业。

建置沿革
据史书记载,自置海阳县起,炎陵县已有1673年的历史。
秦汉期间,隶属南海郡揭阳县。东晋咸和六年(331)设立海阳县, 改属东官郡管辖,东晋义熙九年(413)置义安郡,郡治设在海阳县内。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全国撤郡设州,翌年,义安郡改名潮州(因本州东南部濒临大海,以“潮水往来复”之意得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又恢复义安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义安郡再次改称潮州。唐玄宗天宝六年(742)改州为郡,潮州改名为潮阳郡。唐乾元六年(758)复属潮州。元代,潮州改称潮州路总管府。明清两代,潮州改为潮州府。
宋代以后,海阳县幅员逐步缩小,北宋宣和三年(1121)割出永宁、祟义、延德三乡另建揭阳县;南宋绍兴二年(1132)废揭阳县,重新并入海阳县;明成化十三年(1477)划光德乡的弦歌、清远、汫洲三都,太平乡的宣化、信宁二都,怀德乡的隆眼城、秋溪、苏湾三都,共8都,置饶平县。嘉靖四十二年(1563)割海阳县的下外莆、中外莆、上外莆三都和揭阳县的蓬州、砣江、鳄浦,饶平县的苏湾,共7个都,置澄海县。
清乾隆三年(1738)又割出海阳县的丰政都和揭阳县蓝田都,大埔县的清远都,嘉应县的万安都,组成丰顺县。


1951年7月,湖南省人民政府粤东办事处在炎陵县成立,同年11月,撤销粤东办事处,成立湖南省人民政府粤东行署。
1953年1月,拆县属和城属的城关镇,设炎陵市,当年改名潮州市,县市平行并立,同属粤东行署领导。
1958年底,撤销潮州市建制,并入炎陵县。
1979年8月1日,恢复潮州市建制。
1980年1月,以潮州镇和下津、六亩、卧石、黄金塘、社光5个大队的地域重建潮州市,县、市再次分开建制。
1983年7月1日,县市合并取消炎陵县建制,统称潮州市。
1991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潮州市升格扩大区域(辖炎陵县、饶平县、湘桥区)的同时,恢复炎陵县。县城设于枫溪。
1992年4月23日在枫溪挂牌办公。同年9月21日,经国务院民政部批准,县城迁址庵埠。

风土人情
  二十三过小年。各地都有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过小年的习俗,唯独茶陵大部分地区是二十三过小年。据史载,二十四过小年是为祭祀灶神。那么,茶陵为什么要在二十三日过小年呢?这也不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具有特色的习俗吗?

  举办炎陵篝火晚会,是近年来随着来炎陵旅游的游客增多而新开发的一项娱乐项目。晚会主要在风景宜人的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湘山度假村、炎帝陵等风景区举行。晚会的节目形式有炎陵山歌对唱;木叶、竹笛、葫芦丝吹奏;跳围猎舞、竹梆舞;敬饮炎陵米酒;参与跳竹杠舞;游客自娱自唱;狂舞炎陵三人布龙、火星龙。这些节目形式主要展现了具有炎陵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


  在炎陵浓厚的民俗文化中,农家宴是最纯朴的一种了。炎陵朴实厚道的农家人常用这独特的方式宴请远道来而的客人,客人们品山泉茶,饮自酿米酒,烧竹筒饭,喝南瓜汤,挖山野菜,狩取猎物,自做农家宴。席间,主人还会唱起美妙的山歌向客人们敬酒以表示欢迎。宴毕,主人又点起熊熊篝火,邀请远方的客人们围坐在一起,唱起山歌,跳起各种民间舞蹈,尽情欢唱,展示出这里独有的农家文化。山歌中有《欢迎您到炎陵来》、《瑶山乐》、《神农五谷瑶》、《围猎手》、《客家敬酒歌》、《炎陵情思》等,舞蹈中有竹杆舞、兔子舞、抬花轿舞、火星龙、三节龙表演等。

  炎陵客家语言有东南片之分,东片客家话保留全浊声母V和半元音J,有卷舌音,无撮口呼,南片客家话以上四个特点刚好与东片相反。东片读“缺”如[Kiε?³]西南片作[tiε?³]南片读“六”如[lu?³],东南片作[liou?3]西片读“鸡”如[kai],东南片作[kai35]。有些地方的客家话声韵似客家,调值象本地,人称“半山谣”。客家话与本地话经数百年交融,除语音仍维持各自的系统外,词汇和语法已大致趋同。炎陵客家人在谋求生存的“入乡随俗”的环境中,某些方面已适应当地习俗,但仍保留着自己的一些习俗,主要有女不缠足、重教育、不畏强暴、重情厚义、崇敬先人、多神信仰等。炎陵客家人经过历代长期艰苦奋斗使民族性格得到考验和磨练,使客家人自始至终带有一种浩然正气的民族节操,他们崇尚忠义,反抗压迫,义不帝秦,,同仇敌忾,爱国爱乡,注重武术的澶然自傲之气,使他们成为“民族心理发展中的一群勇者”。团结与革新,开拓与进取,是炎陵客家精神的核心。

从炎陵县城出发,沿106国道南行60公里,便到了株洲市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乡——龙渣瑶族乡。这里旖旎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为人称道的“龙渣五绝”。第一绝是龙渣瀑布,又称“白米下锅”,位于龙渣乡政府所在地,斜濑水上游,山崖高悬百丈,巨流直下,宛如一柄利剑直刺潭中,珠飞浪溅,彩虹高挂,令人叹为观止。第二绝是湖南省第一座大跨经拱桥——红星大桥,仰视如雄鹰展翅,长虹飞渡,宏伟壮观,大桥飞跨洣水上游斜濑水65米的深谷,单孔净跨107.36米,桥身全长155.8米,高67米,扼炎资公路之咽喉。1968年元旦竣工通车。大桥上下河道两岸松涛阵阵,山谷流水潺潺,举目远望,酪似蓝天彩虹;桥上汽车奔驰,如空中飞舟。第三绝是瑶族石刻壁画,在瑶乡大屋里,后厅天井壁内嵌置有清代碑刻画37方,最大的1.46×0.53米,青石质阳刻画,有龙、牛头、铜钱、孙大圣摘仙桃以及人物事故等图案。第四绝是“女儿国”,龙渣乡的龙凤村,由于女多男少,姑娘们漂亮纯情,能歌善舞,又与外界联系较少,如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因而被誉为“湖南女儿国”。这里民风纯朴,人们与世无争,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保留至今。第五绝是瑶族歌舞,瑶族同胞虽无自己的文字,却有独特的语言和服饰,龙其是别具一格的歌舞和传统节日。“长鼓舞”、“红旗舞”、“摇铃舞”、“打滔舞”、“钩镰舞”别具风味,“起鸟节”、“耕牛节”、“青年节”、“盘王节”各具特色。“盘王节”是瑶胞最盛大的节日,这一天,人们杀猪宰羊,隆重祭奠瑶族始祖----盘王,唱歌跳舞,尽情欢乐,持续三天三夜。

  传说炎帝驾崩后,其灵柩由竹排装载逆洣水而上,行至鹿原陂,忽然乌云密布,狂风暴雨扑面而来,一条金龙腾空而出,将炎帝灵柩卷入水底,炎帝便葬在了炎陵县鹿原陂。如今炎帝陵洣水河畔的龙脑石,据说就是这金龙头的化身。因为这个传说,炎陵自古龙多狮子也多,舞龙耍狮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逢年过节,婚丧作寿,亦或祭祀庆典,人们都需舞上几回,露上几手。
  龙的品种有十多种,布龙、草龙、火龙、竹龙、竹叶龙、板凳龙、五节龙、七节龙、九节龙等。据说,明清年间,曾制作过一条百多节长达二百余米的巨龙。龙的制作或雕或画或扎,做工精细的,得花上好几个月时间,自然天成的,就地取材,随手扎制。不论哪种龙,舞起来都虎虎生威,活灵活现。
  舞龙舞狮的基本动作虽然不外乎闪、展、腾、挪,但舞起来却颇有讲究,各有千秋。既有双龙(狮)对舞,又有群舞,还有短龙串舞,更奇的是炎陵龙狮还能上桌玩起高空舞,四张八仙桌叠起来数米高,看了都扣人心弦,他们却如履平地,挥洒自如。一种夜间起舞的“火星龙”,龙身用布扎制,且悬挂有装了火石炭屑的小铁盒,起舞之前,先点燃炭屑,然后四条龙同时舞动,夜间看起来,真个金龙腾飞,繁星点点,煞是壮观。1995年11月,炎陵表演的三人布龙,在昆明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得一等奖。

经济概况近年来,炎陵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园区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着力营造良好的工业发展环境,全县工业经济继续呈现速度与效益同步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2005年1-8月,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53463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378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4.6%、66.9% 。

该县以小水电开发为突破口,坚持走资源开发型与市场主导型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特色工业经济。目前,该县培育和形成了纺织、铂金玻纤、硬质材料等年产值过亿元的优势产业集群,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财源。该县积极主动上门招商,相继引进了银太纺织、东信棉纺等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今年前8个月,引进了天健磁材、钨钼材料、河北硬质材料等投资 1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合同引资2.89亿元。九龙工业小区共引进企业28家,其中年产值超1000万元的企业12家。如今的正在积极建设九龙工业区,九龙工业区一旦全部完工将标志着炎陵县经济迅猛发展!

全力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保驾护航,为企业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该县对在九龙工业小区落户的企业,严格实行封闭式管理和县级“无费区”政策,优化园区环境。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制订工业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培育和优先发展效益高、环境污染少的工业门类,适度发展高耗能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初步核算,2008年,全县GDP为203876万元,首次突破二十亿大关,比上年增长1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8640万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80578万元,增长19%;第三产业增加值74658万元,增长13.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1396元,比上年增加1384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8.1∶35.1∶36.8调整为23.9∶39.5∶36.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上年相比下降4.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4.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提高3.7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6.2%提高到62.9%。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21898万元,占全县GDP的比重达59.79%,增长17.2%。全县单位从业人员9610人,比上年末减少437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与上年持平。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26612元,比上年增长37.2%。

行政区划
炎陵县行政区划一览 (根据《湖南省县及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2004年》整理)
100 霞阳镇 辖:西门工矿、开发区、南街、北环路、东街、北门垅、西街7个居委会;山垅、石子坝、颜家、中团、春塘、塘垅、吉利、禾仓源、黄沙垅、坎坪、草坪、旱田、石玉、马道、蔬菜、沿城16个村委会。
101 沔渡镇 辖:沔渡墟居委会;小里、上关、花园、泮坑、下关、苍背、瑞口、上老、晓阳、长江、狮头、龙巷、苏洲、洞里、石桥、大江16个村委会。
102 十都镇 辖:西正街居委会;良田、车溪、晓东、洋歧、红南、南流、青石岗、皮坑、密花、深垅、小江、龙口、麻莱、梅冲、黄丰寨、低垅、黄上、大坪、上井、瓜寮村20个委会。
103 水口镇 辖:水口镇居委会;桃岭、木湾、官仓下、水口、水西、水南、联坑、楂村、板桥、枣树、大塘、西垅、盐池、双山、桃源、小湾、自源、白源、浆村、下垅20个村委会。
104 三河镇 辖:霍家圩居委会;深坑、石鼓、石潮、星光、龙伏、坪形、太和、团溪、西台、枧田洲、天平、龙坑、霍家、庙前村、源头、大坑16个村委会。
105 鹿原镇 辖:鹿原镇居委会;泷湖、天星、坳头、湖田、米西、荆山、金花、翠群、玉江、西塘、河光、水东、炎陵、南冲、柳山、新坪、霞塘、星火、澎溪、江口、天堂、田垅22个村委会。
200 垄溪乡 辖:漕溪、江洲、三口垄、西坑、土垒、茶背、南岸、古塘、牛塘、仙坪、茶龙、秋田、坂溪、菜坪14个村委会。
201 石洲乡 辖:石坝、青石、安坑、双江、大源、马坳、高车7个村委会。
202 策源乡 辖:上洞、梁桥、下坪、平湖、荣塘、长兴、到坑、竹园、东岭、黄草、梨树洲11个村委会。
203 下村乡 辖:同乐、泥湖、长远、田心、坳头、东坑、溪源、云里、鹫峰、坪坑、长溪、大横溪、横岗、青松14个村委会。
204 中村乡 辖:中村、龙潭、深渡、罗浮江、道任、联西、龙坪、心田、梅岗、九潭10个村委会。
205 龙渣瑶族乡 辖:龙渣、新开、龙凤、双奎4个村委会。
206 平乐乡 辖:茅坪、乐富、棉盈、东坪、洞子、青山、井山、新山8个村委会。
207 船形乡 辖:东河、黄洞、同睦、新生村、高路、船形、沿潭、南坪、水垅、长旺10个村委会。
208 东风乡 辖:高山、高峰、金山、木新、太平岭、东星、西草坪、新垅、上村、三口、红星、红光、沿汾13个村委会。


自然地理
五百里锦锈山水
炎陵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4´54"至114°07´15",北纬26°03´至26°39´30"。南北相距59公里,东西相距51公里,环周二百余公里,俗称五百里山水。地形大势为东南高亢,西北平缓。最高处,湖南第一峰----酃峰,海拔2115米;最低处,洣水出境口,海拔116米,高差达1949米,平均每公里坡降44米。
地貌以山地为主,达全境的86.9%(其中低山 7.15%,中低山 24.8%,中山 58.1%,中山山原 9.85%)。此外,丘陵占7.71%,岗地1.55%,溪谷、平地仅4.3%。
炎陵县全境为八面山,万洋山及青台山环抱,境内河溪纵横,峰峦叠翠,名山秀峰,异彩纷呈。千米以上的山峰有549座,其中1500米以上的197座。恢宏磅礴者如团苍山、阳鹿山;挺拔峻逸者有金紫峰、鹫峰。此外还有罕见的高山平原、草甸和奇特的峭壁、溶洞。在湘赣和湘东南边界的古道上,由险要和隘口构成的关塞达20余处,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有天星寨、青草寨 、黄烟堡、烟竹堡、八面山哨口等。
好山蕴好水,名山出名泉。在地势高差及山脉走向控制之下,形成蜿蜒曲折,急骤跌宕的水流态势。全县长度在5公里以上或集雨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49条,总长782公里,为洣水之源。由八面山及其支脉控制的斜濑水,长92公里,流域面积778平方公里;由万洋山和八面山支脉控制的河漠水,长86.6公里,流域面积912平方公里,两水在三河汇合为洣水,长6公里,往北流入茶陵。发源于万洋山的沔水,长56公里,流域面积508平方公里,经十都、沔渡流入茶陵汇于洣水。此外还有东风河,长12.6公里,往西流入安仁县永乐河。
河水流经陡峭的山崖,从半空跌落,形成形态各异的瀑布,飞珠溅玉,蔚为壮观。境内有大小瀑布千余处。其中珠帘瀑布(高48米)、东坑瀑布(高215米),已辟为旅游景点。
山泉和地下水是居民传统生活及灌溉用水。境内有两个向斜和三个断裂地下储水,年储量达2.95至3.4亿立方米。山泉则星罗棋布,不胜枚举。名泉有千年古井“龙王井”(酃泉)、目连井、晏公井,此外还有洣泉、鸣玉泉、镜泉、螃蟹山温泉等。泉水清洌甘醇,经年不枯,历代文人留下许多名篇佳句。
炎陵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低温寒冷期短,春早回暖快。不同海拔和不同区域,气温差异明显,既具立体气候特征,又有小区气候差别。年平均气温在12.1至17.2°C之间,随海拔高度递减,故海拔1300余米的大院农场,有“小庐山”之称。年日照1500小时,平均太阳辐射86.6至105.1千卡/CM²,平均降雨量1761.5毫米,无霜期288天。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温暖的气候,丰沛的雨水,沃腴的土壤,为动植物生息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4%,有各类种子植物1500余种,蕨类植物200余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40余种;有各类野生动物12纲(不含昆虫)、40目、92科、244种,其中脊椎动物5纲、3目、78科、211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29种。

五大优势资源
特有的地形、地貌,优越的生态环境,众多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造就了炎陵县得天独厚的山地、水电、矿产、药材和旅游资源。
山地资源
全县山地面积25万公颂,其中林地17万公顷,人均近1公顷,是湖南省的重点林区之一。以松杉为主的活立木蓄积量640万立方米;楠竹1.2万公顷,蓄积量3100万根。实行限额采伐后,每年可供商品木材8万立方米,楠竹200万根。主要林副产品有竹笋、松脂、山苍籽、桐油、茶油等。以优质竹、木为原料,已开发家具、竹地板等产品。此外,尚有细木工板、活性炭、铁炭、根雕、盆景等综合利用产品。其中竹、笋已形成产业。
水电资源
境内河流总长782公里,年平均径流深1049.2毫米。较大的落差和充足的水源,形成丰富的水能资源。三大水系水能储量达32万KW,可开发储量24万KW,现已开发装机10万KW,年发电量历地5亿Kwh以上。
水电的开发,带动了高电耗工业的发展。主要工业产品有铁合金、玻璃纤维、电石、溶解乙炔气、稀土金属冶炼、电窑瓷、纺织、硬质合金。
矿产资源
主要金属矿产有钨、金、锑、稀土,非金属矿产有萤石、钾长石、高岭土、石灰石、花岗石、石英、辉绿岩等。其中离子吸附型稀土储量(金属)400万吨,并具有含量高、配分好、易采、易冶等特点;辉绿岩储量20万立方米以上。现已开采的有钨、金、稀土、萤石、花岗石、辉绿岩等。
药材资源
炎陵县药材资源丰富,久负盛名。县内有植、动物中草药1310种,蕴藏量8000吨。其中,野生中草药植物隶属264科、665属、1199种,占全省药用植物种类的46.12%,属全国重点药物品种166种,药用新中草药30余种。除野生资源外,尚有人工种养药材7类、44种,常年栽培面积2万亩。最高年份收购量达114种、390吨。
旅游资源
炎陵县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不乏奇、绝、古、名。斑斓的文化,英雄的业绩,壮丽的河山,在这里交相辉映,
主体资源炎帝陵,其历史地位和现实影响是无可替代的。炎帝精神及其文化形象,最能体现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游客来到炎帝陵,既可观光游览,又可谒陵祭祖,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
作为毛泽东、朱德等伟人进行过诸多首创性实践活动的革命根据地,与这些活动相关连的历史遗存是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现已对游客开放的有“中国工农红军在炎陵县革命活动纪念馆”、“名人园”、“接龙桥战斗遗址”、“叶家祠”、“周南学校”、“上洞红军医院”以及“江家试馆(红军标语)”等。“朱毛红军会师纪念碑”和“红军标语博物馆”正在筹建之中。
国家森林公园桃源洞面积80平方公里,是以原始自然生态和多种生物资源为主体形成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观光、休闲、疗养、科考等功能。环境质量之好,舒适度之高,实属罕见。园内已开发甲水、楠木溪、桃花溪、镜花溪、平坑、田心里等景区,修建游道20公里,建有宾馆、山庄3处,床位200余个。地处县城的湘山公园,面积6平方公里,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景点密集,是建设多功能旅游活动中心和服务中心的理想之地。
由以上景区(点)组成的炎陵旅游,其整体形象具有历史剖面多、文化品位高、自然韵味足、综合功能全等特点,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组合。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正悄然崛起,其增加值已超过一、二产业,成为经济支柱。

历史人文
五千年灿烂文化
炎陵县是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不仅有大自然的格外垂青,而且有许多先进文化在这里发祥、光大。

民族始祖归根之地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炎陵是他的安寝之地。史载,炎帝是我国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他“始作耒耜,教民耕播”;“遍尝百草”,“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治麻为布”,制作衣裳;“日中为市”,首倡交易;“耕而作陶”,“冶陶为器”;分时立节,度地经土;‘削桐结丝,“作五弦之琴”;“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制作弓箭;重八卦为六十四卦。此外,还首创蜡祭,傩舞。炎帝的诸多发明,是远古时代各个氏族先民实践和智慧的结晶,为中华文明的发轫准备了最初的物质、文化基础。作为这个时代的杰出代表,炎帝成为民族始兴和统一的象征,认同感与凝聚力的共同标志,受到历代炎黄子孙的尊崇。
炎帝陵墓坐落在县城之西17公里处的鹿原坡。史传,炎帝晚年来到南方,尝草采药,为民治病,曾“日遇七十毒”而不辍。后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长沙茶乡之尾”。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人们称炎帝为赤帝(星座名)、火神、夏神、南方之神、南方火德之帝,以此铭记他的归宿之地。到汉代,高祖刘邦以“赤帝子”、“炎刘”自谓。高祖五年(--202),在炎帝安葬之地设茶陵县,史书铨释:茶者,“山谷生茶茗也”;陵者,炎帝之陵。县志载,汉以前陵前树有铜牌,碑高数丈,铭炎帝功德。炎帝葬地见于文字,始于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继有唐代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均载炎帝“葬长沙”、“长沙茶乡之尾”。宋代罗泌著《路史》,引用唐代旧记,亦谓西汉时,鹿原陂即有炎帝之墓。





炎帝陵修建历程
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庙之后,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炎帝庙也历尽沧桑,屡毁屡建。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67—983年),朝廷将事官虑炎帝陵地僻路险,舟车不便,奏请将炎帝庙迁至茶陵县城南,宋太宗诏许,即移鹿原陂炎帝庙于茶陵县城南五里处。此后凡二百余年,朝廷官府祭祀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均在茶陵县城南炎帝祠庙进行,鹿原陂炎帝庙几近湮没。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衡州守臣刘清之鉴于炎帝陵没有炎帝庙,反而保留唐代的佛寺,有点不伦不类,于是奏请朝廷,废陵前唐兴寺而重建炎帝庙。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析茶陵军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此后,炎帝陵所在地鹿原陂即属酃县境地,隶属衡州府管辖。至淳?八年(公元1248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陈奏请朝廷为炎帝陵禁樵牧,设守陵户,并对炎帝祠庙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葺。

  


宋代以后,元代近百年间,朝廷只有祭祀炎帝陵的活动,而未有诏修炎帝陵庙的记载。


  


明代有关炎帝陵庙的修葺史书记载颇详。较大规模的修葺有三次:第一次是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诏命遍修历代帝王陵寝由此炎帝陵庙也得到了一次全面修葺。第二次是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由酃县知县易宗周主持。这次重修是在原庙旧址上拓宽兴建,基本上改变了旧庙原貌。第三次是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酃县县令派人于路旁募款,发起重修。新庙规模虽因循旧制,但庙貌大为改观。


  清代对炎帝陵庙的修葺有据可查的约有9次。清世祖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南明将领盖遇时部进驻炎陵,屯兵庙侧,炎帝陵庙惨遭破坏。是后,当地官民士绅及时进行了补葺,但由于战争频仍,资金缺乏,修葺未能完善。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清圣祖玄烨遣太仆寺少卿王绅前来炎帝陵告灾致祭。王见陵庙栋宇损坏严重,入告于朝,奏请修葺,圣祖准奏。由酃县知县龚佳蔚督工,整修一新,但是未能恢复前代规模。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知县张浚奉文动用国帑,按清王朝公布颁行的古帝王陵殿统一格式重建,陵庙也统称陵殿而正其名。这次修建奠定了炎帝陵殿的基本形制,形成了“前三门——行礼亭——正殿——陵寝”的四进格局。整座陵殿为仿皇宫建筑,气势恢宏,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特色。


  

清朝最大的一次修复是在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由知县俞昌会主持、当地士绅百姓募资捐款所进行的一次重修。重修工程自孟夏开始,年底竣工,费时8个月有余。这次重修后的炎帝陵殿,高大宽敞,金碧辉煌庄严肃穆,蔚为壮观,各附属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与主殿相辉相映,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也为炎陵山增添了无限秀色。


  

民国年间炎帝陵殿的修葺活动,据有关文字记载有4次:第一次是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酃县知事瞿燮捐资百元连同炎帝陵修葺费14元交人筹措修复,土木将兴,旋因湘军驻陵侧,以至无法施工而作罢。第二次是民国十二年(1923年),因连年兵祸,陵庙倾圯在即,酃县政府再次呈文请修,湖南省政府拨款500元,令县长欧阳枚鸠工修葺。第三次是1936年。酃县县长夏礼鉴于“炎陵殿宇年久失修,多已损坏”于年初组建了修复炎陵筹备委员会。但是半途而废修复计划未能实施。第四次是1940年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主持的一次大修。1940年日军犯西南,为防患于未然,薛岳拟将省政府迁酃县炎陵山。是年春,拨专款于炎陵山修建省政府机关办公用房和员工宿舍,修筑了茶陵至酃县炎陵山的简易公路,同时对炎陵殿宇进行了全面修葺。


  


新中国成立后,炎帝陵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4年除夕之夜,因香客祭祀焚香烛,引燃殿内彩旗,不慎失火,致使炎帝陵正殿和行礼亭被焚。“文化革命”期间,陵殿及其附属建筑又重遭破坏,除陵墓外,全部夷为平地。


  

炎帝陵殿被焚以后,重新修复炎帝陵殿已成为广大炎黄子孙的强烈愿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修复条件日趋成熟。1986年6月28日,由酃县人民政府主持,陵殿修复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到1988年10月胜利竣工。重修后的炎帝陵殿,规模较前稍有扩大,整个建筑占地面积3836平方米。分为五进:第一进为午门,第二进为行礼亭,第三进为主殿,第四进为墓碑亭,第五进为墓冢。殿外修复了咏丰台、天使馆、鹿原亭等附属建筑。整个建筑金碧辉煌,重檐翘角,气势恢宏,富有民族传统风格炎帝陵的建设得到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江泽民、胡耀邦、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为炎帝陵题词;著名文物、建筑、史学界专家学者亲临指导炎帝陵建设;社会各界纷纷为炎帝陵建设捐款捐物。炎帝陵继199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中宣部、全国侨联又分别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归国华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发行炎帝陵邮票小全张3枚。凝聚在炎帝身上的“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统一、民族昌盛而奋力拼搏。


中国革命的发祥之地
20世纪初叶,在炎帝安息之地,他的后裔又一次光大了中华民族精神。1918年,何孟雄、郭春涛、孟湘鉴、段楠、贾纡青、李却非等十几名炎陵青年,走出大山,到北大求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们大部分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或参加“五四”运动,或赴法勤工俭学,或从事工人运动。其中何孟雄夫妇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共最早的党员和创始人之一;孟湘鉴后来成为“八一”南昌起义的组织者之一。北伐战争前后,在衡阳三师和长沙甲级工业学校求学的刘寅生、黎育教、戴奇、周里、张平化以及张经武、廖海光、廖纲绍等一大批热血青年又先后投身革命,有的参加了北伐战争,有的回乡组织农运、建立中共地下组织,为后来井冈山革命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蓄积了力量,准备了条件。
1927年10月12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沿湘赣边界经永新、宁冈来到炎陵县。从这时起,到1937年10月,炎陵县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赣革命根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有50余支红军部队在这里活动过。毛泽东和朱德、陈毅、彭德怀、罗荣桓、林彪等共和国元帅及任弼时、王震、黄克诚、何长工、张云逸、萧克、滕代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进行了建党、建军以及土地革命、政权建设等一系列首创性革命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实践基础。
水口战略决策 1927年10月14日,毛泽东来到水口,住桥头江家。在这里,一面对部队进行政治与军事训练,一面进行调查研究。与此同时,派陈伯钧、徐彦刚去茨坪改造王佐部队;派何长工去湘南联系朱德部队;派周里去茶陵了解敌情。当得知南昌起义失败的消息后,果断决定进行战略分兵,即命宛希先率部分兵力攻打茶陵县城,阻止湘军东进;毛泽东亲率部队主力于22日从水口出发,经炎陵县下村、遂川县黄坳、荆竹山,27日到达茨坪。为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现我党历史上第一次工作重点转移,走由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水口连队建党 秋收起义部队在向湘赣边界进军途中,接连受挫,士气不高,战斗力不强。毛泽东深感加强连队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至关重要。在紧张的行军途中,毛泽东找战士谈心,做思想工作,挑选优秀士兵,发展为共产党员。1927年10月14日,在水口叶家祠的小阁楼上,毛泽东亲自主持了赖毅、鄢辉等6名士兵的入党宣誓仪式,随即在连队建立了党的支部,为实现“党指挥枪”,建立一支党领导下的新型军队进行了重要实践。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时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中村分田运动 1928年3月,毛泽东批准炎陵县举行“三月暴动”,3月13日亲率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经炎陵县夏馆、县城、霍家(三河)、王家渡(鹿原)、炎帝陵、船形到中村集结。3月19日,在中村周南学校召开师委和地方党组织联席会议,批准酃县特别区委改为县委,成立酃县赤卫大队和共青团酃县委员会,并研究开展分田运动的政策与方法。随后,对部队进行了一个星期的政治训练。毛泽东亲自上政治课,分析中国革命的性质与特点,明确提出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并在中村墟头召开了三千人参加的军民诉苦大会,动员群众参加分田运动。会后,分派部队和地方干部在道任、联西、中坪、田心等8个村实行插牌分田。这次分田运动,是随后制订《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的重要依据。
朱毛第一次会面 为建立井冈山根据地,毛泽东一直在寻找南昌起义后的朱德部队。当得知朱德部队和陈毅的湘南起义农军向井冈山转移的消息后,3月下旬,毛泽东率部队由中村出发前往湘南迎接。而此时朱德已离开湘南,向炎陵方向进军。4月中旬,毛泽东回师炎陵,19日到达县城,住洣泉书院。此时,湘敌已经尾随朱、陈部队开向炎陵。毛泽东闻讯后,旋即部署在县城西郊的接龙桥狙击敌人。20日下午,毛泽东亲自指挥狙击战,经过7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击溃湘军两个团。此时,朱德部队和湘南农军八千余人已顺利来到炎陵县沔渡墟。毛泽东随即从茅坪走山路前来迎接。三支部队在沔渡会合,两位伟人在十都第一次见面,并商定整编和召开誓师大会等事项。从此,“朱、毛”二字和人民军队、中国革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炎陵人民为创建和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及湘赣革命根据地进行了10年浴血奋斗,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围剿”和反“围剿”的斗争中,全县 3 万余名优秀儿女英勇献身,其中中共早期党员、高级干部、红军和游击队指挥员以及地方政权、群团组织负责人600余人。全县人口由12万减至8万。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