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区
ad
基础概括
区名由来 1972年,胜利油田在黄河入海口处设指挥部,称河口指挥部。1982年1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东营市,在河口采油指挥部(原河口指挥部)驻地设立河口区。1984年8月,河口区政府正式成立。
政区 人口 全区总面积2365.13平方公里。辖3乡3镇1个街道办事处,178个行政村,44个居民委员会(含油田)。年底全区总人口25.1万人。人口出生率8.76‰,死亡率3.97‰,人口自然增长率4.79‰。河口区隶属于山东省东营市,位于山东省北部,渤海南岸,黄河入海口北侧。东、北两面临海,西与沾化县为邻,南与利津县接壤,东南面与垦利县毗邻。地跨北纬37°45′~38°10′,东经118°10′~119°05′。南北长43公里,东西宽79公里,总面积2365.13平方公里。是胜利油田主要产油区之一。
河口区境域,清道光三十九年(1830年)始有人居住。清代属武定府。1931年为区乡(镇)设置。1941年东部属垦利县三区。1950年属沾化县七、八、十区。1961年属沾化、利津县。1972年7月,胜利油田在河口境内设立河口指挥部、钻井指挥部、孤岛指挥部。境内1973年设立河口办事处,1979年设立孤岛办事处。1982年11月,根据国务院(82)国函字249号《关于山东省设立东营市的批复》设立河口区,为东营市辖区。1984年1月12日,河口区人民政府开始筹建。是年9月,召开人代会,选举产生河口区人大、区人民政府等领导机构。
基本概况东营市河口区位于山东省东北部,是黄河三角洲的前沿城市,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主战场。境内有河口、孤岛、孤东、桩西四个采油厂、海洋石油开发公司、渤海钻井总公司及济南军区生产基地等单位。政区面积2365平方公里,常驻人口23万,年流动人口15万。河口区内临黄河,东、北两面环海,海岸线长254.37公里,是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
河口区具有巨大的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潜力,是油气、土地、草场、滩涂、海洋、盐卤等自然资源异常富集的“金三角”。境内油气年产量占整个胜利油田的50%,-10米浅海水域350万亩。天然草场67万亩,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芦苇面积36万亩,是山东省最大的苇草基地。出产的优质黄河大米、大豆、冬枣等被誉为“来自最佳生态环境的绿色食品”。辖区内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其独有的广袤、古朴、新奇和野趣吸引着中外旅游观光者,是新世纪生态旅游的好去处。
河口区交通便利。坐落于境内的东营港是黄河经济带连接东北亚最佳海陆通道的枢纽,被国务院列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今年东营市决定与胜利油田联合投资5.5亿扩建东营港为万吨级港口;境内公路四通八达,东港高速、滨孤路、辛河路等干线公路横穿全境,与济青高速公路、建设中的环渤海高速公路相连;通讯及电力设施超前发展,240万千瓦电厂正在筹建之中;城市建设实现了高标准、高起点、高速度发展,河口、孤岛、仙河三座现代化组团城市初具规模。仙河镇被评为国家级示范住宅小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并获“山东省人居环境奖”;孤岛镇被列为山东省中心城镇;河口城区被命名为“齐鲁杯”活动先进城区。
自然地理
河口区境域属典型的黄河三角洲地貌。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由内地向沿海平缓降低,向海缓倾,其坡度内侧较大,外侧较平缓,自然比降为1:10000~1:15000。海拔一般6~5米,近海3~2米,义和庄南部黄河故道处为境内最高点,最高高程7.6米(黄海基准面)。
境内主要排水河道有潮河、马新河、沾利河、草桥沟、郭河、羊栏河、挑河、神仙沟等。河流以雨水、上游客水及黄河引水为主,每年平均约接受客水1亿立方米。水位随黄河水及雨水大小而变化,一般7~9月份为丰水期,有时水位瀑涨成洪。1~3月份为蓄水期(马新河、沾利河、挑河、草桥沟均建拦河闸),所蓄径流作为工、农业及人畜用水。4~6月为枯水期,河道有时干涸,入海径流受潮夕影响,时有海水涌入,未建拦河闸的河道水成海、淡混合水。?
河口区境域北、东两面临渤海,地处中纬度,位于暖温带,背陆面海,受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共同影响。由于黄河泥沙淤积,近海浅水域宽阔,热量吸收能力小,又因境域地势平坦,大陆性季风影响甚于海洋,故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基本气候特征是冬寒夏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有时受台风袭击。境内气候差异不明显。
土地资源:2000年,经调查,河口区行政辖区土地总面积213879.07公顷(不包括刁口乡),土地利用率为58.11%。其中农业用地74162.26公顷,非农业建设用地16883.13公顷,两者之间为4.39:1。全区共分8个土地类型。其中:耕地面积为42273.68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9.77%。园地均为果园,面积1322.1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2%。林地面积8985.53公顷,占土地面积的4.02%。牧草地面积21580.95公顷,占土地面积的10.09%。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9679.1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53%。交通用地面积2525.8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8%。水域面积77717.32公顷,占土地面积的36.34%,水域占地面积较大,河流水面和水库水面及坑塘水面面积共8236.34公顷,为农业生产和水产养殖提供了必要的水利资源,全区滩涂面积39759.92公顷。未利用土地面积49794.4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28%,全区未利用土地面积在各乡(镇)分布不平衡,大部分在新户、四扣两乡境内,各乡(镇)未利用土地面积所占比率大都在20~40%之间。
水资源:河口区境内可利用地表水资源主要来源于两大部分:一是自然降水,二是引黄河水。据1990~2000年气象资料,本区年均降水量为598.1毫米,全区地面年径流量约1.3亿立方米,其中5个农业乡镇总面积1134平方公里,形成地面经流量为6000万立方米,沾利河、马新河、草桥沟、挑河4条河道承接上游客水每年平均约1亿立方米。但因降水绝大部分产生在汛期,易形成内涝,故年均利用率较低。全区工农业及人畜用水主要由引蓄黄河水解决,1991年5月,恢复王庄二干引黄干渠,设计引水能力20立方米/秒。1999年打通王庄三干,设计引水能力10立方米/秒。至2000年,在黄河水有保障的情况下,年引水能力为1.14亿立方米。故在正常年份,全区5个农业乡镇每年可用淡水资源总量为2亿立方米,按有效利用率50%计算,可利用约1.0亿立方米,除去人畜用水,可控制灌溉面积30万亩,离所需仍有差距。根据近几年黄河水量情况,本区引水量难以保障。再加上油田生产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供需矛盾仍在加剧。因此,当前水资源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本区属淡水资源缺乏地区(地下基本无淡水),应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走节水之路。
矿产资源:河口区除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之外,已发现的矿种还有硫化氢气体矿、砖瓦用粘土、贝壳、地热等。境内地下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全区地下均为丰油区,已探明地质储量21亿吨,天然气储量170亿立方米。2000年石油产量1158.3万吨,占胜利油田总产量的45%以上,尤其海上石油开发具有广阔前景。经省地质勘探局初步勘查,该区为地热异常区,地温梯度平均约每百米4度(每百米3.5度属异常),河口北部、孤岛、义和等地地温最高达每百米5.8度。总体储量不清。由于地势资源埋藏深,钻探、开发利用系统还没有建立,资金薄弱,技术落后,人才缺乏等因素,其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目前,已发现利用的地热井1口,即利用该井建成的孤岛温泉疗养院。另有一口地热井正在勘探,准备开发利用。20世纪70年代,胜利油田在河口城区南部打罗48井、大91井时发现,在河四段有覆盖面积5.5平方公里,深908米厚的伴生性硫化氢气体矿。据胜利油田有关专家估计,储量约2.1亿立方米,目前尚未开发利用。1998年经省地勘局初步勘查,自新户经四扣、六合至垦利这条弧状原海岸线上分布着贝壳矿,估算该区贝壳矿储量约40万吨,品位在70%~90%之间。贝壳是黄河三角洲独特的矿产资源,目前尚未列入全国矿产目录。现在个别地方有过零星开采,尚未形成开采、加工规模。全区砖瓦用粘土保有储量约7.8万吨,但粘土含盐量较高。根据国家有关矿业政策,对原有的产品质量低、生产规模小、浪费资源严重、效益差的砖厂采取了鼓励其关闭、复垦的政策。境内在义和等地有煤发现,但因埋藏较深(约2000米左右),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没有开采价值。建区后曾分别对膨润土矿和地下卤水矿进行过勘查,但因其主要成分含量偏低,没有继续勘查意义。?
植物资源:木本植物主要有柳、槐、桐、柏、桑、榆、椿、柽柳等。河口区木本植物以槐、柽柳最多,主要分布于东部和北部。柽柳以野生为主,俗称红荆条,近年开始人工营造,公路多植柽柳。1995年在境内东部建有大型柽柳林场,已栽植柽柳5万亩。果树主要有冬枣、苹果、梨、桃、杏、葡萄等。有野生8类,分布较大,数量较多的是饲用植物、药用植物、纤维植物3大类。饲用植物类有85种,分隶22科85属。药用类植物有72种。纤维植物类有13种,分布广数量大的有芦苇、罗布麻。全区现有芦苇面积24.7万亩。水生植物主要有蒲、藕和藻类。
动物资源:饲养动物家畜有牛(渤海黑牛、黄牛)、马、驴、骡、猪、羊、兔、狗、猫、鹿、狐狸、貂等。家禽有鸡(地产鸡、引进改良鸡、乌鸡)、鸭、鹅、鸽。野生动物兽类以野兔分布最广。鸟类分布广、数量大的有麻雀、燕子。境内鸟类多分布在沿海、草原。昆虫类主要有七星瓢虫、草蛉、马蜂、赤眼蜂、螳螂、蝉、蝴蝶、蜻蜓、蜘蛛、蟋蟀等。爬行动物类有蛇、蜥蜴、壁虎、蝎子、蚯蚓,还有两栖动物青蛙、蟾蜍等。水生动物淡水动物有鱼、虾、螺、蛙类50余种。海水动物有鱼类86种,虾类15种,蟹类22种,贝类44种,环节动物(沙蚕类)30种,大型水母2种。主要经济鱼类有33种,经济虾类有5种。经济蟹类主要有三疣梭子蟹。环节动物主要有双齿围沙蚕、长吻沙蚕、巢沙蚕、浅古铜吻沙蚕。水母类主要有沙蜇、面蜇2种。
历史沿革
河口区因地处黄河入海口而得名。
河口境域大部为退海之地,清道光三十九年(1830年)始有人居住。清代属武定府沾化县忠信乡和利津县永和乡。
1931年,国民政府将乡里设置改为区乡(镇)设置,境域属沾化县第六区、第七区和利津县第五区。
1941年11月,东部地区划属垦利县三区(驻罗家镇)。
1942年1月,清河区在郭局村设立海防办事处,为县级行政机构。
1946年春,海防办事处撤销,郭家局子一带并入沾化县七区。
1947年6月,垦利县三区改为罗镇区,设立肖庙乡。
1948年3月,成立海滨县,境内七区北部和郭局一带划归海滨县。海滨县在郭局设办事处。
1949年6月,沾化县六区、七区分别改为义和区、太平区。
1950年2月,太平区复改称七区,义和区改称八区。同时海滨县撤销,郭局区复归沾化县,为十区。东部属垦利县罗镇区。50年代,相继在孤岛地区建立国营孤岛共青团林场、同兴农场、青坨农场、黄河农场、济南军区农牧场。
1952年区下建乡,境域分别属沾化县七区、八区、十区和垦利县三区。其中七区辖10个乡,八区辖13个乡,十区辖4个乡。1955年三区改称罗家区,辖境内3个乡。1956年3月,垦利县建制撤销,境内肖庙、同兴乡随罗镇区划归利津县。5月,沾化县将十区的郭局乡、新户乡、耿局乡、顺江乡并入七区。
1957年撤区并乡,境内沾化县所属区域设义和镇、太平乡、郭局乡、新合乡、新户乡、东华乡、大牟乡、刘坨乡、劝学乡、仁韩乡。利津县所属部分未变。1958年9月,建立人民公社,境域西部建立义和公社、刘坨公社、郭局公社、太平公社,东部属利津县罗镇公社和联合、同兴公社。1961年9月区划调整,太平、郭局、义和、刘坨等4个公社归沾化县,罗镇公社仍属垦利县。
1963年2月撤大公社改建为区,下设小公社,境域西部属沾化县太平区和义和区,东部属垦利县肖庙公社、荆家公社。196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在孤岛地区建立军马场(今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前身)。1964年11月,垦利县所属罗镇区和山东省渤海农垦局所属同兴、联合农场划归利津县。1966年2月~1967年4月,济南军区军马场接收国营孤岛共青团林场、同兴农场。
1968年撤区并小公社,境域西部(属沾化县)成立义和人民公社、四扣人民公社、太平人民公社、新户人民公社、郭局渔业公社(1969年3月更名为海防渔业公社)。南部(属利津县)成立六合人民公社。境域东部属垦利县管辖。
1972年7月,胜利油田在河口设立河口指挥部和钻井第二指挥部,在孤岛设立孤岛指挥部。1973年沾化县在河口设河口办事处。1979年1月垦利县在孤岛设孤岛办事处。1982年11月,河口区根据国务院(82)国函字249号《关于山东省设立东营市的批复》文件而设立,为东营市市辖区。
1984年1月12日,河口区人民政府开始筹建。1984年9月8日,河口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沿用利津县人代会届次)选举产生区政府领导班子,河口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风土人情
境内群众生产历来以农业为主。建国前,当地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广种薄收,种粮自食,植棉自用,勤俭度日。各项农事紧扣农历节气,春种夏耘秋收冬藏,靠天吃饭,以夏秋两季为最忙,有“抢秋夺麦”之习。多春种大豆、高粱,农历四月,高粱“剜苗”,后再锄一至二遍。有的垦户来不及锄二遍,若遇淫雨绵绵,草苗疯长,便用镰刀割草灭荒。家地(距家较近的地)一年施一次农家肥,洼地(距家较远的地)不施肥,种在人,收在天。夏锄后,“挂锄把”歇伏。群众结合当地气候、土质,摸索出大豆、高粱混种的经验,也有播红小豆混种高粱的,多数高粱地中带豆角,高粱成熟前后,豆角绕秸而长,既不误高梁成长,又兼收豆角,还有的高粱地中带甜瓜,芝麻地里套西瓜。瓜熟香溢之际,外人至此,只须依乡规小心庄稼,爱惜瓜蔓,饱餐一顿,无人责问,这是河口境域特有的风俗。地净场光,秋收完毕,进入冬闲季节,称为“猫冬”。勤快人家,男人拾掇犁耙农具或早起拾粪,“懒赶集,勤拾粪,一家富裕不用问”成一时居家格言。有的用牛车、独轮车往益(都)寿(光)临(淄)广(饶)一带贩运大豆,寿光垦户如义和、王集一带的男人则组织下洼割红荆条、苇子,编筐、拧篓、编席。三义和、协胜一带的垦户组成猎队,下洼打野兔、打飞雁。女人们在家纺线织布,做衣裤鞋袜。
建国后,经济体制发生变革,农业科学普及,生产力有很大发展。传统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被打破,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参加各种生产劳动,男女同工同酬。农忙时,早出晚归,中午歇晌;工余或农闲时,参加娱乐活动。1980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各家各户自由安排生产,耕种、施肥、治虫等均运用现代化科技管理。许多农户搞起塑料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瓜果,有的种花木、苜蓿,有的因地制宜搞水产畜牧养殖,有的经商做买卖。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户已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劳动,专门从事商业活动。同时也有部分农户大面积承包土地,实行集约化经营,成为农业生产大户,传统的生产习俗正发生着根本性变化。
经济概况2008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6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39.8亿元,增长27.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亿元,增长21.2%。三次产业比例为10.1∶62.9∶27.0。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7亿元,比上年增长38.5%。实现财政总收入9.65亿元,增长1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17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4.5%。税收总收入5.17亿元。按可口比径增长13.2%。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8.94亿元,比年初增加1.06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6.68亿元,比年初减少2.51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8.62亿元,比年初增加1.91亿元。
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2.84亿元,比上年增长9.3%。粮食总产1.45万吨,下降37.5%;棉花总产1.56万吨,增长6.12%;油料总产0.28万吨,增长21.7%;水果总产3.2万吨,增长13.5%;蔬菜总产0.73万吨,下降19.8%。肉类总产1.71万吨,禽蛋总产0.5万吨,奶类总产0.23万吨。水产品总产12.9万吨,增长7.5%。全年人工造林面积498公顷。全区农机总动力19.4万千瓦,增长1.62%。
工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7.2亿元,比上年增长30.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4家,实现增加值35.3亿元,增长45.1%;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52.9亿元,增长73.3%;实现利税15.78亿元,增长67%;实现利润9.66亿元,增长70.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68.9,比上年提高36.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29.1亿元,占全部工业的78.2%,增长41.8%。
建设 环保 自来水供水能力达到9万立方米/日,全区供热面积166万平方米,用天然气人口12万人(含油田)。新建、扩建城市道路面积5.4万平方米,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200吨/日,城市园林绿地454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资质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26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75亿元,增长21%。已建成污水处理厂3座,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7.04%。完成工业环境污染治理项目9个,完成投资额2201万元,增长25%。城市空气质量良好率100%,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70%。
交通 邮电 公路通车里程1841.27公里。公路旅客运输量为10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公路货物运输量531万吨,增长0.6%。民用汽车拥有量0.99万辆,下降31.4%;其中私人轿车0.44万辆,下降55%。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04亿元,增长6.3%。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90亿元,增长7.1%;邮政业务总量1434.8万元,下降4.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7.1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2.78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104部/百人,互联网用户2.55万户。
贸易 旅游 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1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实现进出口总额4366万美元,增长17.6%,其中出口3601万美元,增长12.2%;新批利用外资项目3个,合同利用外资1752万美元,增长143%。实际利用外资2256.6万美元,同比增长54%。主要旅游景点有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入海口、孤东围海大堤、孤东石油文化景观区、仙河镇、东营港、百亩枣园农业旅游观览区、黄河口芦苇湿地生态公园、济军基地林科所农业旅游区等。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2万人,实现旅游收入4100万元,其中外汇收入1.5万美元。
教科文卫体 中等专业学校1所,在校生371人。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2676人。普通中学6所,在校生3494人。小学13所,在校生8429人。共取得市级以上各类重要科技成果6项,其中获得省科技奖1项。专利申请268件,授权专利177件。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艺术表演场所2个,公共图书馆2处,文化馆1处,档案馆2处。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有卫生机构76所,其中,医院、卫生院16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070张,卫生技术人员1259人,其中,执业医师465人,注册护士442人。有体育馆1座,全年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共获奖牌1枚,山东省第21届运动会获得70公斤级散打冠军。
社会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37元,增长14.1%;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0951元,增长18%;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3.43平方米。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3944元,增长22.6%。农民人均纯收入5693元,增长13.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990元,增长43%;人均居住面积29.31平方米。全年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4228人、11168人、8711人、8171人和5220人,比上年分别增加1175人、1500人、406人、4041人和348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876人,比上年增加1023人。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7228万元,支出4149万元。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2595人。全区最低生活保障救助3746人,其中,城镇低保1214人,农村低保2532人。全区福利彩票销售1546万元。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5个,床位235张,收养201人。社会福利企业4个,安置残疾人员99人。
新农村建设2007年,组织实施了以培育新型农民、发展新型产业、打造新型环境、建设新型班子为主要内容的“四新”工程,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冬枣、水产、棉花主导产业持续壮大,建成优质冬枣基地10万亩、良种棉基地20万亩、生态高效渔业基地40万亩,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海洋经济先进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2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7家,带动80%的农民进入产业链经营。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马新河疏浚治理、滨海大道绿色生态河二期、东水源节水改造重点工程顺利完成;实施农业综合开发3.6万亩,新建沼气池700个,改造乡村公路117.6公里,城乡集中供水入户率达到95%。在全市率先实施“三网”绿化工程,完成路域绿化175公里、水系绿化34公里,植树40万株,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扎实推进小康文明村建设,建成村级文化大院36所,创建市级小康文明村15个,村容村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全面实施农民增收工程,努力争取今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30元,到2010年达到8000元。进一步加大对冬枣、水产等优势产业的扶持推动力度,加快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以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市场多元化“三化”联动战略,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加大财政支持“三农”的力度,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投资,形成了对“三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切实抓好对偏远村、旧村、空心村的治理改造,加快推进村庄绿化、庭院美化、街道硬化、能源沼气化,努力建设花园式村庄。今后工作中,该区将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有效促进现代交通、通讯、供排水、有线电视及信息网络等资源更好地向农村延伸覆盖。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争取到2007年所有乡镇全部建成超市、600人以上的村全部建设放心店。坚持把新增财力用于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公共卫生安全示范区建设,完善提高“阳光190”社会救助体系。
以小康文明村创建工作为载体,将着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文化设施建设、农民素质提高、文明信用、社会保障、平安建设等六项工程。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群众掌握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科技水平和致富能力。切实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大力推行村级工作“阳光”操作、村务大事村民议决等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制度,保障农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行政区划
Hekou Qu
0546
370503
257200
河口区辖1个街道、3个镇、3个乡:河口区街道 义和镇 仙河镇 孤岛镇 新户乡 太平乡 六合乡
美丽河口转自118cha.com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