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城
ad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县名由来 宁城地区,西汉时期设右北平郡,唐代置过饶乐都督府,奚王建过牙帐,辽统和二十五年(1007)辽建中京,设中京大定府,元代设大宁路大宁县,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太祖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就潘大宁。清代初期属喀喇沁中旗,清康熙四十四年(1075)增建为喀喇沁中旗。自清至民国宁城地区蒙制属卓索图盟,汉制属热河省,长期实行蒙汉分治。清代,汉制归承德平泉州、热河省平泉县。民国20年(1931)设宁城设置局,民国22年(1933)年始称宁城县。
1945年我党建立平泉县,包含宁城地区。解放后,先后设宁城县、喀喇沁中旗、宁城县--喀喇沁旗联合政府,1949年改称宁城县人民政府,属热河省.1956年,河北省撤消,宁城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辖。1969年随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1979年又重归内蒙,1983年撤盟建市,宁城县属赤峰辖至今。 县城所在地为:天义镇。
概况宁城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南部,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北缘,内蒙、辽宁、河北三省区交界处,介于东经118°26″~119°25″、北纬41°17″~41°53″之间,属于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的过度地带。北与喀喇沁旗相连,东与辽宁省建平、凌源两县交界,南与河北省平泉县毗邻,西与河北省承德县、隆化县接壤,总面积4317平方公里,耕地142万亩,森林覆盖率45.6%。地貌为西高东低,特征为“五山四丘一分川”。全县辖11个镇、2个乡、1个街道办事处筹备处、1个旅游度假区,305个村,12个社区居委会,61万人口,为全区第二人口大县。 宁城县历史文化悠久、底蕴深厚。史称“紫蒙之野”,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为辽代五都之一--中京所在地。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中京遗址,西汉右北平郡治所黑城遗址,南山根、小黑石春秋战国文化遗址,清代乾隆年间修建的法轮寺以及汉代军事哨所福峰山等众多历史古迹,其中辽中京遗址内的大明塔为全国现存古塔中体积最大、高度第二的实心砖塔。闻名遐迩的热水温泉水温高达96度,有显著的防病、治病功效,是休闲、度假疗养、旅游的胜地。
宁城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距北京、天津、沈阳均不足400公里,距秦皇岛港口300公里,距锦州港230公里,是内蒙古自治区通往环渤海经济圈的最近点。叶赤铁路宁城段,大连至赤峰、沈阳至赤峰、锦州到赤峰客货列车从该线通过,国道306线和省道平双公路穿越宁城境内,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1500公里。
宁城县自然资源丰富、景观秀美。境内有老哈河、坤都仑河两大河流,七老图、努鲁尔虎两大山脉和打虎石、钓鱼台两大水库,黑里河林区天然次生林面积82万亩,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金雕,已发现植物达777种,并于2002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县内地下矿藏探明有金属、非金属矿三十多种,储量较大的有煤、铁、钼、黄金、萤石、膨润土等。
行政区划宁城县辖9个镇、4个乡。
镇:天义镇、小城子镇、大城子镇、八里罕镇、汐子镇、大明镇、忙农镇、黑里河镇、甸子镇、热水镇
乡:三座店乡、大双庙乡、必斯营子乡、五化乡
共有342个行政村。
宁城县邮编:024200。代码:150429。区号:0476。拼音:Ningcheng Xian。自然资源宁城县自然资源丰富,全县行政区域面积43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9万亩,总人口为58.5万人,全县区辖18个乡,10个镇,342个行政村,7个居民委员会。县境两条主要河流老哈河与坤都伦河横贯东西,两河尚岸是粮食、甜菜、烟叶等主要产区。全县河流年平均径流量3.49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资源为1.68亿立方米。热水镇区地下储有热水资源,水中含有钾、钙、钠、镁等多种矿物质,对疾病有显著疗效。
矿产资源
宁城县地处阴山矿带,矿产资源相对丰富,现发现矿种达30余种,矿产地186处,主要矿种含储量:高岭土70万吨,黄金1000余公斤,铁矿石150吨,花岗石、辉橄岩、玄武岩等石材20万立方米,煤1500万吨,膨润土1970万吨。
红色文化著名烈士高桥就是在此地英勇就义。
生物资源
本县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由于有特有的自然位置和复杂的自然环境,而且是内蒙古自治区野生种类最多的地区之一。县境西北部林区衩列为国家保护动物的金钱豹、黑熊等。黑里河林区植被繁多,有天然次生林6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34.3%。
旅游资源宁城县可供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较多,著名热水温泉(在热水镇)、迷人的打虎石水库库区(在打虎石),秀美的福峰山,浩瀚的黑里河林海,是旅游的绝佳去处,从人文资源看,著名的辽中京遗址(在天意镇《原铁匠营子》“大明镇附近”),遗址上雄伟的大明塔(等相关二塔三塔),古色古香的法轮寺及培育300多年的陪嫁牡丹吸引了各地的专家与游客,是人们旅游观光、休闲、疗养的好地方。
气候特征
宁城县的气候特点:气温偏高,降水偏低,地区差异明显,接墒雨及透雨出现较晚,无霜期较短,没出现大范围灾害。
经济发展200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7亿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21.1%,其中:一产增加值14.3亿元,增长4.6%;二产增加值20.6亿元,增长35.1%;三产增加值15.8亿元,增长22.2%。;财政收入实现3.53亿元,增长4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8亿元,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8亿元,增长1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14元,分别增长19%和18.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33‰。 2008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3.4亿元,增长25%,其中:一产增加值15.7亿元,增长10%;二产增加值28.6亿元,增长39%;三产增加值19.1亿元,增长20%。财政收入达到4.5亿元,增长27.8%。招商引资达到25亿元,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6.5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4亿元,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0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来自118cha.com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