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县 - 百科全书 - 118查实用查询

输入词条,如查找北京欢迎你的解释,输入北京欢迎你后按Enter即可

百科全书 > 金乡县

金乡县


ad

概况
  金乡县总面积885平方千米。总人口61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金乡镇,邮编:272200。行政区划代码:370828。区号:0537。拼音:JinxiangXian。
  行政区划
  金乡县辖9个镇、4个乡:金乡镇、胡集镇、肖云镇、羊山镇、鸡黍镇、开发区、王丕镇、马庙镇、司马镇、兴隆乡、高河乡、卜集乡、化雨乡。共8个居委会、651个村委会,1247个自然村。总面积885平方千米,总人口608853人。(2004年统计数据)。
 街道名称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对金乡县城区进行了一次街道更名,现街道名称如下:(2008年10月)
一:东西方向11条(由北向南)
1:老万福河南(规划中)拟命名北环路;
2:新105国道,东丰线城北段拟命名泰山路;
3:缗北五路(规划中)拟命名震金路;
4缗北四路拟命名王杰路;
5:缗北三路拟命名金珠路;
6:文峰路拟保留原名称;
7:荷香路拟保留原名称;
8:中心街拟保留原名称;
9:缗南一路拟命名文昌路;
10:缗南二路拟命名蒜都路;
11:缗南三路(规划中)拟命名南环路
二:南北方向13条(由西向东)
1:新105国道城西段拟命名西环路;
2:金兴经济园南北路拟命名金鑫路;
3:殡仪馆东侧南北路拟命名泰宁路
4:开发区至南外环(规划中)拟命名金华路
5:元105国道城区段拟命名聚贤路;
6:金山街拟保留原名称;
7:金司路城区段拟命名魁星路;
8:文化路拟保留原名称;
9:金济河西岸(规划中)拟命名滨河西路
10:金济河东岸(规划中)拟命名滨河东路
11:共青团路拟命名青年路;
12:东丰线城东拟命名山阳路;
13:莱河西岸(规划中)拟命名东环路;
以上名称命名于2008年10月
历史沿革
  氏族部落时期,为有缗氏聚居的地方.夏商时代为有缗国.周设缗邑,属宋国.秦置东缗县,治今金乡镇,属砀郡.西汉属山阳郡.东汉于县北别置金乡县,治所在今嘉祥县阿城铺,因境内金乡山得名,金乡县名始见,属山阳郡.西晋废东缗县.北魏徙金乡县治于原东缗县城,县名始与今地吻合,属高平郡.隋属济阴郡.唐属兖州.宋,今属济州.元属济宁路.明属兖州府.清属济宁州.1914年属济宁道.1925年属兖济道.1928年道废直属于省.1936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1940年建立抗日民族政权,属湖西专区.1943年属晋冀鲁豫边区第二十一专区.1949年属平原省湖西专区.1952年划入山东省,后属济宁专区(1953年),济宁地区(1967年),济宁市(1983年)。
  1995年1月13日,设立金马乡,将鸡黍镇的马集、王门楼、胡庄、辛庄、东李、张庄、单楼、西李、杨庄、大刘、焦行、分庙、刘楼、吕庙、郭庄、杜河、宋营、郑楼、菜园、太山庙、李杭、徐庙等22个村划归金马乡管辖,乡人民政府驻马集;设立大义乡,将胡集镇的大义北、大义南、南周、南孙楼、莫桥、前代、万柳、邱井、方庙、南郭、后代、安楼、前安、北周、邱楼、草庙、西王庄、李楼、莫楼等19个村和羊山镇的刘庄、桃元、安五王、河东王、后于、宋屯、周大楼、东张、东李、薛海、关帝等11个村划归大义乡管辖,乡人民政府驻大义。
  1999年12月22日,撤销马庙乡,设立马庙镇(鲁政函民字[1999]39号)。
  2000年5月11日,撤销司马乡,设立司马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鲁政函民字[2000]34号)。
  2000年,金乡县辖10个镇、6个乡。总人口602555人,各乡镇人口:金乡镇70916缗城镇44112王丕镇21416霄云镇44271胡集镇36293羊山镇48109马庙镇50823鱼山镇23558鸡黍镇36722司马镇30409卜集乡40988高河乡32704化雨乡42437兴隆乡36964金马乡22061大义乡20772(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0年12月1日,撤销大义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胡集镇;撤销缗城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金乡镇,金乡镇人民政府驻地迁至原缗城镇人民政府驻地;撤销金马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鸡黍镇(鲁政函民字[2000]69号)。
  截至2002年12月31日,金乡县辖9个镇、4个乡。
  金乡县一词属汉语政区地名.其标准读音为“JīnxiāngXiàn”.它所指代的县级行政区域(地理实体),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北纬35°04′,东经116°18′.东南与江苏省丰县接壤.全辖9镇4乡,面积885.3平方公里,耕地82万亩,人口61.1万。县人民政府驻金乡镇,在省会济南西南方向185公里处,为济宁市辖县。
  地理矿产
  金乡公路纵横,河道成网,京沪、京九、陇海、石新铁路和京杭运河傍区而卧,城北15公里的济宁曲阜机场已建成。境内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适量。县域北部储存着近3亿吨优质肥气煤,年产60万吨的金桥煤矿2000年底投产,预计可开采90年。南部有大量的石油、天然气,东部钾盐储量极为丰富,西部优质山石可加工利用率高达95%以上。另外还有质量上乘的铝土、铀、锗、天然焦、矿泉水等18种宝贵资源亟待开发。
  发达水运据《三千年运河史》记载,公元前483年,吴王夫差率领大军乘船沿邗沟北上,到达鲁国后,一直在进行繁忙的外交活动,吴国的士卒也在鲁、宋境内忙于开挖运河。原来吴晋合盟的地点是在济水岸边的黄池(今河南封丘县南),而泗水与济水之间并无水道相通,吴国庞大的船队无法从泗水前往黄池(今河南封丘县南)。好在当时泗济两水之间一片平原沼泽,其中还散布着巨野泽、菏泽等大小湖泊,于是吴王下令在泗水与济水之间开挖一条运河,位于今山东境内的西南部,由定陶县西北处起始,向东延伸,经成武、金乡两县之北(羊山集南5公里),至鱼台县东北,注入泗水(约当今之万福河)。运河开通后因其水源来自菏泽,后世称它为菏水运河。《国语吴语》中所说的“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指的就是这条菏水运河。菏水运河的开通,沟通了济泗两大水系,从济水流经菏水入泗入淮入江可抵吴、楚。而济水本与黄河相通,所谓“导允水,东流为济”,从济水入黄河可至赵、燕。古代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为“四渎”,“江淮河济为四渎”,是古代的主要水路通道。菏水运河在金乡境内30.9公里,境内支流有澎越河、吴河、羊山运河等。菏水运河虽然不长,但它沟通了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不仅解决了当时泗水和济水之间的水路交通问题,更为后世江淮地区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羊山得菏水之利,四通八达。 汉朝初期又在菏水沿岸,先后建立了济阳国、山阳国、定陶国、昌邑国。菏水两岸各国相望、水甘土肥、人口稠密度为全国之最,只辖有九个县的济阳郡,就有人口一百三十八万之多。汉代三大纺织中心,菏水流域就有两个,一个是菏水东边的亢父(任城),一个是地处菏水上游的定陶,它们的丝织品,不仅畅销全国,而且沿“丝绸之路”远销国外。从春秋末年到西汉文帝时,是菏水流域的黄金时代。著名的政治家端木赐经商于曹、鲁之间,即菏水及其南岸的水陆运输大道上,家累千金。越王勾践的谋臣范蠡,在助越亡吴后离越入齐,又从齐到达菏水上游的陶邑,坐地经商“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
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黄河决於瓠子口,东南流入巨野泽,又流入淮、泗,往东南流去,中间经历了23年之久没有堵塞决口,直到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亲临指挥,才堵塞了瓠子口,并建宣房宫于塞口上。汉武帝还为此作“瓠子之歌”二首,其末句是“宣房塞兮万福来”,后人以此将清代菏水运河改称万福河。从西汉帝到东汉明帝十三年(70),清代河水因黄河决口泛滥,遭到严重破坏,但菏水运河仍然存在,中游的昌邑不仅仍是山阳郡的首府,并且还是兖州刺吏部的所在地。
五代,北宋建都汴京(今开封),处四战之地,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本漕运为以。北宋浚河三道通京师漕运曰:汴河,惠民,广济(五大河)。
宋朝初年,吴越王钱镠进贡宝犀带,宋太祖赵匡胤曰:“朕有三条带,与此不同”。镠请宣示,上笑曰:“汴河一条,惠民河一条,五大河一条”。五大河又名广济河,它包括古济水中段和整个菏水,在汴京四水中,广济河每年负责漕运粮六十二万石,青、兖、徐三州的贡粮经汶、泗,入菏水,通广济运至汴京。出现了每年过往船只达万余艘的兴旺景象。此时,羊山集“商贾之踵接而辐辏者亦不下百家”,商业经济已相当繁盛,“江淮百货走集,多贾贩,民竞刀锥,趋末者众”。
据康熙十二年《金乡县志》记载:明末和清初,犹名菏水。清朝时期改名万福河或柳林河。康熙、乾隆年间曾两次疏万福河。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也曾大规模疏万福河渚河道。据金乡县志记载,万福河源于定陶县大薛庄东鱼河支流,流经定陶、成武、巨野,于马庙乡孙海村西入金乡境内,至卜集乡张烧饼村村东过境,经任城入微山湖汇入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金乡境内支流有彭越河、吴河、大沙河、羊山运河等。菏水运河这个《禹贡》记载的史前古河,历经沧桑,仍然存在,虽失去固定的水源,依靠雨水径流,成为季节性河道,但至今还是鲁西南地区诸河的干流,在水利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县城历史考证
  在金乡县这片土地上,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夏为有缗国,系舜子季禧的封地,是当时汶,泗流域通向中原河洛地区的咽喉.东汉建武元年(25),省爰戚,置金乡.据考证,汉武帝天汉四年四月(公元前97年),封子刘髆为昌邑王,十一年薨,葬於高平山.初在山北凿墓得白兔,以为不吉,更葬山南,凿而得金,故改名曰金多山,后除爰戚为金乡县,县名自此始至今,已1900多年。
  据《金乡县志》载,金乡县治原在今嘉祥县阿城铺.北朝魏,县治迁东缗故城,即今址.明弘治十六年(1503),重修土城,新建四门.东门名东作,西门名西城,南门名南熏,北门名北拱.“城周长七里三十步,城根阔一丈七尺,顶阔五尺,城外为隍,阔四丈六尺,深一丈一尺”.明万历六年(1578)二月,“复修城池,讫于七年七月.城基增阔到二丈七尺,顶阔增到一丈二尺,高提到二丈三尺.又计地输柴,烧砖三百余万,爰新东西门楼,增高六尺,易城土女墙以砖,修砖垛二千一百八十三,增城铺十五座,重以瓮门,临以凌堑,巍然焕新,讫为雄镇”.清康熙十二年(1673),四十九年(1710),两次补集.乾隆三十八年(1773)至四十三年,重修砖城,“基宽一丈七尺,顶宽一丈一尺,周围一千零三十六丈.官修二段,四百五十丈六尺二寸;民修四段五百八十五丈三尺八寸.四门增修城楼,大券台,月城券台,马道,吊桥各四座”.咸丰九年(1859),新修城廓,“根基阔三丈五尺,顶阔一丈五尺,高一丈五尺,周长一千六百余丈”.十一年(1861),绅士李垒等输资建四城隅炮楼。
  
  地名词语特征
  1,境内自然村建村年代考据对全县1247个自然村的考证和统计分析,除17个村无据可考外,其余自然村建村千年以上24个(其中在周代1个,秦,汉时期建村6个,晋代3个,唐代15个),宋以后建村1206个(宋代13个,元代32个,明代830个,清代323个,民国后8个)。
  2,地名命名规律考自然村名称主要是依据名人姓氏,山水地理,古迹,因事传奇,吉祥佳言,古建筑物,矿藏物产,御敌战事而得名.(如鸡黍,鸡黍是东汉太守范式之乡,相传,东汉汉明帝办太学,山东山阳人范式河南汉南人张劭都是太学里的学生,是同窗好友,后范式,张劭并告归乡,不失千里结言,隔二处张劭按约定日期准时来探望,范式杀鸡为季厚待之,由此得名“鸡黍”.后有集市,随称为鸡黍集)。
  地名实体文化内涵
  金乡县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地理景观,使文物古迹遍布全境,曾发生过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出现了许多知名人物,从而造就了金乡县深厚的历史文化.1956年-2004年县内进行过多次文物普查,发现古遗址27处,古墓葬16处,古建筑8处,文物点62处,征集文物361件,有些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现代史上著名的羊山战役就发生在金乡县羊山镇羊山,现在战役发生地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园,每年有数十万人到此瞻仰凭吊。
  产业
  具有2000多年种植历史的金乡大蒜,在全国创下一系列中华之最,即种植面积最大,常年达50万亩;总产量最高,达60万吨;单产最高,平均亩产1200公斤,最高亩产3000多公斤;单个蒜头最大,6公分以上的甲级蒜占70%,最大蒜头直径达18厘米,重620克;出口量最大;出口合格率最高,达90%。据中科院有关专家研究测算,金乡大蒜营养价值、药用价值最高;92年在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金乡大蒜荣获中国白皮蒜类唯一最高奖——银质奖;96年1月被国家评定为中国名牌产品;96年3月金乡县被国家正式命名为“中国大蒜之乡”;96年10月又获得A级绿色食品证书。“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金乡”成为广泛共识,全县大蒜已畅销全国30多个省市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县委、县政府又作出由“大蒜农业”向“大蒜工业”迅速转变的战略决策,依靠“金乡大蒜”知名品牌,由“以农富民”向“以工强县”目标迈进。
  金乡不仅盛产大蒜,而且拥有2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目前,年产蔬菜5亿公斤,有圆葱、芹菜、黄瓜、辣椒等30多个品种常年应市。引进种植美国、日本系列圆葱10万亩,1996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圆葱之乡”。金乡人民培育的“金谷”牌小米色泽金黄,性粘汤浓,悬而不浮,油而不腻,是明清两代贡品,位居中华“四大名米”之首,被载入《辞海》,1996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金谷之乡”。
  全县拥有工业企业1000多家,筑起了以机械、化工、电器、酿酒、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的10大工业体系。亚洲最大的干式变压器生产厂家金曼克电气集团坐落于此。金乡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14平方公里,区内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110千伏级干式变压器、万吨甲醇、菲律宾独资蔬菜精深加工等项目正在兴建。金乡拥有专业批发市场42处,年经销金乡及周边省市大蒜260多万吨,“国际大蒜商贸城”年交易额25亿元,1998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菜篮子工程”定点鲜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全县有11家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海关、商检、动植物检疫部门在金乡设立了“三检”驻金办事处,年自营出口创6000多万美元。实力雄厚的工业基础、健全的市场体系和良好的服务环境,为金乡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教育事业
金乡县境内有金乡一中、金乡二中、金乡四中、金乡五中、金育高中等五所高中,师资水平先进,多次获得济宁市高考先进表扬。

近代金乡籍名人
王杰 (1942-1965) 城郊乡华堌村人。王杰从小爱听英雄故事,爱看英雄画册。1957年,大水淹没家乡,他冒着生命危险抢救生产队的马匹。1958年考入金乡一中初中部,每星期天回家,都帮助生产队会计算帐。
1961年8月,王杰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济南部队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当战士。入伍后,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提高政治思想觉悟。1963年2月21日,在日记中写道:今后不论什么工作,我一定要做到:为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为革命胜利勇于牺牲,是共产党员哪能不视死如归,做革命军人岂能管个人安危。在国防施工中,他总是抢着到最危险的地方作业,坚持抡大锤,胳膊累肿,手磨起血泡。同年8月27日,王杰所在部队奉命到河北抗洪救灾,在抢险中,别人一次扛一捆草袋,他扛两捆;在抢运被淹的木材时,虽不熟水性,却走在最前面,为全连探路。这一年,王杰被评为五好战士,荣立三等功。
1964年1月,王杰被提任副班长,后任班长。2月3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青年人要象疾风中的劲草,岁寒时的松柏,经得起艰难困苦的考验,勇敢地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担。”3月,由于他分秒必争,刻苦钻研,考上一级技术能手。他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任爆破手期间,不浪费一寸导火索,决心“把艰苦奋斗的作风接过来,传下去。”同年9月,家庭再三去信催其回家结婚,他因工作需要,再次推迟婚期。1965年初,其母心脏病复发,他以战备为重,三次推辞连里安排的假期。
1965年5月1日,王杰在日记中写道:“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6月28日,看过电影《自有后来人》,他在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誓言:“只要革命需要,我一定象李玉和那样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直到战斗的最后一秒钟。”几天后,他奉命到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执行民兵训练任务,7月14日,训练时,炸药突然发生意外爆炸,在这紧急时刻,王杰毅然扑向炸点,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了在场的十二名民兵和人民武装干部,英勇牺牲。9月16日,某坦克师和徐州党政机关群众7000余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王杰生前所在部队党委根据他生前要求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均发出向王杰学习的通知,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陆定一等都亲笔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王杰同志学习。
家乡人民为纪念王杰,将其故里华堌村更名为“王杰村”,并在村东建王杰纪念馆。1989年清明节,王杰大理石雕像在县城文峰路和金山街交叉口落成。

秦和珍 (1913.2~1996.9) 男,原山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共济南市委原第一书记、书记处书记。山东省金乡县人。1933年7月在山东省立四乡师范上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读书会、抗敌后援会等,进行党的地下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金乡县委民运部长、苏鲁豫支队四大队一营一连指导员、金乡县委书记、湖西地委秘书长、金巨县县长。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担任冀鲁豫七专署副专员、二专署副专员、冀鲁豫战勤指挥部副司令、中共泰西地委书记。建国后,历任中共泰安地委书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组织部副部长、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部长、中共惠民地委第一书记。1958年10月至1959年3月,任中共济南市委第一书记。1959年3月至1962年5月任中共济南市委书记处书记。后历任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兼组织部部长。1969年12月任山东省革委会政治部副主任、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1971年4月任中共山东省委常委、省革委会政治部副主任。1977年1月起,先后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省政府党组副书记。1983年4月至1985年6月,任山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曾是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96年9月3日在济南逝世。

周冠五(1918-2007)山东省金乡县人。1935年12月参加“一二.九”运动,1936年3月参加革命,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周冠五历任山东金乡县抗日敌后支援会干事、北方局党校学员;苏鲁豫边区人民义勇军班长、排长;苏鲁豫金嘉济工作团(中心县委)军事部长兼特务连长;苏鲁豫金乡县独立营营长;冀鲁豫四旅十一团一营营长;冀鲁豫金乡县大队大队长、冀鲁豫金乡县政府县长。解放战争时期,周冠五同志历任七分区二十团团长;二野七纵队特务团五十九团副团长、团长;冀鲁豫九团团长;江西贵溪军分区参谋长。新中国成立以来,周冠五先后担任石景山钢铁厂人事室主任、副厂长、厂长;石景山钢铁公司经理;首钢革委会副主任;首钢党委副书记、书记兼革委会主任;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部长兼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国家体改委委员;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先后当选中共八大、十大、十二大代表和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及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外事委员会委员。周冠五曾获全国优秀企业家称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1995年2月离职休养。
新中国成立之初,周冠五投身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建设,全力以赴、废寝忘食地学习钢铁生产技术管理知识,很快使自己成为钢铁生产和管理的内行,取得了领导经济工作和工业企业的主动权。在五、六十年代,他团结依靠广大职工和科技工作者,迅速恢复生产,打开局面。他领导石钢的各项基本建设工程和一系列重点项目,结束了石钢有铁无钢的历史,建成了我国第一套氧气顶吹转炉,为钢铁工业的建设、加快首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周冠五率领首钢成为我国第一批改革试点企业,积极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路子、新方法。他创造的首钢承包制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示范,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重视科技创新,领导首钢进行了全面技术改造,在冶金行业里创造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经济技术指标;他率领首钢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经营和发展,积极探索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成立了华夏银行;他长期坚持环保治理事业,把首钢建设成为清洁的花园式工厂;他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推动了企业党建工作创新;他重视教育与培训,探索创办了卢沟工校,选拔培养和起用了一大批年轻干部;他始终把生产的发展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放在第一位,探索解决分配关系问题,创立了挂钩分配原则,生产发展、生活提高、群众满意,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他亲自规划首钢的生活服务工作,提高了职工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周冠五同志坚定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胆创新,他在长期的企业工作实践中注重理论和政策研究,总结了宝贵经验,系统地建立了科学严密的企业经营机制和内部管理体系,焕发广大干部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和创造力,迅速发展了生产力,使首钢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先锋。

李成年 ,字丰亭,男,汉族,1935年出生,金乡县兴隆乡二郎庙东马庄村人,中共党员,少将。
李成年自幼跟随外祖父(清末秀才)读私塾,1950年考取济宁中学,1951年济宁中学分校时被分到济宁二中,1953年考取济宁一中高中部,1956年考取南京大学地质系(理科),第二年转到中文系。求学期间曾担任过班长、团支部书记、学生会主席。1962年9月,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特招入伍,在空军学院集训后分到空军报社,紧接着就到东北某高炮师下放锻炼,历任班长、排长、副指导员,196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1月调回空军领导机关,历任编辑、记者、科长、处长、政工研究室副主任、空军宣传部长、空军指挥学院政治部副主任(副军级),1993年7月被授少将军衔。1995年4月退休。
曾任空军政治部党委委员,空军指挥学院党委委员、纪委副书记、政治部党委副书记、机关党委书记。曾被评为五好战士、优秀共产党员。1982年8月,任政工研究处处长时,曾作为空军政治部先进单位的代表,出席空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代表大会,受到杨尚昆等中央军委首长接见。
公务之余,撰写杂文、随笔、评论等发表于20多家报刊,曾出版杂文随笔集《三湖漫笔》、《湖畔思絮》。主编过《世界空战》、《空军角斗士》、《不服春光展翅飞》、《就业指南》等多种书籍。退休后笔耕不辍,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空军报、北京日报等20余种报刊发表作品,有多篇分获各类奖项。
跟随外祖父读私塾时曾临摹过多种书帖,培养了对书法的爱好与兴趣。退休后潜心练字,书作曾多次参加军内外大型书法展并获金、银等多种奖项,有的见诸报端,有的被档案馆、博物馆收藏,有的被收入《20世纪国际文化大系》、《中华书画经典》、《“将军杯”共和国百位将军墨宝集》等20多种大型典籍。在《解放军报》、《空军报》、《中国书法教育》、《书法报》、《书法导报》刊物发表评论和学书漫谈多篇。
现为东坡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将军书画院理事、北京杂文学会常务理事。李成年积极支持家乡建设,1994年底,协助金乡县申办了对外贸易的进出口权;1997年,通过原空军司令员王海上将,报请空军领导和上级机关批准,将一架刚退役的歼6战斗机捐献给金乡鲁西南战役纪念馆。

杨圣明,山东金乡人,1939年7月13日生,从1966年至今的35年间,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财贸所和研究生院工作,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经贸与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党委书记、《财贸经济》杂志主编。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价格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成本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理事等。1992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任博士生导师,至今已培养20名博士和2名博士后。1994年获国家人事部颁发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2003年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为了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曾先后访问过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新加坡、波兰、匈牙利、越南等国家的研究机构、政府部门以及高等院校。?
杨圣明的主要学术专著有:《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概论》(与张守一合写),贵州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中国消费结构研究》(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当代中国经济》(与杨坚白、李学曾合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式消费模式选择》(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价格模式转换的理论与实践》(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生产资料价格改革》(副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价格双轨制的历史命运》(与李军合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九十年代中国市场消费战略》(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国内外市场接轨的理论与实务》(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特色市场经济论》(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关税制度改革》(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邓小平财经思想研究》(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服务贸易:中国与世界》(主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全球化与我国外贸体制建设》(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经济开放理论创新》(专著),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宏观经济透析》(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此外,杨圣明还发表了大约300篇学术论文。以上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受到社会的肯定和好评,曾先后五次荣获我国经济学界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四次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一次荣获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以及多项其他奖励。

杨步胜 男,汉族,1927年6月22日出生,金乡县肖云镇柏树园村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高级编辑。原任新华社了望周刊编辑部副总编辑,党委书记,正司局级。
1945年6月任湖西大众报缮写员,缮写组长。1946年8月任湖西军分区第一武工队队员。1947年7月冀鲁豫日报新闻专修班学员。1948年4月任冀鲁豫日报通联科科员。1949年8月任平原日报工业组长。1953年1月先后任河南日报工业部主任、经济部主任、总编室主任、报社编委会委员、副秘书长、党委副书记。1965年1月任新华社参编部主任。1978年9月任新华社平壤分社首席记者。1982年5月任了望周刊编辑部副总编辑,党委书记。1988年3月离休。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七大召开,毛主席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朱总司令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周恩来作了《论统一战线》的报告。这些报告由参加七大的同志带回湖西后,由湖西书店组织出版,杨步胜负责缮写这些报告,连续突击了一个多月,四本书得以出版。1946年8月,国民党部队大举进犯解放区,湖西大众报奉命北撤,报纸被迫停刊,杨步胜随报社人员投笔从戎,参加了李汝泰武工队(后被冀鲁豫军区嘉奖命名为湖西第一武工队)。8个月的时间经历大小战斗百余次,打死打伤敌人153名,俘敌200余名,缴获长短枪220余支,镇压还乡团和恶霸地主100多人,被冀鲁豫军区政治部通令嘉奖,号召全区所有武工队向湖西第一武工队学习,杨步胜个人记一等功。
河南日报工作期间,三次跟毛席采访。1958年8月7日,毛主席视察襄城烟区,1960年5月8日至10日,毛主席在郑州连续三天接见外宾,1960年5月11日,毛主席接见省直机关干部。毛主席的这些活动,都是由其跟随采访和报道的,共发表一篇通讯,三篇新闻,通讯题为《毛主席来到襄城烟区》,河南日报于1958年8月13日在一版头条发表,后来被河南人民出版社收入《毛主席在河南》一书。毛主席在郑州三次接见外宾的新闻,都是杨步胜撰写,杨尚昆审定,由新华社河南分社发到总社,再由总社发向全国。
1952年9月,杨步胜和平原日报两位记者,为了报道焦作煤矿的技术革命,深入到王封矿一个月,井下采访半个月,访问到了许多工作、技术人员、领导干部。写出了近8000字的通讯,在《平原日报》连载两天。1964年3月2日至30日,杨步胜率河南日报两位记者,深入采访太行山区林县石板岩供销社的先进事迹,走访供销社的每个工作人员,并翻山越岭,采访山村的群众,获得了极为感人的材料,写下了题为《革命的正气歌》洋洋两万余言的长篇通讯,通讯在河南日报发表后,引起了轰动。1960年2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全国发出召开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全国文教群英会。根据通知要求,1960年5月21日到27日河南省召开全省文教群英会,经过评选,河南日报被评为先进单位,杨步胜作为代表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教群英会,除毛主席外出视察未归外,其他中央领导人全部出席会议。大会闭幕后,人民日报刊载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的代表名字,杨步胜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
1978年9月至1982年5月任新华社平壤分社首席记者,参赞级待遇。经过四年的磨练,粗懂了朝文,撰写了三十多篇通讯和大量的新闻,刊登在人民日报和工人日报上。《友好情谊扣心弦》,歌颂朝鲜人民在制作周总理铜像时表现出来的友好情谊,人民日报国际版在头条位置刊载,《新华月报》也选入文摘版;《平壤人的好风尚》,被新华社评为1982年度好稿;《战斗友谊似海深》综述邓颖超同志访朝时受到的友好接待情景,文章在人民日报发表后,邓颖超同志表示非常满意。通讯《上甘岭上话友谊》、《李信子新传》也都有很好的反应。反映南朝鲜人民斗争的文章《冲破乌云和闪电》、《全斗焕是怎样上台的》被评为好稿。
1982年从国外回来后,即开始着手筹办了望周刊。该刊物为综合性的新闻周刊,以刊登中南海纪事闻名中外,外国记者把这个刊物说成中南海办的。几年来,了望由无到有,由一个国内版,发展到一个海外版,一个英文版,实现了三级跳。杨步胜任副总编辑兼党委书记,既管报道,又管党务、人事和经营管理工作,除忙于日常工作外,还动手写文章,包括评论、通讯等。《中国旅游之春》、《旅游业复苏在今朝》、《今日韶山人》等文章独具特色。
1988年离休后,又在了望工作了八年。1998年应北京新华出版社之约,由台湾光复书局出版一套《中国地理百科》,共15卷,杨步胜撰写山东、河南卷部分,三十万字,内容除政治外,还包括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教育、体育、民俗、旅游、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和结构、各个城市的介绍等。1992年撰写《漫话美国总统》一书,分《已有四十位》、《如何登宝座》、《竞选花费大》、《爱好各不同》、《安全保卫严密》、《收入和待遇》、《离任后特权》、《第一夫人》8章,先在《羊城晚报》连载,后出版。此外还写了记述湖西第一武工队战斗生活的《艰难的岁月》,描写湖西敌工工作《虎穴中的战斗》,叙述中国共产党在敌占区建立地下武装的《一支秘密武装的形成与解体》以及记述单县一家农民掩护我军伤员的《深切怀念我的老房东》等大量回忆文章,在不同刊物上发表。

王玉玺 山东原省副省长。 山东滕州人。 1939年3月生, 1958年12月参加工作。196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12月-1964年1月在解放军6023部队任战士、班长、文化教员、副排长;1964年1月-1965年4月任滕县姜屯公社万福楼窑场场长;1965年4月-1967年8月在滕县人武部工作;1967年8月-1971年11月任滕县金庄公社人武部助理员、部长、公社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组长、革委副主任;1971年11月-1973年12月任滕县姜屯公社党委书记、革委主任;1973年12月-1975年3月任滕县县委常委、县革委生产指挥部副主任; 1975年3-5月任滕县县委副书记、 县革委主任; 1975年5月-1977年6月任金乡县委书记、县革委主任、人武部政委;1977年6月-1983年9月任济宁地委副书记;1983年9月-1986年6月在省委党校干部专修科学习;1986年6月-1988年1月任济宁市委副书记;1988年1月-1991年7月任济宁市委书记、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1991年7月任省政府秘书长、党组成员、办公厅党组书记兼省政府机关党工委书记。1992年当选为中共十四大代表。曾任五届省委委员。1993年4月在省第八届人代会上当选为副省长。
王玉玺曾任山东省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现任中国墨子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他自幼酷爱书法,数十年临池不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他把书法艺术与墨子研究相结合,使“艺术为墨学增辉”。他先后出版7部书法作品集,其中《王玉玺书七体千字文》、《墨子兵书》、《王玉玺八体书古今名人评墨子》获得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殊荣。王玉玺不仅善于书法,而且爱收藏,藏砚近500方。

王方晨 1967年出生在山东金乡。中国作协会员,山东省作协理事,国家一级作家。1988年初登文坛,现在东营市文化体育局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已发表中短篇小说100多部(篇),共计350余万字。出版长篇小说《榆树灵》、长篇纪实文学《天使的声音》、中短篇小说集《王树的大叫》、《背着爱情走天涯》、《祭奠清水》等多部。作品入选多种文学选本,曾获山东省首届齐鲁文学奖、山东省第二届青年文学奖、《中国作家》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
2000至2005年,五年时间里王方晨共创作发表了37部中篇,49个短篇,散文、诗歌20余篇(首),计200多万字。对于这种疯狂写作、高速写作同行称之为“井喷”!2005年,《人民文学》杂志社、山东省作家协会、东营市委宣传部、东营市文化体育局等单位联合召开了其作品研讨会,对其创作给予以了高度评价。其作品题材广泛,想象丰富,寓意深刻,特别善于表达社会生活中“个人”生存所经受的惨痛考验和人性尊严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同时也以高度的概括力真实反映了中国当代社会的精神风貌,由于人文文化因素的激活,他的作品具有当下中国文坛相当罕见的“中国性”。
他发现了乡间世界的丰富内质,《乡村火焰》、《王树的大叫》、《说着玩儿的》等作品开创了一种引人注目的“乡土先锋”叙述风格,他以先锋派的姿态开拓乡土小说的写作范式,把乡土体验、现实批判、先锋意识等“杂糅”在一起,使得乡土小说具有典型的“先锋”特征,被评论界称为“山野间的先锋”,有着“锋利的审视批判眼光”、“开创了一种引人注目的‘乡土先锋’的叙述风格”
金乡"金谷小米"
金谷小米是马庙镇的著名特产.据<<金乡县志>>记载:金谷又名齐头占金谷,仅产于金乡县马庙镇的马坡.金谷米和山东章丘米/山西沁州米/河北桃花米并称中国四大名米.金谷米色金黄,性粘味香,米质优异,营养丰富,居四大名米之首.金谷小米稀饭,闻之清香,食之甘美,具有热补/润肠功能,系难得的滋补佳品. 早在康熙年间(1684年),康熙和礼部尚书庶子张玉书南巡私访,有一天住在金乡城西赵河边的大吴庄军马场,就喝到用当地小米/绿豆做成的稀饭,的确香甜可口,大加赞赏,称为”奇米”.金谷受到皇封.每年秋后都要挑选上等当地米送往京城.从此声名大作,誉满全国.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0年大庆时,周总理曾用“金谷米”招待外宾.1985年金谷米被编入<<山东农业名产>>,同年选入<<中国土特产大全>>,为济宁市的八大特产之一.1996年,马庙镇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金谷之乡”.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