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槐秋 - 百科全书 - 118查实用查询

输入词条,如查找北京欢迎你的解释,输入北京欢迎你后按Enter即可

百科全书 > 唐槐秋

唐槐秋


ad

简介唐槐秋(1898-1954),táng huái qiū ,原名震球,中国戏剧活动家、演员、导演。湖南湘乡人。早年赴法国学习航空机械。1925年回国,参加南国社及广东戏剧研究所。1933年组织中国旅行剧团,演出中外名剧,对推动演剧职业化,提高话剧演出艺术水平有较大影响。建国后担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导演。1954年病逝。

生平湖南省湘乡县(今湘乡市)人,1898年10月14日生于湘乡县兴仁乡一个仕宦之家。1911年至1916年在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成城中学。1919年辗转法国留学,在华尔曼航空专科学校攻读。1925年回到上海。当时在国外专攻航空的中国学生寥若星辰,其父是谭延闿的朋友,所以各地竞相礼聘。恰在此时,他与旧友欧阳予倩、田汉邂逅重逢,从此改变了他的生活道路,开始了毕生艰苦的粉墨生涯。田汉赠诗中曾有“甘掷衣冠称戏子”之语,指的就是这回事。
1926年他在上海与田汉合作,创办南国电影剧社,参加了未完成的影片《到民间去》的拍摄,演出了《苏州夜话》、《名优之死》等话剧。他是南国社的主要骨干。1929年初,应广东戏剧研究所所长欧阳予倩之邀,到广州任该所的剧务主任和该所附设的戏剧学校教务主任。
1933年冬,在既无资金又不愿让官方作后台的情况下,他全凭自己的热情和勇气,以及话剧界朋友们的支持,赤手空拳在上海创办了中国旅行剧团。当时,中国人民正遭受着军阀混战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无穷苦难,话剧作为西洋艺术被介绍到中国来,能够欣赏的观众并不多。他不计成败得失,偕同妻子关静、女儿唐若青投入了这个开始仅几个成员的小剧团。经过惨淡经营和伙伴们的共同奋斗,“中旅剧团”这个纯粹的民间职业话剧团走南闯北,踪迹遍及平、津、沪、宁、汉和香港等地,努力支撑了14年之久,终于闯出了一条路,扩大了话剧的影响,推动了话剧的职业化。他导演、主演的许多重要剧目,在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培养了大批话剧人才,如舒绣文、蓝马、白杨、陶金、孙道临备等人。著名话剧演员孙景璐曾说:“我是唐槐秋先生指引下开始了艺术生涯的。”
他和电影界的关系密切。1933年2月,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在上海成立,他当选为执行委员。在《都会的早晨》、《失恋》、《桃李劫机》、《大地之花》、《孔夫子》、《洪宣娇》、《大雷雨》等影片中,他均演过主要角色。
抗日战争期间,由于他在沦陷区组织演出进步剧目,在北平和上海两次被日军投入监狱,身体备受摧残,他不怕利诱威逼,表现了一个爱国者的崇高气节。田汉赞扬他“开荒播种三千里,茹苦含辛二十年”,“矢傲满身犹战斗,湖南端的出蛮牛”。
全国解放后,他在北京中国戏曲研究所任导演科长,参加过《兵符记》的导演。1954年4月25日逝世,终年56岁。
1984年11月,中国戏剧家协会为纪念中国旅行剧团成立50周年暨著名戏剧家唐槐秋逝世30周年,专门召开了纪念会。阳翰笙、曹禺在发言中都称他是“中国话剧事业的开拓者”。
年表1898年10月14日生于湖南湘乡。
14岁留学日本。
20岁毕业于东京成城中学。后又留学法国学航空。
1925年毕业回国,与田汉相识,开始戏剧生涯。
1926~1928年,参与了从南国电影剧社到南国社的全部戏剧活动,主演了《到民间去》、《苏州夜话》、《名优之死》等一批电影和话剧。
1929年到广州担任广东戏剧研究所的剧务主任和附设学校的教务主任。  
1933年底唐槐秋办起了以“民间、职业、流动”为特点的中国旅行剧团。
1934年3月,在南京首演《梅萝香》,敲响了话剧职业化的开场锣鼓。同年7月,率中旅北上,在北平演出《茶花女》、牛大王、《女店主》、《英雄与美人》、《天罗地网》、《复活》、《委曲求全》、《雷雨》等中外名剧,培养了唐若青、陶金、赵慧深、白杨、戴涯、蓝马等许多优秀演员,为以后的中国话剧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6年,唐槐秋率领中旅回到上海,创造了“话剧卖座之盛超过电影”的记录。
1937年抗战爆发,率中旅在武汉、香港演出救亡戏剧。
1939年冬,中旅回到已经沦为“孤岛”的上海,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再率中旅北上。
1945年9月,他满怀振兴中旅的希望,奔向南京,但拒绝官方津贴。
1947年初,中旅被迫解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唐槐秋在中国戏曲研究院担任京剧导演。
1954年4月25日逝世于北京。
评价唐槐秋是现代戏剧史上有影响的演员和导演。他塑造的周朴园、潘月亭、文天祥等形象得到高度评价。作为导演,他长于运用线条、角度展示画面,揭示人物关系与剧作内涵,《雷雨》是他导演的代表作。唐槐秋还在电影《桃李劫》、《孔夫子》中担任重要角色。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