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帘听政
ad
词语释义
【拼音】 chuí lián tīng zhèng
【解释】垂帘:太后或皇后临朝听政,殿上用帘子遮隔。听:治理。指太后临朝管理国家政事。
【出处】《旧唐书·高宗纪下》:“时帝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示例】后一~,我等皆受制于人矣,不若先事而起。 ★《元史·阿沙不花传》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女后当朝处理国事
【近义词】越俎代庖、牝鸡司晨
【反义词】包而不办
【灯谜】帝王后代
【英文】hold court from behind a screen <;attend to state affairs >;
电影资料 制作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ChinaFilmCo-ProductionCorporation[中国]
新昆仑影业有限公司NewKwunLunFilmProductionCo.Ltd.[香港]
更多外文片名:
Chui lian ting zheng
影片类型:
历史
片长:
102 min
国家/地区:
香港 中国
对白语言:
汉语普通话
色彩:
彩色
摄影机:
Arriflex 35 BL
演职员表
导演 Director:
李翰祥 Han Hsiang Li
编剧 Writer:
杨村彬 Chuen Bun Wong
李翰祥 Han Hsiang Li
演员 Actor:
梁家辉 Tony Leung .....咸丰
陈烨 Ye Chen .....慈安
项堃 Kun Xiang .....素顺
周洁 Jie Zhou .....丽妃
刘晓庆 Xiaoqing Liu .....慈禧
摄影 Cinematography:
杨林 Lam Yeung
艺术指导 Production Designer:
宋洪荣 Hung Wing Sung
电影剧情 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焚毁了圆明园。腐败没落的清王朝惧怕列强的气焰,在英法联军的大炮和刺刀下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咸丰皇帝蜷伏于热河行宫,沉湎酒色之中,终日与丽妃等缠绵厮混,不理朝政。被冷落在一旁的懿贵妃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嫉恨异常。在庆祝皇帝大寿的日子,荒淫已久、内里虚弱的咸丰皇帝忽发急症,卧床不起,数日后驾崩于避暑山庄。在咸丰弥留之际,肃顺力劝他效法历史上的钩弋夫人故事,赐杀懿贵妃,免除将来天下大乱,咸丰未采纳。他召见太子,托孤于肃顺等八大臣,令他们辅佐幼主。同时,他还召见了懿贵妃,赐“同道堂”印,嘱咐懿贵妃与皇后同心同德,共保大清江山。懿贵妃乘大办国丧之机,与在京留守观望的弈亲王秘密勾结,借英法列强之手准备除去肃顺等。懿贵妃和弈亲王授意御史董元淳呈上一份奏请“太后垂帘,亲王秉政”的折子。但肃顺等人针锋相对,双方都不肯让出,宫闱之争愈演愈烈。回京途中,双方都加紧了动作。肃顺暗遣刺客欲杀慈禧(懿贵妃)未遂,恭亲王率军出迎,把肃顺等八名“顾命大臣”一举擒获。辛酉年10月9日,6岁的幼主同治皇帝登基。肃顺被斩首于北京菜市口,其余7位大臣或被杀或被囚,肃顺的党羽从此势力殆尽。于是,在激烈的宫廷斗争中,慈禧一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开始了慈禧、慈安两宫垂帘,恭亲王议政的阶段。从此,慈禧开始了她对中国长达48年的统治。他们勾结帝国主义,镇压了人民起义,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清王朝走上了穷途末路的最终归宿。
所获荣誉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接近于《火烧园明园》的续集作品,质地同样优异,水准保持在等同的地位上。影片与内地合作,在故宫实景拍摄,开创了合作拍片的潮流,并且获得了文化部的特别奖。与前作相比,这部作品的“野”味要更足一些,是李翰祥揉合青书正史、民间野史及个人考据的登峰造极之作。
该片获文化部1983年优秀影片特别奖,同年获第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演员奖(梁家辉)、最佳美术指导奖(宋洪荣)。1984年,梁家辉凭借此片获第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帝时,年仅26岁,但因《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在内地拍摄,他遭到台湾当局的封杀,一度无人再找他拍戏,最落魄的嗣后曾被迫摆地摊糊口,直至事过境迁后才又东山再起。
历史背景 “垂帘听政”的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旧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国王去世后,如果继位皇帝年纪幼小,可以由小国王的母亲辅政。但是根据宫廷的规定,朝中官员不得直接观看和接触皇太后,所以辅政的皇太后一般坐在皇帝理政厅堂侧面的房间里,在房间和厅堂之间挂一帘子,听官员们与皇帝谈论政务。于是,这种由母亲帮助皇帝辅政的制度,就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垂帘听政”。
最早的“垂帘听政”,要数战国时期的赵太后。赵太后听从触龙的讽谏,把幼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求得齐军帮助,解了赵国之危。
唐朝时,著名的女皇武则天在称帝前,也曾搞过垂帘听政。
宋朝有两个垂帘听政者。一个是北宋的高太后。她是宋英宗的皇后。英宗死后,宋神宗即位仅一年就死了,由年仅10岁的宋哲宗上台。高太后“受英之托”,以太皇后(皇帝祖母)的身份听政。另一个是南宋的谢太后。咸淳十年(1274),宋恭宗即位时尊她为太皇太后,垂帘听政。
北宋时期的辽国萧太后,在其子辽圣宗即位时,也是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其间与宋真宗订立了有名的“澶渊之盟”。
简称“垂帘”。皇后、皇太后临朝听政,处理国家大事,因在宝座前设帘遮蔽,故称。归政叫“撒帘”。历史上的“垂帘听政”多因嗣君年幼。《旧唐书·高宗纪》:“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宋史·礼志二十》:“乾兴元年,真宗即位,辅臣请与皇太后权同听政。礼院议:自四月内东门小殿垂帘,两府合班起居,以次奏事,非时召学士亦许至小殿。”又“徽宗即位,皇太后权同听政。三省、枢密院聚议……曾布曰:‘今上长君,岂可垂帘听政?请如嘉佑故事。’”又《后妃传下?哲宗昭慈圣献高皇后》:“帝闻事急,诏禅位元子,太后垂帘听政……朱胜非等诱以复辟,命王世修草状进呈。太后喜曰:‘吾责塞矣。’乃以手札趣帝还宫,即欲撒帘。帝令胜非请太后一出御殿,乃命撒帘。是日,上皇太后尊号。”《元史·后妃传·定宗钦淑皇后》:“定宗崩,后抱子失列门垂帘听政者六月。”《清史稿·后妃传·孝钦显皇后》:“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乙酉朔,上奉两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
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去世,慈禧太后6岁的独子载淳嗣位,临终前咸丰任命载垣等八大臣辅政。鉴于康熙初年曾出现辅政大臣鳌拜专权的先例,咸丰帝使用对辅政大臣牵制之策,即把他的“同道堂”、“御赏”玺,分别赐予载淳及皇太后钮祜禄氏,以二玺代替朱笔。辅政大臣所拟上谕,必须加盖这两方印章才能奏效。
当时载淳年幼,“同道堂”印就落在生母慈禧皇太后手中,这为素有政治权欲的慈禧临朝预政提供了契机。她拉拢慈安皇太后,联合恭亲王奕欣,于咸丰帝死后不久发动了辛酉政变,将辅政大臣斩首抄家,解职戍边,彻底肃清了她的政敌集团。
载淳举行了象征式的登极典礼,两宫皇太后就立即以皇帝的名义发出上谕,令大臣汇编以往各代皇太后临朝预政事迹,并美其名为《治平宝鉴》,作为一本垂帘听政的历史依据。于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初一日,她们携载淳到养心殿东暖阁,正式垂帘听政,设两太后宝座在皇帝宝座之后,中间以八扇黄屏风隔开。为使此举更具合法性,恭亲王等人还制定了《垂帘章程》。至1873年(同治十二年),载淳成年后,两宫皇太后被迫撤帘归政。
但同治帝亲政不及两年,就因病而死。因无子嗣位,慈禧再次玩弄政治手段,精心设计择立同治帝年幼的叔伯兄弟载湉继位,使两宫皇太后二次垂帘终又得逞。
至1881年(光绪七年)慈安皇太后暴死,只剩慈禧一人垂帘听政。光绪帝成年亲政后,支持戊戌变法,尝试以康有为等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一次改良运动,目标为改变清朝祖制成法,因而遭慈禧等顽固派的忌恨。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人发动戊戌政变,企图乘光绪皇帝到天津阅兵时举行政变,以废黜光绪帝。光绪帝得知后,曾拉拢新建陆军首领袁世凯救护光绪帝,结果却被袁世凯出卖。光绪帝被幽禁于中南海瀛台,慈禧太后随即杀害策划维新变法的“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并通缉康有为和梁启超,罢免维新官员,戊戌变法彻底失败。解除了光绪帝的皇权后,慈禧再次临朝10年,称为“慈恩训政”,直至去世为止。慈禧通过垂帘听政之途,操纵同治、光绪两朝皇帝,掌握清朝朝政达48年之久。
(图为养心殿垂帘听政处)转自118cha.com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