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陆 - 百科全书 - 118查实用查询

输入词条,如查找北京欢迎你的解释,输入北京欢迎你后按Enter即可

百科全书 > 安陆

安陆


ad

安陆概况  物华天宝郧子国,人文荟萃礼仪乡。被誉为李白故里、银杏之乡的安陆,政通人和,百业正兴,正敞开胸襟欢迎海内外友人。
  安陆人杰地灵,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是历史上郧子国,安陆郡、德安府所在地。碧山涢水,钟灵毓秀,这块土地上不仅孕育了宋祁、宋庠等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还吸引了历代的游人士子、墨客骚人。李白、杜牧、苏轼、欧阳修等均曾涉足安陆,流连忘返。唐代大诗人李白当年仗剑去国,来到安陆,娶已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为妻,生一儿一女。他在白兆山隐居十年,以文会友,留下了百余首不朽诗篇。面对安陆的灵山秀水,诗人写下了“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赞誉之辞。白兆山至今还有他众多的遗址遗迹。因此,安陆还被称为“李白故里”。
安陆历史悠久,据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编年记》的记载,证明在战国晚期,“安陆”之名称已经出现。
在夏、商 时代,天下分九州,安陆属古荆州之域。周为郧子国。春秋战国时期 ,安陆为楚国属县,秦统一天下后分楚为4郡,安陆为南郡之地。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汉分南郡置江夏郡,取汉水与夏(沔)水在郡境汇合之意。安陆为江夏郡属县,汉之安陆县包括安陆、云梦、应城三县及汉川、孝感、黄陂、汉阳等县之各一部分。三国初期,安陆属吴,后属魏,隶江夏郡。两晋纷更,安陆皆为江夏郡治。惠帝永兴三年(306年)析安陆东境为滠阳县(今黄陂地);东晋析沙羡、安陆两县地复置沌阳县(今汉川县南)。南北朝时代,安陆先后隶郢州、司州、南司州,至陈太建十二年(580年)改安陆郡置南司州,安陆为属县,后旋入北周。隋开皇三年(583年),隋废郡,置郧州总管府。594年废郧州总管府,仍置安陆郡,治安陆,安陆为属县。大业二年(606年),改京池县为吉阳县,不久省入安陆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安陆郡为安州,置总管府;624年改为大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年)安州隶淮南道,629年罢都督府。以后寻复寻罢。开元年间,安陆仍置都督府,天宝元年(742年)改安州为安陆郡,置都督府。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安州都督府。贞元三年(787年)安州隶山南东道。五代后梁,置宣威军,置节度使。后唐更名安远军节度使。后晋又罢军为防御州,后又复为安远军。后汉仍为安远军。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复罢军为防御州。至宋建隆元年(960年)复为安远军节度使,隶荆湖南北路。天圣六年(1028年)隶京西路。庆历元年(1041年)还隶荆湖南北路。宣和元年(1119年)升州为府,于安陆置德安府。德安府领安陆、应城、孝感、应山、云梦5县。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安陆为德安府汉阳镇抚使治所。绍兴三年(1133年)德安府仍隶荆湖北路,治安陆。咸淳七年(1271年)德安府徙治汉阳城头山,安陆县治随之侨置。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安陆仍为德安府治,隶荆湖北道宣慰司,至1278年,析应山县隶随州,府领四县,即安陆、孝感、应城、云梦,州领二县,即随县、应山县。1281年罢宣慰司,德安府直隶鄂州行省,为散府。1293年改隶黄州路,后复隶湖北道宣慰司。明洪武元年(1367年),安陆县属德安府,其时,德安府领安陆、云梦、应城、应山、随州,隶湖广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降府为州,隶黄州府,11月属武昌府。1380年复升为府,治安陆,隶湖广布政使司武昌道。1391年改属河南布政使司,未久还属湖广布政使司。万历三十六年(1068年)隶荆西道。清,康熙三年(1664年),安陆为德安府治,属湖北布政使司,隶汉黄德道。
中华民国时期,1912年沿袭清制。1913年属湖北省江汉道。1928年裁道,安陆属湖北省直辖。1932年属湖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936年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1938年,县城沦于日本侵略军,国民党县政府迁于三里店西北围岭的凌氏祠,后迁龙窝寺。1945年冬迁回县城直至安陆解放。抗日战争初期,安陆北部为中共安北工作委员会,西部为中共安(陆)随(县)工作委员会所辖;1942年以后,以府河为界,河东属安(陆)应(山)县,河西属京(山)安(陆)应(城)县,均隶豫鄂边区第二行政专员公署。
1949年,安陆解放,成立安陆县人民政府,属孝感专署。1959年,孝感专署与武汉市合并,安陆县隶属武汉市。1960年8月,云梦县并入安陆,为安陆县,治安陆。1961年6月,孝感专署与武汉市分治,安陆属孝感专署。1961年11月,安陆与云梦分治,仍属孝感行署。1987年9月,国务院批准安陆撤县设市,自1988年1月起行使市建制职能。地理位置  安陆位于湖北省东北部,东经113°10′─113°57′,北纬31°04′─31°29′之间。地处武汉、襄樊两大城市经济圈的交汇地带,东西长61公里,南北宽46公里,版图呈蝴蝶状。总面积1355平方公里,人口62.3万人。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北部层岚秀出,南部平畴沃野,东部丘陵起伏,西部岩壑幽深。水纵贯市境,山川环峙,水陆流通。安陆交通便捷,南返武汉、北抵襄樊、西接京山、东邻孝昌、316国道、汉十高速公路、汉丹铁路纵贯南北,与107国道相通,与京广线相连接,距武汉仅80公里。古人称之为鄂北咽喉,中原门户,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行政区划安陆市国土面积1355平方公里,人口63万,辖10镇3乡2个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府城街道办事处、南城街道办事处、东城经济开发区、赵棚镇、李店镇、巡店镇、棠棣镇、王义贞镇、雷公镇、孛畈镇、烟店镇、伏水镇、木梓乡、 陈店乡、辛榨乡、接官乡。
气候特征安陆市地处桐柏山、大洪山余脉的丘陵与江汉平原北部交汇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丘陵岗地,占总面积的90%,南部为河谷平原。主要河流有涢水。安陆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征为春秋短、冬夏长,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年平均气温为16.0℃,一月份平均气温为2.8℃,七月份平均气温26.1℃,安陆市最为突出的气象灾害天气是倒春寒、雷雨、大风、干旱等。

自然资源一、土地资源
湖北省安陆市位于鄂东北丘陵与江汉平原的交汇处,地跨东经 113 度 19 分 —113 度 57 分,北纬 31 度 04 分 —31 度 29 分。东接孝昌县,南临应城市、云梦县,西邻京山县,北靠随州市、广水市,东西宽约 60 公里,南北长 46 公里,汉十高速, 107 国道,汉丹铁路从境内穿过,交通便利。
全市土地总面积 1355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50167.09 公顷,占土地面积的 37.1% ,园地面积 917.68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0.4% ,林地面积 29498.77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1.7% ,城镇、村庄、工矿用地面积为 13171.2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9.7% ,交通用地面积为 1651.3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2% ,水域面积为 17161.0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2.7% ,未利用面积为 22725.1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7.2% 。
二、矿产资源分布集中
本区域内已发现的矿产有铁、钒、铜、铅、锌、银(金)、铀、重晶石、黄铁矿(硫)、磷、河砂、型砂、石灰石、白云石、及矿泉等 17 种,共有产地 32 处(不含铀矿 29 处),目前仅仁和店铜矿的远景储量( D 级)被列入湖北省矿产储量平衡表。其特点表现如下:
1. 金属矿产分布以北部丘陵为主,非金属矿产分布以府河平原为主。
该市矿产资源中的铁、钒、铜、铅、锌、重晶石等主要分布在孛畈、赵棚等北部丘陵地区、型沙、矿泉水主要产于府河平原。
2. 矿产储量具有一定规模
由于地质工作程度低,发现的 32 处矿藏,真正探明储量的矿点并不多,但作过储量测算的矿产有一定规模。如:桐树岭钒矿。 V2O5≥0.5% ,矿层最低可采厚度 0.7 米 ,夹石剔除厚度 0.7 米 。矿石的体重测定为 2.2 ,储量计算结果求得平均品位 0.76% , V2O5 远景储量 8.31 万吨,属中型规模矿床。仁和店铜矿床,是该市唯一列入全省( D 级)储量平衡表的矿种,铜矿体的平均品 w94% ,最高含铜 17.6% ,最低小于 0.5% ,仅仁和山矿段的 9 号矿床,储量为 427.52 吨,为小型矿床;重晶石已知有中型矿床一处,矿点四处,矿石储量为 40.98 万吨,达中型矿床规模;黄铁矿远景储量 333 万吨,为中型矿床;该市造型用砂、石灰石、玄武岩也十分丰富。
一种矿产往往有多种金属伴生,在钒矿中,伴生有银,但含量低,一般为 3 -5 克/ 吨,个别达到 10 -20 克/ 吨;在铜矿中也含银约 9 -37 克/ 吨,还伴生有钒、锌、镓等;在铅矿中不仅含方铅矿,还含有黄铁矿、黄铜矿、脉石矿物含石英、重晶石;在铀矿中,伴生有钒矿产出,局部尚见含沥青铀矿灰岩;重晶石矿中,伴生有铅、铜。所以,开采该市矿产资源,必须注意综合利用。
3 、矿产资源类型划分
根据矿产资源规模和可开发利用情况。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有一定规格,质量好。这类资源有钒矿、重晶石矿和矿泉水。二类是规模较大,这类矿有:黄铁矿、铜矿、石煤等。三类是规模小,如:铅矿等。
历史沿革关于安陆的命名,历来众说纷纭:一是 1935 年《湖北县政概况》中说,安陆地势较高,县以南古为云梦泽,大概取义于 “ 安于陆地 ” 的意思;二是 1980 年《江汉考古》载有《安陆考源》一文,认为 “ 安陆 ” 一名起源于公元前 278 年,秦将白起占领楚郢都后, “ 安陆 ” 为秦、楚接壤处,秦人为巩固南方,必须加强前哨阵地防守,才能确保安全,于是将此取名 “ 安陆 ” ,意为 “ 安全的陆地 ” ;三是今人何光岳在《楚国灭国与移民》一文中说,公元前 525 年,晋国灭了陆浑这个地方,陆浑的移民逃奔楚国,被安置在郧国故地,于是这里便叫 “ 安陆 ” ,意为 “ 安置陆人 ” 的地方。比较三种说法,似第三种说法较为可靠。《左传 · 昭公十七年》中说: “ 庚午,遂灭陆浑,数之以其贰于楚也。陆浑子奔楚,其众奔甘鹿 ” 。这说明前人确有陆浑的遗民奔楚的记载。
据史载,在春秋战国时期,安陆县境称郧子国。楚武王四十年,莫敖(低于令尹的副职官)屈瑕与贰、轸结盟侵郧(今安陆)。郧子联合随、绞、州、蓼等国抗楚,双方战于蒲骚(今应城西北)。郧军战败后,屈瑕与其盟国订立盟约后还师。又载,楚共王七年,郧公钟仪随楚令尹子重讨伐郑国,不料钟仪被郑军俘获后献给晋国,于2年后由晋景公释放归楚。据云梦睡虎地秦简《编年纪》秦昭王“廿九年(前278)攻安陆”的记载,至迟在战国晚期“安陆”这一名称即已出现。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帝二十八年),秦始皇南游,曾经过安陆。三国时期,吴魏相争,孙权遣从弟孙奂领江夏太守,治安陆城,修立邸阁,运粮草以备军需,不久,魏国曹休领兵向皖,吴军撤出安陆。晋朝太安二年(公元302年)5月,义阳人张昌率领数千流民,在安陆石岩山(即太平寨)举行武装起义,国号汉,建元神凤,两年后,起义失败,张昌被杀。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4月,襄邓镇抚使桑仲被其副手霍明火并。霍明逃往德安(今安陆),桑仲亲信副都统制李横闻信后,聚众五六千人,于7月26日起,围城2月有余,多次攻城或在近城四郊焚劫,陈规等率府军以“火炮药”制造的巨竹“长竿火枪”与之鏖战。明朝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1月13日,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所部贺一龙、罗汝才攻克县城,改德安府为安乐府,立县称安陆。以白旺守德安,吴从绳为府尹,方奉三为推官,邓允渐为县令。5月26日,明巡道章旷复占德安,未几,白旺复破县城。其后,明军与义军在安陆形成拉锯战,几进几出。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英国差会平信徒布道团派遣医生毛粹章来县借医布道,开办诊治所,两年后正式定名“普爱医院”。
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分南郡置江夏郡(治安陆)起,安陆一直为历代州、郡、府所在地。
古安陆县治安陆县是个古老的县份,从秦代实行郡县制开始就设置了安陆县,属南郡管辖。最初,它辖境包括今天的安陆和云梦及附近地区。现在的安陆县治是东晋末从古安陆县治所移来的,那末从秦至东晋末这 600 多年的历史时段中,古安陆县治的地理位置在哪里,却一直扑朔迷离,未搞清楚。从前许多著述,甚至像一些影响甚巨的史、地著作和权威工具书,都把古安陆县治所的地理位置都弄错了,如《辞海》云:“安陆:县名。秦置。治所在今湖北安陆北。东晋末移至今安陆县”。由于将古安陆县治所错定在今安陆北,就由此导致将一些古地名的位置和古人出生地也相应地定错了位。古安陆县治所的确切地理位置不在今安陆北,而是在今云梦县城。
“安陆”一名最早出现于云梦睡虎地秦代竹简、陶器和木牍家信上。睡虎地 11 号秦墓出土的竹简《编年记》中,有多处关于安陆的记载:“(秦昭王)廿九年,攻安陆”;“(秦始皇)廿八年,今过安陆”;“(秦始皇)四年…… 11月……喜为安陆御史”;“六年,四月,为安陆令史”。“攻安陆”指秦将白起于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 278 年)攻取楚都郢及安陆等地,并设立南郡和安陆县。“今过安陆”是指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 年)的第二次巡游,北归途中经过安陆。“安陆御史”“安陆令史”是墓主人喜记述自己曾任过安陆御史和令史之职。这些文字,既记录了当时发生在安陆的军国大事,又记录了自己在安陆的任职履历。这是当时当地人记当时当地的事,记事者记自己的事,所记地名、时间、事件、人物应是确凿无误。根据《编年记》和其他简文考察,这位秦简主人喜的家长期居住在安陆,他因而也出生于安陆,最初在安陆任职,后又到鄢县(今宜城)任令史、狱吏,秦始皇十三年应征入伍,后来又回到家乡安陆任职, 46 岁病死于安陆任上。喜的一生,除了在军队服役和在鄢县任职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工作在安陆,可以说他是生于斯,长于斯,任职于斯,死于斯,葬于斯。他不是告老还乡后终于家中,而是正当壮年病死于任上,按理说他的葬地不会离任所(安陆县治)很远。实际上他的葬地正好在今云梦城西数百米的睡虎地,这就说明今云梦城就是古安陆县治所在地。
睡虎地 11 号秦墓不仅出土了秦简,还出土了一批陶器,这些陶器上均有“安陆市亭”的戳印,印面呈方形,字体为秦篆。 1989 年云梦城东郊的龙岗秦汉墓中也出土一大批陶器,这批陶器上也有“安陆市亭”戳印。秦代为了加强对城市商业区的管理,在都城里专设市官,对市进行管理;在大城市商业区设市长,有的城市设市令;而在一般城邑的市中设亭,专职市场的治安管理。“安陆市亭”即安陆县城市场管理处的戳印,说明这些陶器的制作销售,是经过本地官府准许的。盖有“安陆市亭”戳印的陶器既在今云梦城郊几处墓葬中出现了这么多件,证明它们都是本地官府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制作的产品。而云梦古城(即古安陆县城)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修筑成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它是北通豫、陕、晋,南达长江流域及江南广大区域的 氵 员水 大走廊的一个要塞和商品聚散地,这座城设有商业管理机构——市亭是理所当然的。而且在古楚王城(即今云梦县城)遗址东南部曾发掘出春秋战国时代烧制陶器的窑场,证明古代云梦的陶器制作业相当发达。楚王城遗址内曾出土陶质下水管、陶井、大量板瓦、筒瓦、卷云纹瓦及各种生活用的陶器。云梦的其他很多地方也曾出土大量的先秦时代的陶器,甚至还有很多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这些足以证明战国秦汉时期云梦地区是有足够能力制作生产这些陶器的,不需花费气力从别处运来,这也可证明今云梦城是古安陆县治所在地。
  睡虎地的 4 号秦墓中出土了两件木牍家信。这两封信是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 222 年)二月十九日从军征战在淮阳前线的黑夫和惊兄弟二人向家中要衣服、布和钱的,其中明确写着“今书即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禅裙襦者,母必为之”。这是两位普通战士写给安陆家中兄弟衷的信。而且要母亲看看安陆的丝布的价格,如价廉,就买布给他们做衣服。这两件木牍家信也出现在今云梦城西仅数百米的睡虎地的墓葬中,距安陆令史喜的墓不远。在古代,睡虎地的西面是一片水泽(即云梦泽),埋葬在这里的不会是别处人,只能是县城内的人。而 4 号秦墓墓主人就是黑夫和惊的兄弟——衷。这也说明今云梦县城即是古安陆县城。
  似乎是专为古安陆县治所在云梦城作证明,云梦城郊出土了这么多有关古安陆的文物,有书写在竹简的文字,有书写在木片上的家信,还有加盖在陶器上的戳印,以不同的物件,不同的方式,表达了一个相同的内容。我们再来反观今天的安陆,除了书上一些单凭主观臆断和以讹传讹的错误记载外,迄今没有发现一件能证明古安陆县治所在今安陆北的秦汉时期的文物。
  如果说古安陆县治所在今安陆北,那么今安陆北就应该有一座秦汉古城的遗址存在,但查遍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地图集》,也没有找出今安陆北有个像样的古城遗址。相反,湖北重要古城遗址中,却有一个能与荆州纪南城和古南阳郡中心宛等古名城相并列的云梦古楚王城遗址。古楚王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从秦代开始就先作为安陆县治后作为云梦县治一直延续至今。
  由于把古安陆县治所的地理位置定错了,就把西汉时期江夏郡郡治的地理位置也随之定错了。《辞海》 “安陆”条说,西汉时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安陆北”。江夏郡设于汉高祖六年,辖境为今湖北北部及河南省的东南部,它得名于“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沔水即汉水,也就是汉江,有一段又称作夏水,所以有江夏郡之名。它在西汉的治所在安陆。因为把秦汉安陆治所的位置错定于今安陆北,所以把西汉江夏郡治所的位置也就连带着错定在今安陆北。西汉时期江夏郡治应该在今云梦城。
  又由于把古安陆县治所定错了位,于是就把一些古人的籍贯也填写错了。汉代尚书令、著名孝子黄香就是一例。《后汉书·黄香传》云:“黄香,江夏安陆人也……博学经典,究精道术,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正因为他是“江夏安陆人”,又称为“江夏黄童”,后来很多文章书籍(如章开沅《湖北通史》)在介绍他的生平时,就因循了错误的说法,说他出生于今湖北安陆北。黄香确切真实的出生地在哪里?在今云梦县城北面两公里的黄土坡村。今黄土坡村的黄姓居民就是他的嫡传后裔。黄氏族谱所载谱系,从黄香的祖辈、父亲到黄香、香子黄琼一直延续至今,一脉相传,已是 122 代,传承关系清清楚楚。黄氏堂名即为“江夏堂”。黄香死后葬于今云梦城北五公里处的黄孝村,这个村因安葬着汉孝子黄香而名为“黄孝村”。明《大明一统志》、清代云梦县志均有记载。清道光《云梦县志略》云:“邑北驿道约十余里,有黄香墓,缭以园墙,西南向,甬道出入,中一冢巍然”。黄香墓一直保存到 20 世纪 60 年代。现在年纪大的人都还记得此墓的样子。由此可见,黄香的出生地和葬身地都在今云梦城北,而不是今安陆北。
既然古安陆县治所在今云梦县城,却为何历来许多人把它错定在今安陆北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安陆县名出现很早,而云梦县名出现较晚,而且早在 1500 多年前的东晋末,安陆县治就移到了今安陆。更为重要的是,安陆在历史上设过郡、设过州(安州)、设过府(德安府),它作为行政区划和治所,比云梦闻名得多,所以人们极容易把古安陆县治所当成了今安陆,而忽略了云梦城曾是古安陆县治所的历史真实。好在现在有一些著述已将这个历史的错误给纠正过来,如近年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就把从秦到东晋末这段历史时期的安陆县治所标在今云梦县城区域,这是对这一被错置了的历史地理位置的正位。但是这些著作都没有对此作出论述或说明, 这更容易造成混乱,使人莫衷一是。

安陆自然风光安陆市位于美丽富饶的鄂中腹地,是楚文化发祥地,是历史上陨子国、安陆郡、德安府所在地。安陆市国土面积1355平方公里,人口63万,辖9镇4乡2个办事处。
  安陆市交通发达。汉丹铁路、汉十高速公路、“316”国道纵贯南北,安花公路、安卫铁路贯穿东西,并与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相连接,北往襄樊,南通武汉,距武汉市仅110公里,距武汉天河国际机场80公里,是九省通衢的大武汉的卫星城市,是湖北武汉、襄樊、十堰的重要连接点,是随州曾侯乙编钟、襄樊古隆中、武当山和三峡旅游路线的经过地。
  安陆市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位于该市西北部的白兆山旅游风景区,自古林木茂盛,地势险峻,层岚叠翠,崖壑幽深,在历史上曾吸引了不少骚人墨客涉足安陆,流连忘返。如李白、韩愈、杜牧、刘长卿、欧阳修、曾巩、秦观等,这些在中国文学史上享负盛名的文坛巨匠都曾来此览胜题咏。特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于公元727年——公元737年在白兆山生活十年,其间娶妻生子,留下了十八处遗址和一百多首名篇佳作及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白兆山以其秀丽的山色和浓郁的李白文化每年吸引海内外游客10万多人次。
钱冲古银杏生态旅游区,位于该市西部的王义贞镇,拥有我国目前现存的两大自然状态古银杏群落之一,是全国的“银杏之乡”。银杏有“植物界的大熊猫”之美称,是研究古代地球地质演变的活化石,是我国特有的古老而珍奇的名贵树种。钱冲古银杏参天连片,现有千年以上的古银杏48株,500年以上的180株,100年以上的4370株,新开垦银杏基地38000亩,全市银杏基地总面积达28万亩,定植银杏240万株,连片25株以上千年银杏景点36处,银杏树王、天女金桂、古状元柏、桂竹园群四处。钱冲古银杏群不但数量之多,年代之古老为世所罕见,而且树形各异,有夫妻树、情侣树、子孙树、母子树,极具观赏价值和情趣。
太平寨是安陆市最高山峰。西晋张昌起义时构筑的古寨、石屋、古堡仍历历可见。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群落则给人以神秘感,显身原始森林,林内古木参见,盘根错节,藤萝萦绕,枝繁叶茂,遮天蔽日,花草漫山遍野,加上兽鸣鸟啼,更显幽深古奥。
涢水从大洪山北麓溪细流起步,容港纳川,千回百转,滔滔南流,流经安陆而名“府河”,是该市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是旅游业开发的重点。结合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安陆市河滨公园以府河为轴心,南至虹桥南侧,北接解放山大坝,连接府河东西两岸,东至沿河大道,西含李白纪念馆、体育馆、博物馆、金泉禅寺、六福庄园、金泉度假村、解放山水电站等,总面积为29.1公顷。设有文化广场、沙滩娱乐场合、民风民俗展览中心综合娱乐区。
  修复中的金泉禅寺占地100亩,树林地带及池塘面积过半,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是一个集僧人清修、弘法和游客朝礼、观光于一体的佛教圣地。
  安陆市不仅有丰厚的旅游资源,而且人杰地灵。不仅是全国著名的银杏之乡,而且是闻名全国的漫画之乡,足球之乡、武术之乡。
  随着近几年旅游业的发展,该市不断开发生产出系列旅游商品,有银杏系列产品:银杏叶干浸膏、银杏茶叶、银杏酒、有精美食品系列产品:白花菜、南乡萝卜、袁畈藕、吉阳大蒜、涢米、鹌鹑皮蛋、黄鹤冲龙井茶,还有神丹蛋品、午时茶冲剂、金银花露、称心牌内衣、益力矿泉水等。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安陆市新建、改建了一批住宿、餐饮、商务、会议、旅游、娱乐于一体新型多功能饭店,提高了宾馆、饭店业的档次和服务水平。安陆市现有宾馆、饭店十余家,其中二星级饭店两家,一星级饭店一家,共拥有床位2000余张,可供6000人同时进餐,均配备多功能会议厅、商务中心、娱乐中心等,各种电器设施齐全,可以满足各种档次的旅游、度假、商务、会议的需要。
  安陆美丽的山山水水、勤劳质朴的人民热忱欢迎您来安陆旅游、投资兴业。

李白与安陆李白“酒隐安陆“期间,即以白兆山为活动中心, 他同许氏结婚后即居住于此, 《安陆县志》(清道光二十三年)载,白兆山,一名碧山。山顶有庙宇,是当地百姓祭祀真武神的地方。真武神亦即玄武神。相传古代净乐国王的太子,生而神猛,越东海来游,遇天神授以宝剑,入湖北武当山修炼,经42年而功成,白日飞升,威镇北方,号玄武君。山的西,南麓有桃花岩,白兆寺,李白读书台,太白堂,绀珠泉,洗脚塘,洗笔池,长庚书院,山顶有银杏树等与李白有关的遗址,遗迹。白兆山距大安山(李白妇翁许家旧宅)仅5公里。李白在白兆山居住期间,以文会友,发奋制作,写下了《山中问答》,《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等篇章。自李白始,历代名人“选胜题咏者,不可胜数“(《安陆县志》),宋代范雍,元代贯云石,明代何迁等均有题咏白兆山的诗作。其中,宋代安陆人李通儒的诗最为平实,并寓事于壮景于体。诗曰:“地势下临郧子国,山光遥射楚王城。唯有桃花岩上月,曾闻李白读书声。“李通儒有子名造,字彦顾,同黄庭坚交往颇深,其书法在当时有一定影响。熙宁九年,白水县令在县境立石刻杜甫《彭衙行》,《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九月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白水明府舅宅喜雨》4首诗,即由李造书并篆额。李造曾打算在桃花岩摩崖刻写李白诗,可惜未能如愿。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