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
ad
市情概况
常熟市位于江苏东南部,是苏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该市处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扼长江黄金水道咽喉,位于东经120°33′—121°03′,北纬31°33′—31°50′之间,东邻太仓,距上海100公里,南连昆山、苏州,西邻无锡、江阴,北濒长江,与南通隔江相望,西北与张家港接壤,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境内地势平缓,气候温和,风调雨顺,因年年丰收而得名“常熟”,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全境东西间最长距离49公里,南北间最长距离37公里,全市总面积1266平方公里(含长江界属水面),人口103.6万,下辖13个镇场,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招商城。常熟以悠久的人文历史、秀丽的山川景色、丰饶的物产资源享誉江南。1986年被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又先后获 “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市”、“全国畅通工程模范管理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称号,成为中国获得该殊荣的第一个县级市;同时还获得“遗产管理”单项竞赛第一名等称号。2007年12月5日,常熟市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光荣称号。
常熟市位于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上海经济圈中心,东倚上海,南接苏州,西邻无锡,北枕长江与南通隔江相望,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近20年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15%以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特别是近几年来,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截至2003年10月,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732家,总投资133.5亿美元,注册外资50.2亿美元。
一、开发区成为外资投入的高度聚集区。全市现有常熟经济开发区和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两个省级开发区和3个市级开发区。这些开发区基础配套设施完备,功能定位合理,区域特色明显,到2007年10月,已有332家外商投资企业落户,注册外资32.5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65%。
二、已形成了以造纸、能源、建材、化工、汽车零部件为主导的临江产业群体,吸引了国际上一批著名的跨国公司前来投资,总投资60多亿美元。如芬兰UPM,日本大金、住友、夏普,台湾长春化工、迦南电通,香港理文纸业,法国阿托菲纳。其中造纸业投资22亿美元,占全市总投资的16.5%,能源投资12.3亿美元,占全市9.2%,钢铁投资14.5亿美元,占全市10.9%,化工投资7亿美元,占5.2%。另外,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新型材料、高档轻纺、外向型农业为主导的产业正在兴起。
三、来常投资以亚洲、欧美的国家(地区)为主。来自台湾的投资数量居第一位,占全市的32%,新加坡居第二位,占17%,香港居第三位,占15%,芬兰居第四位,占14%,日本居第五位,占6%。
四、随着苏嘉杭、沿江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常熟交通区位优势更加显现,供电、供水、供气、通信等各项硬件设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投资成本同周边大城市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较高,银行信贷、资产评估、涉外律师、投资咨询等社会中介服务比较健全。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常熟境内地势低平,海拔大都在3—7米间。境内山丘主要有虞山、顾山、福山等。其中以虞山为最,海拔261米,长6400米,东端蜿蜒入古城,素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说。
水文状况
境内水网交织,各河流湖荡均属太湖水系,其分布呈以城区为轴心向四周辐射状,东南较密,西北较疏,河道较小,水流平稳。主要河流有望虞河、白茆塘、常浒河、元和塘、张家港、盐铁塘、耿泾塘等,湖泊有昆承湖、尚湖等。
气候类型
常熟地处中纬度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一年中,冬季盛行大陆来的偏北风,以寒冷少雨天气为主;夏季盛行海洋来的东南风,以炎热多雨天气为主;春秋两季为冬夏季风交替时期,常出现冷暖、干湿多变的天气。年均总日照数2130.2小时,占可照时数48%;年平均气温15.4°C;年均降水量1054毫米。
自然资源
1.生物资源
常熟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有出自长江的鮠鱼、鲥鱼、刀鱼、海白虾等,出自内河的有鲫鱼、草鱼、鲢鱼、鳊鱼、青虾和阳澄湖大闸蟹等。野生植物资源有乔木、灌木、药材、草、蕈菌等5大类200多种。野生乔木主要有紫檀、柘树;野生灌木主要有山楂、金樱子;野生药材有何首乌、蒲公英等765种;草类繁多,有芦苇、野燕麦等20多种;蕈菌类有松树蕈等。境内人工栽培的树木有300多种。其中用材林有马尾松、黑松、刺槐、水杉等,竹类有燕竹、篾竹、象竹、毛竹等,果树有银杏、板栗、杨梅等,特种经济林有杞柳、桑树、茶和观赏性花木等。野生动物主要有哺乳类、鸟类800余种,近年来又有人工饲养的北极狐、水貂等。
2.地下水资源
境内地下水均以第四系孔隙水为主。由于埋深适中,地层稳定,分布面广,水量丰富,水质上乘,曾被广泛采用。近年来为防陆地沉降,已渐回填停用。虞山、福山等山丘地段,地下水常以下降泉形式出露,形成间歇性涧泉,如秦坡涧、桃源涧、玉蟹泉、焦尾泉、舜过泉等,流量较少,但水质优良,矿化度0.05—0.07千克/升,硬度一般小于50毫克/升,为极软水。
3.矿产资源:有高岭土、黄沙、煤、泥炭、石英砂、天然气等,但储量极小。
历史沿革
据1988年发掘的常熟境内最早原始文化遗址钱底巷新石器文化遗址证实,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常熟这方沃土聚居生息。
夏、商时期,常熟地域为扬州属地。商末(公元前11世纪)周太王古公父之子泰伯、仲雍让国南来,建勾吴古国。武王灭纣后(公元前841年),封仲雍曾孙周章为吴王,立吴国。常熟地域时为吴国北境。
东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越灭吴,常熟地域隶于越。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灭越,常熟地域隶于楚。
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常熟地域属会稽郡吴县。
西汉景帝前元时期(公元前156~前150年),常熟地域上首次设虞乡建置,仍隶于会稽郡吴县。
东汉永建四年(129年),会稽郡浙江以西另设吴郡,虞乡隶于吴郡吴县。其时,常熟地域内又增设南沙乡,并在该乡置司盐都尉署,开常熟地域史设吏治之先河。
三国鼎立期间,虞乡、南沙乡同属东吴吴郡吴县。
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分吴县之虞乡立海虞县”(《宋书·州郡志》)。隶于吴郡,此为常熟地域设县之始。
东晋元帝初年(317年),以海虞县北境侨设郯县、朐县、利城县,为南东海郡。东晋咸康七年(341年),南沙乡升为南沙县。是时,常熟地域并存海虞、南沙两县。
南北朝时期,南齐永泰元年(498年),海虞县北境设海阳县,隶于晋陵郡。梁大同六年(540年),以南沙之地置常熟县,县治之地设南沙城(即今福山),是为常熟县名之始。常熟之名取“土壤膏沃、岁无水旱”,“原隰异壤,虽大水大旱,不能概之为灾,则岁得常稔”之意。
隋开皇年间(581~600年),海虞、兴国、海阳、前京、信义等县并入常熟县,隶于苏州。
唐武德七年(624年),常熟县治移至海虞城即现之虞山镇,隶于吴郡。
五代十国期间,常熟属吴越国。
宋代,常熟属平江府。
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常熟县升为常熟州,隶于平江路。
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复降为县,隶于苏州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常熟县东境置昭文县,两县治同城。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占常熟、昭文,两县同属苏福省。同治元年 (1862年),太平军退,两县仍隶于苏州府。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是年11月,常熟、昭文两县合并为常熟县。
1949年4月27日,常熟解放。同年5月以县城设常熟市,县、市合署办公。
1951年,常熟市隶于苏南行政区苏州专区。
1954年11月,常熟市升为江苏省辖市。
1958年4月撤常熟市,仍统一为常熟县。
1983年3月撤县建市,以县境设常熟市。
文物古迹仲雍墓
位于虞山东麓,是常熟有历史考证的最老古墓,距今约有3000余年,1956年10月18日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仲雍,又名虞仲,为殷末周族领袖古公旦父(周太王)次子,为避位与兄泰伯同奔南方(今无锡、常熟一带),并“断发纹身”,与民同耕,立为句吴,泰伯无子,由仲雍继位,成为吴君,殁后葬于常熟乌目山,乌目山因而改名为虞山。
仲雍墓墓门在山麓下,为乾隆年间所建,刻“敕建先贤仲雍墓门”,其后为“清权祠”,专祀仲雍。第二道牌坊横额“南国友恭”,背刻“让国同心”。再上面的牌坊横额为“先贤虞仲墓”,背刻“至德齐光”,均建于乾隆年间。墓穴留有三块墓碑,居中者书“商逸民虞仲周公墓”,为明代遗物。
言子墓
位于常熟虞山东麓。言子,名偃,字子游,常熟人,曾到鲁国就学于孔子,勤奋好学,以文学见长,学成南归,道启东南,被尊为“南方夫子”。
言子墓初建于西汉,经历代修建,乃有今日宏大规模。墓门面对北门大街,墓道延伸至半山腰。自下而上有牌坊三道,均有匾额柱联,第三道牌坊为雍正江苏布政使额书“南方夫子”,墓道还有石亭三座、有康熙御书横额“文开吴会”等。1956年10月18日言子墓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辛峰亭
位于常熟虞山东岭之巅,为虞山上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南宋嘉泰初,名“望湖亭”,后更名为“极目亭”。明初废。嘉靖年重建,取名“达观亭”,又废。万历间再重建,因地处城之西,取名“辛峰亭”。现存亭形为重檐六面楼阁式,黄墙黛瓦,高耸于山岭之上,为虞山上著名景观,居高临下,山下景色尽收眼底,自古以来为游人登虞山远眺揽胜佳绝处。
兴福寺
破山寺,又称兴福寺,号称江南四大名刹(杭州灵隐寺、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常熟兴福寺)之一,位于虞山北岭下。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唐常建有《破山寺后禅院》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彩衣堂
彩衣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辟为“翁同龢纪念馆”,位于城区,是翁氏故居及翁同龢纪念馆中主体建筑。始建于明代中晚期,初为本邑大族桑氏所有,堂名“森桂”,后易“丛桂”。隆庆万历间属邵武知府古琴家严澄居宅。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江西学政翁心存从仲姓处购得,更名为“彩衣堂”。其子翁同龢曾在此度过青少年时代。
方 塔
崇教兴福寺塔,原名崇教宝塔,俗名方塔。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 当时有僧文用提出“兹邑之居,右高左下,失宾主之辨,宜于苍龙左角,作浮图以胜之。”县令李之善其说,逐令建塔。
方塔虽建于宋代,仍沿袭唐代方形楼阁式木塔的形制。塔为四面九层盔形顶,砖木结构,逐层递收,立面的轮廓吴抛物线状。面阔三间,明间设门洞,底层为拱圈形,其余均为壶状、每层平座深 0.9至1.1米不等,檐口用擎柱支撑,每边设几何形栏杆三扇,曲线柔和流畅。从平地到刹顶总高67.14米。置木梯可登顶层。极目俯瞰,一览虞山古城,美景尽收眼底。
尚 湖
尚湖北依十里虞山,东邻古城常熟,相传因殷末姜尚避纣王暴政,隐居于此垂钓而得名。尚湖与虞山相映,一向为江南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黄公望、沈周、唐寅、康有为、于右任、柳亚子等历代文人均有题咏传世。
目前,尚湖已经初步形成了大风景区的格局。全区拥有树木132种30余万株,绿化面积达1100余亩,四季草花60余种,荷香洲内的牡丹园为江南最大牡丹园,园内拥有八大色系3000余株牡丹,目前已成林的植物景观有:山茶苑、樱花苑、红枫苑、海棠苑、棕榈林、月季苑、盆景园、松柏圃等,均为踏绿赏花的好去处。
聚福塔
聚福塔,位于海虞镇殿山之巅,始建年代无考。相传最早的聚福塔系七级砖塔,内有石级可达塔顶。每块塔砖之一端,均有“聚福塔”三个正楷字。
聚福塔历经风雨沧桑,至清末民初,塔已只剩底层,乡人称之为“塔幢”。1940年,里人拆除残塔,重建砖塔于原址,但塔身缩小,且改为五层。1978年,完全塌毁,只剩废墟一堆。有“聚福塔”字样的塔砖也散失几尽。现已在原址复建,塔高23米,每层均以琉璃瓦铺盖塔面。塔中设角钢结构楼梯,可直达塔顶。
历史名人
仲雍
仲雍 (生卒年不祥),又称虞仲、吴仲、孰哉。商末周族领袖古公父(后称周太王)之次子。古公父生有三子,钟爱幼子季历之子昌(后之周文王),意欲传位于季历后立昌,仲雍与兄太伯体父意,主动避位,从涓水之滨(今陕西岐山之地)来到今无锡、常熟一带,断发文身,与民并耕,当地人民拥戴太伯为勾吴之主。太伯身后无子,仲雍继位。仲雍殁,葬于虞山。今虞山东麓有仲雍墓。
周武王灭商后,寻求太伯、仲雍的后代。时仲雍的曾孙周章,已在勾吴继位。武王立吴国,加封,列为诸侯。周章墓亦在虞山东岭。
言偃
言偃,字子游,又称叔氏。春秋时孔子学生,为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擅长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阐扬孔子学说,用礼乐等教化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为孔子所称赞。后人配祀孔庙,列入“孔门十哲”,尊崇为南方夫子。唐以后多次追封号侯、吴公、吴国公等。明嘉靖时改称“先贤言子”。清康熙时设置五经博士一员,由言偃后裔世袭。言偃为江南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现常熟存有言子墓、言子故宅、言子专祠、言子故里亭等遗迹。
鱼侃
鱼侃(生卒年不祥),字希直,晚号颐庵。常熟人。明永乐进士。先后任刑部、工部主事,随都御史王监督漕运。因河道时有淤浅,航行不便,奏请创设“浅浦夫”(撩浅),随时疏浚,以保畅通,被时人称颂。
任开封知府时,审理案件不受请托,人称誉为耿直刚正可比包公。母死,不取官府一物,弃官返里,生活贫苦,雨天屋漏,寒冬被褥单薄,甚或无米下锅,仍怡然自得。殁后,里人纪念他,立祀于乡贤祠。墓在报慈里。崇祯年间,巡按路振飞为他书写出墓碑,称为“第一清官”。
常熟籍院士
王淦昌(1907—1998)著名核物理学家、我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原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1.岁时节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新年伊始,自此五天内均有约定俗成的节日活动,叫过新年。
年初一,家家户户帖春联,男女老幼穿新衣,象征万象更新。凌晨须燃放爆竹,叫“开门炮仗”。小辈要向长辈“拜年”,亲友见面,要互道“恭禧”。早餐吃糕团汤、团圆面或馄饨,以取“高升”、“团圆”和“兜财”的吉利。入夜,各家提早就寝(称“关日头困”)。是日,举凡起居饮食,都用吉祥词语,读书人家则在红纸条上书写“岁朝执笔诸事大吉”、“元旦书红万事亨通”等吉利话。全天不借火、不汲水、不扫地。商店休业。街上多设摊出售年画和儿童玩具。城区北大街经及大田岸、石梅场上有跑马戏、变戏法、套泥人等游乐活动。
初二,各家开始走亲戚,拜年贺禧,俗称“跑亲眷”,彼此应酬。
初三,称“小年”,吃“百岁圆”。农民则把节日里积存的垃圾,倒在田角上,称“滑田财”。
初五,传为“路头(财神)生日”。自初四深夜起,家家户户先焚香点独,迎接财神。至初五日,吃“兜财馄饨”,商家举行“接财神”祭仪后。在店内吃“路头酒”,祈求财源茂盛,生意兴隆。但商店老板往往就在此时,宣布店员去留,弄得几人欢乐几人愁。
节日中泡茶,多放一枚青橄榄,以橄榄拟金元宝,称“元宝茶”,预祝进宝发财。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上元之夜,叫“元夜”,也叫“无宵”。是日,各家吃元宵(汤圆)。入夜,大街小巷,燃放鞭炮焰火。家家户户,焚香点烛,陈设供品,迎接“灶神”(腊月廿四送“灶神”)。城乡各地还举行灯市,儿童牵兔子玩乐。
清明:民间有“上坟”、“扫墓”、“踏青”的习俗。一般人家,先在家祭祀祖先,俗称“过节”。然后,举家携带酒肴、锭帛、纸钱,前往祖坟祭扫(上坟)。春光明媚,虞山山麓,游人“踏青”,络绎不绝。是日,家家做“青团”当点心。
上巳:农历三月初三,称“上巳”节,传为真武诞辰。虞山祖师庙(供真武)香火鼎盛,善男信女成群结队,登山烧香“报娘恩”完愿。是日,西门外山麓和城市闹市,游客如云,茶楼酒肆,座无虚席。官绅豪富人家,还携眷约友,乘画舫,设华筵,去西门外尚湖中,饮酒作乐。也有游客合雇小船,荡漾湖上,称“摇出水”。
立夏:是日,一般人家有吃草头(苜蓿)摊面衣和咸鸭蛋之习,并有“称人”(称体重)习俗,祈求在夏季无灾无难,不减体重。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是日,各家门上县挂艾、蒲、蒜,有的帖神符,挂钟馗像,以示“辟邪”、“驱鬼”。室内用苍术、白芷等药物烟熏,驱逐虫蛇。饮雄黄酒。给小孩穿“五毒”衣,并用雄黄涂抹小孩耳、鼻,于额部书“王”字。妇女用彩绸丝绒制成粽子、老虎等形状的“香囊”挂在小孩肩头或胸前,以祛恶邪、避百毒,并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惯,传说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夏至:是日,有吃夏至粥之习俗。粥以糯米掺小麦、赤豆、蚕豆、玉米、红枣、糖等煮成。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相传是夕为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之期。是夕,妇女以瓜果、香烛供奉,并盛清水一碗将针投入,向织女星乞求智巧,谓“乞巧”。是日,人家多以面粉、芝麻制成油炸食品,谓“巧果”,家人分食,并馈送亲友。
中元: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鬼节”。是日,城乡人民祭祀祖先,称“过七月半”。道士于节日夜在虞城南门外坛上“放焰口”,诵经施食,超度亡魂,称“中元普渡”。还有举行盂兰盆会,以大篮贮百味,供奉诸佛。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是日,仕女出游,名为“踏八步”,以社疾;走三桥,谓之“过运”。家家吃月饼、鲜藕、糖烧芋艿。入夜,各户庭中供“香斗”、月饼、瓜果,斋奉月宫。有些“香斗”扎成楼台亭阁,争奇斗胜。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又名“重九”。是日,吃重阳糕,饮菊花菊。市上出售的“重阳糕”上插有五彩小纸旗。传有登高“避祸”之说,城区人民多登虞山,兼赏秋色。
冬至:家家要祭祖,邀亲友吃“冬至夜饭”,俗有“冬至大于年”之说。
除夕:农历一年最末的一天,称“除夕”,也称“大年夜”。是夕,各家祭祀祖先,称“接真”。合家团聚,围坐一席,吃“年夜饭”。“年夜饭”的质量。贫富悬殊。贫民但求一饱,略有荤腥已足。富有人家,席上陈设冷盘、点心、水果外,必备“四帽子一伞”(即四热炒一暖锅)的丰盛菜肴。另备一碗青菜,称“长庚菜”,以祈延年益寿;一碗黄豆芽,称“如意菜”,象征称心如意。年夜饭要特意多备使之有余,饭中要放黄豆及荸荠若干。饭后,长辈持“压岁盘”给儿孙,内装茶食、糖果,并有红纸袋,袋中贮钱币,称“压岁钱”。室内放一盆炭火,称“旺盆”,取“兴旺”之意。堂上点“守岁烛”。半夜不寝,称“守岁”。是夜,各店铺遣人手持灯笼向债户收债,贫苦人家则躲外方,须至凌晨始能回家。深夜,各家就寝前,多鸣放鞭炮,称“关门炮仗”。此外还有如下习俗:以蚕豆升许,入锅爆炒,“毕剥”有声,称“炒发禄”;将连根青葱和瘦长木炭用红纸封束,倚门枢间,称“撑门炭”;取脚炉盖装石灰,筛于户外阶前,累累如串月,称“印宅基”;以冬青、柏枝集束,悬挂大门楣上,以祈吉祥。
2.婚丧喜庆
①婚嫁
旧社会男婚女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式婚姻,具有封建的宗法观念和迷信色彩,礼俗繁琐。一般须经过央媒、订婚、结婚(做亲)等过程。
央媒、订婚,即由双方家长为子女选择门当户对、年龄相近的对象,央媒作伐。先由媒人持女方庚帖(按天干地支记载生辰八字)送往男家,男方请算命先生“合肖”,得“吉”即通知对方订婚。订婚又称“文定”、“定亲”。男家择定吉日,备大红“求”字帖,附首饰、衣物送往女家,称“行盘”。女家收帖受礼,称“纳采”,即备大红“允”字帖和“年庚帖”交来人归报男家。此后,男家再择定吉日,备聘礼、聘帖送往女家,称“行聘”。聘礼的多寡,贫富悬殊。为予女治婚,豪门富户,竞尚摆阔,清贫人家,也有因之而变卖家产或借巨债的。
结婚,俗称“做亲”。男方择期,遣媒征得女方同意,俗称“道日”,也称“请期”、“请庚”。结婚期间,男女两家张灯结彩,宴请亲友,有前三朝、后三朝之习。婚日前一天女方把妆奁送到男家。当晚,新房铺床,并请父母在学堂、荫下多子者睡一宵,称“暖床”。婚日,男方发轿(低乡以快船前往)迎亲,鼓乐前导;女家以莲心羹、粉团子款待新婿,称“三道茶”。茶后告辞回家,等候新娘“于归”。新娘盛装上轿,面覆红巾,母女必哭泣以示惜别,并由兄长、弟弟或舅父抱新娘入轿。花轿临门,鞭炮、鼓乐声起,喜娘搀扶新娘下轿,踏红毡步入花堂,新娘立左,新郎立右,由小唱赞礼,双方对长辈行跪拜礼,拜天地、拜翁姑、拜伯、叔、舅,最后夫妻交拜,称“拜堂”。然后由鼓乐、双烛前导,新郎新娘各握红绿绸之一端牵入新房,称“红绿牵襟”。进洞房后,新夫妇并坐床上,新郎用秤杆拨去新娘覆面的红巾,称“挑方巾”。随后新夫妇同饮合卺酒。待新娘的酒菜十分丰盛,称花筵夜饭。宴罢,客人拥入洞房,逗新娘,索喜果,称为“闹新房”。翌日,女家备礼物,送往男家“做三朝”。婚后数天或一月,新夫妇到女家看望长辈,称“归宁”,又称“回门”。
②丧葬
旧社会,常熟的丧葬、仪俗繁琐,迷信色彩浓厚。人死后,称“过世”、“好处扣(去)”、“坏脱”,要烧纸锭,并着人分头飞报有关亲友,称“报丧”。开丧之日,请吹鼓手奏哀乐,亲属恸哭举哀。是日,对前来吊唁的亲友宾客,各给白布一方,称“利市布”。要请吃素饭,菜肴中必有豆腐,称“吃豆腐”。旧行棺木土葬制,入殓前做好“寿材”(即棺材),死者经理发整容,抹身净体,然后由仵作代穿寿衣,佩饰物,将尸体放入棺内,上覆被褥,填以石灰,用大铁钉把棺盖钉上。入殓时,直系亲属要披麻戴孝,白衣白扎头,痛哭呼号,绕棺三周;晚辈对长辈行跪拜礼,以示告别。吹鼓手哀乐齐奏,气氛悲戚肃穆。入殓后,或停柩在家,并设灵堂供人吊奠;或入殓后即行出殡安葬。棺至墓地入坑,先由家属绕圈撮土撒在棺木上,然后正式封土堆坟,旋又结队“回丧”。丧家设寿台牌位,每日供奉,逢七(自死后每过七天)要请道士、和尚念经,须至七七四十九日“终七”。其间,特别是“五七”要做“道场”,也称打醮做斋,须请道士、僧尼为死者诵经超度。
建国后,殡葬仪式逐步改革,封建迷信习俗逐渐废止。人死之后,先报丧,发“讣告”。“讣告”简述死者生平、死因及追悼会(或与遗体告别仪式)地点、时间。亲支吊唁,一般赠送花圈、挽联、挽障、现金等。丧家发给亲支以黑布袖套、黑布条、小白花。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仪式,一般由死者工作单位、村民委员会负责人致悼词,生前友好致词,家属致答词。然后依次绕遗体一圈,以示告别。最后,遗体送火葬场火化,并于当天或另行择日,将骨灰盒葬在集体坟地或公墓之内。1965年7月建成火葬场后,县内普遍推行遗体火化,死后土葬的已基本绝迹。
③喜庆
贺生子:旧俗新妇生儿女要庆贺。临产前,由娘家备彩蛋、大粉团和婴儿所需衣服送往男家,称“催生”。男家将粉团分赠亲友,预报喜讯。产妇分娩后,要染红蛋,先送往娘家报喜,亲友也备贺蛋和四色(火腿、桂圆、枣子、赤砂糖)或八色礼品(称“舍姆羹”),慰问产妇,叫“吊舍姆”。生儿三日,敬神祀祖,设筵请客,称“做三朝”。婴儿满月,再设“满月酒”清客,为婴儿剃除胎发,外婆家也要送礼。做过“满月”,产妇方可出房。此外,小儿满百日,要做“百日”。满周岁,外婆家又要馈送衣物,并在厅上设“ 日卒 盘”,陈设书画笔砚,刀剑弓夭、算盘秤尺等各类玩具,任小儿选择拈取,以预卜日后志向成就,此名唤“试日卒 ”。但一般清贫人家都没有这许多讲究,多数劳动妇女为生活年逼,甚至产后几天就要做工种田。
建国后,“试日卒”之举已废,其他旧俗也简化。生儿育女为一家喜事,长辈、亲友赠送衣服、礼品、玩具者较多,尤其是倡导“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以来,不论生男生女,亲友均送礼庆贺,主家办酒筵请客,并染红蛋或做团子赠送邻里、亲友。
祝寿:又叫“做生日”。一般自50岁开始,逢十做寿,称“正寿”,但也有男子逢九做寿的。做寿前先向亲友发柬帖,亲友馈赠寿面、金字寿烛、寿桃、寿联、寿幛,也有用红纸包钱作为寿礼的。寿诞之日,主家布置寿堂,中挂寿星画像或用大幅红绸寿幛,上缀金色“寿”字,左右挂贺联,案上置寿桃,果品、寿面等。亲友要在堂上给寿主拜寿祝贺。富裕人家要吃寿酒,一般清苦人家,无上述排场,仅能吃一次寿面,以为祝贺。
建国后至70年代,祝寿之举,已不多见。80年代,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上为老年人祝寿和为小孩子祝诞又渐风行。寿礼日趋新颖,如馈赠高级奶油蛋糕、寿面等。主家设筵宴请,也有拍“合家欢”照作为纪念。
贺造房:旧时凡新建房屋的人家,在破土动工前,要先请阴阳先生“看风水”、择吉日,或请道士在宅基上走一圈,说是请土地老爷、祖宗让一让,称作“发”预告,房屋落成后还要“收”预告。上梁之日,亲友送馒头、糕点、鸡、肉等礼物,乡邻好友也有送现金红纸包,登门道贺。上梁要选定吉时良辰,敬神祭祖,鸣放鞭炮,并由工匠登梁说吉利话,在上面撒馒头、米花、糕点或糖果,称为“抛梁”,在正梁上贴红纸,上书“三星高照”等语,并将一个贮有粱米的青布袋和“发禄”,万年青系在梁上,称“代代青”。晚上,宴请宾客和工匠,称吃“竖屋酒”。
建国后,建房“看风水”迷信活动已废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建房工地上多插红旗,挂毛主席像。近几年,建房户大多只插红旗,而亲友馈赠礼物,主家办“竖屋酒”,仍竞相沿袭、攀比,酒筵日趋丰盛。
贺店铺开张:旧时城镇铺开业,要办“开店酒”,供财神,放爆竹,亲友和同业者馈送贺礼,如镜屏之类,店家宴请宾客,并多在开张头几天,以减价来招徕顾客。建国后,此风渐息。近几年新厂、新店开业,或楼堂馆所落成,又有“落成典礼”和“剪彩”等新的仪式。应邀前往祝贺者,有送镜屏及贺联、书画的,东道主一般举行“茶话会”或宴请来宾,并以新产品相赠或低价出售或另赠纪念品等。也有的趁机大吃大喝,慷公家之慨讲排场,铺张浪费。
3.服饰 发型 容饰
①服饰
民国初至20年代,常熟居民的衣着,男性以衫为常服,冬着棉袍、皮袍,春秋着夹袍,均罩以长衫,也有少数人穿中山装。工人、农民为了方便生产劳动,均以穿短装为主,一般为青布对襟短衫、短袄。女性以大襟青布衫居多,仕女小姐则多着旗袍。中小学生一般穿学生装。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少数士绅渐有穿西装革履。衣料的地质则因阶层百异,富者绸缎绫罗,贫民多为粗纱土布。
自30年代至解放前夕,城乡人民的衣料逐渐以洋布为主,时行斜纹布、卡叽、线呢、花格布等。农村的款式变化不大。城市中则有香港衫、西装短裤、麻胶布西装、白府绸衬衫、黑纺绸裙子及茄克衫、春秋衫等。冬季,富裕者男子穿呢料长袍或西装大衣,女子穿海虎绒旗袍、皮毛大衣等,内穿毛线衣;穷人则大多仍穿布棉袄棉裤,少数内衬卫生衫。
解放初期,苏俄式服装如列宁装、乌兰克衫、翻领棉大衣等相继游行。50年代的衣料以棉布为主、职工和较殷实的农民家庭,开始穿毛线衣,冬季普遍内穿卫生衫、羊绒衫。
60年代,服装的款式比较单一,男子以中山装、人民装为主,(女子也间有穿着),色调多为蓝色和藏青。“文化大革命”期间,绿色军便服,成一时风尚。70年代后期起,服装原料转向以化纤织物为主,丝绸、毛呢的需求也大增,棉织品已退居次位。服装的款式向多样化发展,传统的中山装、旗袍同牛仔裤、滑雪衫并存,各式尼龙彩衫裙子、真假毛大衣和针织衣衫等时装争妍斗艳,层出不穷。鞋帽的式样与质地也不同昔日。以前常熟男女一般穿千层布底鞋,式样大致有梁尖头鞋,小圆口、方口、松紧口鞋、蚌壳棉鞋及雨天穿的油钉鞋、木屐等,仅有少数男子穿皮鞋,少数妇女空锈花鞋、搭襻鞋。随着橡胶、塑料工业的发展,塑料底布鞋逐步取代了布底鞋,橡胶套鞋取代了油钉鞋。解放后流行胶鞋(又称跑鞋、解放鞋),男女都穿。
80年代,鞋子种类日趋多样化,有各种塑料鞋、橡胶鞋、牛皮鞋、猪皮鞋、牛筋底鞋、登山鞋等等。皮鞋以流行高跟、中跟,花色繁多。帽饰方面,旧时农村妇女一般用白花布、毛巾、蓝青花布作为帽饰称“兜头”。年老男子多戴罗宋帽、西瓜皮帽、礼帽(所谓铜盆帽)。解放后至60年代,时行戴八角帽、解放帽,妇女以色彩鲜明的方格巾兜头。“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男女风行戴草绿色军帽。80年代,帽子作为送化人民生活的装饰品,款式面料不断翻新,各式太阳帽、运动帽、珍珠帽、工人帽等品种繁多。
②发型与容饰
民国期间,男子的发型初时为平顶短发或剃光头。继又多三七开西发型,城乡已婚女子一般留长辫,用红线编结嵌于中间,盘髻脑后,并用压发、如意等装饰品束髻,黑色丝网包裹,称为“膨膨头”、“头发团”。青年妇子则有刘海顶、牛角辫,一刀齐等。30年代,城镇妇女始流行钳烫及烫头发。
建国后,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发型由少到多,逐步翻新。男的主要是平顶头、“青年式”,一边倒,女的剪发有“游泳式”、“运动式”,烫发有“香蕉式”、“扇子式”、“双花式”、“牡丹式”、“刘海式”、“满天星”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发型单一,男子以平顶、“一面侧”为多;女子多为短发、长辫。80年代,青年男女的发型日新月异,男青年中以留髻角、长发为时髦,女子烫发的日见增多,较之50、60年代更为多姿多彩。同时,对容饰、首饰的需求日增。普通工人、农民戴金戒指已为常见;女性并讲究戴耳环、耳坠,较富裕的还佩朋金色项链、钻戒等,金质首饰商品常常供不应求。
民间艺术
虞山琴派
在长达3000年的古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在多种艺术观点和演奏风格的琴人中间,称某些具有共同特点者为琴派。其共同特点一般取决于地方色彩、师承渊源和所据传谱。
从唐代的“吴”、“蜀”声到“沈”、“祝”声,再到宋代的阁谱、江西谱,记录着琴派产生以前的发展历程,为形成琴派积累了日渐成熟的条件。由于琴派指的是一批琴人,所以早期的“声”或“谱’都还不是正式的琴派,只能说是它的雏形,历史上著名的琴派主要是浙派、虞山派和广陵派。元末明初,浙派名师,被琴界称为“徐门正传”的创始人徐天民之孙徐梦吉(号晓山中人),长期在江苏常熟讲学,故可以说,他为常熟出现虞山派准备了条件,而一代宗师,虞山派创始人严澄(字道澈,号天池)和徐上瀛(号青山)共同的老师—一著名琴师陈爱桐和子陈星源则为虞山派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明代末年,虞山派兴于江苏常熟,因当地有虞山而得名,(也称熟派、琴川派),其创始人严天池,在常熟组织了中国第一个琴社组织—一琴川琴社。他师承了陈爱桐的优秀传统,又吸取了京师琴派沈音的创造,形成了‘清、微、淡、远”的琴风。严天池在所编《松弦馆琴谱》的序言中强调音乐本身的艺术表现,严词批驳了当时滥填曲辞的风气。加之严天池又是文靖公严讷之子,做过知府,显赫的地位更加受到重视。陈爱桐另一个再传弟子徐青山则更有建树,他把琴曲演奏的美学观点总结为24条逐条论述,即中国美学史上的重镇《溪山琴况》。他弥补了严天池片面强调“迟”的缺点,主张有迟有速,如四时之有寒暑,还把严氏排斥的快速曲目《雉朝飞》、《乌夜啼》、《潇湘水云》收入他的《大还阁琴谱》,因此可以说他全面继承而又丰富了虞山派的琴学。
由于严天池和徐青山的琴学造谐极深,在理论上的建树影响深远,故虞山派风行天下,影响极广。其主要琴谱达十几种之多,流风所披,以至后来兴起的广陵琴派也被人视作“其气味与熟派相同”(《二香琴谱·琴学粹言》),从历史的眼光来看,虞山派上承浙派精华,下启广陵琴风,贡献卓越,故后人称虞山派为“古音正宗”、“黜俗归雅,为中流硫柱”、“明清之际最有影响的琴派”,确实当之无愧。
三百多年来,虞山琴派弟子云集,名家辈出,当代琴家吴景略先生尤其值得称赏。吴景略先生有深厚的江南民间音乐基础,有广采博纳的魄力,有敢于进取的创造精神。他的演奏风格连贯流畅,华丽多姿,有我国南方特有的抒情、柔美、如歌的特点。而在柔美之中,又往往交错有跌宕起伏,激昂遒劲的神韵,格调新颖,今人神往。他既完美地诠释了虞山派古琴艺术的美学精华,又把古琴推到了专业学院的层面,培养出了如吴文光、李祥霆等一批当代名家,在古琴领域之贡献和影响可谓巨大而深远。
书法
常熟书法,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唐人张固的《幽闲鼓吹》中即记述有“书圣”之称的草书大家张旭与常熟老翁论书的故事。据《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统计,入选其中的常熟籍书法家就有近200人。如此众多的书法人才,在全国同类城市屈指可数。张旭虽不是常熟人,但其书法却因在任常熟县尉时,结识了一位擅书者才得于日臻精进,从而取得了极为突出的个人成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也为常熟开启了以书法陶冶素养的风气。至今城内留有醉尉街、洗砚池等张旭学书的古迹与传说。
自元以后,常熟书法名家累世不绝,尤以清代末年至民国初年涌现的杨沂孙、翁同龢,萧蜕三位常熟籍书法家最负盛名。杨沂孙自幼潜心研究书法,尤嗜篆籀之学,所作篆书,吸收金文、石鼓文、秦权量诏版、汉碑篆书而自成一格。晋代大书法家吴大澄 、吴昌硕、罗振玉等,都曾临习过杨氏篆书。萧蜕幼年即勤于学书练字,盛年时期书法造诣名闻远近。篆书丰盈而不臃肿,隶书浑秀见长,草书纯正自然,行书圆润活泼,可谓四书皆精,被誉为“江南第一书家”。两朝帝师翁同龢,早年学欧、褚、柳、赵。中年学颜,得其风骨,更出入苏米,时称“孩儿体”。晚年学隶,回腕作书,力追静穆。时人得其片纸只字,辙视为珍宝。《清史稿》等文献称翁之书法“自成一家,又为世所宗”、“同治、光绪间推为天下第一”、“为乾、嘉以后一人。”常熟博物馆藏有杨沂孙、翁同龢、萧蜕书法墨宝多幅,可供观赏。
绘画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熟,画家迭出。据不完全统计至清末,即有画家一千余人之多,可谓群星璀璨,代有传人。其中尤以熔南北宗于一炉的“虞山画派”,流风遗韵,于今不衰。
常熟绘画,可追溯到元代的黄公望。黄氏多才多艺,工书法、诗词、散曲,尤精于山水画。创作注重写生,取材多以虞山、富春一带山水为主,或以浅绛或以水墨设色。构图气势雄厚,笔下山水,“峰峦浑厚,草木华滋”,被誉为“元四家”之首,对明清山水画影响深远。黄公望传世作品约有二十余幅,被世人视为珍宝。其中《富春山居图》卷最为著名,现此画一半藏于大陆,一半藏于台湾。黄氏殁后,墓葬于虞山西麓。明代江南名画家周之冕,所绘花卉,勾染点簇,兼工带写,自成一派,被画史称为“勾花夹叶派”。周氏有传世作品三十余幅,主要收藏于京、津、宁等地,常熟博物馆藏有《松梅芝兔图》。清初是常熟绘画的鼎盛时期,其代表人物首推王石谷。王氏祖上四世皆善画,少时专访黄公望作品,二十岁后得王鉴、王时敏悉心指授。五十岁后画风成熟,为社会推崇,有“画圣”之誉。王氏画风宗学者甚众,渐成“虞山画派”。其传世作品除藏于故宫、上海等博物馆外,常熟博物馆藏有《芳洲图》。王石谷墓在虞山西麓。王氏之后,尚有吴历、杨晋、黄鼎、马之驭、蒋延锡、蒋宝龄等,均为名重一时的画家。
篆刻
常熟篆刻,自元代缪仲素始,至今印人辈出,不乏名家,且留下大批金石,为世瞩目。1976年在古里铁琴铜剑楼地下,即发掘得一批名家藏印,计564枚,其中铜印479枚,石印58枚,半残石印27枚,至为珍宝,现藏于市博物馆。
自号乌目山樵之缪贞(字仲素),善八分书、小篆,正楷尤为高古,名重三吴,著有《书学明辩》。后人称其篆刻“以正为变,以变为正,极乎精微,夺乎天造,殆不可以形迹求也。”明代戈汕(字庄乐)王篆籀,善镌刻,《小石山房印谱》等收入其朱印。清初沈龢、林皋、王瑾之篆刻,师古创新,精妙绝伦,时称“虞山派”。
常熟近现代篆刻家中,成就与影响最大的首推赵古泥。赵古泥(1874—1933),又名石,字石农,为闻名海内外的篆刻大师,世称“赵派”。赵氏少时即拜在吴昌硕门下。赵氏得名师指授,书刻技艺大进, 受到罢官归里的翁同龢赞许,愈加勤奋,除治印外,先后为收藏家沈汝瑾铭刻由吴昌硕命题的古砚一百余方。赵氏还擅刻碑,敢于攻坚,牙、铜、玉、石,无一不可。又涉猎于甲骨、碑版、古、封泥之属。所治之印,古朴拙茂,恢宏宕落,寓奇于正,自成新意。在晚清印坛被称为吴昌硕之后的“江南第一人”。作品有自辑的《拜缶庐印存》四十卷,另有各家所辑的《赵古泥印存》。20世纪20年代日本著名书法家桥本关习、国内草书大家于右任先后慕名专程到常熟拜访赵氏。赵氏喜掖后进,1928年春,后有“北齐(白石)南邓(散木)”之称的邓氏,到常熟拜赵为师,尽得精髓,故自治小印曰“虞山弟子”。赵氏独女林,篆刻秉承乃父遗风,厚重古朴,拙中见巧,颇得秦汉玉玺真谛。平生所作有《晋凤印存》,近年又由日本中野遵编辑成《赵古泥赵林父女印谱》。
行政区划
常熟地域内行政区域划分始于唐代。《吴地记》称:常熟“管乡二十四”,其后集又载“常熟县十二都”。宋代,常熟境内设9乡,乡下设都、里、村。元代改里为图。清代中期,易乡为场,以场统都,以都统图。清末民初,实行市乡制,常熟境内划为4市31乡。民国十八年(1929年),县以下实行区乡制,以区统乡。民国二十三年,乡以下推行保甲制。其间,区乡划分几经变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重新调整区划。1957年撤区,由县直辖各乡。1958年各乡建办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1961年划出14个公社和常阴沙农场,归属新成立的沙洲县(即现张家港市)。1983年政社分离,仍为乡建制,乡以下为行政村。是年常熟撤县建市,设一个市属镇、33个乡、3个场。1985年10月继福山撤乡建镇后,各乡陆续改建为镇。继1992年12月城郊、琴南两乡并入虞山镇后,1999年6月以来,先后又有梅李镇、赵市镇、珍门镇合并为梅李镇,王市镇、福山镇、周行镇以及市棉花原种场合并为海虞镇,碧溪镇、浒浦镇、吴市镇、东张镇合并为新港镇,辛庄镇、杨园镇合并为辛庄镇,董浜镇、徐市镇合并为董浜镇,支塘镇、任阳镇、何市镇合并为支塘镇,沙家浜镇、唐市镇合并为沙家浜镇,王庄镇、冶塘镇合并为王庄镇,练塘镇、张桥镇合并为练塘镇,古里镇、淼泉镇、白茆镇合并为古里镇,虞山镇、藕渠镇、兴隆镇、谢桥镇、莫城镇合并为虞山镇,虞山镇现设琴湖、方塔、兴福、虹桥、谢桥、莫城6个管理区。
常熟市现有10个建制镇、1个林场、2个省级开发区、1个招商城。常熟市人民政府驻地为虞山镇。辖镇为:虞山镇、梅李镇、海虞镇、新港镇、古里镇、沙家浜镇、支塘镇、董浜镇、尚湖镇、辛庄镇。
人口民族
常熟人口以汉族为主,另有少数回、满、蒙、壮、白、高山、拉祜等民族。全市总户数为34万户。总人口为103.8万人,其中男性50.8万人,女性53.0万人。全市共有非农业人口50.8万人,农业人口53.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21人。人均期望寿命为77.1岁。此外,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外来人员增多,常年流动人口保持在35万人左右。全市人口城镇化程度为51.2%。
交通运输
常熟的交通四通八达,全市公路里程385公里。现过境的干线公路有204国道、205省道(常熟——苏州)和323省道(常熟——无锡),离沪宁高速苏州出口仅30公里,无锡出口40公里。 建成57公里苏嘉杭和沿江两条高速公路常熟段,2002年动工兴建苏通长江大桥。市区到各镇的公路全部达二级以上标准,镇到中心村的公路基本达三级标准。
境内河道密布,水上交通便利,现有航道60条,通航里程533公里。有南北两大汽车站,其中招商城的客货联运中心,有1000多条线路通达全国各主要大中城市。全市拥有汽车出租公司多家,出租车近千辆。近年来又新辟市内公交线路20多条,各主要景点均由双层观光巴士抵达。目前已形成以公路为主,内河航道为辅,依托常熟港连接海洋航运的交通集疏网络体系。
常熟港于1996年11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对外籍船舶开放,属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常熟港拥有37.5公里长江岸线,已建有兴华码头、华润电力码头、常熟电厂码头、华润石化码头、益成码头、芬欧汇川纸业码头、常通汽渡码头等泊位21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1个,设计年吞吐能力1869万吨。
2006年,江苏皮尔金顿耀皮玻璃有限公司1个万吨级泊位和1个5000吨级泊位,江苏长春化工有限公司1个5000吨级煤炭泊位和1个5000吨级化工泊位,以及江苏理文造纸公司3个万吨级泊位将在年内建成。还将华润石化码头下游,新开工1个万吨级化工泊位。
常熟港水域建有锚地2个,其中常熟港公用过驳作业锚地,水域面积为3.48平方公里;常熟港海轮锚地,水域面积为3.36平方公里,设置锚位6个。
常熟港配备3艘大马力港作拖轮。
常熟港集疏运条件。目前常熟港主要的内河水路通道有望虞河、常浒河、白茆塘等,陆路通道有204国道、通港路、苏嘉杭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等。随着苏通大桥、沿江铁路、沿江一级公路等一批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陆续建设,常熟港的集疏运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风景名胜沙家浜风景区
沙家浜风景区位于秀丽明媚的阳澄湖畔,交通便捷。全区以“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之独特的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崛起于旅游市场。沙家浜风景区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华东地区最大的生态湿地之一,已建成革命传统教育区、水生植物观赏区、红石民俗文化村、芦苇水陆迷宫、美食购物区等功能区域和竹林幽径、阡陌苇香、柳堤闻浪、隐湖问渔、双莲水暖等一批景点。
尚湖风景区
尚湖风景区位天常熟古城西,虞山之南,是国家级太湖风景旅游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建有荷香洲、桔香洲、桃花洲、枫林洲、鸣禽洲、渔乐洲、烟雨洲等7个景点。
尚湖在当地也称为“西湖”,或者“山前湖”,水面面积有800公顷(1200亩),相传姜太公吕尚居住在常熟虞山时,曾在此湖钓鱼。后人取名“尚湖”,以资纪念。
虞山国家森林公园
虞山是全国闻名的常熟胜景,古称乌目山,因商末周太公次子虞仲让国南来建勾吴,去世后葬此山,遂改名为“虞山”。山高160丈,绵亘18里,周围46里,峰峦回环,林木葱郁,山间山麓遍布自然及人文景观。全区自然景观多崖、洞、泉、林。有剑门奇石、拂水晴岩、拂水双桥、常熟田、老石洞、小石洞、秦波涧、桃源涧、兴福桂栗林、宝岩杨梅林、桂香园桂林等。人文景观多寺、台、亭、墓。有齐梁兴福寺、南宋维摩寺(今扩建为维摩山庄)、梁昭明太子读书台、南宋辛峰亭。商周以来的名人冢墓,有商末仲雍墓、春秋言子墓、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墓、清代文坛宗师钱谦益墓及其妾才女柳如是墓、抗清名臣瞿式耜墓、“画圣”王石谷墓、两朝帝师翁同和墓、小说家曾朴墓等。名人墓众多,是常熟胜迹的一大特色,标志着常熟历史文化积淀的深厚与辉煌。
江苏虞山国家森林公园其南部与尚湖相依,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这里不仅森林景观独具特色,而且文脉史迹极为丰富。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太湖风景区的重要景区之一,1989年3月,经国家计委和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成为名闻遐迩的江南旅游胜地。
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虞山海拔259.03米,是长江三角洲腹地的最高点,在上海、无锡、苏州、南通等大中城市的环抱之中,有国道、高速公路和水路相接。“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山水城园融为一体,使历史文化名城常熟市大放异彩,自古就有“福地”之称。虞山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一年四季可游,年人均入园旅游人次在80万左右,是大中城市居民回归大自然的首选之地。
森林景色绚丽多彩。虞山国家森林公园共有森林面积为114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6%,是北亚热带天然更新与人工更新相结合的森林物群落类型。据不完全统计,有89科309种植物,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和重要的科研价值。春季,这里桃、李吐艳,梅、梨争春,红如流云,白如雪飞;盛夏,乔木蓊郁,灌木丛丛,野藤缭绕,苔藓低伏;深秋,桂花香飘,枫香、乌桕绯红点点,如血如胭,红绿相映,五彩缤纷;隆冬,满山松柏,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虞山的四季是花的海洋、绿的天堂、美的仙境。
文脉史迹久负盛名。上至商周,下至当代,常熟名人辈出,史迹丰富。位于虞山东岭,有商周逊国的仲雍墓,及南方夫子言子墓;西岭,有商相巫咸墓、春秋石室、龙门摩崖石刻;北麓深山幽谷中有齐梁古刹——兴福禅寺,寺中堪称三绝的唐诗、宋书、清刻的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千古传颂。此外,虞山还有元代大画家黄公望、民族英雄瞿式耜、清两代帝师翁同和、两弹元勋王淦昌等墓园和文物,形成常熟人文史迹的一大特色。
景区景点形成网络。虞山很早就有十八景之美称。通过整理和修复,虞山国家森林公园现有7个景区,50多个景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景观旅游网络。 这7个景区分辛峰、维摩、兴福、剑门、宝岩五个游览区。园内涧沟、瀑布、名泉、怪石到处可见,雾幔烟雨,古树名木,古寺古墓、园林民居、田园酒肆别具风味,使游人流连忘返。AA级绿色食品“剑门”绿茶,宝岩杨梅、桂花板栗、白云水蜜桃、松树蕈等林果产品久负盛名。
常熟特产
常熟花边
常熟花边又称常熟雕绣,已有7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著名的手工雕绣抽纱制品之一;也是常熟传统的出口手工艺品。常熟花边精工细巧,色彩绚丽,雕绣结合,扣贴相配,素雅大方,花色繁多,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艺术装饰品。常熟花边曾荣获国家金质奖,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声誉。
红木雕刻
被誉为“红木之乡”的常熟,红木雕刻历史悠久,著名的雕刻技艺师众多,有明故宫建筑设计师蔡思诚,有以雕刻“苏东坡游赤壁图”核舟而闻名于世的王毅,有精于剔漆的杨士谦、顾思云。如今,常熟有红木雕刻厂100多家,从业人员近万人。
河豚鱼
常熟长江口区,除盛产鲥鱼、黄鱼、刀鱼等美味海产外,还能捕到一种形如滚筒、眼小肥实的河豚鱼。 此种海产品虽然鲜美无比,旧时有“吃了河豚百样无味”之说,但吃时千万要小心谨慎,切莫粗心大意。因为此鱼腹中有剧毒,其脊血、鳍尾、肝脏等处,都藏有毒汁,俗语有吃河“拼死豚”之戒。因此在食前,必须请有经验的老师傅将鱼腹内脏拣清,洗净,然后用油煮煎,再放入佐料反复烧煮,更烧得肉烂皮酥,方可食用。为了防止中毒,最好在吃鱼前烧煮一锅“芦根汤”以备解毒之用。总之,食用此鱼,必须特别小心,严防中毒事故发生。
鸭血糯
常熟特产鸭血糯,别名红莲糯、血糯、补血糯,是清康熙年间栽培稻中变异而来的一个籼型糯稻品种。鸭血糯粗蛋白含量为13.3%,并含有生物吡咯素,有强身补血之功能。它米皮紫红,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为滋养补品,曾列为皇宫内膳“御米”之一。民间常作产妇和体弱者粥食进补。
桂花栗子
桂花栗子原产于虞山支峰顶山,故以顶山栗子为贵,后遍布虞山。据1918年出版的《常熟指南》记载:“顶山之栗,质软而香囊,自古著名,其嫩时剥而食之,犹带有桂花香也”。桂花栗子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和糖份,营养价值很高,既能生食,亦可煮熟吃。生食香甜脆嫩,熟吃甜糯细腻,满口桂香。
常熟美食
支塘酒酿饼
常熟支塘酒酿饼,是春天的时令食品,以当地的冬小麦和酒酿为主要原料。酒酿用以作药,可活血行经,散结消肿。支塘酒酿饼有荤、素之分,品种主要有玫瑰、豆沙、薄荷等味。酒酿饼以热食为佳,特点是甜肥软韧,色泽鲜艳,滋味分明,有浓郁的酒香味。
莲子血糯饭
血糯米为常熟特产,米粒殷红如血。莲子血糯饭制作时佐以桂花、蜜枣,衬以白糖莲芯。糯饭紫红,莲芯洁白,入口肥润香甜,且具补血功效。被列入《中国小吃——江苏风味》。
叫化鸡
叫化鸡,又名“黄泥煨鸡”。相传,明末清初,常熟虞山之麓一叫化子偶得一只鸡,苦于无炊具、调料,欲食难烹,遂将鸡粗粗加工,连毛涂上泥巴,置火堆中煨烤成熟,食之,味不同寻常。此法后经厨师不断改进,风味更佳,名声不胫而走。此菜应选用头小体大、肥壮细嫩的三黄鸡(黄嘴、黄脚、黄毛)煨烤。
蕈油面
松树蕈油面,这种面是常熟的一个传统的特色面点,有“素中之王”之称,兴福蕈油面在常熟是出了名的。蕈,是一种野生菌,而松树蕈则是常熟虞山的一种特产。它生长在松树的根部,并不是每个季节都有,它的主要生长期是春秋两季,那个时候的蕈又嫩又鲜,可是新鲜采下来的蕈里有很多小虫子,先撕去表层膜衣、洗干净后必须用盐水浸泡三四个小时,然后才能下锅用素油熬。这个素油也不能随便用,加工蕈油时一定要用纯正的农家菜油。基本的步骤就是先将生姜块拍松后投入菜油,等油锅烧到冒青烟时,锅离火口,慢慢放入八角、丁香等佐料,接着再将蕈放入油锅中爆透,再移旺火加酱油、盐、糖等,烧至水分挥发即成。用蕈油作为面“浇头”的蕈油面,香气扑鼻,鲜美异常,非一般蘑菇可比。
蕈油面,最早只是常熟兴福寺和尚食用的一道素食,后来得到了食客们的青睐。1947年10月19日,宋庆龄、宋美龄姐妹畅游罢兴福寺,在寺外林中野餐,一碗兴福蕈油面端上桌,清香扑鼻,色泽诱人,宋氏姐妹品尝后觉得名不虚传,更是赞不绝口,连声道:“好、好、好,想不到小地方有这么好吃的菜和面”。转自118cha.com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