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 - 百科全书 - 118查实用查询

输入词条,如查找北京欢迎你的解释,输入北京欢迎你后按Enter即可

百科全书 > 花都

花都


ad

花都概览
位于广州北部,珠江三角洲北端;水量充沛,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5
亿立方米,水库17个,域内有流溪河、巴江 河流过; 总面积96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2万。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温度21.7摄氏度;
区辖:新华街和花山、花东、赤坭、炭步、狮岭、梯面、雅瑶七个镇;

概述
花都位于广州北大门,是南北交通要道,素称“省城之屏障,南北粤之咽喉”。花都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是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的故乡。在改革春风吹拂下,花都焕发蓬勃生机,从一个欠发达地区一跃成为风景秀丽、投资环境优良、经济繁荣、初具现代规模的城市,被外界誉为“花之都”。
近几年,花都经济社会不断迈上新台阶。2007年,花都区地区生产总值416.52亿元,增长14.3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97亿元,增长47.21%,总量在全市各区中排名第四,增幅排名第二;税收总额达到107.46亿元,增长38.02%。
社会各项事业也与经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获得了“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第三次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模范区”和“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卫生城市”、“全省双拥模范区”等荣誉称号。

交通网络
花都是广州市、珠江三角洲通向中国内地的北大门,拥有发达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中国三大枢纽机场之一的广州新国际机场坐落在花都区花东镇,首期工程年旅客输送量为250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为100万吨,最大规模可达每年8000万人次客运和300万吨货运。  广州地区三个始发站之一的广州火车北站设在花都,中国铁路大动脉——京广铁路从此经过。区内还有105、106、107三条国道和京珠、机场、广清、街(口)北(兴)、广州北二环等五条高速公路越境而过。正在建设的最高时速达340公
里的京广快速铁路客运专线在花都设有车站。有国家二类口岸花都港,可供千吨货船直达香港、澳门,年吞吐量100万吨,目前正在进行扩建,到2007底年吞吐量可达300万吨。
广州市正加快规划建设地铁,实现与花都的无缝对接。连接花都汽车城到新机场和广州市其他区的地铁9号线将于2013年前开通。今后,还有广州北三环、城际列车专线连接花都与广州中心城区及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区。

地形气候

2007年,花都区气温偏高,刷新年高温日数记录,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暖年份。降水比常年偏少近两成,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局部出现洪涝和干旱。灰霾天气频繁,年灰霾日数创历史新高。无低温霜冻,台风少。灾害有雷暴、暴雨、大风、高温、干旱、灰霾,全年有2个热带气旋带来暴雨。


行政区域
花都全区下辖新华街道办事处和花东、花山、梯面、狮岭、赤坭、炭布、雅瑶7个镇,共188个村民居委会,其中新华街24个,花山镇26个,花动镇45个,梯面镇8个,赤坭镇30个,炭布镇27个,狮岭镇23个,雅瑶镇50个。全区社区居民委员会45个,其中新华街30个,花东镇8个,狮岭镇2个,其余5镇各1个。全区有1965个村民小组,居民小组197个。

城区规划
花都区是广州市的工业发展区和重要交通枢纽。到2010年,花都城区规划范围为128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达40万人,并形成交通走廊区、城市中心区、城东开发区三个功能区片。城区规划将着重做好火车北站和新国际机场两个最大交通源的疏解和联系,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按照相对独立、各具功能的组团式结构形式,强化各分区的功能作用。

自然资源

花都区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18种,其中储量大、品位高的有石灰石、高岭土、粘土、花岗岩等,开采前景好。水量充沛,地表水多年平均流量为11.5亿立方米,建有中小型水库17座,区内有流溪河、巴江河淌过。
历史渊源

花都区(原花县)境域,汉朝属番禺管辖,隋朝属南海县辖,宋以后分属番禺、南海县辖。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取南海、番禺两县部份区域置县,因县城近花山,定名“花县”,属广州府,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就诞生在这里。民国时期,花县主要由省直辖。建国后先后隶属江北专区、珠江专区、粤北行政区、佛山专区。1960年4月划为广州市属县。1993年6月18日,经国家批准,撤县设市,定名为“花都”,由省人民政府委托广州市代管。2000年5月21日又经国家批准撤市设区,成为广州市花都区。

旅游资源

花都区地貌“三山一水六平原”,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有省级的王子山森林公园、省级旅游度假胜地——花山香草世界、宝桑园、芙蓉度假村、洪秀全故居和纪念馆、资政大夫祠、盘古王庙、圆玄道观等主要景点。洪秀全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都风情
盘古王诞的民间艺术
从清代嘉庆二十四年初重建狮岭盘古王庙以来,民间就把每年农历八月十二日定为盘古王诞日,由十二日至十五日一连四天举行庆祝活动。时值夏收夏种之后,民间农闲,前来庆诞的群众人山人海,香火鼎盛,炮竹不绝,一连四天上演大戏、抢炮、闹花灯、舞狮,小商贩也进场摆卖,有香烛、食品、饮料、吉祥物、转运风车等出售,场面热闹非常。盘古王山的盘古王诞庆祝活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进行,文革后逐步恢复,1985年盘古王庙和其他古迹、道路环境由民间集资修整后,1986年民间组织—盘古王理事会正式发动群众,重开庆诞,八月十二日观众达6万多人。以后每年庆诞日都有3万多人。区内部分村庄的狮子队参与庆诞。天刚亮,各地狮队锣鼓喧天,舞狮进场后,各狮队在盘古王庙前大广场一字摆开,同时起舞,庆诞活动达到高潮。近几年又恢复了演戏活动,一连四天下午、晚上演大戏(粤剧)或歌舞表演。
古老的狮岭瑶俗
狮岭盘古王诞的习俗考查起来,历史渊源非常久远。很久以前,花山和狮岭有瑶族同胞,他们最早把盘古认为始祖,认为盘古是万能的伟人,从农历八月十一日就庆祝盘古王诞,那时叫做“盘古王节”,庆祝活动与今不同,是日,瑶胞男女盛装打扮,跳长鼓舞,唱盘古歌,打花棍,放花炮,热闹非凡。青年男女还摆堂歌,互相
对唱,唱词多是庆贺丰收和男女相爱的内容,据说花县的瑶胞后来被汉族同化,“盘古王节”的习俗变成了今天的“盘古王诞习俗”。但古老的习俗是丰富的民间艺术表现,是民间表达庆贺丰年,祈求平安,追求爱情的愿望,是一种健康的民间习俗,花都区有关部门准备在“盘古王诞”恢复这古老的民俗,让群众得到更加丰富的民间艺术享受。
重阳节登高的好地方
  花都区民间历来十分注重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过去凡是当地比较出名的山,都有群众去登高。为防止山火,现在政府指定只有盘古王山、芙蓉嶂、梯面高百丈才能登高,其它山头一律禁止登高。是日,这几个山头登高者达十多万人。花都民间重阳登高是由来已久。传说古时候,有个姓罗名坤的人,夫妻住在山脚下,靠种田过日子,勤勤恳恳,生活过得不错。这对夫妻乐善好施,知道谁家有困难,便挤出一斗米去接济。有一日黄昏,罗坤收工回来,碰到一名道士向他求食宿,他便带道士回家吃饭留宿。第二天早上,道士临走时对罗坤说“九月九,你家里会遭灾啊!”罗坤忙答:“平生不做亏心事,我怎会大难临头呢?”道士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你不用急,我会帮你避祸逢吉,只要你在九月九这天搬家到附近山上,找一块地方把草木铲干净,并做些糕点带点,自然平安。到了九月九,罗坤夫妻天未亮便携儿带女,带着衣物在附近山顶没有草木的秃地上安顿下来。当他一到山顶,回头一看,只见房子浓烟滚滚,大火越烧越猛,从山脚烧到山上。幸得罗坤一家在山顶秃地上,火烧不到,保住了全家性命财产。从此此事传开,各地群众第逢九月九怕遭火灾。便登山避难。也传说是因水灾而登高。不过,九月九登山这件事慢慢成为习俗。而且这天登高要做糕点吃,“登高”、“吃糕”的“高”与“糕”同音,至今还流传有一首民谣:“重阳佳节吃糕糕,消灾避祸要登高;男女老少得安宁,长寿吉祥乐陶陶!”广州市现在还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象征安康长寿呢!
行花街--迎春节
花都区的行花街迎春节由来已久,不同属别人,而是属自己的特色。花都区行花街是在春节前七八天就开始,各大圩镇选一条街道专门卖花,一直卖到年卅晚收市。卖花者在这五、六天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指定的街道摆卖各种盆桔、花卉,形成花的世界。群众行花街,一是观赏各式各样的花卉和盆桔;二是选购心爱的盆桔、花卉回家摆设贺春。花象征春的到来,盆桔象征吉祥。花都区现在不单家庭、商店、酒店、餐馆、公园、街道、广场几乎所有场合都摆盆桔、花卉,是名副其实的“花之都”。春节出游、行街,处处都令人赏心悦耳。尤其是成立南方花卉交易中心以后,这里成为花都中的花都,春节来临前,每年都举行隆重的开幕典礼,各地花农、花商云集,热闹非凡。
城乡处处舞狮闹新春
花都区和珠江三角洲各地一样,新春舞狮贺春在民间非常普及,在一些大的自然村都有自己的舞狮队,在城镇有些工会或企业也有工人舞狮队。他们都有利用业余时间排练舞狮节目。舞狮队平时多在喜庆日子出动舞狮庆贺。如企业开张、举办美食节、体育比赛等,都少不了舞狮助兴。最热闹的还是在春节,几乎所有舞狮队都村过村,街过街,在人家门口、商店门口、工厂门口进行贺春,一般都会吊起一束生菜和红包(利是内装钞票,少者五十、一百,多者数百、上千),狮子队来了,锣鼓手敲锣打鼓,舞狮者随着锣鼓声节奏,把狮子舞动得点头摆脑,眨眼摇尾,一高一低,一左一右,有时慢步,有时跃进,非常威猛生动,象征着生机蓬勃,奋勇向前,十分鼓舞人心。有些主人愿出厚礼,利是上千,要求狮子队表演高难动作,在大门广场搭起合凳或木桩,舞狮者跳跃翻腾在台凳、木桩之上,惊险叠出,观者拍掌叫好,在农村舞狮,除了锣鼓声,还不断燃烧炮竹。城里不准放鞭炮,则播放鞭炮声的录音代替。舞狮活动一般从年初一到年初七,城乡各处皆可见到。
吃元宵和闹元宵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由北方传到岭南,花都区元宵节的习俗同广州其他区大致相同,主要分为吃元宵和戏宵。
  元宵也叫汤园,元宵节吃元宵就是吃汤圆,象征合家团圆,万事如意。汤圆是将糯米粉用开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放皮中包好,搓成圆形,放在铺有干糯米粉中摇晃使之不互相粘住。汤圆内的馅有红豆沙、白糖芝麻、花生糊、莲蓉等。汤圆做好后,放进滚水中滚熟,水中放糖,煮熟后连水带汤圆装在碗中享用,别有一番滋味。花都区农村在元宵节也有人做咸水角吃。咸水角是用粘米粉和糯米粉混合,用水搅和,搓成皮,皮中放咸馅,馅由鲜肉丁、火腿丁,虾米混和葱、蒜、韭、姜、蚝油、酱油等调味。放上馅再将皮对摺裹起成为角。这种咸水角称为“五味元宵”,寓意聪明(葱)、会算(蒜)、长久(韭)、向上(姜)。做成的角用油炸成微黄,吃起来也很可口。
  闹元宵主要是闹花灯,也叫“灯节”。以前这种习俗一般是在圩镇、城区,每逢元宵,家家户户门口都挂有花灯,造型各式各样,有鲤鱼灯、鳌鱼灯、石榴灯、桔子灯、莲花灯……有的还制作高级豪华的走马灯,街道小巷到处都悬挂彩灯。在一些公共场所,如公园,庙宇等还举行灯会、灯谜等活动。晚上男男女女都涌上街头观灯。除了观灯,还有舞狮、舞龙等活动,热闹非凡。
端午龙舟和吃粽
花都的端午,以前也有龙舟竞渡,多在巴江河一带举行。但现在没有恢复。流存下来只有端午节人们到河涌、水库游泳而已。此外就是吃粽子。农村家家户户都裹糯米粽子吃。粽子有咸水粽和碱水粽。咸水粽内除了糯米,还放有红豆、花生、猪肉(火腿或鸡肉);碱水粽是糯米用碱水浸透蒸熟,再醮蜜糖或砂糖吃。
  端午节习俗也是从北方流传到南方,最初(汉朝)只是作为节令食品,俗称“食过五月粽,棉胎收入笼”,意思是已转入夏季。到了战国时,端午节成了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民间传说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他为忧国忧民,不满苛政而死,成为人们崇敬的伟人。
中秋赏月吃月饼
根据我国农历历法,八月在秋季中间,称为“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称为“中秋”,到期唐朝初年固定为“中秋节”盛行于宋朝。到了元朝末期,传说朱元璋利用中秋吃月饼,把起义传单夹在月饼中,中秋之夜,群众吃月饼看到起义传单,于是响应朱元璋起义,追杀元朝统治者,建立了明朝,以后中秋吃月饼更加风行各地。中秋节时值云稀雾少,月亮皎洁圆满明亮,是赏月的好日子,象征团圆,又称“团圆节”。连中秋吃的月饼也做成圆形。中秋赏月吃月饼是家家户户的喜庆之夜。中秋节还流传有许多美丽的民间故事。一是玉兔捣药,说玉兔为了解救病人,在月亮里捣药济世,所以月亮又有“玉兔”之称。二是嫦娥奔月,传说古代有十个太阳,人间炎热非常,难以生存,有个神叫后羿,为了救世,他射下了九个太阳。可是后羿后来成了暴君,他为了长生不死,从昆仑山王母娘娘那里求得不死之药。后羿的老婆嫦娥怕后羿从此永远贻害百性,遂将不死之药吞吃了,然后奔月亮安身。王母娘娘知道了,罚她在月亮捣药,永远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第三是吴刚伐桂,传说月亮里有棵五百丈高的月桂树。汉朝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仙道不求造福民众,被玉皇大帝贬到月亮砍月桂树,但月桂树随砍随复,砍伐不倒。吴刚后来用桂花酿酒,所以毛主席诗词中有“吴刚捧出桂花酒”之句。这三个故事流传时间长了,月亮上的玉兔、嫦娥、吴刚便成了月亮中的佳景,人们赏月便有了许多的遐想,往往借物抒怀,祈求家庭团圆幸福。花都区贺中秋吃月饼也和珠江三角洲各地一样,月饼也是闻名天下的广式月饼,但也有不同地方,就是除了赏月吃月饼之外,还有独特的拜月活动。拜月的的品很多,有月饼,还田螺、柚子、柿子、芋头、苹果等。拜月的地方多是在室外,能见到月亮的地方。在城区楼层高不易见到月亮,家有阳台可见到月亮的便到阳台去拜,也有到楼顶天台去拜。现在青年男女不少人在中秋之夜,出门到风景区去席地拜月、赏月、吃月饼,例如到芙蓉度假村的芙蓉峰上,可到无限天空,朗朗一轮明月,好像特别圆、特别大。






历史人物
洪秀全(1814.1.11—1864.6.1),原名洪仁坤、洪火秀,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1日)生于广东花县(今花都区)福源水村。
他一生的业绩主要有:
  一、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对动员群众推翻清朝统治的斗争起了重要的宣传和组织作用﹔其后写的《原道救世训》、《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著作,为太平天国起义作好了思想舆论准备。经数年努力,洪秀全在杰出的农民领袖冯云山的帮助下,拜上帝会得以迅速发展,为金田起义奠定了基础。
  二、从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陷落前夕,洪秀全领导了这场农民战争的全过程,历时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先后攻占600多座城市,给了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
  三、两次建立领导核心。前期,在永安建制分封诸王,使太平天国初具规模,加强了领导力量,提高了太平军战斗力,为太平天国的迅猛发展打下了基础﹔后期,在“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局面上,洪秀全选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主持军事,任命族弟洪仁玕提理天朝政务,形成了一个新的领导班子,使太平天国能继续坚持斗争。
  四、颁布革命纲领。前期,1853年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改变土地制度和其他改革社会的措施。其内容表现了农民反封建的要求和解决土地问题的强烈愿望。纲领内容的完备性和深刻性,使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历代农民革命所能达到的最高思想境界。
  1859年颁布了洪仁玕为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写的《资政新篇》一书。这是后期太平天国的重要政纲,说明他在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上,较同时代的地主统治阶级思想开明,眼界开阔。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