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 - 百科全书 - 118查实用查询

输入词条,如查找北京欢迎你的解释,输入北京欢迎你后按Enter即可

百科全书 > 陕西省

陕西省


ad

英语:Shaanxi,英文采用汉语拼音原则和山西Shanxi重名,按照罗马拼音原则多加一个a。


域名:sn.cn

简称:秦、陕


省会:西安


主要城市:西安都市圈(西安、咸阳、杨凌)、宝鸡、榆林、渭南、铜川、汉中、安康、商洛、延安、韩城、华阴、兴平


电话区号:西安都市圈029、延安市0911、榆林市0912、渭南市0913、商洛市0914、安康市0915、汉中市0916、宝鸡市0917、铜川市0919


汽车牌照:陕(A 西安市;B 铜川市;C宝鸡市;D 咸阳市;E 渭南市;F 汉中市;G 安康市;H 商洛市;J 延安市;K 榆林市; V 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总体概况  陕西,古为雍州、又称为三秦大地,位于中国地理中心区,黄河中游,历史悠久,古老而神秘。是举世公认的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这里有人类诞生初期的西安蓝田猿人,这里是仰韶文化最集中的发现地,这里有最具原始社会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遗址,这里是中华民族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的诞生地、部族发源地及陵寝所在地,同时也是更为久远的华胥古国或华胥氏的所在,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元祖,她分别繁衍下了女娲,伏羲,后来女娲,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黄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后裔,故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氏(一说是源于华山,也位于陕西)。

从轩辕黄帝在这里铸鼎、分华夏为九州,到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后稷在这里教稼先民从事农业生产;从中华文字文明的始祖仓颉在这里发明文字,到周文王制定礼乐制度、周武王分封天下;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灿烂辉煌的汉唐盛世;这里一直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当今的陕西犹如镶嵌在中国内陆腹地的一颗明珠,地处东经105°29′至110°15′、北纬31°42′至39°35′之间,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80公里,东西宽约160~490公里。全省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是第二亚欧大陆桥亚洲段的中心和中国西北、西南、华北、华中之间的门户,周边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重庆、甘肃、宁夏、内蒙古8个省、市、区接壤,是国内邻接省区数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之便。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3762万人(2008年),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4%以上,境内还有回族、满族、蒙古族等。

陕西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河、渭河、汉江等。北山山脉、南山山脉(即秦岭)横断陕西,将全省分为三部分。境内最高峰为秦岭主峰太白山,秦岭的华山、终南山、骊山、五台山(南五台)、翠华山都久负盛名。境内第一大淡水湖为红碱淖。

三分大秦陕西南北狭长,由北向南可分为地理、历史、文化、气候、语言、人种截然不同的三大地区:陕北、关中、陕南。由于陕西省超过1/3的面积和人口均位于秦岭以南,因此陕西省是中国唯一真正意义上跨越南北的省份。陕西的境内的秦岭被亲切的称谓父亲山,渭河和汉江共为母亲河。而朱鹮因为其分布地被称为陕西的省鸟。陕西从北到南的延安,西安,安康被称为三安,寓意三秦大地福泰安康。
塞外文化——陕北陕北位于北山山脉以北。
陕北南部是黄土高原地区,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地区。位于“北山”以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陕北是中国的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陕北革命精神。全市境内的革命文物达140多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延安市区内的凤凰山旧址、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旧址、子长县瓦窑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等国家级保护文物。省级革命文物有:延安市区内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南泥湾旧址,吴起县、志丹县、子长县、安塞县革命旧址、旧居、刘志丹陵园、谢子长陵园、洛川县冯家村“洛川政治局会议旧址”等。 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从商周时代起,鬼方,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从而演出了一幕幕历史壮剧。陕北成为华族(汉代以后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与交流,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秦汉以前,陕北一直是畜牧区。西汉以后,农耕业才大量发展,成为半农半牧区。一直到隋唐时期,陕北南界的黄龙山仍然是农耕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天然分界线,这种状况在宋代以后才逐渐有所改变。从陕北地名中,可以看出古代民族的地理分布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曾指出:“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借字残留在征服者的语言里,大部分是地名。”因为地名是各民族文化起源,行政管理的真实记录。
历史文化:战国时代秦国大将吴起,秦朝时代秦始皇长子扶苏都曾经驻守这里,并且修筑长城,留下了我国古代边防的丰富的历史和人文遗迹;而作为革命圣地,陕北又是新中国的发祥地和中国精神的象征。
经济:陕北土地原本贫瘠,因为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战略后而生态环境完全改变,又因发现了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以及盐业、稀土等重要资源而迅速崛起。
语言:汉语族,晋语,西晋语。
气候:温带半干旱气候。
代表城市:陕北为关中城市群北延伸和辐射区域,南部中心城市为革命圣地延安;北部中心城市为近年的明星城市榆林;


中原文化——关中关中位于北山山脉以南、南山(秦岭)山脉以北。
关中南部是渭河冲击平原,北部是渭北台地;土地肥沃,易守难攻。“八百里秦川”关中号称“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小麦和玉米产区。关中盆地南倚秦岭,北界“北山”。介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西起宝鸡峡,东迄潼关港口,东西长约36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39064.5平方公里。关中盆地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的,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丰富,机耕、灌溉条件都很好,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基本地貌类型是河流阶地和黄土台塬。渭河横贯盆地入黄河,河槽地势低平,海拔326~600米。从渭河河槽向南、北南侧,地势呈不对称性阶梯状增高,由一二级河流冲积阶地过渡到高出渭河200~500米的一级或二级黄土台塬。阶地在北岸呈连续状分布,南岸则残缺不全。渭河各主要支流,也有相应的多级阶地。宽广的阶地平原是关中最肥沃的地带。渭河北岸二级阶地与陕北高原之间,分布着东西延伸的渭北黄土台塬,塬面广阔,一般海拔460~800米,是关中主要的产粮区。渭河南侧的黄土台塬断续分布,高出渭河约250~400米,呈阶梯状或倾斜的盾状,由秦岭北麓向渭河平原缓倾,如岐山的五丈原,西安以南的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渭南的阳郭原,华县的高塬原,华阴的盂原等,目前已发展成林、园为主的综合农业地带。
历史文化:秦文化,是中国中心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朝历代的建都首选。从上古时代蓝田猿人,到中华文明的发源华胥古国,再到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三皇”,从半坡的仰韶文化到西周定都丰镐,再到近代的西安事变,一直到国家在西安宣布实施西部大开发,那里一直是中华文明的中心。
经济:关中是全国重点城市群,重工业、纺织工业、高科技产业、电子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旅游业是关中地区的支柱。
语言:汉语族,官话,关中官话。
气候:南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少雪。
代表城市:关中城市群是全国率先发展的十大城市群之一,正在建设城际轨道交通网。代表城市东有“东府”渭南;西有“西府”宝鸡;北有“同官”铜川;中有西咸都市圈——包括十三朝古都省会西安、千年帝都咸阳以及中国唯一的农科城杨凌国家农业高新科技产业示范区(地级市级别,省长亲任管委会主任,而且杨凌本身就是中国唯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蜀楚文化——陕南陕南位于南山(秦岭)山脉以南。
陕南地貌特征为“两山夹一川”:北部的秦岭山脉、南部的大巴山区及中部的汉水谷地、丹江平原。主要由古生界变质杂岩组成,是陕西农林特产和有色金属资源的富集区;气候潮湿多雨,常年温热,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水稻产区。陕南位于“南山”秦岭山脉以南,总面积74017平方公里。秦境秦岭是秦岭山脉的骨干,山坡北陡南缓,山势巍峨壮丽。一般海拔1500~3500米,高出关中盆地和汉中盆地1000~3000米。主脉分布在山地北部,有许多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峰,构成秦岭山地的高山、中山地形。秦岭以太白山为主峰,由西分为三支,由北而南山势渐低,至汉中盆地边缘已成低山丘陵。太白山以东山势逐渐递减,在商洛地区山势结构如掌状向东分开,间以红色断陷盆地和河谷平地。盆地和河谷平地保存有二至三级阶地。太白山仍存留有第四纪冰川,而古冰川作用留下的冰蚀冰碛地形保存完好。北陡南缓的山势导致北坡溪峪短急,南坡诸水源远流长,断切东西走向山岭,形成许多峡谷,水力资源丰富,为建设中小型水利电力工程提供了条件。川陕间的大巴山走向西北——东南,一般海拔1500~2000米,高出汉江谷地1000~1500余米,东西长约300余公里,通常把任河以西称米仓山,以东称大预山。大巴山北侧诸水注入汉江,上游系峡谷深涧,中、下游迂回开阔,形成许多山间小“坝子”。坝子中有两级河流阶地,农田、村镇较为集中。宁强、南郑、西乡、镇巴和镇坪等县由灰岩组成的山地,岩芽、溶沟、落水洞、溶洞、地下暗河等岩溶地形发育,地表水缺乏而地下水丰富。汉江谷地以西属嘉陵江上游低山、丘陵区,地势起伏较和缓,谷地较开阔,是陕、川间主要的水陆通道。著名的汉中、安康盆地,是陕西主要的农业区和亚热带资源宝库,也是陕西水稻和油菜的主要产区!
历史文化:中部和西部为蜀文化,东部为楚文化;是汉族重要的发祥地。刘邦曾被封为汉中王,汉朝因此得名,汉族也因此得名。刘备曾在汉中称帝,因此刘备政权被称作“蜀汉”。
经济:陕南经济以生态农业、渔业、林业经济为基础,航空产业、药业、旅游业为支柱。随着陕南进入全国重点支持战略,陕南已经成为了连接华中、西南的交通枢纽。
语言:汉语族,官话,西南官话。
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全年潮湿多雨,夏季闷热,冬季暖湿。
代表城市:陕南为关中城市群的南延伸和辐射区域,西部中心城市为“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汉中;中部中心城市为“上壅古城”安康;东部中心城市为华中南交通枢纽城市商洛。

 陕南三市简介:

商洛主要河流为丹江,为汉水流域的一部分,该地区具有南北过渡的气候条件和人文特征,该地区的人饮食方面既有南方特点,又有北方特点,面、米、玉米都是日常主食,主要特产是核桃、板栗、柿子,以上特产的产量居陕西省各市之首,核桃出口量历年来一直占全国六分之一左右。该地区一年四季气候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既栽种北方的小麦、玉米又有地区种植南方的水稻,商洛北部各县(例如:洛南、柞水、商州、丹凤)的方言接近陕西官话,南部各县(例如:商南、镇安、山阳)方言比较多,部分地区近似河南南部、湖北西北部。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江横贯其中。面积: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360多万。行政区划:现辖10县1区。 素有西北“小江南”和秦巴“聚宝盆”之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中。


  汉中地处北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带,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汉水横贯全境,形成汉中盆地。盆地内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气体湿润,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年均气温14℃,生态环境良好,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兼我国南北方之共有;粮食生产一年两熟,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其中水稻、油菜单产是全国最高产区之一。野生植物有3000多种,其中用途广泛的600多种。盛产各种名贵药材,其中天麻、杜仲、枣皮(山茱萸)、西洋参产量居全国前列。有森林面积131.2万公顷,植被覆盖率56%,森林覆盖率48%,林木蓄积量6781.3万立方米;可利用草场33万公顷,野生动物500多种,其中珍稀动物有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等42种。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矿藏60种,其中勉县、略阳、宁强三县的“金三角”地带,是全国五大黄金生产基地之一;铁、锰、镍、磷、石膏、石英石、石灰石储量居全省之首,经济开发潜力很大。汉江、嘉陵江及其支流水资源丰富,总量达146.25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60万千瓦,可开发利用87万千瓦。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以及西北地区(行政规划上而言)最南端,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典型的南方气候特征,一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山川秀丽,资源丰富,历史悠久。


  安康地处“秦头楚尾”,地缘和区位优势独特,处于川、陕、鄂、渝四省市的结合部,即东与湖北省(竹山、竹溪、郧县、郧西)连接,南与川渝两省市(万源、城口、巫溪)接壤,位处西安、武汉、重庆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故有方志称安康为“东接襄沔、西达梁洋、南通巴蜀、北控商虢”之地。在陕西省内,安康北与省会西安市(周至、户县、长安)毗连,西与汉中市(佛坪、洋县、西乡)为邻,东北与商洛市(镇安、柞水)接壤。


  安康是北亚热带季风地区的一部分,也是陕西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行政规划上而言)水、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


陕南特写之商洛篇:

商洛----------聚南北之气的隐士


外省很知道商洛在陕西的人看到这个标题,肯定会吃惊的说:怎么说商洛聚南北之气?商洛属于陕西应该是大西北啊!商洛人应该是住在窑洞内,头上包着大白毛巾,唱着信天游、甩着大鞭子,踩着尘土飞扬的黄土高坡放山羊才对啊,呵呵。



商洛人出了省经常遇到上述尴尬,其实商洛没出过门的人也许一辈子也没见过窑洞,也没踩过黄土高原的尘土,更不会唱信天游,商洛人能见到窑洞的机会通常只有一个:那就是翻越秦岭到西安坐火车,从陕西渭南到河南三门峡的那段路口的北坡能隐约看见几个窑洞。


商洛人居住在秦岭南麓腹地,是正儿八经秦岭的儿女,商洛1区6县中最北端的洛南县
有一条洛河从秦岭北部的山脉流入了黄河,《易经》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个“洛”指的便是洛河。

商洛除洛南县之外的 1区(即商州区)和5县吃的是丹江、汉江的水,丹江从秦岭南部的山脉流入了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又从汉江汇入了长江。


中国人所熟知的汉朝、汉族、汉字之“汉”说到底就是取自汉江,由于汉江的源头陕西汉中市是汉高祖刘邦韬光养晦以及他所开创的汉朝政权的龙兴之地,他在汉中做过汉王,所以他建立的王朝取国号为“汉”,从此汉江、汉中之“汉”便影响了中国和中国人数千年。

由于商洛大部分属于长江流域,所以除了居住在山顶的商洛人之外,也许商洛人从没为缺水发过愁,但却摆脱不了世世代代与贫穷做斗争的命运。


商洛与承载了古代华夏民族无限荣耀,被誉为中国自古帝王之都的长安仅仅相隔一个秦岭,但秦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山脉,据传他是春秋战国时代秦国领地中最高的山脉遂命名为秦岭。


在中国现在的版图上秦岭虽然已经不是最高峰了,但秦岭却一直是地理学家眼中中国版图上最重要、最奇特、最复杂的山脉,因为他是中国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他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他是中华民族的龙脉。



有人也许会说淮河也是中国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其实学地理的人都知道淮河只是秦岭的延长线而已,只有秦岭才是正儿八经中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河流情况有明显差异的分界线、不同土壤和植被的分界线以及农业生产有差异的分界线。


因为秦岭的身躯太庞大、秦岭的森林太神秘、秦岭的动植物太丰富、秦岭的内涵太深厚了,所以自古秦岭便是中国古代隐士聚集的地方。


商洛于先秦时代名叫商於,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秦国政治家、改革家商鞅的封地,商鞅名为公孙鞅,因封于商,故而人称商鞅。也许是秦孝公考虑到商鞅为秦国崛起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太过操劳了,在他年老之后应该在一个山清水秀、与世无争的地方养老,所以才把商於封给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秦岭的阻隔,南方北上的暖气流聚集到了秦岭南麓,而北方南下的冷气流被阻挡在了秦岭北坡,秦岭南麓腹地便成为了一个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空气清新、风景如画的地方。

大部分生活在秦岭南部腹地的商洛人的体貌和华北人、东北人差异巨大。

也许是因为电视上常常看到主持人说:“咱们西北如何如何”的原因,商洛人要是不去东北、华北、正儿八经的西北(例如:甘肃、宁夏、新疆)走走看看,也许也会一辈子会认为自己是正儿八经的西北人。

商洛北部的1区(商州区)以及洛南、柞水、丹凤这几个县的大部分地区的方言接近陕西官话(也称关中话),南部各县中镇安、山阳、商南方言比较多,部分地区近似湖北十堰郧西县、郧县,商南县接近河南南阳的地方方言接近南阳。

也许因为陕西官话曾经也是中国官话的原因,商洛人说普通话比长江以南的南方人标准。


商洛人不像新疆那边的西北人那样对大米抱有藐视,认为大米没营养,吃大米长不强壮;也不像长江以南的湖南人那样对面条抱有偏见,认为面条吃不饱,容易饿;


面、米、玉米对商洛人来说都是主食,在商洛,有人家面吃的多,有人家米吃的多,有人家吃玉米多,商洛既栽种小麦、玉米,水多的地方还有人栽种水稻,商洛山坡上住的人养黄牛,丹江边也有人养水牛。


生活在秦岭南麓、南北过渡地带的商洛人同时兼有北方人的厚道、大度,南方人的细腻、认真以及山里人的质朴、踏实。


也许是因为连绵的大山的阻隔导致交通不便的原因,商洛人传统、内敛,传统的接近保守,商洛人低调、温和、不事张扬,不喜与人争执。


由于商洛人的内敛的性格,使得很多陕西人甚至商洛人自己也不了解商洛,生活在群山坏绕秦岭南麓的商洛人,通常只有出了省,才会更有动力来了解家乡。


商洛太像一个不为人知、神秘莫测的隐士。

生活在商洛1区6县的商洛人-------------一群具有隐士气质,厚道、细腻又传统的中国隐士。





行政区划三级行政管理体制:第一级为副省(副部)级、地(厅)级;第二级为县(处)级;第三级为乡镇(科)级。
第一级:1个副省级市,1个副省级示范区,9个地级市;
第二级:24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80个县;
第三级:资料暂缺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 
西安市
未央区 新城区 碑林区 莲湖区 灞桥区 雁塔区 阎良区 临潼区 长安区 蓝田县 周至县 户 县  高陵县

咸阳市
秦都区 渭城区 兴平市 三原县 泾阳县 乾 县 礼泉县 永寿县 彬 县 长武县 旬邑县 淳化县 武功县


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杨陵区

宝鸡市
渭滨区 金台区 陈仓区 凤翔县 岐山县 扶风县 眉 县 陇 县 千阳县 麟游县 凤 县 太白县

渭南市
临渭区 韩城市 华阴市 华 县 潼关县 大荔县 合阳县 澄城县 蒲城县 白水县 富平县


铜川市
耀州区 王益区 印台区 宜君县

延安市
宝塔区 延长县 延川县 子长县 安塞县 志丹县 吴起县 甘泉县 富 县 洛川县 宜川县 黄龙县 黄陵县

榆林市
榆阳区 神木县 府谷县 横山县 靖边县 定边县 绥德县 米脂县 佳 县 吴堡县 清涧县 子洲县

汉中市
汉台区 南郑县 城固县 洋 县 西乡县 勉 县 宁强县 略阳县 镇巴县 留坝县 佛坪县

安康市
汉滨区 汉阴县 石泉县 宁陕县 紫阳县 岚皋县 平利县 镇坪县 旬阳县 白河县

商洛市
商州区 洛南县 丹凤县 商南县 山阳县 镇安县 柞水县
经济统计
初步核算,2008年陕西生产总值685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3.72亿元,增长7.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第二产业增加值3842.08亿元,增长18.8%,占56.1%;第三产业增加值2255.52亿元,增长13%,占32.9%。人均生产总值18246元,比上年增长15.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988.07亿元,比上年增长21%。
2008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35.15亿元,比上年增长32.8%。
2008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6.09亿元,比上年增长25.3%,为1998年以来增幅最高的年份。
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905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国内旅游收入561亿元,增长22.5%。全年接待境外旅游人数达125.7万人次,增长2.1%;旅游外汇收入6.6亿美元,增长8.2%。
2008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83.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进口29.61亿美元,增长33.6%;出口54.07亿美元,增长15.7%。
2008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56个,实际利用外资13.7亿美元(含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部分),增长14.6%。
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762万人,比上年增加人口14万人,其中男性1933.9万人,占51.41%;女性人口1828.1万人,占48.59%牞性别比为105.79(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全年出生人口38.64万人牞出生率为10.29‰;死亡人口23.32万人牞死亡率为6.21‰;自然增长率为4.08‰。城镇人口1583.8万人,占42.1%牞乡村人口2178.2万人牞占57.9%。人口年龄构成为0-14岁人口占17.75%,15-64岁人口占73.28%,65岁及以上人口占8.97%。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58元,比上年增加2095元,增长19.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36元,比上年增加491元,增长1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6%。


自然地理  境内气候差异很大,由北向南渐次过度为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年平均降水量576.9毫米,年平均气温13.0℃,无霜期218天左右。复杂多样的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孕育出万千物种和世间珍奇,堪称自然博物馆,有“小中国之称”。
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也很明显。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陕北黄土高原海拔800~1300米,约占全省总面积45%。其北部为风沙区,南部是丘陵沟壑区。经过50年来的建设,陕北防护林体系、生态农业、沙漠绿洲等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畜牧业较为发达,煤、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
  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平均海拔520米。东西长360公里,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粮油产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2/3,是全省的精华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陕南秦巴山地包括秦岭、巴山和汉江谷地,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秦岭在省境内东西长400~5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海拔1500~2000米。秦巴山区是林特产的宝库,汉江谷地土质肥美,物产丰富。
地形面积陕西山地总面积741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高原总面积926万公顷,总面积的45%,平原39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9%。耕地总面积48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3.3%,水田面积20.4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旱地面积369.2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7.9%,水浇地88.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3%,林地962.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6.8%,草地317.9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5.4%,水域面积40.3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
主要山脉太白山海拔高度3767米,化龙山2917米,首阳山2719米,终南山2604米,华山2160米,白子山1823米,巴山1500~2000米,子午岭1400~1600米。
主要河流无定河流域面积30261平方公里,河长491.2公里,延河7687平方公里,长284.3公里,泾河45421平方公里,长455.1公里,渭河62440平方公里,长818公里,北洛河26905平方公里,长680.3公里,嘉陵江9930平方公里,长244公里,汉江61959平方公里,长652公里,丹江7551平方公里,长244公里。
自然资源陕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较齐全,是我国的资源大省之一,许多矿种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陕西省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92种,其中能源矿产5种,金属矿产27种,非金属矿产57种,水气矿产3种。该省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是:资源分布广泛,但相对集中,矿产种类较齐全,但结构不尽理想;资源丰富,但总体勘查程度低,可经济开采的储量少,难以开发利用的资源量多;能源矿产具突出优势,但一些支柱性矿产短缺;除能源矿产外,金属、非金属矿产特大型、大型矿少,中小型矿多,富矿少,中低品位矿多,单一矿少,共伴生矿多。

  陕西省矿产资源分布区域特色明显。陕北和渭北以优质煤、石油、天然气、水泥灰岩、粘土类及盐类矿产为主;关中以金、钼、建材矿产和地下热水、矿泉水为主;陕南秦岭巴山地区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及各类非金属矿产为主。我省已查明矿产资源储量潜在总价值42万亿元,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居全国之首。
  陕西省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的重要矿产有:盐矿、煤、石油、天然气、钼、汞、金、石灰岩、玻璃石英岩,高岭土、石棉等,不仅资源储量可观,且品级、质量较好,在国内、省内市场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有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矿产,如铁、铜、锰、铝、锡、钨、铂族金属、萤石、钾盐、磷、金刚石等,或贫矿多、或探明储量少无可供规划矿区,或开发利用条件差,少数矿种至今仍未探明储量。

高等教育提前录取的本科高校: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西安市)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安市)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学院(西安市)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工程学院(西安市)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领航学院(西安市)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二飞行学院西安分院(西安市)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西安市)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西安市)
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学院(西安市)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工程学院(西安市)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指挥学院(西安市)
西安音乐学院(西安市)
西安美术学院(西安市)
西安体育学院(西安市)
第一批的录取本科高校:
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市)
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市)
长安大学(西安市)
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市)
西北大学(西安市)
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市)
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市)
第二批录取的本科高校:
延安大学(延安市)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市)
西安科技大学(西安市)
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市)
西安工程大学(西安市)
西北政法大学(西安市)
西安邮电学院(西安市)
西安石油大学(西安市)
西安工业大学(西安市)
西安财经学院(西安市)
西安文理学院(西安市)
西安医学院(西安市)
宝鸡文理学院(宝鸡市)
陕西中医学院(咸阳市)
西藏民族学院(咸阳市)
咸阳师范学院(咸阳市)
渭南师范学院(渭南市)
榆林学院(榆林市)
陕西理工学院(汉中市)
安康学院(安康市)
商洛学院(商洛市)
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市)
第三批录取的本科高校:
西安外事学院(西安市)
西安培华学院(西安市)
西安思源学院(西安市)
西安欧亚学院(西安市)
西京学院(西安市)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西安市)
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西安市)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学院(西安市)
长安大学兴华学院(所在地:西安市)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所在地:西安市)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所在地:西安市)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所在地:西安市)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西安市)
西安理工大学高科学院(西安市)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西安市)
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西安市)
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西安市)
高职专科高校: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西安市)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西安市)
陕西经济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西安市)
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西安市)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西安市)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西安市)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西安市)
陕西旅游烹饪职业学院(西安市)
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西安市)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西安市)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西安市)
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西安市)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西安市)
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西安市)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西安市)
西安东方亚太职业技术学院(西安市)
西安高新科技职业学院(西安市)
西安三资职业学院(西安市)
西安科技商贸职业学院(西安市)
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西安市)
西安海棠职业学院(西安市)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宝鸡市)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咸阳市)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咸阳市)
陕西纺织服装职业学院(咸阳市)
陕西服装艺术职业学院(咸阳市)
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咸阳市)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咸阳市)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咸阳市)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渭南市)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渭南市)
铜川职业技术学院(铜川市)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延安市)
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汉中市)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汉中市)
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安康市)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商洛市)



历史文化 陕西在上古时代是华夏“九州”中的“雍州”,历史悠久,早在11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灞河两岸生息繁衍;西安城东的半坡遗址,展示着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大约五千年前,华夏始祖炎帝、黄帝带领各自的部落,在陕西北部黄土高原一带开创了中华文明;后稷开启农耕文明,仓吉创造汉字,张骞发轫丝绸之路,司马迁独领传记史书之风骚……无不标志着陕西古代文明的灿烂与辉煌。
  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陕西曾经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中心。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长达1180年。另外还有刘玄、赤眉、黄巢、李自成4次农民起义在此建立政权。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陕西具有重要的位置。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延安,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这里领导中国革命13个春秋,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闻名遐迩。这里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也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圣地,为炎黄子孙的生存、繁衍和人类历史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文明发祥陕西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大约在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开始制造和使用一些原始的工具,采集果实和狩猎鸟兽。1963年发现的“蓝田猿人”,是全国发现的时间最早、最为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约三四万年前,关中地区的原始人类逐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1953年发现的西安半坡村遗址,就是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一座定居村落。
农业发祥陕西是我国农业生产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大约在6000年前,半坡人就在这里从事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打猎捕捞,采集果实。当时种植的谷物主要是粟。传说中最早从事耕种稷和麦的人,是陕西关中周人的祖先。到了西周末年,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并向其他地区传播。
对外开放发祥陕西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大约在3000多年前,陕西长安就同许多国家有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交往活动。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以古长安为起点的。从两汉时期时,就以长安为中心,同南亚、西亚、欧洲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文化发祥陕西是远古文化的摇篮之一。陕西从西周起,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周族是陕西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周人以周原为活动中心后,就有了文字记事,把卜辞和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刻在骨片上,后来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周代的古阴阳历,就是我国最早的历法。秦阿房宫、秦始皇陵、汉阳陵、乾陵等都记录印证了博大精深的陕西古代文化,其中已开发的秦始皇兵马俑坑,就展现了一个巨大地下雕塑艺术宝库,反映出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光辉篇章,号称世界第七大奇迹。
自古帝王都陕西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时代最长的省份。大约在2000年前、公元前28世纪左右,传说夏部落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在陕西活动过,为中华民族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丰功伟绩。公元前21~前16世纪的夏朝时期,陕西就有褒国、扈国、骆国出现。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在陕西建都。此后,又有秦、西汉、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大夏等13个王朝先后在陕西建都,时间长达1100多年。此外,还有刘玄、赤眉、黄巢、李自成4次农民起义在此建立政权计11年。陕西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的历史文明,留下了丰富的宝贵文物。
革命圣地近代的陕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1935年10月19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从此,中共中央在陕北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延安成为中国革命圣地,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陕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与社会发展欣欣向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3600万勤劳、勇敢、智慧的陕西儿女,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正在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以昂扬的斗志,投身西部大开发,发扬光荣传统,重振汉唐雄风,再铸新世纪的历史辉煌。
唐以前行政区划演变陕西地方行政区划,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魏国在洛河下游设上郡,楚国在汉江中游设汉中郡,秦在陕北也设上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普遍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陕西境内除保留上郡和汉中郡外,在渭河流域另设内史,与郡同级。
  西汉沿袭秦制,保留上郡与汉中郡,另将秦的内史分为3个相当郡的政区:京兆尹(分管今西安以东、渭河以南地区)、左冯翊(分管渭河以北、洛河中下游地区)、右扶风(分管咸阳以西地区),称为“三辅”,治所均在长安城。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设13州刺史部,监察各郡。后来改刺史部为州,州牧或州刺史为行政长官,形成州、郡、县三级制。现今的陕西在西汉中期涉及3个州。
  三国时期,现今陕西地区的大部分由雍州、荆州、益州管辖。西晋时大致和三国相仿。东晋至隋统一的二百多年间,南北分裂,战争频繁,行政区划十分混乱。
唐以后行政区划演变唐初对州、郡、县加以改革,全国共设10道,道辖州、郡。今关中、陕北属关内道,陕南属山南道。宋改道为路,今陕西的大部分属于永兴军路,治所在今西安市;今麟游、周至以西,南至凤县、留坝,另属秦凤路,治所在今甘肃天水市。这两路是由宋初的陕西路划分出来的,因此,习惯仍称它们为陕西路。今佛坪、镇巴以西属利州路,治所在今汉中市。今宁陕、石泉以东属京西南路,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今神木、府谷、佳县属河东路,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金仍用路制,完全设在陕西境内的有京兆府路、延路。
元代的政治中枢称中书省,在各地的分设机构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陕西行省的辖地包括今陕西全境及甘肃兰州以东和内蒙古伊克昭盟中部以南各地。明在元行省基础上,除北京、南京外,在全国设13个布政使司,陕西布政使司所辖地区包括今陕西全境、甘肃嘉峪关以东各地、宁夏和内蒙古伊克昭盟的大部、青海湖以东部分。清代废去布政使司的称号,仍称行省或省,嘉庆年间全国有18个省。清初陕西仍辖今甘肃、宁夏和青海东部。康熙二年(1663)年移陕西右布政使驻巩昌,五年改为甘肃布政使,移驻兰州。从此,陕、甘两省分治。
自元代设行省起,陕西的省治一直设在现今的西安市。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汉中、延安、韩城、榆林、咸阳。
人口分布   分布情况  2004年西安市725.01万人,宝鸡市369.20万人,咸阳市489.75万人,铜川市84.33万人,渭南市536.75万人,延安市208.80万人,榆林市336.79万人,汉中市373.99万人,安康市294.97万人,商洛市240.62万人,杨凌示范区14.23万人。
   年龄构成  2005年全省总人口年龄构成为0-14岁人口占19.76%,15-64岁人口占71.66%,65岁及以上人口占8.58%。
   性别构成  2005年全省总人口中,其中男性1913.6万人,占51.44%;女性人口1806.4万人,占48.56%,性别比为105.93(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城乡人口  2005年全省总人口中,城镇人口1385万人,占37.23%,乡村人口2335万人,占62.77%。
   人口变动  2000年总人口3644万人;2001年总人口3659万人;2002年总人口3674万人;2003年总人口3689.5万人;2004年总人口3705.2万人;2005年总人口3720万人;2007年3748万;2008年常住人口为3762万人。
   西安回民  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由东北通往西南、西北通往东南的交通要道;西安——古代的长安,既位于这一重要通道的枢纽,又是沟通东西交通的“丝绸之路”的起点。唐、宋以来,阿拉伯史书、波斯、中亚等地的商人、外交人员、宗教家在这条路上不断来往,并且有相当数量的人,由于多种原因,先后定居下来。这一地区在回族形成过程中,就成为重要的地区之一。
  伊斯兰教传入长安的时间约在7世纪三四十年代。阿拉伯的使者、商人、宗教家,通过“丝绸之路”来到长安,其中尤以商人居多。当时长安的东、西两市,是他们的云集之地,唐人笔记、《太平广记》中都多次提到“胡店”、“波斯肆”,这是唐代长安穆斯林的来源之一。
  唐代在安史之乱期间,曾借过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帮助平乱。中国史书对此有所记载,阿拉伯史书也有记载:阿拉伯帝国应唐朝的邀请,派兵平乱,“唐王曾答应阿拉伯帝国的援唐官兵,可以留住长安,允许他们和中国女子结婚,并在762年(唐肃宗宝应元年)敕建清真寺一座”这是长安穆斯林的来源之二。
  《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四年(779)条:“庚辰(七月)诏回纥、诸胡在京师者各服其服,无得效华人”。“诸胡”包括中亚的九姓胡在内。九姓胡是康、安、曹、石、米、何等九个小王国的总称。他们长期以来,不断到长安经商,有些住久了,各以国名为姓。在长安及附近回族中,安、曹、康、何、米等姓的为数不少,且多聚居一村,以族姓为村名。九姓胡各国被阿拉伯帝国征服后,皈依了伊斯兰教。8世纪以后来长安的九姓胡人中,当有不少穆斯林。明、清两代长安及其附近的不少回族碑文中的定碑人,是安、石、米、何等姓氏;这些姓氏至今仍为西安回民大姓。根据上述情况看,唐代九姓胡中的穆斯林在长安居留下来,这是当时长安的穆斯林的来源之三。
人口民族综合以上情况,说明唐代国外各地的穆斯林,不少在长安及其附近居住下来,经过唐、五代,长期生息繁衍,使这里的穆斯林人数日益增多。这就为那里回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由960年北宋建立,到1279年南宋灭亡的4个多世纪中,辽、金、夏、蒙古与北宋、南宋先后对峙。中原地区战乱频仍,给各族人民带来长期而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又使中原的各族人民增多了错杂居住、经济文化交流以至联合反抗各族统治者的斗争的机会。所以这一时期就成为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回族的形成也就在这一时期。 重点文物陕西境内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延安革命遗址 1937-1947年 延安市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汉至宋 汉中市
大雁塔 唐 西安市
小雁塔 唐 西安市
兴教寺塔 唐 西安市长安区
西安城墙 明 西安市
西安碑林 汉至近代 西安市
药王山石刻 隋至明 铜川市
半坡遗址 新石器时代 西安市
丰镐遗址 周 西安市长安区
阿房宫遗址 秦 西安市
汉长安城遗址 西汉 西安市
大明宫遗址 唐 西安市
黄帝陵 黄陵县
秦始皇陵 秦 西安市临潼区
茂陵(汉武帝刘彻墓) 西汉 兴平市
霍去病墓 西汉 兴平市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墓) 唐 礼泉县
乾陵(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墓) 唐 乾县
顺陵(武则天之母杨氏墓) 唐 咸阳市

陕西境内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西安事变旧址 1936年 西安市
蓝田猿人遗址 旧石器时代 蓝田县
周原遗址 西周 扶风县、岐山县
司马迁墓和祠 西汉至宋 韩城市

陕西境内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瓦窑堡革命旧址 1935年 子长县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 1937-1946年 陕西省西安市
大佛寺石窟 唐 彬县
钟山石窟 北宋 子长县
昭仁寺大殿 唐 长武县
西岳庙 明至清 华阴市
西安清真寺 明至清 西安市
秦雍城遗址 东周 凤翔县
秦咸阳城遗址 战国至秦 咸阳市
黄堡镇耀州窑遗址 唐至元 铜川市
长陵 西汉 咸阳市
杜陵 西汉 西安市长安区
桥陵 唐 蒲城县

陕西境内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姜寨遗址 新石器时代 西安市临潼区
郑国渠首遗址 战国 泾阳县
魏长城遗址 战国 华阴市、大荔县 、韩城市
统万城遗址 十六国 陕西省靖边县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包括青龙寺遗址) 隋、唐 西安市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 隋、唐 麟游县
灞桥遗址 隋-元 西安市
华清宫遗址 唐 西安市临潼区
武侯墓 三国 勉县
泰陵 隋 咸阳市
永陵 西魏 富平县
仙游寺法王塔 隋 周至县
府州城 五代-清 府谷县
西安钟楼、鼓楼 明 西安市
水陆庵 明 蓝田县
延一井旧址 清 延长县

陕西境内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甜水沟遗址 旧石器时代 大荔县
花石浪遗址 旧石器时代 洛南县
元君庙--泉护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华县
康家遗址 新石器时代 西安市
老牛坡遗址 新石器时代至商 西安市
栎阳城遗址 战国至汉 西安市
京师仓遗址 西汉 华阴市
良周遗址 秦、汉 澄城县
东渭桥遗址 唐 高陵县
玉华宫遗址 唐 铜川市
西汉帝陵 西汉 咸阳市、西安市
唐代帝陵 唐 富平县、蒲城县、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
三原城隍庙 明 三原县
鸠摩罗什舍利塔 唐 户县
公输堂 明 户县
仓颉墓与庙 明、清 白水县
泰塔 北宋 旬邑县
香积寺善导塔 唐 西安市长安区
西安城隍庙 明、清 西安市
白云山庙 明、清 佳县
八云塔 唐 周至县
泾阳崇文塔 明 泾阳县
彬县开元寺塔 北宋 彬县
韩城普照寺 元 韩城市
韩城文庙 明 韩城市
韩城城隍庙 明 韩城市
党家村古建筑群 明、清 韩城市
耀县文庙 明 铜川市耀州区
澄城城隍庙神楼 明 澄城县
镇北台 明 榆林市
重阳宫祖庵碑林 元至清 户县
慈善寺石窟 隋、唐 麟游县
洛川会议旧址 1937年 洛川县
杨家沟革命旧址 1947~1948年 米脂县

陕西境内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龙岗寺遗址 旧石器时代至汉 南郑县
石峁遗址 新石器时代 神木县
石摞摞山遗址 新石器时代 佳县
李家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西乡县
北首岭遗址 新石器时代 宝鸡市
东龙山遗址 新石器时代至汉 商洛市
横阵遗址 新石器时代 华阴市
李家崖城址 商至周 清涧县
梁带村遗址 周 韩城市
杨家村遗址 周 眉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扶风县
麟州故城 唐至明 神木县
秦东陵 秦 西安市
张骞墓 汉 城固县
明秦王墓 明 西安市
蔡伦墓和祠 清 洋县
精进寺塔 唐至宋 澄城县
长安圣寿寺塔 唐 西安市
长安华严寺塔 唐 西安市
百良寿圣寺塔 唐 合阳县
昭慧塔 唐 高陵县
开明寺塔 唐 洋县
大秦寺塔 宋 周至县
太平寺塔 宋 岐山县
武陵寺塔 宋 永寿县
神德寺塔 宋 铜川市
法王庙 宋至清 韩城市
北营庙 元 韩城市
五门堰 元 城固县
吴堡石城 明至清 吴堡县
周公庙 明至清 岐山县
榆林卫城 明至清 榆林市
张良庙 明至清 留坝县
扶风城隍庙 明至清 扶风县
玉皇后土庙 明至清 韩城市
玄武庙青石殿 明 合阳县
庆安寺塔 明 渭南市
咸阳文庙 明 咸阳市
盘龙山古建筑群 明 米脂县
姜氏庄园 清 米脂县
丰图义仓 清 大荔县
灵岩寺摩崖 汉至民国 略阳县
石泓寺石窟 隋至明 富县
杨珣碑 唐 扶风县
万安禅院石窟 宋 黄陵县
易俗社剧场 民国 西安市
渭华起义旧址 1927年 华县
吴旗革命旧址 1935年 吴起县
保安革命旧址 1936年~1937年 志丹县 
钟馗故里遗址 唐 户县石井镇终南山阿姑泉牡丹园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