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县 - 百科全书 - 118查实用查询

输入词条,如查找北京欢迎你的解释,输入北京欢迎你后按Enter即可

百科全书 > 云霄县

云霄县


ad

县情概况云霄县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北纬 23°45’—24°14’,东经 117°07’—117°33’。面积1054.3平方千米。辖6镇3乡。县人民政府驻云陵镇。2003年末,户籍人口41.3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18万人。通行闽南方言厦门话。
  云霄为省荔枝、枇杷(早熟)、凤梨、香蕉、甘蔗、乌龙茶、橡胶、热带名贵药材和香料作物生产基地之一。农副产品有稻米、咖啡、油棕、芦笋,常山白胡椒、湖丘荔枝、西林龙眼、霞河金枣和蜜柚为名产,禽畜良种顶溪云良鸭、龙透猪,大黄鱼、鲳、鳗、墨鱼、石斑鱼,江蓠、竹塔泥蚶,长竹蛏,巴菲蛤、褶牡蛎,列屿对虾,船场、浯田海鲟为特产。工业有制糖、卷烟、电力、食品、制盐。漳诏高速公路境内24.8千米,以国道324线,省道210、211线为主干的公路通车400.7千米。内河通航30千米,沿海轮船直达厦门、东山、汕头、香港。
云霄常山有印尼、泰国、菲律宾、越南等国归侨组成的福建最大的华侨农场。城南献宝山有烈士陵园。城西七先生祠是清末女革命家秋瑾诞生地,城区还有崇奉唐“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威惠庙。云霄、漳浦边界盘陀岭有汉代蒲葵关遗址。雄伟壮观的“向东渠”长85.7千米,从漳江上游穿山跨海进入东山岛。  
行政区划云霄县下辖6镇:云陵镇、峛屿镇、东厦镇、火田镇、莆美镇、陈岱镇;3乡:马铺乡、下河乡、和平乡 ;1个农场:和平农场;1个开发区: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
乡镇介绍:
云陵镇:位于云霄县中部,漳江两岸。县人民政府驻地。1943年置云陵镇,1956年更名城关镇,1958年改公社,1980年复置城关镇,1984年复置云陵镇。1997年,面积14平方千米,人口5.93万,辖下港、大园、溪美、王府、塘坪、宝楼、大路、西园、丁洋9个居委会和享堂、塘坪、下坂、下城4个村委会。324国道、云平、云浦、云东公路过境。东西两侧有大臣、将军两山巍然屹立,县城东南面的漳江口两边有玉女峰与仙人亭对峙,素有“将军对大臣,玉女对仙人”的赞誉;纪念地有献宝山烈士陵园,名胜古迹有威惠庙、云山书院和革命烈士秋瑾女士的出生地七先生祠。
陈岱镇:位于云霄县东南部,距县政府19.4千米。辖18个行政村。漳诏高速公路、324国道、省道双东公路过境。礁美村有汽轮停泊码头和对台贸易接待站。海岸线长21.5千米。向东水渠壶境。礁美、白礁盛产海盐。境内有“东山战斗”烈士墓,古迹由新圩村临海处的莲花庵。汤港有海水温泉水产良种试验场。陈岱具有开漳文化、氏族文化、海洋文化、土楼文化、侨台文化的鲜明特色、名人故居、楼台亭阁、人楼居民、桥梁渠道等错落其间。民间剧团,器乐演奏、潮州大锣鼓等技艺精湛的民间艺术形式遍布各村。清嘉庆年间属云霄厅,1944年属岱屿镇,1958年置海峰公社,1961年析置陈岱公社,1984年改镇。1997年,面积89平方千米,人口36万,辖岱东、岱南、岱北、岱山、呈安、大山顶、董塘、双岭、石前、坑内、礁美、下曾、前江、后江、中江、峰外、竹港、白礁18个村委会。
莆美镇:位于云霄县中部,距县政府2.5千米。辖3个社区、24个行政村。324国道过境。南溪自西北向东南,汇入漳江。有省文物保护单位陈政墓和献宝山烈士陵园、仙峰岩、南山寺等文物古迹。明代曾筑抗倭城堡。1944年属阳山乡,1958年属红旗、海峰两个公社,1966年置莆美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改镇。1997年,面积70平方千米,人口4.3万,辖后汤、演武亭、前埔、宝树、双溪口、高塘、中柱、阳下、佳兜、向北、莆下、莆东、莆南、莆北、前涂、山美、上坑、益宝山、树洞、大埔、马山、下径、三东、狮山24个村委会和绥阳居委会。
火田镇:位于云霄县东北部,是漳州郡治的发祥地,全镇辖21个行政村,108个自然村,总人口5.4万人,地域面积196平方公里,山地面积16万亩,属丘陵地形,耕地面积3.2万亩,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2℃,年降雨量1700mm,全年无霜,四季如春,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国道324线贯穿腹地16.7公里,漳江流经本镇连接东海,水陆交通便捷。盛产的荔枝、香蕉、枇杷等名、优、特水果享誉省内外,素有“水果之乡”、“闽南荔枝第一镇”的美誉。民国时期曾为高岳乡、西岳乡。新中国成立初分属二、六区。1958年成立火箭公社,1960年分为火田、菜埔两个公社,1965年又并为火田公社,1984年改火田乡,1993年改为火田镇。
峛屿镇:位于闽南金三角东南部,总面积9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9平方公里,12个行政村,人口2.4万,素有“沧海桑田,鱼米之乡”。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温高、日照长,全年无霜期长达360天以上,平均气温21度,年降水量1380毫米,海水咸度12-21度。1939年置峛屿乡,1950年改镇,1958年属海峰公社,1961年析置峛屿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改镇。1997年,面积142平方千米,人口2.2万,辖山前、林坪、顶城、城内、城外、宅坂、半山、南山、油车、宅后、青径、人家12个村委会。
东厦镇:位于云霄县东部,距县城5千米。辖15个行政村。漳诏高速、211省道、云峛公路过境。漳江流经注入东山湾,建有码头,海岸线长34.1千米。名胜古迹有屹立于漳江出海口的石矾塔、龙湫岩、横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魏妈墓,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溪观音亭。有竹塔红树林自然保护区。1944年置滨江乡,1958年更名红旗公社,1964年更名东厦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改镇。1997年,面积117平方千米,人口5.3万,辖东厦、船场、溪塘、荷西、荷中、荷东、浯田、洲渡、佳洲、白塔、埭洋、竹塔、东崎、湖丘、长洋15个村委会。 
下河乡:位于云霄县西北部,距县城9.4千米。云平公路过境。1957年置下河区,1958年分置下河、车山公社,1966年并置下河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133平方千米,人口4.2万,辖世坂、上窖、新陂、孙坑、下洞、上河、后坑埔、外龙、内龙、下洞、坡兜、后山、石屏、车圩、龙透、陂下、曲溪、金坑、仙石、梅林、三星、七高礿、新湖23个村委会。
马铺乡:位于云霄县北部,距县城26千米。与平和县安厚、国强、南胜毗邻交界。云平公路过境。峰头水库在境内。有碧湖岩、炉峰岩、太平庙等名胜古迹。1958年置卫星公社,1964年更名马铺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168平方千米,人口3.8万,辖峰头、宝洞、青美、白凤、泮坑、宝石、龙镜、枋林、上洋、马铺、石芹、乌石坑、杨美、粗溪、湖洋、桥头、坪水、下庵、石鼓、礿头、枧河、乌螺、大仑、客寮、新楼、杉脚、坑口、大坪28个村委会。
和平乡:位于云霄县西部,距县城7千米。东凭将军山与该县莆美镇接壤,西隔乌山山脉与诏安县红星乡公田比邻,南连常山经济开发区,北接该县下河乡,省道云太线斜贯全境,沟通云霄与诏安两县。是该县的老区贫困乡。云(霄)水(晶坪)公路过境。西溪、南溪汇合注入漳江。1958年置和平国营农场,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125平方千米,人口2.7万,辖东方、坎顶、莆顶、径仔、安吉、大畲、上坂、吉坂、内洞、棪树、半岭、桥头、通贝13个村委会。
历史沿革据现有考证资料,云霄早在5000多年前已有先民繁衍生息。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分出其东部地区增置东官郡,设绥安县,县治在今云霄火田大峙原下。“义熙九年(413年)又分东官郡立义安郡,县与郡俱立”。其间义安郡治一度设在绥安县地。南齐间(479~502年),绥安县居义安郡六县之首,时为该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云霄是漳州文明的发祥地,素有“开漳圣地”之称谓。唐总章二年(669年),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奉诏率兵南下,入闽平“蛮獠啸乱”,镇守故绥安县地,与子元光于云霄火田开屯建堡,且耕且守,据闽粤之交。是时陈政涉绥安溪,指之谓将士曰:“此水如上党之清漳”,漳江自此得名。仪凤二年(677年),陈政在云霄病逝,元光奉旨袭职,奏报立州。垂拱二年(686年),朝廷诏准于此地建州置郡,称为“漳州”,治所在今云霄境内,并置漳浦、怀恩二县(一说开元二十八年立怀恩,二十九年废怀恩入漳浦),漳浦县治附州治。陈元光为首任刺史,建州后继续率众辟地置屯,立行台于四境,派兵分戍;招徕流亡,设立唐化里;倡兴庠序,传播中原文化,使民风转淳;经农惠工,推广中原先进生产技术,改变“火田畲种无耕犊”、“唯种黍稷皆火耨”为“杂卉三冬绿、嘉禾两度新”;通商营市,安抚异族,为开发漳州奠定基础,功德在民,流芳百世,被后世尊为“开漳圣王”。开元四年(716年),徙州治于李澳川,漳浦县治随州徙,云霄境遂为漳浦驿。宋代,云霄沿设驿铺,兴农渔、制陶器、通商贸、建寺庙。宋末元初,战争频仍,民不聊生,官逼民反,多有民众响应陈吊眼农民起义。明时仍为云霄驿,时山贼、倭患不断,万历二年(1574年)增驻海防同知,万历二十年兼驻捕盗通判,御倭防盗。清顺治六年(1649年)十月初十日,抗清爱国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军由漳江下游攻入云霄,以梁山为屏障,在盘陀岭布防。北拒清军,南扼东山湾,并向诏安扩大声势。清顺治十八年九月,清政府为灭郑军,令沿海划界移民入内地,“越界者斩”,居民迁移流失者不计其数。18世纪中叶,随着殖民主义经济入侵,云霄人民反对清政府统治日趋频繁。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云霄高塘村郑开在境内高溪庙、观音亭创立反清会党“天地会”,进行传道,团结民众反抗清政府,其组织衍及闽南各地。又从闽南扩展到台湾,两广、长江流域一带反清志士与之呼应,并逐渐波及海外华侨聚居地。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侵略者进犯厦门,清政府与英国、美国、法国等侵略者签订一系列卖国条约,引起闽南人民强烈不满。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太平天国运动后,境内人民纷纷参加云霄“小刀会”、“会仔军”等反清组织。清咸丰三年(1853年),以岳坑村朱翔为首,成立反清组织“兄弟会”,并广泛串连沿海各地民众参加,与太平军呼应。清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太平军侍王李世贤率部进入闽南,驻境内阳下“华庙”进行反清活动,连结地方志士壮大武装力量,嗣而在岳坑“兄弟会”配合下攻占云霄城,驻城长达200多天。清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中旬,左宗棠率兵3万余人进云霄围剿。太平军和“兄弟会”虽然失败,但云霄的反帝反清斗争仍此起彼伏,主要有陈岱的“白扇会”、“哥老会”等反清组织活动,并逐渐扩展到邻乡、邻县。
  民国初期,辛亥革命成果被北洋军阀篡夺,军阀割据混战,云霄地域也争战连年。民国7年(1918年),粤军营长陈绍鹏率部攻入云霄县,自任县长。此后,各派军阀进出频繁,军阀勾结地方土豪劣绅,派军饷,摊捐款,烧杀掠夺,百姓备受蹂躏。民国9年,北洋军阀李厚基运来罂粟籽,强迫农民种植,先收种子款,后逼鸦片捐。云霄人民不堪重负,西北区农村组织“联乡自治”,自发进行抗缴北洋军阀苛捐杂税的斗争,沉重打击反动军阀。
  云霄是闽南进行武装革命斗争的根据地之一。民国21年3~4月间,中共漳州中心县委派员来到云霄,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5月,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简称“红三团”),在漳浦城郊组建。民国22年3月,在云浦交界的云霄徐南坑建立秘密交通站;民国23年4月,在坪水(今马铺乡坪水村)建立云霄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8月成立坪水乡苏维埃政府;民国24年底开辟乌山革命根据地,成立中共云和诏县委。云霄老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粉碎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军的多次“围剿”,接着又开展八年的抗日斗争,反对国民党右派发动的内战,直至云霄和平解放。在云霄这块土地上,留下红三团、红九团、独立营、闽南支队等红军指战员的足迹。红军奇袭云霄城、坪坑伏击战、车仔圩战斗等震慑敌人,威撼闽南。广大云霄人民为闽南人民革命斗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

1949年9月26日云霄和平解放,属龙溪专区(地区)、漳州市。
  1949年10月上旬,全县划分为4个区。1950年12月,划为5个区。1952年11月,土地改革结束,划为6个区,共辖69乡2镇。
  1954年12月,因一、四、五区乡村分散,增划10个乡,共辖79乡2镇。
  1955年9月20日,撤销第六区,全县缩减为5个区,辖3镇80乡。
  1956年2月8日,改第一区为城关镇,改第二区为东厦区,改第三区为陈岱区,改第四区为下河区,改第五区为车墩区,成立菜埔区(原第六区)。全县共有城关1镇和5区83乡。
  1957年,全县并为3个区、48个乡(镇)。
  1958年2月,撤区并乡。全县划分为城关1镇,船场、竹塔、莆美、菜埔、后埔、陈岱、峛屿、马山、官洋、世坂、晶岭、龙坑、坡下、新林、车墩、杨美、枧河、安吉18乡,以及和平、常山(华侨)2个农场。
  1958年8月,撤销乡级建制,建立人民公社。全县除常山、和平2个农场外,建为红旗、海峰、跃进、卫星、火箭5个公社。
  1961年1月,红旗公社析为城关、东厦2公社,海峰改称陈岱公社,火箭改称菜埔公社,跃进改称下河公社,卫星改称马铺公社。全县共有6个公社、2个农场。6月,从东厦析出竹塔、莆美,陈岱析出峛屿、大埔,菜埔析出火田,下河析出安吉、车圩建为公社,连同城关共15个公社;和平、常山农场依旧。另成立顶溪原种场、圆岭林场和跃进畜牧场。
  1964年,车圩并入下河、枧河,新林并入马铺,竹塔并入东厦,全县调整为城关、莆美、大埔、东厦、菜埔、火田、陈岱、峛屿、下河、安吉、马铺11个公社。1966年8月,菜埔并入火田,安吉归入和平农场,大埔公社和常山农场各一部分大队划归莆美公社。全县共有城关、莆美、东厦、陈岱、峛屿、下河、马铺、火田8个公社,以及和平农场、常山农场、顶溪原种场、圆岭林场。
  1980年10月,改城关公社为城关镇;顶溪原种场划归农业局,圆岭林场划归林业局。全县共有1个镇,7个公社,2个农场(和平、常山);共辖139个生产大队、5个街道居委会,42个作业区、管理区。
  1984年11月,撤销公社,改为乡(镇),生产大队改为村。至此,全县共有云陵、陈岱2镇,东厦、莆美、峛屿、火田、下河、马铺、和平7乡,和平、常山2农场,以及顶溪原种场、圆岭林场;共辖5个街道居委会,159个行政村,36个作业区(含管理区、工区)。
  1990年,全县共辖2镇(云陵、陈岱)、7乡(东厦、莆美、峛屿、火田、下河、马铺、和平),共有8个街道居委会、156个村。
  2000年,云霄县辖6个镇、3个乡。   自然地理 云霄县三面环山,全县最高峰乌山西山源海拔1117米。中部和东部沿海有冲积平原、台地。岛屿3个。主要河流漳江,干流66.2千米(境内58.2千米),流域1035平方千米(境内855.2平方千米),主要人工湖有峰头水库等。年平均气温21.3℃;1月平均气温13.4℃,7月平均气温28.2℃;极端最高气温38.1℃,极端最低气温-0.2℃;≥10℃积温7548.8℃。年降水量1730.6毫米,无霜期347天。
  境内耕地1.23万公顷,有林地5.83万公顷,林木蓄积量42.4万立方米,毛竹2.38万根,森林覆盖率40.1%。漳江入海处有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85万千瓦,矿藏有花岗岩、水晶、高岭土、盐。海岸线47千米。

社会经济云霄和平解放后,中共云霄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建立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966年秋至1976年秋,经历10年的“文化大革命”动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起了很大变化,1996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79亿元(当年价,以下同),农业总产值9.95亿元,工业总产值34.27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40.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4.42亿元,预算内财政收入1.5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012万美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8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28元,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5.6,人口自然增长率6.3‰,粮食总产13.15万吨。由于各项事业的发展,1996年云霄被福建省委、省政府评为“96年福建经济发展十佳县”,还获“全国技术监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先进县”、“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福建96年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1%,达28.81亿元,三次产业构成由27.3∶46.6∶26.1调整为22.3∶46.0∶31.7,预算内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1.4%,达到2.40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60元提高到3499元,年均递增11%,城乡居民人均储蓄由1262元增加到2877元,居民消费水平(扣除物价因素)由人均1724元提高到2800元。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32.54亿元,比上年增长6.8%,人均GDP7998元;工业总产值39.18亿元,比增13.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35亿元,比增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亿元,增长12%;财政收入2.408亿元,增长3.1%;三次产业比例为28.5∶33.2∶38.3。
  科技创先工作进入“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行列。计生率提高6.8个百分点。“一控双达标”和环保责任制如期完成,各项指标居全市前列。药品实行集中招标采购。全县9个乡镇宣传文化中心全部建成启用。《云霄县志》编纂出版。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工作全面完成。

农业 云霄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在漳南居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主产大米、大麦、小麦、甘薯、甘蔗、花生、大豆、蔬菜、水果及饲养鸡、鸭、猪、牛等,沿海兼有海洋捕捞和蚶、蛏、牡蛎等养殖。1949年粮食总量4.38万吨,平均亩产131公斤。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组织互助合作,解放生产力,农作物产量稳定上升。1957年,粮食总产6.45万吨,平均亩产量166公斤。50年代中期,大兴农田基本建设,改革农具,推广良种,农业生产不断发展。但由于刮“共产风”、浮夸风和瞎指挥,以及“一平二调”等,违背按劳取酬原则和自然规律,加上风、洪自然灾害,造成3年减产减收。1962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执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之后,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全县大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植树造林,改革耕作制度,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秩序受破坏,农村经营管理混乱,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限制多种经营,以致农业经济停滞不前。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变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1982年全县粮食总产达17.5万多吨,平均亩产336.2公斤;种植烤烟5.76万亩,总产6.79万吨,成为福建省最大烤烟基地之一。此后,因地制宜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提倡科技兴农,发展商品性农业和创汇农业。重点抓粮食、茶果和“菜篮子”工程及泥蚶、对虾、鳗鱼、青蟹、花鲷鱼等高优示范养殖等。1989年全县有果园99685亩,水果总产1.63万吨;水产养殖面积10.95万亩,总产1.03万吨。对虾、蟹、鳗鱼等多种水产珍品运销国际市场。90年代,引进稻麦良种(尤其水稻杂优组合),逐步由粗放经营型向高产、优质、高优的集约型转变。同时大抓山地、浅海滩涂和大田“三大开发”,农业产业化、基地化、高优化、商品化逐步形成规模,基本形成粮食、蔬菜、水果、水产、甘蔗、食用菌、禽畜七大生产基地。至1996年,粮食总产量13.15万吨,比1995年增长3.5%,获’96福建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水果面积152519亩,总产9.19万吨;水产品生产总量4.51万吨,总产值21317万元,比1990年增长2.12倍,年创汇720多万美元;农业总产值9.95亿元。  林业 云霄多山,地处南亚热带,森林资源丰富,林木种类繁多,主要有格木、杉、樟、榕、桉、红树林、竹等585种。民国以前,县内林业生产多靠自然繁殖,人工育林较少。民国36年全县有林果地62万亩,至1949年只存大洞、梁山、大帽山等地部分原始森林,森林覆盖率40.25%。1950年后,县政府不断组织民众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防火护林,林业得到较快发展。至1957年完成造林132万亩。1958年因毁林“大炼钢铁”运动及“文化大革命”期间毁林开荒种粮,林业资源均遭到严重破坏。1981年,全面实行山林定权发证后,出现集体和个体上山造林植树新局面。至1996年,全县有森林面积93.03万亩,森林覆盖率60.72%,林地绿化率为85.14%,并形成用材林基地、经济林基地、薪炭林基地和沿海防护林带。其中,竹塔1995亩红树林被列为自然保护区,形成一道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风景线。城镇园林和道路两边造林绿化与城镇建设并驾齐驱。1992~1996年,全县先后投入600多万元用于城镇绿化事业,园林绿化面积从67.2公顷增到112.9公顷,增长40.4%;城区公共绿地面积从3.2公顷增加到20.2公顷,增长6.3倍;城镇道路绿化带总长15.4公里,道路绿化程度100%。  水利 云霄历来多干旱、洪涝、台风、海潮等灾害。唐陈元光始在云霄境内兴修坝、渠等水利设施,至民国间,主要有8陂17埭,灌溉面积近4万亩,保灌面积上万亩。20世纪50年代初,整修原有陂圳、堤防。1955年后建设水库、滚水坝、水闸、引水渠等小、中、大型水利设施,并提高江海堤防潮防洪标准。1958年,开始水力发电建设。1981年后发展电力排灌、管道节水工程和江海堤标准化建设,至1996年全县共建成蓄水工程1537处,库容量2.668亿立方米,引水工程、提水灌溉工程等2246处,有效灌溉面积14.8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80.7%。同时,突出抓好江海堤防,加宽加高加固,并用规格石条和水泥浆砌江海堤防67.61公里,其中,达标海堤58.81公里,江堤8.8公里,基本免除潮洪为患。  工业 民国及以前,县内工业均为个体、私营,主要有农副产品加工、砖瓦壳灰生产、农渔家具制作、铁器铸造、陶瓷器烧制、印刷、卷烟、造船等,还有竹木器手工业。民国36年,有印刷、卷烟、铸造等小企业21家,榨糖作坊126家,榨油作坊40家,还有家庭手工业近200户。1950年后,公有制工业有所发展,1956年完成对个体私营工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至1957年全县有全民、集体所有制及公私合营工业企业19家。1958年“大跃进”中,发动全民“大炼钢铁”,并盲目兴办工业企业,造成严重损失。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部分企业关、停、并、转。至1966年,全县有国营工业企业17家,集体工业企业28家。“文化大革命”初期,社会动荡,工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产量大幅度下降。70年代逐渐恢复发展,至1976年,有国营工业企业29家,集体企业43家。1978年后,个体和私营工业逐步兴办。1985年起,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实行内联外引,进行技术改造,1988年执行国务院《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责任制暂行条例》和《全民所有制小型工业企业租赁经营暂行条例》,国营工业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经济责任制。1992年,随着国务院《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颁布实施,国营工业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1995年3月,县围绕“抓大放小”,加快国营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步伐,对长期亏损、还贷无力、扭亏无望的国营工业企业实行停办、兼并、拍卖、破产;积极引导国营工业企业面向市场,发展高科技、高税利项目;实施嫁接外资,发展横向联合和推行股份制、国有民营等。至1996年,全县有工业企业3522家,其中国营工业企业43家,全县工业总产值276417.2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形成卷烟、制糖、粮油、电力、罐头、糖果蜜饯、彩印包装、电子、建筑建材、机械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甲级黄兰牌、乙级云凤牌香烟、手压泵、制糖震筛、马赛克、红茶、水仙牌鱼露、水仙花牌芦笋罐头、“粒粒菠萝汁”、“皮包计算器”等,先后获得省优、部优或国际优质产品称号。
  至1996年,全县有汀仔洋工业区、常山华侨工业区、云陵开发区、莆美高洋开发区等,引进“三资”工业企业42家。1996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额3719万美元,“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不变价)7.61亿元。 电力工业 民国以前境内电力工业尚属空白,40年代,有数家烟厂自置火力发电设备。50年代开始发展小水电。至1996年,全县已建成小型水电站21座(另在建2座),总装机容量22135千瓦,年发电量6907万千瓦时。形成具有统一调度,发、供、用配合较为稳定的输配电网络。并建成县电网,与漳州市电网联网用电户达9.09万户,占全县总户数98.8%。  交通运输 云霄是闽粤交通要冲,漳南营运中心。汉时,闽粤驿道从境内通过。历史上对外交通主要是航运,始于唐,盛于明、清,时有南、北、东航线通达广州、上海、天津、香港、台湾、日本和东南亚等埠。漳江内河运输,自古以来与平和水陆联运,是山、海货的重要转运通道。陆运以人力为主。清嘉庆间(1796~1820年),云霄驿设担夫50名,为官府挑运货物,北达漳州,南抵潮汕,东至东山,西至平和。清末民国初期,全县从事长途挑运百多人。抗日战争期间,盐运紧张,挑夫增至每日数百人。民国期间渐有马车、牛车运输。民国18~23年,先后开通龙(漳州)诏(诏安)简易公路和云(云霄)浦(漳浦)、云(云霄)诏(诏安)路段,始通汽车。新中国成立后,交通运输事业得到较快发展,自1951年开通龙汾干线公路(即今国道324线)后,陆续建成省道漳云线、双码线,县道云平线,以及百多条乡村公路。至1996年,外航有铁壳货轮4艘,通航汕头、广州、香港,载重1180吨。全县共建成国道、省道、县道专用公路5条(段),长达99.89公里,乡村公路109条共长495.10公里,总计114条(段),总长594.99公里。行政村通车率达98.9%,与邻县均有直达公路,是沿海城市和通往广州、深圳、香港的重要通道。至1996年,全县拥有营运载货汽车120辆,载重595吨;营运载客汽车115辆,1955座位;农用运输车587辆;手扶拖拉机724辆,载重计367吨。
邮政电讯 云霄于唐代设驿,宋代设铺,传递官府文书。清增设塘,传递军事情报。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开设电报支店,光绪三十年设邮政代办所,两年后改为邮政局,民国期间农村设邮政代办所和信柜。新中国成立后,县成立邮电局,乡、镇、农场按行政区划设代办所,后发展为邮电支局。至1996年,全县乡(镇)场邮电支局9个。80年以来,邮电事业发展迅速,从开通半自动电话到自动电话、程控电话、数字移动电话和数据通信。至1996年,邮路增至30多条(段),全程500多公里。程控电话扩容至20480门,市内电话用户14841户(含莆美镇2153户),农村电话用户2976户,数字移动电话用户879户,数据通信用户31户。电话通达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县外邮件用邮车自运,县内投递路线自行车班448公里,步班115公里,通邮到各村民小组。
商业外贸 云霄素有“闽南商埠”之称。宋代,境内纺绵、陶瓷制造业已很发达。明代,南北舟车辐辏,将农副特产品运销各地,又从外埠采回各种商品批销至邻县,商贸繁荣。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城关已形成以商业行业命名的街道20多条,如鱼行街、卖碗街、米市街、屐仔街等,城乡有圩场14个,是境内和诏安、漳浦、平和、东山等县农产品的集散地。城关米谷业、南北货、布业、竹林业、海产品等行业均甚兴盛。民国36年,城关商号登记办证360户。1949年后,外海航运停顿,但龙汾干线公路开通,商业继续发展。1956年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国营商业、集体商业占领市场。“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县内农副(商)工业产品一律由国家统一定价,按计划进行收购、销售(分配),严禁自由贸易,将个体商业(小商小贩)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切除,购销渠道单一,商品流通阻滞,市场贸易萧条。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后,县委、县政府解放思想,发挥本县地理条件和云霄人善于经营的优势,制订《个私经济发展规划》,出台《关于进一步扶持个私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鼓励群众经商办企业,参与市场大流通,使集体、个体商业迅速发展,城关形成一条条商品街,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遍布城乡各地,同时建立以水果、水产、蔬菜、禽畜产品等专业农贸市场,水果、水产、蔬菜运销至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至1996年,全县取得批发贸易机构的法人单位118个、网点634个、人员3527人;零售贸易机构的法人单位48个、网点4023个、人员12126人;餐饮贸易机构的法人单位13个、网点478个、人员1832人。
  对外贸易方面,自唐以来,历代曾与日本、东南亚各国通商。出口中药材、畜产品、水产品、农产品,进口布匹、化肥、日用工业品。1957年,出口产品外贸出口值37187元,1965年出口值117.25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外贸机构撤销,1970年出口值下降为39.36万元。1971年10月恢复外贸机构,出口值较快增长,1976年为219.52万元。1981年后,以果蔬、水产品等食品罐头为主,出口品种30多种,销售日、美、西德、加拿大、东南亚和部分非洲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云霄为沿海开放县,外经贸飞速发展,当年出口值7783.03万元。90年代,建立水产、水果、茶叶等生产基地,出口粮油食品、土特产品、工艺品、矿产品等共99种。1996年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296万元。
  对台贸易方面,起于唐代,盛于清代,时有川走台湾的商船十数艘,1949年10月停航。1988年10月,省政府办公厅行文批准在云霄县礁美港设立云霄县礁美台湾渔船停泊点,对台小额贸易恢复。1989年6月,成立云霄礁美台胞接待站,接待前来探亲、旅游、避风求助以及进行小额贸易的台湾渔民。1990年4月至1996年上半年,共接待台轮910船次,3396人次,小额贸易1295万美元。
云霄烟云霄县为全国最大的假烟生产基地“云霄烟”的根据地,全国各地假烟基本都是此处流出!


开漳圣王文化1300多年来,“开漳圣王”陈元光的丰功伟绩广为民众所传颂,远播海内外,开漳精神和“开漳圣王”文化影响深远,仅台湾祭祀陈元光的庙宇就有300多座,“开漳圣王”文化已成为祖根文化,成为台湾民间四大信仰之一,每年从海内外各地前来云霄寻根祭祖、拜谒先贤的信徒络绎不绝。“开漳圣王”文化属于地域性、族群性文化,是闽南文化的根基和核心,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维系海内外同胞亲情乡谊的重要精神纽带。云霄县每年一届的“开漳圣王”文化节已成为闽南人民以及5000多万开漳后裔共同的文化经贸盛会和加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