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区 - 百科全书 - 118查实用查询

输入词条,如查找北京欢迎你的解释,输入北京欢迎你后按Enter即可

百科全书 > 涪陵区

涪陵区


ad

区情概况渗透了古巴国历史传承的幽香,洋溢着浓郁现代文明的气息,三峡库区的明珠重庆市涪陵区,邑枕长、乌两江,素为乌江流域物资集散地,有渝东南门户之称,是闻名遐迩的中国"榨菜之乡"。全区幅员面积2946平方公里,辖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私营经济示范区和4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13万,主城区常住人口30万。涪陵区自然条件好,人文资源丰富。涪陵榨菜、涪陵水牛、涪陵红心萝卜是闻名海内外的三大特产;程朱理学"点易洞"、水底碑林白鹤梁是名闻中外的名胜古迹。

涪陵是重庆主城区连接渝东南20个区县的城乡经济走廊,经渝涪高速公路距重庆主城区100公里,距重庆江北国际机场80公里,渝怀铁路、国道319线、规划中的重庆至湖北利川铁路(渝利铁路)及沿江高速公路穿越涪陵境内。涪陵港和集装箱码头功能及运力居重庆前列,已实现江海联运,直通海外。水、电、气价格便宜,基础设施完善,商贸活跃。涪陵是三峡工程主要淹没区之一,将搬迁224户工矿企业,动迁人口11万人,移民湮没补偿静态投资34.45亿元,居重庆库区第四位。

"弄潮儿向涛头立"。敢为人先的涪陵人民,正朝着把涪陵建设成为新兴工业基地,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重庆市区域经济中心,三峡库区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环境优美,人民富裕,城乡共荣的大城市目标,同舟共济,开拓奋进。
辖区人口
  2008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为113.8万人,比上年增加3500人。其中农业人口80.76万人,非农业人口33.04万人。分性别看,男性人口58.35万人,女性人口55.45万人,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2。全年出生人口18039人,人口出生率为15.9‰;死亡人口12637人,死亡率为11.1‰;自然增长率为1.1‰,比上年下降0.31个千分点。全区年末常住人口为102.5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5.28万人,农村常住人口47.27万人。?
  全年有3809人获得国家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兑现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487.6万元;向7806名独生子女父母发放一次性奖励金187.4万元。


地理气候
  涪陵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介于北纬29°21′至30°01 ′,东经106°56′至107°43′之间,幅员面积2941.46平方公里。最东点为焦石镇白鸡堡,最西点为增福乡大茶园,最南点为同乐乡金家店,最北点为丛林乡红墙院,全境东西宽74.5公里 ,南北长70.8公里。

  在行政区划位置上,位于重庆市中部,东邻丰都县,南接武隆县、南川区,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垫江县。涪陵城区位于乌江与长江汇合处,历来是川东南水上交通枢纽和乌江流域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区境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顺长江西上120公里即达重庆市,东下通联华中、华东各省;逆乌江而上可达鄂湘边界及黔东各地。

地貌
  区境处于四川盆地东部的“盆东平行岭谷区”与“巫山大娄山中山区”过渡地带,一般海拔为200—800米,最低处龙驹乡三块石海拔138米,最高处武陵山主峰磨槽湾海拔2033米。地形总的趋势是西北部地势较低,多为河谷丘陵、低山,东南部较高,多为丘陵山地。由于岩性和地质构造上的差异,区境呈现两类迥然不同的地貌景观。西北部碎屑岩广泛分布,属盆东平行岭谷范围,以构造剥蚀地貌为主,河谷为宽谷;东南部大片出露炭酸盐地层,属南北经向构造体系,以岩溶地貌为主,河谷多为窄谷。区境地貌类型多样,交错分布,很难准确区分,但根据地质构造、地形趋势和地貌类型的组合特征,仍可将区境地貌分为沿江丘陵低山区、坪上低山带坝区和后山区3个一级区,以及沿江丘陵、沿江低山、后山低山槽谷带坝、后山低中山4个二级区。

气 候
  区境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其总的特点是:四季分明,热量 充足,降水丰沛,季风影响突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升高,气温 递降,降水递增,立体气候明显。四季特点:春早,常有" 倒春 寒"和局部的风雹灾害;夏长,炎热,旱涝交错,伏旱频繁; 秋 短,凉爽而多绵雨;冬迟,无严寒,雨雪少,常有冬干。


自然资源土地资源
  全区土地面积共2941.46平方公里(现统计局数),其中:耕地面积65649公顷,园地面积5332公顷,林地面积96189公顷,内陆水域面积13406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89亩。

矿产资源
  涪陵区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最具优势的是石灰石资源,表内储量4亿吨以上,含氧化钙52%以上,适宜建设大型水泥厂和高标号水泥。
  区境主要矿产有煤、天然气、铁、铝土矿、石灰石等。

动物资源
  涪陵区境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东洋界中印亚界华中区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带农田动物群和盆地南缘中低山地带亚热带森林农田动物群的过渡地区,其特点是:南(中低山区)北(岭谷区)方种类均有,以南方为多,但稀有珍贵种少,有不少有代表性的亚种;兽类方面有穴居、生活在岩石上的多种蝠类。

植物资源
  区境植物因环境有利而终年生长,以常绿植物为主。农作物可四季栽培,粮食作物可一年两熟和两年五熟。因自然地理 环境比较复杂,植物种类丰富,类型多样。还因古地理环境关系而保存有不少古老的珍稀植物,如秃杉、银杏、杜仲、鹅掌 楸、红豆树等,以及一些蕨类植物。植物成分以亚热带植物为主体,代表品种有柑、橘、油桐、慈竹、棕榈、荔枝、龙眼、黄桷树等,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山区及河谷地区;亦有温带的桦木、杨、柳、槭等植物,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地带。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现有植被的组成及其分布,因市境开发较早而反映了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表现在栽培植物的种类繁多,自然植被因大多先后遭到人为破坏而保存较少。
  区境植物种类据粗约统计,孢子植物(含菌类、地衣、苔 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含裸子、 被子植物)共有 330 余科 1500余属4000余种。


土壤
  涪陵区土壤总面积2265.19平方公里(1978年末数,下同),分别占总幅员面积的和陆地面积的76.9%、83.0%。由于地形、地貌、土壤母质、气候条件、自然植被分布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形成了涪陵区的土壤组合:三迭系雷口坡组、飞仙关组和侏罗系出露地层,形成区境大片紫色土,占全市土壤面积的50.4%;三迭系的须家河组、嘉陵江组以及二迭系、志留系出露地层,形成了区境后山地区的大片山地黄壤,占全区土壤总面积的49.1%;长江、乌江水系沿岸则在第四世纪以来形成了带状、零星分布的冲积土,约占全区土壤总面积的0.5%。
  区境河谷、平坝、低丘陵地区秦汉时代已大量开发,许多山和低中山地唐宋时代已辟为畲田和梯田。清代乾隆年间及以后,山地亦广泛垦殖为耕地,农业土壤面积不断圹大。这方面使丘陵坡地森林不断减少,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更为严重造成大量的瘦、薄坡地。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土壤的改良,使土壤属性、肥力发生发质的变化,如区境大量的水稻土即是这样形成的。
  区境土壤根据其属性并结合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的分类原则,可分为4个土类,6个亚类,18个土属,64个土种。4 个土类按耕作方式划分,除水稻土外,其余3类合称旱作土。
水资源
有河流14条,主要有长江,乌江等丰富的水资源

农产品资源
  涪陵区农产品资源独具特色。除水稻、玉米、小麦、红苕、柑桔、蚕茧、生猪等大宗农产品外,涪陵榨菜和红心萝卜(又称胭脂萝卜)、时鲜蔬菜等,逐渐形成特色和规模。特别是享有"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盛誉的"涪陵榨菜",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较大影响力。


综合经济
 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253.48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24.6%,增速较2007年提高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94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148.47亿元,增长31.3%;第三产业增加值80.07亿元,增长18.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24851元(按2008年末汇率折算3636美元),增长23.7%。全年生产总值呈现高开高走的发展态势,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增长21.2%、22.8%和21.6%。同时企业效益显著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13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全区地方财政收入23.54亿元,增长63.8%。围绕“重点项目建设年”活动,全方位、大马力、快节奏推进各项建设,三大工业园区建设在2007年启动的基础上全面提速发展。?
  国民经济结构出现新变化: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9:54.1:34.0调整为9.8:58.6:31.6。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工业优势更加突出。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32.7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2.4%,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2008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实现增加值134.3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和谐社会建设加快推进:2008年各项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和谐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共有21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市、区科技进步奖,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教育结构不断优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两基”成果巩固提高,初中升高中升学率达到90%,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4年。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 新建和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标准化卫生室40个,新农合参合率达85.4%。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576人,重点指导和帮助5845名下岗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7.46%、3.64%以内。年末社会从业人员为64.9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3.90万人,分产业看,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23.9万人、17.5万人和23.5万人。全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达28.07万人(含在本乡镇内),其中到区外务工16.3万人,占57.2%,劳务总收入25.3亿元,增长17.7%。?
  物价高开低走,涨幅逐步回落:2008年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得力,又在世界经济整体疲软的大背景下,物价快速上涨趋势得到缓解,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回落,食品价格上涨得到有效抑制。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6.9%,比上年上涨6.9%,涨幅回落0.5个百分点。从八大类消费价格指数构成情况看,食品价格比上年上涨16.0%,烟酒价格上涨2.9%,衣着价格下降1.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1.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4.7%,交通与通讯价格下降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1.0%,居住价格上涨2.5%。社会事业 一、教育和科学技术?
  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壮大。有高等教育学校3所,长江师范学院年末拥有教职工1000人,其中专任教师626人,2005全年招收学生3775人,在校学生达到12439人,比上年增加1998人;涪陵职业技术学院有教职工295人,其中专任教师207人,当年招生1092人,在校学生达2666人;涪陵广播电视大学有教职工45人,其中专任教师25人。
  普通教育继续加强。2005年全区普通高中共12所,招生6412人,在校学生1.66万人,比上年增长5.1%。2005年全区有5615名考生参加高考,共计上线4030人,录取3741人,高考录取率为67%。各类职业中学达到13所,招生4097人,在校学生10183人。
  两基教育得到巩固提高。全区普通初中共49所,2005年招生1.62万人,在校学生4.56万人,初中毛入学率达117.1%,初中三年完成率为99.0 %;普通小学194所,招生1.10万人,在校学生8.68万人,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8%,比上年提高0.38个百分点,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
  科学事业和技术研发取得新进展。2005年末实有区级独立科研机构3个,科技经费财政投入和大中型工业企业科研投入不断增加,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82万人。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9.6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5.5%;全年区内共有16项重大科技成果奖,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二、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和广电事业蓬勃发展。2005年末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站)46个,公共图书馆2个,博物馆1个,群众及其他文化事业机构6个,拥有文化事业从业人员365人。公共图书馆藏书达57.2万册,比上年增加3.7万册。全年举办了数十场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观众达15万人次。 现有电视发射台1座,广播电视卫星收转站1235座。全年制作广播节目时间2907小时,制作电视节目时间260小时,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5%。年末有线电视用户数发展到23.96万户,其中宽带网用户9.22万户,数字电视用户从无到有,到年底发展到近600户。?
  档案工作得到加强。2005年末有档案馆1个,馆藏档案20.88万卷(册),资料1.41万册,照片121册,声像63盒,印章档案855枚。开放各类档案4.33万卷(册)。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2005年末全区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5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62个,疾病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2540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2440张。有卫生技术人员3060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512人,注册护士627人。?
  体育事业获得好成绩。涪陵体育场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全民健身运动得到广泛开展,2005年举办群众运动会450次,共13.5万人次参与。全年在市级以上各类运动会获奖167枚,其中金牌73枚,银牌50枚,铜牌44枚。
三、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
  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加强。2005年末全区参加失业保险基金社会统筹的职工人数为7.54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为1370人,每人月均领取失业救济210元。有5.85万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3.1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社会统筹,有7.38万人参加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全区城镇最低收入标准以下的居民有2.29万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
  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2005年末全区有各类社会福利院49个,床位2266张,收养525人。城镇建立起各种功能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58个,其中便民利民服务网点2900个。年内有3.86万人得到社会救济。年末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49个,工作人员123名;社会福利企业19户,在职职工727人,解决了340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


行政区划全区土地面积2941.46平方公里。2008年辖12个镇、6个乡、8个街道办事处、共计341个村民委员会、7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街道:李渡街道、敦仁街道、崇义街道、荔枝街道、江东街道、江北街道、龙桥街道、白涛街道;
镇:百胜镇、珍溪镇、清溪镇、南沱镇、蔺市镇、石沱镇、义和镇、新妙镇、焦石镇、马武镇、青羊镇、龙潭镇;
乡:罗云乡、大木乡、同乐乡、大顺乡、增福乡、武陵山乡;



历史沿革因乌江古名涪水,巴国陵墓多葬于此而得名。
春秋中后期属巴国南疆地。战国中期为楚地,后期为秦巴郡地。秦昭王30年(公元前277年)置枳县。东晋穆帝永和3年(公元347年)置涪郡(又名梓城郡)。隋置涪陵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涪州。宋置涪州。元、明、清亦置涪州隶重庆府。中华民国置涪陵县隶东川道,民国17年直属四川省。
1950年1月置川东行署涪陵专区,辖涪陵、南川、丰都、石柱、武隆、彭水、长寿7县。1952年9月酉阳专区及所辖黔江、酉阳、秀山3县并入涪陵专区。1953年垫江县划入涪陵专区。1958年长寿县划归重庆市。1968年涪陵专区改为涪陵地区。1983年撤销涪陵县设立涪陵市(县级)。1988年分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彭水5县,设立黔江地区。
1995年11月,撤销涪陵地区和县级涪陵市,设立地级涪陵市,辖垫江、武隆、丰都、南川3县1市和新设立的枳城、李渡2区。
1996年9月涪陵市划归重庆市代管。1997划归重庆直辖市管辖。1998年6月撤销涪陵市及所辖枳城、李渡两区,改设重庆市涪陵区,辖原枳城、李渡区域。垫江、南川、丰都、武隆划归重庆直接管辖。
1998年3月23日,涪陵市枳城区江北街道办事处驻地从黄旗口迁移到点易村(渝府[1998]37号)。
2000年,涪陵区辖5个街道、18个镇、22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13408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敦仁街道 49280 崇义街道 44645 荔枝街道 97239 江北街道 44406 江东街道 39677 百胜镇 40464 珍溪镇 26460 清溪镇 22567 南沱镇 35450 焦石镇 22996 白涛镇 32433 马武镇 18995 青羊镇 26966 龙潭镇 32436 堡子镇 26905 龙桥镇 26934 蔺市镇 25011 新妙镇 31269 石沱镇 22925 镇安镇 26982 义和镇 36692 李渡镇 53413 致韩镇 24013 丛林乡 14021 中峰乡 22538 仁义乡 24227 土地坡乡 10695 罗云乡 17271 卷洞乡 6827 大木乡 3818 山窝乡 15659 龙塘乡 6930 天台乡 12296 梓里乡 11693 酒店乡 14951 太和乡 5992 同乐乡 16365 聚宝乡 8284 新村乡 13429 明家乡 24348 增福乡 21359 惠民乡 16428 两汇乡 15862 石和乡 11154 石龙乡 12805 桥南开发区虚拟街道 18970 

2002年4月30日,涪陵区龙塘乡更名为武陵山乡(渝府[2002]50号)。2002年底,涪陵区辖5个街道办事处(敦仁、崇义、江东、江北、荔枝)、18个镇(珍溪、百胜、清溪、南沱、白涛、焦石、李渡、镇安、义和、致韩、马武、龙潭、青羊、新妙、石沱、蔺市、堡子、龙桥)、22个乡(仁义、中峰、丛林、山窝、武陵山、卷洞、罗云、酒店、石龙、惠民、明家、同乐、两汇、增福、石和、新村、聚宝、太和、梓里、天台、大木、土地坡),63个居委会、356个村委会。2002年末户籍总人口111.4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61万人。
2003年10月21日,将涪陵区丛林乡杉树湾村5组划归珍溪镇管辖。调整后,丛林乡面积75.813平方千米,总人口13928人;珍溪镇面积52.128平方千米,总人口26551人(渝府[2003]233号)。
涪陵榨菜 在中国名目繁多、品味各异的酱腌菜制品中,涪陵榨菜可算得佼佼者。它以表似碧玉、红如玛瑙的外观形态,鲜、香、嫩、脆的特殊风味,以及营养丰富、方便可口和耐储存耐烹调等许多优点,佐餐、侑茶调味等多种用途而驰名中外,与欧洲的酸黄瓜、甜酸甘蓝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也是中国对外出口的三大名菜(榨菜、薇菜、竹笋)之一。因涪陵区是榨菜的发源地和集中产地,故被誉为中国的榨菜之乡。
  榨菜是利用一种名叫茎瘤芥的蔬菜栽培植物的瘤茎(俗名青菜头)作原料,经过专门加工腌制而成的腌菜食品。四川东部的土壤、气候条件最适宜茎瘤芥生长,所形成的瘤茎部分尤为肥嫩;其加工时的自然环境也得天独厚,可以在自然风的微微吹拂下进行露天风脱水,在适宜的气温条件下进行腌制加工;加上长期积累起来的一整套独特的加工工艺,使瘤茎丰富的营养成分得以保持和合理转化,并显示出独特的品味。
  18世纪初叶,涪陵长江沿岸已有茎瘤芥的栽培,将它制成榨菜则始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次年,涪陵人邱寿安开始进行批量商业加工并投放市场,但至清末还处于独家经营状态,直至民国初才迅速传开,至20世纪20年代形成一大行业,其后历久不衰,至今已逾百年。

其貌不扬的青菜头做成的一种咸菜类食品能名扬天下,享誉海内外,实非易事。这一方面靠的是它本身的资质,另一方面是由于它深藏的文化意蕴。
  传说涪陵长江边有个叫“告花岩”的地方住着邱田、黄彩夫妇。黄彩用青菜头做成的五香咸菜十分好吃。当地一富户殷实郎办生期酒,非下令黄彩10天内做出120大碗五香菜不可。可五香菜不是十天半月就能做得出来的,先得将鲜菜脱水。邱田夫妇为此一宿未睡。天亮时黄彩忽然想起过年推汤圆粉时,口袋里汤圆粉浆的水分用石头榨干的方法,咸菜的水份可否如法榨干呢?邱田夫妇经过数次试验,终获成功。打那以后,“榨菜”的名字就从邱家大院传出来了。
  这传说可靠与否,没有人去验证。但清光绪年邱寿安的小作坊最早用箱子榨干咸菜水分制成成品,并按此制作方法制成榨菜则是可考的事实。无论传说也好,事实也罢,榨菜代表了勤劳与智慧,应该是其主要内涵。
  上等涪陵榨菜首先要青菜头好,菜头须大小适中,脆绵 适度,水分适量,味清香微甘,不苦不涩。这与土壤、气候均有 关系,涪陵、南川、丰都、洛碛等地的平坝、河谷、成丘地带盛产优质菜头;其次是脱水,传说中榨干水分的做法并没大规模推行,一般的涪陵榨菜采用的是以风脱水,即将菜头剐皮抽筋之后,用篾条串起来晾在树枝或专门搭成的架子上。每到春天菜头收获的季节,涪陵的龙潭、马武、李渡、蔺市、新妙、清溪、百胜、珍溪、南沱,南川的鸣玉等地,遍坡的青菜头串像珍珠一样披挂着,蔚为壮观。
  待风脱水之后,再入池码盐脱水装坛封藏。精制时将粗加工后的青菜头脱盐后切成各种形状,然后拌和各种所需的佐料,制成榨菜成品,或装小坛封藏,或袋装罐装瓶装,总之要隔绝空气收藏。
  涪陵榨菜成名很早,是世界三大名腌之一。

城市发展全区辖区面积2941.46平方公里,2008年末耕地总资源10.5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1%,其中常用耕地6.7万公顷,下降0.1%。森林面积11.3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8.7%。
  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2008年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投资27081万元,环境污染治理项目72个,其中工业污染治理项目20个,完成投资18658万元。全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3139万吨,比上年下降10.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0.8%。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2.67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2.6%。 ?
  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2008年全面启动森林工程,全年共完成新造林5533公顷,完成天然林管护8.83万公顷,幼林抚育面积12420公顷,四旁绿化植树250万株,完成义务植树250万株,退耕还林项目投资4395万元。全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率为100%,成灾率为零。?
  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有效成果,城区大气二氧化硫含量、酸雨频率、环境噪声和总悬浮颗粒物含量下降。全年实测大气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为0.061毫克/立方米;全年酸雨频率为70.37%。道路交通噪声为67.6分贝,区域环境噪声为55.7分贝,下降 0.2分贝;城区月均降尘3.6吨/平方公里,下降1.4%。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含量为0.07毫克/立方米,减少0.017毫克/立方米,下降1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13.8万吨,处理率达到99%。?
  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2008年末城市道路总长度达到152.7公里,比上年增加16.7公里;城区面积扩大到38.1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2.2个平方公里;城市铺装道路面积26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4万平方米;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20.7万吨,增加2.1万吨,供水管道长度达到329公里,全年供水总量2864万吨。年末城市公共汽车达到191辆,比上年新增31辆,拥有出租车648辆。本年新增城市园林绿地面积558公顷,达到1327公顷,新增城市公共绿地面积97公顷,达到307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7.3%,城市人均拥有公共绿地6.9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07平方米。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3.9%,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本地网站涪陵信息网  www.fuling.cc 涪陵信息网(www.fuling.cc)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