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 - 百科全书 - 118查实用查询

输入词条,如查找北京欢迎你的解释,输入北京欢迎你后按Enter即可

百科全书 > 恰同学少年

恰同学少年


ad

图为电视剧《恰同学少年》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出品人:欧阳常林、罗浩
总制片人:刘向群
剧本总策划:欧阳常林、盛和煜
剧本指导:盛和煜
编剧:黄晖
导演:龚若飞、嘉娜·沙哈提
摄影指导:池小宁
摄影:陈军
美术:李健
服装设计:邹建华
作曲:王宪
〖演员名单〗
谷智鑫—饰毛泽东
徐亮——饰蔡和森
钱枫——饰萧子升
范近轮——饰萧三
孙坚——饰王子鹏
高梓淇—饰刘俊卿
练束梅—饰陶斯咏
赵冉——饰向警予
钱芳——饰杨开慧
宋雨霏—饰赵一贞
梁婷———饰蔡畅
郭菁菁——饰秀秀
陈锐——饰杨昌济
郭东文—饰孔昭绶
吴宝国—饰袁吉六
王宇———饰张干
贾科——饰费尔廉
罗伯特—饰饶伯斯
巩峥——饰黎锦熙
肖扬——饰方维夏
李希恩—饰易培基
杨俊勇—饰纪墨鸿
陈康——饰徐特立
王劲松—饰汤芗茗
蔡伟——饰陶会长
彭宇——饰周世钊
陈思——饰罗学瓒
陈紫鹏—饰易永畦
曹雪晴—饰陈绍休
张论——饰易礼容
刘旺——饰李立三
李强——饰何叔衡

〖电视梗概〗  本剧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展现了二十世纪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绥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连的现实主题。
    1913年,湖南长沙,具有现代民主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孔昭绥出任湖南省第一师范校长,在他的主持下,第一师范大力开展新式教育改革,聘请了以杨昌济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中外教师,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崭新的第一师范吸引了蔡和森、萧子升等众多青年才俊前来报考,在招生考试中,19岁的毛泽东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这所湖湘千年学府。“衡山西、岳麓东……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雄壮的第一师范校歌声中,白衣胜雪的青年们齐聚在校旗下,五年的师范生生涯就此拉开了序幕。
  毛泽东的勤奋好学与不凡天赋,深深打动了学贯中国的导师杨昌济,在他的关怀与教导下,毛泽东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自己感兴趣的社会学知识,并成为一个教育救国论的非暴力改良主义的信仰者。然而,过于峥嵘的个性与严重的偏科现象也使他一再触犯校规,在对待如何处理毛泽东的偏科行为引发的教师争执中,惜才如命的孔校长最终选择了尊重其个性,放手让其发展,毛泽东成了校长特许的“特殊学生”。
  共同的学习生活中,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优秀青年结下了友谊,周南女子中学的陶斯咏、向警予、杨开慧等女学生也和他们因共同的志趣走到了一起,一个先进青年学生组成的读书会组织成了他们学习、交流与情感发展的纽带。
  然而,动荡的时局却不断打破学生们纯净的校园生活——在反对袁世凯签订21条与复辟称帝的斗争中,湖南军阀汤芗铭以武力逼走了孔校长,毛泽东也险遭逮捕——残酷的现实使毛泽东对教育救国与改良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新任校长张干僵化的教育理念和禁止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规章更激发了毛泽东与他之间的矛盾,张干下令将在“驱张运动”中为首的毛泽东开除出校,幸得杨昌济等教师据理力争,使张干被迫收回了成命。
  随着袁世凯的倒台,孔校长又回到了一师,在他的主持下,一师开展了全面的学生自治运动,毛泽东也当选为学友会负责人,一师上下又迎来了朝气蓬勃的时代。徒步游湖南、组建学生军、开办工人夜校……一系列社会 实践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的书本以外的知识,锻炼了他的社会活动能力,也使他更认识到,靠教育、靠改良救不了中国。
  与此同时,情感的波澜也悄悄在男女青年间泛起,陶斯咏暗恋上了毛泽东,向警予与蔡和森心心相印,而毛泽东却发现自己对一直视其为小妹妹的杨开慧其实有着产不同于兄妹之情的一份牵挂,爱情给这群风华正茂的青年们带来了一份份剪不断、理还乱的喜悦、痛苦……
  就在此时,长沙城突遇一场大祸——1917年底,在护法战争中被击溃的三千北洋兵败往长沙,意欲洗劫全城,城中却空无一兵可资防守。危急时刻,毛泽东以惊人的胆略,率领二百名赤手空拳的一师学生军,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空城记”,一举将三千溃兵全部缴枪。长沙城保住了,生死较量中,青年们也各自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感情归属。
  1918年,毛泽东、蔡和森等从一师毕业了,杨昌济也受聘于北大任教,他告诉孔昭绥,自己已完成了在一师的使命,为中国的未来培养了蔡、毛二位“海内人才”。
  随着杨昌济北动的列车启动中,师生依依挥别中,“衡山西,岳麓东……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第一师范雄壮的校歌声中再度响起,仿佛正预示着这批优秀青年们即将迎接的更广阔的天地和更波澜壮阔的人生……〖分集介绍〗第一集
    1913年,湖南长沙。
    时任湖南第一师范校长的孔昭绶前去拜访他的留日同学--“板仓先生”杨昌济。想请他到一师任教,不料却遇上湖南省都督谭延闿也来礼聘杨昌济出任省教育司长。
    面对厚禄高官,杨昌济谢绝了督军府的聘请,却同意考虑前往一师执教。
    长沙商会陶会长的女儿陶斯咏在书店看中一本《达化斋读书录》,不料此书却同时也被一高个青年看中,青年因无钱买书悻悻离开,陶斯咏追上将书送给青年,青年追问斯咏的姓名地址,斯咏却不肯告诉他,青年只能追在后头喊:“那你来找我吧,我就住前面湘乡会馆,我叫毛泽东。”
    ......
    第二集
    由于父亲突然生病,恪守孝道的萧家兄弟被迫放弃远赴北京,彷徨中,子升却看到了刊有一师招生广告的报纸。
    得知萧家兄弟准备报考不要学费还提供食宿的一师,同样没弄够考北大学费的毛泽东考虑再三,也不得不屈从于现实,决定与他们一同报考。
    与此同时,因无力承担铁路学堂学费在码头擦鞋打工的蔡和森偶遇来长沙报考一师的向警予,得知一师招生的消息,他向母亲表示了退学考一师的想法。而向警予由于不知道一师不招女生碰了钉子,不服气的她和陶斯咏一起决定以“向胜男”的名字报考,让那些看不起女生的人看看女人的本事。
    刘俊卿从萧三手中偷走了萧家兄弟的应考文章,因赶着坐船回家,萧三急得手足无措,讲义气的毛泽东让他只管先去赶船,两兄弟的文章都由他来代写。在船上,知道了毛泽东答应代考的事,子升气坏了,他想下船去阻止毛代考,但船已开出。
    ......
    第三集
    萧氏兄弟急急赶回长沙,正好前十至四名的名单被公布出来,刘俊卿等名列前茅,萧三考了第五,“向胜男”第四。只剩了一二三名还空着,却始终没有毛、蔡和萧子升的名字。原来众教师正在为前三名的定夺在争论,负责评卷的袁吉六看不上毛豪放的文风,认为蔡和森的文章应列第一,而黎锦熙等人均以毛为第一,双方僵执不下。此时,杨昌济来到一师准备谢绝孔校长的聘请,孔校长请杨评判,杨看过蔡和森的文章,已惊叹其水平之高,待看过毛泽东的文章,不禁发出了“此等文章,来日必成大器”的感叹!一向固执的袁吉六改变了自己的决定,圈定第一名为毛泽东,而杨昌济也因此决定留在一师任教。
    第一二三名的名字公布了,正是毛蔡萧三人,子升却并不感谢毛泽东,自诩为君子的他对代考舞弊的事无法释怀。
    ......
    第四集
    萧子升对代考的事耿耿于怀,最后决定以退学为代价挽回错误,他找毛泽东商量,毛泽东也决心向学校坦白真相,承担责任。几个朋友之间的一番话刚好被被孔昭绶与方维夏听见,本来因为刘俊卿的告密已经决定开除毛、萧的孔校长此刻改变了想法,因为不管学生们进校前犯过什么错误,学校的任务正是要教其以后成为堂堂正正的君子,而不是拒之门外,这才是教育的作用所在。
    最后孔校长原谅了毛泽东,萧氏兄弟也以优秀的作文通过了补考。
    新的学习开始了。第一堂修身课上,杨昌济开宗明义,将立志列为修身之首。他让全班学生逐一谈出自己的志向是什么,同学们各言其志。毛却不知如何回答,他反问起先生的志向,杨在黑板上写下“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表示愿以培育天下英才为志。最后,他与毛泽东约定,等毛毕业时,再回答自己今天提出的问题。
    周南女中的国文课上,斯咏和向警予读到了毛蔡的作文,两个人对毛蔡的文章各有欣赏,向警予还把蔡和森的那篇文章贴在自己的床头,发誓要赶上这个人。
    ......
    第五集
    杨昌济见毛泽东穿的鞋磨穿了底,早已不成样子。于是给了毛一块钱,要他赶紧先买双新鞋,可毛泽东经过书店,把刚拿到的一块钱又买了一本西方伦理学。在书店里,他却又一次巧遇了斯咏。正好天降大雨,两个人被雨所困,相处中,毛泽东开朗豁达的性格、广博机敏的学识给斯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校来了一位新老师,省议会副议长、长沙师范校长徐特立,他以教育救国为基础理论,反复强调“日行一是”的修身宗旨,令毛泽东十分佩服。
    ......
第六集
    周末,毛泽东第一次来到 “板仓杨寓”,成了杨昌济的入室弟子。杨昌济首先向他指明了“修学储能,先博后渊”的求学之路,告诫他要以“坚忍”二字为读书与为人之精神,终生为之不懈。师徒相授,直至深夜。
    第二天清晨,留宿在客房的毛泽东被杨昌济朗朗的晨诵声惊醒,才发现老师早已起床,以冷水浴其身体,以先哲文章浴其精神,迎来了崭新的一天。薄曦之中,望着老师的身影,毛泽东顿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坚忍不懈,求学精神。
    参照老师的教导,毛泽东为自己订立了周密而严格的学习与锻炼日程表,将自己的每一分钟都严格利用起来,刻苦地学习与锻炼。
    向警予在码头又遇蔡和森,他面对贫困的自强与泰然豁达令向警予肃然起敬,她干脆帮蔡和森擦起皮鞋来,却始终不知道眼前这个青年就是她发誓要超越的蔡和森。
    蔡和森一家靠蔡和森省下学校发给的微薄津贴度日,这天,蔡畅到学校看望哥哥,却看到蔡和森吃刘俊卿的剩饭被刘羞辱,就在这时,徐特立挤进人群,旁若无人地继续吃起桌上的剩饭来。
    第七集
    争对吃剩饭这件事,孔校长专门召集了全校师生大会,向大家重申俭朴为修身之本的道理。易永畦、萧子升、毛泽东等在同学中发起募捐,为蔡和森凑了些钱,蔡和森却不肯接受,宁愿靠自己解决家庭的生活问题。虽然身处贫困,蔡和森却十分乐观,他提议成立一个哲学读书会,定期交流学习心得,讨论学习方法,比赛学习进度。毛泽东又加上了一条共同锻炼身体,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通过。
    国文课上,国文教员袁吉六把毛的作文批驳为梁启超式的新闻体,毛泽东有生以来头一次在作文上得了低分数,很不服气,与袁争辩起来,两个犟脾气互不相让,袁把毛泽东赶出了课堂。
    方维夏、黎锦熙为此事严厉地批评了毛泽东,毛一时还转不过弯来,还是杨昌济的一番话彻底让他认识了自己的冲动和错误。
    毛连夜登门向袁老师道歉,袁吉六却闭门不纳。
    雨夜,毛泽东在袁家门外站了整整一夜,直至清晨――老师的门终于为他打开了,其实袁吉六内心很喜欢这个有天分的学生。看到他真心求教,袁翻箱倒柜,把自己珍藏的国学古籍统统搬了出来,给毛泽东开起了小灶。在他的教诲下,毛开始认真研读韩愈等古文大家的文章。
    第八集
    毛泽东的作文终于得到了袁吉六的肯定,袁给了他满分,还加上长长的评语,对文章大加赞赏,张贴在学校公示栏上,引来了众多同学的围观。
    何叔衡也被毛泽东的范文所吸引感到毛泽东的不同凡响,他找到毛泽东,主动表示想与之交朋友,向他学习读书的方法,两个人约定定期交换读书笔记,结成了忘年之交。
    周南女中的国文课上,斯咏与警予又读到了毛蔡的范文,二人对这两名一师才子兴趣越来越浓,警予提出非要认识一下毛蔡不可,她们请刘俊卿约毛、蔡却被刘从中使坏,两人对毛蔡产生误会。
    随着社会学科修学的不断进展,毛泽东的自然学科却开始出现问题――对数理化等功课天生的缺乏兴趣使他在这些功课上越来越吃力。期末竟然有两科不及格。在对待如何处理毛泽东的问题上,老师们形成了不同意见,以杨昌济为代表的部分教师认为对毛泽东这样的学生,不必扼杀其个性让他成为全材,一部分教师却不赞同,早已对毛泽东有成见的督学纪墨鸿更坚决要求狠杀这股不守规矩的邪气。讨论一时陷入了僵局。
    两派教师的观点争执不下,孔校长决定,还是去找毛泽东当面谈谈。老师们来到自习教室,看到的却是毛泽东正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拼命地恶补数学等课程。
    第九集
    孔昭绶与毛泽东一番深谈,告诉他自己也不赞成为考试成绩而学习的观点,但学生努力学好课业是本份,他可以不要求毛泽东门门全优,但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学校的规定,为了父母的期望,他要求毛泽东尽量弥补偏科的毛病,毛泽东答应了他。
    送走毛泽东,孔校长召集起几位非社会科学类的任课老师,宣布了自己因材施教的观点,决定以后对毛泽东学校只算他的平均分,不苛求其每科成绩。
    期末成绩统计出来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毛泽东的偏科有了明显好转,以平均分排在中等水平。
    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名义起草了一篇充满激情的征友启事,寄到长沙各个学校,请学校代为张贴。这种破天荒的征友启事引来了许多人的兴趣和猜疑。
    张贴在周南女中的启事同样吸引了众多女生的围观,却无人敢真的一试,陶斯咏却被启事上的一句“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打动了,她与向警予商量想去应征,向警予却断定是个骗局,但实在劝不住陶,为防意外,她答应陪陶一起去赴约。
    湘江边,陶、向与毛、蔡见面了,意外的重逢令大家都喜出望外。漫步江边,毛、蔡谈的全是读书、学习,提出的要求也是定期交换读书心得,共同研究社会等等。四个青年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
    第十集
    刘俊卿为了得到纪墨鸿许诺给他的职位,不惜在讲习科毕业考试中作弊,却被发现,刘三爹不顾一切地为儿子求情,孔校长实在不忍心伤老父亲的心,于是给了俊卿留校查看的处分。俊卿却并不感激孔校长,相反因为自己的事情在学校内的曝光而迁怒于校长,迁怒于学校,因此对身边的同学更加仇视。
    假期到了,毛泽东扛着行李去了蔡和森家借住。到了蔡家,才发现因为交不起房租,蔡家已只剩了一间蔡母和蔡畅住的破房,蔡和森搬到了爱晚亭露宿。毛泽东干脆与蔡和森一起住进了爱晚亭。两个人同样没晚饭吃的人饿着肚子,却在岳麓山上畅谈古今。
    得知蔡家断炊的消息,萧子升、张昆弟等读书会的成员给蔡家送来了钱粮,到一师找毛泽东的陶斯咏也由陈章甫指引找到蔡家,与此同时,向警予也来找蔡和森,大风大雨中,蔡畅带他们上山找毛、蔡,却见毛逸兴大发,正与蔡和森狂奔长啸于雨中,说是要体会纳于大麓,烈风骤雨弗迷的古训。众人为其所感染,与毛一起浴于雨中。一众青年狂呼长啸,从山顶直奔到闹市,引来了无数世俗惊诧的目光,他们却全不在意。
第十一集
    夜,毛泽东送斯咏回家,路上却碰上了陶家寻人的众多仆役。毛泽东这才知道斯咏是省商会会长的女儿,陶会长客气地送走了毛泽东,回头开始盘问毛泽东的来历,告诫她要注意自己的身份,今后别再跟这种穷学生来往。
  斯咏自认为与毛泽东等人的交往光明正大,与父亲发生了争执。
    与此同时,蔡和森也在送向警予回校,路上两个人一番长谈,都找到知己的感觉。
    杨昌济得知毛泽东的情况,收留他住到板仓乡自己家里过寒假。在杨家,毛认识了14岁的开慧。
    毛被杨家惊人的藏书所吸引,整天整夜泡在书中,交往中,开慧对这个刻苦得惊人的大哥哥充满了敬佩,两个人朝夕相处,仿佛一对亲兄妹一般。
    ......
    第十二集
    孔校长陷入了深深的矛盾,思之再三,他被迫答应让纪墨鸿贴出征文通知。一纸通知顿时引来全校学生大哗。
    杨昌济等找到孔校长,要求他抵制征文,孔正在犹豫,毛泽东闯进校长室,送来了令人震惊的电讯--袁世凯与日本人刚刚签订了21条!大家这才明白了征文的真正用意。
    卖国行径令一师上下群情激愤,孔校长更为自己一时的软弱感到了奇耻大辱,他撕掉了征文通知,带头发起抗议运动,把督军府要求的中日亲善征文变为“5.7国耻征文”,全校师生连夜将文章汇集成册,印制成《明耻篇》。在第一本印出的样书上,孔校长叫毛泽东提写引言,毛泽东挥笔写下“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刘俊卿向汤芗铭告密一师正在举行全校“明耻大会”, 汤芗铭下令逮捕孔校长,刘三爹目睹了儿子带人来抓校长,对儿子的绝望和对孔校长深深的内疚使这个一生软弱的老人萌生出无比的刚强,他劝孔校长穿自己的衣服逃走,回头却趁人不备,自己穿上了孔校长换下来的衣服,假扮孔校长引开了搜捕的士兵,最后却惨遭杀害。
    ......
    第十三集
    军阀的残暴激起了了全校师生无比的愤怒,面对刀枪,手无寸铁的师生却无能为力。在刘老汉的墓前,毛泽东对杨昌济主张的、自己一直深信不疑的非暴力改良中国的观念产生了动摇,他同样不再完全相信徐特立的教育救国论,面对学生的疑惑,杨昌济、徐特立等先生也同样无法解答。民族的未来究竟在哪里,中国还有没有希望,师生们都对此充满了困惑。
    斯咏极力想开导苦闷中的毛泽东,但毛泽东仍然对自己读师范,当老师,从事教育感到失去了意义,还是萧子升和蔡和森的一番话让他恢复了信心
    ......
    第十四集
    急于扩充实力的汤芗铭到处搜刮经费,为了讨好他,纪墨鸿拟定了从本学期起,减少教育拨款,各公立学校学生一律增加十元学杂费以补不足的通告,通知发到了一师,张干跑到督军府反对这一举措,却被命令必须立即执行。他无奈地回到学校,宣布了增加学杂费的要求。不料由于未作任何解释,加上有人看到他刚去了督军府,学校里立即传出了此事系他建议,以讨好汤芗铭的传言,学生们一片大哗。
    学杂费尚未收齐,督军府已克减了经费,学校难以为继,食堂的伙食也紧张起来,学生们吃不饱饭,又被催着交钱,不满的情绪越来越严重。张干悄悄自掏腰包,让食堂尽量维持基本的伙食,但他的个性却使他仍然不作任何解释。
    被打伤的易永畦身体一直没有复原,又因家境贫寒凑不起新的学杂费,只能尽一切办法节省开支,该吃的药也不肯再买,加上学习又紧张,病情不断加重。最后竟因为咳血不治而亡,学生们迁怒于张干,全体罢课,开展了驱张运动,学生们的行动激怒了张干,他一纸通告,宣布将此次驱张中为主的毛泽东等17人开除出校。
    ......
    第十五集
    由于众教师的反对,张干被迫收回了开除令,因为一师学潮的影响,汤芗铭将张干免职,全校学生们怀着驱张胜利的喜悦,欢庆起来。这时,方维夏、杨昌济却打断了大家的庆祝,向学生讲述了张干不为大家了解的一面。学生们这才发现自己做得过分了,大家赶去找校长,却得知张校长刚刚离开了学校。
    1916年的中国,“推举”袁世凯当皇帝的各种筹安会活动猖獗,复辟的阴云笼罩大地。
    ......
第十六集
    学界酝酿的反袁潮流令汤芗铭深感不安,他以同为佛学弟子的身份前来拜访杨昌济,想通过拉拢他支持帝制来解决学界的问题,两个人从佛学经典谈到时事见解,一番学识功力与唇枪舌剑的较量,汤芗铭铩羽而归。
    软的不行,汤芗铭干脆命令长沙各个学校都必须组织参加“洪宪皇帝登基庆祝大会”,并在大会上散发所谓的“洪宪皇帝圣谕”,并下令由陶会长的印刷厂来印制“圣谕”。
    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违禁”书《梁启超等先生论时局的主张》代替圣谕,搅乱这次大会,在斯咏的帮助下,读书会的成员们悄悄把书运进了仓库,成功掉包。
    第二天,军警密布的大会上,散发的“洪宪皇帝圣喻”却变成了《梁》一书,对联也变成了子升写的骂袁的对联,精心策划的大会被搅成了一场闹剧,汤芗铭暴怒下令严厉追查书的来源,并以此趁机向陶会长敲竹杠,此时,刘俊卿又来密报说毛是主谋,汤于是命令军警出动,包围一师,搜查证据,在一旁的陶会长听出了一身冷汗,他赶紧答应了汤的漫天要价,告辞出来赶往一师向毛泽东报信。
    第十七集
    在众老师同学的帮助下,禁书被成功运出了学校,搜查失败使汤芗铭气极败坏,他也不再管有没有证据,下令先把毛抓起来再说--正在这时,却传来了云南都督蔡锷起兵反袁、举国响应的的消息,汤这才明白自己的末日到了。
    席卷全国的护国运动击碎了袁世凯的复辟梦,随着他暴毙于北京,汤芗铭在湖南的统制结束了,一师的老校长、原湖南督军谭延闿重新担任了湖南省督。
    孔校长回来了,并在全校大会上发表演说,号召学生以国家之兴亡为己任,从现在做起,并宣布将在校内全面开展学生自治运动,变关门办学为开门办学,锻炼学生服务于社会的实际能力,并宣布了一系列具体措施,青年学生们听得激动不已,毛泽东更是受到了强烈的感染。
    ......
    第十八集
    被张干废除的课间操重新受到了重视,毛泽东为此专门自创了六段操(毛发明的一种融合体操和武术于一体的健身操),在全校推广开来。杨昌济觉得很有价值,建议他总结自己对于体育锻炼的成果发表出来,毛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写成了《体育之研究》长篇论文。
    《体育之研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开慧第一个看到了杂志,她兴冲冲地到一师给毛送来样刊,正碰上读书会的同仁们在开会讨论杨先生布置的问题。能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在当时是颇了不起的事,大家都非常兴奋,要毛庆祝一下,兴头上,毛提出明天的去集体冬泳,游到桔子洲去搞一场野餐讨论会,大家一致响应。
    聚会上,青年们讨论着昌济先生关于非暴力社会改良的观点,毛和萧形成了对立,毛从亲身经历的军阀的残暴,认为中国的事情靠改良未必能成功,大家对双方观点各有偏向。眼看两个人争执起来,为了打圆场,蔡和森提出了把读书会这种松散的朋友聚会改造成有一定规章的正式青年团体的建议,大家都觉得不错。毛顺口提出新的团体的“三不”原则,第三条“不谈男女之情”使斯咏的情绪一下子低了下去。
    ......
    第十九集
    孔校长有感于在日本考察到的军国民教育,向省府提出在学校实行军事教育,组建学生军,有过当兵经验的毛在一连当了上士,负责学生军的操练。这天子升来找他,看到毛对学生军的训练兴致勃勃,子升觉得拿枪这种事实在不是知识分子干的,毛却认为当今的中国,青年就是要学会武装自己。
    本学期要结束了,一师推出了崭新的校内活动--人物互选,由全校学生自由投票选举在德、智、体各方面优秀的学生代表。
    毛泽东对自己的当选充满自信,觉得全校最优秀的学生非自己和蔡和森莫属,不料蔡和森却宣布不参加这次竞选,这令毛泽东百思不得其解,他觉得这种事应该当仁不让。
    投票开始了,学生们在礼堂投票的同时,办公室里,老师们也猜测着谁会得票第一,谁能在三方面同时得票,徐特立建议学一回瑜亮,各将猜测的答案写在手中,大家摊开手掌,写的居然都是毛泽东。
    投票结果统计出来了,果不其然,唯一在德智体三方面被选上也是得票第一的,正是毛泽东。早已宣布不参选的蔡和森却也得了一票,那是毛泽东投的,他告诉蔡和森,不管他参不参选,自己投票只认谁优秀。
    ......
    第二十集
    毛、萧二人途经安化,巧妙地惩治了当地恶霸丁举人,事情虽然解决了,毛的心里却高兴不起来,苛捐杂税、地主恶霸给农民带来的苦难,深深剌痛着他的心,他认定中国的事情要解决,首先就要解决农民的问题,子升却认为天下千百年来就如此,知识分子要关注的,应该是自己的修身。两个人谁也说不服谁,只能约定在今后的50年、100年中验证谁更正确。
    新学期开始了,孔校长决定开办工人夜学,毛泽东主动请缨,他提出由学友会接办工人夜学,也算是给高年级的师范生一个教育实践的机会。
    毛拟定了一份完全用大白话写的绝妙招生广告,请警察所帮忙贴了出去,然而广告贴出去后,来报名的人却仍然聊聊无几,眼看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大半,同学们都失去了信心,毛泽东也百思不得其解。
    ......
    第二十一集
    新奇的招生方式使工人夜学人员爆满,不得不提前停止招生。
    夜,毛走上工人夜学的讲台,他编定的课本不是老师们准备的三字经,而是从“我是一个工人”、“我为我们的中国做工”开始,工人们听得津津有味。
    窗外,孔校长和老师们看着这一切,大家对毛彻底服气了。
    一座座工厂里,过去从未接触过文化的工人们都捧起了识字课本。这天,陶会长惊讶地发现自己工厂里的工人都看起了书,一问才知道是一师的“毛先生”的功劳。
    斯咏来到一师找毛泽东,却得知知道毛母病重,毛泽东刚刚请假回了家。
    韶山冲,毛泽东作主,决定将母亲接到长沙看西医,泽民与哥哥一道,陪着文七妹来到了长沙教会医院求医。不料在医院里,文七妹却因乡下人的身份和经济上的困窘受到歧视,为了母亲,毛泽东忍气吞声,却始终争取不到一个病床位。
    ......
    第二十二集
    大公报上刊出了十月革命的消息,毛泽东兴奋地拿着的报纸来找杨昌济。一众同学的讨论正在热烈地进行,提着行李的斯咏却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斯咏是为逃婚而离家出走的,走进杨家前,她已经买好了两张船票,企盼着能与毛泽东一道离开长沙,逃向个人自由的天地。然而,面对着正沉浸在理想之中,正为社会的改造与中国之未来而兴奋莫名的毛泽东,她却突然明白了,一切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毛泽东绝不像她一样,他从未爱上自己,更不曾将个人的爱情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斯咏心碎,决定按父母之命嫁给自己并不喜欢的王子鹏,在出嫁之际,一声枪响,打破了僵局,1917年11月,在护法战争中被击溃的北洋军阀傅良佐部三千兵马败往长沙,长沙城内空无一兵可资防守,全城局势千钧一发。
    一师全校集合,决定举校转移避祸,毛泽东却找到孔校长,分析形势,说主动出击则完全有可能将溃军一举而歼之,孔校长决定冒险一试,他把行动的指挥权交给毛,毛立即与同学们行动起来。
    ......
    第二十三集
    城南郊外,四下突然“枪声”大作,旌旗招展,到处是围上来的“人马”和“缴枪投降”的叫声,溃兵都以为中了埋伏,一时乱作一团。溃兵们终于答应派人去谈判,面对这个危险的任务,毛泽东和蔡和森首先站了出来,萧子升也要求替毛前去,毛却怎么也不肯,一时间,三人各不相让。
    三只生死相许的手紧握在了一起,三个青年一齐迎着枪口走了上去。
    剑拔弩张的谈判现场,正当溃兵们被毛、蔡、萧镇住,打算投降时,马疤子却逃了回来,说出了对面“大军”的真相,看到团长依然半信半疑,马疤子诅咒发誓对面都是帮学生,连一支真枪都没有,他跳出来冲着学生军的方向叫嚣着有枪不妨打死他试试,眼看真相就要暴露,团长的手枪也对准了毛泽东,形势千钧一发--
    关键时刻,一声枪响,马疤子被打死--原来是郭亮带着十个警察恰好赶来,于关键时刻开了枪。
    兵祸成功解决,1918年4月,一帮志同道合的青年聚集在蔡和森家里,酝酿已久的新民学会终于正式成立了。萧子升被选为总干事,毛与陈书农为干事,一个进步青年团体正式踏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本届学生即将毕业,杨昌济受聘去北大当教授,他谢绝了孔校长的挽留,告诉他自己已经在一师培养出了一生的骄傲和中国未来的希望--蔡和毛,现在该是离开的时候了。
    ......
    (全剧终)

幕后花絮被指“极度不尊重历史”“丑化伟人形象”
红色偶像剧《恰同学少年》遭质疑 被要求向全国电视观众道歉
编剧黄晖却认为,“这说明我们这个剧争取到了较大规模的观众群。”“不过我很理解那些提意见的观众,因为每逢遇到和历史挂钩的影视作品,总有那么一些喜欢历史的观众喜欢把作品的情节还原到历史事实中去,这样做是不行的,毕竟大家看到的是经过再加工的艺术形象,而非像纪录片一样去再现历史长河中的人物和事件。”
〖所获奖项〗该剧获得第十届 五个一工程奖 特等奖和第26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
〖电视鉴赏〗一、 人物点评

A、 毛泽东。
1、胆量。这表现在与袁仲谦的顶撞、与那三千溃兵首领的谈判等处上。
2、冷静。这表现在第一集中的外人都在打架他却在屋里读书、谈判等处上。
3、气魄。这表现在他的几乎每一句话上。如他说:我偏要和老天作对;看谁犟得厉害;与萧子升的争论之中等处。
4、理想化。他的很多看法在当时看来,的确很理想化。要是能够坚持下来,是需要经历极其多的困难的!!!我们认为一种看法是理想化的,往往是随便判断的。而成功往往都是在别人看来不可能成功的地方产生的!不可能说得太多的人做不成任何大事!
5、身体。其实,很多的大道理谈起来很诱人。但是冷静地一想,还是身体重要。一个人的身体整天饱受折磨,他是不会作出什么业绩来的!易永畦应是一个极大的教训!他的身体之棒,给他带来了很多的好处!谈判的第一步的成功源于此,他的经常深夜学习、他的活跃、他的精力之充沛……莫不源于此!一级没头脑的人只重视身体,二级没头脑的人只重视心理,三级没头脑的人(呵呵,也就是最有头脑的人)是既重视心理的发展,也重视身体的发展,即身心和谐地发展。
6、学习方法。我觉得,他过早地以兴趣为中心去学习了,导致知识结构有点畸形。基础的知识必须强调全面性!越是基础,就必须越是强调全面性!而他在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虽然在后期他注重加以调整了,但是已经错过了青少年那个黄金的时期!所以,我们也要懂得发展心理学,知道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最适合做什么,然后加以规划。但他的优点显然是很强调实战,没有太多的学习方法方面的理论。

B、 刘俊卿
这应该是里面最具有悲剧性的人物。1、他的本性并不坏,可是由于家庭的原因(如他父亲就认为他读书去当老师是没有前途的,而只有去当法官),他是思想就一直有问题。2、他是英语好,这可以从他第一次对一贞的谈话看出。而毛泽东也出身于农民家庭,但是毛泽东却读了好多伦理学的书,也就是道德方面的书,所以毛的心理问题并不多。3、但是,在学校,当他向杨昌济表达他的志向是通过学问而得到名利时,杨昌济只是皱了眉头,然而并没有事后对其进行引导,这是当老师的失误!这两个原因合在一起,我认为导致了他后来的一连串的错误,但他却是无辜的、无助的!4、他可能比较类似马加爵,是很值得我们这些健康的人加以热情的、主动的关注的!5、另外,我们可以看出虚荣对他的错误的行为的指导作用有多大!6、从他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立场不坚定的危害会有多大!他既是一个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败类,可是在面对他的老师时他又不敢胡作非为:首鼠两端。犹豫不决当然会产生烦恼!

C、 刘三根
这是一个令人悲哀又敬佩的家长,他和他儿子是我们这个现今的社会的典型。他一直只知道辛辛苦苦地用钱来供儿子读书,却缺少对儿子的正确的引导。他没文化是个关键。但是,我们知道,心与心的沟通是与有无文化没有多大关联的,反之的却是态度。所以他对待与儿子的沟通的态度有问题。当他知道他的儿子是一个汉奸(广义的)时,只说了一句话:兔崽子!然后便全身心投入到对校长的解救之中。这又是那些有着高文化知识的人无可比拟的!他靠的是一种感觉,而不是那么多的理性分析,看看这个校长值不值得我去救!

D、 萧子升
这也是一个很典型的人。就他批评毛泽东的理想化、好高骛远最多。他只适合当一个文人,因为他太温和,胆太小,气魄没有达到那个境界。不注意这种人,那些有着远大理想的人就会因为这类人而遗憾地放弃!他并不是待人不真诚。所以,真诚的人讲的真诚的话,不一定要听。又如纪墨鸿对刘俊卿讲的话应该是很真诚的,但却是不可取的,因为他的知识结构有很大的问题!

E、 王子鹏
这也是一个让我很敬佩的人!他因为斯咏的一句话,即证明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而不是仅靠自己因为是少爷而得来的金钱去救助那些人,就去考一师。事后的表现一直就很不错,很难得!他与阿秀的爱情,且不说这是不是真正的爱情,但是勇气却是很值得称赞的!他因为受人保护而一直显得比较懦弱。这是现今我们的好多溺爱孩子的家长所应大加借鉴的!为了证明自己的有用,做了这么多的事情,甚好!做大事,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大道至简!

F、 蔡和森
文绉绉的,但是文笔应该是极好的!反叛精神不够!的确比较适合搞理论工作!另外,这是一个毫无虚荣心的人,极其难得!他可以放下当时的学生的架子去擦皮鞋,可以在第一次与向警予交谈时毫不自卑!

G、 陶斯咏
一个很有气质的女孩,很有文化底蕴和内涵。可能只是只凭一时的感觉,而没有全面的对毛泽东的分析,爱上了他。可是,我们知道,毛是一个比较粗鲁、有大气的人,而她则太文雅,太秀气,而杨开慧就比较调皮,所以与毛就比较适合。只是我很反感于杨的对毛的几乎每一件事都赞同。缺少用自己的思想来对观念落后的父亲的影响的能力,就如现今的很多学生学了很多东西却不能应用。她的可能的岳父简直是一个老顽固,她缺少对他的反对!

H、 杨昌济
一个极其可贵的老师,足以让现今的很多所谓的教授汗颜!当他看到了毛、蔡二人的文章后,迅速改变了自己辞职于一师的决定!一切为了培养学生,我们的太多的老师应该借他反观一下自己的作为!只是他太唯重点论了,几乎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毛一人身上,这我不大赞同!

I、 赵一贞
如其名,对爱情极其忠贞。只是对于坏人的爱情的忠贞,必须建立在能够改变对方的基础之上,否则带来的只可能是悲剧和不长久的爱情!我很感动于她的不嫌弃刘俊卿的家境,她的宁死也不嫁给“六爷”,她的不因为别人都鄙视刘俊卿而放弃对他的爱!这样的爱情只能是悲剧,因为即使是感性色彩极其浓厚的爱情,也是需要一定程度的理性的!

J、 向警予
一个很天真的女孩!当她向蔡和森表达自己的平等的爱情观时,竟明对蔡说:“你倒是赞美我一句啊!”(大意如此)她喜欢蔡,也不是像斯咏一样,窝在心理。当她第一次与蔡见面时,竟没有富家大小姐的架子与盛气凌人,而是极其平等的交谈,这是现今的很多人所大大缺乏的!其时,蔡也表现出了不自卑的心态,极好!

K、 纪墨鸿
一个文人加政客的不伦不类的东西!一直在宣扬读书功利论,且在刘俊卿的犯错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是个值得警惕的人!这种人,他对你说的话,可能极其真诚,但是很可能是谬论!所以,我们在听取任何别人的建议时,应有一个“不以人立言,不以人废言”的原则,否则你就只可能是一个活在别人的思想之下的奴隶!

二、 剧中的一些观点
可以看出,片中对爱情的看法是比较地浓厚的!中国的电影、电视剧越来越讲爱情,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要懂得生命,我觉得懂得爱情是一个很有必要的步骤。牛顿不是没有妻子吗?他晚年就去信宗教,给科学抹黑脸!毛泽东也是一个不大注重爱情的人。年轻时,他就太唯重点论了,就是一切只以理想为中心。殊不知,动机太强,反而会消极影响目标的实现!我觉得,他晚年对待江青的失误,有这个原因。当然,或许我武断了他的爱情!不过,不追求爱情的一生,必定是一个失败的人生!

片中的爱情:
1、 王子鹏与阿秀的。
2、 陶斯咏与毛泽东的。
3、 刘俊卿与赵一贞的。
4、 毛泽东与杨开慧。
5、 向警予与蔡和森的。

三、 对艺术的看法
电视剧也是门艺术。艺术是典型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既然是典型,那就很具有借鉴与反思意义。很多人看电影、电视剧,只是处于消遣的层次,如果长久这样,那就可悲了!


剧评思考:
《恰同学少年》我看了整整五遍,每一遍都看得我热血沸腾。它朦朦胧胧地唤醒了我心中沉睡已久的理想与斗志。在这部电视剧中,我才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同学情深;什么是真正的师生情谊;什么是真正的豪情壮志;什么是真正的胸怀天下……

在该剧为数众多的人物中,我最欣赏的,便是的毛泽东。在剧中,他白衣胜雪,英姿飒爽。虽然并不帅气,但仅那眼神,就让人为之一振。每每想到他,我就会想到那个豪气冲天在读书会上畅所欲言的毛泽东;那个在北洋军阀包围下英勇无畏的毛泽东:那个看到易永畦生病时无微不至的毛泽东。当然他也有许多缺点:太冲动,太倔强,自以为是等等。但无论如何,他都是一个优秀的、进步的青年。在他身上,我感觉到一种生生不息,知难更进,难以压抑地对理想的崇祯,对祖国的热爱。他已经是我前方的动力和目标。我一定会努力,超越!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我最敬佩的,就是毛泽东那股“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凌云壮志。一个人,必须要有远大志向。有了一个远大的志向,才会有奋斗的目标,知道自己的努力是为了什么。生活,就不是迷茫的。有了一个远大的志向,为了达到它,才会为此而努力学习,工作。生活,就有了动力。志向,不一定要是具体的。像毛泽东,他也没有想到他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可是他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改变落后的社会、改变积弱的中国的决心!这就足够了。正因为这个伟大的志向,他焚膏继晷的苦读,他风雨无阻的锻炼,他带领同学们手无寸铁的保卫长沙城!通过《恰同学少年》,我悟出的第一个道理便是:立志为先!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的确是一个自信的人。记得剧中,他去参观岳麓书院时。萧子升感叹书院所出的人才都已经作古,只空留书院的旧址。毛泽东却自信的认为“我们”便会是今日之人才。“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不错,如果没有这份自信,他又怎么敢不带分文游历湖南,率领学生军智斗北洋军阀,揽下工人夜学的招生任务。相信自己,就一定可以成功。

以前,我一直认为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很傻。变法失败后,他为什么不逃走,白白送死。可现在,我突然理解了,这是一种为了革命坚贞不屈,奋斗到底的气节和品格!孔子在《论语》也说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时候,能为了自己所追求的,所信仰的而牺牲也是一种无限的光荣和满足。毛泽东和同学们印发反对袁世凯称帝的传单,去猴子石打北洋军阀的溃兵。到溃兵的阵营去谈判。靠的不就是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么?革命需要牺牲,需要流血。假如有一天,我因为革命而落入敌手,那我宁愿轰轰烈烈的死,也不会说出有违革命的话来换取生命。如果能换取和平,唤醒大众的觉醒和祖国的崛起。那又有什么是不能够放弃的呢?有了这种敢于牺牲的精神,生亦光荣,死亦光荣!

毛泽东,是一个从容自若的人。考第一师范的时候,别人都十分紧张。只有他不慌不忙的拉着蔡和森他们去吃臭豆腐。说:“是你的,总是你的,不是你的,想了也白想。”当杨昌济老师问他们志向是,他从容的站起来,用那双睿智的眸子盯着老师。一字一顿的说:“我不知道”当溃兵的探子已经揭穿他的计谋时,他还在镇定的品茶。最后,枪都顶到他太阳穴上了,他也纹丝不动。真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毛泽东是勤奋而认真的。黎锦熙说:“一师每天睡的最晚起的最早的就是毛泽东。“可见他是多么的用功。他说过: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每次读书看报纸,一有不会的问题,他就马上去请教同学和老师。连睡着的时候,书都还在手上。密密麻麻的课堂笔记见证了他脚踏实地的学习。书上批注和心得,更字字都刻出了他求学的孜孜不倦。如果说光是学习刻苦,这并没有什么。可是,锻炼身体,他也一样风雨无阻。无论是,太阳高照的三伏天,还是打霜下雪的日子,都丝毫不松懈。我想,正因为这样的努力,他才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和强健的体魄,为今后的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天道酬勤!是不是上苍,也被他打动了呢?
他知错能改,古人“程门立雪”他“辕门立雨”,用诚心打动了老师;
他有领袖风范,同学们总是听从他的号召;
他坚忍不拔,坚持冷水浴和各种有益的体育活动。
他……
他心中有天,有地,有中国,有世界,有宇宙!

当然,金无赤金,人无完人。从剧中,也看出了他的一些缺点。从中,不难预见出他日后成为国家第一领导人时,实行一些错误的路线原因和必然性。

毛泽东说:“与天奋斗,其快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简单的一句话显现出他的两个特点。

第一,他是一个很争强好胜的人,什么事情都要争出个所以然。是的,在革命的时候,他可以与日本人斗争,与国民党斗争。可是,当一个“共产主义的新中国”建立起来的时候,他已经是党的主席。他又与谁斗?戎马一生,征战无数。年老的时候没有人奋斗,乐在何处?当他无从奋斗时,便发起了文化大革命。和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路线的阶级敌人”做斗争。
第二,他不是很重视科学。现在大家都知道,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人是斗不过自然的,更不应该和自然斗。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毛泽东的数理化成绩就不是很理想。后来也只去苏联短期停留过。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不注重科学,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正是因为这样,他没有采纳计划生育的政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等不正确的口号。开展大炼钢铁运动,和不切实际的粮食生产指标。

一般人到老年,都会比平时更倔强一些。如果本来就倔强的人,就更难听取别人的意见了。如果他是一个普通人,这没有什么。可是,作为国家首要领导人。就必须广泛的接受批评和意见。正因为倔强,和一些小人的鼓动,毛泽东才会坚持一些错误的路线。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一些灾难。

不过,无论怎么样。毛泽东的确是一位伟大的领导。而我们要学习的,也是毛泽东青年时期的那种已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和优秀品格。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 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 多材自昔夸熊封。 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毛泽东用毕生的努力缔造了新中国,也可以说是完成了自己的理想。而他也成为了歌词中所唱的万夫之雄!
老一辈的使命们已经完成了。可我们的使命才刚刚开始。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谁说,一二十年后“主沉浮”的就不是你我呢?
【小说《恰同学少年》】小说《恰同学少年》根据同名电视剧改编而来,它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描绘了1913~1918年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积极进取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绶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很好展现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与情怀。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对现行教育理念的完善、对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追求富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黄晖,第26届电视“飞天奖”优秀编剧获得者,现居长沙。2007年凭借《恰同学少年》荣获中国电视剧艺术成就最高奖——飞天奖优秀编剧,年末编剧创作的“传奇大戏”《血色湘西》在湖南卫视引起收视狂潮。
  2007年,作品《恰同学少年》红遍大江南北,不仅得到普通观众的追捧,同时也受到了国家领导高层的高度关注,黄晖凭此剧一举拿下今年电视“飞天奖”优秀编剧奖。年末,湖南卫视推出他编剧的“传奇大片”《血色湘西》,收视节节升高。

小说目录
第一章 我叫毛泽东
第二章 免费招生
第三章 论小学教育
第四章 经世致用
第五章 欲栽大木柱长天
第六章 嘤其鸣矣
第七章 修学储能
第八章 俭朴为修身之本
第九章 袁门立雨
第十章 世间大才少通才
第十一章 过年
第十二章 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
第十三章 可怜天下父母心
第十四章 纳于大麓 烈风骤雨弗迷
第十五章 五月七日 民国奇耻
第十六章 感国家之多难 誓九死以不移
第十七章 新任校长
第十八章 易永畦之死
第十九章 驱张事件
第二十章 君子有所不为亦必有所为
第二十一章 逆书大案
第二十二章 文明其精神 野蛮其体魄
第二十三章 到中流击水
第二十四章 书生练兵
第二十五章 学生人物互选
第二十六章 汗漫九垓
第二十七章 工人夜学
第二十八章 梦醒时分
第二十九章 男儿蔚为万夫雄
【毛泽东读书的故事】毛泽东经常看书看得很晚,他的保健医生徐涛很担心他的身体,劝他多休息,但是他不听。 后来,徐涛发现毛泽东喜欢聊天,就找机会和毛泽东到户外散步聊天。有一天,两人出去散步,毛泽东说:“我在湖南读师范的时候,喜欢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书读得不多,还得补课。”徐涛说:“我正好相反,社会科学的书读得太少,现在也得补课。”毛泽东兴致来了:“我们以后多聊点自然科学吧。”后来,他问徐涛:“石油怎么开采?怎么炼?有哪些用途?”徐涛回答不了,就去查书,查完书再聊。这样一来,毛泽东常常向他提出新的问题,徐涛只得一次次地查书。

后来,徐涛发现自己读的书,毛泽东也在看,因而问的问题也越来越深,被他难住的时候就更多了。徐涛问:“主席,您是有意考我吧?”“哪里是考你,你在帮助我读书,帮助我增长知识。”

一听这话,徐涛茫然了:本想劝他少读书,其结果倒逼他多读书了。于是他趁势说:“主席,您读书很多,但方法不科学。您这么整天读,不休息,太疲劳,违背辩证法嘛。”又说:“主席,您电影不看,对打扑克、下棋没兴趣,体力活动不搞,长时间进行一种劳动,最容易疲劳。”

毛主席却摇头了:“你那点辩证法不全面,你对事物的理解也有局限。看文件累了看报纸,看正书累了看闲书,看大书累了看小人书,看政治书累了看文艺书,我这也是一种休息。你不承认?”毛主席就是这样执著地从书本中吸取知识.
读书造就了毛主席,《毛泽东读书生涯》一书会给人们多方面的启发。
〖经典语录〗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天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

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人有理想,有信念,懂得崇高与纯洁的意义。假如眼中只有利益与私欲,那人和只会满足于物欲的动物,又有何分别呢?林文忠公有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若相信崇高,崇高自与我同在!而区区人言冷暖,物欲得失,与之相比,又渺小得何值一题.

有一个词,我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支那。这是日本对中国的称呼,在日本人嘴里,中国就是支那。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是支那人。那么支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起初我也不清楚,只知道这是自隋朝起,从天竺语摩诃至那中派生的一个对中国的称呼,词意并无褒贬。可就在五年前,五年前我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日本学校给我准备的学籍表上,填写的就是支那人孔昭绶。每次遇到日本人的时候,他们都会说:“看,支那人来了。”他们当时说话的表情,我想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是一种看到了怪物,看到了异类,看到了某种不洁净的东西,看到了一头猪混到人群里,才会表现出的轻蔑和鄙夷。于是我就去查字典,我不相信日本人的字典,我查的是荷兰人出的1901年的荷兰大百科通用辞典。我查到了,支那:中国的贬义称呼,常用于日本语,亦指愚蠢的,精神有问题的中国人。这就是支那的解释。


  耻辱啊!耻辱!


  我泱泱大国,巍巍中华,竟成了诸般列强眼中的蛮荒未开化之地。

  耻辱啊!我四万万同胞竟成了任其宰割的鱼肉。

人,不可不知耻。耻,有个人之耻,国家之耻。德守不坚,学识愚昧,身体衰弱,遭人白眼,乃个人之耻。纲纪扫地,主权外移,疆土日蹙,奴颜卑膝,乃国家之耻。我四万万同胞,如果人人为人所耻,则国家必为人所耻,一个国家被人耻笑,那么个人也将成为被别人耻笑的把柄。支那之耻,无有个人与国家之分,此乃我中华全体之奇耻大辱!

  今日之日本,处心积虑,虎视眈眈,视我中华为其囊中之物,大有灭我而朝食之想,已远非一日。今次,二十一条的强加于我,是欲将我中华亡国灭种的野心赤裸裸地表现。而袁世凯政府呢,曲意承欢,卑躬屈膝,卖国求荣,他直欲将我大好河山,拱手让于日寇,此等卖国行径如我国人仍浑浑噩噩,仍然任其为之,中华灭亡,迫在眉睫!!!
 
夷狄虎视,国之将亡,多少国人痛心疾首,多少国人惶惶不安呢!是啊,大难来临了,国家要亡了,这样的灾难什么时候才是尽头,老天爷为什么不开开眼,劈死这些贪婪的强盗。这些抱怨,这些呼号,我们听过无数回,也说过无数回,可抱怨有什么用呢?我们恨这些强盗,恨得牙痒痒的。可是恨,救不了中国!


   大家都知道,南满铁路,东蒙铁路,都归于日本人之手,山东权益也归于日本人之手。要旅顺,要大连,整个长江流域所有的矿产要归日本来开采,一国之政治军事财经各项都要请日本人担任顾问,所有的武器要跟日本去买,就连我中国的警察都要跟日本来合作,这还能算是一个主权国家吗?这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局势会这样?国家为什么会落到了如此的地步?


  有人说,是因为国势积弱,无力维护自己的利益;有人说,是因为袁世凯政府太腐败,在列强面前,只知一味退让;还有人说,是因为国人太冷漠,仁人志士的呼号像一道道警钟,却难以唤醒他们麻木的心灵。我们坐在这里,痛斥列强,痛斥一切让中国落后挨打受欺负的人和事的时候,你的心中有没有想过,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该为国家的落后承担些什么样的责任?应该为这个民族的强大和兴盛担负起什么样的义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匹夫不是指除你之外的别人,而是首先应该包括你自己。我们都希望国家强大,但是我要在这里告戒大家一句:不能光有恨!我们要学会将仇恨埋在心底,把悲愤化为动力,我们要拿出十倍的精神,百倍的努力,卧薪尝胆,发奋图强,振兴中华,做得比任何人更好,更出色,这才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尽的职责。国家之广设学校,所为何事?我们青年置身于学校,又所为何来?正因为一国之希望,在于青年;一国之未来,要由青年来担当。当此国难之际,我青年学子,责有悠归,更肩负着为国家储备实力的重任。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