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击会
ad
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
搏击俱乐部
原片名
Fight Club
更多中文片名
搏击会
斗阵俱乐部
格斗俱乐部
影片类型
惊悚 / 剧情 / 犯罪
片长
139分钟
国家/地区
美国 德国
对白语言
英语
色彩
彩色
混音
DTS Dolby Digital EX
评级
Rated R for disturbing and graphic depiction of violent anti-social behavior, sexuality and language.
级别
Finland:K-18 Finland:K-16 Iceland:16 Sweden:15 USA:R Hong Kong:IIB Ireland:18 Norway:18 Spain:18 UK:18 Germany:18 Australia:R Canada:18+ South Korea:18 Italy:VM18 New Zealand:R18 Argentina:18 Belgium:KNT Chile:18 France:-16 Netherlands:16 Portugal:M/18 Singapore:R Canada:18A Singapore:M18 Japan:PG-12 Israel:16 Philippines:R-18 Switzerland:18
制作成本
$63,000,000/estimated
版权所有
Twentieth Century Fox Film Corporation, Monarchy Enterprises B.V. and Regency Entertainment (USA), Inc.
拍摄日期
1998年6月8日 - 1998年12月
演职员表
导演
大卫·芬奇 David Fincher
编剧
Chuck Palahniuk .....(novel)
Jim Uhls .....(screenplay)
主演
爱德华·诺顿 (Edward Norton) ...... Narrator
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 Tyler Durden
海伦娜·博纳姆·卡特 (Helena Bonham Carter) ...... Marla Singer
米特·洛夫 (Meat Loaf) ...... Robert 'Bob' Paulson
萨克·高尼尔 (Zach Grenier) ...... Richard Chesler
Richmond Arquette ...... Intern
David Andrews ...... Thomas
George Maguire ...... Group Leader
Eugenie Bondurant ...... Weeping Woman
Christina Cabot ...... Group Leader
Sydney 'Big Dawg' Colston ...... Speaker
Rachel Singer ...... Chloe
Christie Cronenweth ...... Airline Attendant
Tim De Zarn ...... Inspector Bird
Ezra Buzzington ...... Inspector Dent
制作人
Ross Grayson Bell .....producer
Ceán Chaffin .....producer (as Cean Chaffin)
John S. Dorsey .....associate producer
Art Linson .....producer
Arnon Milchan .....executive producer
制作发行
摄影机
Panavision Cameras and Lenses
洗印厂
DuArt Film Laboratories Inc., New York, USA
Technicolor, USA (prints)
摄制格式
35 mm
制作处理方法
Super 35
洗印格式
35 mm (anamorphic)
幅面
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制作公司
Art Linson Productions
Fox 2000 Pictures [美国]
Regency Enterprises [美国]
Taurus Film [德国]
发行公司
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 Twentieth Century-Fox Film Corporation [美国] ..... (1999) (USA) (theatrical)
Twentieth Century Fox Home Entertainment [美国] ..... (2000) (USA) (video)
20世纪福克斯公司 20th Century Fox [英国] ..... (1999) (UK) (theatrical)
20世纪福克斯公司 20th Century Fox [日本] ..... (Far East)
20世纪福克斯阿根廷分公司 20th Century Fox de Argentina [阿根廷] ..... (1999) (Argentina) (theatrical)
20世纪福克斯德国分公司 20th Century Fox of Germany [德国] ..... (1999) (Germany) (theatrical)
Columbia TriStar Egmont Film Distributors [芬兰] ..... (1999) (Germany) (theatrical)
Filmes Castello Lopes [葡萄牙] ..... (Portugal)
Gativideo [阿根廷] ..... (Argentina) (video)
Medusa Distribuzione [意大利] ..... (Argentina) (video)
Twentieth Century Fox Home Entertainment Germany [德国] ..... (2000) (Germany) (video)
UGC-Fox Distribution (UFD) [法国] ..... (1999) (France) (theatrical)
特技制作公司
BUF [法国] ..... (special visual effects and digital animation) (as BUF Inc.)
Blue Sky Studios [美国] ..... (special visual effects and digital animation)
Command Post Toybox [加拿大] ..... (digital film scanning) (digital visual effects)
Digital Domain [美国] ..... (special visual effects and digital animation)
Gray Matter FX [美国] ..... (special visual effects)
Image Savant ..... (special visual effects and digital animation)
POP Film [美国] ..... (digital transitions)
Pixel Liberation Front ..... (pre-visualization)
Rob Bottin Productions [美国] ..... (special makeup effects)
Stirber Visual Effects Network Inc. [美国] ..... (miniature pyrotechnics)
其它公司
Aero Mock-Ups Inc. [美国] ..... airline interiors
Bill Dance Casting [美国] ..... extras casting
Brenner Construction [美国] ..... tool rental
Custom Film Effects [美国] ..... end titles
EFilm [美国] ..... scanning and recording
Kona Cutting [美国] ..... negative cutting
Nickerson Research [美国] ..... stock footage
P. Scott Makela [美国] ..... main title design
PCP Labs [美国] ..... score recorded and mixed at
Panavision [美国] ..... camera and lenses
Restless Records [美国] ..... soundtrack published by
Scarlet Letters [美国] ..... end titles
Skywalker Sound [美国] ..... post-production sound services
上映日期
美国
USA
1999年10月15日
巴西
Brazil
1999年10月29日
意大利
Italy
1999年10月29日
阿根廷
Argentina
1999年11月4日
荷兰
Netherlands
1999年11月4日
新加坡
Singapore
1999年11月4日
西班牙
Spain
1999年11月5日
法国
France
1999年11月10日
澳大利亚
Australia
1999年11月11日
德国
Germany
1999年11月11日
香港
Hong Kong
1999年11月11日
台湾
Taiwan
1999年11月11日
葡萄牙
Portugal
1999年11月12日
英国
UK
1999年11月12日
韩国
South Korea
1999年11月13日
日本
Japan
1999年12月11日
马来西亚
Malaysia
2000年1月13日
俄罗斯
Russia
2000年1月18日
匈牙利
Hungary
2000年1月27日
捷克
Czech Republic
2000年2月10日
希腊
Greece
2000年2月18日
埃及
Egypt
2000年3月1日
克罗地亚
Croatia
2000年3月9日
剧情介绍
杰克是一个大汽车公司的职员,也是一个充满着中年危机意识的人,他非常憎恨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的一切,再加上患有严重的失眠症,于是为了自我救治,他突发奇想,决定参加团体咨询会。杰克先是参加了那些绝症患者的相互抚慰团体,他接触到了一个全部由患睾丸癌的人组成的社团,杰克和他们互相抚慰和哭泣,而且上了瘾。
一天,杰克遇到了卖肥皂的商人泰勒,他是一个浑身充满叛逆、残酷和暴烈的行动力量的痞子英雄。刚一见面,泰勒就向杰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他要杰克痛打自己一顿,在对打中,杰克体会到了搏斗的乐趣,两人因缘际会地成了好友。他们开始创建“搏击俱乐部”:一个让人们不戴护具而徒手搏击,宗旨在于发泄情绪的组织。俱乐部制定了一系列的活动规则:不许向他人谈论俱乐部,只允许两人对打等等。
地下俱乐部开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地下组织,所有的成员都将泰勒视为教父。泰勒以自己的个性魔力和行动哲学吸引着那些盲从的人,他变得越来越偏激,他让成员们到处滋事打架,到处搞破坏,砸汽车、放火、向顾客的食物中小便……他的行为越来越疯狂。
杰克对于“搏击俱乐部”的现况及泰勒的行为越来越无法忍受,同时,他还惊讶地发现泰勒还组织了一支军队,他要对社会实行更大的报复。愤怒的质问下泰勒离开了,然而他又决心去找到泰勒问个明白,但让他惊讶的是,每到一处,他都被认为是泰勒,并被尊为教父。这让杰克受到了不小的打击,他开始反思自己到底是谁,泰勒是谁。最终他惊恐地发现,原来自己就是“泰勒”,泰勒是“我”的人性中的另一面,“我”和“泰勒”是彼此的影子和幻象。
杰克向警察自首,泰勒也追踪而至,他们又开始了厮打搏斗,其实这一切都是杰克的自己与自己打斗而已,通过大厦的录像可以看到这一切。杰克无法击中泰勒,于是将枪口对准了自己,叩响扳机,泰勒也随此消失。而此时,成员们带来了玛拉,泰勒事先安排的许多对抗社会的恐怖行也随之开始,两人牵手目睹了多幢大楼的倒塌。
幕后制作
【关于电影】
《搏击俱乐部》的导演大卫·芬奇是好莱坞风格突出的电影导演之一,最初以麦当娜的御用MTV导演而出名,80年代至90年代,他都在为麦当娜拍摄MTV。芬奇借助拍摄MTV的手法,运用数字技术,把电影拍得可以说是更好或者是更糟了。观众也许觉得他的表达方式不那么“电影化”而更“MTV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芬奇将全片的故事结构设计得更为复杂,从头至尾使用的画外音,以“我”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来讲故事。这种方式原本已经被看作是过时的手法,近几年又重新变得时髦起来。原因是它能够在影片中途随时打断讲述,即兴地插入其他内容,这就使得导演能够跳出既定情节,离题发挥自己想要表达的其他任何内容,也可以很容易地表现幻想场景,也可以随时使用“闪回”手法而不显得过分突兀。运用这种手法拍摄出来的片子,比如《搏击俱乐部》,也许结构太过松散,不够严密,但是它显然提供了一种呼吸急迫、自由想象的叙述方式。
芬奇有心要让《搏击俱乐部》成为一部视觉杰作。《搏击俱乐部》也是色调暗、进度快,观众在看的时候没有多少时间细想,但与其他同类影片不同的是,芬奇的每个快速的镜头切换除了可以不让观众觉得乏味,还有其独特的作用。整个片子最惊心动魄的事情并不是电影在讲什么,而是大卫·芬奇如何把观众推进讲述者“我”的脑海中,迫使观众不由自主地身临其境地逼真感受“我”的感觉。这也许为电影界讲故事的方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从情节上来讲,整部片子充满了男性的肾上腺素,打斗和血往头上涌的莫名兴奋。也充斥着“中年男孩”对父亲和女性的愤怒。作为一个隐喻,在睾丸癌症(只有男人才能得的病)患者互助会中,“我”和鲍勃互相拥抱哭泣后,“我”奇迹般地治好了失眠症,也找到了依靠。结果这一切被一个叫玛拉的女人——注意,是女人,毁掉了。即使后来“我”发现自己一直在和这个女人上床,保持着这么亲密和猛烈的肉体关系(因为做爱的时候大喊大叫得房子都要塌了),“我”也根本不愿意承认这个女人跟我的联系,因此把这一切推到了凭空冒出来的泰勒身上。影片还说,“我们这一代男人是被女人养大的”,很小父亲就离开了,父亲的缺失,使得“我”从小不会打斗,也不懂得如何去结婚,也没有遇到战争、大萧条及其他真正可能成为男人的机会,因此砸烂一切物质,补上暴力搏击这一课——哪怕是被殴,成为最重要和迫切的追求。片中的男人们没完没了地互相痛殴并满足于彼此打得血肉模糊。看完电影,观众也许会真的感觉到自己都跟片中那些人一样,含着一嘴黑乎乎的血。至于像神谕一样的从布拉德·皮特口中说出的那些痛恨并打倒商品和物质(尤其暗绿色细条纹沙发,暗指女性气质的邮购目录家居用品等)的话,倒不必太在意,那不过是中年男孩们给自己打架找的理由罢了。因为讨厌新款的甲壳虫,因此要拿棒球棒敲了它,这是哪门子的痛恨物质啊,难道甲壳虫比就劳斯莱斯更物质化些?
本片一反好莱坞商业片模式,内容十分偏锋颓废和疯狂,更为灿烂奇诡,无疑是芬奇最能发挥其个人风格的作品。芬奇映像狂放,手法天马行空,情景怪诞核突。其不合正常尺度、标奇立异的魔性刚开始时让人难以捉摸。影片挖掘愤青内心的不安全感,并赋予其黑色幽默和辛辣的风格。本片也可以说是一出黑色喜剧,以死亡为主题的幽默随处可见。讽刺文学、暴力和难以预料的故事结局构成了现代社会中永恒的、有力的语句。
不可否认的是,《搏击俱乐部》的确是一部暴力的电影。情节表现得十分的残暴血腥,当然,所有这些血腥的镜头都是为了揭示影片的主旨:人天性残忍,而每日的辛劳使人变得麻木不仁,充满失落、挫折、绝望、精神空虚,长期的压抑引发狂最原始、最野蛮的本性,结果产生难料的后果。搏击俱乐部的成员们都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边缘,这个社会使人成为失掉人性和良知的牺牲品。他们已经变成了机器上的零件,他们恢复个性观念的唯一方法就是返回到最原始、最野蛮的痛苦和暴力的动物本能中。
“搏击俱乐部的法则之一,不能谈论搏击俱乐部;搏击俱乐部的法则之二,不能谈论搏击俱乐部。”布拉德.彼特的原则取消了我们的话语权利,他想要传递的是一种不可言传也不必言传的精神意志,这种意志唯有通过在灵与肉的搏击中的自我毁灭才能承传下去。
【关于演员】
布拉德·皮特在拍摄过《西藏七年》及《遇见死神》等片子后,曾被很多人视为花瓶明星,不过一旦出演大卫·芬奇的影片,他似乎就马上恢复为演技出众的演员。在《七宗罪》和本片中,皮特并没有像在《末路狂花》等片中那样炫耀相貌,而是配合剧情演绎出了恰当的疯狂气质,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爱德华·诺顿【一级恐惧】成功演出后,爱德华陆续在米洛斯·福曼的【情色风暴1997】、伍迪·爱伦的【大家都说我爱你】演出,虽然都是配角的戏份,可是抢眼的程度却不惶多让,获得许多影评的认可。1998年的【美国X档案】则是第一部挑大梁的作品,饰演一个极端的种族主义份子,丝丝入扣的演技,又为他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女主角海伦娜其实算是配角。男性电影的唯一的女性角色通常很难发掘出什么深层的性格魅力,只是作为男性对照的他者这个道具而存在的。因此这位具有非凡才能的演技派英国女星,无论她如何想卖力出演,最多也只能中规中矩地当好道具而已。诺顿和皮特的角色光芒,掩盖了她的身影,甚至还不如那个大胸男鲍勃吸引观众视线和心理。她的光芒只有留到自己的老公导演蒂姆·伯顿的片子里去闪耀了。
【关于导演】
本片是导演大卫芬奇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回拉镜头从微观世界的脑细胞开始至杰克的脸部特写,是否也喻示了产生意识的脑部的正是影片所要表达思想的重要载体,高速流畅的镜头运用随着杰克的倒叙,回到始发点,影片的故事情节是随着杰克与泰勒两种人格的互相碰撞、交织而发展,结局让人大出所料。
相关评论
影史地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社会问题片的代表作之一;一则极具颠覆性质的社会生活寓言;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纪末的现代启示录;一幕以死亡为主题的黑色喜剧;一部具有社会警示作用的电影,兼具强烈的世纪末情绪和浓厚的无政府主义色彩。
一句话评论
Mischief. Mayhem. Soap.
Works great even on blood stains.
Übermut. Chaos. Seife. (Mischief. Mayhem. Soap.)
The first rule about Fight Club is :" You don't talk about Fight Club". The second rule about Fight Club is :" You don't talk about Fight Club".
No guts. No glory.
媒体评论
由于该片晃动的拍摄手法、深入内心的演绎方式、引人注目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社会信息,《搏击俱乐部》被视为《发条橙》的90年代翻版。
——reelviews
虽然不是年度最佳影片,但《搏击俱乐部》也许是1999年最令人难忘的电影。里面有如此之多的黑暗——如果你能想象的话,就如同肯·凯西(Ken Kessy)重新阐释海明威的小说——这取决于观众如何去感受它,以至于到后来,如何感受这些黑暗变成了困难的事。
——犹他州新闻
《搏击俱乐部》会威胁到某些人,因为它看起来在挑战现代社会的安全性。这是部会冒犯很多人的电影,并且很难说观看它是种愉快的经历。但此片远没有达到其开始部分表现出来的那么残忍。除了所有的政治不正确以外,电影不断重复的恐吓反而让人发笑,因此将这种暴力的影响力消退不少。
——BBC电影评论
《搏击俱乐部》是自从《求死愿望》(《Death Wish》)出现后,一部最坦白和兴高采烈的法西斯大牌明星电影,是一场暴力聚会,英雄们给自己签发了许可证好在里面随意酗酒、抽烟和互相斗殴。
——芝加哥太阳报
《搏击俱乐部》需要一看再看才能完全理解和欣赏,我甚至不太确定每次看完后是否有同样的感受,就在我刚刚重看了一遍之后。
——Aboutfilm
名家点评
神秘性无所不在,我们都喜欢那种能够全知全能的感觉,对这种感觉的喜好造就了不少科学家与私家侦探。电影能够像磁铁般吸引人的也就是这种神秘性,不过去探究最终的解答是徒劳无功的,有时我们似乎找到了某些线索,但它马上又会通向另一项待解的秘密……我就是喜爱(在电影中摸索)这种神秘性。
——本片导演 大卫·芬奇
显然电影反映了我们生存的目的,一些好与坏的事情。问题是艺术与生命,两者当中存有象征意义,我们处在暴力之中,不由你逃避。此片并不单讲暴力,不是打人那样简单,它所传达的意思是说那是一种连接,一个方向和一些感觉。
——本片主演 布拉德·皮特
看电影其实就是在黑暗中窥视。大卫·芬奇能够把我们给嘲弄了,说明他很善于把握人的心理。有谁不喜欢走进别人的内心深处呢?影片中所描述的失眠、无聊、精神分裂或者人格分裂为我们了解自己提供了最好的范本,我们能从别人的眼里发现自己正常或者不正常。但尽管受了大卫的嘲弄,在影片结束之时我们仍可大松一口气——毕竟自己还没分裂出去,还过了一把窥视的瘾。
——网友 阿 榕
《搏击俱乐部》中现实的暴力描写以及含糊的叙述方式使评论界对它毁誉参半,但我认为不能因为它表现手段的反叛而否定它主题存在的价值,毕竟,影片中所表现的“人的存在方式”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网友 tysor
精彩影评
▲另类电影的巅峰之作
在影片《搏击俱乐部》里,一批被现代生活方式麻木了内心的人认为自己是失掉了人性和感觉的社会的牺牲品,他们痛恨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但同时又无能为力,于是他们认为恢复个性观念的惟一方法就是返回到最原始、最野蛮的痛苦和暴力的本能中。对于这些参加“搏击俱乐部”的人来讲,“俱乐部”取代了宗教与疾病治疗团体所起的慰藉寄托与释压作用,搏击是对精力、压抑、无由来的恐惧的发泄,除此之外还可以在集体之内忘却孤独并找回男性尊严,于是他们对搏击表现出了宗教般的狂想……
《搏击俱乐部》既有对现代人精神与心理的真诚关注,又延续了以暴力反抗旧有价值体制束缚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部揭示“人性本恶”的影片,其中对叛逆和革命的张扬既是一种煽动也是一种警醒,然而让影片具有深层社会意义的是,它揭示黑暗正是为了抵挡黑暗,与以往的社会片相比,影片的主题更开放,更放松,更具有时代感。总之,影片自身所带有的一种不可言传的魔幻性与自我消解意味使它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纪末的现代启示录。
神秘性无所不在,我们都喜欢那种能够全知全能的感觉,对这种感觉的喜好造就了不少科学家与私家侦探。电影能够像磁铁般吸引人的也就是这种神秘性,不过去探究最终的解答是徒劳无功的,有时我们似乎找到了某些线索,但它马上又会通向另一项待解的秘密……我就是喜爱(在电影中摸索)这种神秘性。
▲大卫·芬奇的《搏击俱乐部》
《搏击俱乐部》隐喻了社会边缘青年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当搏击结束时,什么也没有解决,不过一切都无所谓,不管怎么样,我们都感到自己被拯救。”电影中的人物就是在这种痛苦和接近死亡的状态中寻找自己的存在目的。
杰克最初混进的是一个睾丸癌幸存者组成的帮助会。这也许并非巧合,而是暗示了在一种空虚的被阉割过的消费主义文化中人的恐惧。无能为力,无法改变现状,是一种癌症,是现代生活中的癌症。面对现实时的虚弱感是致命的,对生命的空虚感是一种普遍的虚无,其中蕴藏着深深的绝望。虚无使人痛苦,使人希望借各种方式找回存在的真实感。于是搏击俱乐部的成员选择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的哲学就是:如果不能结束或缓解这种痛苦,那就让它来得更猛烈、更极端、更直接一些,将精神上的痛苦转为肉体上的直接痛苦,将痛苦承受的中心由大脑和精神转移向肉体。
在搏击俱乐部的初期阶段,暴力还不是毁灭性的力量,如果说它毁灭了什么的话,就是在打斗的时候毁灭了每个人那种虚无缥缈的不真实感,毁灭了虚无带来的痛苦,代之以肉体痛苦的快感。这些博击俱乐部的成员们此时有些像集体修炼的苦行僧,通过一次次肉体的痛苦修行,使他们对肉体痛苦的信仰更加坚定。
搏击俱乐部更像一个医院,而暴力是药,搏击是精神疗法。更确切地说,暴力是兴奋剂,它与吸毒的作用是一样的。它们都是用幻觉和模拟的体验使人逃避现实。这种相互分享并且上了瘾的暴力,终将蜕变扭曲。上瘾就意味着被自己之外的东西、被自己的欲望和要求所控制,成为它们的奴隶,就意味着生活的自主权被阉割。现代人的精神悲剧就是,当他们自我搏斗、脱离了一种精神上的奴役的时候,不知不觉又进入了另一种奴役;他们期待一种精神毒品使他们脱离自身的麻痹,不幸的是,这种精神毒品使他们更加麻痹了。
当泰勒的理想慢慢成为现实,整个世界都在宣泄,都在革命。可是在人们找寻自然本色的过程中,随着欲望的不断成长,搏击俱乐部成了不可思议的暴力组织并且走向了不可遏制的深渊。当人的暴力本能和欲望本能被唤醒的时候,没有什么能阻止这个精神怪兽。搏击俱乐部本身是对暴力本能的歌颂,也是对暴力本能的诅咒,因而这场所谓的“革命”最终也只能以妥协告终,毁灭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新生。
精彩花絮
·导演大卫.芬奇为本片拍了超过1500卷胶片,比正常数量的三倍还多。
·布拉德·皮特的角色最初是打算念一个真正的自制爆炸物配方,出于对公众安全的考虑,电影制作人把这个配方换成了一个虚构的不能用的配方。
·虽然爱德华.诺顿曾经在1998年的电影《赌王之王》(Rounders)里拒绝吸烟,当时他在那部影片中的角色玩扑克,但没吸烟,而在本片中,他确实真的抽烟了。
·摄制组在一个城区住宅的外景地拍摄时,楼上的一个男住户忍受不了拍摄的吵闹,扔了一个40盎司的啤酒瓶下来,瓶子虽然打中了摄影导演杰夫.柯林威斯(Jeff Cronenweth),倒是没真正伤到他,这倒霉的男住户随后被逮捕拘留了。
·在拍摄布拉德·皮特和爱德华·诺顿醉醺醺地打高尔夫的场景中,他们真的喝醉了,于是高尔夫球被打得直接飞向了剧组的给养车。
·在影片预先设想中,布拉德·皮特和爱德华·诺顿激动地发现他们都讨厌新款的甲壳虫汽车,于是在电影里,大家能看见用棒球棒敲一辆新款甲壳虫的场面。不过,在电影发行后的DVD版本中,皮特在评论解释的时候说,他确实在内心里改变了对新款甲壳虫的感觉。
·电影里一桩故意破坏的行为是毁坏苹果的麦金塔什电脑( Apple Macintosh computers),这个破坏画面出现在电影开始后的84分钟。这是对苹果电脑在1984年的超级碗期间首次发布麦金塔什电脑,并将其献给乔治.奥威尔的《1984》的反讽。
·布拉德·皮特和爱德华·诺顿第一次打斗的那辆棕色旅行车,是导演在1997年拍的《心理游戏》(The Game)詹姆斯·里贝罗开车送迈克尔.道格拉斯去海岸无线电台(CRS)的同一辆车。这车的挡风玻璃上还贴着CRS的标志。
·本片中的三个侦探的名字分别叫侦探安德鲁、侦探凯文和侦探沃克。安德鲁·凯文·沃克其实是导演1995年拍摄的《七宗罪》的作者。那片子也是布拉德·皮特演出的。安德鲁·凯文·沃克也为本片的电影脚本做了点小工作。
·当泰勒在机场跳进一个红色的敞篷车时,可以听见一个男的叫到“嘿——,那是我的车!”
·在泰勒的房子里,有本电影杂志的封面女郎是德鲁·巴里摩尔(Drew Barrymore),她是爱德华·诺顿的好朋友。
·起先想用来饰演玛拉角色的女演员并不是海伦娜·宝汉·卡特,而是瑞茜·威瑟斯彭。不过后来,芬奇觉得她太年轻了,而威瑟斯彭说这电影太黑暗了。柯妮·拉夫(柯特·寇本的遗孀,摇滚教母)和薇诺娜·赖德也被考虑过来扮演玛拉这个角色。
·布拉德·皮特和海伦娜的床戏大多数是电脑合成的,用的是虚拟替身。
·布拉德·皮特和爱德华·诺顿在拍摄期间真的学会了如何制造肥皂。
·原著作者Chuck Palahniuk发现影片结尾的处理要比他在小说中的处理还要好。
·爱德华·诺顿被很多人认为是他那一代人中最聪明、最多才多艺的演员。因《西藏七年》和《遇见乔·布莱克》而对布拉德·皮特的演技产生过疑虑的人在看了这部影片后一定会改变他们的主意。
精彩对白
我们只是历史的过客,目标渺茫,无地自容。我们没有世界大战可以经历,也没有经济大萧条可以恐慌。我们的战争充其量不过是内心之战;我们最大的恐慌就是自己的生活。
Narrator: This is your life and it's ending one minute at a time.
讲述者("我"):这是你的生活,而一切在一分钟后就结束了。
Lou: [Lou hits Tyler in the face] Do you hear me now?
卢:【卢打了泰勒的脸】"现在你听清楚我说的了?"
Tyler Durden: No I didn't quite catch that Lou.
泰勒:"不,我没听清楚,卢。"
[Lou hits Tyler again] 【卢又打了泰勒一遍】
Tyler Durden: Still not getting it.
泰勒:"还是没听见。"
[Lou hits Tyler a few more times]
【卢打了泰勒好几次】
Tyler Durden: Ok, I got it. Shit I lost it.
泰勒:"好了,我听见了。该死的,我又忘了。"
[Lou continues to beat up Tyler]
【卢继续痛殴泰勒】
我们相遇的时候,碰巧是我人生最诡异的一段。
泰勒经典台词:
1.生活
来这里的人都是聪明的人
只是你们的潜力都被浪费了
只做替人加油,或是上菜,打领带的工作
广告诱惑我们买车子,买衣服
于是拼命工作买我们不需要的狗屎
我们是被历史遗忘的一代
没有目的,没有地位
没有大战争,没有经济大恐慌
每次大战都是心灵之战
我们的恐慌只是我们的生活
我们从小看电视
希望有一天会成为
富翁,明星,摇滚巨星
但是,我们不会
那是我们渐渐面对的现实
所以我们非常愤怒
在一个平庸的时代里
没有动荡与变革来证明自己的出众才智
缺乏精神领袖而丧失灵魂皈依的源动力
我们都在麻木地饰演自己的社会角色
忠诚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而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自己所为之奋斗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上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生老病死
一切都是按部就班
你跟其他生物同样都是有机物
我们只是来世界走一遭罢了
和其他生物没有两样
在你的世界你不自觉地被限制住
你衣着被外界所定型
为了生存遗忘本身的才能
当往下看着密密麻麻的小生物
高速公路只是空荡荡的
2.事业
你的工作不能代表你自己
你的银行帐号不能代表你自己
你开的车不能代表你
皮夹里的东西不能代表你
衣服不能代表你
你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
3.爱情
我是个三十岁的孩子
我们都是女人养大的
再找一个女人就行了吗
穿帮镜头
镜头连贯性
·当“我”辞职的时候,镜头在“我”和老板之间来回切换,办公室里的自动调温箱的颜色就在银色和黑色之间来回切换。同时,背景里的桌椅之间的距离,也随着镜头的切换在来回的变化。
·酒吧老板卢打泰勒前,泰勒的脸上就已经有血了。
·泰勒和玛拉首次做爱后,泰勒与“我”的交谈场景,随着镜头的切换,泰勒的烟头一会儿燃,一会儿熄。
·影片的最后部分,“我”坐在警察局的审讯室,后脖子衬衣上的汗水随着镜头切换不断的变化形状。
·“我”在床上听着泰勒和玛拉在楼上做爱的时候,床边放的一本封面是“The Technology Paradox”的商业周刊,紧接下一个镜头,这本杂志的封面变成了“The Best and The Worst Boards”。
启发性错误
·泰勒把“我”丢下楼梯的同一个镜头,明显是拍的两遍。
·当“我”和医生交谈时,他背后墙上的X光片子不仅是杂乱的,而且是颠倒的,尽管我们有理由说这是个生活中的普通错误。
·在“我”和泰勒的车库打斗场景中,“我”被扔过去时,混凝土墙移动了。
·电影的最后,鲍勃被枪击中后抬上桌子放着的场景,尽管他那时候已经死了,但是明显地看的出来他在呼吸。
道具穿帮
·在泰勒朝肥皂里撒尿的场景,能看见拍摄用的麦克风。
混合类
·当一个《搏击俱乐部》成员拿水喷一个过路牧师的时候,镜头摇晃了,这是因为拍摄时摄影师忍不住大笑造成的结果。
·俱乐部成员在社会上造成了一些破坏以后,泰勒把这些新闻报道都剪下来保存,这些报道的每一篇都是同样的几段话。
·当泰勒把叙述者扔下楼时明显使用了特技替身演员。
·泰勒和叙述者在车库打斗时,让叙述者被扔到墙上时后面的混凝土墙移动了。
精彩剧照 转自118cha.com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