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源县
ad
面 积: 2234平方千米
人 口: 38万人
代 码: 440229
邮 编: 512600
驻 地: 龙仙镇
拼 音: Wengyuan Xian
区 号: 0751
车 牌: 粤F
翁源县位于韶关市南部,北江支流翁江上游,东靠连平,南接新丰,西邻英德、曲江,北依始兴、江西。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9′22〞-114°18′15〞,北纬24°7′4〞-24°40′。全县总面积2234平方千米,总人口38万人(2006年)。
全县最高峰为海拔1300米,最低点为海拔100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0.3℃,最高气温为39.2℃,最低-5.1℃,无霜期为305天,平均年日照总时数为1801.8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760.4毫米。
基本概况 翁源,南朝梁时置县,是广东历史上16个最早建制县之一的千年古县,盖因山水奇秀,物产丰饶,故古有“仙邑”之称。
翁源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南部,因其处于北江支流翁江之源而得名,南临广州,北靠江西、湖南,是珠江三角洲通向内地的必经之路,被称为“粤北南大门”。
翁源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0.3℃,最高气温为39.2℃,最底-5.1℃,无霜期为305天,平均年日照总时数为1801.8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760.4毫米。全县最高峰为海拔1300米,最低点为海拔100米。 全县总面积2234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215792.1公顷,辖17镇一场,人口38万人,其中劳动力人口15万人。县城设在龙仙镇,常住人口6万人;规划区面积20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8平方公里。全县有25所中学(包括3所职业中学)、1所技工学校、156所完全小学,2间县人民医院、1间中医院、16间乡镇卫生院。
交通便利,通讯发达。京珠高速公路越境而过,在翁源设有翁城出入口。106国道和1944、1912省道三大干线纵横贯通境内,境内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全县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光纤传输系统,城乡电话、移动通讯、互联网一应俱全。
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已勘查明的各类矿产25种,主要有煤、铁、铅、锌、钨、锰、硅、石灰石、翡翠岩、大理石等。山地面积200万亩,可供开发利用的荒坡地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7%,活立木蓄量587万立方米,是广东省“绿化达标县”。水力资源蕴藏量16万千瓦,尚待开发利用的7.58万千瓦。全县小水电装机容量约4万千瓦,年发电量近2亿度,是全国“农村初级电气化达标县”之一。县境有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6大河流,水源充足,供水系统配套,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相当充裕。
山川秀美,人文集萃。“龙僻灵池梅岩书堂皆胜地,仙开翁水双腊如珠尽韶天”,尽可概括其钟灵毓秀之气象。东华山自然风景区,张光营自然保护区,铁龙水龙宫和翁城仙狮洞,晚唐诗人邵谒读书地三华书堂石,还有客家人居住遗址湖心坝客家群楼、江尾思茅岭八卦围,以及三华李生态观光园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千百年来,翁源孕育出了不少名人志士,有32首诗载入《全唐诗》的晚唐诗人邵谒,受明神宗皇帝赠联“破虏平蛮,功盖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嘉奖的抗倭名将太子太保陈嶙,有20世纪四十位杰出旅美华人之一、中华世纪英才、美国油画大师涂志伟等等。
物宝天华,是“岭南夏令果王”三华李的故乡。三华李、六里柑、九仙桃等名优水果久负盛名,江尾米面、周陂冰花饼等客家小食别具特色,溪黄草茶、雷霸电池、蔗糖、缫丝、户外家俱等名牌产品享誉国内外。
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了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步伐,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紧紧抓住执政兴县这一第一要务,积极实施“招商引资、城市经营、民营经济”三大战略,不断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进程,掀起新一轮的发展热潮。
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形成电力、轻纺、燃化、林产、建材、制糖、制药、食品、饲料、机械、五金、电器、印制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其中青云山中药厂、日榨1500吨的糖厂、年产200吨生丝的缫丝厂、年产40万吨的三家水泥厂、电池厂、织造厂、服装厂等企业,已成为翁源经济的主要支柱。农业基础厚实,通过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初步建立起了糖蔗、蚕桑、蔬菜、速生丰产林、毛竹、肉食牛羊等六大商品农业基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呈现强劲的发展热头。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外向型企业蓬勃发展,目前全县已拥有“三资”、“三来一补”企业50多家。
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5周岁人口教育完成率、初中阶段入学率等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高考成绩名列全市七县(市)三区前茅,1999年普通高考中出现了全市第一个省高考“状元”。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工作通过省、市验收,农村合作医疗基本普及,县第一人民医院被评为“韶关市十佳医院”,县中医院被评为“广东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得到很好贯彻,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完成了全县广播电视光纤联网,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日益提高。文化设施日臻完善,文化活动得以开展,不断推出文化精品,《九曲水弯弯》等剧目得到好评,建设“文化大省”工程得到很好贯彻。城市规划得到重视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县城新区经省级机构有关专家完成设计,文体行政区、金沙银沙小区和城西工业区布局合理,现各区建设已经启动。
农业概况农业种植以粮食为主,其次是甘蔗、蚕桑、花生、蔬菜、水果、黄豆、蕃薯等作物。其中以粮食、糖蔗、蚕桑、蔬菜、水果为支柱产业。目前,糖蔗、蚕桑已经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大规模的良性生产,糖蔗种植面积4万亩,年产糖蔗20万吨。蚕桑种植面积7000多亩,产茧670多吨,蔬菜种植通过粤北最大蔬菜批发市场——翁城蔬菜批发市场辐射,形成以翁城镇为中心基地向周边乡镇扩散,目前,全县年蔬菜复种面积26.19万亩,水果生产形成以三华李为主,柑桔、九仙桃、枇杷等多种优质水果组成的规模体系,全县水果种植面积15446亩。蔬菜、蚕桑、水果、糖蔗等已成为我县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
工业状况翁源工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形成电力、轻纺、燃化、林产、建材、制糖、制药、食品、饲料、机械、五金、电器、印刷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其中青云山中药厂、日榨工业蔗2000吨的糖厂、年产200吨生丝的缫丝厂、年产40万吨的三家泥厂、“八仙泉”矿泉水厂、磷肥厂、电池厂、织造厂、服装厂企业,已成为翁源经济的主要支柱。外向型企业蓬勃发展,目前全县已拥有“三资”、“三来一补”企业53家。溪黄草茶以其显著功效获首届中国保健品博览会金和第二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5.7”R20型电池、“翁青”牌水泥、“开虹”牌胶印油墨、聚合松香、“威士鼎”衬衣等产品分别获全国、省、市质量评比或科技进步奖;“八仙泉”矿泉水被指定为全国七运会选用饮料、首届金鸡鸡百花电影交易会专用饮料;藤织工艺品、公园椅等系列远销东南亚和南美洲等地。
行政区划 翁源县辖7个镇:龙仙镇、坝仔镇、江尾镇、官渡镇、周陂镇、翁城镇、新江镇。县人民政府驻龙仙镇。
龙仙镇
规划区面积20平方千米,建城区面积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万。
历史沿革 翁源,因其处于北江支流翁江之源而得名,南朝梁时置县。
2000年,翁源县辖18个镇:龙仙镇、三华镇、六里镇、仙鹤镇、连新镇、红岭镇、江尾镇、坝仔镇、岩庄镇、周陂镇、官渡镇、庙墩镇、南浦镇、贵联镇、铁龙镇、翁城镇、新江镇、礤下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10956人,其中:龙仙镇 74263人、南浦镇 16370人、贵联镇 2534人、岩庄镇 12864人、坝仔镇 24723人、仙鹤镇 11763人、江尾镇 17490人、三华镇 8579人、六里镇 17665人、官渡镇 12000人、庙墩镇 7767人、周陂镇 20767人、礤下镇 11213人、翁城镇 28649人、新江镇 27291人、连新镇 6619人、铁龙镇 6432人、红岭镇 3967人。
2002年,翁源县辖18个镇(龙仙 江尾 坝仔 南浦 周陂 六里 翁城 新江 岩庄 贵联 礤下 庙墩 三华 官渡 铁龙 连新 红岭 仙鹤),156个村委会、14个居委会。
1999年,翁源县辖15个镇,155个村委会。镇级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下的有江尾、礤下、三华、官渡、铁龙等5个镇,其中三华镇只有44平方千米;101至150平方千米的有仙鹤、坝仔、周陂、六里、翁城、红岭等6个镇;151平方千米以上的有南浦、岩庄、龙仙、新江等4个镇。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有红岭和铁龙镇;1万人以上至2万人的有礤下、三华、仙鹤、岩庄4个镇;2万人以上至3万人的有官渡、六里、江尾、南浦、周陂6个镇;3万人以上的有龙仙、翁城、新江、坝仔4个镇。
2000年,翁源县区划调整:1、撤销岩庄镇,其行政区域并入坝仔镇,镇人民政府驻坝仔。新的坝仔镇辖22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面积384平方千米,总人口48826人。2、撤销红岭镇、仙鹤镇,其行政区域并入江尾镇,镇人民政府驻江尾。新的江尾镇辖24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面积334平方千米,总人口42626人。3、撤销南浦镇、三华镇,其行政区域并入龙仙镇,镇人民政府驻龙仙。新的龙仙镇辖34个村委会,6个居委会,面积433平方千米,总人口117449人。4、撤销礤下镇,其行政区域并入周陂镇,镇人民政府驻周陂。新的周陂镇辖18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面积201平方千米,总人口41771人。5、撤销六里镇,其行政区域并入官渡镇,镇人民政府驻官渡。新的官渡镇辖19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面积240平方千米,总人口44427人。6、保留翁城镇,该镇辖16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和翁城农场,面积133平方千米,总人口33916人。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7、保留新江镇,该镇仍辖19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面积337平方千米,总人口41103人。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8、撤销铁龙镇,其行政区域划入新江镇,保留铁龙林场,设立中共铁龙林场委员会。原铁龙镇的龙集、龙体、龙化村委会改为铁龙林场龙集、龙体、龙化工区。3个工区和居委会由林场管辖,面积96平方千米,总人口5727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翁源县辖7个镇(龙仙、江尾、坝仔、周陂、翁城、新江、官渡)。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翁源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东南部,北江支流滃江上游。东靠连平,南邻新丰,西挨英德、曲江,北依始兴、江西。东经113°39′2″至114°18′5″,北纬24°07′30″至24°37′15″。东西极端长66.5公里,南北宽55公里,总面积2217平方公里。
翁源县
地形
县内属半山区丘陵地带,群山环抱,连绵起伏,山脉多为自东北—西南走向,地势亦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境内千米以上山峰有13座。最高峰为北部的七星墩,海拔1300米;次为南部青云山,海拔1246米;东部雷公礤,海拔1219米;最低点是官渡,海拔100米。中部多为中低山脉及零散土丘。山地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80%。山脉之间多为中小型盆地及河流冲积的阶地,盆地方圆几十公里或几公里不等。由于中上石炭系壶天群灰岩广泛分布于全县各地,在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喀斯特溶洞很多,全县已发现较大溶洞107个。地貌表现千姿百态,地形较为复杂。
地质
地质发展史
翁源县在上古生代时期,距今约400亿年,处于南岭准地槽发展时期沉积巨大厚度的复理石、砂页岩建造。随后,由于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发生了强烈隆起,引起了一系列的褶皱和断裂,岩层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构成了现有基底的褶皱形态,并在泥盆纪沉积前存在一个侵蚀面,表现为下泥盆纪桂头群底部存在砾岩层,以角度不整合覆盖于泥盆纪变质岩上,沉积了下泥盆纪(D1)陆相磨柱石沉积建造。到中泥盆纪,南岭地槽复活,海水由西向东侵入使本区处于浅海泻湖相环境,沉积了东岗岭组碳酸盐及砂页岩沉积物。由于海水时进时退,从中泥盆纪后期至下石炭纪沉积了以海浸为特色泻湖,浅海相沉积碎屑岩、碳酸盐沉积建造,而且以浅海相碳酸盐沉积建造为主。到了下石炭纪,海水进退频繁,沉积了以海退为特色的海陆交错相测水含煤组建造。中石炭纪以后,地壳继续下沉,海水淹没了翁源部分地区,使之处于深海之中,沉积了中上石炭统壶天群灰岩。此后,受印支运动强烈影响,使地壳又逐渐上升为陆地。在相当长的一段地质年代里,遭受雨水溶蚀,形成了今日所见喀斯特地形,表现在地层顺序上缺失了二叠系和下三叠系的沉积物。印支运动后期,到了上三叠纪地壳才缓慢下沉,在局部地段沉积了海陆交错相的含煤碎屑沉积物,从上三叠系底部角砾岩不整合于中上石炭系之上,证明大规模的燕山运动使本区进入一个较大的构造旋回。全县大部分地区继续上升,燕山运动有大量黑云母花岗山岩入侵,地壳不断隆起,并遭受风化剥蚀。从燕山运动开始,地壳发生变动,局部海水变迁,在断裂凹陷盆地中又沉积了一些下侏罗系海陆交错相的含煤砂页岩建造,从下侏罗系兰塘群底部含煤砂页岩层,以角度不整合于泥盆系或石炭系之上足以证明。到了侏罗纪末期,燕山运动发生了大规模褶皱、断裂,伴随大量岩浆侵入。由于燕山运动的持续发展,岩层再一次发生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形成了以北东为主的褶皱形态和断裂,大量的酸性岩浆侵入本县北部和南部地区,此期岩浆携带大量金属成矿物质,在晚期形成了以高温气成脉状黑钨矿为主含锡、钼、铋、锑、汞的多金属矿体,在花岗岩体外围接触带附近形成了矽卡岩型为主的铁、铜、铅、锌等多金属矿床。
由于燕山运动的地质作用,使全县普遍隆起,进入了长期风化剥蚀阶段和山间陆相盆沉积阶段,如滃江上游龙仙到江坝一带,沉积了陆相红色砂页岩沉积建造的上白垩系流纹质、凝灰质红色砂页岩,其底部砂砾岩中还含有花岗质的长石砂岩和花岗砾石。
到了新生代,进入喜马拉雅山的构造阶段,翁源全境表现为地壳普遍上升,第三系很少分布(仅在县城北东桂竹水库北面见有),第三纪本区处于上升为主的风化剥蚀,这从第四系底部普遍存在的巨砂泥层可以证明,其砾石大小不一,磨圆度很差,粒径大者数米,一般为10~30厘米,到了第四纪中期才开始在山间盆地、凹陷地带及河流两岸堆积了第四系的含砾粘土层。滃江两岸的低山岗上的砾石(如县城东石子下、江尾葸岭的走马岗、仙鹤到坝仔的鹤子岗、坝仔到江尾的荒垌岗、翁城到新江的山岗)是古河床上升的结果。新构造运动存在的另一个特征是周陂高石桥温泉的喷量有逐年增大的趋势。
翁源县
青云山大断裂活动还在继续,从跃进水库蓄水量的减少,以及沿此断裂带南端礤下陈村水库日益干枯、渗透(漏水)等情况来看,可以证明新构造运动还在继续活动,其破坏作用突出表现为滑坡、塌方和极灵敏传播地震波等。
地层
县境地层发育较为完整,自老到新地质年代有:前泥盆系、泥盆系、石炭系、上三叠系、下侏罗系、上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
1.前泥盆系(D2)
轻微变质泥质岩,由灰黑色千枚况状页岩、板岩或灰质页岩及硅质岩(变质云母砂岩、石英砂岩、石英岩)组成。
2.泥盆系(D)
(1)中下泥盆系桂头群(D1-2)厚度500米以上
下部:灰—灰黑色或浅紫色块状石英砂岩和砂岩为主,夹粉砂岩及页岩,靠底部还有烁石层。
上部:为浅色石英砂岩,往下还见有浅色厚层状含砾石石英砂岩,底部夹有1~2米左右的砾岩数层。
(2)中泥盆系东岗岭组(D2)厚度约500米
下部:浅色泥质粉砂岩、钙质泥岩,偶见薄层砂岩,夹浅色泥灰岩,近底部泥质粉砂岩中含铁质,靠顶部为泥灰岩,钙质粉砂岩和灰岩组成。灰岩中有瘤状、条带状构造,中间夹青灰色钙质泥质岩,偶尔有砂岩薄层,底为青灰色钙质白岩薄层。
下部:泥灰岩含铁质较高,铁、铜、硫、铅、锌主要贮存此层中。如礤下陈村,周陂龙田、坑尾肖屋、山尾,新江凉桥,铁龙新子山,松塘中村等铁矿或多金属矿多是产于该地层中,此层盛产腕足类化石。
(3)上泥盆系(D3)厚度1125米,由天子岭组及帽子峰组组成
天子岭组
中下部:为中厚层状,花斑状灰岩夹薄层状粉砂质灰岩(花斑是白云质及泥质组成),嵌于灰岩中,可互相连成条带,瘤状构造,在厚层状灰岩中可见有同心环状的“藻类化”痕迹,最底有薄层泥质灰岩,厚度为725米。
上部:灰—深灰色,薄层泥质灰岩,产腕足类化石,云南贝YunnaneiIa及短咀贝PoaronYnenasP,厚度达100米。
帽子峰组
钙质页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有管状砂岩及管状粉砂岩,颇有特征,尚有炭质页岩及中粒砂夹层,厚度达300米。
3.石炭系(C)
本系岩层厚度1040米,由下石炭统孟公坳段、测水段和梓门桥段及中上石炭统壶天群组成。主要分布于滃江流域一带丘陵地区,整合覆盖于泥盆系之上。
(1)下石炭系孟公坳段(C1Ym):为浅海相碳酸盐与砂泥质沉积物,其岩主要为灰岩、泥灰岩、钙质砂页岩,厚度大于160米。
(2)下石炭系石凳子段(C1ds):属浅海相碳酸盐建造,岩性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夹页岩含贵州珊瑚(Kweienowphyuon,sp)长身贝(Gigantoprodctos,sp)及海百合茎厚度大于250米。
(3)下石炭系测水段(C1dc):为海陆交互相含煤砂页岩组成,岩性以粉砂岩、页岩夹灰岩、含菱铁矿结核,在炭质页岩中见有7~11层煤线,可采煤层3~7层,岩层厚度170米。
(4)下石灰炭梓门桥段(C1dz):岩性特征为中厚层状,灰至深灰黑色灰岩,间夹泥岩,含燧石条带,厚度不清,与中上石炭系壶天群呈过渡关系。
(5)中上石炭系壶天群(C2+3),岩层总厚度460米,整合于下石炭系之上。
浅白色、浅红色或灰白色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上部富含燧石条带,下部稍含燧石结核。
4.上三叠系(T3)
翁源县
为海陆交错相碎屑沉积岩,岩性为石英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煤层(无工业价值),底部含有烁石层,岩层厚度大于400米。呈角度不整合于中上石炭统壶天群之上,仅出露于县城西北方向的铁龙一带。
5.下侏罗系(J1)
县城西南的官渡及东南部跃进水库一带仅见下侏罗系兰塘群,为海陆交错相含煤碎屑沉积岩。岩性下部为砂页岩,砾岩夹灰岩及煤层(厚度小、煤质差,无工业价值);上部为砂页岩,砾岩,总厚度大于1000米。不整合于古生代下石炭系或泥盆系之上。
6.上白垩系(K2)
出露于县城往北至坝仔一带,见有白垩系灯塔群陆相红色碎屑沉积物。岩性特征,底部为砾岩层,中部为含钙质,凝灰质砂岩及页岩,上部为流纹岩,凝灰岩组成,岩层厚度350米,不整合于泥盆系或石炭系之上。
7.第三系(R)
仅在县城东北桂竹水库北面有发现,为第三系丹霞群,由陆相碎屑沉积物,红色砂砾岩组成,厚度为130米,不整合于泥盆系之上。
8.第四系(Q)
广泛分布于山间洼地凹陷地带和山坡地段的堆积、冲积层,由砂砾岩和粘土组成的植被层;在河流或溪流两岩的缓冲地带则由粘土和砂砾组成的阶地(梯田)或冲积小平原(现有农田)。
构造
翁源地处粤北山字型构造东翼前弧,由于受到北面贵东岩体与南面佛岗岩体入侵影响,发育了一系列北东向挤压构造带。随后受新华夏构造的叠加,形成北东20°~30°的压性断裂和褶皱,北西向及近南北向张性断裂使区内构造显得较为复杂。
褶皱
区内为一轴向北东的滃江复式向斜,由于受后期贵东岩体影响,在水源山(宝峰山)背斜两侧形成次一级的北西或近于南北向的向斜。
滃江复式向斜
位于青云山北部、九连山西坡、贵东岩体南缘、滃江流域一带,呈北东-南西走向,向斜核部由晚古生代的岩层组成,褶皱形态以北东为主,北面受后期贵东岩体的再次入侵的影响,宝峰山(又称水源山)隆起两翼,形成次一级的翁城-新江向斜和江尾-坝仔向斜。
滃江复式向斜两翼,幅宽约20公里,北东-南西方向长达100多公里(本县境内56公里)。
背斜
在南面佛岗岩体和纵北面贵东岩体影响下,使区内形成了以青云山为主体背斜和次一级的黄竹坪小背斜,后期热水岩体的侵入形成了中部的宝峰山背斜,将滃江复式向分成若干次一级的小构造。
断裂
翁源县
由于受南北构造压力的影响,形成了以北东向为主的断裂。
青云山大断裂:走向北东-南西,从青云山脚起向西延伸到礤下天光脑三岔水,长达22公里,倾南东,垂直断距150~250米,为一个递冲断层,倾角在50°以下,上盘为中下泥盆系砂砾岩,覆盖于中泥盆系东岗岭组之上。
老隆山断裂:位于青云山东南部,北东—南西走向,延伸长达11公里,断距达千米以上,下侏罗系兰塘群直接与北西盘中泥盆系东岗岭组接触。
石背断层:南西起于石背,向北东延伸到连平陂头一带,走向北东55°,断距410米,倾向东南,倾角50°,为一逆冲断层,上盘测水煤组与中上石炭系壶天灰岩直接接触。
龙仙民主-八泉庵断层:西南起于民主犀坑,往北东延伸到桂竹水库北面的八泉庵。境内延伸长达18.5公里,往北延伸到陂头一带,向东南倾斜,断距大于500米,为逆断层上盘泥盆—石炭系覆盖于第三系丹霞群之上。
近南北断裂:在新华夏构造运动影响下,形成北北西或北北东向张性或张扭性断裂。断裂呈横切滃江复式向斜之态,多为逆冲断层,断距400~1000米,主要发育于热水岩体两侧的围岩中。其代表有马东—民治断层、小径山—大宝山断层,其次是佛岗岩体顶端的陈村断层。此三个断裂带中都有充填交代的矽卡岩型的多金属矿床(其上部为铁帽)。
翁源县
横石水发源于始兴县黄茅嶂,至翁城象嘴朱屋流入英德,于龙口汇入滃江。集雨面积642平方公里,河长54公里,其中县内集雨面积478平方公里,河长41公里,河床比降3.88%。支流有矾洞水,集雨面积119平方公里,河长25公里,其中县内集雨面积76.3平方公里,河长11.9公里,河床比降15%。
主要气候
翁源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沿翁韶公路附近山脉以南地域为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过渡地带。气象上常以气温作为划分自然季节的标准。把月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24℃的月份作为夏季,小于14℃作为冬季,大于或等于14℃到24℃作为春、秋季,则翁源的自然季节为夏长、冬短、春秋短暂。
县内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12.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光照1586.2小时,1996年达到1811.8小时,而1997年只有1377.4小时。
年平均气温20.6℃,年总积温7434℃。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8.2℃,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11.3℃。年平均降雨量1693.9毫米,1997年多达2156.2毫米,1991年少至1116.4毫米。
翁源春季为3~4月,夏季为5~9月,秋季为10~11月,冬季为12月至次年2月,夏季达5个月,而冬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年份平均气温在10℃以上,适宜作物生长,故县境内四季宜耕,作物常青。四季分明,季节特征明显。
季风明显,风向随季节而转变。夏季多偏南风,冬季多偏北风,春秋两季南北风相互交替。年偏北风频率为46.5%,偏南风频率为21.4%,静风为32.1%。随着风的转变,光温水季节也有明显变化,春季低温寡照,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多霜。
光温水分配不均。县内山地气候变化剧烈,局部性灾害严重。县内春暖迟,有92.3%的年份出现不同程度的低温阴雨天气。1988年2月27日、1990年2月23日及2000年2月20日均出现了持续12天的长低温阴雨过程,严重影响春播。1988~2000年的十三年间,只有1997年未出现低温阴雨天气。大于或等于12℃稳定回暖期为3月10日,而80%保证率安全播种期则要推迟到3月24日。
夏季雨量集中,天气潮湿酷热,多有雷阵雨或暴雨,引起山洪暴发。1988年至2000年共出现73次暴雨,其中4-6月46次,占63%,雨量占年总雨量的44.5%。日最大雨量为2000年9月1日185.2毫米,滃江出现罕见的洪峰。山地雷暴多,1988年至2000年共有雷暴日925天,其中4~9月806天,占87.1%,时有人畜遭雷击伤亡及电子设备、电器受损的雷击事故。
秋季,九月初,北方冷空气入侵县境,空气干燥凉爽,雨量少,常有秋旱或秋冬连旱,个别年份甚至出现秋冬春连旱。
冬季,每年11月下旬至次年2月下旬,是霜冻出现期。1988年至2000年有霜日数90天,平均每年6.9天,1988年多至12天。冬季也时有冰雪,1993年1月中下旬冰冻日数7天,同时降雪日数5天,积雪厚度2厘米。1996年2月19~21日连降三天雪,造成严重冷害。
行政区划
翁源县地处粤北山区。总面积为2217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人,行政区划设7镇一场,156个村委会,18个社区居委会,1982个村小组。
龙仙镇:(含南浦、三华)居委会6个,村委会:34个,村小组:388个。
原龙仙镇:居委会1个,村委会16个,村小组187个。
翁源县
原三华镇:居委会1个,村委会7个,村小组60个。
原贵联:村委会1个,村小组141个。
坝仔镇:(含岩庄镇)居委会2个,村委会22个,村小组325个。
原坝仔镇:居委会1个,村委会13个,村小组197个。
原岩庄镇:居委会1个,村委会9个,村小组128个。
江尾镇:(含红岭、仙鹤):居委会3个,村委会24个,村小组275个。
原江尾镇:居委会1个,村委会12个,村小组138个。
原红岭镇:居委会1个,村委会4个,村小组29个。
原仙鹤镇:居委会1个,村委会8个,村小组108个。
官渡镇(含六里):居委会2个,村委会19个,村小组235个。
原官渡镇:居委会1个,村委会11个,村小组103个。
原六里镇:居委会1个,村委会8个,村小组132个。
翁城镇:居委会1个,村委会17个,村小组163个。
新江镇:居委会2个,村委会19个,村小组251个。
周陂镇(含礤下):居委会2个,村委会18个,村小组304个。
原周陂镇:居委会1个,村委会12个,村小组178个。
原礤下镇:居委会1个,村委会6个,村小组126个。
铁龙林场:居委会1个,村委会(工区)3个,村小组:33个。
编辑本段 回目录
民族人口
民族
境内居住的主要是汉族,还有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310956人,其中汉族308749人,占全县总人口99.29%;少数民族220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71%。除瑶族外,其他少数民族主要是解放后因工作关系或婚姻关系而定居翁源的。
翁源县
汉族(客家民系)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共有汉族人口308749人,占总人口的99.29%,其中客家汉人占大多数。翁源客家民系是在民族迁移的过程中形成的。据考古材料及有关资料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翁源就有人群繁衍生息,尔后历经数千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把许多“谪徙民”强迁至岭南,汉晋和南北朝,中原汉族人民又几次南迁,至宋代,徙居于翁源的汉人已有一定的规模,“嗣后户口殷繁”。期间金兵南侵、宋室南迁,南宋末“元兵扰攘”,这些历史大变动又促成了汉民族的大迁移,战乱、灾荒迫使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途经闽西、赣南辗转至翁源。据各姓族谱记载,翁源大部分姓氏是福建、赣南迁来,其中福建上杭来者最多。早者有自宋代的陈、刘、吴氏,元代的张、甘氏。其后,明清各朝来者渐多,尤以明代迁翁的居多,有陈、温、王、黄、郭、何、李、林、叶、官、丘、沈、吴、涂、张、杨、钟等姓。清代迁翁亦有一定规模。由于南来的中原移民大都定居在闭塞的山区,山川阻隔,交通不便,较少受到外来影响,因而一方面保持了客家人固有的传统习俗,另一方面客家人本身强烈的宗族观念和长期形成的文化礼俗,使他们形成了独特的生活集团,保存了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乃至语言面貌。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了翁源的客家民系。
少数民族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有21个少数民族,共有220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71%,分布于全县各镇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加12个民族和增加540人。其中:瑶族144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46%;壮族419人,苗族98人,土家族89人,其他少数民族161人。瑶族皆为“过山瑶”。民国以前常无定居,出没于深山密林之中。据有关资料记载,明天顺年间(1457—1463)翁源就设有抚瑶总、抚瑶头管理瑶族事务,并朝贡方物(资料参见清雍正《古今图书集成职务典》卷1393及清康熙《金通志》卷29)。但今之定居于县境之瑶族却皆为民国期间从曲江、英德、始兴等地迁来的。瑶族新江最多,有354人,其次龙仙306人,铁龙273人,40~80人的有六里、贵联、仙鹤、翁城、坝子、三华等6个镇。壮族419人,分布于周陂、岩庄、江尾、翁城、龙仙、官渡、新江、南浦;蒙古族,主要分布于龙仙(9人);回族,分布于岩庄、翁城;侗族,分布于江尾、岩庄;藏族,居住岩庄;满族,居住于龙仙;黎族,居住于坝子;苗族,居住于龙仙。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实行各个民族一律平等政策,并对少数民族予以优待,汉族和少数民族相杂而居,紧密团结,共同为家乡建设辛勤劳动,少数民族的社会政治地位日渐提高。
人口
人口规模
全县实行人口控制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人口的自然增长得到控制,出生率每年都稳定在20‰以下,死亡率维持在5.5‰左右。至2000年,全县总户数97946户,总人口370550人,其中农业人口301971人,非农业人口68579人;暂住人口为27168人。2000年总人口比1988年322132人增加48418人,平均每年增加4035人,增长15.03%,平均每年增长1.25%。1988年至2000年,全县共增加49945人,平均每年增加3842人。
由于经济落后,大量年轻人到外地务工经商,常住人口数与户籍人口数比较相差较大。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310956人,与年末户籍人口370550人对比少59594人。
2006年末全县总户数105096户,总人口387512人,其中农业人口280473人,非农业人口10703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81‰。
人口结构
民族构成翁源是汉族聚居民区,其他民族除瑶族外均因工作婚姻等原因迁入,主要分布于城镇、厂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有汉族308749人,占全县普查总人口的99.29%,少数民族2207人,占全县普查总人口的0.71%。少数民族由瑶族、壮族、蒙古、回、苗、土家族、藏、黎、满、侗等21个民族组成。
翁源县
性别构成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翁源县男性人口为159731人,占普查总人口的51.37%;女性人口151225人,占48.63%。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62)。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比较,男性比女性上升了0.55个百分点。
年龄构成翁源县第四次、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各种年龄组所占人口的比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所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90年30.89%下降到2000年的30.54%;15-64岁年龄组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63.94%下降到2000年的61.56%;65岁以上年龄组所占比重由1990年5.79%上升为2000年7.9%。老年人口呈增长趋势。
人口年龄构成类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0~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30.54%,年龄类型属成年型地区类型(国际标准成年型地区为30%-40%);65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90%,相对于全省老年人口所占比例6.05%高出1.85个百分点,比全国高出0.94个百分点,年龄类型属老年型类型(国际标准老年型地区为大于7%)。年龄构成逐步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过渡。2000年人口老化指数为7.9%,比1990年上升2.73个百分点。
文化构成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翁源县具有小学文化程度127561人,占总人口的41.02%,比1990年的138289人减少10728人,减少7.76%;初中文化程度96282人,比1990年的73439人增加22843人,增长31.10%;高中文化程度的29472人,比1990年的26147人增加3325人,增长12.72%;大学专科以上的5750人,比1990年的2270人增加3496人,增长1.5倍。
2000年,文盲人口有22893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44650人减少21757人;文盲率由1900年的15.68%下降到2000年的8.01%。
2000年,在业人员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有5679人,占36.57%,初中6382人,占41.09%;高中1630人,占10.50%;大学毕业和肄业517人,占3.33%,文盲或半文盲693人,占4.47%。
各行业在业人口的文化程度:农林牧副渔业,大学专科和肄业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15%,中专、高中、初中文化程度占47.44%,小学文化程度占46.10%,文盲或半文盲占6.31%;工业部门在业人口的文化程度,大学专科和肄业及以上占2.55%,中专、高中、初中文化程度占76.26%,小学文化程度占19.90%,文盲或半文盲占0.69%;文教卫生体育在业人口的文化程度,大学专科和肄业及以上文化程度占32.55%,中专、高中文化程度占53.94%,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13.38%。
行业构成2000年人口普查,全县在业人口155320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水利业的人口104930人,占全县劳动者总数的67.56%,与1990年人口普查下降11.94个百分点;制造业占6.90%,教育文化占3.15%,商业、饮食、物资占8.26%,其他占14.13%。按物资生产和非物资生产部门比较,农、林、工、建筑、商业等物资部门占89.96%,非物资生产部门只占10.04%。
家庭结构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全县有集体户986户、7109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加293户、减少219人;家庭户83291户、303847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加13486户,减少19446人;家庭户平均每户3.65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减少0.98人。
人口分布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309525人,分布于全县各镇。龙仙是县城所在地,人口最多,有74001人,其次新江镇33656人,翁城镇28559人、坝仔镇24647人、周陂镇20705人。南浦、官渡、江尾、六里四镇的人口在1.7万人至2万人,其余各镇的人口在4000-15000人之间,红岭人口最少仅为3946人。
人口城镇分布2000年底,全县370550人,其中农业人口301971人,非农业人口68579人,非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19%。
翁源县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城镇人口5.73万人,占普查总人口的18.5%,分布于各乡镇政府所在地(街场)。人口较集中的有龙仙镇(县城)38164人、官渡镇3729人、翁城镇2603人、新江镇2047人,其他15个乡镇所在地的街场人口均在600-2000人。
人口密度
根据2006年末人口统计,翁源县人口密度为174.79人/平方公里,2000年为167.14人/平方公里。按2000年末户籍人口统计,人口密度最高为县城龙仙镇372.94人/平方公里,其他由高到低依次为:三华237.71人/平方公里,江尾229.53人/平方公里,官渡223.86人/平方公里,坝仔219.37人/平方公里,翁城217.16人/平方公里,周陂198.33人/平方公里,礤下154.97人/平方公里,庙墩152.29人/平方公里,仙鹤143.39人/平方公里,六里132.62人/平方公里,南浦123.95人/平方公里,新江114.10人/平方公里,连新73.54人/平方公里,岩庄64.98人/平方公里,铁龙58.88人/平方公里,贵联48.73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小为红岭仅为46.38人/平方公里。翁源县人口密度呈向中心城镇高度聚集状态。
物产资源
翁源县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东南部,是粤北南大门,东靠连平,南邻新丰,西连英德、曲江,北依始兴、江西。国道106、省道1944和京珠高速公路贯通而过,至广州200公里,深圳300公里,韶关110公里,交通非常便利。全县总面积22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万亩,其中水田25万亩,旱地5万亩,人口38万人。本县地处中亚热带季风区,山清水秀,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0.3度,极端最高气温为39.2度(1980年7月10日),极端最低温度-5.1度(1963年1月16日),年无霜期303天,年平均降雨量1742.2毫米,最多1983年为2472.6毫米,最少1963年为1050.9毫米。水资源丰富,主流翁江河贯流全县,并有7条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全县有山塘256座(包中型水库4座),总库容1.99亿立方米,全县年平均拥有水量0.75亿立方米。
翁源县
翁源物华天宝,是“岭南夏令果王”三华李的故乡、千年古县、中国最大国兰生产基地。农业种植以粮食、甘蔗、蚕桑、花生、蔬菜、水果、黄豆、蕃薯等作物为主,其中以粮食、糖蔗、蚕桑、蔬菜、水果、兰花为支柱产业。目前,糖蔗、蚕桑已经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大规模的良性生产,糖蔗种植面积6万亩,年产糖蔗25多万吨;蚕桑种植面积2.8万多亩,产茧3.5万担;蔬菜种植通过粤北最大蔬菜批发市场翁城蔬菜批发市场的辐射带动,形成以翁城镇为中心基地向周边乡镇发展,目前,全县年蔬菜复种面积26万亩,产量37万吨。已成为我县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
翁源土特产资源丰富,主要有如下几种:
1、三华李
起源于本县的三华李,以龙仙镇三华村种植的三华李为最佳,1986年被广东省评为省优质稀有水果,广东省十大名、优、稀、特水果之一,得到海内外客商的称赞。三华李明末开始种植,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称为夏令果王。三华李品种繁多,有鸡麻李、白肉鸡麻李、大密李、小密李。以大密李和小密李为主要品种。芒种后,夏至前后成熟。果型白里透红,闻之清雅芬芳,入口无涩且有蜜味,爽脆清甜满口香。产品供不应求,价格昂贵,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2、九仙桃
原产地在江尾镇的九仙村,俗称仙桃,广东省优稀水果之一。九仙蜜桃,个重约200克,果大核小,果身饱满,皮红肉白,皮外层有红色小星点,肉质爽脆,蜜味浓香。近几年九仙桃发展比较快,去冬今春种植1.8万亩,目前全县九仙桃面积2.5万亩。
3、沙田柚
翁源适宜沙田柚种植,一棵树最多时能结果数百只,皮薄肉甜、清爽可口、蜜味浓香,具有解酒、润肺止咳之功能,被誉为“天然罐头”,远销海内外。
4、江尾米粉
江尾米粉产于江尾镇,历史悠久。米粉选用山泉水和当地精米制作而成,从磨浆、蒸面、晒面到切面、晒干包装等皆用手工工作。米粉外观晶莹透明、面条均匀、煮炒皆宜、入口软滑清爽、口齿留香、回味无穷,既是米粉制品之极品,亦是馈赠送礼之佳品。
翁源县
5、蔬菜
翁源全年蔬菜种植面积26万亩以上,特别是荷兰豆是粤北最大的反季节荷兰豆种植基地,年种植面积7万亩,总产8万吨。翁源产荷兰豆豆型平直、大小适中、色绿鲜嫩、标豆率高。产品主要销往海外市场。
6、糖蔗
茂源糖业有限公司是韶关市唯一制糖企业,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国家良种繁育基地。年产一级白糖2万吨。99年改制为股份制民营企业后,茂源把第一车间放在糖蔗种植上。每年山坡地种植3.8万亩,亩产达6吨。全县种蔗农户4600户,其中,30亩以上大户200户,种植面积占糖蔗面积70%以上,建成7个比较大型糖蔗基地,全县糖蔗种植面积达6万亩。
7、蚕茧
韶关市农业龙头企业之一的翁源县信达茧丝有限公司是集贸、工、农、科为一体的股份制民营企业。桑园面积2.7万亩,年产茧3.5万担。蚕桑专业村30多个,种桑养蚕户近5000户。拥有现代化缫丝厂一家,年产优质生丝200吨,优质丝棉胎1万张。
8、兰花
江尾镇仙鹤群山环抱,山峦叠翠,空气清新,无“三废”污染。独特的山地气候非常适宜兰花生长,以仙鹤兰花种植基地有限公司为依托,在省道S245线两旁江尾镇仙鹤建设3公里长兰花长廊,面积7000多亩,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国兰生产基地。目前有20户台商落户,品种100多个。全县花卉面积达1.3万亩.
9、马牯塘莲
马牯塘莲产于龙仙镇马牯塘村,为当地特殊土质所出特产,莲藕小而长,皮白带星点,质脆,味殊香,煲炒咸宜,远近驰名。
10、竹篙薯(食用淮山)
竹篙薯(食用淮山)主要产于龙仙镇的莎坪、马山等村,这里的土壤适合竹篙薯生长,产出的竹篙薯特别长、大、淀粉多、营养丰富。
11、果蔗
产地分布在翁城、新江镇,近几年来由于市场价格看好,果蔗向龙仙、江尾等镇发展。翁源产的果蔗汁多、质脆、口感好。目前,全县种植面积近3万亩。
名人文化
版画家——梁太银
梁太银
梁太银一九四九生,广东翁源人,一九七0年入伍到师政治部宣传科任美术创作员。在部队期间创作了一批反映部队生活版画、国画作品,75年版画作品《天山新路》入选全军美展,77年《军民情深》《这样训练好》入选建军50周年全国美展,78、79年《争分夺秒》分别入选西北五省版画展和全国第七届版画展,同年被新疆军区评为优秀作品奖。
一九九一年到中央美院国画系进修,进修期间在北京由中央美院主办的十人画展,自己有10幅作品参展,作品《秋林》(国画)被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从七三年以来不少作品在省内外报刊发表。82年加入广东省美术家协会。
一九七九年到翁源县文化馆工作,曾任文化馆馆长,文化局副局长,现受聘于韶关市书画院画师。
翰林学士----李林
翁城明星村松树岗,有一座翰林墓(夫妻合葬),墓碑中间刻有“皇清诰授内阁纂修史官翰林院检讨韶石李府君、李母梁夫人之墓”。左边刻“乾隆贰年丁巳岁寒月谷旦”。
李韶石,又名李林,翁城五一村人。九岁能写古今各体文章,十四岁中秀才,就读于官办学堂。康熙三十二年举“孝廉”,丁丑年参加京城会试,获取“会元”(第一名),殿试取得二甲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四十四年,在澹宁宫御试,主考官奉旨宣布:“文章做好誊写端正的即可呈缴”,李林首先交卷,荣获“钦定第一”,特命他编修三朝国史及《大清一统志》。康熙帝圣驾南巡,命随行诸学士即时即景赋诗献艺,李林荣获“赋献第一”,因而名声大振。供职翰林院期间,鸿文巨著多出其手。
李林为人正直,极力杜绝送礼行贿,严拒私情托请办事。他常说:“文人立身之本,最重要的就是德行。”故他在翰林院评卷时常焚香祷告天地,但愿卷卷能录到忠孝文,因此评卷极其认真,虽几经反复审阅,亦不感到困倦。康熙五十一年,上谕“学士清贵”。
京教寓所,他仍保持俭朴作风,粗茶淡饭,不尚华服。至雍正十三年四月二十九日病终,享年79岁。生前有《纪恩诗》4卷、《玉署偶吟草》12卷、《时艺》4卷等著作传世。
名校长----许赓梅
《孤鸿》是创办翁源县立中学并任第一任校长的许赓梅二、三十年来的书信集成。内容分5期:第一期记述作者少年游学,在外漂泊的浪漫生涯;第二期记载了作者在翁源公署掌总务科及为省议会议员时整治翁源社会治安的历程;第三期反映作者在创建县立中学期间历经长期困苦的经过及苦心情形;第四期有县立中学由启蒙时期而达全盛时期的记载,也有作者悲观一切万念俱灰的思想反映,及倦鸟知返的决心和摆脱尘世的愿望;第五期反映全民渴望翁大公路筹办计划早日实施及作者重振精神编纂县志的宏愿等。因此,《孤鸿》可以说是翁源解放前历史进程的年表。
《孤鸿》出版于1923年,后来由于社会变革丢失了,几经周折才寻找到缺页本,东拼西凑齐全,由定居香港的原县立中学第三任校长许翰章先生再写《孤鸿再版序》复印成书,今由翁源县博物馆收藏。
作者许赓梅(1879-1952),字雪平,周陂人,清末拔贡,毕业于两广师范堂。他追随梁启超、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后来加入孙中山创立的中国同盟会。他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兴办了全县最早的乡村新制小学——敬业小学,后来又积极兴办高级小学,创办师范班。1916年11月,在三华建立县立中学,并被推为校长。省议会成立后被推举为省议会议员,并先后聘为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参事,第七战区长官司令部参议,省政府参事。1947年当选为国大代表。许赓梅一生造福桑梓,道德品质人所共仰。
名医----杨德盛
杨德盛(1854-1931),自幼习武学医。一天,利龙街福源店老板带其到坳头杨屋找工做,行至半山腰,见一大群妇女在排队挑水,泉水很细,一块约四五百斤重的大石板封住了大半个泉眼,杨蹲下马步,运足力气搬开石板,众人惊叹不已。老板认定杨是武林高手,遂领其到官渡坪田乡杨屋村教习武艺。
民国初年,翁源县立中学聘请杨为国术教员。一天,驻校的县联团团总陈子巽对他开玩笑说:“你力大无比,能移动纪念堂旁边那对千斤石柱否?”杨坦然说:“能。”说罢,运足丹田气,用臀部撞向左右柱,左右柱移位了,有惊无险。片刻,又将一对石柱撞回原位。在场师生瞠目结舌,陈团总大加赞赏。
杨不仅武艺高超,还擅长医治跌打及刀枪伤。县联团团丁官廷阶在一次战斗中,被子弹打烂了牙槽骨,脸肿得似皮球。杨对团丁们说:“廷阶勇士的伤如若治不好,我把命陪给他。”不出半月,官的伤就痊愈了。团丁陈恩沐在围剿劫贼战斗中被子弹射穿喉咙,生命垂危,杨只用了几剂草药就把他救活了。
杨晚年在龙仙镇开了一间“杨德盛医务所”,他除了善治跌打、刀伤外,还兼治妇、儿科及奇难杂症。他以“济世救人”为宗旨,对患者总是酌量取酬,从不多取,因而得到群众称赞。
杨德盛把医术传给子孙,成为医学世家,其子杨程耀,后任翁源县中医院院长,孙子杨荣全先任中医院院长,后任县人民医院院长至今。一家三代名医。
戏剧家----郭福平
郭福平,1947年生于翁源县六里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庭成份偏高,属“可教子女”,有人推荐他到公社文化站工作,亦被有关领导否决。时代局限,命途多舛。
是金子总会闪光。郭福平许多作品在报刊上发表,得到社会认同。县电影院请他去编写幻灯宣传稿。高校恢复招生那年,以优异成绩被韶关师专中文系录取。在校期间,他创作了《柑熟时节》、《转正》、《闪光的钥匙》、《新书记》等作品,其中《柑熟时节》获广东省业余文艺创作一等奖,《转正》获二等奖。毕业后,被慧眼识才的文化部门领导直接分配到市创作室当创作员。由于作品硕果累累,被提拔为市文化局副局长,兼任市艺校校长。由省作家协会会员,再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评为国家二级编剧。2001年被推选为市文联主席。郭福平从事创作三十多年,笔耕不辍,佳作连连。担任行政职务以后仍“忙里偷闲”,坚持不懈进行写作,还到翁源铁龙镇挂任副书记职务,体验生活,捕捉素材。从业余作者到专业作家再到担任领导职务期间,累计发表作品一百多万字,结集出版个人专集(部)6个,1988年《送礼》获省话剧院首届小品大奖赛一等奖,1993年大型采茶戏《青山水东流》获省第四届鲁迅文艺奖,拍成电视后又获全国电视戏曲片二等奖。2000年大型采茶戏《霜雪山梅红》和2002年长篇报告文学《“寒极”春光》(集体)均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此外,还有一批作品获省、市和国家级奖项。著名表演艺术家红线女在评论文章中称赞《青山水东流》是“一朵散发着阵阵清香的山茶”。2005年又出版长篇报告文学《瑶山红豆杉》。郭福平的丰硕成果,谱写了他辉煌的人生。
黄花岗烈士----李祖恩
李祖恩(1891-1911),翁城镇五一村人。少时勤奋好学,性格开朗,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崇拜取义成仁之士,常怀一颗报国之心。李15岁时毅然从军,在军中练就了一副好筋骨,也掌握了许多军事知识。1910年退伍后,经何克夫介绍,加入同盟会。1911年,国民革命党党员黄兴、赵声等人召集各省革命党之精英于广州,准备举行起义,并招纳青年志士,李欣然应从,与姚雨平等人,在广州沙河密设机关,输送枪械。同年3月29日,起义军奋起反清救国,焚攻广州督署,祖恩随起义人员冲锋陷阵,“虽见断腿折臂犹复踏血前进”。当义军战至川龙口时,祖恩不幸落入敌手,英勇就义,年仅20岁。中国国民党为追念前功,阐扬先烈,在黄花岗建造了烈士陵园,将李祖恩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名刻于纪念碑上,永为国人瞻仰。台北圆山忠烈祠亦镌其英名,同享台湾最隆重之祭典。
涂志伟
涂志伟六里镇龙船村人。自幼勤奋好学,酷爱画画,画艺精益求精,曾因痴情于作画而晕倒在画室。1970至1972年,在县文化馆搞美术工作;1975至1978年,在韶关师范学校任教员;1981年至1987年,先后在广州美术学院、华南文艺学院、广州美术业余大学任讲师。1975和1981年,获广州美术学院文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0年获美国美术硕士学位。
他在几十年中,从中国最著名的历史事件中,创作了不少写实油画。透过他娴熟非凡的手笔和绚烂的色彩,给予画面物体以生命,每个细节都表达得非常传神。在国内外举办个人展、联展和其他展览近百次,并屡获大奖,1994年获全美国油画家协会举办的中西大展金奖、1996年又获全美国油画家协会主席特别奖。油画本源自西方,却有东方人问鼎桂冠,涂志伟被西方传媒誉为“亚洲第一人”。
涂志伟现为翁源籍旅居美国著名画家,20世纪旅美杰出华人,中华世纪英才,美国国家级美术评委,被美国政府授予“油画大师”称号。
明朝民族英雄——陈璘
陈璘
陈璘(1543~1607)字朝爵,号龙崖,明代翁源县龙田铺(今周陂镇龙田村)人。陈璘少怀大志,身材魁梧,体力过人。他在国家民族内忧外患之际,从军报国。为平定地方叛乱和铲除地方割据势力,他出生入死几十年,领兵南征北战,多次讨平粤北、粤西、粤东事端,并曾在今河北省中部和山东省一带抗击倭(日本)寇的侵扰,成为屡建战功、能征善战的一代名将。
万历二十一年(1593),陈璘出任朝廷直隶的驻守南澳岛的第九任副总兵。在位时,他带头捐出薪俸购买树苗,带领岛上官兵广为植树,还亲自为此举撰文《南澳山植树记》并立碑以纪,古树和石碑至今仍在。
万历二十五年(1597),倭寇大举侵犯朝鲜,并欲吞我辽阳等地。朝廷命他统领广东5000水兵援朝抗倭。第二年二月,陈璘提升为御倭总兵官兼水师提督,辖副将陈蚕、邓子龙等,统率水军1.3万人,战船500余艘,与朝鲜名将李舜臣及其水军一道痛击倭寇。陈璘赴朝抗倭,指挥了举世闻名的露梁海战以及昆阳、昌善战役,血战数十番,毁倭船七八百艘,斩溺倭兵两万余人,将倭寇首领石曼子击杀于半海,生擒倭帅平正成、平正秀而归,为明代援朝抗倭覆灭倭军水陆师立下了首功,后被钦命为湖广州总兵官。万历三十二年(1604),陈璘又晋升为左都督、特进光禄大夫(正一品)。万历三十四年奉命调回广东任总兵官。万历三十五年五月,陈璘病逝于任内,同年九月朝廷以其平乱抗倭有功封赠“太子太保”。万历皇帝恩准在陈璘的故乡翁源龙田村建造“龙田城”,城内设“太保祖祠”和“太保祠”,钦赐祠联曰:“辟土开疆,功盖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朝鲜人民在全罗南道海南郡皇朝里(今韩国德松里)建造了“陈璘别庙”,并画像赋诗钦扬陈璘的功勋。转自118cha.com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
- 翁源县
- 关东小侠大战女镖师
- 封神证道:劫运天钧
- 辞金蹈海
- 龙族卡塞尔学院的霍格沃茨交换生
- 南拳王之二气壮山河
- 伊拉克
- 野孩子乐队
- 一滴侠义血
- 南山矿
- 末日保卫战
-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
- 呕心镂骨
- 怒海雄风
- 以利相倾
-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
- 出场就满级的人生该怎么办
- 鹰视狼顾
- 南州冠冕
- 希望义卖中心
- 措心积虑
- 真假千金一九七一
- 拔树搜根
- 留校查看之留待明天
- 七十五空难
- 喋血贩马场
- 安徒生的童年
- 怪物公司
- 中国南亚学会
- 出气筒/
- 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 焉耆回族自治县
- 河西区
- 文娱:开局拿杨老板小金库搞投资
- 戴口罩的小狗
- 我在民俗世界那些年
- 李双江
- 野女郎
- 贻笑
- 吸血战队
- 管ä¸ç€
-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 玉除彤庭/
- 东莞市
- 不为人知的迪士尼乐园
- 必方
- 中国美眉
- 枇杷巷口故人来
- 先意希旨
- 黑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