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百科全书 - 118查实用查询

输入词条,如查找北京欢迎你的解释,输入北京欢迎你后按Enter即可

百科全书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ad

州情概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成立于1954年,辖塔城、阿勒泰两个地区和10个直属县市,是全国唯一的既辖地区、又辖县市的自治州。全州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人口440.8万人,有哈萨克、汉、维吾尔、回、蒙古、锡伯等47个民族成份,其中哈萨克族占25.5%,汉族占45.2%,维吾尔族占15.9%,回族占8.3%,蒙古族占1.69%,锡伯族占0.83%。自治州境内驻有普通高等院校伊犁师范学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四、七、八、九、十师和新疆矿冶局、天西林业局、阿山林业局、新疆卷烟厂、阿希金矿等一批中央和自治区直属单位。伊犁被誉为“塞外江南”、“中亚湿岛”,“花城”伊宁市是伊犁州的首府。
州人民政府住所地:伊宁市斯大林街60号,邮政编码:835000,电话区号:0999 。

一、自然资源概况
伊犁幅员辽阔,资源充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水土光热资源丰富。全州地表水年径流量占全疆的41%,水能蕴藏量占全疆的37%。有天然草场3亿多亩,可耕地3000万亩,已开垦1350万亩。伊犁河、额尔齐斯河流域水土开发具有巨大潜力。矿产资源种类齐全。目前已发现的矿种多达九类86种,其中28种具有工业储量,煤、金、铜、铁等的储量在新疆占有重要份额,现有新疆最大的金矿--阿希金矿、全国规模最大的铜矿--阿舍勒铜矿,具备建成我国西北重要矿产基地的条件。生物资源十分珍贵。森林面积88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6亿立方米,占全疆的74%;保存着60多种珍稀动物,700多种植物,是世界上少有的生物多样性天然基因库,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旅游资源独特。地理、水体、生物景观和文物古迹、民俗风情、休闲健身等六大旅游资源类型一应俱全。有美丽的草原风光,浓郁的民俗风情,独特的草原文化,悠久的历史古迹,是中国西部最理想的旅游目的地。全州有规模的景区(点)27个,达到国家质量等级旅游区(点)9处。地缘优势突出。全州边境线长2000多公里,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等国接壤,沿边有霍尔果斯、巴克图、吉木乃等8个国家一类口岸,其中霍尔果斯口岸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公路口岸,霍尔果斯、巴克图口岸所依托的伊宁市和塔城市是沿边开放城市,并设有边境经济合作区。奎屯市设有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我国铁路最西部的货运编组站。霍城县设有省级清水河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2005年,伊犁州围绕建设“工业富州、牧业大州、旅游名州、外贸强州”的目标,紧紧抓住“大水利、大交通、大口岸、大能源、大石化”建设机遇,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5年全州生产总值完成3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一产114亿元,增长5.5%;二产130.8亿元,增长24.2%;三产129.7亿元,增长10.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2.07亿元,增长25.6%。州直生产总值完成165.16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一产43.45亿元,增长6%,二产61.43亿元,增长23.3%,三产60.28亿元,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5亿元,增长26.19%。州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9.63亿美元,同比增长116.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64亿元,同比增长37.5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195元,比上年增长270元。

伊犁旅游简介
"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伊犁州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新疆西部,西面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边境线长2000多公里。
伊犁历史上是古丝路北道要冲,今天是向西开放的门户,素有"塞外江南"、"瓜果之乡"的美称。它以占新疆3.4%的土地,养育了全疆近12%的人口、在新疆乃至整个西北的地位十分重要。伊犁沃野千里,草原辽阔,森林茂密,全部面积的87%是农牧林宜用地,草地、森林的植被覆盖幸达67.7%。伊犁是边塞旅游胜地,悠久的历史文化,雄伟的天山、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幽深的湖泊和溪谷,每年吸引着数万中外客人。这里有着著名的巩乃斯草原、唐布拉草原、那拉提草原、昭苏草原;青铜时代的乌孙土墩墓葬群、西辽西域名城阿拉力马力遗址,唐代弓月城遗址,有乾隆皇帝御书的格登山记功碑和伊犁将军府、惠远钟鼓楼、林则徐纪念馆等众多的人文景观。是开发、探险、登山、滑雪、狩猎、考古和科学考察以及领略民族风情等旅游活动的理想之地。
自然资源
一、经纬度
伊犁州地处东经80°9′42″---91°01′45″,北纬40°14′16″---49°10′45″。
二、气候
年极端最高气温42.8℃,极端最低气温-51.0℃,其中伊犁河谷年平均气温10.4℃,塔城地区年平均气温8.7℃,阿勒泰地区年平均气温5.8℃。年平均降水量:伊犁河谷417.6毫米,山区600毫米左右;塔城盆地342.7毫米,山区400毫米左右;阿勒泰山区202.6毫米;其余地区100-2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伊犁河谷2898.4小时;塔城地区2714.7小时;阿勒泰地区2976.8小时。
三、土地资源
全州国土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南北长760公里,东西宽630公里。其中州辖土地总面积270035平方公里,州直属县市57418平方公里,塔城地区95616平方公里,阿勒泰地区117000平方公里。与边境线总长度为2019公里。伊犁州地貌类型:山地8363244公顷;丘陵6298931公顷;平原10297437公顷;沙漠2043855公顷。土地利用类型:耕地174.62万公顷;园地0.93万公顷;林地180.11万公顷,其中天然林171.56万公顷;草地1895.12万公顷,其中天然草场1879.1万公顷;未利用土地409.07万公顷。
四、水利资源
伊犁州境内有河流208条,年径流量363.2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自产319.6亿立方米,地下水186.08亿立方米,山区139亿立方米,平原106.44亿立方米;实际控制流量360.67亿立方米。湖泊(大于1平方公里)26个,总面积1125.2平方公里。冰川3065条,总面积3524.44平方公里,储水量1366.69亿立方米。水能储量为1248.65万千瓦。
五、主要矿产
伊犁州境内主要矿产有:铍、白云石、钾长石、铬、铯(居全国前五名)、煤、铁、锰、镍、金、银、铝、锌、石灰岩、萤石。
六、主要山脉情况
阿尔泰山山峰高度4374米;准噶尔山山峰高度3500--3700米;天山山脉(博罗科努山、科古琴山、乌孙山、那拉提山)山峰高度7443米。

经济社会
2008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生产总值664.29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180.81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254.7亿元,增长23.1%;第三产业228.78亿元,增长12.3%。州直生产总值291.1亿元,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69.21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107.6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114.27亿元,增长13.8%。全州三次产业比重由2007年的28.9∶35.1∶36.0调整到27.2∶38.3∶34.5,州直三次产业比重由2007年的25.1∶34.1∶40.8调整到23.8∶37.0∶39.2。伊犁州人均生产总值14921元,增长11.8%,其中州直人均生产总值11469元,增长11.9%。
全年全州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8%。州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7.9%。
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4.05亿元,比上年增长7.7%。州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1.56亿元,增长6.8%。
全州工业增加值177.25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4.26亿元,增长17.1%。州直工业增加值69.6亿元,增长25.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2亿元,增长13%。
全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6.98亿元,比上年增长29.9%。其中城镇投资227.65亿元,增长37.2%。州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2.24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城镇投资113.82亿元,增长29.3%。
全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05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州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4亿元,比上年增长21.2%。
全州完成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不含兵团)45639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1.1%。其中进口66899万美元,增长28.1%;出口389491万美元,增长137.5%。州直完成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34746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进口65566万美元,增长51.4%;出口281897万美元,增长156.8%。
全州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08.88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7.48亿元,增长34.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4.11亿元,增长31.6%;地方财政支出170.96亿元,增长38.7%。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54.34亿元,增长36.1%。州直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53.03亿元,比上年增长29.8%,地方财政收入30.19亿元,增长38.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9.95亿元,增长35.7%;地方财政支出88.01亿元,增长38.8%。其中一般预算支出74.63亿元,增长34.3%。
全州年末总人口44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5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48.92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56.5%。人口出生率16.81‰,死亡率4.85‰,自然增长率11.96‰。州直年末总人口274.7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5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68.41万人,占州直总人口的61.3%。人口出生率19.83‰,死亡率4.88‰,自然增长率14.95‰。全州人口计划生育率为99.82%,其中州直为99.83%。
据抽样调查推算,全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27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州直9611元,增长14.7%;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895元,增长13.1%,其中州直7523元,增长14.3%。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797元,比上年增加474元,增长11%,其中州直4468元,增加565元,增长14.5%。全州在岗职工工资总额76.46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州直38.82亿元,增长22%;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19858元,增长14.7%,其中州直21854元,增长20.6%。


教育事业
基础教育稳步发展。经过50多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以来,自治州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创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全州基础教育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到2005年底,全州有各级各类学校1615所,在校生711960人,其中少数民族431566人,专任教师53798人,其中少数民族31644人。小学876所,在校学生373635人;初中331所,在校学生186681人;高中118所,在校学生84987人。全州已有21个县(市)实现了“两基”,覆盖人口281.93万人,到2007年将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全州小学、初中、高中在校生与1949年相比分别增长6倍、101倍和520倍。

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州普通高等教育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全州有普通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2所,在校本专科学生9756人。成立于1980年的伊犁师范学院现已初具规模。用哈、汉、维三种语言文字进行教学,校本部现有人文学院、中语系、外语系、数学系、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生物化学与环境科学系、体育学院、艺术学院、法经系、计算机科学系、教育科学系11个院系和成人教育学院及哈萨克文化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两个研究机构。奎屯校区设有文理系、工程系、应用技术系、生命与资源环境系、基础部、艺术中专部六个教学系部。22个本科专业,11个专科专业,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基本形成了完整的高等师范教育专业体系。2004年,伊犁教育学院并入伊犁师范学院,为创办伊犁大学迈出了重要一步。2001年成立了伊犁职业技术学院现有3系1部,60个专业,在校生有1429人。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改革中前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州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了较大发展。自治州先后成立了伊犁教育学院、伊犁州电大、伊宁卫校、伊犁州财贸学校、伊犁州成人中专等,到2005年底,自治州有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2所,在校学生4666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8所,在校学生1234人;成人高校3所,在校学生11293人。

幼儿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目前全州已有各类幼儿园249所,在园幼儿37781人,幼儿教育质量有了较大提高,2003年州直红旗幼儿园、苗苗幼儿园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光荣称号。

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自治区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我州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发展各级各类师范教育,采用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目前已建立起一支基本适应当前教育、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现在全州有专任教师53798人,其中少数民族31644人,比1954年增长15倍。全州共有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49419人,到2005年底,全州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01%、96.38%、69.11%;小学专任教师中,专科学历率达66.63%,初中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率28.90 %。50多年来,他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扎根边疆的山区、牧区,艰苦奋斗、辛勤工作、教书育人,做出了重大贡献,涌现出许多全国、自治区劳动模范、先进教师和优秀党员。

民族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自治州党委政府始终地把发展民族教育作为重点,牧区教育作为难点。在教学语言上采用汉、哈、维、蒙、柯、锡伯、俄罗斯等7种语言文字,是全国使用教学语言最多的自治州。根据自治州牧区、山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牧民居住分散、流动频繁的特点,大力发展农牧区寄宿制教育。2005年底,全州有牧区寄宿制中小学202所,在校生105688人。2005年,为实现我州“两基”攻坚目标,国家又拨专项资金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到2007年全州将增加农村牧区寄宿制学校190所,将有在校学生153368人。为培养“民汉兼通”的人才,自治州加强民族中小学的汉语教学,推行双语教学实验,促进了民族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民办教育异军突起。近几年来,自治州加大了《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宣传贯彻力度,出台实施了《自治州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暂行办法》,民办教育得到了空前发展,现有民办教育机构达到229个(所),在校生34114人,教职工2985人。全州民办中小学30所,在校生11394人,教职工1184人。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教育科学事业加快发展。自治州的教育科学事业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入而不断深入。2003年以来,自治州相继成立了教育学会,学科专业委员会和教科所,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教科研队伍。有2000多篇教育、教学专著、论文和研究报告在中央、地方刊物和论文集上发表,有的还在国外刊物上发表。2004年自治州又成立了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加大了国内、国际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恢复出版了汉、哈、维三种文版的教育科学类季刊《伊犁教育》杂志(季刊),与兵团农四师教委联合出版了《伊犁教研信息报》,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教科研交流园地。命名建立了21个自治州级教科研基地,选拔命名了45名自治州级教科研学科带头人。批准立项了自治州2005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87项,其中重点课题20项。自治州还广泛开展了教学经验交流会、教学研讨会,承担了全国、自治区教育科学多项重点研究课题,给自治州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

行政区划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为副省级级别,管辖塔城地区和阿勒泰地区,以及直辖2个县级市、7个县、1个自治县:伊宁市、奎屯市、伊宁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霍城县、巩留县、新源县、昭苏县、特克斯县、尼勒克县。共有13个街道、19个镇、78个乡,160个社区、656个村委会。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四、七、八、九、十师5个师60个团场和新疆矿冶局、天西林业局、阿山林业局等单位。自治州人民政府驻伊宁市斯大林街60号。

伊犁州直属2县级市,8县。
县级市:奎屯市、伊宁市。
县:伊宁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霍城县、巩留县、新源县、昭苏县、特克斯县、尼勒克县。

塔城地区辖2县级市,5县。
县级市:塔城市、乌苏市。
县:额敏县、沙湾县、托里县、裕民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阿勒泰地区管辖1县级市6县。
县级市:阿勒泰市
县:布尔津县、哈巴河县、吉木乃县、福海县、富蕴县、青河县


历史沿革
  伊犁得名于伊犁河(光明显达,形容河水在太阳照耀下碧波粼粼),最早见《汉书》,史称伊列、伊丽、伊里等名。清乾隆年间定名伊犁。《西域同文志》中,伊犁为维语,取义于“犁庭扫闾”(意即将庭院犁平整用来种地,把里巷扫荡成废墟),寓意平定准噶尔功盖千秋,西陲从此永保安宁。
  古代的伊犁,泛指伊犁河流域以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最早见于我国史册的伊犁民族是塞人,西汉时伊犁为乌孙国属地,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朝政府命苏定方为伊丽道大总管,进军伊犁,统一了西域。其地置州、府,隶属安西都护府,唐武周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改隶新设置的北庭都护府。元末明初建别失八里汗国,王都在今伊宁市附近的伊宁县境,伊犁自此成为西域的政治中心。清代统有伊犁,始于乾隆年间对准噶尔封建贵族叛乱的平定。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在今霍城县惠远乡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统辖天山南北各路驻防城邑及归附清朝的中亚和哈萨克族各部。
沙俄时期,伊犁大部分土地被俄罗斯帝国侵占,现在为哈萨克斯坦境内
  1954年11月29日设立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伊宁市改为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辖市,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辖伊犁、塔城、阿勒泰3专区。



  【伊犁专区】 1950年设伊犁专区,专署驻伊宁县。辖伊宁(驻宁远)、绥定、霍城、温泉、博乐、精河、巩哈、新源、巩留、特克斯、昭苏、伊宁等12县。 1952年由伊宁县析置伊宁市,属伊犁专署领导。伊犁专署驻伊宁市。辖1市、12县。 1953年巩哈县改名为倪利克县。 1954年原倪利克县改名为尼勒克县。1954年3月25日宁西县改称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区。将温泉、博乐、精河3县划归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区。1954年11月29日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成立后,伊犁专区属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领导。 1955年撤销伊犁专区,原伊犁专区所属伊宁、绥定、霍城、新源、巩留、尼勒克、特克斯、昭苏等8县和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原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区改设)改由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直辖。 1957年伊宁县驻地迁吉里圩孜。 1965年绥定县改名为水定县。 1966年撤销水定县,并入霍城县。霍城县迁驻水定镇。

  【伊犁地区】 1975年设立伊犁地区,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领导。伊犁地区驻伊宁市。原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的伊宁市和伊宁(驻吉里圩孜)、尼勒克、新源、巩留、特克斯、昭苏、霍城(驻水定)等7县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划归伊犁地区。辖1市、7县、1自治县。1979年,撤销伊犁地区,所属的伊宁市、伊宁县、尼勒克县、新源县、巩留县、特克斯县、昭苏县、霍城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划归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管辖。
  1984年9月14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伊犁地区,辖原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的伊宁市、伊宁县、尼勒克县、新源县、巩留县、伊克斯县、昭苏县、霍城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驻地伊宁市。1985年正式成立。
  伊犁地区位于自治区西部,伊犁河上游。全县总面积55325平方千米,总人口211.54万人(少数民族142.03万人)。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伊犁地区总人口2082577人。其中:伊宁市 357519人、伊宁县 385829人、察布查尔县 161834人、霍城县 333013人、巩留县 153100人、新源县 269842人、昭苏县 145027人、特克斯县 133900人、尼勒克县 142513人。

  2001年3月2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定撤销伊犁地区,变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管理体制。2001年10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伊犁地区。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