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 - 百科全书 - 118查实用查询

输入词条,如查找北京欢迎你的解释,输入北京欢迎你后按Enter即可

百科全书 > 周宁

周宁


ad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周宁,即周宁县位于福建省东北山区,东邻福安,西接政和,北连寿宁,东南与宁德接壤,西南与屏南隔溪相望,土地总面积1046平方公里。小(古镇)浦(城)公路横贯县境,是闽东通往闽北的咽喉。周宁县旧称“周墩”。


  明清属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民国24年(公元1935年)设周墩特种区,直隶福建省府,人口五万两千余,大小村落一百五十余处,方圆百里。


  民国五年十二月,时共和再造,民权大张,省众议院议员及省谘议、周墩商会创始会长郑谟光(字慕蔡1872--1941)会同社会贤达24人连署请愿书,陈述设县利国富民之旨,请求省政府改区立县。此后他一直为建县奔走呼吁,直到民国34年(1945年8月)抗战胜利,周宁方立县治,而慕蔡先生已于4年前病逝。


  周宁立县时自周墩、宁德各取一首字为县名;又以僻隅不靖,寓意周围安宁。


  周宁地处鹫峰山脉东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峰峦起伏、山陡谷深、溪谷错综,最高峰龙冈头海拔1506米,最低点街头亭海拔65米,千米以上的高峰282座,县城海拔880米,居全省之首。境内主要溪流18条,最大的龙亭溪境内流长56公里。地貌有中山、低山、丘陵三大类型,中山占全县土地面积的61%,是用材林和单季稻、牧、茶区;低山占26.7%,是水源涵养林和粮、茶区;丘陵地占12.3%,是双季稻和主要经济作物区。


  


 境内资源丰富。溪流纵横,水系发达,天然落差大,水电资源可开发利用37万多千瓦。周宁历史上曾有过银、铁采炼,现已探明矿藏有16种,其中明矾、高岭土、稀土、珍珠岩等,储量丰富,富有开采价值。周宁属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冬长夏短,雨量充沛,无霜期207天,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4.6~19℃,年平均降雨量1693毫米。县城夏无酷暑,盛夏日均气温仅24℃,气候凉爽宜人,被誉为“天然空调城”。离县城不远风格迥异的旅游景点有气势磅礴壮观的九龙漈瀑布群,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为“福建第一奇瀑”;人鱼同乐的鲤鱼溪,情趣独特;名胜古迹滴水岩天然岩洞与洞前人工湖相映成趣。周宁原属宁德县。民国24年(1935)设周墩特种区,直隶福建省府。民国34年8月升设周宁县。狮城为县治所在,位于县境中部东洋溪畔,距省会福州238公里,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8年,全县辖1镇8乡,140个行政村,总人口156498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2.3%。境内汉族占99%,少数民族主要是畲族。

【历史人文】  周宁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30年代以来,周宁人民先后参加中国共产党闽东特委领导人叶飞、阮英平、范式人、左丰美、詹如柏等在周宁领导的革命斗争,开辟闽东革命根据地。1933年春,在纯池半村成立苏维埃政府。1934年10月下旬,叶飞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攻克咸村后,闽东红军独立师和闽东工农游击第十一支队在周墩城内千余名革命群众配合下,解放周墩城,成立周墩苏维埃政府。1935年3月,在溪底建立境内第一个中共农村支部。4月,成立中共周墩县委。8月,成立中共周墩中心县委。从此,人民革命斗争的风暴席卷周宁各地。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县有地方武装指战员和部分革命团体成员151人随军北上抗日,随后闽东特委迁至周宁横坑,继续领导闽东人民坚持革命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周宁人民不畏强暴,坚持斗争。1948年3月,在咸村成立中共闽浙赣省委城市工作部宁德工委。1949年2月,成立周宁工委。6月,闽浙赣游击纵队第五支队与闽浙赣游击纵队第四支队整编为闽东人民游击队,敦促县长黄颐于6月28日率部起义,周宁县和平解放。周宁人民赢得了“革命斗争不息,红旗始终不倒”的赞誉。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周宁人民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为革命做出重要贡献。凌福顺、张华山等1800多名周宁优秀儿女,为中华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民国时期,周宁贫困落后,生产水平低,农作物一年仅收一季,“年年犁耙播、亩产一百五(市斤)”,且灾害连年,农户终年辛劳,却食难饱肚,衣难御寒。境内仅有炼铁、铸锅、陶瓷、茶叶等手工业作坊和零星分散的个体手工业。历史上商业贸易不发达,仅有乡(镇)村小商店270多家,经济凋敝。常年离乡背井到闽北一带铸锅、烧炭、伐木等卖苦力谋生的劳力达数千人。


  建国后,在中共周宁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领导下,全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周宁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有过失误和挫折。1949年6月28日至1953年3月,全县开展减租反霸、剿匪,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稳定了社会秩序,国民经济迅速恢复。1953~1957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以下类推)期间,完成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迅速发展,工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年平均递增11.79%。1957年,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44倍,工业增长4.95倍。1958~1962年的“二五”期间,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浮夸风、“共产风”和瞎指挥的影响,生产连年下降,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减7.68%。1961年,粮食总产比1957年减少9892吨,降低40.1%。1963~1965年经济调整期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7.07%,至1966年工农业生产才恢复至接近1957的水平。1966~1975年的“三五”、“四五”期间,时值“文化大革命”,广大干部群众努力排除“左”的干扰,艰难前进,工农业总产值年递增7.22%。1976~1980年的“五五”期间,“文化大革命”结束,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纠正了长期以来“左”的错误,全县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行农村经济改革,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9.66%。1981~1988年的“六五”计划和“七五”计划的前三年,实行改革开放,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商品经济;工业企业实行承包、租赁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增强企业活力,县人民政府在上海、广州、厦门等开放城市设立经商、办企业的“窗口”,促进外引内联,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生产持续发展,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8.53%。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1.3倍,比1978年增长1.36倍,县财政收入比1980年增长1.26倍,社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3.4倍,国民收入比1949年增长8.5倍。国民经济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转变。


  周宁一向以农业为主,长期以来交通闭塞,阻碍了经济发展。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逐年增加农业投入,加强交通、水电、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1975年,实现全县社社(乡)通公路;1982年,装机1万千瓦的县龙溪水电站建成投产;1988年,实现市内电话自动化和长途电话、农村电话半自动化,为发展山区经济提供有利条件。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特别是全面推广杂交水稻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持续增产。198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为1949年的3.9倍,单产从1949年的82公斤提高到301公斤;农业生产从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发展,初步建立起林、茶、果、牧业四个商品基地。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5.5%,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茶叶是周宁的大宗商品,以质优、味醇、清香、耐泡而著称。地产黄花菜品质优良,被省供销社称为“周宁花”。禽畜、魔芋、马铃薯、水果、淡水鱼等产量成倍增长。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周宁人素有热心公益的良风美德,县境内道路、桥梁、路亭、水井等建设,历来是民间集资或募款兴建,或由个人捐建。如今,每到春节也是事业有成、乐善好施的企业家们回馈桑梓的时刻。他们发展在外,心系故乡,慷慨解囊兴学建校、铺路修桥、扶贫济困、结对助学,一片恋祖爱乡情怀。据不完全统计,在2003年之前的数年内,周宁在外企业家共对家乡的各项建设捐资达500多万元。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县所有行政村的水泥路硬化,都得到在沪企业家的支持,累计达180多万。企业家对家乡教育的支持最踊跃,前年春节,有30多位在外企业家被聘为县里各中学、小学、幼儿园的名誉校长,他们为学校捐款捐物达40多万,这也是那年过年周宁人津津乐道的一件新鲜事。有周氏兄弟父亲做寿,把15万元捐做教育基金,诸多善举皆成美谈。驻沪企业家还与家乡400多名贫困学生结对,累计资助50多万元。


  他们乐意做的既有只讲奉献、不图回报的公益事业,也有在商言商、公私双赢的商业行为和市场创新之举:县一中迁建要融资,每股20万元,有35人投了36股,一下就集资720万元,企业家们便成了新学校的校董;县宾馆改造缺资金,17个在外企业家按一股2万投资38万装修,即拥有连续5年每年1个月的使用权。


  周宁交通条件逐步改善和县龙溪水电站建成投产后,促进了化工、水电、茶叶、冶金等工业骨干企业的发展。1984年,全县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冶炼、铸造等传统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县铁合金厂1987年生产的“太极牌”一级工业硅产品,质量居全省同行业之首,销往日本、苏联、香港等7个国家和地区。活性炭是70年代后期新兴的乡镇工业产品,周宁联谊化工厂生产的“联谊牌”活性炭系列产品被评为省名优产品,远销日本、泰国、加拿大等国家及香港地区,被日本客商誉为“中国最好水平”的产品,成为全国四大活性炭出口厂家之一。县茶厂生产的九龙香茉莉花茶销往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具有地方特色的木蒸笼、铸件、抽纱、木珠等系列新产品颇受外商好评。1988年与1949年相比,全县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9.88%提高到56.72%。


  周宁人民立足当地山区资源开发,但不困守山门,常年上万人走出县外办厂,为农村富余劳力拓宽用武之地。在大办农业生产高级社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生产工分值低,农村能人带着铸造传统工艺一批又一批闯出山门办铸造厂。如今周宁人在外地开办的铸造厂达670家,遍布全国13个省、


  市、自治区,在厦门、福州、广州、上海、杭州、长沙等地经销水管铸件达20多家,产品由简单的钢球、铸件发展到机床配件、大型水管等,周宁人在这一行业独领风骚。在改革开放中,周宁新兴的乡镇工业活性炭异军突起,乡土能人带着这项技术再次走出县境,在省内浦城、建阳、松溪、邵武、明溪等县(市)和江西、浙江、广西、云南、湖南等省办起280多家活性炭厂,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门路。到1988年,全县外出劳动力1.2万多人,遍及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从事铸造、活性炭、建筑和手工艺等劳务项目1042个,年收入达3700多万元,超过全县农业总产值,为周宁山区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工农业生产逐渐发展,商业贸易日益兴旺。建国40年来,周宁逐步建立起以国营、供销合作商业为主导、个体商业为补充的商业体系,商业网点遍及城乡,形成国营、集体、联营、个体一起上的格局。市场购销两旺,日趋繁荣。1988年,全县有商业网点1698个(其中个体商业户1171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950年的93.7倍,农副产品购进总值为1953年的13倍,外贸出口商品总值达1028万元,为1978年的17.7倍。


  经济不断增长,人民生活逐步改善。旧社会农民那种“地瓜当粮草,火笼当棉袄”的景象已一去不复返。昔日“竹篾当灯点”,如今80%多的村民实现照明用电,城乡居民普遍使用电饭煲。198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24元,比1950年增长11.5倍,比1978年增长3倍;职工年均工资1419元,比1952年增长3.5倍。城乡居民盖新房日益增多。过去的“老三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已不足为奇,现在“新四件”(电视机、洗衣机、收录机、电冰箱)开始拥入城乡居民家庭。1988年,城乡人均储蓄114元,居宁德地区第三位。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也有很大的发展。周宁地处闽东北边缘,建县迟,文化落后。1949年,全县仅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23所,仅3人受过高等教育。建国后,教育事业发展很快。1985年,全县基本普及小学教育。1988年,全县有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8所,职业中学和教师进修校各1所,小学282所,农村完小基本实现“一无二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椅),小学“四率”(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达到省颁布的二类标准。1977年恢复高考后至1988年,全县考取高等院校882人,中等专业学校1345人;国内外硕士研究生31名,已取得硕士学位41名;国内外博士研究生10名,已获博士学位者8名。


  建国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全县现有科研机构5个,县级科技学术团体20个,获得各类专业职称的科技人员1681人,获得较大科技成果31项,其中获省以上奖励的17项。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周宁一向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的进步几乎为人口增长所抵消。1949年全县人口55448人,1988年156498人;49年人均耕地2.23亩,1988年减少到0.94亩,水田旱涝保收面积仅占总面积44.2%;粮食单产1949年82公斤,1988年提高到301公斤,总产虽比1949年增长3.7倍,而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有限。此时全县农业人口仍占92.3%,农业结构单一,农业商品率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效益低。贫困县的帽子依然沉重地压在头上。 

  被称为“创业者乐园”的上海以其强大的磁力,吸引着全国各地和异国他乡的大量移民纷至沓来。浦东大开放大开发和邓小平南巡后,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强力推进带来巨大商机,周宁人把握住了这一历史大机遇,挺进大上海。


  新的移民潮激荡浦江两岸。上海经济飞速发展,具备远比闽东山区优越的创业环境,这些推力和拉力使周宁人向上海迁移形成一种模式和集体行为,上海成为周宁人群体迁移、实现发财致富梦想的特定目的地。


  十几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周宁人走出大山奔赴上海,迅速发展壮大。农民进城,在人们印象里,就是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的农民工,经常被欠薪无法回家过年;而周宁人在上海主要是从事商业活动,涉足钢材、木材、活性炭、石板材、五金、房地产、饮食等行业。尤其是他们瞄准钢材热销这一市场,在短短的几年中创建了上海浦东杨高路周宁建材一条街。从1996年11月诞生的第一家周宁人的市场开始,至今已创办成功的各类钢材现货市场已达40多个,并向昆山、苏州、无锡、江阴等地拓展。


  自强不息的周宁人没有因困难而退缩,而是向外突破,挺进大上海,形成创业氛围,打造规模经济。他们不但站稳了脚跟,还借助上海这个国际经济、金融、商贸、航运大市场求得大发展。不少企业从当初农民加板车的夫妻店、兄弟铺、父子档的家庭经营模式,发展成上规模、有实力、管理先进的现代企业。在巩固原有钢材贸易等产业基础上,开始尝试进入房地产、航运、期货等行业,同时造就了一个懂经营、会管理的周宁企业家群体----一个原来以农民为主体形成,现已逐步发展为由农民、工人、公务员、知识分子相结合的新生的商业群体,一股在上海滩具有重要行业影响的商业势力。
【革命烈士公墓】

革命烈士纪念碑在电影院左边的新华书店那条路方向进入,走一段路后就看到纪念碑他们是这片土地上的英雄。
团县委开展清明祭扫革命烈士纪念碑活动
团县委组织消防官兵、公安、一中、十中、狮城中学、职专的团员青年,实小、一小、狮城中心小学的少先队员共计500多人赴县烈士陵园开展以“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为主题的清明祭扫烈士纪念碑活动。活动中,少先队代表向烈士献词,团员青年重温了入团誓词,并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小白花、鞠躬默哀、深切缅怀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先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再次感受了革命先烈忧国忧民,不畏牺牲的英雄气节。


  在烈士墓碑前看到凌福顺的故事


  凌福顺,化名庞飞虎,1912年2月出生在周宁县端源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932年,闽东地区的农民革命进入武装斗争新时期。在地下革命同志的引导下,4月,凌福顺毅然加入周墩地下革命组织,开始了光辉的革命斗争生涯。1934年7月,根据凌福顺在斗争中突出表现,经特委批准,由王大尧等同志介绍,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8月,闽东工农游击第十一支队在城关附近坂头林成立,凌福顺任队长。11月1日,在叶飞同志亲自主持下,召开群众大会,成立了周墩苏维埃政府,凌福顺被推选为军事委员。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凌福顺与群众结下了生死与共的阶级情谊。他经常在敌人眼皮底下活动,有时穿长衫戴礼帽,装成商人模样;有时穿棕衣戴斗笠,又成了地道的农民。战士们叮嘱他注意安全,他说:“怕什么,到处有我们的群众哩。”在群众的掩护下,他如鱼得水,遨游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1936年2月,为了筹划经费,进一步打开局面,凌福顺再一次赴建瓯。当时他有病在身,住在一群众家里,一边看病,一边组织人马打土豪。4月初,凌福顺只带七、八个队员从建瓯回到周墩。5日这一天,他单身潜回浦源村了解敌情,不料,行踪被敌人发现了。周墩国民党保安第五团调一个连兵力,由团长亲自带领向浦源村扑来。面对敌人的凶残气焰,为了营救革命同志,凌福顺不顾自己的安危,愤然对匪兵开了枪,把敌人引向自己。枪声一响,敌人立即从四面八方向他扑来。凌福顺将最后一颗子弹打进自己脖子,但没打中要害。他发现自己还活着,就从楼上跳到房子后院。白匪循血迹找到后院,凌福顺就这样被捕了。 凌福顺被押到周墩城,关在一个地主家里。敌人用封官许愿收买凌福顺的企图失败后,露出凶相,对他施加种种酷刑,但仍没能得逞。1936年4月25日,年仅24岁的凌福顺被敌人用匕首、锥子等凶器杀害了。临死前,他拼尽全身力气高呼:“父老乡亲们,死没什么可怕,我凌福顺虽绝代,革命永远不会绝代,你们要永远坚持……”


   《七律/礼赞凌福》


  孤舟踏浪向群狐 壮志激昂四海殊


  铁骨铮铮挥万战 英姿飒飒詈千夫


  手无寸铁能惊虎 胸怀三军可扫胡


  血染沙场残月冷 献身革命展宏图
【建筑景观】  民国时期,周宁只有一个民众教育馆。现在,县城有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影剧院、广播站、电视地面接收站、差转台、工人俱乐部、体育场等文化体育设施,乡镇普遍有文化站、广播站和电影队。县闽剧团创作的《浴血琵琶》,1985年获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国家银质奖;历史传奇剧《武夷狐疑》,1988年获华东六省一市“田汉戏剧奖”剧本二等奖。县电影公司和礼门电影院在1987年全国农林科教电影汇映月活动中,受到农业部等六个部委表彰。


  民国时期,周宁城乡缺医少药,多种烈性和地方性传染病流行。建国后,危害人民健康的鼠疫、天花、霍乱和疟疾等疾病已被消灭,地方病和妇女常见病得到控制和及时治疗。1988年,全县城乡卫生机构166个、医务人员536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务人员3.42人,病床270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1.73张,分别为1953年的8倍和7倍。城乡普遍实行计划生育,人口盲目增长的状况基本得到控制,居民的平均期望寿命为72.5岁。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全县深入持久地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广大干部群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抵制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和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党风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发展。廉洁奉公、舍已为人、热心公益良好风尚在城乡兴起,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周宁诗词】  周宁:福建省东部一小县,海拔----888米/全省之最。周宁县处在闽东北鹫峰山脉东麓,县城海拔880米,高居全省县城之冠,因城北有狮子岗得名狮城。每当秋冬之际,山地季风吹来,凛然有如雄狮低吼;既而春洪爆发,东去十几里外,九龙祭瀑布群龙澎湃,奔腾赴海。


  山城——地大物博人太多/山青水秀土不肥。故历史以来男人皆远出山门,在祖国的怀胞四面开花,福建日报曾整版头条报道过周宁人,题《出山潮激荡周宁》以及《上海滩弄潮儿》。改革开放以来/周宁现在上海经商发展的人数已超过五万多人。  



   《狮啸八闽》


  忽闻天外雷声急,


  狮城一日乘风起。


  东沿九县擎天柱


  扭转乾坤日夜浮


  君临天下浪江湖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日月之行出其中 星光灿烂出其里


  卐我天地逍遥游


  日出江山红胜火


  八闽狂澜脚下流。

【周氏宗祠】周宁县狮城是周姓聚居地,唐末(892年)大师周举元随王审知入闽,后定居于福州,成为福建周姓始祖,其孙周导官拜金紫光禄大夫、中书右相。嗣因政权更替遂隐居闽东之白鹤临场(今宁德蕉城),旋迁西洋兰桥(今洋中乡莲下)。中书生五子,其五世孙周亨中进士及第,宋绍兴年间任光泽县尉,后迁居原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俗称周墩)。民国三十四年,周宁设县治于周墩,县衙以狮子岗为依托,故有狮城美称。
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九位,约有人口2756万,占全国人数2.12%,唐末(892年)太师周举元随王审知入闽,后定居于福州,成为福建周姓始祖,其孙周导官拜金紫光禄大夫、中书右相。嗣因政权更替遂隐居闽东之鹤临场(今宁德蕉城),旋迁西洋兰桥(今洋中乡莲下)。中书生五子,其五世孙周亨中进士及第,宋绍兴年间任光泽县尉,后迁居原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俗称周墩)。民国三十四年,周宁设县治于周墩,县衙以狮子岗为依托,故有狮城美称。
  原“周氏宗祠”建于洪武中叶,建国前后被行政占用。1989年族人集资二百多万于东郊重建新祠,为歇山式三进四柱三开间,土木结构,门楼为重檐歇山顶式仿明清建筑风格。宗祠宽22米、深76米,规模首冠全县。祠内有“相国名裔”、“祖德著当年鼓岭劝钱安左海;宗功传奕世鹤场教子定东洋”、“鹫脉拥群峰毓秀三千里;狮城推首姓传馨百万年”等几十块匾额楹联及诸多神主牌位。
  九百年来,周氏在周宁繁衍后裔三十三世,近三万余丁。,历史上中选进士二人、举人三人、入选生员一百多人(其中重游泮水一人),建国后尚培育博士、硕士及留学生数十人。
在周氏宗祠往里走右边有个三官庙(miào)。
三官庙外观

  对联原文:


  对联 左 三官大德播千秋
  对联 右 一帝鸿思垂万古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周宁,男,1961年生。文学博士,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研究员。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U of BRISTOL)戏剧系、美国依利诺依大学(U of ILLINOIS)东亚与太平洋研究中心访问教授。中国话剧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主要论文(1990年以后)


  1、《观众与读者:从接受美学角度看剧场艺术与戏剧文学的差异》10,000字,《南京大学学报》1990、4


  2、《西方近代风景画艺术巡礼》9,000字,《艺术百家》1991、1


  3、《叙述与代言:中西戏剧模式比较》13,000字,《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1991、2


  4、《从小说到戏剧:文类的差异与互渗》12,000字,《艺术百家》1992、1


  5、《歌与话:中西戏剧的交流与差异》13,000字《文艺研究》1992、2


  6、《文本•阅读•读者》9,000字,《南京大学学报》1992、2


  7、《视界与戏剧性》8,000字,《学术论丛》1992、3


  8、《莎士比亚与西方戏剧的视界结构》8,000字,《艺术景观》1992、3


  9、《〈家〉与两种终极关怀》8,000字,《人文杂志》,1992、4


  10、《戏剧视界结构初探》18,000字,《中国话剧研究》,1992、4


  11、《语默动静之间》12,000字,《文学研究》(南大出版社)1992、12


  12、《叙述与对话:中西戏剧话语模式比较》14,000字,《中国社会科学》,1992、5。(“Patterns of Drama:A Comparative Study”8,000字,“SOCIAL SCIENCE IN CHINA” 1997、4。)


  13、《中西戏剧的时空与剧场经验》13,000字,《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1992、4


  14、《剧本与剧场:戏剧及其研究的观念与方法》11,000字,《文艺研究》1993、3


  15、《从金庸作品看文化语境的武侠小说》17,000字,《中国社会科学》,1995、5。(“On the Works of Jin Yong”9000字,“SOCIAL SCIENCE IN CHINA”,1996、4。)


  16、《幻想中的英雄》8,000字,《厦门大学学报》,1996、1


  17、《幻觉与意境》8,000字,《文艺研究》,1996、3


  18、《迈向中西比较戏剧学的起点》11,000字,《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1997、1


  19、《新加坡华文文学的认同:创造与传统》9,000字,《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2


  20、《试论戏剧语词与动作的关系》8,000字,《文艺研究》,1997、6


  21、《新加坡华人文学30年》5,000字,《文艺报》,1997、4、29


  22、《从激昂的批判到闲适的眺望》6,000字,《文艺报》,1997、8、14


  23、《新加坡华文文学的文化语境》9,000字,《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6


  24、《跨文化的文本形象研究》,8、000字,《江苏社会科学》,1999、1


  25、《世纪末的法国剧坛》6、000万字,《戏剧文学》,2000、6


  26、《侨民文学•马华文学•新华文学》9、000字,《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1


  27、《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四种范式》9、000字,《厦门大学学报》2001、2


  28、《停滞/进步:西方的形象与中国的现实》,25、000字,《书屋》,2001、10


  29、《天地大舞台》,24、000字,《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1、3


  30、《现实主义•爱国主义•多元化的文学本体主义》11、000字,新加坡《新世纪学刊》,2001,


  31、《列班•扫马西行研究》,12、000字,《国际汉学》,第三辑,2002、4


  32、《双重他者:解构〈落花〉的中国想象》,14000字,《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2、3


  33、《“万里长城建造时”:卡夫卡的中国神话》,9、000字,《厦门大学学报》2002、6


  34、《东方主义:理论与论争》, 9、000字,《厦门大学学报》2003、1


  35、《东风西渐:从孔教乌托邦到红色圣地》,21、000字,《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1


  36、《中国形象的伟大遗产》,5、600字,《文艺报》2003、2、18


  37、《史诗剧场与残酷戏剧:现代剧场政体的意识形态批判》,14、000字,《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3、1


  38、《从历史构筑意识形态:中国现代史学与历史剧的意义》, 9、000字,《人文杂志》2003、2


  39、《“义和团”与“付满洲博士”:20世纪初的“黄祸”恐慌》,17、000字,《书屋》,2003、4


  40、《中国形象:西方现代性的文化他者》10、00字,《粤海风》2003、3


  41、《探寻世界文明的中华文化资源》,15、000万字,《东南学术》2003、3


  42、《有关历史剧讨论的讨论》、8、000字,《晋阳学刊》2003、4


  43、《牧歌田园:二十世纪西方想象的另一个中国》,18、000字,《书屋》,2003、6


  44、《茶与鸦片:两个帝国命运的改写》30、000万字,《天涯》2003、4


  45、《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清理文化资源》7、000万字,《文艺报》2003、8、19


  46、《被别人表述:国民性批判的西方话语谱系》17、000字,《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5


  47、《美好新世界》,18、000万字,《书屋》,2003、10


  48、《鸦片帝国:浪漫主义时代的一种东方想象》11、000万字,《外国文学研究》2003、5


  49、《世纪末的中国形象:莫名的敌意与恐慌》,19、000字,《书屋》,2003、12


  50、《汉学或“汉学主义”》,《厦门大学学报》,13、000字,2004、1


  51、《中国异托邦:20世纪西方的文化他者》,18、000万字,《书屋》,2004、2


  52、《重整马华文学独特性》,1万字,《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1


  53、《海客谈瀛洲:帝制时代中国的西方形象》,《书屋》2004、4


  54、《天下辨夷狄:晚清中国的西方形象》、《书屋》,2004、6


  专著:


  1、《比较戏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2、《幻想与真实》,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年版。


  3、《新华文学论稿》,新加坡文艺协会1996年版。,


  4、《光来自东方》,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5、《永远的乌托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中西最初的遭遇与冲突》,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


  7、《20世纪西方戏剧思潮》(与陈世雄合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版。


  8、《想象与权力:戏剧意识形态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中国形象:西方的学说与传说》,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共八卷:《契丹传奇》、《大中华帝国》、《世纪中国潮》、《鸦片帝国》、《历史的沉船》、《孔教乌托邦》、《第二人类》、《龙的幻象》)


  编著:


  1、 编著《2000年西方看中国》、《2000年中国看西方》,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


  2、 主编《世界艺术史话》(10卷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


  3、 主编《21世纪简明百科全书》,人民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


  译著:


  1、《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与金元浦合译),美学译文丛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现象学与文学》,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3、《阅读活动》(与金元浦合译),美学译文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电子商务系教授


  周宁,男,湖北省钟祥人,1966年大学本科毕业并参加工作,现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电子商务系教授,兼任英国LISA国际编委。研究方向为信息组织与检索、电子商务系统、信息可视化与知识管理,数据库与多媒体技术。


  主讲课程:


   先后为本科生开课:《信息组织》、《数据库原理》、《多媒体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数据库》。


  为研究生开课:《数据库新技术》、《多媒体情报系统》、《数据库设计》、《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研究》和《信息可视化与语义网格》等。


  科研项目:


   主持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东方多语种文献信息管理的应用基础研究》、教育部重大项目《信息可视化与知识检索》。主持研制的《微型机中文图书情报综合处理系统》经省级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该项目年入选《世界优秀专利技术精选》(中国卷),在香港用中、英文出版发行。 现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的可视化模型研究》的研究工作并承担了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数字信息资源的规划、管理与利用研究》的子课题的研究任务。


  主要论著:


  1. 信息可视化与知识检索. 科学出版社 2005


  2. 信息组织(第2版).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3. 信息可视化与知识管理.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


  4. 信息资源数据库.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5. 数据库与信息检索.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6. The Research of Visual Model for Digital Resources.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7.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methods for image indexing and retrieval.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8. Research Methods for Image Indexing and Retrieval. TianJing Education press, 2005


  9. On the Method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Visualization .Beijing library Press, 2002.


  10. Research on Customer Demand Model of Personslized Service in E-Commerce. Alfre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1. On Web Mining Model For Electronic Commerce. Alfre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2. A Metadata Description Scheme and Corresponding Visual Methods of Teaching Resources Libraries. SHANGHAI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2004


  13. 数字图书馆可视化接口方法探讨.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4(04)


  14. 信息可视化系统的RDV模型研究. 情报学报 2004(05)


  15. 信息资源描述与存储的可视化研究. 情报科学 2004(01)


  16. 信息检索可视化初探. 情报科学 2004(02)


  17. 信息提供的可视化研究. 情报科学 2004(03)


  18. 文献资源可视化模型方法初探. 图书情报知识 2004(01)


  19. 教学资源可视化方法.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4(11)


  20. 文献信息可视化研究. 情报学报 2003(04)


  21. 检索结果的可视化研究.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06)


  22. 21世纪信息组织与检索的可视化、智能化发展方向.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2(04)


  23. 信息可视化与知识检索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中国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前沿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4. 可视化信息系统组织方法研究。 中国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前沿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5. 图像信息资源管理的可视化模型方法研究.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5(08)


  26. 因特网上信息索引数据库的利用. 情报科学 2000(01)


  27. 信息资源数据库CBT系统的实现方法. 情报科学,2000(09)


  人名。也是neoTV的解说

3主任医师  周宁,广东医学院1984级学生。1993年曾到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进修,师从钟南山院士。现任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湛江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他先后在刊物上发表论文10多篇。曾获湛江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湛江市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三等奖。曾被评为“湛江市十大杰出青年”、“广东省杰出青年志愿者”,1999年获颁“广东青年五四奖章”,2000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并被授予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金奖,2007年荣获“广东志愿服务20周年最具影响十大人物”、“广东志愿服务最高荣誉奖”称号和被评为“白求恩式的医疗卫生志愿者”。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