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县 - 百科全书 - 118查实用查询

输入词条,如查找北京欢迎你的解释,输入北京欢迎你后按Enter即可

百科全书 > 大荔县

大荔县


ad

区域概况
大荔县位于关中平原东部,是黄 、洛、渭三河汇流之地。南界渭河与潼关、华阴、华县为邻,西绕洛河与蒲城、临渭区毗连,北沿台塬与澄城、合阳县接壤,东濒黄河与山西永济相望,素有"三秦通衢"、"三辅重镇"之称。大荔县总面积为1776.1平方公里,全县辖7镇26乡,414个行政村。1998年末,全县人口为68.52万。
县人民政府住所地城关镇,邮政编码:715100,电话区号:0913.

大荔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位于东经109°43′一110°19′,北纬34°36′——35°02′,素有“三秦通衢”、“三辅重镇”之称。地貌分为黄土台塬、渭河阶地、洛南沙苑、黄河滩地四个类型,县域面积177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3万公顷, 全县辖13镇,13乡,415个行政村, 总人口72万人。


行政区划大荔县辖13个镇、13个乡:

镇:城关镇、许庄镇、朝邑镇、安仁镇、两宜镇、羌白镇、官池镇、冯村镇、双泉镇、高明镇、下寨镇、韦林镇、范家镇

乡:户家乡、埝桥乡、伯士乡、步昌乡、段家乡、八鱼乡、张家乡、苏村乡、西寨乡、石槽乡、沙底乡、赵渡乡、平民乡


历史沿革大荔县,为关中平原东部重镇。早在商周时期,大荔为古芮国及同国所在地,春秋时少数民族沿洛河进入此地建立大荔戎国。秦厉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秦伐大荔,设临晋县。汉武帝时改为左冯翊,晋武帝时(公元265——公元290)更名为大荔县。以后地名变为频繁,西魏改为同州,唐天宝初年(公元742年)曰冯翊郡,乾元三年(公元760年)复同州。元朝以后改县为同州,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升同州为府,后又置为大荔县。
现在的大荔县,其实还包括朝邑县。朝邑县,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置南五泉县,西魏大同六年(公元540年)改为朝邑,隋属冯翊郡。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析置河滨县,乾元三年(公元760年)改名河西,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复曰朝邑。1958年并入大荔县。

据《大荔县志》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筑城。距今已有两千年了。这里东临黄河,据有薄关要冲,地处守卫西京的险要位置。所以汉后各代都视其为重镇。由于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封建王朝争夺,加上各种自然灾害,城区屡遭毁坏,所以对其进行修葺。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同州所现城,北魏宣武帝永平三年(510年)刺史安平王元燮所筑;其东城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刺史穆弼所筑,西与大城通;其外城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刺史王罴所筑也。"三次筑需历时26年。唐又重筑为新城,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6年)大地震,城墙毁。重修时缩小到周长为七里六(一里为180丈)。清乾隆年间和道光年间先后又作过两次较大修葺。其城廓规模仍沿明时未变。城长4788米,高12.28米,基宽9.8米,顶宽6.3米。

仔细观看,大荔县城形状呈龟形.龟为四灵(麟、凤、龟、龙)之一,灵龟是长寿,异灵的象征,将县城建作龟形,取福寿久远、样瑞闷永恒之意。南门为龟头,城楼上面南有两个圆洞,是龟的两只眼睛;北门是龟尾,城楼上面北有一个圆洞是龟肛门,城外宝塔是龟尾巴;东南门是左前爪,由于龟尾弯曲,所以修理工了两个门洞,中间有个小瓮城;西南门是右前爪,也是两个门洞,有个瓮城;左后爪伸出去是东北门,两个城门,一个瓮城,端东端西。由于前爪蜷缩,所以城墙西北方弯了回来,没有城角。

自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后,各地起义不断,为防止起义军民入城,先后对城墙都作过修补。直到1948年国民党政府妄图阻滞解放军解放大荔县城,大量征集全县民夫重整城垣,加固城墙,疏通加深拓宽外壕。然而在1949年3月第一次解放大荔时,城一攻即破,徒具劳民伤财之害。

解放后,城墙已失去防御守护作用,听任存废,渐次为群众取土修建庄基。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其被蚕食占用,日甚一日。尤其是"十年动乱",城墙被夷为平地大荔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地处北纬34-35,东经109-110,是黄河、渭河、洛河汇流之地。 海拔329--533米。平均气温13度左右,无霜期212天,年降雨量514毫米,属于温带半干旱地区。县域面积1776米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82372亩,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是陕西主要棉花、粮食、油、西瓜、苹果、花生、红枣等产地之一。

社会发展自然条件优越 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4.4℃, 降水量514mm, 无霜期214天, 境内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灌溉条件优越, 洛惠灌区、 抽黄灌区、 抽渭灌区、 沙苑井灌区覆盖全县, 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的80%以上。水资源3亿立方米以上, 森林覆盖率28%以上, 已负盛名的医饮兼用矿泉水, 被誉为 “中国之冠”、“世界罕见”, 日开采量可达5万吨。

历史文化悠久 大荔古为同州府所在地, 文物遗产丰富, 有“大荔猿人遗址”、 “沙苑文化遗址”、 “魏长城遗址”和丰图义仓、岱祠岑楼、八鱼清代望族石墓群等文化古迹20余处。同州梆子、碗碗腔等戏曲剧种享誉中外, 杰出人物, 层出不穷, 有明代为官清廉的光禄大夫马自强、清代被称为“救时宰相”的军机大臣闫敬铭,参力口过辛亥革命,建国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长的张奚若等名人。

名特物产丰富 全县已形成了“沙苑108(黄花菜、红枣、花生)、黄洛果菜瓜、庭院上香菇、滩区鱼笋杂、牧业牛当家、实现产业化”的农业产业新框架。全县粮食总产25.8万吨、油料总产3.8万吨、苹果面积30万亩、红枣30万亩、塑棚设施农业10万亩、 同州西瓜6万亩、芦笋6万亩、养殖水面2万亩畅销省内外, 反季油桃全国领先, 功能性的果蔬番茄椒全国独有, 浓缩苹果汁、芦笋、 紫香苏已出口西欧 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是国内五大黄牛之首——秦川牛的主要发源地, 全县饲养规模10万头, 二零零二年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秦川牛养殖加工为主的陕西渭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大荔核心区。

基础设施完善 已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 国道、省道为骨干的公路环网化体系。铁路西韩线穿越县境内、陇海线距县城26公里。程控电话装机容量2.6万门, 实现村村通电话, 是全省第一批电气化达标县。县城经过大规模改造, 面貌焕然一新, 已成为关中东部的一颗明珠。

畜牧产业  大荔自古为“皇家牧马之乡”,有着两千多年的畜牧养殖史。近年来,大荔依托丰富的秸秆资源和群众养殖经验,借助“渭南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的优势,以争创全省畜牧第一县为契机,把发展以秦川牛为主的畜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围绕畜禽良种、动物保护、草业开发、科技兴牧四大工程,按照“小群体、大规模”的模式,扶持、鼓励企业及农民积极投身畜牧产业开发,使畜牧产业迅速崛起。截至2003年底,全县牛存栏达到8.3万头,生猪存栏16万头,羊存栏13.7万只,笼养鸡98.4万只,建成各类畜牧养殖小区20个,肉类总产2.2万吨,牧草种植面积7.5万亩;畜牧业实现产值2.7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24.5%,整个畜牧产业链产值达到4.3亿元,农民人均牧业牧入276元。全县涌现出万头规模养牛大乡2个,5000头规模养牛乡4个,百头以上养牛场3个,存栏千头或户均3头以上养牛专业18个,全县规模饲养户达6368户。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以沙苑区和黄河滩区13个乡镇为主体的秦川肉牛开发带;以洛灌区和北部塬区为主体的瘦肉猪和笼养鸡基地;以城关、许庄等县城附近乡镇为主体的奶牛饲养基地和三河滩区为主体的肉羊基地。全县涌现出了以绿奥牛业、瘦肉猪和笼养鸡基地;隆发饲料、景壁肉食、鸿达育肥厂、西安英考鸵鸟养殖厂等畜牧产业企业群体,他们斥巨资,建养殖基地,办加工企业,以企业化管理形式经营畜牧产业,从而舞起了大荔畜牧产业化的龙头。

城市建设  幢幢高楼拔地起,条条大街宽又平,片片草坪绿如毯,盏盏华灯映古城。如今的大荔县城处处涌动着现代化城市的气息与活力。
  1998年以来,大荔县委、县政府先后投资4.2亿元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拓宽改造主街道4条,拓宽面积达8.8万平方米,完成基础设施道路2600米,架设杆线5290米,城市街道由原来最窄处不足10米拓宽到30米以上,最宽的南北大街宽达36米;先后折迁房屋570户10多万平方米,新建3层以上楼房商厦139幢,面积8.8万平方米,投资百万元在全县城区重要路段进行绿化,新增绿化面积8600平方米,在全县城区主街道安装路灯360盏。新建商业街5条,步行街l条,长达750米,新建5处大型购物超市,设立了数百个Ic电话亭。出租丰、公交车实现了由无到有,由少到多,全县400多辆出租车和20辆公交车方便了市民生活,同时成为大荔县城一道靓丽的风景。新建占地17亩的同州广场、县委什字小广场及正在兴建的宝塔广场成为群众休闲、娱乐、集会、健身的理想场所。先后建成了展示大荔人精神风貌的“三河明珠”、 “一马当先”、 “孺子牛”、 “母子平安”等一批标志性城市建筑和雕塑,实现了城市“硬化、绿化、亮化、美化”的目标。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