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 - 百科全书 - 118查实用查询

输入词条,如查找北京欢迎你的解释,输入北京欢迎你后按Enter即可

百科全书 > 南陵

南陵


ad

南陵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属长江平原向皖南低山过渡地带, 境内平原、 丘陵、 低山地貌俱全。总面积 1263.7平方公里,54.8万人口。是中国青铜文化发祥地之一。

南陵县辖8个镇:烟墩镇、家发镇、籍山镇、许镇镇、弋江镇、何湾镇、三里镇、工山镇。

南陵在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属丹阳郡春谷县、宣城县,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置南陵郡、南陵县,由东晋于沿江南岸赭圻屯所置南陵戍而来。 唐长安四年(公元704年)移治青阳城(今城关镇)属江南道宣州,南宋与明清属宁国府。民国初年属芜湖道,1932年、1938年、1940年先后划属第二、九、六行政督察区。1949年4月22日解放,即置南陵县人民政府,属芜当专区,1983年划归芜湖市。

南陵物产丰饶,盛产稻、油、棉、茶、桑等农作物,是安徽省重要的农业县之一。现有耕地33867公顷,水域9334公顷,宜林山场37333公顷。南陵优质米、特种产品、名贵药材凤丹在国内外市场享有一定声誉。地下蕴藏丰富的铁、铜、白云石、大理石、煤、水泥灰岩、矿泉水、石油、天然气等资源。

县人民政府驻籍山镇,邮编:241300。代码:340223。区号:0553。拼音:Nanling Xian。


一、位置、面积

南陵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北纬30°38′~31°10′,东经117°57′~11830′。东界宣州市,西连铜陵、青阳县,南靠泾县,北邻芜湖、繁昌县,东北隔青弋江与芜湖县、宣州市相望,西北同繁昌、铜陵县毗邻,东南和宣州市、泾县交界,西南与青阳县相连。全县总面积1263.7 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05‰,合189.56 万亩,其中耕地50.99 万亩,山场77.4 万亩(石头山17.7 万亩,宜林山59.70 万亩),水域14.00 万亩,道路与庄园47.17 万亩,大体是“四山一水三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东西最大横距51.4 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6.9 公里,县境形状似“骆驼”。县治(城关镇)距芜湖市区42 公里,合肥市186 公里,南京市156 公里,杭州市290 公里,上海市365 公里。

二、境域变迁

南朝,梁普通六年(525 年)置南陵县,以今南陵、繁昌、铜陵等县地为境域。
隋开皇九年(589 年),并石城(今贵池县境)、临城(今青阳县南)、定陵(今青阳县东北)、故治(贵池梅根冶以东至今铜陵县境)诸县入南陵县。开皇十九年(599 年),分南陵县地置秋浦县。
唐天宝元年(742 年),析泾、南陵、秋浦三县地置青阳县。文德元年(888年),析南陵县地置义安县。
五代,南唐升元年间(937~943 年),割南陵五乡,复置繁昌县。保大九年(951 年),析南陵县地置铜陵县。
宋,县境东西宽70 里(即35 公里),南北长85 里。东至宣城县境35 里,以青弋江为界,自界首至县70 里;西至铜陵县境40 里,以赵村为界,自界首至县50 里;南至青阳县境70 里,以金山镇为界,自界首至县50 里;北至繁昌县境15 里,以骆师桥为界。
明,南陵县境东西宽70 里,南北长85 里。东至青弋江宣城县界40 里,到宣城县城
105 里;西至界石铜陵县界35 里,到铜陵县城135 里;南至十八社桥青阳县界75 里,到青阳县城140 里;北至界桥繁昌界15 里,到芜湖县城105 里。东南至分界山泾县界30 里,到泾县65 里;西南至二十二都青阳县界65 里,到青阳县130 里;东北至太平(丰)圩芜湖县界75 里,到芜湖县160 里;西北至分界山繁昌县界30 里,到繁昌县11 里。距(宁国)府西105 里。
清,南陵县在宁国府治西90 里。东至青弋江宣城县界28 里,南至十八社桥青阳县界75 里,西至界牌湖铜陵县界35 里,北至小石桥繁昌县界15 里。东南至分界山泾县界2里,西南至黄山青阳县界70 里,东北至石石危河芜湖县界80 里,西北至石冈山繁昌县界3里。东西宽80 里,南北长90 里,通境面积2970 方里。
民国,南陵由县治东至青弋江30 里,界邻宣城县;西至牧家亭40 里,界邻铜陵县;南至若坑55 里,界邻泾县;北至奎潭60 里,界邻芜湖县。
1951 年,宣城县原辖汤家篷(街)及曹家湾、新滩李、洪村章、汪家村、斗家村、西梅村洲上自然村划归南陵县。同时,南陵县原辖蒋家村(自然村)划入宣城县。1955 年,铜陵县原辖土勘上张、樱桃山、何家冲、枫树余自然村划入南陵县。
1956 年,泾县原辖李家冲(自然村)划入南陵县。同年,宣城县原辖方家滩、嘴头上、下埠里、糟坊、侉子涝自然村划入南陵县。此后,县四境无变更。
1990 年,县境东接宣州市,南邻泾县,西连铜陵县,北界芜湖县。西北同繁昌县相邻西南与青阳县毗连。面积1263.7 平方公里,西南部是低山区,占全县总面积66.8%;中部是丘陵区,占全县总面积5.6%;东北部是圩区,占全县总面积27.6%。

三、建置沿革

春秋,自周武王封泰伯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立吴国)始,县境为吴地。
战国,周元王三年(前473 年),越王勾践兼并吴,属越。周显王十四年(前355年),楚灭越,又为楚地。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 年),秦灭楚,归秦。
秦始皇赢政二十六年(前221 年),设郡县,属鄣郡。
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 年),始置宣城县(治今弋江镇)、春谷县(治今繁昌县境内),县域属上述二县,隶属丹阳郡。
东汉,宣城县废,改设宛陵、春谷二县,县境属丹阳郡春谷县地。三国入吴,恢复宣城县。
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 年),分丹阳郡一部为宣城郡,宣城县隶属宣城郡。
东晋,成帝咸康末,淮北居民随晋室南渡,于今南陵县北侨置当涂县,属淮南郡。晋末分于湖为境,隋徙治于姑孰(今当涂县),遂废。孝武帝太元八年(383 年),改春谷为阳谷属宣城郡,又为淮南郡地。安帝义熙九年(413 年),并阳谷县入于湖,沿用繁昌之名(治今芜湖县陶辛圩内),属淮南郡繁昌县地。东晋于沿江赭圻城(今繁昌芦南乡)置南陵戍。
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525 年),以赭圻城置南陵县,兼置南陵郡。陈兼置北江州。隋平陈,州郡并废。
隋,开皇九年(589 年),并石城、临城、定陵、故治诸县入南陵县,属宣州。时改宛陵县为宣城县,改故宣城为青弋江(镇)。大业元年(605 年),改宣州为宣城郡。
唐,武德四年(621 年),改属池州。贞观元年(627 年),又归宣州,属江南道。长安四年(704 年),移治青阳城(今南陵城关镇),属江南道宣州。开元二十一年(733 年),属江南西道宣州。天宝元年(742 年),属江南西道宣城郡。乾元元年(758 年),属宣歙观察使宣州。大顺元年(890 年),属宁国军宣州。
五代,南唐升元元年(937 年),属宁国军宣州,隶江宁府。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 年),南唐平,改宁国军,仍称宣州,隶江南路。天圣八年(103年),分东西两路,属江南东路宣州。南宋,乾道二年(1166 年),升为宁国府,属江南东路(亦称江东路)宁国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 年),属江浙行中书省宁国路。至正十七年(1357 年),属江浙行省宁国府。至正二十六年,改为宣州府。
明,洪武元年(1368 年)八月,属中书省宁国府。洪武十三年(1380 年)正月,属六部直隶宁国府。永乐元年(1403 年),属南京直隶宁国府。
清,行省下沿明制(宁国府),直至宣统,所属府如故。顺治二年(1645 年),属江南省徽宁道。康熙六年(1667 年),属安徽省徽宁道。太平天国期间,由浙江巡抚兼辖。同治四年(1865 年)仍由安徽省徽宁池太广道分辖。
民国元年(1912 年)1 月,裁府,直属安徽省。民国3 年6 月,划属安徽省芜湖道。民国17 年8 月,废道,直属安徽省。民国21 年10 月,划属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27 年10 月25 日,划属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29 年8 月6 日,划属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38 年(1949 年)4 月22 日,南陵解放。同年5 月13 日,属皖南行署芜当专区1950 年5 月26 日,划属皖南行署宣城专区。1952 年2 月4 日,划属皖南行署芜湖专区。是年8 月27 日,改属安徽省芜湖专区。1971 年3 月29 日,属安徽省芜湖地区。1980 年1 月29 日,属安徽省宣城地区。1983 年6 月7 日,划归芜湖市。

附:县名由来、含义

南陵县名由来、含义,其说有三:[唐]《括地志》贺次君《辑校》)记载:“南陵故县,在雍州万年县东南二十四里。汉南陵县,本薄太后陵邑,陵在东北,去县六里”。以侨置县而得名。汉为京兆尹属县,亦谓“南霸陵”,因置县而奉寝陵,即汉文帝薄太后葬所。故治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北宋乐史编著的《太平寰宇记》记载:“南陵县,缘山为名。”取地处江南陵阜间为名,系增置县。民国20 年(1931 年)5 月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晋置南陵戍。南朝梁置县。”由东晋于沿江南岸赭圻屯所置南陵戍而来。民国一说较为有据。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

ad


百科全书查询结果由 118cha.com 提供 [复制结果]